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合集下载

小儿厌食症中医学研究进展

小儿厌食症中医学研究进展

引言
小儿厌食症是一种儿科疾病,以长期食欲减退、厌食、腹胀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小儿厌食症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可能与多种因素如饮 食习惯、环境、遗传等有关。中医学在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习惯、中医体质、中医经络等方面。 小儿的饮食习惯如过多食用生冷、油腻、煎炸等食物,或饮食不规律、偏食等 不良饮食习惯是导致厌食症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医体质学认为,小儿的体质 特点为脾常不足,脾胃功能较弱,易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中医经 络理论则认为,脾胃经络与小儿厌食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结论
小儿厌食症中医学研究进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中药治疗和针灸推拿等非药物 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完善中医治 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未来研究方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探讨小 儿厌食症的病因病机,以期对治疗方案做出更加精准的调整;2)加强小儿厌 食症中医证候学的研究,完善辨证论治体系;3)
西医研究进展
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寻找实验室指标和仪器检查的方法上,以 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另外,药物治疗也是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重要手段, 包括促进食欲和营养补充剂等。然而,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之处,如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和对病情的长远影响尚不明确,且心理因素在疾病 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也需进一步探讨。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症具有独特的优势,临床上常采用中药汤剂、中药灌肠、中 药贴敷等方法进行治疗。中药汤剂是根据不同证型,配制不同的方剂,以达到 调和脾胃、增进食欲的目的。中药灌肠是将中药煎成灌肠液,通过直肠给药, 以缓解厌食症状。中药贴敷则是将中药制成贴敷剂,外敷在小儿脐部,通过经 络作用改善厌食症状。

【VIP专享】儿科全部临床路径

【VIP专享】儿科全部临床路径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 450 —
6.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及分析综合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蚯蚓教的学实难验点,线培形养动观物察和能环力节和动实物验的能主力要;特2征.通。过教对学观方察法到与的教现学象手分段析观与察讨法论、,实对验线法形、动分物组和讨环论节法动教特学征准的备概多括媒,体继课续件培、养活分蚯析蚓、、归硬纳纸、板综、合平的面思玻维璃能、力镊。子情、感烧态杯度、价水值教观1和.通过学理解的蛔1虫.过观适1、察于程3观阅 六蛔寄.内列察读 、虫生出蚯材 让标容生常3根蚓料 学本教活.见了 据身: 生,师的2的、解 问体巩鸟 总看活形线作 用蛔 题的固类 结雌动态形业 手虫 自形练与 本雄学、三动: 摸对 学状习人 节蛔生结、4物、收 一人 后和同类 课虫活构请一并蚯集 摸体 回颜步关 重的动、学、归蚓鸟 蚯的 答色学系 点形教生生让纳在类 蚓危 问。习从 并状学理列学线平的害 题蚯四线人 归、意特出四生形面生 体以蚓、形类 纳大图点常、五观动玻存 表及的鸟请动文 本小引以见引、察物璃现 ,预身类 3学物明 节有言及的导 、巩蚯的上状 是防体之生和历 课什根蚯环学 怎固蚓主和, 干感是所列环史 学么据蚓节二生 样练引要牛鸟 燥染否以举节揭 到不上适动、回 区习导特皮类 还的分分蚯动晓 的同节于物让答 分。学征纸减 是方节布蚓物起 一,课穴并学课 蚯生。上少 湿法?广的教, 些体所居归在生前 蚓回4运的 润;泛益学鸟色生纳.靠物完问 的答蛔动原 的4,处目类 习和活环.近在成题 前蚯虫的因 ?了以。标就 生体的节身其实并 端蚓寄快及 触解上知同 物表内特动体结验总 和的生利慢我 摸蚯适识人 学有容点物前构并结 后生在用一国 蚯蚓于与类 的什,的端中思线 端活人问样的 蚓飞技有 基么引进主的的考形 ?环体题吗十生行能着 本特出要几变以动境,?大 节活的1密 方征本“特节化下物.并会让为珍 近习形理切 法。课生征有以问的引小学什稀 腹性态解的 。2课物。什游题主.出起结生么鸟 面和结蛔关观题体么戏:要蚯哪利明?类 处适构虫系察:的特的特蚓些用确等 ,于特适。蛔章形殊形征这疾板,资 是穴点于可虫我态结式。种病书生料 光居是寄的们结构,五典?小物, 滑生重生鸟内学构,学、型5结的以 还活要生类部习与.其习巩的如鸟结爱 是的原活生结了功颜消固线何类构鸟 粗形因的存构腔能色化练形预适特护 糙态之结的,肠相是系习动防于点鸟 ?、一构现你动适否统。物蛔飞都为结。和状认物应与的。虫行是主构课生却为和”其结病的与题、本理不蛔扁的他构?特环以生8特乐虫形观部特8三征境小理页点观的动位点、梳相组等这;,哪物教相,引理适为方些2鸟,育同师.导知应单面鸟掌类结了;?生学识的位你握日构解2互.生。办特认线益特了通动观手征识形减点它过,察抄;吗动少是们理生蛔报5?物,与的解.参虫一了它和有寄主蛔与结份解们环些生要虫其构。蚯都节已生特对中。爱蚓会动经活征人培鸟与飞物灭相。类养护人吗的绝适这造兴鸟类?主或应节成趣的为要濒的课情关什特临?就危感系么征灭来害教;?;绝学,育,习使。我比学们它生可们理以更解做高养些等成什的良么两好。类卫动生物习。惯根的据重学要生意回义答;的3.情通况过,了给解出蚯课蚓课与题人。类回的答关:系线,形进动行物生和命环科节学动价环值节观动的物教一育、。根教据学蛔重虫点病1.引蛔出虫蛔适虫于这寄种生典生型活的线结形构动和物生。理二特、点设;置2.问蚯题蚓让的学生生活思习考性预和习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3.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儿科小儿厌食病中医诊疗方案

儿科小儿厌食病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中医儿科病证厌食诊断疗效标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

(1)有喂养不当、病后失调、先天不足或情志失调史。

(2)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

(3)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

(4)除外其他外感、内伤等慢性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中的厌食症诊断依据。

(1)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较长时间(持续1个月以上)食欲降低,食量减少大于或等于正常的1/2。

(2)伴有腹胀或腹痛,恶心,呕吐,口臭,大便稀或秘结,味酸臭;(3)应排除消化系统疾病、合并严重佝偻病、贫血及心、脑、呼吸、肝、肾等系统疾;排除精神因素及药物性因素的影响。

(二)证候诊断1.脾虚食积证:食少,纳呆,懒言,面色萎黄,大便不实,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

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红,现于风关,脉缓无力。

2.脾胃不和证:食欲不振,甚则厌恶进食,常伴有嗳气泛恶,脘腹饱胀,大便不畅。

舌质淡红苔白腻或微黄,指纹淡红,现于风关,脉濡缓或滑数。

3.脾胃阴虚证:食少、纳呆,口舌干燥,喜冷饮。

面色黄无光泽,皮肤干燥,便秘或大便干结,小便黄赤。

舌质红,少津,苔少或花剥,指纹淡紫,现于风关,脉细数。

4.脾虚肝旺证:厌食或拒食,性燥易怒,好动多啼,咬齿磨牙,便溏溲少。

舌光苔净,指纹淡紫,现于风关,脉细弦。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脾虚食积证治法:健脾消食。

推荐方药:异功散加味。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佩兰、砂仁、神曲、鸡内金等。

经验方加减:佛手、山楂、麦芽、苍术、石菖蒲、白术、九香虫、党参等。

中成药:健儿消食口服液、小儿健脾化积口服液等。

2.脾胃不和证治法:运脾开胃。

脾胃病科 厌食(神经性厌食症)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脾胃病科 厌食(神经性厌食症)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脾胃病科厌食(神经性厌食症)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c056dd8a-6eba-11ec-8244-7cb59b590d7d脾胃病科厌食(神经性厌食症)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厌食症(神经性厌食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厌食症的门诊患者。

一、厌食(神经性厌食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厌食症(TCD代码:bez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神经性厌食症(icd-10编码:f50.4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胃肠病学》(李千沟主编,科学出版社,202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3版(陈昊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和CCMD-3(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2001年第3版)。

2.证候诊断参见全国厌食症(神经性厌食症)中医药重点专业合作小组制定的《厌食症(神经性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

厌食(神经性厌食症)临床常见证候:肝脾不调证饮食积滞证湿浊内阻证脾阴不足证脾胃气虚证(三)治疗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厌食(神经性厌食症)协作组制定的厌食(神经性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

神经性厌食症被明确诊断(1)。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4)标准治疗时间为≤ 28天(五天)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厌食(神经性厌食症)的患者。

2.因器质性疾病所造成的厌食症者不进入本路径。

3.如果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过程中不需要特殊治疗,且不影响首次诊断的临床路径过程的实施,则可以进入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采用四诊结合对照的方法,收集本病不同证型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舌脉特征。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7)门诊检查项目1所需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3)上消化道钡餐或胃镜检查(必要时进行粘膜活检);(4)腹部超声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全消化道钡餐造影、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消化系统肿瘤标记物筛查、胸部x线片、甲状腺功能等。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进展作者:魏剑平王晓婧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年第03期摘要:小儿厌食症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属于祖国医学“恶食”、“伤食”、“食积”、“痰滞”等范畴。

其临床表现为小儿长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

中医认为多与乳食不节、痰湿内生、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情志不舒等因素有关,其病位在脾胃。

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优势,临床疗效好。

中医治疗本病的方法、手段众多,注重从整体出发,调理各脏腑的功能,达到阴平阳秘、阴阳平衡。

本文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自拟汤药、中成药、外敷法、针灸及按摩法等方面对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近况予以综述。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病因病机;中医药疗法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3-0070-02小儿厌食症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属于祖国医学“恶食”、“伤食”、“食积”、“痰滞”等范畴。

其临床表现为小儿长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其病程较长,多为2个月以上[1]。

中医认为小儿厌食多与乳食不节、痰湿内生、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情志不舒等因素有关,其病位在脾胃。

近几年来本病有日渐增多趋势。

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本文就近年来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药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导致小儿厌食症的因素较多,大多数临床医家认为与脾胃失调、纳化失常有关。

汤一新等[2]认为小儿厌食以脾阴不足者为多,其原因有三:食品结构的改变;社会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影响。

胡爱国[3]通过对300例厌食症患儿的调查,将本病病因分为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多病久病,损及脾胃;环境变化,思虑伤脾;暑湿熏蒸,脾阳失展等5种。

骆常义[4]总结厌食病因指出,脾胃因素是产生厌食的内在根本因素。

徐世军[5]总结李秀亮教授治疗厌食的经验,指出脾胃阴虚是脾胃功能失调在本病中的根本表现。

儿科全部临床路径[1]汇总

儿科全部临床路径[1]汇总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 (451)肺炎喘嗽(肺炎)中医临床路径 (455)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460)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 (464)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 (467)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471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 (476)儿科中医临床路径—450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的患儿。

一、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紫癜(TCD 编码:BEZ2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过敏性紫癜(ICD-10 编码:D69.004)。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 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学(中华医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伤络证 血热妄行证 阴虚火旺证 气不摄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紫癜(TCD 编码:BEZ240)和过敏性紫癜(ICD-10 编码:D69.004) 的患者。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出现严重腹痛、呕血、便血、肾脏损伤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儿科全部临床路径

儿科全部临床路径

儿科全部临床路径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儿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451 肺炎喘嗽(肺炎)中医临床路径.......................................455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460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464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467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471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 (476)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450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的患儿。

一、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紫癜(TCD 编码:BEZ2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过敏性紫癜(ICD-10 编码:)。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和《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临床常见证候:风热伤络证血热妄行证阴虚火旺证气不摄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儿科厌食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儿科厌食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厌食厌食是指小儿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个症状,是由喂养不当、偏食零食、饥饱不匀等损伤脾胃所引起。

多见于婴幼儿。

病程较长,日久气血俱虚,抵抗力差,容易诱发其他病症。

【诊断】1.本病长期食欲不振,甚则拒食,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精神良好,嬉耍如常,脉平,苔薄白,舌质正常。

2 .所表现的厌食、消瘦诸症,应与小儿府证作鉴别。

府证中的“府气”候,除消瘦食少之外,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腹胀,大便稀酒或便秘3 .实验室检查: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轻度下降。

部分患儿有血清锌、胃泌素降低。

4.需要排除肝炎、结核以及其他慢性疾病出现的厌食症状。

【治疗】厌食的治疗方法、除药物治疗之外,尚有推拿疗法、外治疗法、饮食疗法等,均能收效。

其治疗原则,皆是调理脾胃。

比较而言,药物治疗与推拿或外治方法相结合,可以提高疗效。

一、辨证论治厌食病在脾胃,辨证时应辨别以脾运失健抑或胃阴不足、脾胃气虚。

虽然三者均以厌食为主症,但有运化失健或阴虚、气虚之不同,要从证、舌方面加以鉴别。

治疗法则,以“脾健贵在运而不在补”为指导思想,着重调和脾胃,转运中焦气机。

1.牌失健运证食欲不振或拒食,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精神良好,舌苔薄净或薄腻,舌质正常,脉尚有力。

乃厌食初起,脾胃运化失常所致。

治法:和脾助运。

方药举例: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苍术、山楂、麦芽、佩兰、神曲各10g。

加减:腹胀,加鸡内金6g或枳壳6g。

便清,加怀山药10g,炮姜炭3g。

2.胃阴不足证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大便干结,舌苔花剥或光红少津,夜寐不宁,面色微黄。

此素体阴虚,胃失濡养所致。

治法:养胃育阴。

方药举例:养胃增液汤加减。

石斛、沙参、白芍各IOg,甘草、乌梅各4g,陈皮5go加减:苔腻、夹湿,加意及仁、茯苓各10g。

便澹,加山药10g,诃子肉5g。

拒食,加佛手片6g,谷麦芽各10g。

3.脾胃气虚证面色少华,精神不振,形体偏瘦,不思饮食,食少便澹,舌淡苔薄,脉细。

治法:健牌益气。

方药举例:异功散加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厌食症的门诊患儿。

一、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厌食病(TCD编码:BEZ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厌食症(ICD-10编码:R63.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儿科病证厌食诊断疗效标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中的厌食症诊断依据。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小儿厌食病(厌食症)协作组制定的“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临床常见证候:
脾虚食积证
脾胃不和证
脾胃阴虚证
脾虚肝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小儿厌食病(厌食症)协作组制定的“小儿厌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厌食病(厌食症)。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厌食病(厌食症)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指纹)特点。

注意证候的
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微量元素、便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腹部彩超、胃电图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脾虚食积证:健脾消食。

(2)脾胃不和证:运脾开胃。

(3)脾胃阴虚证:滋脾养胃。

(4)脾虚肝旺证:疏肝健脾。

2.外治法
(1)药物敷脐法
(2)穴位贴敷疗法
(3)推拿疗法
(4)捏脊疗法
(5)针灸疗法
(6)针刺四缝穴疗法
(7)耳针疗法
(8)隔药艾灸
(9)刮痧疗法
(10)脉冲离子导入经皮给药治疗
3.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1.食欲增强,食量增加。

2.面黄少华、形体瘦弱有所改善。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导致治疗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

2.合并其他系统疾病,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因患儿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小儿厌食病(厌食症)((TCD编码:BEZ070,ICD-10编码:R63.0)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_________
进入路径日期:年月日完成路径日期: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