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的性质 说课稿 教案

合集下载

分子的性质教案初中

分子的性质教案初中

分子的性质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大小、运动、间隔等。

2. 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3. 能够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分子的基本性质。

2. 分子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分子的大小。

2. 分子运动的观察。

教学准备:1. 分子模型。

2. 显微镜。

3. 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见的到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2. 学生回答:原子、分子等。

3. 教师总结:正确,物质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其中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15分钟)1. 分子的大小a. 展示分子模型,让学生观察分子的大小。

b. 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分子模型,并描述分子的形状和大小。

c. 教师总结:分子非常小,直径的数量级约为10^-10m。

2. 分子的运动a. 学生观察分子模型,注意分子的运动。

b. 教师提问:分子是如何运动的?c. 学生回答:分子在不断运动。

d. 教师总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 分子之间的间隔a. 学生观察分子模型,注意分子之间的间隔。

b. 教师提问:分子之间有间隔吗?c. 学生回答:有间隔。

d. 教师总结:分子之间有间隔,而且间隔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三、分子与物质性质的关系(15分钟)1.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a. 学生观察分子模型,注意分子之间的相似性。

b. 教师提问:同种物质的分子有什么特点?c. 学生回答: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d. 教师总结:正确,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2.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a. 学生观察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模型,注意分子之间的差异。

b. 教师提问: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有什么特点?c. 学生回答: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d. 教师总结:正确,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四、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现象(15分钟)1. 解释水的沸腾现象a. 学生观察水沸腾的实验。

《分子的性质》参考教案

《分子的性质》参考教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分子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现象。

3.设计和完成有关的简单实验。

(2) 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用实验的手段认识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提出假设,进行初步的探究;
3、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对物质由微粒构成的探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物质观;
2、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微粒的基本性质
2、难点:帮助学生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
教学方法、手段:实验探究法、合作法、启发式、自主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品:
1、每2人一组准备下列仪器和药品
仪器:研钵和研杵、10ml量筒、药匙、试管2支、50ml烧杯3只、滤纸条、玻璃棒、脱脂棉、胶头滴管、注射器
药品:高锰酸钾固体、蒸馏水、无色酚酞、浓氨水
2、教师:50ml烧杯2只、1000ml烧杯一只、250ml烧杯一只、胶头滴管、长玻璃管(一端密封)、蒸馏水、无色酚酞、浓氨水、红墨水、无水酒精
3、备好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所有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构成的
2、微粒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3、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 .。

分子的性质初中教案

分子的性质初中教案

分子的性质初中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 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

教学重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提出问题: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

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微观的世界,一起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1.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提出问题:已知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那么1滴水中有多少水分子?请查阅课本、资料给出答案。

学生回答: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教师引导:通过情境让学生感受1.67×10^21这个数字的大小: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上万年才能数完。

2. 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能闻到各种气味?学生回答: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

教师引导:举例说明分子运动的例子,如放入衣柜的衣物上的香味能够扩散到整个衣柜,甚至外面也能够闻到。

3. 分子之间有间隔提出问题:为什么气体能被压缩?学生回答: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当气体受到压力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从而使气体的体积减小。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分子的三条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

同时,我们学会了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四、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分子性质的理解。

分子的性质教案

分子的性质教案

分子的性质教案教案主题: 分子的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组成2. 理解分子的性质包括分子量、分子结构、分子强度等3. 能够根据分子的性质预测其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和特性教学准备:1. 投影仪和幻灯片2. 分子模型或分子结构图3. 小组讨论活动所需要的材料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通过投影仪展示一张关于化学反应的图片,并引入分子的概念,解释分子是化学反应中的基本单位,并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学习分子的性质。

Step 2: 分子的定义和组成使用幻灯片展示分子的定义和组成,解释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然后通过分子模型或分子结构图给学生展示几个常见的分子结构。

Step 3: 分子的质量讲解分子的质量,解释相对分子质量和摩尔质量的概念,并通过例子演示如何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摩尔质量。

Step 4: 分子的结构讨论分子的结构对其性质和反应的影响,例如分子的极性和非极性、分子的三维形状等。

使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常见的有机分子和无机分子的结构,并说明其性质和反应行为。

Step 5: 分子的强度讲解分子的强度,包括分子间和分子内的相互作用力,例如范德华力、氢键等。

说明这些相互作用力对分子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影响。

Step 6: 小组讨论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不同类型分子的性质和特点。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分子,并展示其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反应能力。

Step 7: 总结和评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分子的性质,并评价分子的性质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Step 8: 延伸活动(optional)如果教学时间充裕,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活动或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和验证分子的性质和行为。

教学评估:1. 分组活动中小组报告的质量和内容2. 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作业的正确性和深度3. 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质量。

《分子的性质》 说课稿

《分子的性质》 说课稿

《分子的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的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分子的性质》是人教版化学教材必修 2 第三章《物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量、原子结构等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本节课主要包括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等内容,这些知识不仅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也为后续学习化学键、化学反应的实质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物质的三态变化、溶解、挥发等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这些现象背后的微观原因还缺乏系统的理解。

此外,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相对较弱,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形象的比喻来帮助他们理解分子的性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理解分子在不断运动,能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知道分子之间有间隔,能够运用分子间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2)通过对分子性质的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让学生认识到物质的性质是由其微观结构决定的,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2、教学难点(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如何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走入微观世界,理解分子的性质。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分子的性质说课稿

分子的性质说课稿

分子的性质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分子的性质”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前启后,不仅与之前所学的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内容有着紧密联系,而且为后续学习化学键、化学反应等奠定了基础。

本文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粒子之间的联系,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围绕分子的基本性质展开,包括分子的定义、组成、特点以及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掌握分子之间的距离、相对运动以及相互作用力等知识,从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宏观现象。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组成及特点。

2. 掌握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包括吸引力、排斥力等。

3. 能够运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一些常见的宏观现象。

(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分子的定义、组成及特点。

2. 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3. 分子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难点1. 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理解。

2. 运用分子的性质解释宏观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重点知识的讲解和练习,同时针对难点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分子的性质。

四、说教法(一)启发法在教学中,我将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分子性质的相关知识。

我会设计一系列问题,如:“为什么固体和液体的分子间距离不同?”“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是如何影响物质的性质的?”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自主寻找答案。

(二)问答法问答法是本节课的核心教学方法。

我将在课堂上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及时给予反馈。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会进行点评,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帮助他们巩固知识。

分子的性质 说课稿 教案

分子的性质  说课稿  教案

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概念;2.知道化学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的关系;3.能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的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4.知道肥皂和洗涤剂的去污原理导学提纲:(复习、思考)什么是共价键?什么是电负性?1.(复习、思考)举例说明什么是极性键?什么是非极性键?极性键: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吸电子能力较强一方呈正电性(δ+),另一个呈负电性(δ-)。

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共价键。

2.(自学、讨论)什么是极性分子?什么是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中,正电荷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非极性分子的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

3.(思考、讨论)根据课本P45图2-26回答下列问题(并说明你的判断依据):⑴以下双原子分子中,哪些是极性分子,分子哪些是非极性分子?H2O2Cl2HClH2、02、C12极性分子HCl ,非极性分子⑵以下非金属单质分子中,哪个是极性分子,哪个是非极性分子?P4C60P4、C60都是非极性分子⑶以下化合物分子中,哪些是极性分子,哪些是非极性分子?CO2HCN H2O NH3BF3CH4CH3ClCO2BF3CH4 为非极性分子,CH3Cl HCN H2O NH3为极性分子4.(思考、讨论)举例说明只有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吗?只含非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吗?如何理解“分子的极性是分子中化学键的极性的向量和”这句话?5.(思考、讨论)结合“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请你总结出判断AB m型分子是否为极性分子的方法与规律?⑴化合价法⑵AB m型分子中中心原子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的价电子数时,该分子为非极分子。

空间构型、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6. (自学、思考)什么是表面活性剂?什么是亲水基团?什么是疏水基团?肥皂和洗涤剂的去污原理是什么?7.(自学、思考)什么是单分子膜?双分子膜?为什么双分子膜以头向外而尾向内的方式排列?由于表面活性剂会分散在水的液体表面形成一层疏水基团朝向空气的“单分子层”,又称“单分子膜”。

分子的性质教案人教版

分子的性质教案人教版
3.采用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蒸发、香味的传播等,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存在和性质。
2.实验探究:进行一系列实验,如水的沸腾、碘的溶解等,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
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和区别。
知识拓展:
介绍与分子性质相关的拓展知识,如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分子动力学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分子性质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子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分子性质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探究: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分子的性质,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证据意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验现象,运用证据来支持和解释分子的性质,增强证据意识。
3.模型建构: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讨论,建立分子与原子的概念模型,理解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4.科学思维:学生能够运用分子观点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5.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分子的性质,学生能够对化学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探究精神。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学生,他们对化学学科已有一定的认识和基础,但分子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实际观察来深化理解。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基础知识,但对于分子的性质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尚需进一步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重点、难点: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
1.如何理解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
2.如何理解电负性概念;
3.写出H2、Cl2、N2、HCl、CO2、H2O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
由相同或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在两原子出现的机会是否相同?
[讨论与归纳]
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电子对会发生偏移,是极性键,极性键中的两个键合原子,一个呈正电性(δ+),另一个呈负电性(δ一)。

[板书]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
一、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1.极性键: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吸电子能力较强一方呈正电性(δ+),另一个呈负电性(δ一)。

[讲述]分子有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分。

在极性分子中,正电荷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使分子的某一个部分呈正电性(δ+),另一部分呈负电性(δ一);非极性分子的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

[提出问题]
(1)共价键有极性和非极性;分子是否也有极性和非极性?
[演示实验]由学生操作,让学生观察操作者是否规范,从而解决问题。

(2)由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怎样分布?是否重合?
(3)由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怎样找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
[讨论交流]
利用教科书提供的例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借助图示以及数学或物理中学习过的向量合成方法,讨论、研究判断分子极性的方法。

[板书]2.有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中,正电荷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非极性分子的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

[投影] 图2—28
[练习]根据图2—28,思考和回答下列问题:
1. 以下双原子分子中,哪些是极性分子,分子哪些是非极性分子?H202C12HCl
2.以下非金属单质分子中,哪个是极性分子,哪个是非极性分子?P4C60
3.以下化合物分子中,哪些是极性分子,哪些是非极性分子?
CO2HCN H20 NH3 BF3CH4 CH3Cl
[回答]
1. H202C12极性分子HCl ,非极性分子。

2. P4C60都是非极性分子。

3. CO2BF3CH4 为非极性分子,CH3Cl HCN H20 NH3为极性分子。

[总结归纳]
(1)由极性键形成的双原子、多原子分子,其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所以都是非极性分子。

(2)含极性键的分子有没有极性,必须依据分子中极性键的极性向量和是否等于零而定。

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的向量和等于零时,是非极性分子。

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向量和不等于零时,是极性分子。

(3)一般规律:
a.以极性键结合成的双原子分子是极性分子。

如:HCl、HF、HBr
b.以非极性键结合成的双原子分子或多原子分子是非极性分子。

如:O2、H2、P4、C60。

c.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有的是极性分子也有的是非极性分子。

d.在多原子分子中,中心原子上价电子都用于形成共价键,而周围的原子是相同的原
子,一般是非极性分子。

[板书]3. 判断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经验规律:若分子结构呈几何空间对称,为正某某图形,则为非极性分子。

[自学]科学视野—表面活性剂和细胞膜
[问题]1. 什么是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团?疏水基团?肥皂和洗涤剂的去污原理是什么?
2. 什么是单分子膜?双分子膜?举例说明。

3. 为什么双分子膜以头向外而尾向内的方式排列?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