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的性质 说课稿 教案
分子的性质教案初中

分子的性质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大小、运动、间隔等。
2. 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3. 能够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分子的基本性质。
2. 分子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分子的大小。
2. 分子运动的观察。
教学准备:1. 分子模型。
2. 显微镜。
3. 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见的到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2. 学生回答:原子、分子等。
3. 教师总结:正确,物质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其中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15分钟)1. 分子的大小a. 展示分子模型,让学生观察分子的大小。
b. 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分子模型,并描述分子的形状和大小。
c. 教师总结:分子非常小,直径的数量级约为10^-10m。
2. 分子的运动a. 学生观察分子模型,注意分子的运动。
b. 教师提问:分子是如何运动的?c. 学生回答:分子在不断运动。
d. 教师总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 分子之间的间隔a. 学生观察分子模型,注意分子之间的间隔。
b. 教师提问:分子之间有间隔吗?c. 学生回答:有间隔。
d. 教师总结:分子之间有间隔,而且间隔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三、分子与物质性质的关系(15分钟)1.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a. 学生观察分子模型,注意分子之间的相似性。
b. 教师提问:同种物质的分子有什么特点?c. 学生回答: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d. 教师总结:正确,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2.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a. 学生观察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模型,注意分子之间的差异。
b. 教师提问: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有什么特点?c. 学生回答: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d. 教师总结:正确,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四、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现象(15分钟)1. 解释水的沸腾现象a. 学生观察水沸腾的实验。
初中化学教案分子的性质

初中化学教案分子的性质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分子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分子的性质、分子的构成及分类。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分子的构成和性质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器材、分子模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过的内容,了解分子是由哪些原子组成的。
2. 提出问题:分子是如何影响物质的性质的?请同学们做出自己的思考。
二、讲解1. 概念:分子是由不同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不同分子由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原子组成。
2. 分子的性质:分子的性质取决于其中所含原子的种类、数量和空间排列方式。
3. 分子的分类:根据分子内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类型,分子可分为离子性分子、共价性分子和金属性分子。
三、实验1. 设计实验:将若干种物质溶解于水中,观察其溶解度和导电性,从而探究分子性质的影响因素。
2. 实验步骤:将盐、糖、醋等物质依次溶解于水中,记录其溶解度和电导率的实验现象。
四、讨论1. 分析实验结果,学生讨论不同分子的性质表现在实验中的差异。
2. 总结:分子的性质包括溶解度、导电性等,这些性质受分子内原子种类、数量和化学键影响。
五、拓展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探究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
六、作业1. 思考问题:为什么蜜蜂能够利用蜂蜜来制作蜂巢?请从分子的角度解释。
2. 作业:撰写一份小论文,介绍分子的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问,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的性质,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分子的性质教案

分子的性质教案教案主题: 分子的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组成2. 理解分子的性质包括分子量、分子结构、分子强度等3. 能够根据分子的性质预测其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和特性教学准备:1. 投影仪和幻灯片2. 分子模型或分子结构图3. 小组讨论活动所需要的材料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通过投影仪展示一张关于化学反应的图片,并引入分子的概念,解释分子是化学反应中的基本单位,并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学习分子的性质。
Step 2: 分子的定义和组成使用幻灯片展示分子的定义和组成,解释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然后通过分子模型或分子结构图给学生展示几个常见的分子结构。
Step 3: 分子的质量讲解分子的质量,解释相对分子质量和摩尔质量的概念,并通过例子演示如何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摩尔质量。
Step 4: 分子的结构讨论分子的结构对其性质和反应的影响,例如分子的极性和非极性、分子的三维形状等。
使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常见的有机分子和无机分子的结构,并说明其性质和反应行为。
Step 5: 分子的强度讲解分子的强度,包括分子间和分子内的相互作用力,例如范德华力、氢键等。
说明这些相互作用力对分子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影响。
Step 6: 小组讨论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不同类型分子的性质和特点。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分子,并展示其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反应能力。
Step 7: 总结和评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分子的性质,并评价分子的性质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Step 8: 延伸活动(optional)如果教学时间充裕,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活动或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和验证分子的性质和行为。
教学评估:1. 分组活动中小组报告的质量和内容2. 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作业的正确性和深度3. 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质量。
分子的性质 说课稿 教案

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概念;2.知道化学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的关系;3.能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的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4.知道肥皂和洗涤剂的去污原理导学提纲:(复习、思考)什么是共价键?什么是电负性?1.(复习、思考)举例说明什么是极性键?什么是非极性键?极性键: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吸电子能力较强一方呈正电性(δ+),另一个呈负电性(δ-)。
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共价键。
2.(自学、讨论)什么是极性分子?什么是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中,正电荷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非极性分子的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
3.(思考、讨论)根据课本P45图2-26回答下列问题(并说明你的判断依据):⑴以下双原子分子中,哪些是极性分子,分子哪些是非极性分子?H2O2Cl2HClH2、02、C12极性分子HCl ,非极性分子⑵以下非金属单质分子中,哪个是极性分子,哪个是非极性分子?P4C60P4、C60都是非极性分子⑶以下化合物分子中,哪些是极性分子,哪些是非极性分子?CO2HCN H2O NH3BF3CH4CH3ClCO2BF3CH4 为非极性分子,CH3Cl HCN H2O NH3为极性分子4.(思考、讨论)举例说明只有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吗?只含非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吗?如何理解“分子的极性是分子中化学键的极性的向量和”这句话?5.(思考、讨论)结合“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请你总结出判断AB m型分子是否为极性分子的方法与规律?⑴化合价法⑵AB m型分子中中心原子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的价电子数时,该分子为非极分子。
空间构型、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6. (自学、思考)什么是表面活性剂?什么是亲水基团?什么是疏水基团?肥皂和洗涤剂的去污原理是什么?7.(自学、思考)什么是单分子膜?双分子膜?为什么双分子膜以头向外而尾向内的方式排列?由于表面活性剂会分散在水的液体表面形成一层疏水基团朝向空气的“单分子层”,又称“单分子膜”。
分子的性质参考教案

分子的性质参考教案第一章:分子的概念与性质1.1 分子定义: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独立的化学性质。
1.2 分子性质:1.2.1 分子质量小,体积小。
1.2.2 分子不断运动。
1.2.3 分子之间有间隔。
1.2.4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第二章:分子与原子的区别2.1 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2 性质:2.2.1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2.2.2 分子可以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单元。
2.2.3 分子具有独立的化学性质,原子通过化学键形成分子。
第三章:分子的组成与结构3.1 原子组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3.2 分子结构:3.2.1 线性结构:如氧气(O2)、氮气(N2)。
3.2.2 三角形结构:如臭氧(O3)。
3.2.3 四面体结构:如甲烷(CH4)。
3.2.4 八面体结构:如二氧化碳(CO2)。
第四章:分子的性质与应用4.1 溶解性:分子间作用力与溶解性的关系。
4.2 沸点:分子间作用力与沸点的关系。
4.3 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反应:如氢气与氧气的反应。
4.4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水的熔点、沸点等。
第五章:实例分析与应用5.1 水的分子性质:H2O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5.2 氧气的分子性质:O2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5.3 二氧化碳的分子性质:CO2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5.4 有机物的分子性质:如甲烷(CH4)、乙醇(C2H5OH)等。
本章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性质、结构及应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分子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后续章节将继续深入探讨分子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及其相关性质。
第六章: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相态6.1 分子间作用力与固态:分子间作用力强,形态固定。
6.2 分子间作用力与液态:分子间作用力较弱,流动性好。
6.3 分子间作用力与气态:分子间作用力弱,自由运动。
6.4 分子间作用力与等离子态:分子电离,带电粒子运动。
初中分子的性质说课教案

初中分子的性质说课教案一、说教材本节说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分子间的作用力。
在学习了分子热运动的基础上,本节课进一步探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加深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理解。
二、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能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提高观察实验能力,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培养积极地探索科学规律的兴趣,提高利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子间的作用力及其表现。
2. 教学难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和应用。
五、说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意识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合作交流法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推理探究,以达到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和掌握。
六、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子间的作用力。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并尝试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3. 课堂讲解:通过展示实验和图片,讲解分子间的作用力及其表现,引导学生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
4.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分子间作用力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子间作用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分子间作用力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题,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板书内容包括:分子间的作用力、作用力的表现等。
分子的性质 教案

分子的性质教案教案标题:分子的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组成。
2. 掌握分子的性质,包括分子的形状、极性和化学键。
3. 理解分子性质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制作PPT或教学板书,准备实验材料和示范实验。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了解有关原子和化学键的知识。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入分子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 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的概念,提问原子是如何组成分子的。
探究(20分钟):1. 分子的定义和组成:a. 解释分子的定义: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微粒。
b. 示意图展示分子的组成,如H2O、CO2等。
c. 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回答:分子可以由相同的原子组成吗?为什么?2. 分子的形状:a. 解释分子的形状是由原子之间的排列方式决定的。
b. 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展示分子形状的多样性,如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
c.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形状对物质的性质有何影响?3. 分子的极性:a. 解释分子的极性是由分子中原子的电负性差异引起的。
b. 示意图展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区别,如H2O和CO2。
c.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在溶解性、熔点、沸点等方面有何不同?4. 分子的化学键:a. 解释分子中的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b. 通过示意图展示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的区别。
c.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对分子性质有何影响?拓展(10分钟):1. 布置分组讨论任务: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总结分子形状、极性和化学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 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分子的定义、组成和性质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什么了解分子的性质对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很重要?作业: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回答以下问题:1. 什么是分子?它由什么组成?2. 分子的形状是如何决定的?分子的形状对物质的性质有何影响?3. 什么是极性分子?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在溶解性、熔点、沸点等方面有何不同?4. 请简要解释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的区别。
分子的性质 说课稿 教案

分子的性质答案 A8.欲提取碘水中的碘,不能选用的萃取剂是()A.酒精B.四氯化碳C.直馏汽油D.苯答案 A9.判断下列分子为手性分子的是()答案 B10.下列氯元素含氧酸酸性最强的是()A.HClO B.HClO2C.HClO3D.HClO4答案 D11.根据下列要求,各用电子式表示一实例:(1)只含有极性键并有一对孤对电子的分子;(2)只含有离子键、极性共价键的物质;(3)只含有极性共价键、常温下为液态的非极性分子。
答案(1)NH3或PH3(2)NaOH或NH4Cl (3)CCl4或CS212.乙醇(C2H5OH)和二甲醚(CH3OCH3)的化学组成均为C2H6O,但乙醇的沸点为78.5℃,而二甲醚的沸点为-23℃,为何原因?答案乙醇(C2H5OH)和二甲醚(CH3OCH3)的化学组成相同,两者的相对分子质量也相同,但乙醇分子之间能形成氢键,使分子间产生了较强的结合力,沸腾时需要提供更多的能量去破坏分子间氢键,而二甲醚分子间没有氢键,所以乙醇的沸点比二甲醚的高。
13.判断含氧酸酸性强弱的一条经验规律是:含氧酸分子结构中含非羟基氧原子数越多,该含氧酸的酸性越强。
亚磷酸H3PO3和亚砷酸H3AsO3分子式相似,但它们的酸性差别很大,H3PO3是中强酸,H3AsO3既有弱酸性又有弱碱性。
(1)H3PO3和H3AsO3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H3PO3和H3AsO3中分别加入浓盐酸,分析反应情况,写出化学方程式。
答案(1)① H3PO3+2NaOH===Na2HPO3+2H2O ② H3AsO3+3NaOH===Na3AsO3+3H2O (2)H3PO3为中强酸,不与盐酸反应,H3AsO3[可写成As(OH)3]可与盐酸反应As(OH)3+3HCl===AsCl3+3H2O解析(1)已知H3PO3为中强酸,H3AsO3为弱酸,依据题给信息可知H3PO3中含1个非羟基氧原子,H3AsO3中不含非羟基氧原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的性质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认识“相似相溶”规律。
2、了解“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3、能用分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4、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5、采用比较、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
手性分子和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教学过程
[复习过渡]
复习极性键非极性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并举出常见的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碘易溶于四氯化碳而不易溶于水,氨和氯化氢易溶于水,这是为什么呢?
[指导阅读]
课本P52,让学生说出从分子结构的角度,物质相互溶解有那些规律?
[学生得出结论]
1、“相似相溶”规律:非极性物质一般易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易溶于极性溶剂。
2、若存在氢键,溶质和溶剂之间的氢键作用力越大,溶解性越好。
3、若溶质遇水能反应将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巩固练习]
完成思考与交流
[指导阅读]
课本P53~54,了解什么叫手性异构体,什么叫手性分子,以及“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设问]
如何判断一个分子是手性分子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有碳原子上连有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
[教师补充]
我们把连有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的碳原子叫手性碳原子
[过渡]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都知道硫酸的酸性强于亚硫酸,硝酸的酸性强于亚硝酸,这是为什么呢?
[讲述]
从表面上来看,对于同一种元素的含氧酸来说,该元素的化合价越高,其含氧酸的酸性越强,这与他们的结构有关
含氧酸的通式(HO)m RO n,如果成酸元素R相同,则n越大,R的正电性越高,导致R-O-H中的O原子向R偏移,因而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也就容易电离出氢离子,即酸性越强。
如硫酸中n为2,亚硫酸中n为1,所以硫酸的酸性强于亚硫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