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第一版序讲哲学的危机,第二版序一上来就讲哥白尼革命。
由结果判断学问是否走上康庄大道的容易我一点都看不出来,这个结果有两个可能一自身无矛盾二实际应用。
康德显然指的是前一个,这实际上是普遍同意作为标准。
可是这个标准无效。
比如中世纪一个修士会说耶稣基督的话自从说出后没有人不同意,从没有更易过,所以基督的话就走上了科学的康庄大道。
这显然是荒谬的。
可是我们的确发现科学和哲学是不一样,区别在哪里呢?这里康德再次说传统形而上学应当废弃。
首先是逻辑,我们的介绍中都漏了逻辑。
逻辑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成为科学了。
即使今天我们有了数理逻辑仍然要承认康德是对的。
可是逻辑本身不是哲学,探讨逻辑的基础才是哲学。
可是逻辑的基础的确不明。
形式逻辑的所谓正确是一种基础不牢的正确。
所以后人其实是限制形式逻辑的使用范围而不能彻底否定它,比如黑格尔辩证逻辑。
这和哲学的确不同,但它的情形比康德所说的要复杂的多。
康德说的太简单化了。
康德说逻辑不能前进的确是错了,数理逻辑把传统逻辑的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这里看下去传统逻辑实在太稚嫩了。
康德罗列了心理学、形而上学和人类学来与逻辑学区分。
这里给出了逻辑学的对象是一切思维之方式(形式?)的规律。
思维形式就是概念、判断、推理之类。
这个理解是落后的,现代逻辑从句子出发,直接关注推理问题,真的问题,似乎更能体现逻辑的实质。
逻辑的成功在于它限制了自己,这话说的极好。
反过来说,哲学的失败在于它不限制自己,它总是想解决它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逻辑的地位——各种学问的门径。
知识的一部分是先天的知识,先天知识根据与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分为规定对象(或概念)和使对象成为现实。
前者是理论的,后者是实践的。
这里的规定象是说一种静观,现实则寓有行动。
先天知识根据是否完全不是来自经验分为纯粹的和不纯粹的。
这个划分似乎是说混杂的知识(不纯粹的知识)中有先天的部分,这个先天的部分也叫纯粹先天知识。
这里一个问题是纯粹不纯粹的划分是否只针对理论知识,实践是否纯粹的问题《实践理性批判》谈过,可惜当时没看懂,现在也不记的。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有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有感第一点,我们经验到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身。
我们所获得的只是这个世界的表象,而不是世界的本质。
就像两部摄影机,一部是 1080P 的,另一部是 2K 的,2K 的拍摄的影像更加清晰。
同样,大象可以感知到次声波,蝙蝠可以感知到超声波,我们人所获得的只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但是,世界上的万物表象总是固定的,这是人获得统一性的来源。
人可以经由知性来获得概念,由此康德假定存在一个本源的世界,但人的经验能力不能触及。
这一点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
第二点,对知识命题判断形式的分析。
经验判断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分析判断,另一种是综合判断。
我们获得范畴,对事物划分类型,将经验统一成体系。
但在这里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综合判断,能够将两个毫不相干的范畴建立起连接。
康德解释这是因为人具备想象力能够构想这种关联。
但在想象力的背后是否更深层的模式呢?那就是图式,而图式具备什么样的要素呢?康德在这个思路上打开了先验的直观视域。
这让我认识到,我们的知识不仅仅是对事物的简单描述,更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建构。
我们的想象力和图式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点,对先验的视域进行分析,划定范畴对于我们能够理清知识的来源,认识到理性自身的局限性是十分有必要的。
因此,康德把这个领域划分为先验感性范畴和先验逻辑范畴。
基于这些范畴的细致描述,我们理清了一个人的先天的认识能力。
这一点让我认识到,我们的理性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所获得的知识也是有局限性的。
我们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认识能力进行反思和批判,以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
第四点,在理清我们人具备的先验要素之后,我们就需要对人获得知识的过程以及人如何对自身的表象进行加工以获得概念的这样一个过程进行分析,这就是先验分析论。
这个过程无非就是人从事物对自身的杂多的刺激中获得一个统觉,经由统觉我们意识到表象,然后由知性能力获得概念,再由经由先验感性和先验逻辑能力的图式激发人的想象力,我们由此获得了判断,一切经验知识得以可能,而这些知识本身也将会是逻辑的、空间性的、时间性的。
2024年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范文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范文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一】康德哲学是在近代大学的学术坏境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思辨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纯粹理性批判》,最突出地体现了这种学究气的一部作品。
许多试图读懂康德体系的人都半途而废。
不得不承认,康德思想尤其是其思想中的精华:形而上学思想确实晦涩难懂枯燥乏味。
但是我们不能对此置之不理或不屑一顾,也不必视为畏途,望而却步。
只要我们真正掌握了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通过我们锲而不舍的钻研,我们必定能进入康德哲学富丽堂皇的大厦,观赏到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启发心智的思想艺术品。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第一遍读完《纯粹理性批判》,确实觉得云里雾里,不知所措。
更何况写读后感了。
遂又耐着性子读了第二遍。
顿时觉得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能说是大彻大悟。
但至少这部经典的教育名著让我欲罢不能了。
我只能说若是还有充裕的时间我一定读第三遍第四遍。
根据我所能理解的纯粹理性批判,我将她分为四个部分。
分别是背景,结构,思路(内容)及评价。
以下我将一一阐述。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他所提出和讨论的问题从本质上看是全新的。
从其历史背景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的历史条件,就是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运动。
它带来了法国启蒙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德国启蒙运动。
而《纯粹理性批判》就是这些思想运动的参天大树上结出的一个硕果,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首先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叛逆精神。
例如康德在这部著作的序言里,就以法国启蒙学派的大无畏精神宣布:“我们的时代是真正的批判时代。
”其次,以牛顿和伽利略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产生为其提供了理论基奠。
我们都知道,康德从青年时代道奇哲学思想成熟和创立时期,一直都处于自然科学的强大引力之下。
最后便是以卢梭为首的人文科学的诞生,为《纯粹理性批判》的诞生提供了可能性。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981b8b7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9b.png)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人类理性的探讨,揭示了认知世界的边界和限制。
在这部作品中,康德提出了著名的“三大批判”理论,标志着现代哲学的转折点。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康德哲学思想的深邃和严谨,对其观点有了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康德在书中明确了认识的范围,将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而理性认识则是通过思考、推理来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
康德认为,感性认识受到时空的限制,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理性认识则受到“三大批判”的约束,即范畴、原理和先验概念。
这些批判使得理性认识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避免陷入矛盾和悖论。
其次,康德对道德哲学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道德律令”观念。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必须遵循普遍性原则,即一个人的行为准则若能成为普遍法则,则该行为是道德的。
这一观点体现了康德哲学中的“理性至上”原则,强调了道德行为的自主性和理性基础。
此外,康德还提出了“人类普遍性”的概念,强调尊重他人、平等对待他人的道德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再次,康德在书中对美学和目的论进行了阐述。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基于“共同感”的,即人们在欣赏美的事物时,会产生共同的愉悦感。
这种共同感使得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
而在目的论方面,康德提出了“目的论判断”的概念,认为事物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存在的。
这种目的论观念在自然界的有机体和人类社会的制度中都得到了体现。
读完《纯粹理性批判》,我对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康德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揭示了人类认识的边界和限制,为后世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康德的道德哲学、美学和目的论观念,对我们认识世界、评判事物以及行为准则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篇范文《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人类理性的探讨,揭示了认知世界的边界和限制。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言(前三节)一,《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蓝公武译;北京商务印书局,1960.03二,《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2我想说的是,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无论如何还是太难看懂了,加之一开始在图书馆拿到的是北京商务印书局的1960年蓝公武先生的译本,整本书都是之乎者也,难度更是加大了不少,研究了几天毫无进展,后来我终于决定放弃,想到图书馆另找一本别的书,却被我发现原来还有一本华中师范大学1991年出版的韦卓民先生的现代文译本,我喜出望外地把它拿回宿舍研究,随即发现,那些本来熟悉的现代文变得如此陌生,要看完是不可能的,于是就给自己定了个看完导言前三节的目标。
第一次看下去,完全不知所云,到现在我总共把前三节看了5、6次,终于觉得小有所成。
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
导言第一节:纯粹知识与经验性知识的区别就时间的前后来说,知识在经验的后面,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因为我们的知识能力觉醒而活动的原因是影响我们感官的对象一方面由其自身产生表象,另一方面激起我们的知性活动把这些表象进行比较,然后书上说是“用结合或分离的方法把感性印象的原料制成称为经验的‘关于对象的知识’”。
这就是知识的产生过程。
康德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虽然都从经验开始,但却不能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发生出来的。
因为很有可能,甚至我们的经验性的知识也是由我们通过印象所得的和我们自己的知识能力(感性印象不过是其机缘)本身提供出来的东西这两者结合而成的。
”。
但是,如果这样,也就是如果我们的知识能力能给我们获得知识的过程提供这样的便利,那我们可能稍有不慎就会把它所作出的增益和原来知识的原料混淆!下面解释了一个叫“验前知识”的概念,就是不依靠经验,甚至不依靠任何感官印象的知识。
它是有别于经验性知识的一种知识,经验性知识是起自验后(也就是其起源在经验之中的)。
但是其实有很多明明是从经验得来的知识被习惯于称为是验前得到的或者是能够在验前得到的,但事实不是这样,事实上,我们能够在经验中找到这类知识的来源:通常这类知识并不是直接以经验为基础的而是以一条普遍的规律为基础,但是这条规律的来源却是我们的经验。
关于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三篇】

关于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三篇】纯粹理性批判篇1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的一生主要写作了三部批判哲学著作,而《纯粹理性批判》则是奠基之作。
《纯粹理性批判》不仅奠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调,而且奠定了康德的不可替代的哲学地位,令康德成为名副其实的古典哲学开创人。
康德写作《纯粹理性批判》的背景是作为哲学主体地位的形而上学名存实亡,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者各执一端,难以为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提供坚实的基础,理性主义衰落,危机四伏,自由在中世纪的宗教禁锢下逐步失落,仍未完全释放。
因而,在此背景之下,摆在康德面前的任务就可想而知了,他不但要为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提供一个认识论的基础,还要为以自由为前提的道德伦理开辟一片天地。
所以《纯粹理性批判》应运而生。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首先独辟蹊径地进行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翻转了认识对象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过去的哲学中,一直以来,认为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康德则认为并非知识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
康德认同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但同时也认为人的心灵有一套自己的认识形式和结构,因为单纯的感觉经验不能解决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普遍必然性只能来源于先天的认识形式,而不可能是后天的感觉经验。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区分为三个环节:感性,知性,理性。
因而《纯粹理性批判》也就分为三个部分,先验感性论,先验分析论,先验辩证论。
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提出空间和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
为了证明空间与时间是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康德进行了形而上学的阐明和先验的阐明,最终得到了空间和时间是我们感知事物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感知的结果,空间与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人类理性只有一种直观形式,物自体不可知。
在先验分析论中,康德提出了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范畴,对于知识而言,仅仅有感性直观形式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知性的参与才能构成知识。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范文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范文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的重要著作之一,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也探索了知识的范围和限制。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康德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受益匪浅。
首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明确指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
他认为人类理性只能处理经验的事物,而对于超越经验的事物,如上帝、灵魂等问题,理性是无法回答的。
这种限制使我们意识到,理性虽然强大,但也有其边界,不能无限扩展。
其次,康德提出了“自我订立限制”的观念。
他认为人们不能仅仅依靠理性来认识世界,还需要借助于经验。
理性和经验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
这一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告诉我要保持理性思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经验的重要性。
此外,康德还就知识的范围和限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他提出了“现象”和“本体”之间的区分,并强调我们只能认识到现象层面,而无法触及本体层面。
这种观点使我明白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只能通过感知来获得表象,而不能接触到事物的本质。
最后,康德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德不只是一个个体的行为准则,而是一种普遍的原则。
通过遵循道德准则,我们可以超越自身的私利,并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道德观点让我深思,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去追求道德的高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而言之,通过阅读《纯粹理性批判》,我对康德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人类理性和知识的范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我也被康德所强调的道德观点所深深触动。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和启迪,让我对人类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笔记感触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笔记感触《纯粹理性批判》读书笔记感触1这天看到的是关于时间的那一节,康德用了超多的篇幅证明时间是主体的主观形式,是内感官的直观形式,如果一切变化全部消失,时间还将存在;时间有它固有的实在性,是一种经验实在性,如果主体没有这种直观形式,一切变化的表象,时间的表象将不可能;另外康德也批驳了把时间看成是绝对实在,也就是客观实在的说法,这种说法有两种论调,一种认为存在一个绝对的自存的时间,相当于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地位超然的母钟,万事万物不管如何变化,不能影响到母钟;另一种论调认为时间是依存于各变化中的表象的相互关系的,也是客观实在的;针对这两种论调,康德分别进行驳斥,第一种不能够认清表象和主体的直观形式之间的关系;第二种,难以给出数学这门纯粹科学的先天根据。
所以他的决定是:时间是主体的直观形式,这样能够两者相圆。
也和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对时间的讨论类似。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笔记感触2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对哲学界有着巨大的影响。
对于康德著作的汉译,有多个版本。
目前社会上流通的版本,以韦卓民先生的汉译本较多,是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__年校订版。
同时,也有李秋零先生的汉译本和邓晓艺先生的汉译本,常见于书店内,除连接词有些不一样外,整体资料是一致相同的,能够理解为是康德原著的含意资料。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
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
而所谓“批判”,则是指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思考与观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范围与界限,这样才能够既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
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确定如何可能”的问题,经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和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之后经过对理论的纯粹推论进行考察,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定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讀書筆記: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導言(前三節)
一,《純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藍公武譯;北京商務印書局,1960.03
二,《純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韋卓民譯;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12
我想說的是,這本書對於我來說無論如何還是太難看懂了,加之一開始在圖書館拿到的是北京商務印書局的1960年藍公武先生的譯本,整本書都是之乎者也,難度更是加大了不少,研究了幾天毫無進展,後來我終於決定放棄,想到圖書館另找一本別的書,卻被我發現原來還有一本華中師範大學1991年出版的韋卓民先生的現代文譯本,我喜出望外地把它拿回宿舍研究,隨即發現,那些本來熟悉的現代文變得如此陌生,要看完是不可能的,於是就給自己定了個看完導言前三節的目標。
第一次看下去,完全不知所云,到現在我總共把前三節看了5、6次,終於覺得小有所成。
以下是我的讀書筆記。
導言
第一節:純粹知識與經驗性知識的區別
就時間的前後來說,知識在經驗的後面,我們的一切知識都是從經驗開始的,因為我們的知識能力覺醒而活動的原因是影響我們感官的對象一方面由其自身產生表像,另一方面激起我們的知性活動把這些表像進行比較,然後書上說是“用結合或分離的方法把感性印象的原料
製成稱為經驗的‘關於對象的知識’”。
這就是知識的產生過程。
康德認為,“我們的一切知識雖然都從經驗開始,但卻不能認為一切知識都是從經驗發生出來的。
因為很有可能,甚至我們的經驗性的知識也是由我們通過印象所得的和我們自己的知識能力(感性印象不過是其機緣)本身提供出來的東西這兩者結合而成的。
”。
但是,如果這樣,也就是如果我們的知識能力能給我們獲得知識的過程提供這樣的便利,那我們可能稍有不慎就會把它所作出的增益和原來知識的原料混淆!
下麵解釋了一個叫“驗前知識”的概念,就是不依靠經驗,甚至不依靠任何感官印象的知識。
它是有別於經驗性知識的一種知識,經驗性知識是起自驗後(也就是其起源在經驗之中的)。
但是其實有很多明明是從經驗得來的知識被習慣於稱為是驗前得到的或者是能夠在驗前得到的,但事實不是這樣,事實上,我們能夠在經驗中找到這類知識的來源:通常這類知識並不是直接以經驗為基礎的而是以一條普遍的規律為基礎,但是這條規律的來源卻是我們的經驗。
康德在這裏援用了一個“拆房子”的例子:一個人挖掉自己房屋的根基,我們就說,他應該驗前知道這房屋會倒塌,無需等到房屋實際塌下的經驗(畢竟拆房子的機會不多,所以通常這個人是第一次拆房子,所以他本身很可能並沒有經驗,假設沒人曾經告訴他,他也不曾目睹)。
但是其實他這種知識是借鑒了一條重要的規律――“萬有引力”或者從平常人的角度講“一切物體都有重量”,才能知道在支承物被取下後屋子就會坍塌,而這條規律卻是我們從經驗得來的。
所以這類知識並不能被認
為是驗前知識。
所以,《純》中所說的驗前知識應該理解為“不是不依賴某一次經驗的知識,而是絕對不依賴任何經驗的知識。
”相對的,依賴經驗的知識就是經驗性的知識。
只有在驗後,經驗性的知識才有可能出現。
“當沒有任何經驗性的都系參雜其中時,驗前知識就被稱為‘純粹的‘”。
下麵用了一個例子來說明“純粹”這個概念:“一切變化都有其原因”雖然是一個驗前命題,但它並不純粹,因為變化這個概念只能從經驗中得出來。
第二節:我們具有某種驗前知識乃至常識也絕不缺乏這種知識
現在已經闡明了經驗性知識和純粹知識的概念,但是如何去辨別這兩種知識呢?作者康德給出了純粹知識與經驗性知識的判別標準:①、如果有一個命題,在思想它時,是作為必然的命題而被想到的,它就是一個驗前判斷;而且如果它除了從一個具有必然判斷的有效性命題得出外,不能從任何命題得出來,他就是一個絕對的驗前判斷。
因為經驗告訴我們的是事物的“如此如此”,而不是事物的“不能不如此”。
(必然性)
②、如果用嚴格的普遍性來想到某個判斷,即在不容有任何的例外這種方式上來想它,它就不是從經驗得出來的,而是絕對驗前有效的,因為經驗所能給我們的普遍性只能到“就我們迄今所觀察到的為止,某某條規則是沒有例外的”。
(嚴格普遍性)
雖然必然性和嚴格普遍性是分辨驗前知識的可靠標準,兩者不能分
開,但是由於在這兩種標準的使用中,判斷的不必然性比其經驗性的限制更易看出,或者說,有時候判斷的嚴格普遍性比判斷的必然性更容易證明而使人折服,“所以分別使用這兩種標準是便利的,因為這每一個標準單靠它自己也是不會錯誤的。
”。
好了,現在已經有了辨別這經驗性知識和純粹知識的工具,可以回到這一節的題目去了,下麵就來論證“我們具有某種驗前知識乃至常識也絕不缺乏這種知識”。
其實,在人類的知識中必然有普遍的判斷(純粹驗前判斷)是很容易找的,康德用了數學作為例子,的確,數學中的每一個命題都是既必然又普遍的。
從反面說,如果沒有了純粹驗前原理,那麼經驗就不存在了,因為經驗本身不具有必然性(如果具有了就變成純粹知識了),如果經驗賴以進行的一切規則總是來之於沒有必然性的經驗本身,經驗就沒有辦法得出它的確實性了。
所以就可以說“我們的知識能力確實有一種純粹的使用,並且指出了這樣一種使用的標準是什麼”。
第三節:哲學需要有一種科學來確定一切驗前知識的可能性、原理及其範圍
正如序言所說,康德將要使形而上學稱為一門真正科學。
這一節開始著手去建設這一座大廈。
這一節一開始就把焦點放到了那些遠離經驗的地方,那些經驗不能指導、不能糾正並超出感官世界的領域,我們認為這種探討甚至“比知
性在出現的領域裏所知道的一切更為美好,其意圖更為高尚“。
康德說:純粹理性本身所提出的不可避免的問題就是神、自由與靈魂不死。
以解決這些問題為其最後目的的學問(連同它的一切準備工作),就是形而上學;但是誠然,在它的初期,並沒有考慮過理性到底能否勝任這樣巨大的工作。
如果說這是一座大廈,更不如說是一棟天空之城(離開了經驗的地基),但無論怎樣,我們都很應該在建造的過程中不斷探討到底它是否穩固,而不是“在沒有確定其由來時就使用我們所固有的知識”。
但是,我們會忽視這樣一種探討,康德認為這是由於我們有一個光輝的榜樣——同屬於這種知識的數學,數學對這種知識的其他部分引起一種有利假定,但是這裏的“其他部分”卻是屬於完全不同性質的。
我們在擴充知識的路上勇往直前,只要不直接碰見矛盾,這種誘惑是無法抵擋的,而且,只要足夠小心,矛盾也是可以避免的。
於是在很多時候我們忽略了數學只在對象和知識能在直觀中表現出來這一限度內去研究它們,因為直觀本身在思維過程中能在驗前被給予出來,要把它與一個個“赤裸裸而純粹的”概念分辨開來是非常不容易的。
康德舉了這麼一個例子來說明:身輕的鴿子愜意在空中翱翔的時候會感受到空氣阻力,這時它很可能會認為在真空中飛行必定更為容易。
人類理性在直觀中研究數學對象並獲得確定性和成功,因此就想拋開直觀,企圖在形而上學的領域內依葫蘆畫瓢。
但是直觀對於數學來說就好像空氣對於鴿子飛行一樣,沒有了空氣,鴿子飛不起來,同樣,沒有直觀的限制,數學上的研究不可能獲得成功。
於是,是不能把數
學的方法硬套於形而上學上面的,書上說柏拉圖就是這樣一個悲劇,沒有了支撐物,他的知性就活動不起來了。
下麵,康德簡述了我們一般建立這棟建築物的過程:人類理性的通常命運是要儘快完成它的思辯結構,只是後來才探討其基礎是否可靠。
於是就援用各種辯解使我們相信基礎的牢固,或者乾脆使我們放棄這種為時已晚而且又帶有危險性的探討。
康德說,我們以前的工作很大部分是在分析我們已有的那些關於對象的概念。
我們把已經想到的東西加以澄清或闡明,並沒有擴展我們已有的這些概念,雖然在形式上還可以作為新的見解,可是卻沒有擴大我們此前所具有的觀念,而只是關於這些概念的分析。
這種方法提供了真正的驗前知識,但是理性“不自覺中”引入了完全陌生,而且是驗前的概念,卻不知自己如何能這樣做。
前人並沒有在這個方面做過研究,康德找到了一個破缺口繼續往下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