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初中历史必背知识点

初中历史必背知识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秦朝的郡县制和中央集权- 汉朝的推恩令和察举制- 隋唐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宋元明清的科举制和中央集权制度2.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发展:铁器的使用、水利工程、农业技术的进步- 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丝织、冶金等- 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市集和货币的使用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儒家思想: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 道家思想:老子、庄子的主要思想- 法家思想: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佛教和道教的传入和发展4.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天文学:《甘石星经》、《授时历》- 数学:《九章算术》、《周髀算经》5.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变革-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6.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7.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土地改革- 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探索8. 近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文化- 科技的进步:铁路、电报、电话- 文化的发展:新文学、新艺术、新教育9.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10. 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经济特区的设立- 对外开放政策-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1. 现代中国的文化繁荣- 文化事业的发展:电影、音乐、戏剧 - 教育事业的进步:普及教育、高等教育- 体育事业的成就:奥运会、世界锦标赛12. 现代中国的科技创新- 航天技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 信息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 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生物医药这些知识点是初中历史课程中的核心内容,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第一章古代人类的活动与交流1.人类的起源和演化2.原始社会的形成与演变3.农业革命与城市的兴起4.文明的交流与融合第二章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1.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和东方哲学的思想盛行3.秦朝的统一和法家思想的兴起4.汉朝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佛教的传入6.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7.宋朝和元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变革第三章世界古代史的发展1.古埃及文明和古希腊文明的兴起与发展2.罗马帝国的崛起和西罗马帝国的衰落3.印度和东南亚的古代文明和文化4.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代文明和文化5.非洲的古代文明和文化第四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与社会发展1.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2.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变革3.元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变革4.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5.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变革第五章世界古代社会的变动与发展1.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状况2.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状况3.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4.工业革命对世界社会的影响5.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扩张与冲突第六章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发明创造2.中国古代的农业和生产技术3.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和哲学思想4.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的传播与影响5.中国古代的教育、科举制度和书院文化第七章世界古代的科技与文化1.古埃及文明和古希腊文明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就2.古罗马帝国和中世纪欧洲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就3.印度的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成就4.中国的丝绸之路和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流5.文艺复兴运动对世界的影响第八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状况1.封建制度的建立与演变2.北方民族的入侵与抵抗3.宋朝、金朝、辽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4.元朝、明朝和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5.社会阶级和社会变革的关系第九章世界古代社会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1.奴隶制度的产生和灭亡2.封建制度的兴起与崩溃3.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4.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5.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影响与冲突第十章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与社会发展1.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2.清朝末年的政治动荡和运动3.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4.杰出的中国人民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第十一章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1.欧洲近现代史的变革与发展2.世界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3.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和影响4.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和发展5.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以上是初中历史知识点的归纳和汇总,涵盖了人类的起源和演化、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世界古代史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与社会发展、世界古代社会的变动与发展、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世界古代的科技与文化、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状况、世界古代社会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与社会发展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初中历史知识点(全)

初中历史知识点(全)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人群时期)在170万年前,元谋人和北京人是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
他们群居生活,最早知道使用火,并保存火种。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能够人工取火。
山顶洞人则是距今3万年的血缘氏族氏族公社。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则分别距今约七千年和约五六千年。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氏族社会)在长江流域,人们使用耒耜和种植水稻,而在黄河流域则使用磨制工具种植粟。
人们住在干栏式房屋或半地穴式房屋,使用彩陶。
第3课:华夏之祖华夏族是由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而成的。
在涿鹿一战中,他们大败蚩尤,从而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他建造宫室、制衣、挖井、舟车、养蚕缫丝、发明文字和乐谱。
尧、舜、禹生活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他们具有优秀的传统美德: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不畏艰辛,为民造福。
他们还实行了原始的民主政治——禅让制。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在禹传启建立夏朝后,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建都阳城。
夏、商、西周政权的更替中,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了青铜器。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特点是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
中原地区的青铜器代表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四川的成都平原青铜文化的代表有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商代时,“五谷”已经齐备。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周时代灿烂的奴隶制文明——青铜文明。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东周的历史分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纷争的时期。
各国之间互相征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和思想氛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这一时期被称为“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战国时期则是封建社会的开始。
(超详)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历史知识归纳总结(打印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第三课华夏之祖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二、尧舜禹的“禅让”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
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一、夏朝的兴衰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
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
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一、春秋争霸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初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打印版)

初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打印版)
考古学
- 考古学的概念和发展
- 中国著名考古遗址
古代文明
- 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 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
- 世界古代文明的比较
封建社会
- 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阶级划分
-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 世界封建社会的比较
秦汉时代
- 秦朝的建立和统一
- 汉朝的兴盛和发展
- 秦汉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变革
唐宋时期
- 唐朝的开创和繁荣
- 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 唐宋时期的科技和文学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发展- 北方民族的南下与融合
-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合作与交流
近代中国的变革
- 清朝的衰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 辛亥革命和中国的成立
- 国共内战和新中国的建立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
- 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和发展
- 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
- 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以上是初中历史知识点的全面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一、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1.原始社会的特点:温饱性经济,无政府状态,原始公有制等。
2.奴隶社会的特点:奴隶制度的建立,城市国家的兴起,劳动分工的发展等。
3.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特点。
二、古代文明1.两河流域文明:选择信使,城邦制度,楔形文字,水利工程。
2.印度河流域文明:排水系统,城市规划,梵文文字,信使制度。
3.埃及文明:信使制度,人民公仆,象形文字,金字塔,太阳历。
4.希腊古典文明:城邦制度,民主政治,奥林匹克运动会,哲学和艺术。
三、古代中国1.夏朝:尧、舜、禹的传说,夏禹治水的故事,发展了陶器制作技术。
2.商朝:商汤的故事,发展了青铜器制作技术,商周文字的出现。
3.周朝:西周建立了封建制度,东周逐渐衰落,春秋战国时期,众多诸侯国的兴起。
4.秦朝: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实行了统一的法律,修建了万里长城,推行了一系列。
5.汉朝:武帝时期,推行了开疆拓土政策,丝绸之路的开辟,科举制度的兴起。
6.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三国相互争夺,同时也是文化繁荣的时期。
7.北魏南北朝:北魏统一了北方,南北分裂,佛教迅速发展,中原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相互融合。
四、世界古代文明与我国古代文明的交往1.古代世界的交往:丝绸之路的开辟,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交流与影响。
2.罗马帝国:罗马法的影响,基督教的传播,科学、哲学等方面的发展。
3.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影响,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五、中世纪的欧洲1.封建制度:封建等级制度,封建领地制度,封建仪礼制度,封建经济制度。
2.教会的权力:教皇与皇帝的冲突,十字军东征,宗教运动。
3.黑死病:14世纪的大规模瘟疫,导致人口锐减,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六、现代近代史1.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兴起,艺术、文学、科学等方面的发展。
2.地理大发现:欧洲国家的航海技术的进步,纷纷进行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蒸汽机、纺织机等发明的出现,工业大规模生产的开始。
历史初中知识点大全

历史初中知识点大全一、中国古代历史1.三皇五帝和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的历史沿革2.十五国各地区历史的发展及其特点3.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变迁及原因分析4.中华文明的特点和影响5.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发展6.秦汉的统一和南北朝的分裂,以及两晋南北朝的文化繁荣7.隋唐的统一和盛世,以及五代十国的动荡8.北宋南宋的历史沿革9.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和现代影响二、世界古代文明1.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历史发展2.埃及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以及金字塔的建造和埃及的社会组织3.巴比伦和亚述帝国的兴衰及其文化特点4.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城市的建设和社会制度5.欧洲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和政治制度6.印度教、佛教和道家思想的传播和影响7.伊斯兰教的兴起和传播,以及波斯和阿拉伯文化的发展8.古代全球贸易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以及丝绸、茶叶等产品的传播三、中国古代史的重大事件1.三国鼎立,曹操、刘备、孙权的兴起和统一2.唐朝盛世和安史之乱3.北宋和南宋的兴盛4.元朝和元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5.明朝的开创和中国与大航海时代的接触6.清朝和清朝的兴起、统治和垮台7.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史的起源8.中华民国的诞生和国共合作9.中共党的建立和抗日战争的胜利10.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四、世界古代历史的重大事件1.古埃及的法老和金字塔的建造2.希腊城邦的兴起和波斯战争3.罗马帝国的兴起、皇帝的统治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4.汉朝和罗马帝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5.六朝时期欧洲宗教的兴起和启示录的写作6.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和十字军东征7.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和文化变革8.巴士底狱的袭击和法国大革命9.英国与法国的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兴起10.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五、现代史和当代史1.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影响2.共产主义国家的兴起和冷战的“拜占庭文化”3.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峙,以及美苏两国的角力4.广义封建主义和冷战时期的“第三世界”国家5.中国开放的起源和发展6.九十年代世界经济的三重爆炸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7.金融危机和互联网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8.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9.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对世界的影响10.新中国70年的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初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梳理归纳

初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梳理归纳一、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封建社会是指生产力极度落后的一种社会形态,其主要特征包括:1. 地主阶级和农奴阶级的对立。
地主阶级拥有土地和财富,而农奴阶级则受到剥削和压迫。
2. 封建等级制度的存在。
社会上的人被分为不同的等级,等级越高,地位越尊贵。
3. 农业是经济的中心。
农民是生产力的主体,农业生产决定了社会的物质基础。
4. 农村经济的封闭性。
经济活动仅限于本村本镇,不存在广泛的商品交换关系。
二、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中华文明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 祭祀文化。
封建时期祭祀文化在中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祭祀的对象包括祖先、天地神明、自然界、神仙等。
2. 家庭观念。
家庭在中华文明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具有亲情、友情等复杂的情感。
3. 文化传统。
中国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包括中华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家文化等。
4. 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艺术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其艺术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包括以下几种:1. 朝代制。
古代中国的历史大部分时间处于朝代制的统治下,皇帝为最高领导者。
2. 分封制。
在古代,皇帝会将一些地区分封给亲信和功臣,让他们自己管理。
3. 九品中正制。
这是一种东汉时期实行的官员选拔制度,为过去的官僚制度奠定了基础。
4. 科举制。
科举制是唐代时期开始推行的官员选拔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考试制度,一直持续到清末时期。
四、唐朝时期的政治、文化与经济唐朝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政治、文化和经济有其独特之处,包括以下几点:1. 政治方面。
唐朝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来的政治制度起到了重要影响,唐朝时期也建立了罗马法学和儒学等学术体系。
2. 文化方面。
唐朝被誉为诗歌的“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为唐朝贡献了很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唐朝还推广了印刷术,使书籍的传播得以更加便捷。
3. 经济方面。
唐朝时,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发展,铁制农具的使用使得耕作更加高效,进一步推动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部分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元谋人:170万年前,我国最早人类。
2、河姆渡人: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
半坡人:黄河流域、粟、半地穴房屋
3、黄帝:“人文初祖”
炎黄联盟→“炎黄子孙”。
4、尧、舜、禹禅让。
(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巨变
1、禹建立夏—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2、西周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
3、春秋五霸(典故)
4、战国七雄
5、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
6、商鞅变法(内容、影响)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1、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书同文、车同轨(促进经济文化发展)
4、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
5、汉初休养生息
6、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7、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8、前60年,西域都护的建立,标志着新疆正是归属中央政权(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少数民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2、三国鼎立:曹丕(魏),刘备(蜀汉),孙权(吴)
3、三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4、北民南迁和江南的开发:
东晋南朝时,江南得到开发,逐渐赶上北方。
5、北魏孝文帝改革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隋朝统一南北、开凿大运河、创立科举制
2、唐太宗“贞观之治”
3、武则天“上承贞观,下启开元”鼎盛时期
4、开元盛世
5、唐朝的民族交往
大祚荣“渤海郡王”(东北)
骨力裴罗“怀仁可汗”(漠北)边疆稳定
皮罗阁“云南王”
文成公主入藏远嫁松赞干布
6、唐朝的中外交往: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学
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高度繁荣、全面辉煌
(六)经济中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1、辽、宋、夏、金的并立
2、岳飞抗金和文天祥抗元
3、两宋时,经济重心南移
4、“交子”“瓦肆”“夜市”的出现,两宋经济繁荣
5、元朝“行省”制度及民族大融合
(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郑和下西洋(目的、航程、影响)
2、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
3、清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漠北
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设驻藏大臣管辖西藏
4、康熙组织雅克萨保卫战,攻取台湾、平三藩、征噶尔丹
5、清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埋下近代中国落后的隐患
(八)科学技术
1、秦汉领先的科学技术
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的地动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华佗的“麻沸散”
2、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唐宋科技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毕升的活字印刷术、火药改变了战争方式
(九)思想文化
1、孔子和老子
孔子:春秋教育家、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派,以“仁”为核心思想
《诗经》、《春秋》、《论语》,
兴办私学,“有教无类”
老子:春秋思想家,创立了道家学派,主张“无为而治”
2、战国百家争鸣
儒、道、法、墨、兵家
3、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
唐朝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宋朝三大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和马致远
四大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4、西汉司马迁的《史记》纪传体通史
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既是帝国主义的侵华史和掠夺史,又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抗争史。
复习时,应围绕“侵略与抗争”这一主题进行
(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
2、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和清朝政府的表现有何不同?
(二)近代化的起步
1、洋务运动: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失败
3、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4、新文化运动:初期是资产阶级思想大解放运动,后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五四运动”及五四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2、“中共一大”的划时代意义(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3、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
4、南昌起义及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
5、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长征及长征精神
(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2、第二次国共合作
3、南京大屠杀
4、台儿庄战役(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5、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最大战役)
6、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中华民族由衰落到振兴的转折点)
(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重庆谈判及内战开始
2、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开始
3、三大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4、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统治
(六)经济和社会生活
1、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张謇和周学熙
2、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3、近代科技、文化的主要成就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是中华民族摆脱外国奴役,走向独立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振兴史和发展史在复习过程中,应把握这一主题
(一)中华民族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建国初期巩固国家政权的措施:
(1)继续肃清国民党反动残余
(2)抗美援朝
(3)土地改革
(4)恢复国民经济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一五”计划的实施
2、一届全国人大及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3、三大改造社会及主义制度的建立
4、建国初期十年经济成就
5、“文化大革命”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2、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3、对外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大经济特区的设立
4、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四)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
4、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及意义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五)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1、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及“二炮”部队的建立
2、周恩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万隆会议和“求同存异”
4、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5、中美建交及新中国外交成就
(六)科技教育与文化
1、“两弹一星”(钱学森、邓稼先)1960年,导弹。
1964你,原子弹。
1970年,人造卫星。
2、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
3、“863”计划的实施
4、“科教兴国”战略
5、我国教育、文体事业的主要成就
(七)社会生活
1、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2、就业制度和就业观念的变化
3、医保、社保制度的建立
五、考点知识整合(考题范例)
(一)以主题为核心的范例—“近代中国的探索与抗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
材料二:“形势已发展到‘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揭竿斩木,已可忧危’的地步,如不及时变法,列强的侵略会变本加厉人民的斗争会风起云涌。
”
——康有为
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中国同盟会纲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李鸿章等人后来发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最大作用是什么?(3分)运动:洋务运动
作用:它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2)材料二中康有为等人后来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的目的是什么?这场运动的结果如何?(2分)
目的:主张学习西方,实行政治变革。
结果:失败
(3)材料三中孙中山后来领导了什么革命运动?这场运动最大成果是什么?(3分)运动:辛亥革命
成果: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二)以问题为核心的范例—“外交问题”
观察下图,回答问题(12分)
下面是一位同学搜集到的反映新旧中国外交活动的几幅照片。
请回答:
(1)图一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那一年?对中国社会最严重的危害是什么?(3分)
1901年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代表为什么没有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2分)
因为国内爆发了五四运动
(3)图三中乔冠华为什么会开怀大笑?(2分)
因为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图四反映的历史事件得以实现,在于中国政府对该地区实行什么基本方针?(2分)“一国两制”
(5)看了四幅照片,谈谈你的感受?(3分)
旧中国衰弱,国际地位低,导致外交失败;新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外交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三)以同类知识点组合范例—“历史典故”
请将下列历史人物和相关典故用线段连接起来(10分)
齐桓公退避三舍
晋文公尊王攘夷
项羽卧薪尝胆
赵括破釜沉舟
越王勾践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