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语气助词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错误,过失〕
5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6今公子故过之〔访问)
7一日,大母过余曰〔看望〕
15-假
1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与"真"相对〕
4假令仆伏法受诛,假设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假令:假设〕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抱歉〕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7-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形容词〕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副词〕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副词〕
而母立于兹。
3、助词,附在其它的词上。
〔1〕作时间词,“既而”“俄而”“已而”“而后”等。
如:既而儿醒,大啼。
俄而百千人大呼。
〔2〕“而已“,放在句未,表示限制的语气,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何
1、疑问代词
〔1〕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什么原因”。
〔5〕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设”。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等,或不译。
如:吾恂恂而起。
吾尝终日而思矣。
2、。只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虚词

• (3)表感叹 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表祈使。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毋从俱死也。
•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剑舞。《鸿门宴》
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 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 赋》)
六、若
1.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你的。
2.动词,像、如同;比得上 3、连词 (1)表假设,“如果”“假设” (2)表选择 ,“或“或者”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或者
某所,而 母立于兹 而 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复音虚词(不译) 【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臣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
二、何
1、疑问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哪里、 什么 2、疑问副词,放在句前或谓语前,译为怎 么、多么、怎么这样等; 3、复音词 [何如][奈何][若何] ,译 “怎么样”“怎么办” “为什么”等;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无何]译“不久” ;[何乃]译“怎能”
七、所
1、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 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 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 事物”、“所……的情况”等。
2、为+所,表被动 3、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
4、名词,地方。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虚词整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虚词整理(苏教版)劝学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诃,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 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师说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2) 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3) 连词,表承接。
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4) 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5) 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2.之(1) 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人非生而知之者(5)代词,他。
作师说以贻之(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3.其(1) 代词,那些。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 代词,他。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 代词,他的。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5) 副词,表反问语气。
其可怪也欤4.于(1) 介词,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 介词,向。
而耻学于师(3) 介词,对于。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乎字用作语气助词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乎字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译文:孩子冷了吗?想吃东西吗?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译文:如果是真的话,我哥哥那样美好的德行,他的儿子要短命早死吗?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而况大国乎?(《鸿门宴》)译文: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师:学习。
庸:岂,哪)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译文:齐王如果十分喜爱音乐,那么齐国就应该治理得差不多了吧?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仁,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也可不译。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看来百姓说我吝啬是有道理的啊。
(主谓倒装句)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译文:向西可望见夏口,向东可望见武昌,山川环绕,草木茂盛青苍。
5.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可不译。
①于是乎书。
译文: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②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译文: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或去或留?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乎字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在”、“比”、“对”、“对于”等。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译文: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④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
(乎:对。
)译文:“残酷的政令比猛虎还凶暴。
”我曾经过对这话有过怀疑。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对、对于。
博:广泛,普遍。
参:检查,检验,验证。
高中语文必考十八个虚词

高中语文必考十八个虚词一、而而作为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它可以表示并列关系,也可以表示递进、承接、转折和假设关系。
此外,它还可以作为修饰关系的连接状语。
而作为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或主语。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
二、何何作为疑问代词,可以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它还可以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作定语时,可译为"什么""哪"。
何也可以作为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也可以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
复音虚词"何如""何以",分别相当于"怎么样""拿什么"等。
___受到足下的厚待,足下会如何对待他呢?(改写)为什么要战斗呢?(改写)三、乎1.作为语气助词,用于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等。
如“几寒乎?”、“欲食乎?”、“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欲安所归乎?”等。
也可用于测度语气,相当于“吧”,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还可用于感叹句,相当于“啊”、“呀”等,如“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此外,在句中的停顿处也可以使用。
例如:“胡为乎遑遑何之?”2.作为介词,相当于“于”。
例如:“生乎吾前……”此外,也可作词尾,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四、乃1.作为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相当于“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相当于“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相当于“才”、“仅”等。
例如:“___:‘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语气副词与代词的区别

语气副词与代词的区别语气副词是表示语气的副词,属于副词的一种,副词能修饰动词与形容词。
语气副词能修饰整个句子,对整个句子的含义有一定影响,要翻译出来。
语气副词一般出现在句首或者比较靠近句首的位置,在句中可作状语。
例如,“割鸡焉用牛刀?”(杀鸡哪里用得上宰牛的刀呢?)”,“焉”译为“哪里”、“怎么”,表示反问语气,在句中作状语,是语气副词。
又如,“徐公何能及君也”,“何”解释为“怎么”,表反问语气,是语气副词。
语气助词属于助词的一种,是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和句末强调某种语气的词。
语气助词出现在句中时,起到舒缓停顿的作用,不需翻译;出现在句末时,表示或强调某种语气。
语气助词在句子中没有实在意义,只是表示语气,对整个句子的含义影响不大。
例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焉”,用在陈述句末,可不译出;“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焉”,用在疑问句末,译为“呢”。
又如,“也”字做语气助词:公子畏死耶?何泣也?(表疑问语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表感叹语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用在句中表停顿)疑问代词属于代词的范畴,疑问代词在句中起名词词组的作用,用来构成疑问句。
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疑问代词在句子中往往作主语或宾语。
例如,“何贵何贱?”(什么是贵什么是贱),“何”充当主语,是疑问代词。
又如,“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既然世俗的一切与我的情致相违背,我还驾车出去追求什么呢?”〕“言”为补足章节的助词,不译。
“焉求”,“求”为谓语;“焉”属疑问代词作宾语。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一、是语气助词,还是语气副词例1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韩愈《祭十二郎文》)教材注释:⒁【其】语气助词,这里表示反问语气。
(见人教2004年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149页)例2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国语•勾践灭吴》)教材注释:⒂【其】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高中语文 现代汉语语法系列 (一)词性分类素材

现代汉语语法系列之一词性分类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
一、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名词同义词着重点往往表现在所指事物的特点方面。
“才能”与“才华”,前者侧重于做事的能力,后者侧重于在文学艺术方面显露出来的智慧和特长。
二、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ě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动词同义词着重点往往表现在动作的方式方法上。
“发现”和“发明”,前者词义侧重于找到,后者侧重于创造。
“化装”与“化妆”,前者侧重于装扮,后者侧重于“打扮”。
三、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形容词同义词着重点往往表现在所指事物的性质、状态上。
高考语文语法之词性

高中语文语法词类分类:根据语法功能和意义,把汉语的词分成两大类: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一,实词(一)名词1、人事名词:如,人学生鲁迅《离骚》政治文化2、时间名词:如,春天上午星期天母亲节刚才3、处所名词:如,上海中国远处周围里屋郊区4、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里外旁内东西判断方法:1、前面可加数量词。
两个城市一些学生一点儿水2、前面不能加副词“不”和“很”;后面不能加“了”。
名词的语法功能:经常作主语、宾语。
请把在这段文字中的名词找出来当国歌国旗一起升起来的时候,我从一个山村孩子纯朴的敬礼里,我从一个老华侨湿润的凝视里,看到,看到中国深远处的伟力和韧性。
名词语法功能:经常作主语、宾语。
(主语)孩子已经长大了。
(主语)啤酒不买了。
(主语)风格很高。
我在看报纸(宾语)。
不买电视(宾语)。
增强信心(宾语)。
(二)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存现、变化、消失、判断、心理活动等的词。
1、动作动词:表动作、行为。
如,走看说进行开始2、能愿动词(助动词:表可能、必要或愿望等)如,能会可以愿肯敢要应应该(跟动词、形容词等组成能愿短语。
如,能够解决)3、趋向动词如,来去上进出回过开上来起来4、判断动词:主要是“是”,以及同“是”相当的“为”等。
5、心理活动动词如,想爱恨怕希望喜欢担心6.表示使令,简称使令动词。
例如:使叫让请派要求命令禁止推选委托任命允许动词的判断方法:1、前面不能加程度副词“很”(除能愿和心理活动动词外):很走X2、标志:“着”“了”“过”3、用带趋向动词或重叠的方式来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趋向等。
动词的语法功能:1、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2、大部分能带宾语(及物动词)请把在这段文字中的动词找出来。
有一座破败的山顶小学,很多事情都从简或省略了,唯有国旗每天要升。
(三)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的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用语气助词“者”和“也”帮助判断
1.“……者,……也”式。
“者”表示提顿,引出谓语;“也”煞尾,帮助判断。
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也”式。
只用“也”煞尾,帮助判断。
如:
项脊轩。
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
3. “……者,……”式。
只用“者”表提顿,引出谓语。
如:
栗者,民之所种。
(《论贵栗疏》)
4.“……者也”施。
谓语后“者”“也”连用帮助判断。
如: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黄州快哉亭记》)
(二)用名词性谓语直接判断。
如: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三)用副词“乃”、“即”、“则”、“皆”、“必”等加强判断的肯定语句。
如:
若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
夺项王天下者,比沛公也。
(《鸿门宴》)
(四)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阿房宫赋》)
此物故非西产。
(《促织》)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师说》)
(五)少数时代较晚的文言句中有用判断词“是”构成判断的。
如:
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
(一)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
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介词“为”引进动词行为的主动者,或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如:遂为里胥报充里正役。
(《促织》)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为也?(《过秦论》)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指南录> 后序》)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三)用“见”。
“见……于……”、“受……于……”表示被动。
如: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赤壁之战》)
(四)有少量用“被”表示被动的句式。
如:
今日被驱遣。
(《孔雀东南飞》)
(五)用主动句形式表示被动意念的被动句。
这类被动句没有表示被动的形式标志,完全靠主谓之间的语义关系来辨认,古人称之为“施受同辞”。
如: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旬余,杖至百。
(《促织》)
(一)主语的省略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成然之。
(成)早出暮归,……(《促织》)
2.蒙后者,如:
(公)度我之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3.对话省,如: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对曰:“(此)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二)谓语的省略
1.承前省,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2.蒙后省,如: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行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
(三)宾语(包括兼语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1.动词宾语承前省,如:
……见有虫伏棘根。
遽扑之,入石穴中。
掭(虫)以尖草,不出。
(《促织》)
木直中绳,輮(木)以为轮。
(《荀子·劝学》)
2.动词宾语蒙后省,如:
廉颇送(王)至境,与王诀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代词“之”作兼语时常省略。
如:
余稍为修葺,使(之)不上漏。
(《项脊轩志》)
君为我呼(之)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4.介词“以”、“与”。
“为”、“从”等的宾语常常省略。
如: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过秦论》)
竖子不足与(之)谋。
(《鸿门宴》)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毋从(之)俱死也。
(《鸿门宴》)
(四)介词的省略(以“于”和“以”为最多)
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项脊轩志》)
又试之(以)鸡。
(《促织》)
(一)谓语前置
谓语在主语的前面,也叫“主谓倒装”古今都有这种谓语前置的语法现象。
而古代更为常见。
谓语前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表达能力,增强表达的效果和气势。
如:
美哉轮焉!美哉奂焉!(《礼记·檀弓》)
快哉,此风!(《黄州快哉亭记》)
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二)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如: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
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如:
秦人不暇自哀。
(《阿房宫赋》)
故不我若也。
(《种树郭橐驼传》)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3.用助词“之”、“是”或“惟……是……”等帮助宾语前置。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孔子曰:“何陋之有?”(《陋室铭》)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左传·僖公五年》)
4.介词宾语前置。
如: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种树郭橐驼传》)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
(《项羽本纪》)
一言以蔽之。
(《论语·为政》)
(三)定语后置
1.“中心词+定语+者”式。
如: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2.“中心词+之(而)+定语+者”式然如:
石之铿然有声音。
(《石钟山记》)
3.“中心词+之+定语“式。
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荀子·劝学》)
4.“中心词+数词定语”。
如: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核舟记》)(四)介词结构后置。
如:
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又杂植兰挂竹木于庭。
(《项脊轩志》)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