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输血及其临床应用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

(一)输血不良反应
可以按反应发生的时间及免疫状态分类,也可按所输血液成分分类。但不管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均应及时分析原因,确定诊断,及时处理。如在输血过程中发生反应则应即刻中止输血,工应考虑在下次输血时采取预防措施。
(二)输血传播性疾病
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均有传播疾病的危险,常见的有乙型、丙型肝炎,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疟疾,弓形体病等。此旬,如血液被细菌污染,可使受血者由此引起菌血症,严重者可致败血症。在由输血引起的疾病中,艾滋病危害性最大。
四、成分输血
输全血有时可能既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又全引起某些副作用,而对血液也是一种浪费。例如患血小板减少的或粒细胞减少症,输全血很难达到提高血小板及白细胞数量的目的。如大量输血,又会因血容量的增加而增加心脏的负担。所经,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成分输血,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成分输血的优点:①提高疗效,患者需要什么成分,就补充什么,特别是将血液成分提纯,浓缩而得到高将近价的制品;②减少反应,血液成分复杂,有多种抗原系统,再加上血浆中的各种特异抗体,输血更容易引起各种不良反应;③合理使用,将全血分离制成不同的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蛋白(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成分,供不同的目的就应用;④经济,既可节省宝贵的血液,又可减少的经注意到负担。
开展成分输血首先在解决成分问题,分离各种细胞成分可以用塑料袋离心沉降的方法,也可用细胞单采仪器。细胞单采机可以从一个供血者采取多量的折细胞或血小板,这种方法可以减少由多个血源而引起的输血免疫反应的机会。目前我国已普通开民兵成分血液的制备,但由于条件及仪器的不同,制备方法也有差异。
(一)红细胞输注
2.血浆白蛋白,主要用于补充血管内或血管外白蛋白缺乏。扩充血容量是使用白蛋白的重要指征,对血容量损失50-80%者,除输给红细胞外,应同时输给白蛋白使血浆白维持在50g/L以上;此外还可用于白蛋白丢失(如烧伤等)及体外循环时,失代偿肝素硬化。其不良反应较少而轻。
成分血及其临床应用

成分血及其临床应用一、成分输血从1900年Landsteiner等发现ABO血型系统以来,输血成为抢救和治疗患者的有力措施,使不少患者得救。
枸橼酸盐—葡萄糖(ACD)保养液全血4±2℃保存21 d,CPD保养液全血4±2℃保存28 d。
所谓新鲜全血没有明确定义,一般根据输血目的区分:为了提高运氧能力,4℃保存5 d内的ACD全血,或10 d 内的CPD全血,其中含2,3-DPG多,运氧能力强。
需要同时补充红细胞和凝血因子(FV)可选用5 d内的全血(含FV)或1 d内的全血(含FⅧ),若是凝血因子缺乏,输全血不容易达到治疗量,应改用成分血输注。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输血技术早已进入成分输血阶段,全血输注很少,有的发达国家已经不保存全血,我国有的单位成分输血比例高达99%,成分输血是血液免疫学进展的结果。
成分输血的科学根据:多年来,临床上习惯于输全血。
其实,血液采出后,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血液的各种成分要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血中的血小板离体24 h开始受破坏,48 h其活性显著减弱(存活约40%),3 d以后血小板已无治疗作用;白细胞只能保存3~5 d,其中以粒细胞受破坏最快,24 h已逐渐丧失功能;只有红细胞保存时间长。
血浆中FⅧ在全血中24 h其活性显著下降(50%),FV活性3~5 d后也丧失50%。
因此,成分输血是最科学的输血方法。
全血分为各种成分分开保存,红细胞、血小板、血浆都能在冷冻条件下保存,冻存时间长达1 a至数年,-196℃保存红细胞可长达10 a或更长。
可以随时解冻用于患者。
全血只能在2~6℃条件下保存,储存时间短,各种成分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逐渐破坏。
在临床上多数患者只需要一种或几种血液成分即可满足治疗目的。
由于成分血制品纯度高,便于保存,疗效好,更能达到治疗目的,输用安全,副作用少。
因此,要大力开展成分输血及科学研究,促进临床输血向科学、合理、高效、节约用血阶段过渡,接近或赶上世界发达国家临床输血水平。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

成分输血的应用概况
成分输血在输血中所占比例作为衡量技 术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八十年代后期 国外已改为红细胞输血率代替成分输血 率。
到八十年代末发达国家成分输血率一般 在90%以上。而我国到2000年成分输血 率也只有20 %~35 %。
成分输血的优越性
提高疗效 减少输血反应 合理使用
全血输注
全血的制备
免疫反应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蛋 白的同种异型抗原抗体反应。
非免疫反应包括溶血、心血管负荷过重、出血、 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空气栓塞等。
临床上以过敏、发热、溶血、心血管负荷过重、 疾病传播等为多见。
过 敏 反应
原因 有IgA抗体、过敏体质、被动获得性抗体、 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等。 临床表现 轻者有风团、红斑、发痒,重者荨麻疹 可遍及全身、关节疼痛、血管水肿、窒 息、休克和神志不清。
新鲜冰冻血浆
从全血分离血浆,在8小时内立即在-18 ℃下冷冻保存的血浆,或从单采的枸橼 酸血浆在6小时内冷冻保存的血浆。 内含稳定的Ⅴ、Ⅷ因子 可保存一年
适应症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 大量输血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如Ⅱ、Ⅴ、Ⅶ、Ⅷ、 Ⅸ、Ⅹ、Ⅺ、Ⅻ因子,血管性血友病。 抗凝血因子Ⅲ、蛋白C或蛋白S缺乏者 TTP、溶血尿毒综合症等 现已不再将新鲜冰冻血浆作为扩容剂、营养辅 助剂、蛋白质补充、增强免疫等治疗。
预先用相应的抗原进行免疫或超免疫后,从高效 价的特异抗体血浆中制备。
冷 沉淀
新鲜全血中的血浆先分出冷冻,制备时 将冷冻血浆在4 ℃水浴中融化,待尚剩 少量冰渣时,再在4 ℃下2000转/分钟, 离心15分钟,移去上层血浆,剩下的白 色沉淀物即为冷沉淀。含10倍于全血的 凝血因子。
适用于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低 纤维蛋白血症、DIC等。
成分输血在临床中的运用

成分输血在临床中的运用目的:研究并分析成分输血在临床中的运用。
方法:将我站2014年1月~2014年9月对发往各临床医院治疗的72例严重创伤出血患者纳入本研究,统计本组患者的资料,根据患者血小板计数情况与凝血情况采用成分输血法,并回顾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输血后,患者FIB水平、血小板计数水平与输血前相比得到显著升高,APTT水平与PT水平显著降低,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并发症发生情况上,1例有出血倾向、2例体温降低、2例酸碱失衡、2例畏寒发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7%。
结论:对于严重创伤出血患者,采用合理的成分输血法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血小板水平、改善机体凝血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该种输血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使用。
标签:成分输血;大出血患者;临床运用在临床治疗中,对于存在多发伤的出血患者,常常难以控制其病情,及时进行输血可以抢救患者生命,临床研究显示,出血特别是大出血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近年来,我站制备的成分血对于此类患者进行输注,在各临床上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在将输血方式与注意事项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目前,我站提供黔西南州七县一市的临床用血,通过对几家大医院在2014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72例严重创伤出血患者纳入本研究,男41例,女31例,年龄为14~78岁,平均年龄为(48.9±11.2)岁,在血型方面,A型、B 型、O型、AB型分别为22、24、19、7,在致伤原因方面,交通事故伤、高处坠落伤、机器绞伤分别为53、14、5,面对本组患者使用AIS-ISS90评分系统评估伤情,评分结果为(33.4±9.2)分。
统计本组患者的资料,根据患者血小板计数情况与凝血情况采用成分输血法,并回顾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2输血措施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存质量,采用成分输血法将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控制在90g/L以上,在输血时,每输注1U悬浮红细胞能够提升5g/L的血红蛋白,以此为基础计算红细胞悬浮液剂量,每输注1U混血液,补充1U血小板、100mL冰冻血浆。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与认识

为在临床开展大剂量成分输血提供了科学依据,现成分输血在临床
中的应用与认识介绍如 下。
1 ̄5 / ,重度出血4 O g 0 1Uk g O ,输注频率为 1 8 1h  ̄/ 2。临床上 ,其他  ̄ 血液成分输注的数量 、频率与方法 ,应根据病情需要来决定。贫血患者 可根据实际情况,输注浓缩红细胞或红细胞悬液 。外科手术患者失血在 10m 内原则上不输血 ,10m 以上可输注红细胞悬液 ,同时补充新 00 L 00 L 鲜冰冻血浆 ;凝血机制障碍者,可根据实际需要输注冰冻血小板和凝血 因子等成分血液,促使患者早 日 康复。 1 . 3各种血液成分的制备和质控 实际工作 中,根据 输血医学和临床 输血指南的具体要 求和方法 ,
疗,因此如何更为严谨的界定手法治疗的适应证,充分发挥手法治疗的
效果和优 势,同时对 手法治疗的疗效进行科学的评估是技术难点 。
3 . 2创新点
腰 前屈旋转拨 正法是国 家某著 名骨伤科专 家集 数十年 的临床 经验
的筛 选 、整理 、总 结应用治疗腰椎 问盘 突出症的手法而成 。具有操作
简便、安全、重复性强、疗效好、患者痛苦小等优点。通过本研究可
充分体 现中医药治疗优势 ,继承和发扬名老 中医诊疗特色 。 综上所述 ,随着现代 医学 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腰椎 间盘突出症的 发病 机制、病理特 点等方面的认识越 来越深入 ,临 床诊 断方法也更加 直观 具体 ,治疗手段 日趋多样 。在治疗 方法上 ,大体上 可以分为手术 疗法 和非手术疗法 两大类 ,各种 方法 均存在 自身 的特 点及优点 ,如手 术疗法对某 些经长期保守治疗 无效 ,且严重 影响 日常生活和工作 的腰 椎间盘 突 出症 疗效 较好 。国外有 资料表 明 :约6 % ̄ 0 0 9%的患者经 手 术治疗 取得满意效 果 ,而6 1%的患者仍 然存在或复 发腰腿疼痛症 %~ 4 状 ,已引起 临床医师 的高度 重视 。如果 不能很好地 把握手术适 应证 , 盲 目扩 大手术使用范 围,就 可能将手术疗法 的一些弊端和不 良反应显 现 出来 ,如手术本身存在 的危险 ,围手术期 的感染率较高和 并发症如 术后 粘连 发生 ,且有 资料 表 明 :术 后仅短 期疗 效优于 保守 疗法而 长 期疗 效 与保 守疗法 比较 无差异性 ,术后 因椎体 及关 节韧带 等 的破坏
成分输血及其临床应用

如今,成分输血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泛应用于各种 疾病的治疗。
成分输血的种类与制备
成分输血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每种成分 都有不同的制备方法和应用范围。
制备过程需要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进行,确保血液的安全和 有效性。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包括过 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等。
成分输血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血液成分输注,从而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同 时,由于成分输血是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选择性地输注不同的血液成分,可以减 少对其他药物的依赖,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满足个性化治疗需求
白细胞输血
白细胞输血主要用于免疫缺陷、免疫抑制和感染等情况下,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预 防和控制感染。
白细胞输血可以提供丰富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对肿 瘤和感染的抵抗力。
白细胞输血需谨慎使用,避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和不良反应,同时需严格控制适应 症和剂量。
血小板输血
血小板输血主要用于预防和控制出血 ,尤其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 导致的出血情况。
个性化治疗与精准医疗的结合
个性化治疗与精准医疗的概念
个性化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精准医疗则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疾病进行精确诊断和治疗。
成分输血与个性化治疗、精准医疗的结合
将成分输血与个性化治疗、精准医疗相结合,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和情况,提供定制化的血液成分输注方案,以 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02
成分输血的优势与价值
提高血液利用效率
成分输血是指将全血分离成各种成分,根据患者的治疗需 求选择性地输注不同的血液成分。这种方式能够充分利用 血液资源,减少浪费,提高血液的利用效率。
成分输血的概念

成分输血的概念
成分输血是一种将血液分离为不同成分进行输注的方法,目的是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来提供相应的成分,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与全血输血相比,成分输血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病情的治疗需求,避免患者接受不必要的输血,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常见的成分输血包括红细胞输血、血小板输血和新鲜冰冻血浆输血。
红细胞输血用于补充患者体内的氧气携带能力不足,适用于大面积出血、贫血等病情。
血小板输血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导致的出血倾向,常见于血液恶性肿瘤或骨髓抑制的患者。
新鲜冰冻血浆输血则用于补充凝血因子,适用于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成分输血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首先,通过离心将全血分离为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成分。
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需要输注的成分,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准备。
最后,将成分输注到患者体内,完成输血过程。
成分输血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和提供合适的血液成分,减少不必要的输血风险和副作用。
然而,成分输血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注意事项,如需要准确判断患者需要的成分、避免交叉感染等。
总的来说,成分输血是一种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优化输血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治疗需求,提高输血效果,减少输血相关风险。
临床输血标准

临床输血标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一成分输血指南一、成分输血的定义血液由不同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将供者血液的不同成分应用科学方法分开,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分别输入有关血液成分,称为成分输血。
二、成分输血的优点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各地应积极推广。
三、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一)红细胞品名特点保存方式及保存期作用及适应证备注浓缩红细胞(CRC)每袋含200ml全血中全部R B C,总量110m l~120ml,红细胞压积0.7-0.8。
含血浆30ml及抗凝剂8~10m l,运氧能力和体内存活率等同一袋全血。
规格:110~120ml/袋4±2℃A C D:21天C P D:28天C PD A:35天作用:增强运氧能力。
适用:①各种急性失血的输血;②各种慢性贫血;③高钾血症、肝、肾、心功能障碍者输血;④小儿、老年人输血交叉配合试验少白细胞红细胞(LPRC)过滤法:白细胞去除率96.3-99.6%,红细胞回收率>90%;手工洗涤法:白细胞去除率79±1.2%,红细胞回收率>74±3.3%;机器洗涤法:白细胞去除率>93%,红细胞回收率>87%。
4±2℃24小时作用:(同CRC)适用:1.由于输血产生白细胞抗体,引起发热等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2.防止产生白细胞抗体的输血(如器官移植的患者)与受血者A B O血型相同红细胞悬液(CRCs)400ml或200m l全血离心后除去血浆,加入适量红细胞添加剂后制成,所有操作在三联袋内进行。
规格:由400ml或20m l全血制备(同CRC)(同CRC)交叉配合试验洗涤红细胞(WR C)400ml或200ml全血经离心去除血浆和白细胞,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3~4次,最后加150ml生理盐水悬浮。
白细胞去除率>80%,血浆去除率>90%,R B C回收率>70%规格:由400ml或200ml全血制备(同LPRC)作用:增强运氧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①血中有白细胞抗体、血小板抗体、血浆同 种异型抗体,或对组织相容性抗原不合的敏 感者;
❖ (2)少白细胞红细胞:
❖ 多年来的临床输血实践证明,有一种输血发 热反应,不是因血液污染原存在,也不是由 于血型不合或对供血者血浆过敏等原因引起, 而是由于抗-HLA抗体或白细胞凝集素有关。 所以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就出现多种去除白细 胞或减少白细胞的方法。目前从全血中去除 白细胞或减少白细胞的方法,主要有沉淀法、
❖ 血液成分输注反应率:
❖ 白细胞6.49%
浓缩红细胞1.06%
❖ 全血1.88%
洗涤红细胞0.47%
❖ 血小板0.40%
血浆0.44%
❖ 2.提高治疗效果
❖ 成分输血是根据患者缺少什么血液成分补充 什么成分,特别是可以将血液成分分离、提纯, 得到高浓度、高效价的血液成分,根据需要达 到一有效治疗计量,而全血输注往往不能达到 有效治疗剂量。
六.成分输血的优越性
❖ 1.减少输血反应 ❖ 溶血反应 ❖ HLA同种免疫 ❖ 发热反应 ❖ 过敏反应 ❖ 血小板无效输注 ❖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 TA-GVHD
❖ 国外综合报告:输血反应发生率达2~10%,上海 2043次输血调查,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率达15.8%; 加拿大3所医院综合报告输血反应 率:3.8%(191/5030)
成分输血及其临床应用
一、成分输血的历史
二、血液成分制备概述
❖ 1.血液成分分离原理 ❖ 2.血液成分制备原则
三.血液成分的保存
❖ 1.红细胞保存添加剂 ❖ 2.保存温度 ❖ 3.浓缩血小板的保存 ❖ 4.技术概要
四.常用血液成分
❖ 血 浆 成 分:普通新鲜血浆,新鲜冰冻血浆,普通 冰冻血浆,冷沉淀;
❖ 如一个体重70公斤的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 数10×109/L有严重出血,要想将血小板数提 高到50×109/L,需要输血小板数为100×109/L 供血者的全血3000ml以上(采血过程中和塑料 容器的损耗及脾脏贮留30%),而患者不能耐受 如此大量的血液输入,
❖ 如用7个单位浓缩血小板液,仅350ml,或用单采 血小板悬液200ml(血小板数300~700×109输 注,就可以达到满意的止血效果。如一个血友 病病人有自发性出血时,Ⅷ因子和Ⅸ因子的 浓度为正常人的5%以下,要想达到止血目的, 或手术,
❖ 我国输血后肝炎的发病率较高,据11省市调 查结果输血后肝炎中丙型肝炎占90.9%。据美 国公共卫生署报告25%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 其供血者用ELISA检验抗-HCV阴性。如何完 全防止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生,国内外没有 真正解决。按卫生部规定对供血者采血检查 抗-HCV,采血后再次进行复检,但为什么仍 有输血后肝炎发生呢?
❖ 由此可见,用抗-HCV法筛选献血员,仅能排除 85%具有传播HCV的献血员。
❖ 如果输注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就 可以防止上述疾病的传染。输注洗涤红细胞, 减少巨细胞病毒、梅毒、乙型肝炎的传染等。
❖ 4.合理使用血液资源
❖ 成分输血可一血多用,将一分血液经过分离 纯化制成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血浆、 冷沉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 供不同用途。如不考虑患者需要,输注全血, 患者所需的成分又相对不足,不需要的成分 将造成浪费。
❖ ②过滤法单采白细胞,是利用尼龙纤维在钙 离子存在下可以粘附白细胞这一原理,使肝 素抗凝血通过尼纤维过滤柱,将白细胞粘附 在尼龙纤维上,然后用ACD-血浆把白细胞洗 脱下来。一次使用6-8个滤器,约可得4×1010 粒胞。③用取白膜层法取白细胞,可以分得 全血中60%的粒细胞。
❖ 为了提高白细胞采集数,可以在单采前10-16 小时,口服地塞米松7.5-10.5mg,或强的松5070mg。可促进骨髓和边缘池的细胞进入循环 池,使外周血粒细胞增加27-50%。在使用血 细胞分离机单采白细胞时,在采血同时还可 加入6%高分子右旋糖酐或乙基淀粉,可使红 细胞形成缗钱状,加速沉降,以提高粒细胞 的采集量。
❖ ⑸免疫球蛋白 主要有正常免疫球蛋白和特异 性免疫球蛋白(抗乙型肝炎、抗RhO〈D〉, 抗呼吸道病毒等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先 天性或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某些细菌 或病毒感染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 ⑹凝血因子浓缩剂 目前常用的有Ⅷ因子浓缩 剂、Ⅸ因子浓缩剂、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 (主要含有因子Ⅱ、Ⅶ、Ⅸ、Ⅹ和少量蛋白) 和猪的Ⅷ因子浓缩剂等。主要用于凝血功能 障碍。
❖ 血细胞成分:浓缩红细胞,少白细胞红细胞,洗涤 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浓缩血小板,浓缩白细胞.
❖ 血 液 制 品: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特异性免疫 球蛋白,凝血因子,AT-Ⅲ,纤维蛋白原,纤维结合 蛋白,α2巨球蛋白等。
五.成分输血现状
❖ 我国规定成分血使用率: ❖ 三级医院>70% ❖ 二级医院>50%
❖ 必需把凝血因子的浓度提高到正常人的50% 以上,需输新鲜血浆4000ml左右,而患者无法耐 受如此大量的血浆输入,如输冷沉淀300ml即可 达到可样的治疗效果。如用Ⅷ因子和Ⅸ因子 制输注的量可以更少。
❖ 3.减少某些输血相关性传染病血液制品
❖ 通过输血传染的疾病主要有艾滋病(AIDS)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庚型肝炎、梅毒、虐 疾等,其中HIV、HBV、HCV、感染更为国 内外医学界关注,这三种病毒感染率高,危 害特别严重。
❖ 4.血小板悬液
❖ 血小板制品常用的有富含血小板血浆、浓缩 血小板和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三种。
❖ ①富含血小板血浆:用二联袋采集全血,在 22±2℃条件下,离心5分钟,分离上层血浆, 可获得全血中70%以上的血小板。
❖ ②浓缩血小板:用三联血袋采全血,先按上 述方法制备富含血小板血浆,然后再次离心, 使血小板下沉,分去上层少血小板血浆,留 下30-70ml血浆(因保存时间长短而定)即为 浓缩血小板。浓缩血小板,由于经过二次离 心,使血小板聚集成团,所以必须先放在 22±2℃
❖ (1)浓缩红细胞:
❖ 全血经自然沉降或离心沉淀后,移去部分血浆, 而没有去除白红胞和血小板(白膜层)的红 细胞。其经细胞压积可为70-90%,但以70±5% 压积的红细胞输注最为方便,输注时不加生理 盐水稀释。适应于①慢性出血者;
❖ ②手术前、后和术中出血者;③某些血液系 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及严重 缺铁性贫血等;④贫血伴有心衰、酸中毒; ⑤一氧化碳和酚等化学物质中毒;⑥肾病及 尿毒症。
❖ 这主要是因为①我国是丙肝高发区,献血员 的健康素质较差。健康人群抗-HCV阳性率为 1.7%,全血献血者抗-HCV阳率平均4.7%。有的 地区职业供血者抗-HCV阳性高达60%左右; ②HCV感染后处于抗-HCV出现前的潜伏期 (窗口期)的HCV携带者,不能检出抗体;
❖ ③抗-HCV检测试剂质量不稳定,1995年我国卫 生部检验中心在207医院65个血站,对全国11个 生产第二代抗-HCV试剂厂家进行质评,其灵敏 度(检出率)75%~100%;④由于检验人员 的水平等造成的实验误差;⑤其他不安全的 侵入性医疗操作,如不使用一次性器具注射,内 窥镜检查、导管、美容等造成病毒感染。
❖ 离心法和过滤法(尼龙纤维、棉花纤维、微 聚物等过滤器)。从发展看,过滤法是最简 单、方便,而效果又好的方法,可去除95% 以上的红细胞。一般认为去除90%以上的白 细胞即可避免因白细胞凝集素所致的发热反 应。适应于各种贫血,更适应于输血后屡有 发热反应或已栓出有白细胞和血小板抗体的 患者。
❖ (3)洗涤红细胞
❖ ②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的贫血; ❖ ③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 ④肾病或尿毒症性贫血; ❖ ⑤器官移植等。
❖ 3.白细胞悬液
❖ 白细胞分离和收集,目前多采用血细胞分离 机单采白细胞,过滤法单采白细胞及塑料袋 采血取白膜层三种方法:①血细胞分离机单 采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一次可获得1.53.0×1010粒细胞。
❖ 一般临床工作中,约有80%的输血可不用全 血输注,而单用红细胞来代替即可。全血适 应于:
❖ ①失血1000ml以上或创伤性休克患者。
❖ ②手术患者,Hb<80g/L失血1000ml以者。
❖ ③脓毒血症。
❖ ④体外循环及血液透析。
❖பைடு நூலகம்⑤换血治疗。
❖ 2.红细胞悬液
❖ 红细胞为良好的纠正载氧能力缺乏的成分,红 细胞象全血一样,可用于失血,更适应于那些对 输入全血有反应的患者。常用的红细胞制品 有以下三种:
❖ 此外因冷沉淀中富含有纤维结合蛋白,这是 机体的一种很重要的调理蛋白。在严重创伤、 感染、肝功衰竭时,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水平 明显下降,致使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抑 制,从而导致吞噬功能降低,用冷沉淀输注 可补充之。
❖ ⑷白蛋白 白蛋白是从血浆中分离提取的,它 是临床上常用的血容量扩张剂之一,它的最 大优点是贮存稳定,并可浓缩到25%的浓度。 主要适应于①低蛋白血症;②扩充血容量, 维持胶体渗透压;③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白 蛋白与胆红素结合,有一定预防脑损伤的效 果。
❖ 用上述方法采集的白细胞悬液中,均有大量 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可引起移植物抗 宿主反应(GVHD)。因此在输注前,用物 理学(15-50GY的γ-射线照射等)或免疫学等 方法清除淋巴细胞,预防GVHD发生。白细 胞悬液主要适应于各种原因经起的急性粒细 胞缺乏,并发严重感染。在合理利用抗生素 的基础上,输注白细胞悬液,可显著提高抗 感染的疗效。
❖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加上乙肝、 丙肝、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增加而被淘汰,献 血员大量减少,目前,我国的血液资源已非 常紧张,所以有必要节约,保护血液资源。
❖ 5.减轻经济负担
❖ 积极开展成分输血,不但减少输血反应,提 高输血治疗效果,节省血液资源,还可以大 大减轻社会、个人的经济负担,也对供血者 健康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