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临床路径
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概述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的疼痛、肿胀和功能受限。
中医临床路径是针对风湿病的中医诊疗过程的规范化指南,旨在提供有效、安全和系统的中医治疗方案。
诊断中医诊断风湿病通常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过程、症状和体征等信息。
2.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病理表现。
3. 闻诊:通过听诊患者的呼吸音、心音以及其他感觉如气息等,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相关风湿症状。
4. 切诊:用手指按压患者的特定部位,以确定是否存在压痛或其他疼痛感。
临床路径中医临床路径是为了提供规范化的风湿病中医治疗方案而制定的指南。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中医临床路径的步骤:1. 中医四诊合参: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部分,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疾病发展过程,确定辨证施治的方向。
2. 中医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选择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羚羊角、秦艽、防己等,可以通过舌下含服、煎煮等方式使用。
3. 中医针灸治疗: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风湿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刺激,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缓解关节疼痛和肿胀。
4. 中医推拿按摩治疗:通过按揉患者的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的循环,消除病痛和改善关节功能。
5. 中医养生建议: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饮食、运动和心理调节等方面的养生建议,以帮助患者康复和预防复发。
总结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临床路径提供了规范化的中医治疗方案,通过中医四诊合参、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治疗和养生建议等综合手段,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缓解关节疼痛和肿胀,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进行治疗前,建议患者及其家属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以确定最适合患者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风湿病临床路径

风湿病临床路径引言风湿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关节和周围组织。
其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关节疼痛、关节红肿、运动受限等症状。
为了提供风湿病患者的标准化治疗和优质护理,制定了风湿病临床路径。
本文将介绍风湿病临床路径的内容和目的。
临床路径的目的风湿病临床路径的目的是为风湿病患者提供标准化的治疗和护理,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通过临床路径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明确患者的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和康复计划,减少临床决策的主观性,并提供治疗过程的指导,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风湿病临床路径的内容1. 评估和诊断阶段:- 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包括关节的红肿、疼痛程度等。
- 实施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炎症指标、抗核抗体等。
- 确定风湿病的诊断和分型。
2. 治疗阶段:- 给予患者相应的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 提供适当的物理治疗,如理疗、温热疗法等。
- 团队协作,包括风湿科医生、护士、康复师等的参与。
3. 康复和护理阶段:- 进行关节活动度的恢复训练,如关节活动、肌肉力量练等。
- 提供关节保护指导,包括关节的稳定性、运动姿势等。
- 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4. 随访和复查:- 定期复查风湿病指标和实验室检查,评估治疗效果。
- 随访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论风湿病临床路径是一种标准化的治疗和护理方案,旨在提高风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通过评估和诊断、治疗、康复和护理以及随访和复查等环节的完善,可以提供全面的医疗团队合作和指导,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护理服务。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路径(医生篇)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路径(2011年版)一、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ICD-10︰M05 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 年修订的RA诊断标准。
1 、晨僵至少1 小时≥6 周。
2 、3 个或3 个以上关节肿≥6 周。
3 、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6 周。
4 、对称性关节肿≥6 周。
5 、皮下结节。
6 、手X线片改变。
7 、类风湿因子阳性(乳胶凝集法滴度≥1:32 )。
确诊RA,至少需具备七项中的四项标准。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 非药物治疗(1)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知识的教育。
(2)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2. 药物治疗(1)糖皮质激素、非甾类抗炎药及其他止痛药物,根据病情对肿胀明显关节可行长效皮质激素等关节腔注射。
(2)慢作用药: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柳氮磺吡啶、沙利度胺、硫酸羟氯喹等药物,用药前后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及其他有关项目。
(3)甲氨蝶呤等慢作用药治疗无效者,可考虑使用生物制剂,用药前筛查结核、肝炎等感染性疾病。
(4)中成药物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2-3 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类风湿关节炎ICD-10︰M05 901 疾病编码。
2. 伴有感染、血管炎、肺部病变及其他全身系统疾病不纳入本路径。
3. 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并经临床医师判断需要住院治疗。
4.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C反应蛋白(CRP)、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学指标;(4)关节影像学检查:关节X线、超声、CT,或MRI;(5)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心脏彩超、腹部B超。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

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
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大偻(TCD编码:BNV07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ICD-10编码:M45.99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0~135-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4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纽约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案”。
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常见证候:肾虚督寒证肾虚湿热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0~135-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偻(强直性脊柱炎)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大偻(TCD 编码:BNV070)和强直性脊柱炎(ICD-10 编码:M45.991)的患者。
2.若患者已使用西药治疗,可维持原剂量,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2)尿常规(3)便常规(4)肝功能、肾功能(5)ESR、CRP、RF (6)HLA-B27 (7)X线片(脊柱关节、骶髂关节、髋关节)。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受累关节X片、CT或MRI、骨密度、骨代谢、受累关节超声、心脏彩色超声、胸部X线片、腹部超声、ANA、ENA、AKA、APF、抗CCP 抗体、C3、C4、IgG、IgM、IgA、HBsAg、心肌酶、血脂、血糖、电解质等。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

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
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大偻(TCD编码:BNV07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ICD-10编码:M45.99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0~135-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4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纽约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案”。
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常见证候:肾虚督寒证肾虚湿热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0~135-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偻(强直性脊柱炎)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大偻(TCD 编码:BNV070)和强直性脊柱炎(ICD-10 编码:M45.991)的患者。
2.若患者已使用西药治疗,可维持原剂量,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2)尿常规(3)便常规(4)肝功能、肾功能(5)ESR、CRP、RF (6)HLA-B27 (7)X线片(脊柱关节、骶髂关节、髋关节)。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受累关节X片、CT或MRI、骨密度、骨代谢、受累关节超声、心脏彩色超声、胸部X线片、腹部超声、ANA、ENA、AKA、APF、抗CCP 抗体、C3、C4、IgG、IgM、IgA、HBsAg、心肌酶、血脂、血糖、电解质等。
类风湿性多部位关节炎临床路径【2020版】

类风湿性多部位关节炎临床路径一、类风湿性多部位关节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类风湿性多部位关节炎(ICD-10:M06.909)(二)诊断依据。
1987年(ARA)类风湿性多部位关节炎分类标准1. 晨僵至少持续1小时(病程≥6周)。
2. 3个或3个关节肿≥6周。
3. 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炎中,至少有一个关节肿胀(病程≥6周)4. 对称性关节炎病程≥6周5. 类风湿结节6. 类风湿因子阳性7. 放射学改变:类风湿性多部位关节炎放射学改变,必须包括骨质侵蚀或受累关节及其邻近部位有明确的骨质脱钙。
以上7条满足4条或4条以上并排除其他关节炎,即可诊断类风湿性多部位关节炎。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2版》1.一般治疗:休息,并保持关节功能位置。
2.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类风湿性多部位关节炎(ICD-10:M06.909)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入院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RF、CCP、AKA、血沉、C 反应蛋白(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5)心电图(6)胸部X 线片、受累关节X 线片、关节彩超(7)腹部超声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滑膜液检查、CT和MRI、电解质、血粘稠度、ANA、ENA、AKA、APF、HLA-B27 等。
(七)药物的选择与治疗时机。
1. 一般治疗休息、缓解期尽早开始关节功能锻炼。
2.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水杨酸类、吲哚衍生物类);糖皮质激素;改变病情药物(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抗疟药、硫唑嘌呤、环磷酰胺);中药外敷;理疗;生物制剂。
3.如有外科治疗指证,退出本路径。
41 风湿病科 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住院患者。
一、阴阳毒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阴阳毒。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ICD10编码为:M32.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红蝴蝶疮》”。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97年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常见证候:轻型:风湿热痹证阴虚内热证气血亏虚证重型:热毒炽盛证饮邪凌心证痰瘀阻肺证肝郁血瘀证脾肾阳虚证风痰内动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住院患者。
2.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15,无严重脏器及系统损害。
3.患者已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维持原剂量,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可进入本路径。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须的检查项目抗核抗体谱(包括抗dsDNA、抗可溶性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类风湿因子(RF)、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血糖、血脂、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IV、梅毒、结核等)、凝血功能、心电图、腹部B超、胸部正侧位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谱、抗心磷脂抗体、直接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血清蛋白电泳、性激素常规、贫血三项、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痰培养;骨密度(腰椎、股骨)、胸部及头颅CT、MRI、心脏彩超、骨髓穿刺(常规+活检)、肌电图、脑电图、眼底检查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路径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路径一、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ICD-10:M06.991)。
(二)诊断依据200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提出来新的RA分类标准,即:至少一个关节肿痛,并有滑膜炎的证据(临床或超声或MRI);同时排除了其他疾病而引起的关节炎症状和体征,并有常规放射学典型的RA骨破坏的改变,可确诊为RA。
另外,该标准对关节受累情况、血清学指标、滑膜炎持续时间和急性时相反应物4个部分进行评分,4个部分评分的总得分6分以上也可确诊为RA(表)。
表.ACR/EULAR 2009年RA分类关节受累情况受累关节数受累关节情况得分(0-5分)1 中大关节 02-10 中大关节 11-3 小关节 24-10 小关节 3>10 至少1个为小关节 5血清学得分(0-3分)RF或抗CCP抗体均为阴性 0RF或抗CCP抗体至少1项低滴度阳性 2RF或抗CCP抗体至少1项高滴度(>正常上限3倍)阳性 3滑膜炎持续时间得分(0-1分)<6周 0>6周 1急性时相反应物得分(0-1分)CRP或ESR均正常 0CRP或ESR增高 1(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休息,并保持关节功能位置。
2.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
(四)标准住院日:3-4周,需门诊随访1次/2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06.991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红细胞沉降率(血沉)、CRP、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湿病临床路径
1.引言
风湿病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
关节红肿和关节功能受限。
风湿病的治疗需要一个清晰的临床路径,以指导医生和患者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决策。
本文将介绍风湿病的临
床路径,包括初步评估、诊断确认、治疗方案和随访管理等。
2.初步评估
风湿病的初步评估主要通过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完成。
医生需
要详细询问患者的关节症状、持续时间以及可能的诱因。
体格检查
重点关注关节肿胀、红斑、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等。
此外,常规实
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可以辅助初步评估。
3.诊断确认
诊断风湿病需要满足特定的诊断标准,例如___提出的RA诊
断标准和EULAR推荐的分类标准。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结
果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是否符合诊断标准,并鉴
别与其他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
必要时,进一步检查如关节X光、超声检查和关节穿刺液分析可以辅助诊断。
4.治疗方案
风湿病的治疗方案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疾病活动性和合并症等因素。
治疗目标主要包括缓解疼痛、减轻炎症、改善关节功能和延缓疾病进展等。
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疾病修饰抗风湿药和生物制剂等。
5.随访管理
风湿病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随访管理,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疾病活动性。
随访时,医生应询问患者的症状变化、用药依从性和发生的不良反应等。
此外,定期监测相关实验室指标如炎症标志物和风湿因子水平,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和疾病进展。
6.结论
风湿病临床路径是指导医生和患者在风湿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具。
通过初步评估、诊断确认、治疗方案和随访管理等环节的有序进行,可以提高风湿病的诊断准确性、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不同患者的病情复杂多样,需要基于个体化的治疗原则进行管理,临床路径只是一种指导性工具,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以上是关于风湿病临床路径的简要介绍,希望对风湿病患者和医生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