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素工艺学——第三章原料的煅烧
铝用炭素生产基础知识

中级 (%) 10 45 10 20 15
――
高级 (%) 10 40 10 15 20
――
技师 (%)
——
高级技师 (%)
——
35
――
30
――
――
――
25 30 10 100
25 35 10 100
——
——
5 100
100
100
• 2、炭素焙烧工职业技能鉴定
• 2.1 基本要求
• • • • • • • • • • • • 2.1.1.职业道德 (1)职业道德基本知识 (2)职业守则 ①爱岗敬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②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③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工艺文件和安全操作规程。 ④团结协作。 2.1.2.基础知识 (1)焙烧基础知识 ①金属及其主要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②焙烧基础知识。 ③焙烧工艺流程简介。
• 4.1.2 技能要求: **
• • • • • • • • • • • • 1.调整工艺条件及工作配方。 2.正确选择工作配方。 3.妥善处理生产设备故障。 4.指导返回料处理、中碎筛分、磨粉、配料和混捏生产。 5.参与新系统的调试和安装。 6.组织生产及制定规程。 7.处理生产技术问题。 8.给初、中级工讲授技术理论与实践课。 9.使用、维护设备和检查验收设备。 10.控制振动成型机的各项动作。 11.操作振动成型机和炭块冷却输送系统设备。 12.排除事故隐患,指导初、中级工安全生产作业。
• (2)焙烧炉基础知识 • ①焙烧炉简介。 • ②常用耐火材料知识。 • (3)机电设备常识 • ①识图知识。 • ②机械常识。 • ③用电常识。 • ④设备维护基础知识。 • (4)热工仪表使用基础知识 • ①常用测温仪表与工具使用基础知识。 • ②常用测压仪表与工具使用基础知识。
碳素焙烧工艺流程

碳素焙烧工艺流程
碳素焙烧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原料准备:碳素项目的焙烧车间主要生产以石墨为主要原料的碳素制品,原料准备是工艺的第一步,原料的选择和处理将直接影响产品质量。
首先需要对原料进行筛分、清洗、干燥等预处理,去除杂质和水分,确保原材料的纯度和干燥。
2. 配料和混合:配料的目的是确定原料的种类和比例,混合的目的是将各种原料充分混合均匀,以保证坯料质量的一致性。
通过精密的称量和混合工艺,使得不同比例的原材料充分混合均匀。
经过配料和混合之后的坯料需要进行压制,将其压成一定的外形和坚硬度的块状,以便于后续的烧结。
压制过程需要注意控制压制的力度和速度,保证压制出来的坯料的质量和性能。
3. 一次焙烧:将生坯在专门炉窑内进行高温处理,使其炭化成无定型碳的过程。
一般需经过装炉、预热、加热、保温、冷却和出炉等过程。
装炉时在生坯四周填以冶金焦粒,以免生坯加热过程中产生变形;预热要尽量利用焙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和挥发分燃烧;加热的最高火焰温度要求达到1200~1300℃,采用煤气、天然气或重油作燃料;焙烧品在炉(窑)内从预热开
始到炉内冷却结束,构成一个焙烧周期,一般需280~360h,视制品的性质、规格而定。
以上是碳素焙烧工艺流程的大致步骤,如需更详细的信息,建议咨询专业人士或查阅专业书籍。
铝用炭素生产基础知识

•
4.全面掌握成型生产,组织处理发生各类事故,分析事故
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
•
5.判断糊温与沥青量,控制振动速度、时间等。
•
6.掌握生阳极块废品检查标准。
•
7.组织调试新设备并提出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二章 ຫໍສະໝຸດ 用炭素概述2.1 炭的存在形式
2.1.1 自然界中的碳
碳的元素符号为C,相对原子量为12.01,原子序数 为6,电子分布状态为1S22S22P2。碳在自然界分布很广, 虽然碳在地壳元素总量中仅占0.14%,为各元素含量的 第13位,但它却是地球上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在水 和界有大各气种中碳主酸要盐以、CO煤2、、碳天酸然和石碳墨酸和盐金的刚形石式等存,在还;有矿石物油 和天然气等碳氢化合物;动植物体中的脂肪、蛋白质、 淀粉和纤维素也都是碳水化合物。碳被视为组成一切动 植物体的基本元素。
――
5 100
技师 (%)
——
35
――
――
25 30 10 100
高级技师 (%)
——
30
――
――
25 35 10 100
• 2、炭素焙烧工职业技能鉴定
• 2.1 基本要求
• 2.1.1.职业道德 • (1)职业道德基本知识 • (2)职业守则 • ①爱岗敬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 ②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 ③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工艺文件和安全操作规程。 • ④团结协作。 • 2.1.2.基础知识 • (1)焙烧基础知识 • ①金属及其主要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 ②焙烧基础知识。 • ③焙烧工艺流程简介。
型工这一职业涵盖了碳素备料工、碳、石墨压制工、碳素配料
工、炭素混捏工、炭素成型工等工种。对初级、中级、高级、
炭素生产煅烧车间工艺流程及岗位操作

煅烧车间工艺流程及岗位操作培训教程1.煅烧车间工艺流程:原料——抓斗天车——狼牙破碎机——皮带输送机——煅前斗提——煅前仓——罐式煅烧炉——冷却水套——碎料机——振动输送机——皮带输送机——煅后斗提——煅后料仓2.原料库及煅烧车间各岗位:原料车间分为天车工,上料工两个岗位;煅烧车间分为调温工,排料工,热媒工和循环水工四个岗位。
热媒和循环水属于辅助岗位!3.原料车间岗位操作:原料车间负责平时原料进厂后的入库工作;天车工按上级下达的配比要求进行配料,以保证煅前焦的挥发份含量均衡。
煅前焦经过狼牙破碎机预碎到50-70mm左右的中等块度,经皮带输送机和斗提送往煅前仓。
上料工保证各设备正常工作,使物料顺利入仓!简单介绍一下石油焦:根据焦化工艺的不同,石油焦可分为延迟焦和釜式焦两种;现在广泛采用的是延迟焦。
石油焦的质量可用其灰份,硫份,挥发份的含量来进行衡量。
灰份含量是石油焦的主要质量指标,一般要求应小于0.5%,硫对于炭素生产来说是一种有害元素,一般规定其含量应小于1%。
石油焦的挥发份高低表明了其焦化程度,对煅烧操作有着较大的影响。
理想的含量应在9%--12%之间。
着重讲一下以下两个问题:(1)原料为什么要进行配料?因为各个厂家所生产的石油焦其挥发份的含量不一,所以要进行配料,并加入适量的煅后焦进行回配,使其挥发份的含量控制在9%--12%之间,达到均衡,以保证煅烧操作的顺利进行!(2)原料为什么要进行预碎?因为如果原料块度过大,那么在煅烧工序就保证不了煅后焦质量的均一性。
会造成有的出现烧损严重,而有的却还没烧透!如果粉料太多,就会造成烧损严重。
所以必须保证原料粒度的适中。
4.煅烧调温操作:(1)什么叫煅烧?碳质原料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高温(1250—1380度)热处理的过程称为煅烧。
(2)煅烧的目的?排除原料中的水份和挥发份。
提高原料的密度和机械强度。
提高原料的导电性能。
提高原料的抗氧化性能。
(3)煅后焦两大质量指标?电阻率(500—550)真密度(2.04—2.08)(4)顺流式罐式煅烧炉的结构:顺流式罐式煅烧炉的炉体是由若干由耐火砖砌筑成的相同结构和垂直配置的煅烧罐所组成。
石油焦 煅烧3

精心整理3 原料的煅烧3.1 煅烧原理炭素煅烧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高温(1200℃-1500℃)热处的吸附性,难以成型,故一般要求煅后水分不大于0.3%。
如果原料的挥发分过高,则生制品在焙烧过程中,将会发生过大的收缩,以至变形,甚至导致生制品的断裂,所以必须排除原料中的挥发分。
在煅烧,伴随挥发分的排出,高分子芳香族碳氢化合物发生复杂的分解与缩聚反应,分子结构不断变化,原料本身体积逐渐收缩,从而提高了原料的密度和机械强度。
一般来说,在同样温度下,煅后料的真密度愈高,则愈容易石墨化。
有所缩小。
700℃以上则不断增大。
这种变化在700℃以前,L c和La趋势与侧链的断裂和结构重排有关,在接近700℃时,L c和L的缩a小说明焦炭内微晶层面结构在这一温度区间内移动和断裂,变得更杂乱和细化,此时挥发分的排出最为剧烈。
图3-2表示了煅烧无烟煤时排出气体总量及其组成。
由此可见,在700℃-750℃间气体的排出量最大。
各种炭素原料在煅烧过程中,先后进行了热分解和热缩聚以及碳结构的重排,其变化如图3-3所示。
随着缩合反应的进行,发生了在煅烧过程中,焦炭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表3-2渐以氢含量来判断煅烧质量。
对大部分炭素原料来说,氢含量降低到0.05的温度为最佳煅烧温度。
(2)煅烧前后焦炭硫含量的变化最现实而有效的脱硫方法是高温煅烧,因为高温表3-2 我国各种原料煅烧前后的理化指标焦炭物质致密化而引起的。
图3-6是石油焦和沥青煅烧时的线尺寸变化曲线。
从图中可见,所有曲线都有两个拐点,第一拐点相应于焦炭生成时的温度,显示在该温度下焦炭是受热膨胀的,第二个拐点相应于焦炭的最大收缩期。
它们收缩量的绝对值视焦炭品种和横向交联发展程度而定。
对于气孔结构来说,在700℃-1200℃之间气孔的总体积大幅度增长,它与700℃时气体的大量析出有关。
由于气体的析出产生了开口气3.1.3 煅烧温度与煅烧质量指标煅烧温度对煅后焦的性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炭素固体原料的煅烧工艺

炭素固体原料的煅烧工艺一、概述1.1煅烧的目的与作用煅烧是将各种固体炭素原料在隔离空气的条件下进行高温热处理。
它是炭素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工序。
由于各种固体原料(如石油焦、沥青焦、无烟煤、冶金焦等)的成焦温度或成煤的地质年代等的不同,在内部结构中不同程度地含有水分、杂质或挥发物。
这些物质如果不预先排除,直接用它们生产炭石墨材料,势必影响产品质量和使用性能。
各种炭素原料除天然石墨和炭黑外都要煅烧,煤沥青焦和冶金焦的焦化温度达1100℃,含挥发分低。
在单独使用时可不比煅烧,但在用罐式炉煅烧延迟石油焦时为了防止石油焦结成大块,或者是用回转窑煅烧延迟石油焦时,防止温度过高使炉尾结焦,按一定比例掺入沥青焦,故此时沥青焦也要进行煅烧。
此外,对于生产细结构石墨材料时,若沥青焦的真密度低于2.03g/cm³(特别是低于2.00 g/cm³)时,也需要煅烧。
在炭素厂中大量煅烧的是石油焦和无烟煤。
各种炭素原料在煅烧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概括的说有如下变化:排出原料的挥发分、除去原料中的水分、加速硫分的变化,从而控制灰分增大、使焦粒体积收缩并趋向稳定,这样,可达到提高原料的真密度、强度、导电性能、抗氧化性能的目的。
其作用时:(1)原料的体积收缩,密度增大,使得在制品焙烧时的开裂和变形废品率降低,得到理化性能和几何尺寸比较稳定的制品;(2)原料的机械强度提高,对提高产品只来过有直接关系;(3)煅后焦比较硬脆,便于破碎、磨粉和筛分;(4)煅后焦的导电、导热性能提高,未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优化工资创造了条件;(5)煅烧使焦炭的抗氧化性能提高,可提高产品的抗氧化性能;此外,只有煅后焦才能作为焙烧和石墨化用的填充料。
原料在煅烧过程中的变化时复杂的,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原料在低温烘干阶段所发生的变化(主要是排除水分),基本上是属于物理变化;而在挥发分的排出阶段,主要是化学变化,既完成原料中的芳香族化合物的分解,又完成某些化合物的缩聚。
炭素生产工艺技术操作规程

炭素生产工艺技术操作规程适用范畴1 本规程适用于铝电解用预焙阳极炭块的生产。
2 本规程适用于抚顺铝厂。
一、工 艺 流 程炭素分厂要紧生产铝电解用阳极糊和预焙阳极,现有新、旧两套系统,新系统生产新电解分厂用的大预焙阳极,老系统生产四期电解用的小预焙阳极和阳极糊及其它糊类制品。
二、原料处理1 目的范畴:规定了原料堆放要求,为煅烧提供破裂处理焦炭。
本系统要紧包括原料堆场、对齿辊破裂机、运输皮带机等。
2 生产中所用原料为低灰份的石油焦、沥青焦和高温煤沥青或改质沥青。
原料堆场需按不同品种、等级存放,存放时不许混入其他杂质。
3 进厂的各种原料必须符合质量标准,进入原料库前必须取样分析,合格后方可入库。
4 假如生产用的是混合料,应依照原料的品种和质量情形确定配比,一样延迟焦配入量为60~100%。
5 原料焦炭在齿式对辊破裂机中破裂,入碎前料块应小于200mm,破裂后料块应小于70mm。
6 设备检查6.1 破裂机检查:⑴严禁杂物、金属混入。
⑵螺丝固定紧固。
⑶给料适中,不得超设备能力。
⑷轴承、电机温度不超过60℃。
⑸各润滑点润滑良好。
6.2 皮带输送机检查⑴检查前后滚筒和减速机各润滑点的润滑情形。
⑵皮带有无裂口,皮带是否跑偏,如有问题要及时处理。
⑶检查是否有人、故障物阻碍皮带运行。
⑷调整好给料量,不得超过皮带机最大运输量。
⑸经常检查驱动电机和轴承温度,不承诺超过60℃。
三、煅烧1 目的范畴:利用罐式煅烧炉加热处理即煅烧石油焦,达到质量要求。
要紧包括煅烧给料、罐式炉煅烧系统,煅后焦运送设备。
2 技术条件2.1 首层火道温度1150~1300℃,负压10~30Pa。
12pa2.2 三层或四层火道温度1150~1300℃,负压20~80Pa。
60pa 2.3 烟道平均温度不大于800℃,个别测点不大于1000℃,带余热锅炉的烟道温度不大于300℃。
2.4 燃料:罐式煅烧炉使用煤气加热时,煤气温度5~25℃,煤气总管压力不低于2000Pa,集合管压力为1400~2000pa,管道内任何情形下不得造成负压。
《炭素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炭素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50541002课程英文名称:Carbon technology课程总学时:40讲课:40 实验:上机:0适用专业: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3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地位及教学目标(1)课程的地位本课程是粉体材料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课,必修课。
(2)教学目标掌握碳材料基础知识,包括炭和石墨材料,炭素生产用原材料。
掌握炭素生产工艺:原料的煅烧、原料的粉碎、筛分、配料及混捏,成型,炭制品的焙烧,浸渍,石墨化。
(二)知识、能力、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知识方面的基本要求掌握碳材料基础,炭和石墨材料、炭素生产用原材料;掌握原料的煅烧、原料的粉碎、筛分、配料及混捏、成型、炭制品的焙烧、浸渍、石墨化。
(2)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炭素生产基本原理和工艺,具备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3)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具有解决炭素工程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讲课要联系实际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由于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强调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还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在新型碳材料领域的应用。
通过实践教学加强对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在讲授本课前,学生应修完材料性能学、物理化学、粉体材料基础等专业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1.对重点、难点章节安排习题课,例题的选择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2.课后作业少而精,内容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理论应用方面的内容,作业巩固所学理论,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湛芬 主编 冶金工业出版社
第三章 原料的煅烧
3.1 煅烧原理
煅烧:炭素原料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高温(1200~1500℃)热处理的 过程称为煅烧。 煅烧是炭素生产的预处理工序,炭素原料的元素组成和组织结构在此过 程中都会发生显著变化。一般来说,煅后料比较硬、脆,便于破碎、磨粉和 筛分。
煅烧过程中,加热制度对煅烧料的晶体尺寸也有影晌。如下表所示,当加热 到700℃保温lh后,再升温到1000℃,将使煅后焦的晶粒变小。表明在700℃ 附近,焦炭层而结构正经历断裂和重排。由于断裂,产生大量自由基,在此 温度区间内保温,促使焦炭中交叉键增多,抑制了焦炭层而间的有序排列。
加热制度对石油焦微晶尺寸的影响
a b h Z Q
Z—停留时间,h;a—煅烧罐的长度,m;b—煅烧罐的厚度,m; h—煅烧罐的高度,m;Ƴ—原料平均堆积密度,kg/m3; Q—每罐每小时排料量,kg/h。
为了保证煅烧物料的挥发分在煅烧过程中能够均匀地逸出,避免原料在煅 烧罐内结焦,对于含挥发分高于12%的石油焦,要加入低挥发分的原料混合煅 烧。 用加料和排料来控制煅烧质量,这是在煅烧生产中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在 温度正常的情况下,加料和排料需按时、适量,以保证火道内总有一定的挥发 分在燃烧。
煅前
煅后 煅前 煅后
0.11
0.35 1.61 2.09
0.15
0.41 1.46 2.09
0.2
0.35 1.42 2.08
0.17
0.54 1.37 2.05
0.14
0.21 1.36 2.08
0.38
0.44 1.98 2.06
6.47
10.04 1.77
5.06
9.11 1.85
煅前
煅后 煅前 煅后 煅前 煅后 煅前 煅前
提高罐式煅烧炉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是适当提高炉温或延长煅烧带。
燃料燃烧,原料在煅烧时所产生的挥发分是热源的主要部 分。挥发分不足,用煤气进行补充,以免温度下降而影响锻 烧质量;挥发分过多,则关闭煤气阀门,以防火道温度过高, 烧坏炉体。 空气量,经预热的空气进入量的大小也是保证煅烧炉火道温 度恒定和煅烧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负压,负压过大,火道内空气流童大,热损失大;负压过小, 则挥发分难以抽出,预热空气将供给不足,燃烧不完全。
1200mm
1330mm 1070mm 2075mm
煅烧罐两侧火道中心距离
支承底板表面标高
740mm
5300mm
罐式炉两侧火道的最髙温度可以达到1300℃~1350℃: 火道加热 燃料
原料燃烧排出的挥发分
外加煤气 进入首层火道燃烧
与煤气和挥发 分混合燃烧
经各层火道后 进入蓄热室
预热空气 原料通过炉顶的加料机构间断地或连续地加入罐内,接受罐两侧火道间 接加热。经预热带排出水汽及一部分挥发分 经煅烧带继续排出挥发分, 同时产生体积收缩,密度、强度不断提高 经煅烧罐底部落入带有冷却水 套的冷却桶 经密封的排料机构定期或连续排出。 原料在煅烧罐内停留时间计算式:
加热制度 5℃/h,加热至1000℃并在 1000℃保温1h 5℃/h,加热至700℃并在 700℃保温1h,连续升温至 1000℃并保温1h 焦种 热裂焦 热解焦 热裂焦 热解焦 Lc,10-6•m 51 51 32 35 La,10-6•m 20 20 18 19 层间距d002,10-6•m 3.46 3.49 3.54 3.53
石油焦和沥青焦煅烧时的收缩 1—沥青焦;2—石油焦
煅烧后焦炭导电性提高。焦炭导电性的变化与其结构变化相关,它取决于 共轭π键的形成程度。煤和焦炭的导电性是碳原子网格中共轭π键体系的离域电 子的传导性的反映,它随六角网格层面的增大而增大。
在煅烧过程中,焦炭的电阻率随 煅烧温度提高而直线下降,直到 1200℃后转为平缓。
尺寸名称 炉体尺寸(长×宽×高) 参数 15760×9600×9990mm
蓄热室尺寸(长×宽×高)
煅烧罐尺寸(长×宽×高) 火道尺寸(长×宽×高) 火道层数
1240×970×4390mm
1780×360×3400mm 4013×215×479mm 6
相邻两蓄热室中心距离
相邻两煅烧罐纵向中心距离(组与组) (组与组) 相邻两煅烧罐横向中心距离
原料的煅烧质量一般用粉末电阻率和真密度两项指标来控制。原料锻烧 程度愈高,煅后料的粉末电阻率愈低,真密度愈大。 原料煅烧质量控制指标
原料种类 石油焦 沥青焦 冶金焦 无烟煤 粉末电阻率,Ω•m×10-6 不大于 600 650 900 1300 真实密度,g/cm3 不 小于 2.04 2.00 1.90 1.74 水分,% 不大于 0.3 0.3 0.3 0.3
0.27 0.25 0.55 0.06 1.25
煅后粉料电阻率
51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93
487
480
523
791
1074
1022
热裂石油焦性质随煅烧温度的变化 1—挥发分排出量;2—电阻率;3—相对收缩;4—真密度 煅烧后焦炭氢含量发生变化,其中在1000℃~1300℃温度范围内,焦炭的 氢含量几乎减少了90%。对大部分炭素原料来说,氢含量降低到 0.05% 的温 度为最佳煅烧温度。 热裂焦的真密度、氢含量与煅烧温度的关系
炭质烧损,%
排料量,kg/罐•h 少灰混合焦 无烟煤 煅烧后少灰混合焦质量指标
2~5
65~75 70~80
真实密度,g/cm3,不小于
煅烧工艺流程示意图 1一火车箱;2—原料槽;3—抓斗天车;4—颚式破碎机;5—带格配料斗; 6—皮带给料机;7—齿式对辊破碎机;8—提升机; 9—计暈秤; 10—运料皮带;11一漏斗;12—加料装置;13—罐式煅烧炉; 14—冷却水套;15—排料机构;16—排料小车;17—煅后料斗; 18—煅前贮料斗;19—返枓贮槽;20—烟道
石油焦的电阻率(室温下测定) 与热处理温度的关系
3.1.3 煅烧温度与煅烧质量指标
3.1.3.1 煅烧温度对焦炭性能的影响
煅烧温度对制品焙烧和石墨化时的收缩率有影响,对煅后焦的性能有十分 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煅烧温度应高于焙烧温度。
煅烧温度过低,炭素原料得不到充分收缩,其热解和缩聚反应不够 ,使在焙烧和石墨化时收缩率大,引起制品的变形或开裂,影响产 品的成品率; 煅烧温度过高,则生制品在焙烧和石墨化时收缩率小,其收缩仅靠 粘结剂提供,将使制品结构疏松,制品的体积密度和机械强度低。
石油焦含硫量与煅烧温度的关系 1—鞑靼原油残渣有焦炭; 2—鞑靼石油裂化焦炭; 3—高尔基厂焦油热解焦炭; 4—戈洛茨涅斯基原油裂化焦炭
煅烧后焦炭体积收缩,气孔结构发生变化。煅烧时焦炭的体积收缩是挥发 分排出所发生的毛细管张力以及结构和化学变化,使焦炭物质致密化而引起 的。
左图中,第一拐点相应于焦炭生成时的温度, 显示在该温度下焦炭是受热膨胀的,第二个拐 点相应于焦炭的最大收缩期。它们收缩量的 绝对值视焦炭品种和横向交联发展程度而定。 对于气孔结构来说,在700 ℃~1200 ℃之间气 孔的总体积大幅度增长,它与700℃时气体的 大量析出有关。由于气体的析出产生了开口 气孔 。 当温度提高到 1200 ℃以上时,气孔的 体积由于焦炭收缩而减小,大部分转变为连 通的开口气孔。
煅烧无烟煤时排出气体总量及其组成
各种炭素原料在煅烧过程中,先后进行了热分解和热缩聚以及碳结构的重 排,如下图所示。随着缩合反应的进行,发生了晶粒互相接近,导致原料因 收缩而致密化,直到挥发分排尽才结束。
炭素材料在不同煅烧温度 下分子平面网格的变化 (a)400℃;(b)700℃; (c)1300℃
3.1.1 煅烧的目的
排除水分,原料含水过多不便于破碎、磨粉和筛分。 煅烧的 目的
排除挥发分,过高的挥发分,将导致生制品在焙烧过程中收缩过大。 通常,在同样温度下,煅后料的真密度愈高,则愈容易石墨化。 提高原料导电性,煅烧过程中挥发分逸出和分子结构重排,使原料 导电性提高。 提高原料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煅烧后原料中所含杂质排除,原 料化学活性降低。同时,煅烧时在原料颗粒表面和孔壁形成的热解 碳膜化学性能稳定,煅后料的抗氧化性能提升。
0.9
0.97 3.63 5.13 0.51 0.58 2.23 0.95 13.0
0.82
0.99 3.00 4.08 0.40 0.57 3.23 1.97 14.6
0.93
1.11 2.24 5.72 0.17 0.19 5.79 0.28 21.5
0.99
1.13 6.02 7.63 1.09 1.26 11.71 0.34 28.5
0.94
1.15
0.8
0.8 8.72 7.94
1.35
1.61 1.14 16.8 0.73 0.84 7.43 0.49 25.5
1.35
1.59 13.00 3.19 0.41 0.73 6.31 0.33 23.9
硫分,%
挥发物,% 水分,% 煅后体积收缩,%
0.38 0.42 14.95 6.5 25.5
3.1.2.2 煅烧前后焦炭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
在煅烧过程中,焦炭的物理化学性质将发生明显的变化。 我国各种原料煅烧前后的理化指标
指标名称 灰分,% 真密度,g/cm3 体积密度,g/cm3 机械强度,MPa 石油焦 Ⅰ 石油焦 Ⅱ 石油焦 Ⅲ 石油焦 Ⅳ 石油焦 Ⅴ 沥青焦 无烟煤 Ⅰ 无烟煤 Ⅱ
影响煅烧炉 火道温度的 主要因素
6层火道的罐式煅烧炉的主要工艺操作条件
首层火道温度,℃ 二层火道温度,℃ 六层火道温度,℃,不大于 1250~1350 1250~1350 1250
排烟机前废气温度,℃
首层或大幅压,Pa 六层火道负压,Pa 原料在罐内停留时间,h
400~500
9.8~14.7 78.4~98 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