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为了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独特的意境,彰显表达的艺术性,经常使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来描绘环境,刻画人物活动细节。
一、动静结合的定义所谓的动静结合,就是构成画面的事物有的事物是动态的,有的事物是静态的,二者有机的结合在同一个画面和情境之中。
二、动静结合种类动静结合的种类:一是动静组合式;二是以动写静;三是以静写动。
(一)动静组合式就是作者在描绘某个画面,或营造某种意境时,构成画面的事物,有的是动态的事物,有的是静态的事物。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作者所刻画的画面中,“黄鹂”、“白鹭”是动态的——一个在鸣叫——鸣,一个在直上云天——上。
而“翠柳”、“青天”是两个不动的静物,在作者的笔下,动物和静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灵动、唯美的意境,这种写作技巧,就是运用组合方式,将动静结合起来。
(二)以动写静就是作者刻画的事物,在客观世界里,它实际是个静物,但在作者的笔下,它变成了一个动的、活的事物。
将原本不动的事物,写成运动的事物,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客观世界中的静物,在某种条件下,常常带给人们某种真实的动态错觉。
例如:乘坐火车,透过车窗向外望,铁路两边的树木飞快地向身后跑去,真正移动的是火车,树在跑是一种真实的错觉。
鲁迅写社戏时,其中描述孩子去看戏的途中,就运用了这种写法——周围的群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向船尾远远跑去了。
这种错觉,只有孩子不明白其中的原理,大人都是熟知的,在文章中加入这样的景物描写,能够凸显孩子的天真可爱和愉悦的心理,也能够表现成人童心不改的生活境界。
一种原因是受人的主观影响,造成的错觉。
例如:一个胆小的人,在深夜穿越森林,感觉那些根本不动的影子,都变成某种怪物,张牙舞爪的跟在自己身后。
这种错觉是由人的主观认识、某种心理或某种情感衍生的。
在写作中,运用这种技法,能够凸显人物的认识,或某种心理状态,或者某种强烈的情感、情绪。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就运用这种写法,表现自己的豪情——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解析

请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参考: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 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 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 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 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 转溪桥忽见。
课堂演练:
漫成一绝(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请赏析第三、四两句。 参考: 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 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 (静)意境安宁祥 和。 第四句以动衬静,用动态的跳鱼衬托 静态的江月、凤灯、宿鹭。描绘了一种江 面上安谧平和的景象。
• 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 有动,而偏重于静景的描绘,鹊惊、蝉鸣, 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 融,而着重于动景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 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 喜庆气氛。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 句写动。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 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 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 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 的江南乡村月夜图。
【鉴赏示例】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
此诗用了什么手法?试简要分析。 此诗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 檐幢槛”,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起”、“垂杨舞”及杨叶上的雨 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 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抒发了作者愉悦欢欣的心情。
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它通过描述动态和静态的事物,让读者在感受画面和形象的同时,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和情感。
这种写作手法可以通过对比、衬托、拟人等多种方式实现。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动静结合写作手法:
以动衬静:通过描述动态的事物来衬托静态的环境,从而突出静态的氛围。
例如,“夜深人静,只有月光洒在窗台上,像是一首轻柔的乐曲,静静地陪伴着我的心灵。
”
化动为静:把动态的事物描绘成静态的事物,通过比喻、夸张等方式让读者感受到动态的形象。
例如,“他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轻盈地飘落在花丛中。
”
化静为动:把静态的事物描绘成动态的事物,通过想象和描写让读者感受到静态的形象。
例如,“她静静地坐在那里,像是一幅优美的画卷,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宁静和美好。
”
以动衬动:通过描述动态的事物来衬托另一动态的事物,从而突出其中一个的特点。
例如,“山间的泉水潺潺流淌,像是一首欢快的歌曲,为这片宁静的山谷增添了一份动感。
”
以静衬动:通过描述静态的事物来衬托动态的事物,从而突出动态的氛围。
例如,“他像一只自由飞翔的小鸟,快速地在天空中穿梭。
”
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感受到更丰富的情感和画面。
在写作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动静结合手法,让文章更加优美、生动。
[动静结合的片段]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的片段]动静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a2e2f1fd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64.png)
[动静结合的片段]动静结合一:[动静结合]动静结合_写景作文1、《冬天的景象》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的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2、《美丽的秋天》秋天带着一身金黄,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的来到了人间。
秋天带着它的调色盘来到了果园里,它把苹果染成了红色;把桔子染成了橘黄色;把葡萄染成了紫红色的了这时,调皮的风‘宝宝’来捣乱了,‘它’把秋天刚染好的的树叶打着旋吹了下来天空中飞来了一群大雁,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南方飞去小鸟们正忙着寻找食物,准备过冬秋天把丰硕的果实留给人间,把美好的祝愿留给人们后,秋天便拂袖而去树枝摇曳,叶儿与追随秋天的足迹乘风而去,在空中打了几个旋儿,飘然落下留下一个美好的思念和静静的沉思。
我爱万物复苏的春天,也爱烈日当头的夏天,更爱冰天雪地的冬天,但是我最爱的还是那美丽的秋天。
3、《美丽秋色》“秋风杂秋雨,夜凉添几许.飕飕不绝声,落叶悠悠舞。
”是啊!秋风吹过,秋雨掠过,秋妈妈忙着给树木披上金装。
登高远望,犹如一片茫茫的“金海”。
秋风扫过,树叶纷纷落下,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黄莺展翅飞翔;有的像舞蹈演员那样轻盈的旋转。
满地的落叶,像铺了一层厚厚的金色毯子。
秋天,虽不像百花盛开的春天那样有生气,也不像绿树成荫的夏天处处有生机;却以诱人的秋色和金黄的果实吸引着人们。
我爱看中秋夜皎洁的明月;爱看迎泽公园美丽的秋菊;爱看排着整齐队伍的大雁南去;爱看清澈的汾河水辉映蓝天;更爱看珍珠般的谷粒堆满粮仓,沉甸甸的苹果缀满枝头。
秋天,菊花就迎着寒风婷婷玉立,婀娜多姿,傲然独放。
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粉的。
五颜六色,把秋天打扮的漂漂亮亮。
不是有那么一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秋天,崛涠山满山红叶,红的像火焰,像晚霞,好像对寒秋不屑,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
动静结合的好句

动静结合的好句1. 那平静的湖面像一面镜子,鸭子游过时却打破了这份宁静,这动静结合得多么美妙啊!就像我们的生活,有时安静有时热闹。
例子:我站在湖边,看着那湖面,突然鸭子来了,哎呀,那场景!2. 夜晚的城市,灯光闪烁是动,高楼矗立是静,这动静的搭配简直绝了呀!就如同一场精彩的演出。
例子:走在夜晚的街头,哇,那感觉,真的太棒了!3. 山林里,风儿吹动树叶是动,大树稳稳站立是静,难道不是很神奇吗?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
例子:我们在山林里玩耍,风一吹,树叶沙沙响,而大树一直就在那。
4. 海边的浪花翻滚是动,沙滩静静地躺着是静,这动静结合真让人陶醉啊!好比一首动听的歌曲。
例子:去海边的时候,看着浪花和沙滩,真的好享受!5. 公园里孩子们的嬉戏是动,长椅上老人的安静是静,这是多么和谐的一幕呀!好像生活的两面。
例子:在公园看到这场景,真的会让人感叹生活的美好。
6. 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是动,学生们认真聆听是静,这动静的配合不是很有意思吗?就像知识的传递过程。
例子:我记得在课堂上,老师讲着,我们听着,多有意思啊!7. 田野里麦浪的波动是动,田埂的稳固是静,这不是很有魅力吗?仿佛大自然的舞蹈。
例子:站在田野里,看着麦浪和田埂,哇,真的好美!8. 舞台上演员的表演是动,背景的布置是静,这动静的组合太赞了吧!如同一场视觉盛宴。
例子:看演出的时候,那演员和背景,真的让人惊叹!9. 集市上人们的喧闹是动,摊位的整齐排列是静,这不是很有生活气息吗?好像一幅热闹的市井图。
例子:去集市逛逛,那热闹的场景,真的很有意思!10. 家里宠物的跑来跑去是动,家具的摆放是静,这动静结合不也挺温馨的吗?如同温暖的港湾。
例子:在家里,看着宠物和家具,真的感觉很温暖。
我觉得动静结合真的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有动有静才是最真实最美好的呀!。
动静结合写法的好处

动静结合写法的好处一、定义动静结合是一种写作手法,它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有机结合起来。
动态描写是对处于活动、变化状态中的事物的描写,例如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事物的发展变化等;静态描写则是对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事物的描写,像描写景物的颜色、形状、位置等。
二、好处(一)增强画面感1. 丰富视觉效果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动静结合能使画面更加立体。
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松间照”是静态描写,勾勒出一幅明月高悬、松林静立的画面;“清泉石上流”是动态描写,描绘出清泉在山石上流淌的动态景象。
静态的月松与动态的清泉相互映衬,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静谧而又富有生机的山林夜景图,丰富了读者的视觉感受。
2. 使描写对象更鲜活描写人物场景时,动静结合也有同样的效果。
如描写热闹的集市,“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货物,五颜六色的绸缎像小山一样堆积着(静态描写),摊主们大声地吆喝着,顾客们在摊位间穿梭往来(动态描写)”。
这样既写出了集市货物的丰富多样(静态),又表现出集市的热闹喧嚣(动态),让整个集市场景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二)烘托氛围1. 营造意境在古典诗词中,动静结合常被用来营造意境。
比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噪”“鸟鸣”是动态描写,“林”“山”是静态描写。
动态的蝉鸣和鸟叫反而衬托出树林和山的幽静,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氛围。
2. 表达情感倾向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来烘托特定的氛围,从而表达作者的情感。
在描写战争后的废墟时,“残垣断壁静静地矗立着(静态),只有几只乌鸦在天空中盘旋哀鸣(动态)”。
静态的废墟和动态的乌鸦,共同营造出一种凄凉、悲惨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痛惜和对遭受战争苦难人民的同情。
(三)突出事物特征1. 对比强化动静结合能够通过对比突出事物的特征。
例如描写瀑布,“那瀑布从悬崖上飞泻而下,水花飞溅,如银练当空舞(动态),周围的岩石却静静地承受着瀑布的冲击,纹丝不动(静态)”。
写作中的动静结合法

写作中的动静结合法
动静结合法是一种写作技巧,通过交错运用动态和静止的元素,使作品更具生动感和震撼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动静结合法:
1. 对比法:通过对比描述动态和静态的事物,增强作品的艺术感。
例如:大街上人来人往,车流如织,只有那位老人静静地坐在街头,仿佛与这喧嚣的世界毫不相干。
2. 对话法:通过人物的对话展示动态和静态的交替,加强情节表达。
例如:小明沉默了片刻,终于鼓起勇气,问道:“我可以跟你
一起去吗?”小红站在原地,眼神游离,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3. 描述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动态和静态的对比,表达情感或营造气氛。
例如:雨点一个个地打在窗户上,发出轻柔的声响,室内的空气静得几乎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
4. 内心独白法: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展现动态和静态的变化,展示人物的思绪和情感。
例如:他心里疯狂地呐喊着,却又表面平静如水,似乎随时都会被这个世界淹没。
5. 快慢对照法:通过快速的动态描写和慢慢的静态描写对比,突出作品中的重点或高潮部分。
例如:马车飞驰而过,烟尘弥漫,一切瞬间变得嘈杂而混乱。
而在这繁忙的背后,是那位艺术家静静地凝视着街头的一缕阳光,仿佛时间也静止在那一刻。
动静结合法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震撼,同时也丰富了写作的表达形式。
通过巧妙运用这种写作技巧,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

赏析这首词动静结合的艺术特点。
• 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 重于静景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 四两句动静交融,而着重于动景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 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 • 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全词挑选了明 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 溪桥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映, 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 快活泼、优美动人的江南乡村月夜图。
• 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 有动,而偏重于静景的描绘,鹊惊、蝉鸣, 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 融,而着重于动景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 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 喜庆气氛。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 句写动。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 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 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 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 的江南乡村月夜图。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兰溪:今浙江兰溪市,在金华市东北,因境内有兰溪而得名。棹 歌:乐府瑟调曲有《棹歌行》,指渔民的船歌。“凉月”二句:意思 是如眉的新月挂在柳梢,越地山色倒映水中。 “兰溪”二句:“三 日”,农历三月初三,上巳日,和“凉月如眉”扣紧。春日鲤鱼溯水 上游产卵,因此在寂静的夜中能听到鱼儿上滩泼剌声。
请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参考: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 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 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 了兰溪山水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 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 转溪桥忽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静结合★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采桑子(其一)/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波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①上阕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②作者在下阕中所创造的意境有什么特点?(4分)①视觉听觉表达游湖的愉悦(每问2分,共4分)②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互衬。
(4分)★(2005年全国卷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①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②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①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②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淮中晚泊犊头/苏舜软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阴。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本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远景近景结合,很有层次感,试作分析。
诗中第一、二句写远景,写苍茫开阔的原野景色,第三、四句写近景,交代时间已近傍晚,本来迷茫阴沉的天色更显朦胧;第一、三句写静景,草色青青,春阴迷离,第二、四句写动景,夜泊孤舟,看满川风雨凄迷,春潮乍起。
整首诗视角忽远又近,有面有点,变换交叉,富有立体感)★阅读下面宋诗,按要求答题。
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1)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___。
(2)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__。
(3)颔联“万壑有声含晚霞,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传通的名句,请分析这两句为人们赞叹传诵的原因。
(1)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哀伤。
(2)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
(3)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上下映衬。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江楼感旧/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一三两句用“同来”与“独上”相照应,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2分)(2)第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都用了哪些手法?(至少答出两种)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4分)①表达了诗人怀念和寂寞惆怅的情怀。
(2分)②比喻、以动衬静、叠字回环。
(答出两种2分)描写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浩渺恬静的景色。
(2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贾岛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
(2)“边烽不过秦”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1)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
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2)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
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①。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②。
万籁③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注:①高林:佛家称僧徒聚集之处,此指禅院。
②人心:指尘心,俗念。
③万籁:指一切响声。
①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的环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②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③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2)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
(1)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就可。
)(2)以动写静,反衬(3)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阅读下面诗词,完成(1)—(3)题。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众鸟”二句写了什么样的境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从抒情方式上看,本诗属于哪种抒情方式?(1)这两句诗描写了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失之后显得格外清静,一片白羽般的云彩飘去后感到特别幽静的境界,以烘托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寂寞。
这里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更现其幽静。
(2)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敬亭山与诗人相对而视,脉脉含情,情意无限。
(3)融情于景。
全诗没有抒情的句子,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完全融入对敬亭山的描写之中。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以动衬静(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阅读下面一首元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小桃红/秋江/倪瓒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
雪晴天,绿苹红蓼参差见。
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
请从动静和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
这首小令头两句写出江面水影皓白如绢,属静景描写,最后几句“吴歌……惊起白鸥眠”,则显出动景,首尾动静呼应,和谐统一。
(如写出“第三句写视线之内只见几行大雁在天空飞行为动景,与前两句的静景描写和谐统一”,亦可。
)“雪晴天”两句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之下,绿色的浮萍、粉红色的蓼花高低不齐地长在水边。
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天点缀得异常绮丽。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清江引/贯云石湘云楚雨归路杳,总是伤怀抱。
江声搅暮涛,树影留残照,兰舟把愁都载了。
(1)简要表述这首元曲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曲中的“搅”“留”体现了什么情感,作用是什么?(3)“兰舟把愁都载了”一句和李清照的“只恐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有什么关系?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差异?(1)诗人通过对江声、暮涛、树影、残照等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暮霭时分江上泛舟、远眺归途云阻雨隔的悲凉景象,体现出诗人感伤、惆怅之情。
(2)“搅”“留”都是动词,“搅”描写浪涛之高、暮霭之浓,体现游子归家的急切之情。
“留”描写了静态的景物,以动衬静,表现游子所处的环境,暗示游子悲凉的心境。
两个动词相互结合,使描写的景物有动有静、动静结合,集中表现诗人思乡之情。
(3)贯云石的“兰舟把愁都载了”化用了李清照的词句。
李清照的词句表现出抒情主人公愁绪之多,连小船都载不动,极写忧愁。
贯曲用“都载”写愁绪之少,显示诗人的淡然、温婉,描摹出的惜别离愁更深刻、更加然人伤感。
对比正反衬乐景衬哀情烘托★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
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⑵“满林残照见旧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⑴表达了作者飘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⑵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⑶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
语言朴素真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5分)(2005天津卷)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
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下面两首诗词采用了极为相似的表现手法,请指出其所用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查子/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也都表达了极为相似的物是人非的感慨。
崔诗用“人面”“桃花”作为线索贯串,通过“去年”寻春艳遇和今日重寻不遇,虽同时同地同景但人却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此而生的惆怅,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欧阳修词上片说去年,下片说今年,元夜、花、柳、灯、月都依旧,就是“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极为充分。
★阅读下列一首诗,回答问题。
暮春归数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综合全诗,诗人主要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幽竹”什么样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诗人刻画“幽竹”所用的手法,综合全诗这是解题的一把钥匙,应是“对比”或者“反衬”而不是“拟人”。
有两问,第二问重点要回答幽竹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诗词往往有所寄托从“诗言志”这一角度来看,应突出竹的外在形象特点和内在品质特点。
★阅读元代王冕的《白梅》一诗,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