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牙源性粘液瘤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牙源性粘液瘤

牙源性粘液瘤

Odontogenic mxyoma
Odontogenic mxyoma 生物学特点:

肿瘤生长缓慢,浸润骨组织。有时穿
透骨皮质到达邻近的软组织内。不发生
转移。

由于肿瘤浸润性生长,再加之肿瘤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胶冻状,较脆,手术后很容易复发。有 人统计,保守的外科治疗,复发率为25
Odontogenic mxyoma
起交织呈网状。细胞排列疏松,胞浆嗜碱性,核 卵圆形,染色深,无明显核仁,核分裂罕见。瘤 细胞间有大量蓝色粘液。有时肿瘤生长较快,可 能是粘液基质堆积的结果。在肿瘤内,粘液细胞 之间有少量散在的牙源性上皮条索或上皮岛。
Odontogenic mxyoma

有时肿瘤内出现中等量的胶原纤维, 称纤维粘液瘤(myxofibroma)。
Odontogenic mxyoma
阴 或 X 影 蜂 线 。 窝 表 状 现 阴 : 影 大 , 小 有 不 时 等 呈 的 多 斑 囊 片 状 状
Odontogenic mxyoma
病理变化: 大体:肿物边界不清,切面灰白色,半透明状,
质脆,富有粘液,无被膜。
镜下:瘤细胞呈梭形或星形,细胞有较长的突
组织发生: 骨的粘液瘤主要发生在颌骨中, 而且肿瘤往往伴有缺牙或牙齿 发育异常,加之内有牙源性上 皮,故认为颌骨粘液瘤是牙源 性的。组织化学证明,肿瘤可 能来自牙胚的牙乳头、牙囊或

在牙源性粘液瘤中有两种酸性粘多糖。
大量的透明质酸(hyaluranic acid),少
量的硫酸软骨素(Chondritin sulfate)。
透明质酸是肿瘤行为的主要因素。
Odontogenic mxyoma

口腔颌面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口腔颌面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口腔颌面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口腔颌面肿瘤是指发生在口腔、颌骨及其周围组织的各种肿瘤。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口腔颌面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口腔颌面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诊断进展1. 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影像学技术在口腔颌面肿瘤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X线片已经被数字化X线摄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高精度影像学技术所取代。

这些技术可以准确地显示肿瘤的形态、范围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是否伴有转移,使医生能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2. 分子生物学检测的进展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口腔颌面肿瘤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基因变异、蛋白质表达等分子水平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分子亚型、预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并指导治疗。

近年来,基因测序、蛋白质芯片等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口腔颌面肿瘤研究的热点。

二、治疗进展1.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口腔颌面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开展肿瘤切除手术的可行性越来越高。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肿瘤切除术、颌骨重建术等。

并且,利用显微镜、内窥镜等辅助设备,可以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减少手术创伤。

2.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口腔颌面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

传统的放射治疗主要是使用X射线进行,但其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较大,容易出现副作用。

而近年来,质子和重离子治疗作为新兴的放射治疗方式,具有精确瞄准肿瘤、减少对正常组织损伤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口腔颌面肿瘤的治疗。

3.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指通过特定的分子靶点,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口腔鳞状细胞癌,可以采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抑制肿瘤的生长。

此外,肿瘤免疫治疗、血管生成抑制剂等也是口腔颌面肿瘤治疗的新方向。

4. 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指将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的方式。

综合治疗在口腔颌面肿瘤的治疗中被广泛采用,不仅可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还可以减少治疗的副作用。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能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形成。

在口腔颌面部也会出现不同类型的肿瘤。

了解这些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对于口腔医生来说至关重要,能够帮助其做出准确的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常见影像学表现。

1. 牙源性肿瘤牙源性肿瘤是指起源于牙源组织的肿瘤。

常见的牙源性肿瘤有鳞状细胞瘤、颌骨干细胞瘤和牙源性乳头状瘤等。

在影像学上,牙源性肿瘤通常呈现为颌骨的溶骨性破坏,边界清晰,可见囊性或实性结构。

鳞状细胞瘤通常呈现为颌骨的溶骨性破坏,可见囊性骨质内充满软组织密度影响,还可出现骨膜反应。

颌骨干细胞瘤常呈现为颌骨局限性密度增高灶,边界清晰,有时可见囊变区域。

牙源性乳头状瘤则呈现为牙根周围造成的骨质破坏,外形呈分叶状。

2. 上皮源性肿瘤上皮源性肿瘤是指起源于口腔黏膜和皮肤上皮的肿瘤。

常见的上皮源性肿瘤有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和黏液囊肿。

鳞状细胞癌在影像学上常表现为颌骨骨质的溶骨性破坏,可见软组织密度影响。

基底细胞癌通常表现为颌骨局限性骨质破坏,但相比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对骨质的破坏相对较小。

黏液囊肿则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囊性结构,边界清晰。

3. 肉瘤和淋巴瘤肉瘤和淋巴瘤也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肿瘤类型。

肉瘤可分为纤维肉瘤、腺样肉瘤和肌肉肉瘤等。

在影像学上,肉瘤通常表现为颌骨弥漫性的溶骨性破坏,边界不清晰。

而淋巴瘤则呈现为颌骨的局限性骨质增生或破坏,可见颌骨边缘的硬化带。

4. 囊肿和囊实性肿块囊肿和囊实性肿块在口腔颌面部也较为常见。

常见的囊肿有颌骨囊肿、腺样囊肿和鳞状上皮囊肿等。

颌骨囊肿在影像学上呈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低密度结构,边界清晰。

而腺样囊肿常呈现为颌骨的囊性破坏,可见不规则的囊壁,有时囊壁还会有钙化。

鳞状上皮囊肿则表现为软组织密度或略高于软组织密度的囊实性病变。

5. 血管性肿瘤血管性肿瘤包括血管瘤和血管肉瘤。

血管瘤通常表现为颌骨的局限性骨质增生,边界清晰。

上颌骨黏液瘤

上颌骨黏液瘤
上颌骨粘液瘤是一种少见的、局部侵袭、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不同年龄 患者,多发于青壮年。无明显性别差异,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颌骨粘液瘤虽以下颌骨多 见,但上颌骨粘液瘤因其易侵入上颌窦而更富有侵袭性。上颌骨粘液瘤病变进展缓慢,首 次引起病人注意常常是因为面部出现渐进性生长肿块而引起的面部变形、牙齿松动脱落以 及压迫症状。
• 此外 MRI 病变显示良好,病变侵蚀临近组织范围以及侵蚀牙根骨质情况均有良好体现。可作为 上颌骨粘液瘤诊断的良好工具。
上颌骨粘液瘤治疗方式
• 最恰当的治疗方法为手术疗法:上颌骨截除或次全切除术,一次性切除全 部肿瘤组织。同期或择期修复。上颌骨粘液瘤属良性肿瘤,但手术不易切 除彻底,术后易复发,手术时应按低度恶性肿瘤的手术原则处理。切除可 见肿瘤及相应的安全缘。
上颌骨黏液瘤
病例2
• 女,27岁 • 门诊病人,牙周不适
上颌骨粘液瘤
• 病理:上、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占牙源性肿瘤或囊肿 的 3%-5%[1]。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患者,多发于青壮年。少数报道见于儿童及婴幼儿。国 外的文献中曾报道过两例13 个月,一例 19个月大的上颌骨粘液瘤患儿。
鉴别诊断
• 上颌窦粘液囊肿:
上颌骨粘液瘤影像特点
• 上颌骨粘液瘤呈现多样性放射线特征。
• X线显示上颌骨骨质膨隆,病变区为大小不等的蜂窝状或囊状阴影,间有薄骨隔。各房隔较细而 不规则,呈直线条或“火焰状”,为上颌骨粘液瘤的特征。肿瘤大者可见骨质破坏,牙齿移位或 缺失。
• CT 检查可见肿瘤边界清楚,边缘光滑,均质信号。部分患者可见骨皮质不连续。还有一部分患 者可见病灶内的骨性间隔,并可见在肿瘤内部成角或成直线的骨性间隔,且这种骨性间隔多见于 肿瘤的周边。软组织像 CT显示出了上颌窦内有间隔的多室软组织肿块,而骨窗 CT 可见窦壁骨 质破坏,并可见到病灶内线状骨性影像。亦可见上颌窦及齿槽骨受侵蚀及破坏。CT 显示上颌骨 粘液瘤的特征为上颌窦内的软组织肿块影伴骨质破坏、吸收,和/或有线、带状的骨性间隔、骨 化区。

粘液腺癌治疗,治疗方法

粘液腺癌治疗,治疗方法

粘液腺癌治疗,治疗方法粘液腺癌是一种比较罕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较低,且易于复发和转移。

然而,如果得到及时的治疗,粘液腺癌的治愈率也会比较高。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粘液腺癌的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

一、治疗方法1.手术治疗:手术是粘液腺癌治疗的主要方式,目的是将肿瘤完全切除,并尽可能地保留患者的正常组织和器官。

手术的方式取决于肿瘤的种类、位置、大小及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等情况。

2.放疗:放疗主要用于术后复发的患者或手术不能切除的患者。

放疗的原理是通过高能射线破坏癌细胞的遗传物质,杀死癌细胞,防止其继续生长和扩散。

3.化疗:化疗常常与手术和/或放疗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化疗可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进而杀死癌细胞。

4.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肿瘤治疗方法。

该方法是通过研究癌细胞的信号传导通路或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药物,避免对正常细胞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二、注意事项1.定期检查:粘液腺癌易于复发和转移,因此治疗后需要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复发或转移的癌细胞。

2.注意饮食:癌症患者的饮食应该注意健康、均衡、科学,避免食用过于高脂、高糖、高盐、高胆固醇或不洁食物,以减少对身体的负担。

3.保持良好心态:精神状态对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有影响。

患者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4.安全用药:药品的选择和用量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病情及反应情况进行调整,并遵照医生的建议使用,防止误用药物带来的不良后果。

5.积极锻炼身体: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患者的身体免疫力,缓解身体不适症状,促进疾病康复。

总之,粘液腺癌治疗需要基于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患者也应该注意自我调节和保健,及时发现、治疗并预防疾病复发与转移。

长毛的胎记会癌变么,治疗方法胎记是指新生儿出生后即可见的先天性皮肤病变。

它是胎儿时皮肤某些部位的畸形产物,是由于胚胎组织的发育异常、血管形成、色素质量或深浅的变化等原因所造成的。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早期诊断方法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早期诊断方法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早期诊断方法概述:口腔颌面部肿瘤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产生了重要影响。

早期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此,寻找可靠的早期诊断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口腔医学中常用的口腔颌面部肿瘤早期诊断方法。

一、病史和临床检查在进行口腔颌面部肿瘤早期诊断时,病史和临床检查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步骤。

医生首先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疾病病史,包括疼痛感觉、肿块长期存在情况、曾接受的治疗等。

接着,医生会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包括观察颌面部的外部形态、肿块的性质和周围组织是否受累等。

这些临床检查可以提供一些初步的信息,但不足以做出准确的诊断。

二、影像学检查1. X线检查X线检查是最常用的口腔颌面部肿瘤早期诊断方法之一。

常规的X线检查可以通过拍摄全口X片或特定部位的X片来观察颌面部的结构和组织是否发生异常变化。

对于较小的肿瘤,可能需要进行放大X线检查。

此外,口腔颌面部肿瘤的X线检查还可结合口腔造影剂或增强剂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2.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可提供更为详细的颌面部结构信息。

CT扫描可以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分布情况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对于可疑的病灶,可以通过增强CT来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3. MRI检查MRI检查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早期诊断中也有重要应用。

相对于CT 扫描,MRI可以提供更为清晰的软组织图像,对于早期病变的检测更为敏感。

此外,MRI还可用于评估肿瘤的侵袭深度以及颌骨的受累情况。

三、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是确诊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金标准。

通常,在病理科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活检或切除肿瘤后进行组织学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类型、分级以及侵袭深度。

根据组织学检查的结果,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生物标志物检测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早期诊断也出现了新的方法。

一些特定的生物标志物如miRNA、DNA甲基化等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早期诊断中显示出了潜在的应用价值。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早期筛查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早期筛查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早期筛查口腔颌面部肿瘤是一类常见的恶性疾病,早期筛查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早期筛查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常见的口腔颌面部肿瘤类型口腔颌面部肿瘤包括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包括:1. 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是口腔癌的最常见类型,常见于口腔黏膜,早期症状较轻微,易被忽视。

2. 口腔颌面部唾液腺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早期症状可包括肿胀、疼痛、口腔干燥等。

3. 口腔颌面部混合性肿瘤:是一种由多种组织类型组成的肿瘤,常见于颌骨和口腔软组织。

二、早期筛查的重要性口腔颌面部肿瘤在早期时往往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逐渐加重,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疼痛和困扰。

早期筛查可以有效避免肿瘤的进一步扩散,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三、早期筛查的方法1. 口腔检查:定期到口腔医生处进行口腔检查是早期筛查的基础。

医生会仔细检查口腔黏膜、舌头、颌骨等部位,观察有无肿块、溃疡、出血等异常现象。

2. 影像学检查: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早期筛查还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获取更多信息。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射线、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I(核磁共振成像)等,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肿瘤位置和大小。

3. 生物标志物检测:某些特定的蛋白质或基因可以作为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生物标志物,检测这些标志物可以辅助早期筛查。

例如,血液中的癌胚抗原(CEA)和细胞角蛋白19(CYFRA 21-1)可以作为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

四、早期筛查的注意事项1. 定期体检: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早期筛查需要定期进行,特别是对于存在高风险的人群,如吸烟者、饮酒者、长期患有口腔疾病的人等。

2. 自我检查:在定期就医之外,每个人也可以进行口腔自我检查。

定期观察口腔黏膜、舌头、颌骨等部位有无异常,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早就医。

3.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发现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症状,及时寻求口腔医生的帮助,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口腔颌面肿瘤的诊断

口腔颌面肿瘤的诊断
锶、113锢、67镓等
临床对甲状腺癌及口腔内异位甲状腺可应用131碘或125碘诊
断,颌骨恶性肿瘤用99m得 肿瘤有无远处转移,骨病损的显示十分良好;优于 X线检 查,能协助临床早期诊断骨质破坏或远处转移
四、穿刺及细胞学检查
1. 穿刺检查:适用于有波动感或非实质性含有液体 的肿瘤
囊肿,可吸出液体,涂片检查有时有胆固醇晶体 深部血管瘤可抽出血液
活检部位多考虑手术原则外,切口应包括在
手术时切除范围内
(二) 吸取活组织检查 1. 适应于深部肿瘤或表面完整较大的肿瘤及颈部大的淋巴结 2. 吸取方法:局麻后用尖刀将皮肤或粘膜刺开0.2cm大小破 口,用带芯的穿刺针接上50ml针筒,自皮肤小口处刺进 肿瘤。避开重要血管和组织,进入肿瘤后,保持负压,向 各方向穿刺2~3次,缓慢拨出针头,常可获得细条肿瘤组 织。推出针管内肿瘤组织,放在滤纸上,再放入10%福尔 马林溶液中固定送检。 3. 注意:可能引起内出血及癌细胞扩散 手术治疗时,宜将穿刺点皮肤一并切除
口腔颌面肿瘤的治疗
综合治疗 依肿瘤性质及其临床表现,结合身体情况,具
体分析,确定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因人因病而异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叫量体裁衣 (custom made)。
一、治疗原则
(一) 良性肿瘤
外科治疗为主:临界瘤,应切除肿瘤周围
部分正常组织,作冰冻切片病理检查
应扩大切除范围
如恶变,
颌骨肿瘤 手术治疗为主。
4.
临床分期
选择治疗计划的参考、预后估计的参考:
早期病员不论应用任何一种疗法均可获效
晚期病员则以综合治疗的效果为好。
T——原发肿瘤 N——区域性淋巴结 M——远处转移
TNM分类将不同的TNM分类再进行排列组合,即可以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颌骨牙源性粘液瘤诊断与治疗
【关键词】颌骨;粘液瘤;牙源性
颌骨粘液瘤临床上极少见,多为个人案或小病例组报告,其临床表现无典型性特征,临床极易误诊,我科自1990年至今共收治9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3例,女6例,男女构成比为1:2,年龄6~44岁,平均29.5岁。

发生于上颌骨5例,下颌骨4例。

3例伴有肿瘤区牙齿缺失及阻生牙或埋伏牙。

3例误诊为造釉细胞瘤,3例误诊为颌骨囊肿,2例误诊为颌骨骨巨细胞瘤,1例误诊为浆细胞肉芽肿。

1.2 临床表现9例病例,病史最长63个月,病史最短2个月,早期无自觉症状,仅2例表现有牙齿不适,肿物早期均表现以牙槽突区域肿大膨隆为特征,肿物生长缓慢,患者多在肿瘤增大并出现颌骨膨隆致面部畸形时始发现肿物,多伴有牙齿松动,亦有牙齿缺失及埋伏牙或阻生牙存在,X线显示颌骨有界限不清的骨质破坏,以牙槽突破坏最严重,有时呈现以牙为中心的颌骨破坏影像,可见不典型多房性透光影,分隔不规则,可见肿瘤周围牙齿移位,牙根之间呈扇形分开征像,未发现明显牙根吸收。

本组病例3例有不典型分房结构,3例伴有埋伏阻生牙。

5例患者术前病检,其中4例确诊为颌骨牙源性粘液瘤,纠正了临床诊断,1例报告为浆细胞肉芽肿,术后病理确诊。

4例术中快速冰冻确诊颌骨牙源性粘液瘤。

1.3 治疗方法9例均行肿瘤扩大切除手术,手术以肿瘤外1.0~0.5 cm扩大切除肿瘤。

5例上颌骨肿瘤中,1例肿瘤侵犯颧骨及眶下壁,行颧骨部分切除及上颌骨全切除术,2例肿瘤侵犯上颌窦骨壁,行上颌骨次全切除术,术后3例均进行赝复体修复,另2例肿瘤未侵犯上颌窦骨壁,行上颌骨部分切除,保留上颌窦粘膜或大部分粘膜,用同侧颊脂垫修复创面。

4例下颌骨肿瘤中,2例行下颌骨切除,同期游离髂骨移植修复手术,2例行下颌骨方块切除手术。

2 结果
9例患者术后病理均诊断为颌骨牙源性粘液瘤,术后随访0.5~18年均无复发。

3 讨论
3.1 颌骨粘液瘤是一种良性但有局部浸润性的肿瘤,其临床症状与其他颌骨中心性膨胀性良性肿瘤很相似,典型表现为无痛性颌骨膨隆状肿物及牙齿松动,肿瘤区有牙齿缺失及埋伏牙或阻生牙,X线无典型的影像特征,很难与颌骨造釉细胞瘤,中心性颌骨骨巨细胞瘤,颌骨囊肿等相鉴别,临床上易造成误诊。

与刘运岭[1]及胡砚平等[2]报告一致。

3.2 颌骨粘液瘤可见各年龄组,好发于年轻人,本组资料平均年龄29.5岁,与国内文献一致,但女性多于男性,与徐保华等[3]报告之男女1.6:1有明显区别,而与胡砚平等[2]报告男女1:1.4及徐袁瑾等[4] 报告男女1:1.5女性偏多相近,考虑该病好发于女性,但各组病例均较少,有待进一步观察。

3.3 颌骨粘液瘤肉眼可见肿瘤边界不清,剖面为灰白或乳白色,半透明,较脆,有粘液,常无包膜,偶见不完整包膜,显微镜检查,肿瘤由棱形或多角形细
胞组成,细胞有细长胞浆突起,可见少量胶原纤维及牙源性上皮,病理表现与乔永明等[5]报告结果一致,加之X线常表现为颌骨界限不清的骨质破杯,尤其牙槽突破坏最严重,与徐保华等[3]报告一致,符合肿瘤来源于牙源上皮的观点。

3.4 颌骨粘液瘤具有局部浸润性特点,多不累及骨膜,肌肉[3],治疗以局部扩大切除为主,单一刮治手术后,有复发现象[2],但未发现淋巴结转移,勿须淋巴清扫术。

本组病例均行肿瘤扩大切除,手术无一例复发,说明扩大切除手术是治愈本病的根本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运岭.牙源性粘液瘤误诊8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6):927-928.
[2]胡砚平,刘冰,苏彤,等.牙源性粘液瘤24例临床分析.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7):441-442.
[3]徐保华,史宗道. 颌骨粘液瘤. 口腔医学,1992,12(3):116-118.
[4]徐袁瑾,张志愿,沈国芳.牙源性粘液瘤(附23例分析).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2,18(1):30-31.
[5]乔永明,韩新光,崔文光,等. 5例牙源性粘液瘤临床分析.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3):1458-14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