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致空气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致空气教案新版语文版

致空气教学目标:一、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情感地朗诵诗歌,培育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把握诗的内容,明白得诗的主题及象征写法的运用。
进程与方式: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熟读此文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人一辈子经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明白得诗歌主题,还能够结合诗人的其他作品帮忙学生明白得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一辈子。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①有情感的朗诵②明白得诗的主题。
2.难点:明白得诗歌的象征写法。
学习时刻:1课时学习进程及指导:一、引出课题、明确目标:1.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窗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咱们来讲,是再一般只是的一种物质,咱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那么不然,他以灵敏的目光抓住空气的特点,给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咱们一路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2. 学习目标: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情感地朗诵诗歌,培育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把握诗的内容,明白得诗的象征意义。
二、第一次自学展现(一)自学指导Ⅰ(1)内容:阅读全诗,整体感知。
诗歌不是为所欲为之物,它与其它文学作品一样,一样有着严谨的结构,试说说这首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2)方式:先教师作朗诵指导, 然后学生自读,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诵,同窗相互评判,以读促明白得。
(3)要求:6分钟后抢答,说出这首诗歌的结构。
(说明:加个人及小组量化分)(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现提升,教师引导、评判、更正、补充、小结。
一、学生明确:全诗分为三个部份:第一诗节,总括空气的特点;第二节至第五诗节,从几个方面歌颂空气;第六诗节,总结全诗。
二、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在在划分时显现起止不准确的情形,教师可从第一节,五节内容上提示,如两节相同内容“无所不在,踪迹难寻”。
语文版语文八下《致空气》word导学案

致空气
学
习
目
标
1、把握诗歌的内容。
2、体味诗歌表达的情感。
3、了解象征的手法。
学习内容
复习
巩固
1、了解作者席及写作背景。
预
习
检
测
1、《致空气》作者当代诗人。第一本诗集,《致空气》是作者在文革期间遭迫害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的。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摇曳()踪迹()蹲鼾息()污浊()面颊()厮守()
训
练
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谈一谈。
层
次
作
业
1、诗人是怎样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的?
2、在以下词语中任选一个,赋予其象 Nhomakorabea意义来写一段话或者一首小诗。
仙人掌 白杨 蜡烛 楼梯 太阳 月亮 向日葵
(2)从诗歌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么样的经历?
(3)二三节是紧扣空气的哪些属性来写的?
(4)四五节中有哪些意象,你是怎么样理解的?
(5)“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有什么含义?
4、读第六节:
(1)第六节在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赞美空气么?
自
我
质
疑
个
性
感
悟
迁
移
2、辨析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曵()窒()翼()
拽()侄()冀()
自我发现
自
主
学
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谈谈读后的感受。
3、这首诗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你认为它象征了什么?
合
作
探
究
1、全诗共六节,三部分。每一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致空气》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致空气》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致空气》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1《致空气》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一、导学目标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克服环境污染的行为,从而树立绿色环保的观念。
2.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致空气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3.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如何保护空气,积极行动起来,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二、教材分析本课所选文章《致空气》是一篇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议论文。
作者在文中直接点出“呼吸新鲜空气已成为奢侈”的事实,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人们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作者主要介绍了四种致空气的危害:一是工业废气的排放;二是机动车尾气的排放;三是燃放烟花爆竹;四是生活垃圾的处理。
三、教材内容一、致空气的原因1. 工业废气的排放2. 机动车尾气的排放3. 燃放烟花爆竹4. 生活垃圾的处理二、致空气的危害1. 空气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 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三、保护空气1. 改善交通工具2. 种树造林3. 开展环保活动四、名词解释1. 空气污染:指大气中有害物质浓度升高而影响人体健康和生态平衡的现象。
2. 废气: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不含利用价值的气体。
3. 绿色环保:促进环境保护的一种理念,强调在减少污染和资源消耗的同时,保护和发展自然生态系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课堂活动1. 观看科普视频《空气质量指数》,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空气污染及其严重危害,引导学生珍惜每一次呼吸。
2. 分组讨论:“致空气”的原因及其对我们的影响,并展开表态发言。
从而引导学生了解致空气的原因,树立绿色环保的观念。
3. 以“当我是一棵树”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空气,并展开激烈的讨论。
最后,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完成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看法。
4. 班级里开展“绿色行动”,号召同学们拾起地上的垃圾,不扔垃圾,让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
初二语文下册第7课《致空气》教案语文版

初二语文下册第7课《致空气》教案语文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朗读基调。
(2)把握诗歌象征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品味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对人间真情的讴歌。
【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2)朗读作品,品味诗歌表达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明白得诗中包蕴的深刻而真挚的情感,感悟诗人精神上的追求。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课前预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谈话导入:同学们,你认为你生命中最可宝贵的是什么?师:对,在我们生命中最可宝贵的有亲情、友情……,今天我们来读读邵燕祥的诗歌,去感受一下他对人间真情的讴歌。
二、作者简介邵燕祥,1933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绍兴。
1948年入北平中法大学学习,解放后在北京新华广播电台任编辑、记者。
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唱歌北京城》。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阻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要紧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确实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三、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请同学朗读,注意诗歌朗读的生意的节奏的把握。
3.为下列生字词注音(课件出示)鼾.息(hān)垂拂.(fú)窒.息(zhì)鼻翼.(yì)厮.守(sī)闪耀(shuò)摇荡(yè)4.说明下列词语厮守:互相守着。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
摇荡:摇荡。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污浊:(水、空气等)不洁净;混浊。
四、合作探究1.理清结构层次。
师:这首诗依照诗人情绪进展,各节都写了些什么?第一部分(第1节):总括空气的特点。
广西北海市八年级语文下册 7 致空气导学案 (新版)语文

7.致空气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的内容。
2.了解象征的手法。
3.体味诗歌表达的情感。
学法指导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诗歌在语言运用、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学习象征的手法,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从此长期沉默。
文化大革命期间住过牛棚,坐过牢,后被平反。
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2.文学常识: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摇曳.()踪迹.()鼾.息()污浊.()窒.息()面颊.()鼻翼.()厮.守()4.词语释义摇曳:闪烁:厮守:窒息:5.反复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情感)。
合作探究探究一:说说这首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探究二:品析诗歌,体悟情感。
1.空气有哪些特点?2.作者从几个方面对空气进行歌颂?3.作者写这首诗仅是为了赞美空气吗?为什么?4.这首诗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探究三:鉴赏诗歌,了解象征手法及意义诗人在这首诗中,尽情讴歌了空气给予自己特别的关爱,诗中空气的意象无不染上诗人浓浓的主观色彩,因此这个意象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寄托了一种特别的意味,这就是诗歌中所常用的象征手法。
你认为诗人所赞美的空气有什么象征意义?能不能从诗歌中找出具体的例证加以说明呢?探究四:拓展延伸在这首诗中所赞颂的空气,有人说它象征着友谊,有人说它象征着理想,有人说它象征着信念,更有人说它象征着真理,你认为呢?谈谈你的看法。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这种无处不在的东西呢?谈谈你的发现。
我的收获2.学习本首诗,你还有其他收获吗?7.致空气自主学习3.yè jì hān zhuó zhì jiā yì sī4.摇曳:摇荡。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课《致空气》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课《致空气》导学案1、把握诗歌的内容。
2、体味诗歌表达的情感。
3、了解象征的手法。
1. 走进作者邵燕祥,当代诗人,1933年出生于北京。
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2. 《致空气》这首诗就是作者在“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污浊.( ) 鼾.息( ) 抛.弃( ) 窒.息( ) 面颊.( ) 厮.守( ) 2. 请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1)厮守:(2)摇曳:(3) :朴实,不矫饰。
3. 这是一首用 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 为歌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的歌颂。
4.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星光因你而闪烁/波光因你(2)我沉在 里/失眠时,我从鼾息听到了你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我的疑惑学习目标 一、知识链接二、自主学习1. 概括内容:作者在诗歌中是从哪几个方面对空气歌颂的?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2. 走进主旨:作者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赞美空气吗?为什么?3. 写法探究:这篇诗歌用第二人称有什么好处?4. 合作交流:这首诗有什么象征意义?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来表达写作意图。
生活中,我们也常用到一些象征手法,比如花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请将下面的花与其象征意义用线连起来。
A.康乃馨①表示道歉B. 红玫瑰 ②象征博爱、体贴和高雅C. 白玫瑰 ③象征神圣、纯洁、心心相印D. 黄玫瑰 ④象征母爱,是慰问母亲之花E. 百合 ⑤寓意尊敬和崇高F. 郁金香 ⑥象征爱情和真挚纯洁的爱知 识 拓 展三、合作探究四、检测反馈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摇曳.(y â) 鼻翼.(y ì )B. 鼾.息(h ān ) 厮.守(s ī)C. 面颊.(xi á) 窒.息(zh ì)D. 嘘.声(x ū ) 踪.迹(z ōng )2. 下面对本诗中心意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既是诗人对空气的赞美,同时也包含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致空气》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致空气》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1.把握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的主题——对人世间真情的希望和赞美。
2、.了解象征的手法;反复诵读,结合背景分析一课时一自主学习(一)文学常识邵燕祥,1933年生于北京,当代著名。
1947年开始诗歌创作,20世纪50年代就成为有影响的年轻诗人。
诗歌代表作主要有、等。
《致空气》属于诗歌中的诗。
(二)音、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鼾息()窒息()鼻翼()厮守()(三)整体研读把握诗歌的结构:第一节;第二至五节;第六节。
诗歌总是表达一定的情感的,体会这首诗中作者表达出。
全诗以第人称“ ”作为叙述的角度,就像诗人面对一个知心朋友在真诚的倾诉。
那么诗歌采用第二人称来表述情感,好处是。
(四)分节赏析1.诗人在第一节总括的空气有、、的特点。
它象征着一份的感情。
2 .第二节中,两个动词“ ”用的最巧妙,写出了黑暗之深、孤独之深和“我”被包围的。
二、三节是紧扣空气的属性来写的。
这两节诗让你联想到。
3.四、五节中的意象除了空气还有“地牢”,它象征;“海风”和“青气”象征;“街头”、“柳丝”、“丁香”分别象征。
4.第六节在全诗中起到作用,再次强调空气,与第一节遥相呼应。
(五)总结这首诗不仅仅歌咏空气,还赞美了。
空气在这里象征了、、、等等。
(六)能力提升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有些事物有着固定的象征意义,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7课《致空气》学案 (新版)语文版

致空气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及象征写法的运用;2、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二、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2、感悟诗歌的巧妙构思。
三、学习过程:(一)导入作者简介。
邵燕祥,1933年出生,5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二)读1、配乐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评价。
(三)悟(A)整体感知: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
(大多数同学都可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B)阅读分析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
2、速读诗歌思考:(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C)问题研究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2、教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部影片。
请同学们从2—5小节中任选一节,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主人公所经历的情景。
可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D)小结(1)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等的歌颂。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信念、对希望的歌颂)(2)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谈一谈。
(四)赏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朗读,谈谈喜欢的原因或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致空气
【导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感知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3.理解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了解其象征意义。
【课时计划】
2课时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摇曳.(yè) 厮.守(sī) 窒.息(zhì) 污浊.(zhuó)
(2)词义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污浊:(水、空气等)不干净。
厮守:互相守着。
3.作者名片
邵燕祥,1933年生,北京人。
当代诗人。
诗歌代表作主要有《歌唱北京城》《致远方去》等。
4.背景资料
《致空气》选自《古今文学名篇》(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本诗写于1984年。
“文革”期间,诗人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诗人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写成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一)朗读诗歌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
2.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诗的初步感觉。
3.点击播放课件中的音乐与画面朗读。
(重视学生的初读感悟,学生在自读诗歌和欣赏录音中会有很多疑问,为学生探究诗歌打下基础。
)
(二)整体感知
1.诗的第1节中总括空气的特点的词句有哪些?
【交流点拨】“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难寻踪迹”。
2.第2~5节主要写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空气对“我”的巨大帮助,表达了对空气的赞美之情。
3.第6节写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空气与人类永不分离的亲密关系。
合作探究深悟文本
步骤三品读诗歌把握主旨
1.你能从诗中找到暗示作者人生经历的词语吗?
【交流点拨】学生从2~4节的“黑暗、孤独、窒息、地牢、自由的街头”去猜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
诗人是50年代颇有影响的诗人,“文革”时惨遭迫害。
本诗写于平反后。
2.你认为哪个词最能体现空气对诗人的关怀与厚爱?在这样的境遇里空气是怎么对待他的?
【交流点拨】厮守身边,默无一语;不离不弃,陪伴左右,关怀备至……
3.古人去:“诗画相生。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说的就是诗歌讲究形象性。
本诗中空气的形象是通过哪些手段来刻画的?
【交流点拨】将空气人格化,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与体验。
第2节,写空气帮“我”战胜黑暗和孤独。
在“光明离我而去时”“人们离我而去时”,只有空气围绕在“我”身边,让“我”听到它的声音,帮“我”战胜黑暗、排遣孤独和寂寞。
第3节,写空气“在我生命如丝的时候”,“陪伴着我呼吸”,给“我”以生命。
第4节,写空气给“我”以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
第5节,写空气给“我”带来自由和美好的希望、青春的朝气。
学法指导
赏析诗歌语言技巧
“诗歌语言”是中考的重要内容,形象生动、富有节奏、饱含情感是诗歌语言最主要的特点。
诗歌语言的考查角度集中在遣词炼字、音韵节奏、意蕴内涵等几个方面。
鉴赏凝练、优美诗句的方法如下:
1.从炼字、遣词、修辞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歌中重点词语、诗句的含义;
2.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词的音乐美、节奏美和韵律美;
3.从语言风格、写作技巧、意蕴内涵方面品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把握诗歌蕴含的情感等。
4.诗以言志,诗以抒情。
所以读诗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应该用怎样的语速、语调来朗诵这首诗?
【交流点拨】学生代表试读并作诵读评价:深沉而亲切——缓而低。
诵读2~5节时,诗人的感情由压抑而欣喜,朗读时要由缓、沉变得快、昂。
5.这首诗歌仅仅是赞美空气吗?
【交流点拨】诗歌以“空气”为歌颂对象,实际上是对人世间忠贞不渝的感情的歌颂,包括亲情、友情和爱
情。
《致空气》表面上是一首咏物诗,其实,诗人赋予了空气以深刻而鲜明的象征意义;对空气的讴歌,实际上既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是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
步骤四品味语言探究写法
(一)品味语言
1.“只有你不肯把我抛弃/在我将要窒息的时候/掀动我的鼻翼/在我生命如丝的时候/陪伴着我呼吸。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点拨】空气让我们呼吸,给我们生命,这对每个人来说似乎都没有什么可好奇的,但是诗人却说“只有你”,不肯“抛弃”“我”,这是一种对比,“光明”“人们”的离去和空气的不肯“抛弃”形成鲜明的对比,使空气的无私和崇高顿现在我们的眼前。
“掀动我的鼻翼”,空气像可爱的精灵,在这个时候带给“我”生命的养料。
“生命如丝”的最为困难的时候,只有空气“陪伴着我呼吸”,这是怎样的一种爱啊!这节中,诗人包含深情,对空气进行赞美。
2.空气本来看不见,摸不着,诗人是怎样把它写得可触可感的?
【交流点拨】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但它可以通过人的呼吸感觉出来。
作者通过鼻息,通过人之将死时掀动的鼻翼,通过夹杂着污浊的空气嘘着面颊,通过含着丁香芬芳的空气等具体可感的事物,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
(二)探究写法
1.象征手法的运用。
【交流点拨】诗歌以空气为歌颂的对象,实际上,是对人世间忠贞不渝的感情的歌颂,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有这样的典范。
空气的“无所不在”“难寻踪迹”与亲情、友情等何其相似,空气对人尚且“厮守身边”“默无一语”,从不曾将“我”抛弃,而亲情、友情呢?所以,诗人赋予空气以深刻而鲜明的象征意义:对空气的讴歌,实际上既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是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
2.两种人称的运用。
【交流点拨】诗人运用第二人称,更利于直接抒发情感。
第一节诗就确定了全诗的叙述角度和抒情方式——诉说和直抒胸臆。
第一人称也使语气亲切,缩小距离感,让读者更深切地体会诗人对空气的赞美之情。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这首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习焉不察的空气为歌颂对象。
抓住空气的特点:“无所不在”又“难寻踪迹”“厮守身边”又“默无一语”。
在对空气这一须臾难离的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的赞颂。
(二)拓展延伸
教师提供一些词语,如: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月亮、向日葵等,让学生任选一个,赋予新的象征意义,来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梅花
在冰封的大地上
灿烂微笑
在凛冽的寒风里
傲然肃立
坦然地唱着春的旋律
【附:板书设计】
致空气
空气特点质朴透明
无所不在
难寻踪迹
歌颂空气帮“我”战胜黑暗,排遣孤独
给予“我”生命
予以“我”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
给“我”带来自由、希望和朝气
总结全诗:与人类密不可分歌颂友谊
歌颂真情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