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断学习和探索
深层含义还包含着一种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精神,因为人类的 知识是无限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 。
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 2
教育和学习
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有自知 之明,对于自己的知识盲区要勇于承认,并积极 寻求解决方案。
工作和交流
在工作和交流中,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实事求是, 不要不懂装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0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的含义
字面含义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承认自己的认知和能力是有限的,对于知道的事情和不知道 的事情要明确区分开来。
不要装懂
不要为了面子或者虚荣心而假装自己知道,这种行为是不诚实且无益的。
深层含义
谦虚和诚实
这句话深层含义是倡导一种谦虚和诚实的态度,对于自己不 知道的事情不要掩饰,而是要坦诚面对和承认。
3
个人修养
在个人修养方面,这句话提倡一种谦虚和诚实的 品质,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的重要 基础。
03
如何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
面对事实的坦诚态度
01
坦诚面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夸大或缩小自己的认知范围。
02
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并愿意接受他人的指正和批评。
保持客观和理性,不受个人情感或偏见的影响,以事实为依据
0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的意义和影响
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培养谦虚态度
这句话教导人们要实事求是,不 要自以为是,有助于培养个人的 谦虚态度,避免盲目自信和自大。
促进自我认知
这句话提醒人们要清楚自己的认 知边界,明白自己的不足,有助 于促进个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 升。
深层含义还包含着一种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精神,因为人类的 知识是无限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 。
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 2
教育和学习
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有自知 之明,对于自己的知识盲区要勇于承认,并积极 寻求解决方案。
工作和交流
在工作和交流中,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实事求是, 不要不懂装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0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的含义
字面含义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承认自己的认知和能力是有限的,对于知道的事情和不知道 的事情要明确区分开来。
不要装懂
不要为了面子或者虚荣心而假装自己知道,这种行为是不诚实且无益的。
深层含义
谦虚和诚实
这句话深层含义是倡导一种谦虚和诚实的态度,对于自己不 知道的事情不要掩饰,而是要坦诚面对和承认。
3
个人修养
在个人修养方面,这句话提倡一种谦虚和诚实的 品质,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的重要 基础。
03
如何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
面对事实的坦诚态度
01
坦诚面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夸大或缩小自己的认知范围。
02
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并愿意接受他人的指正和批评。
保持客观和理性,不受个人情感或偏见的影响,以事实为依据
0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的意义和影响
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培养谦虚态度
这句话教导人们要实事求是,不 要自以为是,有助于培养个人的 谦虚态度,避免盲目自信和自大。
促进自我认知
这句话提醒人们要清楚自己的认 知边界,明白自己的不足,有助 于促进个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 升。
《知之为知之_不知为不知》ppt

角度:解决问题时----勤于动脑
• 面对问题,不停念叨“怎么办,怎么 办”,说明他在动脑筋,在做着解决问题 的努力。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学到知 识。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的这两句诗时,沈括 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 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 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 一番。
文刚进校门,老师就严厉地责问他为什么旷课。他羞红着脸,
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老师气得罚他跪在树下,并大声训斥
道:“你看,这楠木树天天往上长,而你却偏偏不思上进,
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第二天,老师又把他叫去,
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你却偷偷溜去看戏。昨天我
虽然批评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
• 《世说新语》中有则周处知错就改的故事。 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
地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 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 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
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 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 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 一起搏斗。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 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
• 《世说新语》中有则周处知错就改的故事。 原文是: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 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 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 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 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 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 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 改励,终为忠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件

通过学习和教育,汲取丰富的知识和方法。
3 研究探索
4 社交互动
通过科学研究和探索,深入了解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
通过社交交流和合作,获取新的信息和方 法。
不知的重要性
1
认识自己的不足
深入了解自己的局限和问题,才能够
了解未知的领域
2
从容应对挑战和改善自我。
探索未知的领域,有助于认识到自己
的渺小和无知,引导个体更好地适应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课件
探究知识的本质和获取方式,以及如何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让我们一同展 开知识探索之旅。
为什么要探究知识的本质
充实自我
深入了解知识的本质,才 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解 决问题。
拓展思维
探究知识的来源和规律,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事物, 提高思考水平。
引领未来
了解知识的发展趋势和演 化规律,有助于把握未来 的发展方向和机遇。
接受挑战和 承担风险
• 主动迎接挑 战和困难
• 在失败和困 境中寻找成 长的机会
总结
态度和方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态度和方法。
认知自己的不足
学会认知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才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探索未知的领域
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现实。
3
推动社会进步
探索未知的领域,能够推动知识和社 会的进步,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如何提高认知水平
不断学习和 钻研
• 阅读优秀书 籍和论文
• 参加专业培 训和课程
接触新事物 和新经历
• 尝试新பைடு நூலகம்工 作和生活方
• 式 与不同领域 和文化的人 交流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件实用版

主题的重要性
01
个人成长
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有助于个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盲目跟风和被误导。
03
02
社会价值
在信息泛滥和虚假新闻充斥的社会环境中,坚持“知之 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有助于提高公众的信息素 养和辨别能力,维护社会公信力。
文化传承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传承孔 子的这一思想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如何将两种智慧结合使用
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将其应用于实践的基础。这句话意味着我们应该承认自己的知识有限 ,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不要假装知道。
明确应用场景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场景可以应用这种智慧。例如,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我们应 该承认自己的无知并寻求他人的帮助或建议。
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避免盲目决策
在做出决策之前,承认自己无知 的人会先进行充分的研究和了解 ,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
寻求帮助
当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持 “不知为不知”态度的人会主动寻 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试图独自应 对。
持续学习
他们明白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因此 会持续学习,以保持与时俱进。
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在工作中,这种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明确自己的职责和能力范围,避免盲目接手超出 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
在人际交往中,这种智慧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倾听和理解他人,避免因为自己的无知 而误解或冒犯他人。
在个人成长中,这种智慧可以促使我们不断学习和进步,避免因为自满而停滞不前 。
如何培养和实践这种智慧
D
03 “不知为不知”的智慧
理解“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二战后,德国敢于承认发动大战的错误,得 到国际的认可和原谅,而日本则相反。
• 负荆请罪
话题三: 为人治国 ------诚信
诚信对于个人来说,是处世 之本。没有诚信的人可以在暂 时取得成功,却不可能最终取 得成功。对社会来说,诚信是 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政府如 笑,烽火戏诸 侯,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被俘。
• 2001、2011年全国卷作文。
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 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 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 渐至于伟大或神奇。它意味着远方,又 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 攀向巅峰的起点。让我们汲取先贤的生 存智慧,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用以表示坚守信约。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 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 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唐・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 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商 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 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 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 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 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 搬到北门,赏金十两。终于有人将 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 50 金。商鞅的这一举动,在百姓 心中竖立起了威信,接着商鞅下令 变法,新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的变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 一全国。
话题二:如何来看待自己的过错
在人生的征途上,犯 错误是难免的。有过错却 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 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就要 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 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
对待错误—知错能改
素材:
• 《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
• 负荆请罪
话题三: 为人治国 ------诚信
诚信对于个人来说,是处世 之本。没有诚信的人可以在暂 时取得成功,却不可能最终取 得成功。对社会来说,诚信是 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政府如 笑,烽火戏诸 侯,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被俘。
• 2001、2011年全国卷作文。
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 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 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 渐至于伟大或神奇。它意味着远方,又 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 攀向巅峰的起点。让我们汲取先贤的生 存智慧,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用以表示坚守信约。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 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 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唐・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 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商 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 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 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 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 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 搬到北门,赏金十两。终于有人将 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 50 金。商鞅的这一举动,在百姓 心中竖立起了威信,接着商鞅下令 变法,新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的变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 一全国。
话题二:如何来看待自己的过错
在人生的征途上,犯 错误是难免的。有过错却 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 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就要 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 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
对待错误—知错能改
素材:
• 《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翻译:孔子说:“不念叨'怎么办,怎么 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了."(我 拿他也没有办法)
(3)、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点翻译:①之1: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②之2:表修饰,无义不译;③食 通“蚀”;④之3:代词,他。⑤更:改正 (变)
第二课时
问题探究: 1、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来对
待自己的“无知”呢?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
该如何来看待自己的过错呢? 3、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4、 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
1、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我们应该 如何来对待自己的“无知”呢?
先秦诸子选读:《论语》选读第一单元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授课人:孙典英 (岑巩县第一中学)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2、重点鉴赏第1则、第2则、第3则、第
4则、第5则、第7则、第8则、第9则。 3、掌握重点词语:更、远、而、舍等。
第一课时
1、课前自主翻译课文,标注疑难字词。(课 堂检查:请同错。
3、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 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明确: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 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 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一是一个人要善于自省,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少 责怪别人,而不要老是责怪别人会推托客观原因, 这样才有利于真正解决问题,如果每个人都善于从 自身找原因,善于自我批评,就会减少社会内耗, 提高办事效率;
翻译:君子犯了错误,就好像日食月食;犯 了错,人们都能看得见;改正过错,人们都 仰望着他。
(3)、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点翻译:①之1: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②之2:表修饰,无义不译;③食 通“蚀”;④之3:代词,他。⑤更:改正 (变)
第二课时
问题探究: 1、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来对
待自己的“无知”呢?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
该如何来看待自己的过错呢? 3、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4、 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
1、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我们应该 如何来对待自己的“无知”呢?
先秦诸子选读:《论语》选读第一单元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授课人:孙典英 (岑巩县第一中学)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2、重点鉴赏第1则、第2则、第3则、第
4则、第5则、第7则、第8则、第9则。 3、掌握重点词语:更、远、而、舍等。
第一课时
1、课前自主翻译课文,标注疑难字词。(课 堂检查:请同错。
3、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 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明确: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 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 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一是一个人要善于自省,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少 责怪别人,而不要老是责怪别人会推托客观原因, 这样才有利于真正解决问题,如果每个人都善于从 自身找原因,善于自我批评,就会减少社会内耗, 提高办事效率;
翻译:君子犯了错误,就好像日食月食;犯 了错,人们都能看得见;改正过错,人们都 仰望着他。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论语》十二章》课件

旧的(知识) 领悟 以 (之) 为 师 凭 (这一点)做
可以
矣。” 了
[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 解与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 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 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 的中国人。1988年,77位诺贝尔奖得主 在巴黎集会的宣言中说到:“人类要在 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 里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 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寻找智慧。 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位对中国乃至世界 都影响深远的文化巨人。同学们,你们 对孔子和《论语》还有哪些了解呢?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悦” 按时 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了解 而 不 愠, 不亦君子乎?” 却 怨恨,恼恨 有道德修养的人 志同道合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 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 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 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 不也是君子吗?”
第一则:讨论学习方法、乐趣与个人修养:
不断实习和温习,方能牢固知识,学习之乐; 朋友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 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注: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音乐) 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
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老师传授的知识, 动词作名词。
相传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尼山全貌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 居住地 孔府一角 二堂内景
圣府大门
三堂内景
后堂楼内景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林:
是孔子及其 家族的专用墓地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1 ) 子 夏 曰 : “ 博学而笃志
, 切 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
( 2 ) 子 曰 : “ 三 军 可 夺 帅 也 , 匹夫不可夺志也
9
O
(3)当别人不理解 自 己时,我们不应恼怒,保
持应有 的风范 ,正如《 <论语>十二章》 中
所 说 的 : “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 :“以人为镜 ,可 明得 失 。 ”由此我们可 以联想到《 论语》 中孔子
·——课文解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三人 几个人 焉 在其中
善者 优点
而就
整段翻译
孔子说:“几人同行,必然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学习,将他们的不 足引以为戒,作为借鉴而改 正。”
— — 课文解读 —一
请简单分析“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
我认为孔子并不排斥富贵,但 富贵的来应该是正义的,以不 义的手段获取富贵是不可取的。 孔子认为如果不能获得富贵, 就应该学会安贫乐道,着重在 贫困中修养身心,提高自身的
道德品质
—— -结构梳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一箪食 (
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曲肱而枕之(
)
)
)
2.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
(学派)经典著作,是一部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体裁)著
作,共20篇。它与《
》《
》合称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
(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中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 分别从那几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 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角度:求知方面--应该虚心求教、实事求是
启发:
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 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 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 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 更多的知识。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大家都知 道的一个为人准则,但下面这个故事就大相 径庭了。 • 有一位哲学家,海边亲自经历了一艘客 轮遇难,船上的水手、乘客没有一人得以生 还,他痛骂上苍不讲理,难道就因为一个罪 犯在这艘船上,竟然让众多无辜的乘客同样 受害吗?。当他正在怒骂的时候,有一只蚂 蚁突然咬了他,这位哲学家更生气民,随即 踩死了其它所有的蚂蚁。天神在这个时候现 身了,用拐杖敲着哲学家,说:“哈哈!你 用上苍的方式,对待可怜渺小的蚂蚁,难道 你还有资格去说上苍吗?”
可举反例揠苗助长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 破茧伤蝶……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也。大车无輗(ní ),小车无軏(yuè), 其 何以行之哉?'
重点翻译: ①其:副词,怎么;
②何以行:宾语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
翻译参考: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 可以的.就像大车没輗 ,小车没有軏一样, 那它靠什么行走呢?”
• • •
•
• •
•
翻译参考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 孔子说:‘努力做到使粮食充足、军备 强大、人民信任统治者。‘ 子贡说: ‘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 项中哪项可以去掉? 孔子说: '军事。‘ 子贡说: 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 可以去掉?‘ 孔子说: 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 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9;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 重点翻译: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①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充足
②必不得已:隐含假设关系,“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
③何先:宾语前置,先何,先(去掉)那一项
可用反面例证(如南郭先生的不懂装懂)
(2)子曰:“不曰‘如之何,
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 矣!"
翻译重点:
①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怎么 办”或“怎么”;
②末:指没有办法;(总)拿他没有办法;
③已矣: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翻译参考:
孔子说:"不说'怎么办, 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 办了."(我拿他也没有办法)
•
(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 小利则大事不成。'
重点翻译:
①问政: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
②无:通“毋”,不要; ③欲速:做事情贪快
角度:从政方面 ----欲速则不达
启发:
“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 对立着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文中孔子强 烈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 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 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 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
重点翻译:
①躬自 :自身,自己
②厚,薄:多,少; ③远:形容词作动词,避免.
翻译参考: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 人,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
角度:与人相处方面-----责己严,待人宽
启发: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 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 问题。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作自我批评, 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所以,“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 少的原则。
•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翻译参考: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义发扬光大,不 是道义能使人光大。'
理解:
人必须先修养自身,扩充自身,提高自己, 然后才可以将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 将道作为装点门面用的工具,哗众取宠,那就 不是真正的君子所为。
(7)子曰:“躬自 厚而薄 责于人,则远怨矣."
(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翻译参考: • 孔子说:“犯了过错却不知改正,这 才是真正的错”
(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 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点翻译: ①之1:结构助词,译为“的”;
②食:通“蚀”;
③之2:代词,他。
④更:改正(变)
翻译参考: 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 错,人们都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 人们都仰望着他。
角度:解决问题时----勤于动脑
• 面对问题,不停念叨“怎么办,怎么 办”,说明他在动脑筋,在做着解决问题 的努力。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学到知 识。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 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 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 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 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 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 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 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勤于思考和实践 取证的精神,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 笔谈》。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1)子曰:“由,诲女知 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是知也。”
①诲:教导;
②女:通汝(rǔ)你;
③为:表判断,相当于“是”
④是:指示代词,“这”.
知 1: 明白 ; 知 2: 知道 ; 知 3: 通智 , 智慧 , 明 智.
翻译参考: 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 知识明白吗?知道就是知道,不 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 明智的!
(5)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翻译参考: 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 角度:对待错误-------知错能改 启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 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 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 坚持错误,不加改正。 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 语言,向人们道出了“知错能改”这一对待错误 的唯一正确态度。 (可以李逵负荆为正例,以孟德杀伯奢为反例)
角度:求知方面--应该虚心求教、实事求是
启发:
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 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 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 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 更多的知识。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大家都知 道的一个为人准则,但下面这个故事就大相 径庭了。 • 有一位哲学家,海边亲自经历了一艘客 轮遇难,船上的水手、乘客没有一人得以生 还,他痛骂上苍不讲理,难道就因为一个罪 犯在这艘船上,竟然让众多无辜的乘客同样 受害吗?。当他正在怒骂的时候,有一只蚂 蚁突然咬了他,这位哲学家更生气民,随即 踩死了其它所有的蚂蚁。天神在这个时候现 身了,用拐杖敲着哲学家,说:“哈哈!你 用上苍的方式,对待可怜渺小的蚂蚁,难道 你还有资格去说上苍吗?”
可举反例揠苗助长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 破茧伤蝶……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也。大车无輗(ní ),小车无軏(yuè), 其 何以行之哉?'
重点翻译: ①其:副词,怎么;
②何以行:宾语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
翻译参考: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 可以的.就像大车没輗 ,小车没有軏一样, 那它靠什么行走呢?”
• • •
•
• •
•
翻译参考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 孔子说:‘努力做到使粮食充足、军备 强大、人民信任统治者。‘ 子贡说: ‘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 项中哪项可以去掉? 孔子说: '军事。‘ 子贡说: 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 可以去掉?‘ 孔子说: 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 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9;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 重点翻译: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①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充足
②必不得已:隐含假设关系,“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
③何先:宾语前置,先何,先(去掉)那一项
可用反面例证(如南郭先生的不懂装懂)
(2)子曰:“不曰‘如之何,
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 矣!"
翻译重点:
①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怎么 办”或“怎么”;
②末:指没有办法;(总)拿他没有办法;
③已矣: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翻译参考:
孔子说:"不说'怎么办, 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 办了."(我拿他也没有办法)
•
(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 小利则大事不成。'
重点翻译:
①问政: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
②无:通“毋”,不要; ③欲速:做事情贪快
角度:从政方面 ----欲速则不达
启发:
“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 对立着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文中孔子强 烈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 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 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 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
重点翻译:
①躬自 :自身,自己
②厚,薄:多,少; ③远:形容词作动词,避免.
翻译参考: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 人,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
角度:与人相处方面-----责己严,待人宽
启发: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 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 问题。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作自我批评, 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所以,“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 少的原则。
•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翻译参考: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义发扬光大,不 是道义能使人光大。'
理解:
人必须先修养自身,扩充自身,提高自己, 然后才可以将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 将道作为装点门面用的工具,哗众取宠,那就 不是真正的君子所为。
(7)子曰:“躬自 厚而薄 责于人,则远怨矣."
(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翻译参考: • 孔子说:“犯了过错却不知改正,这 才是真正的错”
(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 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点翻译: ①之1:结构助词,译为“的”;
②食:通“蚀”;
③之2:代词,他。
④更:改正(变)
翻译参考: 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 错,人们都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 人们都仰望着他。
角度:解决问题时----勤于动脑
• 面对问题,不停念叨“怎么办,怎么 办”,说明他在动脑筋,在做着解决问题 的努力。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学到知 识。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 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 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 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 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 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 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 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勤于思考和实践 取证的精神,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 笔谈》。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1)子曰:“由,诲女知 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是知也。”
①诲:教导;
②女:通汝(rǔ)你;
③为:表判断,相当于“是”
④是:指示代词,“这”.
知 1: 明白 ; 知 2: 知道 ; 知 3: 通智 , 智慧 , 明 智.
翻译参考: 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 知识明白吗?知道就是知道,不 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 明智的!
(5)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翻译参考: 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 角度:对待错误-------知错能改 启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 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 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 坚持错误,不加改正。 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 语言,向人们道出了“知错能改”这一对待错误 的唯一正确态度。 (可以李逵负荆为正例,以孟德杀伯奢为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