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通IP RAN网络技术要点
ipran 技术标准

ipran 技术标准在撰写技术标准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1. 引言:引言部分应对该技术标准的目的和背景进行阐述,包括技术标准的适用范围、依据和相关术语定义等。
此部分应明确技术标准的编写目的,以及与其他相关标准的关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列出与该技术标准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其他技术标准等。
此部分的目的是确保技术标准与其他标准的一致性,以及便于读者查找相关文件来深入了解技术标准。
3. 术语和定义:对于文中使用到的特定术语进行定义和解释。
该部分应包括所有关键术语的定义,以避免在文中出现歧义或误解。
此外,对于一些常见概念或部件也应进行解释,以便于读者对技术标准进行理解。
4. 技术要求:技术要求是技术标准的核心部分,描述了产品或系统需要满足的技术规范和性能要求。
此部分应该基于相关的技术知识和经验,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准确地描述产品或系统的技术要求,包括尺寸、材料、功率、性能等等。
5. 测试方法:为了验证产品或系统是否符合技术要求,测试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此部分应提供详细的测试方法和步骤,并明确测试所需使用的设备和仪器。
测试方法的描述应尽量简洁明了,以方便读者理解和实施。
6. 验收标准:验收标准是确定产品或系统交付验收是否合格的依据。
此部分应详细描述如何对产品或系统进行评估和判定,并列出合格和不合格的判据。
验收标准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对于确保技术标准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7. 使用说明:使用说明是为了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和使用技术标准。
此部分可以包括一些示意图、图表或实例,以及对一些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
使用说明应该简明扼要,避免使用复杂的术语和长句,以便于读者能够快速理解和应用。
8. 参考文献:列出了在编写技术标准时所参考的文献和资料,方便读者进一步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和背景。
在编写技术标准时,以上内容可以作为参考,以保证技术标准的准确性、可行性和可靠性。
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相关章节和内容。
论IPRAN技术特点及承载方式

论IPRAN技术特点及承载方式【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IPRAN技术的特点及承载方式。
在简要介绍了IPRAN技术的概述。
在详细阐述了IPRAN技术的特点,包括高可靠性、低延迟和灵活性等方面;同时分析了IPRAN的承载方式,包括以太网和MPLS等。
在展望了IPRAN技术的发展前景,指出其在未来网络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IPRAN技术的特点和承载方式,为其在实际应用中提供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IPRAN技术特点、IPRAN承载方式、IPRAN技术的发展前景、IPRAN技术概述1. 引言1.1 IPRAN技术概述IPRAN技术即Internet Protocol Routed Access Network,是一种新兴的接入网络技术,它采用IP协议作为承载协议,实现数据和语音业务的多业务融合传输。
IPRAN技术的出现,使得传统的分布式交换机构架构逐渐演化为集中式交换机构架构,从而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和管理效率。
IPRAN技术通过将网络服务和承载分离,实现了业务的灵活组合和调度。
IPRAN技术支持灵活的QoS(Quality of Service)策略,可以根据不同业务的需求进行优先级调度,保障关键业务的服务质量。
IPRAN技术具有高可靠性和弹性扩展的特点。
它采用双机热备份、双活接入等技术,保证了网络的高可靠性;IPRAN技术支持动态扩展,可以根据业务需求随时增加网络资源,满足不同规模网络的发展需求。
IPRAN技术是一种高效、灵活、可靠的接入网络技术,将极大地推动通信网络的发展和升级。
在未来的发展中,IPRAN技术有望成为新一代接入网络的主流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加高质量、便捷的通信服务。
2. 正文2.1 IPRAN技术特点1. 灵活性:IPRAN技术具有灵活性强的特点,可以根据网络需求动态配置和调整网络资源,提高网络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2. 高效性:IPRAN技术采用先进的路由与交换技术,实现了高效的数据传输和处理能力,提高了网络的传输效率。
IPRAN技术基础应知应会知识讲解

关键技术MPLS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Multi-Protocol MPLS具有“多协议”特性:支持多种三层协议,如IP、IPv6、IPX等,对下支持 ATM、FR等多种链路层协议 Label Switching 给报文打上标签,以简单的标签交换取代复杂的IP转发
承载基站单播业务流量
PW
CTVPN 193
承载网管流量
CTVPN 194
承载基站环境监控等 自营业务流量
特点:基站单播业务在IP RAN接入层采用PW承载,在核心层采用L3
VPN进行承载。
17
中国电客信户股服份务有中限心公司湖北传输局
基站业务实现
A-B基站业务实现方式
PW+L3VPN − 基站单播业务在接入层采用PW承载,在核心层采用L3VPN进行承载。设置RAN VPN,
ISIS Level-2
BTS/eNodeB BTS/eNodeB BTS/eNodeB 政企客户 政企
B
A
area1 area0
ER
B
Level-2
A
area1
B area0 B
ER
B
BSCCE/EPCC CE
BSCCE/EPCC CE
基站侧
接入层
汇聚层
核心层
MCE
业务进程ospf 31;网管进程ospf 32,不闭环,没有area0
0
19 22 23
31
Label
EXP S
TTL
L2Header
MPLSHeader L3Header
Payload
MPLS是一种隧道技术,位于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之间,可以认为是2.5层协议
ipran基础知识

"IPRAN" 代表 "Internet Protocol Radio Access Network",是一种基于 IP 协议的无线接入网络。
它是一种用于实现无线宽带接入的技术,通常用于移动通信网络,特别是用于 LTE(Long-Term Evolution)和 5G 网络。
下面是关于 IPRAN 的一些基础知识:
1.IPRAN 架构:IPRAN 是一种基于 IP 的无线接入网络,它基于 IP 协议技术,
提供了高性能、高可靠性和灵活性。
它通常包括路由器、交换机、网关和其他网络设备,用于处理数据包转发、路由、安全性和流量管理等任务。
2.功能:IPRAN 提供了对无线网络中数据流量的处理和转发功能。
它可以处
理大量的数据流量,并提供灵活的路由、转发和管理功能,以满足不同的业务需求和流量要求。
3.特点:IPRAN 具有高性能、高可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它可以支持大规模
的数据传输和处理,适用于处理复杂的网络拓扑结构和大容量的数据流量。
4.应用:IPRAN 技术通常用于移动通信网络中,用于构建 LTE、5G 和其他无
线宽带接入网络。
它在提供高速数据传输、实时通信和多媒体服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5.发展趋势: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升级,IPRAN 技术也在不断发
展和演进。
它不仅适用于当前的 LTE 网络,还可以支持未来的 5G 网络,满足高速、低延迟和大容量的数据传输要求。
IPRAN 技术在现代移动通信网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通过基于 IP 协议的网络架构,实现了对大规模数据流量的高效处理和转发,为移动通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传输和网络连接。
IPRAN 技术

IP-RAN 接入技术RAN的全ip化是UMTS实现全IP架构过程的一部分。
在RAN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移动性管理。
原有的基于ATM的移动性管理技术在全IP的RAN架构中并不适用。
在分析全IP的RAN架构中对移动性管理的新的要求基础上,提出了结合MPLS技术和移动IP技术来解决移动性管理的新的开放的应用架构,并且描述了在这种应用架构下移动IP的协议过程;简要分析了这种应用架构带来的好处,提出还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实现的技术难点。
关键词:移动IP;IP-RAN;MPLS;LSP一、引言从GPRS过渡而来的UMTS系统将系统分为2个部分:无线接入网路(RAN)部分和核心网部分。
传统的RAN的底层承载采用ATM 技术。
但是,整个UMTS体系有向全IP方向发展的趋势,RAN的全IP化过程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RAN中,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是移动性管理。
传统的移动性管理技术是基于ATM技术来实现,其基本过程为:(1)如果UE(用户设备)在同一个RNC的不同NODE B之间移动,RNC 控制旧NODE B释放原有无线链路,同时控制当前NODE B建立新的无线链路。
RNC将切换期间的数据缓存,导入到新的无线链路中传送给UE,达到无损的链路切换;(2)如果UE在不同的RNC的不同NODE B之间移动,由当前RNC 负责控制当前NODE B建立新的无线链路,原RNC负责控制旧的NODEB拆除原有无线链路。
原RNC将切换期间的数据通过Iur接口传送到当前RNC中,再由当前RNC传送给UE,达到无损的链路切换。
由此可见,Iur和Iub是解决UE的移动性管理的重要的接口,而且这种移动性管理是通过链路的无损切换(通过复杂的信令保证)达到的,所以也称为第二层移动性管理技术。
当RAN过渡到全IP的架构时,如果仍然采用第二层的移动性管理技术就需要将传统移动性管理的相关信令从基于ATM的信令改为基于IP的信令,同时要采取复杂的协议确保信令传输的可靠性与实时性,这样会使得移动性管理的架构变得很复杂,而且信令的开销很大。
IP-RAN介绍及关键技术原理学习笔记

IPRAN技术原理介绍1.技术起源RAN的传统传输方式:RAN传输新需求:1.1IP RAN概述IP RAN网络架构:2.I P RAN协议栈2.1Iu-cs接口IP传输协议栈Iu—ps接口IP传输协议栈Iu—r接口IP传输协议栈Iub接口IP传输协议栈3.I P RAN组网不同的Iub接口组网:4.I P RAN与PTN的区别IP RAN是用的L3+L2的技术,在核心汇聚层用L3VPN 在接入层用的是L2VPN。
这个技术偏向路由器属于2/3层的设备。
在核心层主流用ISIS协议,接入层用OSPF协议.业务采用多段伪线的方式.其倒换机制比PTN丰富安全,但存在路由重优化的时间缺陷。
PTN用的L2VPN技术,属于2层设备。
配置采用点到点业务配置方法,保护是基于隧道的保护方式。
传统IP RAN/PTN设备定义:长期以来,PTN阵营和IP RAN阵营互相诋毁,相互攻击对方的弱点。
如果从应用的角度来说,技术的优劣是次要的,关键是要找到最适合自己业务特征的技术,方便业务开展和维护。
传统IP RAN/PTN设备定义IP RAN/PTN原理比较长期以来,PTN阵营和IP RAN阵营互相诋毁,相互攻击对方的弱点。
如果从应用的角度来说,技术的优劣是次要的,关键是要找到最适合自己业务特征的技术,方便业务开展和维护.传统IP RAN/PTN设备定义IP RAN/PTN原理比较IP RAN对PTN的攻击点1.IP RAN设备安全性优于PTN:经过复杂Internet网络的洗礼,路由器具备更为丰富的设备安全防护特性2.PTN与现有IP、MSTP网络互通时,业务无法端到端建立3.PTN端到端必须用同一厂家设备,网络扩容、优化受限4.IP RAN是分组传送技术发展方向•标准化方面:T-MPLS已终止,MPLS—TP发布延迟•产业链:支持IP RAN的设备制造商比PTN多•互通性:IP RAN标准化程度高,互通良好;PTN设备间无法互通•应用:IP RAN在全球综合承载广泛应用;PTN适合纯移动回传;PTN对IP RAN的攻击点1.缺乏快速可靠的网络保护和OAM故障检测机制,网络监控困难。
论IPRAN技术特点及承载方式

论IPRAN技术特点及承载方式IPRAN技术是指Internet Protocol Radio Access Network,即基于IP传输技术的无线接入网络。
它将传统的无线接入网从基于传统电路交换的技术转变为基于IP网络的技术,实现了多业务融合和扁平化网络架构。
IPRAN技术的特点和承载方式对于无线通信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IPRAN技术的特点1. 多业务融合IPRAN技术采用了大量的IP技术,将语音、数据、视频等不同业务统一在一个网络平面上进行传输和交换。
这样可以实现多业务的融合,提高网络的资源利用率和业务的传输效率。
2. 扁平化网络架构与传统的无线接入网络相比,IPRAN技术可以实现网络的扁平化架构,即将核心网和接入网的网络层次减少到最少,简化网络结构,降低网络运维成本,加快网络的运行速度。
3. 灵活性和可扩展性IPRAN技术采用了虚拟化、自动化等先进的技术手段,网络资源可以实现动态配置和灵活调整,能够适应各种业务需求的快速变化。
IPRAN网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扩展和升级,可以很好地适应未来网络的发展。
4. 高效的传输和交换能力IPRAN技术使用IP数据包进行传输和交换,其处理速度快、成本低、效率高,可以实现高效的数据传输和处理能力。
5. 高可靠性和安全性IPRAN技术采用了一系列成熟的安全和可靠技术,包括数据加密、认证、数据完整性保护等手段,保障网络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1. 语音传输承载IPRAN技术可以采用VoIP技术进行语音数据的传输承载。
VoIP技术利用IP网络进行语音的数字化编码和传输,能够实现高质量的语音通信,同时能够有效减少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IPRAN技术能够支持大容量、高速率的数据传输承载,可以满足各种数据业务的需求,包括互联网接入、企业网接入等。
IPRAN网络的扁平化结构和高效的传输能力,能够实现快速、可靠的数据传输。
随着移动视频业务的快速发展,IPRAN技术可以支持高清晰度、高带宽的视频传输承载。
IPRAN网络解决方案介绍

SDH 硬管道
VC1
SDH
VC2
VC
VC3
分组弹性管道
Flexible Tunnel
Tun1 Tun2 Tun3
Free Bandwidth
MSTP
二层 静态 点到点连接 通道交换 无复用
PTN
二层 静态 点到点连接 包交换 统计复用
IP
三层 动静态 多点连接 二层 动静态 多点连接
包交换 统计复用
业务承载方式一览
业务核心控
制层
BSC
RAN CE NE40E-X16
cSTM-1/n*E1
RNC
cSTM-1 GE
MME
政企专线
因特网
BRAS
TG
10GE
E1/FE
FE
GE
L3VPN
L2VPN
L2VPN
L3VPN
L3VPN TDM PWE3
TDM PWE3
NE40E-X16 CX600-X8
分 层
业务层
VRRP
RAN CE
GE
BSC/RNC/aGW
ATN
L2VE ( 绑定Vll)
L2VE ( 绑定Vll)
L3VE (绑定L3VPN)
CX
PW
CX
L3VE (绑定L3VPN)
目录
1. IPRAN组网方案介绍 2. IPRAN和SDH的比较 3. IPRAN承载网建设方案建议
Page 13
3G
Micro Pico
Micro Pico Macro
LTE 3G CoMP
X2 Traffic
Macro
LTE CoMP
X2 Traffi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uawei Confidential
Page 14
ATN 910(单主控)
拓扑&设备选型 IP地址 路由
隧道
业务 可靠性 时钟
QoS
网管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uawei Confidential
Page 15
拓扑&设备选型 IP地址 路由
隧道
业务 可靠性 时钟
ms级保护
IP可视化运维
LTE Ready
任意业务接入:2G(TDM/IP)/3G(ATM/IP)/LTE,Leased Line/LAN,IPTV 统一承载 L2L3混合模式承载:提供灵活的二三层专线业务,更好的支撑LTE & FMC融合承载 强扩展性:可编程NP架构,新业务;单槽位400G容量,40G-100G的单端口扩展能力
4 x FE 4 x E1
GE环,带宽利用率72%
全业务运营提速,固网业务上量接
入;同时实现附近Femto/Pico基
站的就近接入。
10 x FE
10GE环,带宽利用率22%
4 x E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uawei Confidential
Page 12
拓扑&设备选型 IP地址 路由
CX600
Residential/TriplePlay/IPTV
Mini DSLAM/OLT
CX600
Aggregation
CX600
CX600
Core NE
NE
RNC/BSC
MME/S-GW
MSCG/BRAS/SR SR
Business
Business CPE
E2E 时钟同步
IPTV业务系统
综合承载
Huawei Confidential
Page 7
IP RAN网络分层架构
端
接入层
拓扑&设备选型 IP地址 路由
隧道
业务 可靠性 时钟
QoS
网管
核心汇聚层
业务层
BTS/NB/eNB
BSC/RNC/aGW
接入层: 作用:接入末端业务节点 特点:网络节点多,带宽压力小 推荐:环形/链形/双上行组网
核心汇聚层: 作用:汇聚流量及端口,担当业务系统网关,全局流 量灵活调度 特点:网络节点较少,带宽压力大 推荐:口字型/环网/MESH组网
宏站
1
3G基站
室分
1
阶段三
Femto/Pico
2
2G基站
Abis
1
ETH专线
FE
2
NGN AG
FE
1
带宽(M)
28 15 15 4 20 20 总带宽
带宽(M) 28 15 15 4 20 20
总带宽
总带宽(M)
28 0 0 0 0 0 28
总带宽(M) 28 0 0 4 20 20 72
带宽(M)
汇聚层以上大概4~8跳;在 实际应用中,需考虑到后期 破环加点(预留2~4跳)
建议接入环节点(包括链) 数 ≤ 2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uawei Confidential
Page 10
拓扑&设备选型 IP地址 路由
隧道
业务 可靠性 时钟
QoS
网管
核心汇聚层网络拓扑设计及设备选型
➢分层承载方案提升组大网能力 ➢弱化接入盒式设备性能要求 ➢大量隧道在汇聚层实现收敛,降低核心层隧道压力 ➢LDP会话在汇聚层实现收敛,降低核心层会话数量压力 ➢不同层次可以灵活选择不同的隧道及承载技术,例如接入层采用PW,汇聚层以上采用L3VPN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隧道
业务 可靠性 时钟
QoS
网管
RNC/aGW
类型
规划原则
RAN CE RAN CE
设备环 回地址
设备环回地址应该采用32位掩码的私有IPv4地址。 设备环回地址由集团公司统一分配到各个省公司,各个省公司可以进一
步将这些地址以连续成块的方式分配给各个本地网。目前集团分配给每 个省公司的地址数量是8个B类地址,大约包含52万个IP地址。省公司 给各个本地网分配设备环回地址时,需要做一定的预留,以便支撑将来 网络及业务扩展。
BTS/NB/eNB 10.56.0.1/32
10.56.0.2/32
10.56.0.3/32
BSC/RNC/aGW
设备互联地址
设备环回地址
业务互联地址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uawei Confidential
Page 20
IP地址规划
拓扑&设备选型 IP地址 路由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uawei Confidential
Page 19
三类IP地址
拓扑&设备选型 IP地址 路由
隧道
业务 可靠性 时钟
QoS
网管
边缘接入层
172.20.0.1/24
172.16.1.0/30
汇聚层
172.16.1.4/30
核心层
172.20.253.1/29
Huawei Confidential
Page 6
目录
1. IP RAN网络规划与设计
1 IP RAN建网方案 2 拓扑设计及设备选型 3 IP地址规划 4 路由部署设计 5 MPLS隧道设计 6 业务部署设计 7 可靠性设计 8 时钟/时间同步设计 9 QoS部署设计 10 网管管理设计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业务
接入环 10GE环
ETH专线 FE
OLT
10GE
数量
4 12 12
带宽(G) 1 0.1 1
收敛比 0.5 1 0.1
总带宽
总带宽(G) 5 1.2 1.2 7.4
带宽(G)
10 0.1 10
收敛比 总带宽(G)
0.5 1 0.1 总带宽
20 1.2 12 33.2
汇聚层接入更多固网业务
带宽利用率74%
Page 11
拓扑&设备选型
接入层带宽需求分阶段计算
阶段一
业务
3G基站
2G基站 ETH专线 NGN AG
宏站 室分 Femto/Pico Abis FE FE
数量
1 0 0 0 0 0
业务
数量
宏站
1
3G基站
室分
0
阶段二
Femto/Pico
0
2G基站
Abis
1
ETH专线
FE
1
NGN AG
FE
1
业务
数量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uawei Confidential
华为IP RAN方案一览
端到端业务部署和硬件OAM
接入层
NMS/U2000
汇聚层
可视化业务配置和发放
核心层
S-POP
Mobile Mobile
BTS/Bodeb ATN
Mobile
eNode B ATN
隧道
业务 可靠性 时钟
QoS
网管
汇聚层带宽需求分阶段计算
阶段一
业务
接入环 ETH专线
GE环 FE
数量
10 6
带宽(G)
1 0.1
收敛比
0.5 1 总带宽
总带宽(G)
5 0.6 5.6
汇聚层就近入OLT和专线业务
带宽利用率56%
阶段二
业务
接入环 GE环
ETH专线 FE
OLT
GE
数量 10 12 12
阶段三
Mobile Challenge
挑战2: 移动宽带需要更大网络带宽 更大和更高效的带宽提供 高速上行接口 LTE-Ready
Challenge 4: 高质量业务保证 业务的QoS保障 故障快速倒换 电信级的时钟/时间同步方案 E2E的网络管理、维护方案
面对移动业务的发展趋势带来的挑战,移动承载网络需要满足IP化、移动宽带化、高质量业务保证、 多业务接入的需求,并提供性价比最优的解决方案。
综合入提速,高带宽业务增加, 小汇聚环更易于网络带宽扩容
带宽利用率5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uawei Confidential
Page 13
拓扑&设备选型 IP地址 路由
隧道
业务 可靠性 时钟
QoS
网管
华为IPRAN端到端产品一览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端
接入层
核心汇聚层
RANCE
业务层
BTS/NB/eNB
RANCE
BSC/RNC/aGW
汇聚设备/CR均采用CX600,线路采用10GE线路,和RNC落地需要配置GE落地ETH业务,CPOS 落地TDM业务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uawei Confidential
LTE/Wimax Residential
SDH VC
RNC
…
VC1 VC2 VC3
Traffic Model
Flexible Tunnel
Free Bandwidth
Tun1 Tun2
Tun3
主要承载基站业务,也可兼顾少量宽带业务,具备电信承载网的设备级和网络级保护,端到 端的网络管理和维护,具备良好的OAM机制,操作维护简便有效,但是.... 不是面向未来的技术:网络很难扩展到ALL IP,MSTP虽然在IP化前进了一步,但不够彻底,IP 化体现在用户接口,内核仍然是电路交换;导致传送分组业务时效率低 。 SDH/MSTP还不能对以太业务提供足够的QoS能力,实现以太业务的公平性接入。 SDH/MSTP不具备动态的路由发现功能,路径采用静态机制,不利于分组业务的调度和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