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品较多的民族之一
浅谈永善县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与保护

浅谈永善县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与保护永善县位于云南省昭通市西部,是一个以苗族为主要民族的县。
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音乐和舞蹈文化。
在永善县,苗族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被誉为苗族的“国乐”。
苗族芦笙舞起源于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前代,是苗族祖先在春耕、秋收、丰年等重要场合的表现方式。
如今,苗族芦笙舞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舞蹈艺术,被广泛用于各级演出和文艺活动中。
苗族芦笙舞不仅独具风格,而且具有丰富的题材内涵,广泛涉及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历史传说、民族风俗等方面,是苗族文化的精髓体现。
苗族芦笙舞在永善县的传承历经曲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各种音乐和舞蹈文化前来挑战和碰撞,使得传统的苗族芦笙舞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除此之外,由于现代化生产方式的推广和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传统习俗和文化逐渐被淡化,也导致苗族芦笙舞传承的压力越来越大。
如何保护和传承苗族芦笙舞,让其得以持续发展成为关注焦点。
目前,永善县政府及社会各方面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加强对苗族芦笙舞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首先,加强对传统舞蹈文化的研究和整理,收集、整理和传承大量的苗族芦笙舞曲、舞蹈、器乐等资料,确保其得以准确传承。
其次,开设苗族舞蹈培训班,传授苗族芦笙舞的舞蹈技巧,提高苗族舞蹈艺术家的水平,确保舞蹈表演质量。
此外,加强对苗族芦笙舞的宣传和推广,使不同年龄层次的民众了解并重视这一传统文化。
同时,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舞蹈表演者的收益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人加入到苗族芦笙舞的传承中来。
继承传统文化是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因此,更多的人应该开始认识和学习苗族芦笙舞,使它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传承和发扬苗族芦笙舞,可以加深人们对苗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实现民族团结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少数民族介绍-苗族

时至今日,苗族中还十分盛 行祖先崇拜。黔东南地区的 苗族从最早崇敬枫木、蝴蝶 转为崇敬人类的始祖姜央, 认为他是苗族的祖先,每个 鼓社都设“鼓石窟”,供奉 “央公”、“央婆”;湘西苗 族崇拜的始祖是“傩公”、 “傩母”。
苗族信鬼尚巫源远流长,新 中国成立后仍很普遍,所信 的鬼神多达几十种。他们把 鬼分为善、恶两类:认为善 神能赐福于人,为此应该经 常祭献,恶鬼则与人作祟, 降灾降祸,应当祈解和驱逐。
湘西方言(东部方言)主要通 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黔东北的松桃苗族自治县,湖 北的恩施、宣恩、来凤、鹤峰 和重庆的秀山、酉阳、彭水等 县,分5种土语;
黔东方言(中部方言)主要通 行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 族自治县,湖南的靖州、会同 等县,贵州安顺地区和黔西南、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 苗族中,分5种土语;
• 苗族大多是不断地向前迁徙,但有时也回过头来重新耕种原来抛弃的山地,经过几年休 耕,地力便有了一定的恢复。
欧美地区分布
• 东南亚苗族大量迁往欧、美、澳各大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是在越南战争期间,作为难 民而远涉重洋的。
• 20世纪70年代末,在大批苗民迁徙美国的同时,也有不少苗民来到法国、加拿大、澳 大利亚等国家。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苗族地 区先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1949年后,苗族地区经 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秦汉以后,封建王朝在大多数 苗族地区建立郡县,实行“附则 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的羁 縻政策。
唐宋年间,苗族逐步进入到了阶 级社会,农村公社的首领已有了 土地支配权。南宋王朝开始用官 职来笼络各族首领。
刺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是苗族 服饰主要的装饰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 代表。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居住着大量的 苗族同胞,他们创造了不同样式、风格的 服饰。 苗族刺绣种类很多,从色彩上分,大体上 可分为单色绣和彩色绣两种。单色绣以青 线为主,刺绣手法比较单一,其作品典雅 疑重,朴素大方;彩色绣用七彩丝线绣成, 刺绣手法比较复杂,是民族工艺品中的精 品。
【六年级作文】苗族文化_750字

【六年级作文】苗族文化_750字苗族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文化源远流长,深厚而丰富。
苗族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
苗族女子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繁缛花纹的手工绣花上衣。
男子则多穿长衫、黑裤,头戴蓝布帽。
苗族的服饰多以手工绣花为主,绣花技艺精湛,纹样各异,寓意着吉祥和美丽。
这些独特的服饰文化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美感。
苗族还有丰富多样的舞蹈文化。
苗族舞蹈以双人舞和群舞为主,舞蹈姿势翩翩起舞,充满了热情和朝气。
苗族舞蹈大多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敬和感激之情,如《苗锦舞》、《花鼓舞》等。
这些舞蹈不仅展示了苗族人民的艺术才华,更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苗族还有独特的音乐文化。
苗族音乐多以竹乐器为主,并以各种民间音乐形式表达情感和祈福。
苗族人民擅长制作竹乐器,如苗族独特的口弦、芦笙、簫、板胡等。
这些古老的乐器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工具,更是苗族人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
苗族文化还有许多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苗族人民热爱山水,崇尚自然,崇拜自然神灵,并在生活中表现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祈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花山节、芦笙节等,这些节日在苗族人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苗族人民以其独特的服饰、舞蹈、音乐和宗教信仰赋予了苗族文化独特的魅力。
我们应当传承和弘扬苗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们也应当学习苗族人民的崇尚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构建一个和谐美丽的社会。
探秘苗族文化,了解不一样的民俗风情

探秘苗族文化,了解不一样的民俗风情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湘、黔、桂等地,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群体之一。
苗族文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独特的特点,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今天我们就来探秘一下苗族文化,感受不一样的民俗风情。
苗族的历史渊源十分悠久,据考证,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苗族已开始发展。
在古代,苗族有着自己的文字、宗教、文化、风俗等特有的文化体系。
苗语是苗族人的语言,只有苗族人才能说通这种语言。
在苗族文化的传承中,家风、部落文化和宗教信仰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因素。
苗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使得苗族文化在民俗风情方面拥有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苗族人喜欢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女子的花鞋、长裙、长香山、壮族的冠衫、裙子和马镫鞋等。
入乡随俗,穿上苗族服装的游客还可以在自己相册中留下一张独特的照片。
苗族的信仰文化涵盖了宗教、迷信和民间传说等方面,在生活中十分普及。
苗族人崇尚神灵,他们相信神灵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和好发展,在生活中非常注重祭祀活动。
此外,苗族的传说比较多,这些传说古朴典雅,非常富有地方特色,其中不乏关于神话传说、爱情故事、神仙传说和渔童传说等,都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文化中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就是板凳舞,又称“鼓板舞”,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它主要是在节日、婚礼等适合舞蹈的场合表演。
板凳舞有着独特的舞蹈动作和音乐形式,通常都是由2人以上,并排坐着跳跃而成,每位舞者身上都装饰着漂亮的苗族服饰,舞者的舞蹈动作非常协调,让人目不暇接,板凳舞的演出往往会吸引到大量的游客前来欣赏。
另外,苗族的民俗包括了许多传统的节日,如龙舟节、盘石节、赛龙舟节等,这些节日的主体活动是庆祝、祈福,在节日期间,人们可以品尝到许多特色美食。
这些节日的举办除了给苗族及其世代的子孙带来快乐,还能促进苗族文化的传承。
苗族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宝藏中的一朵奇葩。
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最新5篇)

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最新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最新5篇)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历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挖掘

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挖掘引言苗族是中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苗族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三分之一。
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如苗族歌舞、传统服饰、节日活动等,这些都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苗族传统文化正逐渐消失。
为了保护和挖掘苗族传统文化,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苗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及重要性1.苗族传统文化的特点苗族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民族特色,表现为以下特点:(1)歌舞:苗族有着独特的歌舞文化,如苗族歌舞表演、踩竹板等,表现出了苗族人民豁达、热情、勤劳、善良、质朴等精神风貌。
(2)传统服饰:苗族传统服饰华贵而独特,常见的有女士的花裙、彝族头饰、银饰等,男士的黑背心、草帽、花裤等,都体现出了苗族独特的审美观和生活方式。
(3)节日活动:苗族传统的节日有龙船节、苗族脚力场、尝新节、吊秤节等,其中,各种歌舞、竞技比赛、民歌演唱、鼓打等活动更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2.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苗族传统文化是苗族人民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传承文化:苗族传统文化是苗族人民长期生活积累的创造性成果,为苗族人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保护和发扬苗族传统文化,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苗族文化。
(2)民族认同:苗族传统文化是苗族人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重要依托,有助于增强苗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并在全国范围内树立苗族人民的良好形象。
(3)旅游发展:苗族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旅游价值,有助于推动苗族地区的旅游发展,提高当地的经济收益。
二、苗族传统文化的现状1.苗族传统文化的消失随着互联网、电视、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苗族青年开始减少与传统文化的接触,这导致苗族传统文化逐渐失传。
由于社会资金、资源等供需错配,很多传统文化载体也面临着无人编织、无人传唱的尴尬局面。
加之,现代化建设、人口迁移等因素,苗族儿童与传统文化的接触面也逐渐减少,对于苗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贵州苗族文化

贵州苗族文化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
苗族乂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
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
一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
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讣,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的各专州县市。
古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中乂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而台江乂是全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97%,被称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其余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
苗族喜欢聚族而居,仅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就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为全省苗族的39。
5%,且多数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以村办单位聚族而居,与其官民族合村共寨的极少。
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有湘西、黔东。
川黔慎三大方言区),台江苗族属黔东方言,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无不具备,可说是全国苗族文化的代表。
中外许多民族学者,都把贵州作为研究苗族的理想园地,而台江乂是这块理想园地中一颗最亮丽的明珠。
下面主要对台江苗族历史和习俗作简要介绍。
苗族的源流及迁移(-)源流苗族源于黃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
“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有黃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黃帝部落发生战争,即历史所称的“琢鹿大战” o在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黃帝擒杀,余部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建立了三苗国。
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高部落与“王苗”争战近千年;最后、三苗国被夏禹所灭。
“三苗”失败后,一部分被驱逐到“三危”,即今陕甘交界地带,后乂被迫向东南。
迁徙,经过很长时间逐步进入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留驻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地区的〃王苗”后裔,有部分与华夏融合,另一部分形成商周时期所称的“南蛮”:而居住汉水中游的,被称为“荆楚蛮夷”。
苗族的民俗风情

苗族的民俗风情在我国少数民族中,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苗族现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在各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
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
苗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
一.苗族的待客习俗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像许多少数民族一样具有民族特色和别样的待客礼仪和风俗。
1. 包拉总“拉总”,苗语谓“地搂”,又称“总站”。
“包拉总”,苗语谓睡觉。
苗家通常在火炕边用硬木板铺成地楼,离地高尺许,此处不准生人随便上去。
到苗家做客,若主人没有招呼坐下,万不可再火炕旁凳上就座,因火炕旁是苗家安灵设位祭祖之地。
主人请坐之后,须擦掉鞋底上的泥土。
晚上就寝时,若主人请“包拉总”,客人不能上床,必须规规矩矩地躺在火炕旁的地毯上。
此时,不能说这是“睡地铺”。
“睡地铺”苗家叫“包大斗”,专指睡在地上的牲畜。
安排客人睡地搂,是让客人同主人的祖先英灵睡在一起,是表示对客人的敬重2.敬牛角酒中国苗族待客迎送礼.凡有宾客.主人即以自酿米酒斟满牛角,双手捧着相敬.如果来者是贵客,必须持酒捧案于路口迎候,主人双手将中角敬奉贵宾唇边,客人若不善饮酒,须双手相接,将酒饮尽.敬酒后主人将几根筷子捆成一束,蘸上朱红,在客人额上点一个红印,表示为客人祝福之意.送客之礼与此同.3.奉鸡心苗族待客礼仪。
苗族人民款待最信任的人,便要杀鸡宰鸭,由家长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人,将鸡心或鸭心奉给客人吃;以此相送,即喻以心相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品较多的民族之一,其分布很广,主要居住在我国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四川等地,还有少数在湖北、海南岛散居。
苗族人民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与经济种植业。
苗族人民崇拜多种鬼神以及自然崇拜和祖先崇由于居住地区辽阔,各地苗族的节日也不完全相同,有苗年、踩鼓、跳芦笙、花山节、吃新节、龙船节等等,节日的规模与形式也不尽相同。
如果把苗族各地全年大大小小的节日都算起来,恐怕要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之多。
节日为苗族青年提供了谈情说爱的好机会,许多青年就是通过节日中的对歌、对芦笙传达爱情,结成美满婚姻的。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养。
有的地区还有父子连名的习惯。
苗族虽然没有文字,但口头传唱的民间文学相当发达。
另外,苗族还是一个喜歌善舞的民族,苗族的山歌与芦笙舞都很受群众的喜爱与欢迎。
苗族人民的主要食品为大米、玉米、红薯、燕麦等杂粮,并喜食酸辣口味的菜肴。
苗族居住的地区盛产木材,因而房屋大多为木结构建筑,房屋的形式各地不同。
最著名的要数山区的“吊脚楼”,既科学、舒适又美观,形成我国独特的建筑形式之一。
苗族的服饰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中灿烂多彩的服饰之一。
苗族服饰作为苗族形象有一种标志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风格。
其基本特点为“男子服装或短衣长裤,或大襟长衫;女装一般为上衣下裙,或上衣下裤,服饰配件多,图案精美,色彩艳丽。
苗族服饰一般都有盛装、常装、性别、年龄等之别。
又由于历史条件、经济状况、自然环境、生活习惯、支系差异等不同,各地的苗族服饰有很大的区别,省与省、县与县、甚至寨与寨之间也有不同之处。
可以说苗族服饰有百余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