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_之的用法教案资料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的之的文言文翻译教案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的之的文言文翻译教案教案: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之的文言文翻译【教学目标】1. 了解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之的背景和含义;2. 学会基本的文言文翻译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1. 课本或相关文言文材料;2. PowerPoint或黑板/白板。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介绍和解释“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之的”这个词组的背景和含义。
指出“赵将马”是指将军赵奢、大将军马服,而“服君”则是指饰以丈夫地位。
Step 2:讲解词组结构1. 分析词组结构,指出“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之的”可以分成三部分: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
2. 给学生逐一解释词组中的成分含义:赵将马 - 赵奢与马服(赵国将军);服君 - 饰以丈夫地位;赵奢之妻 - 赵奢的妻子。
Step 3:讲解文言文翻译方法1. 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分析句子结构、理解词义、按语序翻译,尽量保持原文风格和修辞特点。
2. 提示学生注意常见的文言文翻译困难,如虚宾、虚主、倒装等,以及常见的翻译技巧,如适当运用词汇替换、修辞手法等。
Step 4:翻译实践让学生尝试将“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之的”翻译成现代汉语。
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并给出合理的翻译,然后进行比较和讨论。
Step 5:总结和拓展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言文翻译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
鼓励学生多进行文言文翻译的练习,提高翻译能力。
【教学反思】本教案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解读“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之的”词组的背景和含义,以及讲解文言文翻译方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知识和例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同时,可以设计更多的翻译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古代汉语 之的用法

古代汉语之的用法
“之”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字,其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 做代词:
- 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
例如:“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顿蔺相如列传》);
- 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
例如:“通说范阳令徐公曰:‘……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
’”(《史记·扁鹏列传》);
-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
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之”代指“燕子”。
- 做动词:“之”做动词时,有“到”的意思。
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
-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
例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
- 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厌”是宾语,理应在“有”的后面,加上“之”,和定语成分“何”一块儿放在了谓语的前面。
如果你还想了解“之”字其他用法,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高中语文文言句式教案 教师版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请指出下列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1、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狼》)(代词,代物,指狼)2、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代词,代人,蔺相如)3、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代词,代事,这件事)4、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庖丁解牛》)(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5、王之蔽甚矣(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指示代词,这)7、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倒装”的标志)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9、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0、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动词,到)1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004广东,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动词,到……去。
1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代词,第一人称,指自己)14、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词,指这件事)1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1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助词,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17、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8、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19、久之,能以足音辨人(2004全国大纲卷,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音节助词,无实义)20、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2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2004江苏,取独)2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动词,到……去。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
文言文虚词教案

文言文虚词教案【篇一: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高三语文文言虚词复习学案设计:程国栋第一课时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纲要求:《考试说明》关于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层级b级。
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
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教学重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教学难点:掌握虚词选择题的答题技巧教学过程:这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考纲规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语法搭配来进行判断,要充分利用语境来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在阅读材料中,要根据上下文的特定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我们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
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应解释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如:何厌之有。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虚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以勇气闻于诸侯”和“故内惑于郑袖”,结合文意可知,前句的主语是廉颇,是施动者;后句的主语应是楚怀王,是受动者。
2023年文言文教案模板10篇

2023年文言文教案模板10篇文言文教案篇1一、判断句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
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夫战,勇气也。
粟者,民之所种。
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例如: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环滁皆山也。
⑥臣本布衣。
“乃”“则”“即”有“就是”之意。
3.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
例如:①此为何若人?②问今是何世?4.“者”也”都不用,完全凭句意去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袅雄。
5.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例如:视之,非字而画。
二、被动句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以下几种:1.在动词谓语后边也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标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又可以再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在动词前边用“受”,同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例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或者配合介词“于”引出行为主动者,例如: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三、倒装句(一)宾语前置句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沪教版《为学》教案(精选12篇)

沪教版《为学》教案(精选12篇)沪教版《为学》教案(精选12篇)沪教版《为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情感。
熟读背诵课文。
理解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
认识文中故事的内涵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习利用对话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之为学“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激发克服困难、立志勤学的决心。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文中故事的内涵与作用。
教学准备作者朱熹的相关资料。
旬子《劝学》片断。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作者简介1)、学生简介。
2)、教师相机补充。
(彭端淑,约1736年生,字乐斋,四川丹陵人,生而颖异,十岁能文。
清雍正十一年进士,曾任吏部朗中等职,乾隆十二年到广东肇罗道做道元,后在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文集》。
)2、根据自己的感受谈“天下事有无难易之别”?难易之间是否存在转化的条件? 调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认识、看法,教师及时做出评定。
如果学生答出了难易间的转化条件,那么教师顺势提出“我们学习是否也存在难易之别、相互转化的可能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论述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
如果学生未能答出,教师此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解决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句子停顿等。
学生可在课文中注好停顿标志。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对句子停顿。
3、用散读、个别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1、结合文中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并划出有疑问的字词。
2、同桌互说课文大意,相互答疑、存疑。
3、全班交流、答疑。
相机明确重点实词的意义及文中“之”字的用法。
(“之”字用法归纳如下:1)为之,则难者亦易也。
代词,相当于“它”,指代“事情”。
2)吾欲之南海。
动词,往、到。
3)蜀之鄙有二僧。
助词,的。
4)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助词,无意义,用在主谓之间,有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江苏省灌南县第二中学邱玉兰考纲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解读考纲:07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高中毕业生应该能够掌握的程度。
①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理解文意和文句翻译来考查。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二、高考例题。
2005年[重庆卷] 阅读下文。
完成第l—5题。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
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
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
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日:“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
”且行,闻乡人病,念日:“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
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
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
再调华原主簿。
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
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郡吏赵至诚贪狡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
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签书仪州判官。
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日:“建尔旗帜,旋山徐行。
”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说渭源羌酋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③以抚之。
琦上其功。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
与田颜为友。
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
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
必修一《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字、词、句的含义,能读懂文章的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并梳理文言虚词(而、其、于、乎、之)、文言实词(惑、师、道、传、读、遗、不必、古文、小学等)、文言句式(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被动句)的意义用法。
学会在阅读中举一反三。
3.简略分析本文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衔接关系,感受正反论证、对比论证的运用效果。
【教学重、难点】1.疏通文章字、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学会在阅读中举一反三地运用。
2.简略分析议论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感受正反论证、对比论证的效果。
【教学方法】朗诵法、讲授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荀子的《劝学》,大致了解学习的重要意义以及有效学习的途径方法。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韩愈的《师说》,聆听韩愈解说从师学习的道理。
二、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祖籍昌黎,自谓“昌黎韩愈”,故世称“韩昌黎”。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曾任吏部侍郎,谥“文”,后人又称“韩吏部”、“韩文公”。
有《昌黎先生集》。
三、解题现在我们先来看一下文章的题目:师说。
说,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用作动词。
但是本篇文章的文题中的“说”却不同于现在的用法,它是一种议论文体的标志,“师说”即解说从师学习的道理。
(板书)四、课文讲解(一)教师朗诵,学生注意字句停顿,同时标注字音。
(二)解析课文1.学生整体朗读文章第一段,注意字句停顿。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根据文下注释,这句中的“学者”是指求学的人。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第二句我们要关注一个句式:……者,……也。
是判断句。
在文言文中,……者,……也都是表示判断的判断句。
受,同“授”。
所以:用来……的。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板书:句式:判断句)(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2.宋何罪之有?
1.不知道句读,不解决疑惑。 2.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返回
1.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 陆离。---《离骚》
2.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 之懿范。---《滕王阁序》
1.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加长我 长长的佩带。
2.有崇高声望的都督阎公,有 美好风范的新州刺史宇文。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 然。——《赤壁赋》
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 面。
返回
1Hale Waihona Puke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 也。------《逍遥游》
2.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也。------《烛之武退秦师》
1.在不生草木之地的北面,有一个深海, 是天池。
2.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 筑防御工事,是您所知道的。(用在 “所”字结构前,相当于“的”)
作代词
取独
之 的
音节助词
用
作动词
语气助词
法
结构助词---“的”
作助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的标志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孔雀东南飞》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鸿门宴》
1.阿母听说了这件事,用拳头敲 着坐具,十分生气。
2.项王接受了和氏璧,把它放在座 位上。
返回
奚以之九万里而难为。---《逍遥游》 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飞去呢?
返回
1.扣弦而歌之。---《赤壁赋》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
1.敲着船边,打着节拍唱着歌。
2.咚咚的敲着战鼓,战斗已经 开始。 用在动词后,没有意义,作衬 字。
用在介宾前,舒缓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