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2 平衡中的临界与极值问题

合集下载

平衡中的临界与极值

平衡中的临界与极值

一. 教学内容:平衡问题中的临界与极值问题归纳二. 学习目标:1、掌握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平衡条件的应用问题的分析方法。

2、掌握平衡问题中临界与极值问题的特征。

3、熟练掌握典型的临界与极值问题的常用处理方法和技巧。

考点地位: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平衡问题中的极值与临界问题是处理平衡问题的难点所在,这部分内容重点体现与数学知识的融合,体现了高考大纲中所要求的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同时这部分内容在高考中常与库仑力、安培力等相互结合,难度较大。

三. 重难点解析: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条件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条件是: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

即(矢量式)。

用正交分解法解决有关在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平衡问题时,平衡条件可叙述为:用平衡条件的正交表达形式解题具有三大优点:其一,将矢量运算转变为代数运算,使难度降低。

其二,将求合力的复杂的解斜三角形问题,转变为正交分解后的直角三角形问题,使运算简便易行。

其三,当所求平衡问题中需求两个未知力时,这种表达形式可列出两个方程,使得求解十分方便。

2. 力的平衡作用在物体上所有力的合力为零,这种情形叫做力的平衡。

(1)当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平衡时,这两个力大小一定相等,方向一定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这两个力叫做一对平衡力。

(2)当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而平衡时,这三个力必在同一平面内,且三个力的作用线或作用线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这就是三力汇交原理。

3. 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1)平衡力作用于同一物体上。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性质相同。

平衡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

例如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重力与桌面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支持力是弹力,与重力的性质不同。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平衡力中的某一力变化或消失时,其他力不一定变化或消失。

例如抽去桌面时,物体所受的支持力消失,但物体的重力仍然保持不变。

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

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

平衡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所谓临界问题是指当某种物理现象(或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另一物理状态)的转折状态叫临界状态.可理解成“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至于是“出现”还是“不出现”,需视具体问题而定。

极值问题则是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某物理量出现极大值或极小值的情况。

临界问题往往是和极值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平衡物体的临界状态是指物体所处的平衡状态将要被破坏但尚未被破坏的状态。

求解平衡的临界问题一般用极限法。

极限分析法是一种预测和处理临界问题的有效方法,它是指:通过恰当选择某个变化的物理量将其推向极端(“极大”、“极小”、“极右”或“极左”等),从而把比较隐蔽的临界现象(或“各种可能性”)暴露出来,使问题明朗化,以便非常简捷地得出结论。

在平衡中最常见的临界问题有以下两类: 一、以弹力为情景1. 两接触物体脱离与不脱离的临界条件是:相互作用力为零。

2. 绳子断与持续的临界条件是:作用力达到最大值;绳子由弯到直(或由直变弯)的临界条件是:绳子的拉力等于零。

例1:如图所示,物体的质量为2kg ,两根轻绳AB 和AC 的一端连接于竖直墙上,另一端系于物体上,在物体上另施加一个方向与水平线成θ=60°的拉力F ,若要使两绳都能伸直,求拉力F 的大小范围。

解:作出A 受力图如图所示,由平衡条件有:F .cos θ-F 2-F 1cos θ=0, F sin θ+F 1sin θ-mg =0要使两绳都能绷直,则有:F 10,02≥≥F 由以上各式可解得F 的取值范围为:N F N 33403320≤≤变式训练1:两根长度不一的细线a 和b ,一根连在天花板上,另一端打结连在一起,如图,已知a 、b 的抗断张力(拉断时最小拉力)分别为70N ,80N.它们与天花板的夹角分别为37°、53°, 现在结点O 处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拉力F ,(sin37°=cos53°=0.6, cos37°=sin53°=0.8) 求: (1)当增大拉力F 时,哪根细绳先断?(2)要使细线不被拉断,拉力F 不得超过多少?变式训练2两根长度相等的轻绳,下端悬挂一质量为m 的物体,上端分别固定在水平天花板上的M 、N 点,M 、N 两点间的距离为s ,如图所示,已知两绳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均为T ,则每根绳的长度不得短于__ ____.例2:如图所示,半径为R ,重为G 的均匀球靠竖直墙放置,左下方有厚为h 的木块,若不计摩擦,用至少多大的水平推力F 推木块才能使球离开地面。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二章 专题强化四 动态平衡问题 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二章 专题强化四 动态平衡问题 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

个状态均可视为平衡状态.
2.做题流程 受力分析 —化—“—动—”—为—静→画不同状态平衡图构造矢量三角形 —“—静—”—中—求—动→
—定—性—分—析→ 根据矢量三角形边长关系确定矢量的大小变化
三角函数关系
—定—量—计—算→ 正弦定理
找关系求极值
相似三角形
3.三力平衡、合力与分力关系 如图,F1、F2、F3共点平衡,三力的合 力 为 零 , 则 F1 、 F2 的 合 力 F3′ 与 F3 等 大 反 向 , F1 、 F2 、 F3′ 构 成 矢 量 三 角 形 , 即F3′为F1、F2的合力,也可以将F1、F2、 F3直接构成封闭三角形.
√A.MN上的张力逐渐增大
B.MN上的张力先增大后减小
C.OM上的张力逐渐增大
√D.OM上的张力先增大后减小
以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受重力mg、OM绳上拉力F2、MN上 拉力F1,由题意知,三个力的合力始终为零,矢量三角形如图所示, F1、F2的夹角为π-α不变,在F2转至水平的过程中, 矢量三角形在同一外接圆上,由图可知,MN上的 张力F1逐渐增大,OM上的张力F2先增大后减小, 所以A、D正确,B、C错误.
以结点B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作出力的合成图如图,根据平 衡条件知,F、FN的合力F合与G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根据三角形相似得AFC合 =AFB=BFCN 又 F 合=G 得 F=AACB G,FN=BACC G ∠BCA缓慢变小的过程中,AB变小,而AC、BC 不变,则F变小,FN不变,故杆BC所产生的弹 力大小不变,故选A.
2.一力恒定(如重力),另一力与恒定的力不垂直但方向不变,作出不同状 态下的矢量三角形,确定力大小的变化,恒力之外的两力垂直时,有极 值出现. 基本矢量图,如图所示

动态平衡问题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课件59

动态平衡问题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课件59

问题解决能力
02
学生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一些复杂的动态平衡问题,具备了一
定的问题解决能力。
创新思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养
03
课程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
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更复杂的动态平衡问题
研究更复杂的动态平衡问题,如非线性、时变等条件下的临界、 极值问题。
临界、极值问题的优化算法
不等式法
通过构建不等式并求解,找到物体 的极值状态。
数值模拟法
通过计算机模拟物体的运动过程, 找到极值状态和对应的物理量。
03
CATALOGUE
平衡中的极值问题
极值条件的确定
确定平衡状态
首先分析物理系统或数学 模型的平衡状态,明确平 衡条件。
寻找极值条件
在平衡状态下,寻找使某 一物理量达到极值的条件 ,如最小势能、最大承载 力等。
动态平衡
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通过内部调节保持平衡状态,如人 体在行走中的平衡。
临界条件的确定
临界状态
物体处于平衡与不平衡之间的临界状态,稍微偏离平衡就会导致失稳。
临界条件
使物体保持平衡的最小条件,如支撑面的大小、摩擦系数等。
临界问题的求解方法
01
02
03
解析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方程 ,求解临界条件下的物理 量。
结果讨论
结合已有知识和文献资料,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 分析和讨论,解释实验现象的原因和机制。
结果应用
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出针对性的建 议和措施。
06
CATALOGUE
课程总结与展望
课程重点回顾
1 2 3

第二章 专题强化四 动态平衡问题 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

第二章 专题强化四 动态平衡问题 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
公式极值、三角函数极值).
(3)物理分析方法: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作出力的矢量图,通过对物理过
程的分析,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动态分析,确定最大值与最小值.
例4
(2020·广东茂名市测试)如图6所示,质量分别为3m和m的两个可视
为质点的小球a、b,中间用一细线连接,并通过另一细线将小球a与天花
板上的O点相连,为使小球a和小球b均处于静止状态,且Oa细线向右偏
OA的长度不变,故FT1=FT2,F2>F1,故A、D错误,B、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多选)(2016·全国卷Ⅰ·19)如图3,一光滑的轻滑轮用细绳OO′悬挂于
O点;另一细绳跨过滑轮,其一端悬挂物块a,另一端系一位于水平粗糙
桌面上的物块b.外力F向右上方拉b,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若F方向不
A.F1减小

B.F1增大
D.F2减小

C.F2增大
1 2
图4
2.(多个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多选)(2019·全国卷Ⅰ·19)如图5所示,一粗
糙斜面固定在地面上,斜面顶端装有一光滑定滑轮.一细绳跨过滑轮,其
一端悬挂物块N,另一端与斜面上的物块M相连,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
用水平向左的拉力缓慢拉动N,直至悬挂N的细绳与竖直方向成45°.已知
另一端有一小滑轮C,重物系一绳经C固定在墙上的A点,滑轮与绳的质量
及摩擦力均不计,若将绳一端从A点沿墙稍向上移,
系统再次平衡后,则
A.绳的拉力增大
B.轻杆受到的压力减小,且杆与AB的夹角变大

C.绳的拉力大小不变

D.轻杆受的压力不变
图13
6 7

2021高考物理鲁科版新课程一轮复习:核心素养微专题系列 2平衡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

2021高考物理鲁科版新课程一轮复习:核心素养微专题系列 2平衡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
上。现用水平力F推物体A,在F由零逐渐增加至 3 mg再逐渐减为零的过程
2
中,A和B始终保持静止。对此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世纪金榜导学号
()
A.地面对B的支持力大于(M+m)g
B.A对B的压力的最小值为 3 mg,最大值为 3 3 mg
2
C.A所受摩擦力的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
mg
4
4
D.A所受摩擦力的最小值为 1 mg,最大值为 3 mg
极限 法
数学 分析 法
物理 分析 法
正确进行受力分析和变化过程分析,找到平衡的临界点和极值点;临界 条件必须在变化中寻找,不能在一个状态上研究临界问题,要把某个物 理量推向极大或极小
通过对问题分析,根据平衡条件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画出函数 图象),用数学方法求极值(如求二次函数极值、公式极值、三角函数极 值)
1.临界、极值问题特征: (1)临界问题:当某物理量变化时,会引起其他几个物理量的变化,从而使物 体所处的平衡状态“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在问题的描述中常用 “刚好”“刚能”“恰好”等语言叙述。 (2)极值问题:平衡物体的极值,一般指在力的变化过程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问题。
2.解决极值和临界问题的三种方法:
学号( ) A.mg
C. 1 mg
2
B. 3 mg
3
D. 1 mg
4
【解析】选C。由图可知,要想CD水平,各绳均应绷紧,则AC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为60°;结点C受力平衡,则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则CD绳的拉力T=mgtan30°=
3mg;D点受绳子拉力大小等于T,方向向左;要使CD水平,D点两绳的拉力与外
核心素养微专题系列 平衡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
内容索引

临界问题

临界问题

平衡中的临界与极值问题1.临界问题当某物理量变化时,会引起其他几个物理量的变化,从而使物体所处的平衡状态“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在问题的描述中常用“刚好”、“刚能”、“恰好”等语言叙述.2.极值问题平衡物体的极值,一般指在力的变化过程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3.解决极值问题和临界问题的方法(1)极限法:首先要正确地进行受力分析和变化过程分析,找出平衡的临界点和极值点;临界条件必须在变化中去寻找,不能停留在一个状态来研究临界问题,而要把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即极大和极小.(2)数学分析法: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依据物体的平衡条件写出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画出函数图象),用数学方法求极值(如求二次函数极值、公式极值、三角函数极值).(3)物理分析方法: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作出力的矢量图,通过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动态分析,确定最大值与最小值.例1、(2016·东北三校二联)如图7所示,有一倾角θ=30°的斜面体B ,质量为M 。

质量为m 的物体A 静止在B 上。

现用水平力F 推物体A ,在F 由零逐渐增加至32mg 再逐渐减为零的过程中,A 和B 始终保持静止。

对此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地面对B 的支持力大于(M +m )gB .A 对B 的压力的最小值为32mg ,最大值为334mgC .A 所受摩擦力的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mg 4D .A 所受摩擦力的最小值为12mg ,最大值为34mg 例2、如图10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放在一固定斜面上,当斜面倾角为30°时恰能沿斜面匀速下滑.对物体施加一大小为F 水平向右的恒力,物体可沿斜面匀速向上滑行.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当斜面倾角增大并超过某一临界角θ0时,不论水平恒力F 多大,都不能使物体沿斜面向上滑行,试求:(1)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这一临界角θ0的大小.例3、质量为M的木楔倾角为θ,在水平面上保持静止,当将一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木楔斜面上时,它正好匀速下滑.如果用与木楔斜面成α角的力F拉着木块匀速上升,如图12所示(已知木楔在整个过程中始终静止).(1)当α=θ时,拉力F有最小值,求此最小值;(2)当α=θ时,木楔对水平面的摩擦力是多大?例4、拖把是由拖杆和拖把头构成的擦地工具(如图)。

5.相互作用点点清专题之平衡中的临界与极值问题

5.相互作用点点清专题之平衡中的临界与极值问题

4.相互作用点点清专题之平衡中的临界与极值问题一知能掌握1.平衡中的临界问题某种物理现象变化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物体从某种特性变化为另一种特性时,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为临界状态,临界状态也可理解为“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某种现象的状态,平衡物体的临界状态是指物体所处的平衡状态将要变化的状态,涉及临界状态的问题叫临界问题,解决这类问题一定要注意“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的条件。

2.平衡物体中的极值问题极值是指研究的平衡问题中某物理量变化时出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中学物理的极值问题可分为简单极值问题和条件极值问题,区分的依据就是是否受附加条件限制。

若受附加条件限制,则为条件极值。

3.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四种方法临界问题往往是和极值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解决此类问题重在形成清晰的物理图景,分析清楚物理过程,从而找出临界条件或达到极值的条件.要特别注意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解决临界极值问题的四种方法(1)假设推理法。

假设推理法是解决临界问题的有效方法,即先假设达到临界条件,然后再结合平衡条件及有关知识列方程求解。

(2)解析法: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列出平衡方程,在解方程时采用数学方法求极值.通常用到的数学知识有二次函数求极值、均分定理求极值、讨论分式极值、三角函数极值,以及几何法求极值等。

(3)图解法:此种方法通常适用于物体只在三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首先根据平衡条件作出力的矢量三角形,如只受三个力,则这三个力构成封闭矢量三角形,然后根据矢量三角形进行动态分析,确定其最大值或最小值.此法简便、直观。

例如:在三角形中一条边a的大小和方向都确定,另一条边b只能确定其方向(即a、b间的夹角θ确定),欲求第三边c的最小值,则必有c垂直于b时最小,且c=asinθ,如下图所示。

(4)极限法:极限法是一种处理极值问题的有效方法,它是指通过恰当选取某个变化的物理量将问题推向极端(如“极大”“极小”等),从而把比较隐蔽的临界现象暴露出来,快速求解.4.解决临界极值问题的基本步骤是:(1)选对象:明确研究对象;(2)析受力:对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3)列方程:结合临界条件、极限条件、平衡方程、几何条件列方程;(4)求结果:根据数学方法计算结果并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这一临界角θ0的大小。
考点二
栏目索引
答案 (1) (2)60° 解析 (1)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时,物体受力平衡。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由平衡条件得 mg sin 30°=μmg cos 30°
3 解得μ=tan 30°= 。 3
3 3
(2)设斜面倾角为α时,物体沿斜面匀速向上滑行,其受力情况如图所示, 由平衡条件得: F cos α=mg sin α+Ff FN=mg cos α+F sin α Ff=μFN
B.μ≥
1 tan θ
D.μ≥ cos θ
考点二
栏目索引
答案 B 滑块的受力如图所示,建立直角坐标系,将力F正交分解,由物 体的平衡条件可知,竖直方向有FN=mg+F sin θ,水平方向有F cos θ=Ff≤ μFN。由以上两式联立解得F cos θ≤μmg+μF sin θ。因为力F很大,所以 上式可以写成F cos θ≤μF sin θ,故应满足的条件为μ≥ ,B项正确。
界条件为绳中张力为0。 3.极值问题
平衡物体的极值问题,一般指在力的变化过程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 题。一般用图解法或解析法进行分析。
考点一
栏目索引
例1 物体A的质量为2 kg,两根轻细绳b和c的一端连接于竖直墙上,另 一端系于物体A上,在物体A上另施加一个方向与水平面成θ角的拉力F, 相关几何关系如图所示,θ=60°。若要使两绳都能伸直,求拉力F的大小 范围。(g取10 m/s2)
1 tan θ
考点二
栏目索引
方法技巧 临界与极值问题的分析技巧 (1)求解平衡状态下的临界问题和极值问题时,首先要正确地进行受力 分析和变化过程分析,找出平衡中的临界点和极值点。 (2)临界条件必须在变化过程中寻找,不能停留在一个状态来研究临界 问题,而是要把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即极大或极小,并依此做出科学的 推理分析,从而给出判断或结论。
b绳刚好伸直时,拉力F最大,物体A受力如图乙所示

Fmax sin θ-mg=0
40 3 N mg = 解得Fmax=
故拉力F的大小范围是
20 3 40 3 N≤F≤ N。 3 3
sin θ
3
考点一
栏目索引
变式1 如图所示,轻绳AC与水平面的夹角α=30°,BC与水平面的夹角β= 60°,若AC、BC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不能超过100 N,那么物重G不能超过 多少?(设悬挂重物的绳CD强度足够大)
考点一
栏目索引
答案
200 3
3
N
解析 选结点C为研究对象,C点只受三个力且合力为零,所以最简单的 求解方法就是力的合成或分解。
由于重物静止时绳DC对C点的拉力T=G,拉力产生两个效果:拉伸绳BC
和绳AC,其力的矢量关系如图所示。从图中关系可以看出TBC>TAC,即当 重力G增加时,TBC先达到100 N,因此重力G的极限值就等于TBC=100 N时 所对应的T的数值,由几何关系得T= BC =
200 3 不能超过 N。 3
T N,所以重物的重力G cos30 200 3 3
考点一
栏目索引
方法技巧 突破临界问题的三种方法 (1)解析法: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列方程,在解方程时利用数学知识求极 值。通常用到的数学知识有二次函数求极值、讨论分式求极值、三角 函数求极值以及几何法求极值等。 (2)图解法:根据平衡条件作出力的矢量图。如只受三个力,则这三个力 构成封闭矢量三角形,然后根据矢量图进行动态分析,确定最大值和最 小值。 (3)极限法:极限法是一种处理临界问题的有效方法,它是指通过恰当选
考点二
栏目索引
例2 (2017陕西宝鸡联考)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一固定斜面
上,当斜面倾角为0°时物体恰能沿斜面匀速下滑。对物体施加一大小
为F、水平向右的恒力,物体可沿斜面匀速向上滑行。设最大静摩擦力 等于滑动摩擦力,当斜面倾角增大并超过某一临界角θ0时,不论水平恒力 F多大,都不能使物体沿斜面向上滑行,试求:
取某个变化的物理量将问题推向极端(“极大”“极小”“极右”
“极左”等),从而把比较隐蔽的临界现象暴露出来,使问题明朗化,便于 分析求解。
考点二
栏目索引
考点二
1.临界条件
摩擦力临界问题
存在摩擦力作用的两物体间发生相对滑动或相对静止的临界条件为静 摩擦力达到最大。 2.常见的摩擦临界问题 (1)斜面上的物体刚好不上(下)滑:静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物体平衡。 (2)保持物体静止在斜面上的最小水平推力:静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 物体平衡。 (3)拉动物体的最小力:静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物体平衡。
解得F=
mg sin α μmg cos α cos α μ sin α
当cos α-μ sin α=0,即tan α= 3 时,F→∞,即“不论水平恒力F多大,都不能 使物体沿斜面向上滑行”,此时,临界角θ0=α=60°。
考点二
栏目索引
变式2 在机械设计中常用到下面的力学原理,如图所示,只要使连杆AB 与质量为m的滑块所在平面间的夹角θ大于某个值,那么,无论连杆AB对 滑块施加多大的作用力,都不可能使之滑动,且连杆AB对滑块施加的作 用力越大,滑块就越稳定,工程力学上称为“自锁”现象。设滑块与所 在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为使滑块能“自锁”,应满足的条件是 ( B ) A.μ≥tan θ C.μ≥sin θ
栏目索引
微专题2 平衡中的临 界与极值问题
总纲目录
栏目索引
总纲目录
考点一
弹力临界问题
考点二
摩擦力临界问题
考点一
栏目索引
考点一
1.临界问题
弹力临界问题
当某物理量变化时,会引起其他几个物理量的变化,从而使物体所处的平衡 状态“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在问题的描述中常用“刚好”“刚 能”“恰好”等语言叙述。研究临界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是假设推理法。 2.常见的临界状态 (1)两接触物体脱离与不脱离的临界条件是相互作用力为0(主要体现为两 物体间的弹力为0)。 (2)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条件为绳中张力达到最大值;绳子绷紧与松弛的临
考点一
栏目索引
答案
20 3 3
N≤F≤
40 3 N 3
解析 c绳刚好伸直时,拉力F最小,物体A受力如图甲所示。
甲 由平衡条件得 Fmin sin θ+Fb sin θ-mg=0 Fmin cos θ-Fb cos θ=0
考点一
栏目索引
mg 20 3 解得Fmin= = N 2sin θ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