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1个人收入与分配
按劳分配

第一、个人收入的分配1、按劳分配主要指的是公有制企业(国有、集体)中获得的工资和奖金。
生产要素中的按劳动分配主要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获得的工资。
按劳分配只存在公有制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
按劳动要素分配:在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
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的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属于通过按劳分配方式取得的;凡是讲,农民通过承包集体土地种植蔬菜、水果、林木等,获得收入的,都属于按劳分配。
因为在农村实行的家庭田产承包责任制是集体经济的典型实现形式,属于公有制经济的范畴。
但是,如果农民把自己承包的集体土地,再转包给他人,获得租金收入,那就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而且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土地要素参与分配。
国有企业的奖金和津贴也是劳动所得,奖金是奖励你劳动的质量高,津贴是补贴你劳动的强度大.在公有制经济里面,一般的劳动所得都是按劳分配.2、印花税是以经济活动中签立的各种合同、产权转移书据、营业帐簿、权利许可证照等应税凭证文件为对象所征的税。
3、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它包括:(1)投资收入,包括利息收入、股息红利收入、保险受益和其他投资受益。
(2)出租房屋等资产收入,将家庭拥有的产权房屋、车辆、土地等资产出租产生的收入。
(3)知识产权收入。
自己创作、发明或者参与创作、发明、并归个人所有的著作权、专利权、专有技术等带来的收入,专利人将专利权让给他人或许可他人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使用其专利所得的个人收入和非专利技术所有者将非专利技术有偿地提供、转让他人所取得的个人收入。
(4)其他财产性收入,指除上述之外的财产产生的收入。
例1、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人”的说法。
财产性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人、财产增值收益等。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的含义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 使学生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原理和方式。
3. 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的含义与分类工资性收入非工资性收入合法收入与非法收入2. 个人收入分配的原理劳动报酬原理生产要素分配原理3. 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混合分配4.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改革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特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方向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个人收入的含义、分类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个人收入分配的原理和方式;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改革。
2. 教学难点:个人收入分配原理和方式的理解与应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式。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实际问题。
3. 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收入分配改革的途径。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介绍国民经济中的个人收入分配现象,引发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关注。
2. 讲解与讨论:讲解个人收入的含义、分类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原理和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现状。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改革途径。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基本概念的理解、对个人收入分配原理和方式的认识,以及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了解。
2. 评价方式: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案例分析报告。
3. 评价标准:能准确理解并运用基本概念;能分析并解释个人收入分配原理和方式;能了解并评价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现状及改革。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

2.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图表和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问题有清晰的认识。
2.详细讲解每种分配形式的特点和作用,结合图表和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分配制度背后的经济原理。
3.分析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历史和趋势,使学生了解国家政策调整的方向和目标。
4.讲解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3.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a.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理解和运用经济理论;
b.运用图表、数据等工具,培养学生的实证研究能力;
c.设计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互动交流,提高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d.结合时事热点,进行课堂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增强对现实问题的敏感度。
4.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针对以上情况,本章节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逐步深入地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全面、客观、理性的看待收入分配问题的视角,为今后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接着,我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收入差距?”“如何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等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产生疑问,激发他们学习新课的欲望。
1-3收入与分配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客观必 然性
( )
意义
专题一
经济生活
按个体劳动者的 劳动成果分配
基 其他 本 分配 内 容 方式 接生产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 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 成其个人收入。这些收入属于合法的 劳动收入,受国家法律的保护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 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 利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 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 造福人民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确立依据
)
专题一
经济生活
地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 本原则(注意,只有在公有制经济或者是公有制性质的经 济中,才存在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
基 本 内 容
按 劳 分 配 为 主 体
内容和 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 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 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经济生活
典题链接
(2011·福建文综)通货膨胀率一般是用居民消费价格指 数(CPI)来衡量的物价涨幅,国际上通常把CPI涨幅达到 3%作为警戒线。读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专题一
经济生活
“十一五”时期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跌幅度 A.在A点时,适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降低利率 B.从B点到C点,适宜减少财政支出,降低货币流通 速度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教案:个人收入的分配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个人收入的概念和含义。
2. 了解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3. 了解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性和效率性的问题。
4.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收入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的概念和形式2. 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劳动所得、资本所得、转移支付、财产所得等3. 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性和效率性问题4. 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收入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举例,引入个人收入的概念和意义,并与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个人收入的形式(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个人收入的形式,如工资、奖金、利息、股息、房屋租金等。
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15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如劳动所得、资本所得、转移支付、财产所得等。
并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归纳各种收入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
4. 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性和效率性问题(15分钟)教师与学生讨论个人收入分配中的两个重要问题:公平性和效率性。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对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的影响。
5. 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收入(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收入。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财意识和投资意识。
6. 综合训练(15分钟)教师布置综合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个人收入分配的综合分析和思考。
7. 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重点强调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对公平和效率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四、教学评价1. 针对学生的综合测试2. 针对学生的小组讨论和个人总结3. 针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五、教学资源1. 教师课件和PPT2. 学生讲义和练习题3. 实际案例和数据材料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介绍了个人收入的分配问题。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的含义及其分配方式。
2. 使学生掌握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及特点。
3. 培养学生正确看待收入分配不均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个人收入的含义及其分配方式。
2.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 分析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及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及特点。
3. 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探究收入分配不均现象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统计数据,引发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关注。
2. 讲解个人收入的含义及其分配方式,如工资、奖金、津贴、稿费等。
3. 介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及特点,如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混合分配等。
4. 分析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如地区差异、行业差异、技能水平等。
5. 讨论收入分配不均的影响,如社会公平、消费水平、社会稳定等。
6.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收入分配不均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六、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过程。
2. 分析一个收入分配不均的案例,并提出解决对策。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个人收入分配公平与效率的认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讨论环节,评价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收入分配不均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九、拓展学习1.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相关政策,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最新动态。
2. 推荐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加深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认识。
3.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和解决能力。
十、教学资源1. 教材:《经济学原理》、《社会学概论》等。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设计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和方式。
3.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收入分配的态度和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意义2. 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3. 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4. 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5.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改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意义、基本原则和方式。
2. 教学难点: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改革。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意义、基本原则和方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实例。
3. 讨论法:探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改革。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收入分配的意义和重要性。
2. 讲解概念: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3. 讲解原则: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
4. 讲解方式: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
5. 分析案例:分析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实例。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改革。
7. 总结讲解: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8.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个人收入分配的思考题和练习题。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特点。
2. 让学生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过程。
3. 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成效和不足。
七、课堂互动1. 提问:什么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2. 提问:如何看待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 提问: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八、教学评价1. 课堂讲授:评价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概念、意义、原则和方式的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在分析个人收入分配公平与效率方面的能力。
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认识和看法。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教案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收入和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2.了解收入与分配的关系。
3.掌握国民收入的构成及其分配方式。
4.理解不同收入来源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5.培养学生正确的收入与消费观念。
二、教学内容1.收入的概念和意义。
2.收入与分配的关系。
3.国民收入构成及其分配方式。
4.不同收入来源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5.收入与消费观念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1.国民收入的构成及其分配方式。
2.不同收入来源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收入与分配的关系。
2.收入与消费观念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收入和分配的概念、国民收入的构成及其分配方式,以及不同收入来源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案例分析法:选择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收入与分配关系,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讨论和分享自己对收入与消费观念的理解和看法。
六、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收入和分配的概念和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讲解收入与分配的关系(10分钟)详细讲解收入与分配的关系,向学生介绍不同收入来源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第三步:讲授国民收入的构成及其分配方式(20分钟)以PPT为辅助工具,向学生介绍国民收入的构成及其分配方式,包括工资收入、利润收入、资本收入等。
并通过实例解释国民收入如何被分配。
第四步:案例分析(20分钟)选择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收入与分配关系,并就其产生的影响进行讨论。
第五步:讨论与总结(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收入与消费观念的理解和看法。
然后对刚才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正确的收入与消费观念的重要性。
七、教学资源1.PPT课件。
2.教材《经济学》。
八、教学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
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 个人的收入与理财
《个人收入与分配》
多元的家庭收入
赵某
我在乡下承包了 五亩责任田,联 产计酬后,收入 还挺不错的哦!
赵某妻子
我在马路边开了 个小店,收入比 老赵还高哩!
我在国有企业工作, 每月除工资、奖金、 津贴,还炒股,赚 了不少钱!
赵某儿子
赵某女儿
我我在在外外资资企企业业上上 班班,,每每月月工工资资 22660000。。我我还还利利 用用双双休休日日为为一一家家 私私营营企企业业当当技技术术 顾顾问问,也,也有有一一份份 丰丰厚厚的的报报酬酬。。
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 按生产生产要素贡献分配
劳 资 技管 … 动 本 术理 …
按劳动要素分配,一般是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 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 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 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是指科技工作者、信息 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的收入。
华西村的分配制度体现了我国分配制度的什么原则?
效率
公平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做蛋糕”与“切蛋糕”的经济学
做蛋糕的学问 ----效率问题
切蛋糕的学问 ----公平问题
坚持效率原则
经济效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
产出
产品
财富
效率% =
=
=
投入
成本
资源
收入 分配 方式
劳动贡献和劳动报酬紧密结合,各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你了解现在居民的收入来源有哪几种吗?
城镇 居民 收入 结构
工资性收入 经营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农村 居民 收入 结构
工资性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课前调查反馈: 家庭收入三十年的变化
来源 1980年
工资性 收入
经营 财产 转移性 性收入 性收入 收入
总额
2010年
调查思考: 1、导致家庭收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如果要增加家庭收入,可以从哪些方面 努力?
工资、奖金和津贴属按劳分配 炒股属于按生产要素(资本)分配
赵某的女儿:
我在外企上班,每月工资 2600 。我还利用双休日 为一家私营企业当技术顾 问,也有一份丰厚的报酬。
工资属按劳动要素分配
当技术顾问的报酬属于按生产要 素(技术)要素分配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 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年份
1978年 1990年 1994年 1996年
基尼系数 0.18 0.34 0.37 0.424
2004年 0.465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初次分配中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 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保障机制。 再分配过程中让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布置作业
调查你所在地区企业目前所实施的 工资增长机制、本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和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这一角度理解我 国在处理效率和公平问题上的具体措施。
如果你工作后,企业给你的工资低 于本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你应该如何维 权呢?
(1)生产决定分配,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是
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目 前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生产力
决 定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
分配方式
基
公 有 制 主体
决定
按劳分配 主体
分
本
决定
配
经 济 制
多 种 所 共同 决定 多种分配 并
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效
挫伤人们的积极性
率
平均主义和收入差距过大
坚持公平原则
经济学中所说的公平,主要是指收入 分配中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 相对合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应 当得到有效控制。
收入分配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平 均主义是完全不考虑生产活动中的劳动 和生产要素的投入与贡献,人人均等, 这是会挫伤劳动者积极性的。
你能说出赵某一家人的收入取得是 通过什么分配方式吗?
个人的收入和分配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
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的
基本内容: 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
得,少劳少得。
分配范围 分配依据 分配内容 分配原则
公有制经济 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 个人消费品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有制经济 发展
方式存
制 度
度
华西村先富带后富,为中 西部20多个省、区农村举 办了100多期培训班,培训 村干部1万多名,带动10多 万人脱贫致富,还在宁夏、 黑龙家建设了两个“省外
华西村”,建好后无偿移 交给当地。
江苏省华西村享有“天下 第一村”的美誉,2007年 全村销售收入达450亿元。 村民的福利制度健全,坚 持共同富。村民的经济收 入主要来自:一是按劳分 配的劳动收入;二是按生 产要素贡献分配的资本分 红。
按管理要素分配,是指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 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方式。
赵某本人
我在乡下承包了五亩责 任田,联产计酬后,收 入还挺不错的哦!
按劳分配
我在马路边开了个 小店,收入比老赵 还高哩!
赵某的妻子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赵某的儿子
我在国有企业工作, 每月除工资、奖金、 津贴,还炒股,赚了 不少钱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效 率
(把蛋糕做大)
物质前提 保证
公 平
(把蛋糕切好)
反馈练习
《经济政治与社会学习指导与能力训练》
学习小结
今天,我们从观察居民多元的收入来 源入手,透视了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以按 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 入分配制度。同时懂得了效率与公平的 辩证关系,没有效率的公平导致平均主 义和普遍贫穷,而只有分配公平,才能 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提高劳动效率。我 们既要有劳动效率观,又要树立社会公 平意识。
小资料:基尼系数
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 出,国际上通常用来考察居民收入分 配差异状况的一个指标。按照国际惯 例,0.2以下:高度平均,0.2—0.3 相对平均,0.3—0.4比较合理, 0.4—0.5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收入 悬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 差距的“警戒线”。
1978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