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帕森斯时代到后帕森斯时代的西方社会学

合集下载

社会学理论传统及其发展脉络探析

社会学理论传统及其发展脉络探析

社会学理论传统及其发展脉络探析社会学理论传统及其发展脉络探析王 飞(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摘要:传统社会学理论发展主要有三大研究范式,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批判主义,三种范式并存且长期对立。

进入20世纪中后期以后,在社会学方法论方面逐步开启了一个批判继承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范式之路,范式整合便成了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必然逻辑。

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学研究进入了全面的多元化时代。

笔者认为,社会学理论历史发展将会从“软科学”向“硬科学”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社会学理论 研究范式 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 批判主义关键词:关键词社会学植根于19世纪的西方工业社会,发展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它的产生与发展主要受益于西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西方思想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环境。

然而作为一门学科来说,它是年轻的和不成熟的,按照美国社会学家布劳的说法社会学发展至今,仍然像牛顿以前的物理学一样,处于前理论阶段,社会学理论至今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学科方法论原则,社会学理论陷入了范式危机。

一纵观社会学理论发展史,主要有三大研究范式。

首先是以社会学创始人孔德,以及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其哲学基础是实证哲学。

他们认为,社会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将研究对象看作是客观实在,因此,社会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其理论研究要以自然科学为标准模式。

其后迪尔凯姆将古典实证主义社会学发展到鼎盛时期,主要标志是迪尔凯姆发表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其基本认识论主张是社会唯实论和整体观,认为社会是客观性的独立实体,社会高于个人,社会决定着个人的本质,社会学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在对社会事实的分析取向上强调社会功能论,坚持功能分析和原因分析均是社会学所必需的,并指出要以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①。

《自杀论》是迪尔凯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一次重要实践,将社会自杀率这一抽象的社会事实,运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理论与统计学有机结合,进行逻辑假设和量化分析,探究社会自杀率背后的带有普遍性的因果规律,堪称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典范,他一举将社会学从思辨哲学中摆脱出来,真正树立了社会学独立的学科地位。

【社会学考研】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包含:各章名解

【社会学考研】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包含:各章名解

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公存和秩序的原则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P39)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P46)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P98)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P102)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P120)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P120)第一编 古典社会学理论第一章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第一节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1.孔德,法国人,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社会学之父”2.孔德看来,“实证”一词的社会学含义包括: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3.孔德看来,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主要概念以及每一个知识部门,都乡侯经历三种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虚幻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利己主义情感 敬慕人性结构 活动 利他主义 崇敬才智 仁爱4.社会学注:孔德认为人性结构的“情感”决定社会的起源与性质5.孔德的学说是“唯心主义”思想第二节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蕴含明显的接收功能主义的系统论思想 社会进化论: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2.斯宾塞从结构-功能变化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的进化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历史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1.涂认为,要实现社会学科学化的目标,应先确立: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相应的研究方法首先,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其次,社会事实对于个人具有约束能力 最后,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属于行为方式的生理学事实,如集体意识 属于集体存在方式的形而上学(解剖学)事实对某一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的探求应从其他社会事实中去寻找 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 运用共变法验证因果关系的存在5.涂认为,社会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客观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为社会改良提供理论依据6.涂尔干认为,在各种比较法中,只有共变法是最具证明力的7.涂尔干强调,比较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中最合适、最重要的方法8.实证社会学在涂尔干这里开花结果,将社会学最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讲堂,他为实证主义社会学规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4.寻找社会事实的原因、分析其功能的方法第三节 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1.涂尔干一生的学术兴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方面、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2.涂认为,要彻底说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的理解社会团结的本质特征,必须进行社会类型的划分3.涂根据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将社会类型划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和邮寄团结的社会4.涂认为,法律是社会团结的“表征”,社会团结的转变反映在法律中的主要变化5.涂认为,道德意识和社会规范化是社会团结的基础基础: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精神基础:集体意识法律特征:压制性制裁基础: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 物质基础:社会分工法律特征:恢复性8. 涂认为,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9.涂认为,现代社会秩序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是常态分工常态分工:社会团结的正面功能10.社会分工 失范分工:角色与规范不同步根本 原因 强制分工:一种不平等的分工 人口增加 不协调分工:原因是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 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11.涂认为,社会分工要想产生有机团结光靠人们遵守社会规则、各行其则还不够,他们之间的责任还必须相互适应和平均分配12.涂认为,只有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消除不平等并达到公正合理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有机团结第三节自杀论1.实证研究的典范:《自杀论》2.涂认为,自杀倾向取决于社会因素原因:绝望的生无可恋分析方法: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两方面着手“过多的限制”所造成(压力过大)4. 涂概括自杀的一般社会原因:自杀主要为社会整合、道德秩序等社会事实多决定,与社会的集体性倾向相呼应,而与自然环境和个人的心理生理联系较少。

帕森斯社会理论

帕森斯社会理论

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摘要: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美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

他对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了批评、扬弃、吸纳与充实,从而形成一个综合体系。

本文主要对其有关社会理论进行分析归纳。

关键词:帕森斯社会行动结构功能在帕森斯五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其思想学说发生一些变化。

他早期的主要理论倾向是建构关于社会价值如何引导个人行动的志愿行动论,一种唯意识的行动论,后期逐渐关注个人、社会与文化三个系统的整合问题,转向更为宏观的社会系统论。

他还对社会进化做了系统考察,形成了所谓的新进化论观点。

一、社会行动理论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以社会学家帕雷托、迪尔凯姆、M.韦伯和经济学家A.马歇尔的学术思想为经验材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分析。

帕森斯认为,他们对一般社会理论的探讨虽然方法论起点不同,但都趋向意志自主的行动理论。

在此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帕森斯提出了自己的意志论行动理论。

他认为,社会行动最基本的单位是单元行动。

在分析的意义上,单元行动具有如下性质:①有一个行动者,即在各种不同的目标与用以达成目标的手段之间作出选择和决定的主体;②有某种行动目的,也就是引导行动过程所要达到的某一种事情的未来状况;③有一定的行动情境,这样的情境包含两个要素,即行动者能加以控制的手段要素和不能控制的条件要素;④有一定的行动规范取向。

单元行动就是由目的、手段、条件、规范这样一些要素构成的。

每一种行动都涉及主观目的,并构成行动中的意志自主因素。

这种意志自主的努力,使行动情境得以区分为手段与条件。

而规范作为一种主观要素,对行动者的这种努力起着调节作用。

帕森斯认为,单元行动中相互关联的这些性质,构成了各种行动科学的共同参照系。

帕森斯在强调行动者主观选择行动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外在的各种因素对行动者的影响。

行动的情景是以“社会客体”,即追求自身一定目的的其他的个别行动者与集体行动者为其组成要素的。

西方社会学家及分类

西方社会学家及分类

西方社会学家及其分类1.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塔尔科特·帕森斯(1902——1979):《社会行动结构》(1937)《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1966)《社会体系》(1951)《关于行动的一般理论》(1951)《经济与社会》(1956)《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1960)罗伯特·金·默顿(1910——):《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1949年)迪尔凯姆(1858——1917):《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划》(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2.冲突理论学派米尔斯:《权力精英》(1956)科林斯:《冲突社会学走向一种解释的科学》(1975)科塞(1913——):《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年)达伦多夫(1929——):《工业与企业社会学》(1953)《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阶级冲突》(1959年)《马克思的观点》(1953)《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1957)《走出乌托邦》(1958)《社会人》(1958)《德国的社会和民主》(1967)《社会理论文集》(1968)《新自由》(1974)《生活机会》(1979)3.社会交换理论学派霍曼斯(1910——):《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1961)《社会科学的本质》(1967)《返回到人》(1964)《社会交换的性质》(1967)彼得·布劳(1918——):《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1964)《不平等与异质性》(1977)4.符号互动理论学派乔治·赫伯特·米德(1863——1931):《心灵、自我与社会》(1934年)布鲁默(1900——):《劳资关系中的社会理论》(1947)《工业化与传统秩序》(1964) 《符号互动论:观点和方法》(1969)戈夫曼(1922~198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1956)《避难所》(1961)《邂逅》(1961)《公共场所行为》(1963)《污记》(1963)《互动仪式》(1967)《框架分析》(1974)5.社会批判理论学派(法兰克福学派为主要代表)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理性与革命》(1941)《单向度的人》(1964)《文化与社会》(1965)《反革命和造反》(1972)阿多诺(1903——1969):《启蒙辩证法》(1947)《新音乐哲学》(1949)《多棱镜:文化批判与社会》(1955)《否定的辩证法》(1966)《美学理论》(1970)哈贝马斯(1929~) :《公开活动的结构变化》(1962)1962年德文版《理论与实践》(1963)《走向合理的社会》(1968)《知识与人的利益》(1968)《合法性的危机》(1973)《交往和社会的演变》(1976 )《交往的理论》(1981)马克斯.霍克海默(1895——1973):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作为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之间链环的康德的断力批判》(1925)《资产阶级历史哲学的开端》(1930)《黑格尔与形而上学问题》(1932)《朦胧——在德国的笔记》(1934)《真理问题》(1935)《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1937)《启蒙的辩证法》(与阿多诺合著,1947)《理性之蚀》(1947)《对西德社会科学的审视》(1952)《论自由》(1962)《工具理性批判》(1967)《批判的理论》(1968)《社会哲学研究》(1972)《转变中的社会》(1972)6 .芝加哥学派齐美尔(1858——1918):《历史哲学问题》(1892)《道德科学引论:伦理学基本概念的批判》《货币哲学》《康德〈在柏林大学举行的16次讲演〉》《宗教》《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探讨》《社会学的根本问题:个人与社会》库利(1864——1929):《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1902)《社会组织》(1909)《社会过程》(1918)杜威(1859~1952):《心理学》(1887)《应用心理学》(1889)《思维术》(1910)《民本主义与教育》(1916)《经验与教育》(1938)《哲学之重建》(1920)《稳定性的追求》(Quest for Certainty 1929)《经验与自然》(1925)《艺术即经验》(1934)《逻辑──探究之理论》(1938)《认知与所知》(1949)7.现象社会学舒茨(1899~1959):《社会世界的现象学》(1932年)加芬克尔(1917~):《民俗学方法论研究》8.后工业社会理论学派丹尼尔·贝尔(1919——):《美国的马克思派社会主义》(1951)《意识形态的终结》(1960)《今日资本主义》(1971)《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3)《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1976)9.后现代理论学派布希亚:《消费社会》(1970)《象征交换与死亡》(1976)《类象与拟象》(1981)让·弗朗索瓦·利奥塔:《里比多经济学》(1974)《后现代状况》(1979)《公共游戏》(1979)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1981)《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德文化逻辑》(1984)查尔斯詹克斯:《后现代建筑学的兴起》(1975)《后现代建筑的语言》(1977)10 风险社会理论贝克:《风险社会》(1986)《世界风险社会》(1999)芭芭拉·亚当《风险社会》11.经济全球化理论吉登斯:《现代性之后果》(1990)《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与自我认同》(1998年)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罗伯逊《社会学》(1999)阿兰·鲁格曼《全球化的终结》(2000)12.实证主义孔德:著有《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主观的综合》等斯宾塞:《政府的适当权力范围》(1842年),《社会静力学》(1850年),《进化的假说》(1852年),《心理学原则》(1855年),《第一项原则》(1862年), 《生物学原理》(1867年),《社会学研究》(1873年)。

帕森斯社会理论

帕森斯社会理论

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摘要: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美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

他对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了批评、扬弃、吸纳与充实,从而形成一个综合体系。

本文主要对其有关社会理论进行分析归纳。

关键词:帕森斯社会行动结构功能在帕森斯五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其思想学说发生一些变化。

他早期的主要理论倾向是建构关于社会价值如何引导个人行动的志愿行动论,一种唯意识的行动论,后期逐渐关注个人、社会与文化三个系统的整合问题,转向更为宏观的社会系统论。

他还对社会进化做了系统考察,形成了所谓的新进化论观点。

一、社会行动理论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以社会学家帕雷托、迪尔凯姆、M.韦伯和经济学家A.马歇尔的学术思想为经验材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分析。

帕森斯认为,他们对一般社会理论的探讨虽然方法论起点不同,但都趋向意志自主的行动理论。

在此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帕森斯提出了自己的意志论行动理论。

他认为,社会行动最基本的单位是单元行动。

在分析的意义上,单元行动具有如下性质:①有一个行动者,即在各种不同的目标与用以达成目标的手段之间作出选择和决定的主体;②有某种行动目的,也就是引导行动过程所要达到的某一种事情的未来状况;③有一定的行动情境,这样的情境包含两个要素,即行动者能加以控制的手段要素和不能控制的条件要素;④有一定的行动规范取向。

单元行动就是由目的、手段、条件、规范这样一些要素构成的。

每一种行动都涉及主观目的,并构成行动中的意志自主因素。

这种意志自主的努力,使行动情境得以区分为手段与条件。

而规范作为一种主观要素,对行动者的这种努力起着调节作用。

帕森斯认为,单元行动中相互关联的这些性质,构成了各种行动科学的共同参照系。

帕森斯在强调行动者主观选择行动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外在的各种因素对行动者的影响。

行动的情景是以“社会客体”,即追求自身一定目的的其他的个别行动者与集体行动者为其组成要素的。

西方社会学史

西方社会学史
二、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从已往的社会学理论研究来看,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同其他学科理论的发展一样,其基本走势是社会学理论中各种具有相反倾向的理论流派的相互对立、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有机的历史发展过程。①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轨迹就像一条正弦曲线,是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批判主义三种取向的社会学理论交替出现,轮流占据上风的历史的、逻辑的发展过程。由孔德一涂尔干开创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传统强调社会学理论与自然科学方法的一致性,把社会学看成是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认为通过社会学理论研究可以找到认识和控制社会发展的规律。而由齐美尔一韦伯开创的人文主义社会学理论传统却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本质性区别,反对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自然科学化倾向,主张把关注社会行动者主体和主观性作为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重点。至于由马克思开创的批判主义社会学理论传统则既不同于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也不同于人文主义社会学理论,它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使社会学理论在本质上成为批判的、革命的学说,它对后来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阶段的划分也大体如此,按照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逻辑演变,社会学家们通常把迄今为止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社会学诞生的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末,这是社会学的奠基阶段,其代表性人物就是孔德和斯宾塞(H. Spencer);第二个阶段是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这是社会学的形成阶段,其代表性人物是韦伯(M. Weber)和涂尔于(E. Durkheim);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其代表性人物是帕森斯(T.Parsons),也是社会学理论发展史上著名的“帕森斯时代”;第四个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的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是各理论流派“群雄割据”的时代,也是著名的“反帕森斯时代”;第五个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直至现在,是社会学理论多元综合的新时代。对社会学理论的这种划分,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实际历史过程,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进程,其线索清晰、阶段分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西方社会学

西方社会学

社会学]西方社会学史上几个标志性的时代西方社会学自诞生以来的发展进程,曾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对此,社会学史家有过不同的划分。

然而,如果从社会学的知识特征尤其是研究范式的演变以及流派的分化与综合,而不是历时特征,我们可以把西方社会学知识体系发展进程划分为五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时代,它们之间不仅存在着特有的逻辑性关联,并且每一时代都呈现出各自的特征,从而构成了西方社会学富于变迁性格的历史。

一切学科成果都是具体时空条件的综合产物。

从时间维度上看,社会学是特定时代精神和历史条件的结晶;从空间维度上看,社会学是特定地理区域和具体社会形态的自我意识。

此外,作为学科发展规律的结果,社会学还是自身知识传承与演变的产物。

一部学科发展史常常由一些标志性阶段所支撑,而每一个标志性阶段又常常由一些标志性人物所彰显。

一、创始初期的社会学:原创体系大师倍出的时代社会学的产生,是特定时代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特定社会意识的一种反思结果。

作为一门学科的社会学诞生于西方,具体而言,19世纪初期的欧洲。

对于社会学的产生,启蒙运动确立了基本的思想源泉和知识动力,法国大革命成为主要的政治动因,而工业革命则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社会学诞生于一个激剧变迁的时代,从问世的那天起,它就是在参与现代社会的设计与建构的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因此,社会秩序如何成为可能,是社会学从其开始就思考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作为社会学创始人的孔德(te)把他心目中具有最高学科地位的社会学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这种划分其实不仅只是表达了纯学理上的意义,而且似乎也蕴含了作为社会学创始人对这门学科所赋予的使命:将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作为关注的核心。

这一时代产生了一大批(也是第一批)著名的社会学大师及其经典的社会学理论:孔德的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马克思(K.Marx)的资本主义理论、韦伯(M.Weber)的合理化理论、迪尔凯姆(E.Durkheim)的社会团结理论、斯宾塞(H.Spencer)的社会类型理论、托克维尔(A.Tocqueville)的民主社会理论、帕累托(V.Pareto)的精英循环理论、滕尼斯(F.Tǒnnies)的社区与社会理论、齐美尔(G.Simmel)的形式社会学说[ii]等等。

社会学概论 第二章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学概论 第二章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 2、政治社会学。研究合法统治 • 权威的类型:
• ①传统权威,即靠被领导者对传统和世袭的 崇拜而维系的统治。
• ②魅力权威,即靠领导人的人格魅力而维系 的统治。这种统治通常比较脆弱,不能持久。
• ③法理权威,即根据所制定的规则的合法性 而维系的统治。
• 提出科层制的特点:权力分层、职务分等; 因事设职、专职专人;量才用人,按绩晋升; 规章成文,按章办事;公文往来,言行有据。

1895年芝加哥大学创办了《美国社会学杂志》, 成为美国社会学界最早的专业期刊

1905年,美国社会学协会成立,随后各种地区性 和专门性的社会学机构纷纷成立。
• 1910年,美国大多数学院和大学开设社会学课程。
• “芝加哥学派”

在20世纪20~30年代,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 中心,形成了社会学界著名的“芝加哥学派”。
第二章 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
本章主要简述西方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历史,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通过历 史的追述使大家对社会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更 全面的了解。
• 自1838年孔德最先使用社会学一词,社
会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 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末,社会学创立。 • 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社会学的学
结构和功能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社会是一个
以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合作为特征的结构。
三、社会学的学科化
(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 特点:
第一,社会学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和方 法,形成了独立的学科。
第二,社会学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具体,与 其他学科的区分越来越明显。
埃米尔· 迪尔凯姆(1858~1917),法国著 名社会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著《社会分工论》、 《自杀论》、《社会学方法论》等,创办《社 会学年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