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色彩构成--第三章色彩的调和构成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领域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通过学习色彩构成的理论和实践,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敏感性和认知能力,帮助他们有效地应用色彩构成到设计创作中。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色彩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色彩构成的常用技巧和方法;3. 培养对色彩搭配和表现的审美意识;4. 能够在设计作品中自如地运用色彩构成;5.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1. 色彩基础知识a. 色彩的概念和属性b. 色彩的分类和色系c. 色彩的明度、饱和度和色调2. 色彩构成原则a. 色彩对比原则i. 冷暖色对比ii. 互补色对比iii. 对比色对比b. 色彩搭配原则i. 单色搭配ii. 相似色搭配iii. 互补色搭配iv. 三角色搭配c. 色彩表现原则i. 色彩情绪表现ii. 色彩形象表现 iii. 色彩氛围表现3. 色彩构成技巧与方法a. 色彩配比和比例b. 色彩层次和渐变c. 色彩的运用和演变4. 色彩构成的应用实践a. 平面设计中的色彩构成b. 空间设计中的色彩构成c. 形象设计中的色彩构成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色彩基本概念、原理和构成技巧,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色彩构成的实际操作练习,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3. 案例分析:分析和讨论经典的色彩构成案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4. 作品展示: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色彩构成作品,促进交流和学习。

五、考核评价1. 平时表现:包括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2.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回答问题、讨论参与等;3.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评价,包括色彩搭配、表现效果等;4. 考试: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

六、教材参考1. 《色彩搭配与表现》,作者:XXX;2. 《色彩构成实践教程》,作者:XXX;3. 《色彩构成案例分析》,作者:XXX。

七、教学资源1. 电子教材和课件;2. 实物展示和案例分析资料;3. 色彩构成工具和器材。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色彩构成》是视觉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色彩理论,掌握色彩运用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和创新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让学生掌握色彩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2、熟悉色彩的表现形式和情感意义。

3、掌握色彩运用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4、提高学生的色彩敏感度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内容1、色彩的基本原理:色相、明度、饱和度、色彩的分类等。

2、色彩的属性:物理属性、心理属性、文化属性等。

3、色彩的表现形式:色彩的意象、色彩的象征、色彩的联想等。

4、色彩的搭配与应用:色彩的组合、色彩的调和、色彩的运用实例等。

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讲解色彩的基本原理和属性,使学生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

2、实例分析:通过分析优秀作品中的色彩运用,让学生了解色彩的表现形式和情感意义。

3、实践操作:通过课堂练习、作业、案例分析等手段,让学生掌握色彩运用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4、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色彩敏感度和创新能力。

五、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

2、作业: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创意性、技术水平等。

3、小组讨论: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合作情况等。

4、期末考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总体掌握情况。

六、课程安排本课程共32课时,具体安排如下:1、色彩的基本原理和理论(4课时):讲解色相、明度、饱和度、色彩的分类等基本知识。

2、色彩的属性(6课时):分别讲解物理属性、心理属性、文化属性等。

3、色彩的表现形式(4课时):分析色彩的意象、象征和联想等表现形式。

4、色彩的搭配与应用(12课时):学习色彩的组合、调和及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5、实践操作(6课时):进行课堂练习、作业及小组讨论等实践环节。

七、教学资源1、教材:《色彩构成》,作者:XXX,出版社:XXX。

2、参考书目:《色彩学》,作者:XXX,出版社:XXX。

色彩构成教案(全面完整)

色彩构成教案(全面完整)

色彩构成教案(全面完整)第一章:色彩基础知识1.1 色彩的定义与分类1.2 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1.3 色彩的混合:色光混合与色料混合1.4 色彩的心理效应:冷暖、远近、大小第二章:色彩构成原理2.1 色彩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2.2 色彩构成的原则:对比、调和、重复、节奏2.3 色彩构成的方法:平面构成、空间构成、抽象构成2.4 色彩构成的表现形式:具象、意象、抽象第三章:色彩与视觉艺术3.1 色彩在视觉艺术中的重要性3.2 色彩与形体的关系:色彩对比与形体突出3.3 色彩与情感表达:色彩的情感象征与心理影响3.4 色彩与创作风格:不同艺术流派中的色彩运用第四章:色彩与设计应用4.1 色彩在设计中的作用:吸引注意力、传达信息、营造氛围4.2 色彩搭配技巧:同类色、邻近色、对比色、互补色4.3 色彩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4.4 色彩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室内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第五章:色彩练习与创作5.1 色彩感知训练:观察与描述色彩5.2 色彩搭配训练:创作色彩和谐的作品5.3 色彩创作训练:表达个人情感与风格5.4 色彩实践项目:完成一个色彩构成的设计作品第六章:色彩理论与色彩模型6.1 色彩理论的发展:从三原色到色轮6.2 RGB与CMYK色彩模型:应用与转换6.3 色彩空间与色域:sRGB、Adobe RGB等6.4 色彩匹配与校正:色彩管理的基本概念第七章:色彩与视觉文化7.1 色彩与文化背景:不同文化对色彩的解读与运用7.2 色彩与时代特征:不代的色彩审美与象征7.3 色彩与民俗风情:民族色彩文化的特点与应用7.4 色彩与科技发展:现代科技对色彩应用的影响第八章:色彩与时尚趋势8.1 色彩在时尚界的地位与作用8.2 色彩趋势的预测与分析8.3 色彩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8.4 色彩在美妆领域中的应用第九章:色彩与日常生活9.1 色彩在家庭装饰中的应用9.2 色彩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9.3 色彩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9.4 色彩在医疗健康领域中的应用第十章:色彩研究与创新10.1 色彩研究的新领域:色觉心理学、色彩生态学等10.2 色彩创新技术:数字色彩、纳米色彩等10.3 色彩艺术的当代发展:跨媒体艺术、装置艺术等10.4 色彩教育与普及:色彩知识传播与色彩意识培养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色彩的定义与分类解析:理解色彩的基本概念,区分色彩的种类,如原色、间色、复色等,以及掌握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完整版)平面色彩构成 第三章色彩的调和构成

(完整版)平面色彩构成  第三章色彩的调和构成

纯度色的平衡取决于两个因素——明度、面积





绿
明度
9
8
6
3
4
6
面积
3
4
6
9
8
6
互补色的平衡数比:
黄:紫=1:3(面积)
=9:3(明度)
橙:蓝=1:2(面积)
=8:4(明度)
红:绿=1:1(面积)
=6:6(明度)
原色、间色的平衡数比:
黄:橙=3:4
红:蓝=6:8
黄:红=3:6
红:紫=6:9
黄:蓝=3:8
平面与色彩构成 明度秩序调和构成(张颖)
平面与色彩构成
明度秩序调和 构成(刘莹)
(3)纯度秩序构 成
纯度秩序构成是 指按照纯度序列的构 成。如将红色混合一 个与红色明度相同的 灰色,制作15级以上 的纯度差均匀的纯度 色标,然后按照纯度 的强弱秩序进行构成。

原理五: 能引起观者审美心理共鸣的配
色是调和的。
原理六:符合目的性的配色是调和的。
共性调和



面积调和


秩序调和
平面与色彩构成
3.1共性调和构成
平面与色彩构成
选择共性很强的色彩组合,或增加构成画面中对 比色各方的共同性,是避免和减弱过分刺激的对比而 取得色彩调和的基本方法。使用共性一词,是因为它 包含“同一”和“近似”的概念在内。
平面与色彩构成
色彩的调和构成综合表
平面与色彩构成
无彩色调和 是指无纯度、无色相的黑色、白色、灰色之间
的调和。它只表现明度的特性,除明度差别小、或 黑白对比过分强烈眩目外,均能取得很好的调和效 果。黑色、白色、灰色与其它有色彩搭配也能取得 调和感很强的色彩效果。

《色彩构成》教学大纲

《色彩构成》教学大纲

《色彩构成》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色彩构成二、总学时:36学时三、学分:2. 5学分四、课程性质:《色彩构成》为美术学专业学科必修课。

五、教学目的与任务:《色彩构成》课程作为一门美术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形态要素的组合编排规律以及形式美规律的造型艺术学习基础课,其内容为现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基础理论。

通过此课程让学生利用电脑作为表达媒介,进行色彩构成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造型创造能力、形与色调和能力、形与色调和能力、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

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认识形与色的体系,实验构成的思维方法、配色方法及表现方法,并通过电脑完成构成作业、开发软件功能、创新构成形式。

培养学生对视觉形式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掌握审美价值的原理、规律、法则和技法。

其重点在于掌握规律,运用逻辑的、抽象的思维方式来研究点、线、面和色彩的配置。

六、教学原则和方法:1、标准电子课件的使用:以标准电子课件为教学参考书,授课教师在标准电子课件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理解,结合最新学科研究动态,丰富和扩大教学内容。

2、案例共享:在教学大纲基础上,授课教师在标准案例上自行增加典型案例,课程结束时统一整合教学案例,由此逐年改进,优化教学案例。

3、参考手册的使用:将历届学生优秀作业做出教学参考电子手册。

手册中学生作业的创意概念、草图、教师评语,可形成展示教学过程、学生思考过程的范例。

4、作业展示:历次课程结束之后,将全部学生作业在展厅做展示,授课教师根据学生作业集中讲评。

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劣得失,一目了然。

5、多媒体教学:文字、图像、声音的互动,使学生增强感官冲击力度,加强直观效果,非常便于理解课程内容。

构成课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创新目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要注重对已有优秀案例的分析和审美,去感受和领悟基础构成的本质、情感和规律,并培养色彩的表现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内容、要求与时间安排:本课程三周共计36学时,按教学内容分三个阶段,工具为电脑(用的软件: CorelDRAW, Photoshop);尺子,24色水粉颜料,麦克笔,黑色各种笔号签字笔若干,纸(复印纸,水粉纸),画板,胶布等。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1900112课型:职业素质课学时:总共64学时。

其中讲授12学时,实验(实训)52学时考核方式:考试实训场地:画室、实训基地二、学时分配一、课程概述色彩构成作为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要求学生了解色彩在物理、生理、心理及美学方面的知识。

通过系统的作业训练,使学生将理性的色彩知识融入感性的色彩设计实际中,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觉由个人的直觉升华到更宽广、更科学的色彩审美境界,最终达到在各种专业性的设计中能够灵活运用色彩构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符合功能和审美的色彩设计,并能融会贯通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

三、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色彩构成是一门设计基础课程,作为设计色彩视觉语言表达的一种基础训练,本课程是为培养学生认识和把握色彩规律、提高学生对色彩的审美感受和设计能力而开设的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色彩的物理特性、生理特性、色彩的混合、色彩的要素与色彩主体,以及色彩的对比调和规律有较系统的了解认识,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学会用色彩构成规律培养色彩的审美自觉性,并能将其融会贯通于自己的设计之中。

主要内容:(一)讲授部分第一单元色彩的物理理论1、色彩产生的原理2、色彩的表示方式第二单元色彩的分类与特性1、色彩的分类2、色彩的基本属性3、色彩的混合第三单元色彩与心理1、色彩的视知觉现象2、色彩的情感与思维第四单元色彩的构成1、色彩的对比构成2、色彩的调和构成3、色彩的调性构成4、色彩的采集重构第五单元色彩构成在设计中的功能1、广告设计中的色彩功能2、包装设计中的色彩功能3、产品造型设计的色彩功能4、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色彩功能5、服装设计中的色彩功能(二)实验(实训)本课程实验(实训)教学内容见本课程实验(实训)教学大纲。

四、建议教材(或自编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 材:《色彩构成》王力强文红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参考书:《色彩艺术》(瑞士)约翰内斯.伊顿著杜定宇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五、考核与评价本课程的考核形式为分为讲授部分考核和实践环节考核,两者成绩之和为本课程最终成绩。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说明色彩构成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合称为设计的三大构成,是设计的各门学科的基础课程,在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的:《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从理性的角度和色彩美学、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的高度为各艺术设计专业提供色彩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通过对色彩构成基本规律的学习,掌握色彩在构成关系上的科学原理,明确使用色彩的目的性和功能性,以及了解相关色彩组合,变化的基本规律,通过色彩构成作业,进而强化理性认识,为设计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重点:色彩的构成原理,即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及色彩的心理象征意义。

此部分重在操作,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增强对色彩的构成规律及色彩的心理意义的认识与理解。

本课程重难点:色彩的心理。

色彩的心理涉及到了物理学、生理学、美学及心理学,是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与把握,但色彩的心理因素却在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一部分重要理解,以色彩的表现创作为辅助,最终达到让学生对色彩的心理意义的理解与掌握。

第二部分学时分配课时:51节注:学时分配及内容将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调整。

第三部分讲授部分第一单元色彩的物理理论【知识要点】1.色彩产生的原理。

2.色彩的表示方式。

★孟塞尔色立体。

★奥斯特瓦德色立体。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科学地理解色彩产生的原理。

⒉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辨别孟塞尔色立体和奥斯特瓦德色立体上的各种色彩标号。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色彩观,使其在具体的设计活动中具有分析色彩现象和科学地运用正确的色彩理论进行设计的能力。

【重点、难点】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孟塞尔色立体和奥斯特瓦德色立体上的各种色彩标号的理解与运用。

第二单元色彩的分类与特征【知识要点】⒈色彩的分类。

⒉色彩的基本属性。

⒊色彩的混合。

【能力目标】⒈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对色彩的分类有一个系统的理解。

⒉从新的层次理解色彩的基本属性。

⒊理解色彩混合的几种类型并能独立完成相关作业。

《色彩构成》教学提纲

《色彩构成》教学提纲

《色彩构成》色彩构成第一章色彩构成产生与发展本章要点:本章通过对色彩的研究以及色彩在设计中的地位,阐述了色彩构成的概念。

同时,从色彩研究领域和色彩可知性两方面来研讨,使学生清除认识色彩构成是有序可依,有规律可循的。

色彩是什么?它对人们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意义?对于色彩学教育和从事艺术设计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首先要解决的概念。

在这里,必须要调整以往人们在思想中的错误认识——世界是五光十色的。

其实,世界是无色的。

那么,我们眼中所看到的各种色彩难道不存在吗?这一点必须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

各种物体上的色彩是由光的刺激所引起的,是从光→物体→眼睛→大脑的整体过程。

明确地讲,是人的眼睛起了重要作用并赋予了色彩最终的效果。

色彩是人的一种感觉,是人的大脑和思想赋予了他最终的意义,没有光、物体、眼睛、大脑,就没有了色彩,没有了五光十色的世界。

因此,科学地认识色彩,在设计应用中探究应具备哪些组织原则,就必须有勇气跨越物理、化学、生理乃至心理等不同的界限,最终,才能正确的使用色彩进行创作,这是每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所渴望与追求的。

色彩学的认识和理论的发展有很长的历史。

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就懂得从矿物质和植物中提取颜料和用染料来装饰自身。

最早的使用带有很强的实用性,一类是用于人体自身,一类是对工具的装饰。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战国的漆器,汉代的丝绸乃至唐代墓室的壁画等上面的色彩绘制,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西方也是如此,古希腊时期的科学家,思想家们就开始对光与色进行探讨,并记载了很陡色彩论,他们认为:黑、白、灰或是黑、白、黄经过眼睛的混合会产生其他色彩,还提出了“光就是色”的理论。

第一节色彩研究的领域色彩学的研究以及色彩构成的理论要从艺术性与科学性两个方面来进行。

与色彩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借助生理学、心理学、美学等方面的指示,力求以科学的精神从事基础训练。

为了避免“盲人摸象”式的争论,我们有必要将其加以分类:•从物理、化学性方面研究色彩的本质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色相秩序构 成
色相秩序构成是 指按照光谱序列的构 成,其构成形式有类 似色相秩序构成、对 比色相秩序构成、互 补色相秩序构成、全 色相秩序构成。
平面与色彩构成 色相秩序调和构成(姚晓莉)
平面与色彩构成
色相秩序调和构 成(王美庆)
(2) 明度秩序 构成
明度秩序构成 是指按照明度序列 的构成,如将蓝色 分别混合白或黑制 作15级以上明度差 均匀的明度色标, 然后按照明度高低 秩序进行构成。
黄:蓝=3:8
蓝:绿=8:6
黄:绿=3:6
蓝:紫=8:9
红:橙=6:4
平面与色彩构成
红:黄:蓝=6:3:8 橙:绿:紫=4:6:9
不同的颜色, 在双方面积 是1:1时色 彩的对比最 为强烈;当 不同颜色的 双方面积相 差较大时, 色彩的对比 效果次强; 当双方颜色 相同面积也 相同时,对 比效果最弱。
纯度色的平衡取决于两个因素——明度、面积





绿
明度
9
8
6
3
4
6
面积
3
4
6
9
8
6
1. 互补色的平衡数比:
黄:紫=1:3(面积)
=9:3(明度)
橙:蓝=1:2(面积)
=8:4(明度)
红:绿=1:1(面积)
=6:6(明度)
1. 原色、间色的平衡数比:
黄:橙=3:4
红:蓝=6:8
黄:红=3:6
红:紫=6:9
1. 形状:
平面与色彩构成
圆——非常愉快、暖、软、湿、扩大、高尚
半圆——暖、湿、钝
扇形——锐、冷、轻、华丽
正三角形——冷、锐、硬、干、强、收缩、轻、华丽
等腰梯形——重、硬、质朴
正方形——硬、强、质朴、高尚、愉快
长方形——冷、干、硬、强
椭圆形——暖、钝、软、愉快、湿、扩大
菱形——硬、锐、冷、干、收缩、质朴

原理四:配色的调和与色相、明度、纯

度和面积有关。

原理五: 能引起观者审美心理共鸣的配
色是调和的。
原理六:符合目的性的配色是调和的。
共性调和



面积调和


秩序调和
平面与色彩构成
3.1共性调和构成
平面与色彩构成
选择共性很强的色彩组合,或增加构成画面中对 比色各方的共同性,是避免和减弱过分刺激的对比而 取得色彩调和的基本方法。使用共性一词,是因为它 包含“同一”和“近似”的概念在内。
平面与色彩构成 明度秩序调和构成(张颖)
平面与色彩构成
明度秩序调和 构成(刘莹)
(3)纯度秩序构 成
纯度秩序构成是 指按照纯度序列的构 成。如将红色混合一 个与红色明度相同的 灰色,制作15级以上 的纯度差均匀的纯度 色标,然后按照纯度 的强弱秩序进行构成。
平面与色彩构成 纯度秩序调和构成(肖颖)
1. 色彩:
平面与色彩构成
红——很暖、很强、很华丽、锐、重、高尚、愉快、扩 大
橙——很暖、扩大、华丽、软、强
黄——暖、扩大、华丽、软、强
黄绿——软、湿、弱、扩大、轻、愉快
绿——湿
蓝绿——冷、湿、高尚、愉快
蓝——很冷、湿、硬、锐、收缩、重、高尚
青紫——冷、硬、收缩、重
紫——钝、软、弱、重
紫红——暖、软、华丽
平面与色彩构成
面积对比调和色轮图
平面与色彩构成
面积对比:指各种色彩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比例变化和差别引
起的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等方面的对比。
1.色面积与对比:
色彩面积对比实际上是数量上的多与少、大与小的结构比 例的对比。
1:1——冲突,对比最强。 1:2——增强一方,减弱一方 10:1——色彩对比效果很弱,转化为统一色调 面积对比与色的平衡:
平面与色彩构成
平面色彩构成--第三章色彩的调 和构成
平面与色彩构成
原理一:从色彩视觉的生理角度上讲平面,与色彩构成 互补色的配合是调和的。
原理三:在视觉上,既不过分刺激,又
பைடு நூலகம்
不过分暧昧的配色才是调和的。


原理二:由于人生活在自然中,来自自

然色调的配色和连续性,就成为人

视觉色彩的习惯和审美经验。
3.3 秩序调和构成
平面与色彩构成
秩序调和是对比强烈的色彩可采用等差、渐变等
有秩序的、有规则的交替出现,使画面具有节奏感和
韵律感,这种方法又叫色彩渐变。
色彩渐变构成始终保持着秩序的过程。当色相、
明度、纯度按级差进行递增或递减时,必然产生一定
的秩序和有规律的变化,因此具有秩序美。
秩序调和构成
色相秩序调和 明度秩序调和 纯度秩序调和
共性调和构成
色相统调调和 明度统调调和 纯度统调调和
(1)色相统调调和 色相统调调和就是在
对比色各方中同时混入同 一色相,使对比色的色相 逐步靠拢,形成具有共同 色素的调子。
平面与色彩构成
色相统调调和构成
平面与色彩构成
色相统调调和 构成(周丁)
(2)明度统调调和 明度统调调和就是
在对比色各方中混入白 色或黑色,明度都会提 高或降低,绝大部分纯 度会降低,色相虽然不 变但个性被削弱,原来 色彩间的过分刺激的对 比也被削弱。
平面与色彩构成
平面与色彩构成
色面积调和构成
色面积调和
平面与色彩构成
形状对比:色彩必定是以一定的形状出现的,在一定的面积内, 形状的大小、多寡,形的聚散,对色彩的对比效果大有影 响。
1. 形的聚散: 形状集中、完整——色对比强 形状分散、不完整——色对比弱
1. 色形状与表现效果: 红与正方形——稳重感、精神性 黄与三角形——轻量感、刺激感 蓝与圆形——自然感、客观性 橙与圆——果实
平面与色彩构成
色彩的调和构成综合表
平面与色彩构成
无彩色调和 是指无纯度、无色相的黑色、白色、灰色之间
的调和。它只表现明度的特性,除明度差别小、或 黑白对比过分强烈眩目外,均能取得很好的调和效 果。黑色、白色、灰色与其它有色彩搭配也能取得 调和感很强的色彩效果。
3.2面积调和构成
面积调和在色彩构成 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它通过对比色之间面积增 大或缩小来调节色彩对比 的强弱,并得到一种色、 量的平衡与稳定的效果。
平面与色彩构成 明度统调调和构成(戴金莲)
平面与色彩构成 明度统调调和构成
(3) 纯度统调调 和
纯度统调调和就 是在对比色各方混入 同明度、不同量的灰 色。使原来的各对比 色在保持明度对比的 情况下,纯度相互靠 近。
平面与色彩构成 纯度统调调和构成(丁萍)
平面与色彩构成
纯度统调调和构 成(朱炎珂)
平面与色彩构成
纯度秩序调和构 成(黄守涛)
色彩推移
平面与色彩构成
色彩推移是将色彩按照一定规律有次序地排列、组 合的一种作品形式。
色相推移 明度推移 纯度推移 综合推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