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 影像与声音 参考重点
视听语言笔记

视听语言⭕️①什么是视听语言:以视听为载体来传达和接受信息,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语言。
视听元素:影像,声音,剪辑特征:(全媒体全渠道的融合性,重共享重反馈的交互性,纪实与虚拟的两极化发展,艺术创作的虚拟性)②视听语言基本属性两个基本属性(特征):一,逼真性(精确还原现实世界,重现幻听渴望。
生产技术特性决定,使人产生快感,造就质感质感即信息,使人产生快感,造就感染力)二,幻觉性(运动幻觉与立体幻觉)光波与声波接受的特殊机制:视觉暂留原理。
似动现象。
心理补偿机制。
视觉暂留(视觉后像):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视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
电影胶片每秒24格的速度匀速转动,每秒24帧。
双眼视差:两眼瞳孔相距大约65毫米,当用两只眼睛同时看一个物体的时候,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一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一些,两眼视网膜上形成两个略有差异的一事项。
心理补偿机制:人有一种将他看到,听到感知的形象复合成他已知的完整形象的倾向。
电影创作流程:前期筹备阶段(选择剧本,组建创作班子,分镜头剧本。
)实拍阶段,后期制作阶段。
视听作品:导演,摄影师,录音师,剪辑师。
影像的基本单位:镜头实际拍摄:一次开机到关机之间所摄取的一段画面剪辑之后:两个剪切点之间的一段画面形成影像的基本元素:机位、画框、构图、景别、角度、焦距摄影机运动、照明、色彩、场面调度上述各元素并非孤立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综合形成影像的叙事,表意,抒情等。
分析影像的基本方法:文本分析(分镜头分析,截图截取片段分析,机位图分析)背景资料阅读(导演的个人背景作品,创作的背景,文本的时代背景)画框:又叫景框,封闭的四边框相当于镜头的取景框。
③画类空间,画外空间构成画外空间的主要方法:1,拍摄对象出、入画。
2,人物指向画外的视线或者动作3,画外的人物或者物体投射在画内的影子4,利用镜子等有反射功能的物体或平面5,画外人物有局部出现在画内6,画面停留足够长的时间,引人联想画外空间7,摄影机的运动8,打破画面内的一些空间隔断9,画外音④构图一,概念在一定的画幅格式中,为表现某一特定的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将镜头前被表现的对象以及被摄取的各种造型元素(线条光线影调色调)有机的组织分布在画面中,形成一定的画面形式。
视听语言复习重点

视听语⾔复习重点视听语⾔复习重点⼀、蒙太奇的功能及作⽤:蒙太奇是指影视制作中把不同的画⾯及其他相关素材有机地、艺术地组接在⼀起,使之符合创作者的构思与意图,从⽽产⽣新的表达意义的艺术创作⼿段。
(⼀)叙事电影的画⾯是分别拍摄的,运⽤蒙太奇⼿法把众多的镜头剪辑来,可以表现完整的思想内容,叙述故事,构成⼀部为⼴⼤观众所理解的影⽚(或某⼀⽚段)。
镜头,当他们是孤零零的时候,那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但⼀旦将它们按蒙太奇规律连接,便成了动⼈的饶有风趣的影⽚。
这就是夏衍所说的“所谓蒙太奇,就是依照着情节的发展和观众注意⼒和关⼼的程序,把⼀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得到⼀个明确,⽣动的印象或感觉,从⽽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件事情的发展”。
(⼆)表意蒙太奇的作⽤是多⽅⾯的,分散的镜头,利⽤蒙太奇⽅法组接在⼀起,不仅能让⼈看懂影⽚叙述的内容,⽽且能赋予画⾯以新的含义。
(⼏乎⽂学中拥有的⼀切修辞⼿段,对⽐、双关、隐喻、借代等等,它都能加以运⽤。
它使抽象的思想,微妙的感情形象化了,视觉化了,使电影产⽣诗情画意,深化影⽚的思想内容,加强影⽚情绪的感染⼒,极⼤地丰富了电影语⾔的宝库。
(三)运⽤声画蒙太奇产⽣特殊的艺术效果电影的声⾳包括对⽩、⾳乐和⾳响三个⽅⾯,处理电影中声⾳和画⾯的关系也叫声⾳蒙太奇。
声画蒙太奇的⽅法有下⾯⼏种:1.声画合⼀声⾳和画⾯紧紧配合,形成“同步”。
如画⾯有⼀只鸟在叫,同时就出现鸟叫声;画⾯有飞机来,同是时就听到飞机声;画⾯上两⼈在交谈,传来的也是他们的谈话声。
2.声画分⽴。
也就是说声⾳和发声物体不在同⼀画⾯,声⾳是以画外⾳的形式出现的。
声画分⽴的⼀个明显的作⽤是能够扩展画⾯的空间容量。
例如在听到关门声和车辆开⾛的同时,银幕上便出现了⼥主⼈公依窗⽽⽴,悲痛欲绝的形象,我们并没有看到对⽅的离去。
从这个例⼦可以看出,“声画分⽴”突破了银幕框的限制,使影⽚增加了空间容量。
因为在这个画⾯上,我们看到的只是⼥主⼈公伫⽴的空间——房屋靠窗的⼀⾓,可是关门声和汽车民动的声,却暗⽰出这个房间以外的空间的存在,把画⾯伸到画⾯框以外去了。
视听语言知识点

景别,是画面从二维平面上识别人物位置和空间关系,经典意味着距离,这个距离也包括被一首五之间的物理距离以及观众与被摄主体的心理距离,景深,是从纵深的画面空间上识别人物位置和空间关系,远景和大园警都已表现环境空间为目的不以清晰呈现人物为画面构图任务,中景表现人物主体的形体和表情以及人物之间的交流关系,焦距也叫焦点距离,只从光学透视的主点至焦点的距离我,短焦镜头,焦距35毫米,中焦镜头,焦距35至50毫米,长焦镜头,是焦距在52到250毫米的镜头,你,角度作为画面造型的语言,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角度是一种重要的画面造型手段,第二,角度体现人物位置关系和叙事信息,第三角度是一种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对人物和场景情感态度的导演手段,平角,借摄影机处于预备摄对象的水平位置是常用的拍摄角度符合人正常情况下观察世界的角度,画面有平稳感,形成,透视感,比较正常,不会夸张物体,的垂直线条,拍摄的人物也比较客观,客观视点,摄影机作为旁观者,主观视点,我,摄影机作为动作参与者,导演试点,我,导演有意图参与剧情的试点,间接主观视点,观众他,看的试点,画面构图的基本形式,几何中心,视觉中心,趣味中心,隐喻性构图,简答,第一,中央,中央部委,通常留给最重要的视觉形象,我们常说,一副画要平衡,焦点必须居中,中央部委具有稳定感,常用来表现严肃庄严的气氛,在中央部分的主题也具有支配感和权威性,第二,顶部,可以表现权力,威望,和雄心壮志,安排在这个位置的人好像控制了下面的一切,所以,我,表现权威人物,长安这种布局拍摄,你。
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时,画面顶部,常被用来显示一种神圣的气氛,第三,边缘。
由于远离银幕中央,燕儿想都不重要,常用于表现受到挤压,排斥,渺小而无力量,第四,我,具有,从属我,脆弱,好无力的特性,暗反差的性质,光笑可分为硬光和软光主要造型光的位置主要有,正面光,侧面光,和逆光,简答。
主题色的呈现,主题色只传达全片主题思想的色彩符号,第一,频率和面积,主题色,系主要色彩基调既是主题色,又是整体色调,一如影片红色,贯穿大量红色的色块,构成对色彩意义的主题表现,第二,色彩同时对比,与相继对比,如红色沙漠。
电影视听语言总结

电影视听语言总结引《荣誉》电影视听语言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影像。
2,声音。
3,剪辑。
一、电影的影像(一)镜头定义(马尔丹):从拍摄角度讲,镜头是拍摄过程中,摄影机的马达开动至停止这段时间内被感光的胶片。
从剪辑角度讲,镜头是剪两次与接两次之间的那段胶片。
从观众角度讲,镜头是两个镜头之间的那段胶片。
(二)构图构图指静态的画格的构图(镜头每秒24个画格)1,美学原则a,主体不要居中b,水平线不要上下居中,一分为二地分割画面c,色调、布光等不要一分为二地平分画面d,主体不要过分孤单e,主体、陪体应该主、陪分明,不应喧宾夺主f,人或物的断线不应一字排开,应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g,水平线及景物连天线不应歪斜不稳h,人不要完全正面出现,应与镜头形成一定的角度i,构图不应雷同、抄袭2,主题服务原则3,变化原则(三)景别1,景别的划分注意两点:a,景别划分所指的对象是被摄主体;b,景别划分的通常做法是:以画格中截取成年人身体部位的多少为划分景别的标准。
远,全,近,特,中 2,景别在电影中的作用远景:a,介绍环境;b,抒情(1英尺,0.305米,1秒,1.5英尺) 全、近、中景: 特写:a,特写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是电影艺术区别于戏剧艺术的主要标志之一。
b,特写能够有力地表现主体的细部和人物细微的情感变化,是电影通过细节刻画人物,表现复杂的人物关系,展示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
c,能够帮助观众更直接、更迅速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加深观众对事物、对生活的认识。
3,景别元素的简单评价a,景别的主观性:较小的景别,往往是创作者带有指令性地在“叫”你看什么,而较大的景别,则是“随你看什么”b,景别决定影片风格(四)角度1,垂直变化:平角,仰角,俯角2,水平变化:正面,侧面,背面(五)运动1,运动的构成由两方面组成:被摄对象运动;摄影机运动。
电影的运动又具体表现为:被摄对象运动,摄影机运动,综合运动。
2,摄影机运动的主要方式a,推:摄影机沿光轴方向向前移动,采取变焦距镜头,从短焦距调至长焦距。
视听语言期末复习

2.人们在电影银幕上看到的物体运动,是由影片一系列略有区别的静止画面产 生的,这种运动叫动景运动 B1景别 1.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呈现的大小不同的范围 2.景别的划分主要把握以下两点: (1)景别划分所指的对象应该是被摄主体 (2)通常作法是以画格中截取成年人身体部分的多少为划分标准 3.五种常规景别: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远景 (1)顾名思义,远景拍摄点离被摄对象较远,包括的景物范围大。 (2)远景主要以大自然为表现对象表现自然气势,表现地形特征,地理位置,气候变化等环境氛围。远景能抒发情感渲染气 氛。
5.分镜头剧本的创作说明 分镜头脚本不是对文学剧本的翻译,而是导演在理解文学剧本的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创创造。他对作品的每个镜头的拍摄方 案和镜头间组接方式都予以精心考虑,并将组成每个镜头所有元素的处理方法列成表格形式。 镜号:即镜头在分镜头稿本中所处的顺序号,用数字表示。 景别:景别是拍摄过程中,由于摄像机与被摄对象的距离或采用的焦距不同而形成的,包括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等。但采用运动镜头拍摄时,景别会产生变化。这时景别这栏中就应注明镜头景别的初末态。 拍摄技巧:(拍摄角度和拍摄方式)推,拉摇移跟.升、降、俯、仰、甩、悬、空、切、综、短长、反打、变焦拍摄、主观拍摄。 画面内容:即用文字描述的具体画面的内容。 台词:戏剧表演中角色所说的话语。 音效:也称为效果,它是用来创造画面身临共境的真实感,如现场的环境声、雷声、雨声、动物叫声等。 音乐:注明音乐的起止位置、内容、风格等。 时长:即镜头的长短,一般以秒标明。(1min30s用1`30”表示) 备注:此栏为导演提供了一个标注特殊事项的地方特别要求. 在前面的各项中是无法表现出来的。比如拍摄的地点,时间。 6.分镜头剧本的创作特征 (1)景别具体,动作具体。例如,描述一个人搭车的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镜头:一是全景,一个男子背影,他站在一辆自行 车前忙活着;二是中景,该男子鬼鬼祟祟地四处张望;三是近景,两只手在撬锁,每个分镜头都有各自的景别,由于 景别的变化,画面动作也各不相同。 (2)画面主体具体。例如画面表现A、B两人在谈话,那镜头则会具体要求到画面显示的是哪个人,是A,是B。还是两者都 有。 (3)拍摄技巧具体。不同的拍摄技巧会拍摄处不同类型的镜头,如拍摄角度不同,可以产生仰拍、俯拍、侧拍等,分镜头的 拍摄,要根据画面内容,情节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拍摄技巧。 (4)镜头之间的组接技巧具体。镜头之间的组接包括技巧组接和非技巧组接,技巧组接是利用电子手段完成的,而非技巧组 接是利用镜头之间的联系,没有利用电子手段完成的。 (这两种组接方式都有各自适用的条件,因此,分镜头要明确说明该镜头具体采用哪种剪接方法。这样便于后期制作。) B视觉语言构成 视觉暂留原理 1.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物象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 2.电影运用视觉暂留原理以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使一系列静态画面因视觉 暂留作用而填没画面间的空隙,造成一种连续的视觉印象,产生逼真的动感似动现象 1.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 连续运动的现象
视听语言复习题

一·选择题1·世界第一部动画电影是1937 年的【《白雪公主》】2·【特写】镜头俨如向人们敞开了通向心灵世界的窗户。
有强烈的放大性,指向性,强调性和暗示性,指引观赏者于细微之处见本质。
3·【全景】镜头给观众一种冷静客观的感觉。
4·【中景】既可以表现人物的动作,也能够表现出人物的表情。
所以,中景的适用范围很广泛。
5·【大特写】与其他所有景别画面相比较,视觉上更有强制性、专一性,表现力较强。
6·【平拍角度】的镜头相对来说代表一种客观、中立的叙事观点,因此是影片大部分采用的摄影机角度。
一般是指成年人的视点。
7·【仰角镜头】常被用于暗示崇高、庄严、伟大等意义,从负面意义上来讲,又可以表现暗示个体的权势威吓。
8·【俯拍镜头】用来制造压抑、低沉、紧张的气氛。
在处理群众场面时可产生壮观宏伟的气势。
9·【主观视角】更进一步涉及人物的感觉,更能够突出人物的主观感受。
10·【分镜头】是将文字转换为可视画面的第一步,其中包括人物的移动、镜头的移动、视角的转换等,并配上相关文字阐释。
11·【运动摄影】是电影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独特表现手段,是视听语言的独特表达方式,也是电影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重要标志之一。
12·在运用镜头的不同摄法的时候,最重要的原则是【要努力把各种不同的摄法同内容结合起来】13·【音画对位】概念是苏联导演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亚历山大洛夫三人于1928 年在《未来的有声影片》(创作宣言)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14·【音画对立】是导演合作曲有意使画面与声音形象之间在情绪、气氛、节奏以至内容等方面互相对立,从而深化影片主题。
15·【音画并行】声音形象不是具体的追随或解释画面内容,也不是与画面处于对立状态,而是以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从整体上揭示影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情绪状态,听觉上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联想和潜台词,从而扩大影片在单位时间的容量。
视听语言复习重点

视听(shìtīng)语言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主观(zhǔguān)镜头:是指从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或动物的视点(shì diǎn)出发来叙述的镜头。
2.空镜头(jìngtóu):是画面(huàmiàn)中没有人物只有景物的镜头。
3. 升格和降格: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速摄影”,是提高摄影机运转频率的一种拍摄方法,高于每秒24格的运动频率就是升格;就是降低摄影机运转频率的一种拍摄手法,低于每秒24格的运动频率就是降格。
4. 场面调度:是指演员的位置、动作、行动路线及摄影机的机位、拍摄角度、拍摄距离和运动方式调度,包括演员调度和镜头(摄影机)调度。
5. 轴线规则:在实际拍摄时,为了保证被摄对象在影视画面空间中的正确位置和方向的统一,为保持被摄主体位置关系及运动方向的一致,摄像机要在轴线一侧180度之内的区域设置机位、安排角度、调度景别,这种镜头调度的方法叫轴线规则。
6. 外反拍:在轴线一侧两个方向相对的角度进行拍摄的镜头调度方法。
7. 反应镜头:是影视镜头语言的一种形式,就是表现人物对某事件作出相应“反应”的镜头,本质上它归属于“叙事镜头”。
8. 间歇镜头:9. 声画对位:指的是声音和画面形象各自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
声画对位从特定的艺术目的出发,在同一时间让声音与画面作不同侧面的表现,有意让画面与声音形象之间在气氛、情绪、节奏以至内容等方面相互对立,从而深化主题。
10. 同期声:是指拍摄现场与画面空间(包括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共时存在的声音,包括现场同期录下的讲话声和现场背景声。
11. 蒙太奇节奏:是指根据影片内容和表现人物情绪情感的需要,把分散拍摄的若干不同景别、不同角度和不同长度的镜头,按一定的次序组接起来,形成一定的节奏。
即镜头的外部组接所形成的节奏。
12. 前进式蒙太奇:当一组镜头的视距是由远到近,景别由大到小(即远景—全景—中景一近景—特写)过渡,则称为前进式蒙太奇句子。
视听语言重点2

1、景别:景别是指由于摄影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被摄体在电影画面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
景别的划分,一般可分为五种,由近至远分别为特写 (人体肩部以上) 、近景 (人体胸部以上) 、中景(人体膝部以上)、全景(人体的全部和周围背景)、远景(被摄体所处环境)。
特写的基本类型:细节特写,道具特写,运动特写,环境特写,心理特写2、景深:距离摄影机镜头最近的清晰影像到最远的清晰影像之间的距离。
镜头焦距不同,观众实际看到的画面空间,景深大小也随之不同。
不过,景深大小不仅取决于焦距,而是由三个要素决定:光圈、焦距、物距。
光圈越窄景深越深长焦\短焦\标准焦长焦镜头:俗称“望远镜头”,视野较窄,景深较小,常用于表现较远处的物体。
由于长焦摄影的视域较小,如果被拍摄物体是运动的,为了避免视角,往往需要配合变焦摄影。
长焦镜头能够人为地压缩真实的空间,让需要被观众看清楚的人或物对焦清楚,让其他层面失焦、成像模糊。
长镜头可以被应用于一些主观化、戏剧化的影响风格中。
短焦镜头:俗称广角镜头,视野较宽,景深较大,常用于表现较大范围的视域。
造成前景画面一定程度的扭曲变形标准镜头:无论是长焦镜头还是短焦镜头,往往都展现了一种人为的、主观化的影像风格。
因此,如果我们需要拍摄纪实风格的影像,还原生活原汁原味的视觉质感,往往需要避免使用非标准镜头。
标准镜头与人眼的视觉效果相似,它不会人为压缩或拉伸景深空间,而是客观地呈现空间中一切应有之物,因而也就相对更为符合窗式电影美学观念。
3、视觉残留: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还可以让这个物象在视网膜上滞留 0.1-0.4 秒的时间。
这种视觉残留是每个人都固有的生理心理感应特性。
1829 比利时普拉托4、焦距:焦距是镜头之镜片中间点到光线能清晰聚焦的那一点之间的距离。
5、构图:概括来说,就是指画面的结构、布局,即画面中各被摄元素的连接关系、组合结构。
所谓被摄元素,可以使明显的人或物,甚至可以是点、线、面、光、色等造型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传播媒介和艺术媒介发展历程:1原始时期,人们的交流主要通过面部表情手势和非言语的声音等身体语言来进行交流。
2在人们要求具体而比较精确的交流的强烈欲望去试下,口头语言诞生了。
这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3文字和造纸术印刷术构成了人类传播史上第二次大革命。
人类传播媒介从媒介材料区分大体分为二类:身体媒介:以人的生理器官为媒介材料,交流发生在几乎是面对面的实时,艺术表现为舞蹈、唱歌、演戏等。
再生性媒介:运用间接性的符号(文字、线条、色彩等)表达意义,依靠既定的编码和成规,将信息传达给受众。
艺术表现为文学、美术、器乐等。
记录媒介:19世纪诞生了一中心的传播媒介,照相术使人和景物被精确定格在瞬间,录音术,电影和电视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相继出现。
显示的声音和运动可以记录和还放。
视听媒介的媒介材料:摄像机是将光波转变为电信号产生影像的。
录音机是捕捉声音振动即声波并引发电场变化直接产生声音的。
视听媒介的记录性:作为记录媒介,电影电视的机器具有仿生的性质,即摄像机像我们的眼睛,录音机像我们耳朵。
视听媒介的负面作用:一视听等大众传播媒使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破坏了民族文化中地区之前的多样性。
二在视听媒介下成长的一代,常常把幻觉真实和生活真实混为一谈,影响他们对真相判断。
电影理论领域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巴赞理论。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是对大脑吸收的信息进行整序和处理的高级阶段。
视听思维:视听因素在相对时空中的构思。
经验思维:是一种追述能力极强的思维方式,这种能力源于生动的经验和丰富具体的细节。
它的构成因素不是词语而是动作,是通过已往事件奇特片段模仿和表演往事的形体动作。
非词语交流:在童年时代,人类的交流基本上是一种非词语交流眼神,手势。
语调,音高,动作等。
电影语言:影像按照选定的叙事方式组织安排成符号和象征体系,他们成为象征符号,或者可以增添符号意义。
视听语言:视听语言就是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
视觉停留:人眼在观看运动中的形象时,每个形象都在消失后仍在视网膜上滞留0.1秒—0.4秒左右。
似动现象:如果把二个或若干个相连画面以0.1秒速度连续划过一个固定聚焦点时,我们眼睛必将得到一个连续印象。
即运动错觉现象。
完形心理:是电影创造银幕世界不可缺少的心理依据。
即格式塔心理,电影虽然只是记录现实一部分,但观众却能依靠自己的视听感知经验,通过积极心理活动创造新的,甚至幻觉世界。
心理补偿:人的知觉可以根据生活积累和视听感知经验,将缺失部分补偿完成,从而形成完整形象。
幻觉:在人脑中形成的,而人脑却是一个至今尚未完全弄清的有机体。
电影幻觉特点:1银幕形象的形成既不是在人的眼睛里,也不在人的耳朵里,而是在人的大脑中。
2电影幻觉是一种无法抗拒的生理。
3对电影幻觉的感应和认同不需特别的学习。
人类的童年时代(口头语言出现以前),人类的交流基本上是一种非词语的交流--眼神、手势、语调、音高、动作等。
公元17世纪,物理学家牛顿首次发现人的视网膜上的影像不会立即消失。
1824年,英国的罗格特在伦敦公布了他的“视觉暂留”理论。
卢米埃尔等人根据视觉暂留原理和拟动现象发明电影。
视听语言特点:a、镜头不等同于词语,它没有最小的信息单位。
b、词语语言的交流是双向的,而视听语言的传播是单向的,即单向交流媒介。
c、视听语言基本规律: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视听语言使用的机器是在记录现实,其选取的对象是现实的影像,与现实物件有无限逼近的类似性(短路符号)。
电影电视的媒介材料是光波、声波,它的本性在于记录性。
视听语言基本规律:模拟人的听知感知经验和主观思维活动。
d、视听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
格里菲斯对此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故事电影的叙事手段不能涵盖所有电影语言(非叙事电影依然要运用语言)。
视听语言基本含义和规律:a、媒介材料:光波、声波。
b、视听媒介的本性在于记录性。
c、人们对影像的感知并不完全取决与眼睛和耳朵的生理作用,还赖于大脑对视听信息的处理和对视听幻觉的认同。
d、没有最小信息单位。
e、短路符号。
f、是一种新兴的创造性语言。
g、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是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和主观思维活动。
蒙太奇电影理论:是电影理论史上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理论,它使人们相信电影终于有了自己独立手法。
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把无声镜头视为中性的素材只有按照构想顺序组接成蒙太奇语句后才能产生意义。
巴赞的照相本体论:电影不像其他任何艺术那样以人的参与为基础,而是现实与作品之间第一次排斥人的存在。
巴赞为电影建立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本体理论。
电影不是戏剧,不是文学,不是音乐,电影就是电影。
周传基教授《认识电影》。
文学语言与视听语言的差异总结:a、文学是静态的,需要审视;电影是动态的,它只留下深浅不一的印象。
b、文学在作家的脑海中构成它的全部感知经验的选择因素;电影用摄影机和录音机进行视听感知经验的选择。
c、文学需要对事件和人物进行描写;电影是发生在观众眼前的运动,是一种存在,观众是在观察一个过程,然后自己做出判断。
d、文学的隐喻需要修饰语;电影记录的精确性和具体性取消了形容词。
e、文学语言通过概括性的理解到达读者;电影语言是通过感知直接到达观众。
f、文字可以表达人的内心活动;电影停留在表象、外部或表象化的内心活动。
g、文字语言依靠的是文字和记忆力;电影语言凭借的是观众生活经验的视听记忆力。
h、文字的时间时间段的,不连贯的。
视听语言与其他艺术语言1实在的自然艺术2实用的艺术3环境的艺术4雕刻艺术5绘画艺术6戏剧艺术7文学等叙事艺术8舞蹈艺术9诗10音乐艺术艺术的崇高地位源于艺术文本中的象征和隐喻。
观众对电影电视的认识包含了几个层面:对影像的感受;将影像与有关的感知经验联系起来;对作为语言的影像的读解。
爱森斯坦的蒙太奇意味着“隐喻”,即上下镜头的关系是隐喻性的或修辞性的。
喻体的选择与文化和知识有关。
观众对影像的感知有两层面:感官感知、认识性感知。
安东里奥尼原则蒙太奇空间调度喻体的选择主观、人为来自场面本身随意、局部自然、整体喻体、被喻体明确、单一潜隐、多义之间的关系镜头间的关系修辞的非修辞的与叙事的关系对立的结合的观察者的领悟主要依靠认知感官性直觉与认知性直性知觉觉的结合费穆1947年《小城之春》堪称中国诗意电影佳作。
陈凯歌《黄土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电影电视的语言本质上就是象征和隐喻的。
摄影机的角度还是构成影片视点的最重要的元素。
平视角度给人感受是平和自然平等的,仰视常常给你以压力,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视听语言与舞台语言的不同:a、观看者与对象间距离的变化;b、景深的变化;c、对象大小的变化;d、对象真实性的变化;e、运动方式的变化。
光是视听媒介的基本媒介材料。
考察胶片技术性能:a、还原性能--清晰度和逼真性;b、感光性能--颗粒的粗细;c、色彩性能。
不同性能的胶片将产生不同的影像。
光线是物体所固有的特征:光线构成了塑造银幕的重要手段。
不同光线对人的生理、心理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
光线所形成的阴暗、阴影常常暗示出人物、事件的性质。
另外由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对黑暗的恐惧,人们常将那些具有发射黑暗能力的物体或背景与恐怖威胁神秘死亡联系在一起。
色彩在本质上是光波,不同波长的波具有不同的颜色。
色彩是最具有吸引力的视觉元素之一,是依附在形状上的视觉元素,色彩对人们的感情作用是直接的。
1、黄色:色彩中最明亮最能发光的色彩。
用于皇家表现威严,现代时装表现聪明才智、青春,用于战士,表现勇猛无畏。
2、红色:是较为纯正的色彩,有力量感和兴奋感,可表达喜庆、热烈特点与其它色共用往往处于主导地位。
3、蓝色:是一种轻质冷凉的色彩。
与亮光为伍时,多呈现积极向上的意境,与昏暗结合时,有恐惧、迷信、痛苦的意味。
4、绿色:是大自然生命的象征,价值和意义较单一。
5、紫色:极富多义性,明亮时:高贵,虔诚,是智慧才智的象征。
深暗时,威胁压迫的感受,迷信、蒙昧的体现。
《黄土地》的黄色基调最初源于影片所拍摄的现实空间,黄土高原、黄河。
对色彩加以有意识地选择和处理,黄土地、黄河的黄色给人以温柔、厚重的感觉。
空间是一切视觉艺术的中心问题。
观众对单镜头内空间的感知是通过:各种方向上的物件、人物的空间设置与安排;物体所占据的体积和质感;摄影机和拍摄对象的运动;各种视觉、听觉元素在纵深、横向、上下的空间调度来实现的。
《战舰波将金号》熬德萨台阶的段落中,通过对时间延续扩展了空间幅度。
构成:电影电视中单镜头内的空间构成。
霍尔将生物距离模式分为:1亲密距离2私人距离3社交距离4公共距离戏剧中人物五种基本位置:全正面-面对摄影机镜头2 3/4正面3 侧面-人物面对画面左边或右边4 1/4正面5 背面—背对摄影机镜头运动是最吸引人的视觉元素,是电影电视的基础,对运动的理解和运用,并非越是大幅度的运动就越电影化。
电影电视中的运动不是绝对的。
电影电视中的运动大致分为画面内拍摄对象的运动、摄影机的运动、声音的运动和镜头间的运动,可以在二维的空间中感受到三维的世界。
方向上可分为上下运动,左右运动,前后运动。
左右运动的方式在电影中用得最多。
摄影机的运动是现代电影电视中常用的手段。
摄影的运动分为向前运动,向后运动,升降运动,左右运动,跟拍镜头。
摄影机的升降运动也是展示或揭示空间的重要手段。
电影的影像局限在一个高宽比例大约为1:1.85或1:2.35的画框内。
电影电视的空间=画内空间+画外空间形成画外空间的手段:a、人物或拍摄对象出入或运动;b、不完整或不平衡的取景;c、人物的向外观看的视线;d、画外人或物在画内空间中的投影;e、使画面停留足够的时间;f、画外声音;g、摄影机的运动。
场面调度:指戏剧构成中的视觉安排。
摄影机角度,焦距,色彩,光影,空间设置,空间关系,运动、等一切视觉元素。
景深:就是对焦的范围,它能决定把背景模糊化,来突出拍摄对象,还是拍出清晰的背景。
影响:使更为贴切,积极参与场面调度,蒙太奇由于本身要求戏剧事件含义单一。
单镜头内的空间调度:拍摄对象调度和摄影机调度。
跟镜头:电影摄像机跟踪运动着被摄对象进行拍摄的摄影方法。
《爵士歌王》标志默片时代的结束。
《大独裁者》是第一部有声电影。
新闻报道,纪录片与几个方面有关:1商业故事片影响2本体论的错误3传统思维的干扰.声波本质上是一种能量,声波的传播实际上是能量的转移和做功的过程。
纵波:在波传播过程中,质点振动方向可能与传播方向垂直。
画外声音:不仅向观众明确地提示画外空间的存在而且也通过声音传达了画外空间的性质。
电影电视的声音分为:1人声2自然音响3音乐。
人声包括:1人声的音高,音色,力度,节奏2对话3内心独白4解说词对话的作用:1得到消息2从说话者谈话中感受它的情绪了解对方的个性4交流思想感情5促进事件发展6构成环境气氛内心独白:直接的内心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