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文学

合集下载

导游工作中对旅游文学知识的运用

导游工作中对旅游文学知识的运用

导游工作中对旅游文学知识的运用李志军旅游活动不但是一种人类的物质活动,更重的是还是一种精神文化活动。

人们通过对自然美、人文美、社会美的亲身感受达到陶冶情操、愉悦精神这样一个目的。

要使旅游活动具有较高的智育功能,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真正收到获取知识,增添美感,鉴赏能力这样的效果,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应当充分地重视旅游文学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并且呢,能在导游讲解中运用好旅游文学知识。

一、旅游文学是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神州大地遍布着众多的名山大川、古迹圣地,旅游资源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古往今来人们游历其间,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有的是题字书联,有的是吟诗赋词,有的撰文作记,名篇佳作是浩如烟海,千古流传、璀璨生辉。

这些丰富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国旅游资源当中特殊的,而且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郁达夫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江山还要文人捧。

我们都知道,以语言文字之美为山水景物来点睛述意,增添魅力,这是文学对于旅游的一种特殊贡献。

北宋诗人林和靖吟咏梅花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引得每年的初春,去南京的梅花山,无锡的梅园,苏州邓尉香雪海和杭州超山这江南四大赏梅胜地去探梅的游人如织。

作家朱自清那片写的有声有色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使得南京招牌旅游项目夜游秦淮河更有了一份诗情画意和人文气息。

湖南长沙的爱晚亭,原来叫红叶亭,因为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著名的《山行》,后来就改名为爱晚亭,这样就更加有知名度。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又使得安徽滁州那本来并不起眼的醉翁亭身价陡增。

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还有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这些著名的楼阁都是由于文学的媒介而出名的。

无锡的惠山泉,被誉为“天下第二泉”北宋诗人苏东坡有这么两句名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这两句诗无疑成了惠山泉现成的而且是经久不衰的广告语。

景以文名,景点因为诗文而闻名,文因景传,这些诗文由于景点而流传的更加广泛,山水景物一经文学的点染则名闻遐迩更加富有声誉而令人神往。

中国旅游文学

中国旅游文学

1.画山绣水,写景抒情的旅游诗
•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 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杜甫的《望岳》: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 • 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 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词曲 旅游词曲,是以词与曲的形式反映 旅游活动的作品。词的创作,始于为某 个既定乐谱配词,用于唱歌,所以叫填 词。填词所选定的调子叫词调,表明该 词所属的音乐曲调的名称。
中国旅游文学
旅游文学是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学宝库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旅游文学主要 是以诗歌、词曲、散文及楹联等形式出现 的,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我国的自然风 光和风土人情,在中国旅游文化中占有极 其重要的地位。
诗歌
旅游诗歌的审美特征 1、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2、时间与空间的融贯 3、自我追求与社会责任感的统一
拙政园:拙补心勤,问当年学士联吟,月下花前,留得几人 诗酒; 政余多暇,看此日名公雅集,辽东冀北,蔚成一代 文章。
其他
1、传说轶闻 首先是笔记小说和广大群众口头创作的结合 其次,这些山水传说大多是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结合 再次,山水传说总是褒扬着民族精神 2、小说 首先,旅游小说比较适合反映旅游生活 其次,旅游小说比较适应当代多数读者的阅读口味 3、影视作品 首先,当前旅游记录影视片十分丰富, 其次,反映旅游工作者和旅游者工作、生活为主要内容 的旅游故事影视片,揭示旅游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方面 所起的巨大作用。 此外,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对旅游资源的形成、宣传与 开发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中国旅游地理文学科目复习题

中国旅游地理文学科目复习题

一、填空题1、于光远认为:“旅游业不仅是一种(经济)事业,也是一种(文化)事业。

”2、明朝(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

3、三清是道教最高神团,分别指(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4、早在(黄帝)时代我国已有园林的雏形。

在商代末年,园林被称为(苑),到了西周,则被称为(囿)。

5、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概括为(和谐)两个字。

6、我国当前各民族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被称为中国四大宗教。

7、中国明代造园大师(计成)在其著述《园冶》中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8、广义的衣指着身于身上的全部装束,狭义的衣仅指(上衣),下身所着的服装称(赏)。

9、被誉为“茶圣”的是(唐)代的(陆羽),其代表作是(《茶经》)。

10、中秋节源于古人对(月)神的崇拜,因时令处于(秋之中)而得名。

11、蒙古族的服饰由(首饰)、(长袍)、(腰带)、(靴)四个部分组成,其长篇史诗《嘎达梅林》是世界史诗中的瑰宝。

12、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拙政园的特点是(多水)。

13、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源远流长并(唯一没有中断)历史文化的伟大民族。

14、金元以来,全国道教形成(全真道)和(正一道)两大教派。

15、三清是道教最高神团,分别指(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上清灵宝天尊)。

16、在基督教发展的历史上,发生两次大的分裂,第一次分裂(争夺教权)而引发,分裂为西部的(天主教)和东部的(东正教),第二次分裂由(宗教改革)而发。

17、中国园林的构景方法丰富多彩,主要有(抑景)、(借景)、(点景)、(藏景)和框景等五种。

18、斗拱,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联络柱、枋、梁的特有部件,由方形的(斗、升)以及短形的(斗)、斜出的(昂)组合而成。

19、在文化史上,一般把欧洲的17世纪称为“(巴洛克)”时代,这个时期的服装大体分为(荷兰风格)和(法国风格)两个历史阶段。

20、现代酒根据酿造方法不同,可分为(蒸馏酒)、(发酵酒)、(配制酒)。

旅游文化学

旅游文化学

皖南古民居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 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 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 与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 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 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 民居的精髓。
猜猜是哪?
衡 山
庐 山
泰 山
西 湖
横跨千仞危 路盘两崖窄
《枫桥夜泊》脍炙人口,寒山钟声传播中 外。
望岳
杜甫(作)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猜猜是哪里?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瑶池阿母倚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园爪沼方池三百所,澄澄春水一池平。
按内容、功用分为八个居区,展出历代石刻文物计
500多种,加上库藏的历代石刻,共计千余种。其中 有北京地区现存年代最早的石刻《汉故幽州书佐秦君 之神道》柱及石阙构件;有珍贵的北朝造象、唐明降 历代墓志、金元石雕、清代石享学及法贴和名家书法
刻石。《石刻萌史陈列》则展示了上起原始社会、下
至明清的石刻文化发展史,再现了人类文明。
• 林中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蚁成群,除 孔子、孔鲤、孔伋这祖孙三代墓葬和建筑 外,还有孔令贻、孔毓圻、孔闻韶、孔尚 任墓等。这里的墓碑除去一批著名的汉代 石碑被移入孔庙之外,尚存有李东阳、严 嵩、翁方纲、何绍基、康有为等历代大书 法家的亲笔题碑,故而孔林又有碑林的美 名,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本数据来源于 地图,最终结果以地图数据为准。
厚的群众基础。另外以吴桥命名的中国吴桥国际杂
技艺术节已成功举办了九届,江泽民总书记、曾庆 红副主席,分别出席了第八届、第九届闭幕式,现 在已经成为国家级的艺术盛会,已成为世界三大杂 技赛场之一。

6.2万里河山——旅游山水文学

6.2万里河山——旅游山水文学

庐山
LOGO
2.社会审美与山水文化
《周易》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天 与人是相通的,认为山川等自然现象 的“象”昭示着人事,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这种思想包含着原始宗教 的自然崇拜的性质,但已注意到了人与自然精神上的感应,显示出向审 美关系的过渡。儒家和道家把对山水的崇拜升华为一种审美境界。孔子 强调道德品质的修养,认为山水的某些特点和人的道德属性有类似 之处, 人们在山水的观赏中可以获得对自身人格力量的一种审美体验。老子厌 恶黑暗的社会,他主张返归自然 ,以保持纯真的天性。庄子向往和追求 自由,认为山水正是返归自然的理想场所,《庄子》中说:“天地有大美 而不言”。到了魏晋南北朝,人对自然美的观赏进入了自觉的时代。
万里河山——旅游山水文学
浮伟忠
LOGO
一、山水文学概况
中国山水千姿百态,得天独厚;中国是文明古国,历代人文荟萃。自然与人 文景观孕育出丰富多彩的中国山水文化。山水文学指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为题材和描写对象的各种文学作品,它反映作者的精神品格、生活情趣和审 美理想等相关内容。山水文学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闪烁着熠熠的光辉,它 包括诗赋、词曲、散文、题刻、匾联等文体,其中诗与散文所占比重较大。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大半是山水文学、旅游文学,因为古代士人有追 求山林悟道乃成文化传统。众多的名山胜水,不仅自然景观雄奇秀丽,而且 沉积着深厚的文化。它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LOGO
二、山水文化的形成及本质
天人合一,人类就是在山山水水中孕育出来的,自始就与山水相依存。人 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山水之中, 从而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积累起丰富的山水文化。自然环境本身不是山水文 化,而是它赖以生成的客观条件;山水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创造,是人与 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晶。 山水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创造的过 程,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各个方面的进步,人对山水的 需求 和关系自然也在演变。山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 容,体现出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

第二章 旅游文化的历程与传统(对旅游的认识过程)

第二章 旅游文化的历程与传统(对旅游的认识过程)

(3)旅游的文化内容更为丰富
除旅游文学外,山光水色,市井风貌、民间风俗
和异域奇闻都在散文诗歌中有所表现。旅游资源 的含义得到进一步扩展。
二、旅游文化的勃兴期——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个360年混战的时代,人们为了对
抗现实,不得不寻求一条精神出路:把灵魂放逐 于自然山水的旅游活动中,所以魏晋南北朝是旅 游文化的勃兴期。
③商贸旅行:丝绸之路,开辟中原与西域各族的
商务贸易旅行。从兰州出发,一条为天山北路, 一条为天山南路,全长1000多公里,设立有驿 站,备有马车、骆驼供行人使用。丝绸之路持续 1000多年,繁荣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 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合文化交往。 ④学术行游:《史记》,是中国修学旅游的象征。 司马迁为了写一部真实可信的内容丰富的历史著 作,决定出外旅行,进行历史事实的考证。 ⑤平民旅游;春游和秋游。
尚古观——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为文化遗产和文物 遗迹的保存立下了汗马功劳。尚故意识对后世的影 响:评价旅游景点越古越好;杜撰名胜,抬高身价; 沿波讨源,重视古人古事的介绍 与民同乐——贤者与民同乐,故能乐其乐。“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重民传统体现在历代帝王不敢恣意远游。在中国古 代,凡敢置国家大事、民众疾苦于不顾,而一味远 游者,几乎无一例外地要受到舆论的谴责。 把旅游看成是政治的一部分,不肯轻易脱离政治来 谈旅游。
山水比德说
山水比德说——这一“比德”观的特点是以人的社会 化道德内容来类比自然山水,所以称作“以德观物”的 自然山水观。主张游山观水,用山水比喻象征人的道德 精神,(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 人伦轻自然的文化色彩。 山水如何比德?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而仁者静,知者乐,而 仁者寿。”(引自《论语· 雍也》)说的是智者和仁者 有着不同的精神品格,智者动而乐,仁者静而寿。 “知(智)者乐水”是由于水活泼跳跃,川流不息,与 智者勤于思考在“动”的表现形式上有所相似;“仁者 乐山”则是由于山的沉稳厚重,敦实稳健,与仁者在宅 宽仁厚的性格上有“静”的类同。

中国旅游文学

中国旅游文学

中国旅游文学第一节旅游文学概述一、旅游文学概述旅游文学是文学作品中与旅游活动关系密切的部分,这是依据内容而不计文体的一种说法。

无论诗词歌赋、旅游散文、神话故事、楹联字谜、小说戏曲,只要内容与旅游关系密切,都可称为旅游文学。

在中国文学史上,很早就出现了以歌咏山水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古代被称为山水诗。

古代也较早地出现了以描述风光和记述游历的散文,称为游记。

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旅游尚未兴起,更没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社会产业,因而也没有旅游文学这样的文学范畴。

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事业已成为一个新兴的社会产业,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创汇产业之一,旅游文化蔚然兴起。

旅游文学便在新的形势下得到蓬勃发展。

旅游业公认为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经济事业或文化产业,而旅游文学的发展更担负着新的重要使命。

旅游文学知识也成为旅游工作者必备的重要基础文化知识。

二、旅游文学的实用价值1、美感价值;2、认识价值;3、社会价值;三、旅游文学的审美意义1、旅游文学显示了人的自由;2、旅游文学有利于发展人的个性;3、旅游文学能激励人的创造精神;四、旅游文学的主要作用1、旅游文学对于人的教育作用;2、旅游文学对旅游的广告作用;3、旅游文学对旅游的推动作用;五、旅游文学与导游工作(一)旅游文学在导游工作中的作用(二)导游人员应具备的旅游文学知识(诗词、文赋、对联、传说轶闻)第二节中国古代旅游文学发展述略我国古代旅游文学的发展阶段1、孕育期(先秦和两汉)自夏商周至两汉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旅游文学处在孕育中,完整、成熟的作品此时还不可能大量产生;但是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出现了不少描写山水自然的句子和段落,记录了作者的游赏片段。

这些作品主要有:《诗经》、《楚辞》、《山海经》、《论语》、《尚书》等。

2、形成期(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的旅游诗适应当时的旅游生活的需要,而且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和兴盛的过程。

如曹操的《观沧海》,实现了“登山观海”的主题,标志着中国旅游诗的成熟;也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首山水诗。

近十年古代游记文献研究综述

近十年古代游记文献研究综述

近十年古代游记文献研究综述摘要:游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其语言、内容、风格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献类型,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对近十年有关古代游记的研究现状进行简略综述,并提出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游记;文献研究;综述游记是一种重要的文献类型,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读性强,通常具有较浓的文学色彩和广泛的社会价值。

当前随着旅游成为现代人的时尚,游记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游记创作也日日升温,从古代游记文献中吸取养料自然成为人们的共识和渴望。

近十年来,有关古代游记文献的研究依然延续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蓬勃势头,进行着后续研究,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相关论文约二百五十篇,专著有梅新林、俞樟华主编的《中国游记文学史》,贾鸿雁著《中国游记文献研究》,另有分省编撰的《中国游记散文大系》。

这些论著就游记的多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具体如下:1.游记的概念、分类关于游记的概念,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对其理解和界定是有很多差异的,这自然是可以理解。

这个问题在王立群《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中就指明并举证,后贾鸿雁在《中国游记文献研究》中用更丰富的例证说明了这一点。

并且以发展的观点,从游记的构成要素入手,通过理论的考辨和对典型游记的解析,对游记文献的内涵和外延予以阐述。

贾鸿雁定义到:“游记是以散文形式记叙、抒写作者亲身旅行游览见闻感受的独立成篇的文献”。

【1】贾鸿雁的《游记小议》【2】专门论述了这个问题,可参考。

徐慧琴的《对游记散文定义的再思考》【3】一文虽然是从现代游记散文的角度提出“游记散文是创作主体游走于天地人间, 在同游客体的互在互动中, 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等艺术化表现出来的散文体裁”,但依然可以作为游记概念的参考。

从文体方面来理解和界定游记的概念也是研究者们的一个研究角度。

王立群认为,“游踪、景观、情感是游记文体的三大文体要素,它们演进的程度与表达的详略,直接关系到游记文体的形成与游记文类的划分”,【4】如“重游踪,重地理记载,是地学游记的重要文体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旅游文学
中国旅游文学是指以旅游为主要内容,以描写旅游胜地、景色、历史文化等为主要特征的文学作品。

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旅游的认识、体验和思考,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中国旅游文学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旅游随笔和游记。

《河图洛书》、《山海经》、《游记》等是古代旅游文学的代表作品。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旅游文学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旅游文学在体裁上不断丰富,作品类型包括游记、游记散文、旅行随笔、旅行日记、地方风俗文学等等。

作品内容也更加多样化,既有对名胜古迹的描写,也有对人文风情的描述,更多地涉及到旅游与生活、旅游与环境、旅游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旅游文学对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文学作品的传播和宣传,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也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加深了解和认同,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