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
6月9日《语言学概论》讨论主题:语言系统的发展

6月9日《语言学概论》讨论主题:语言系统的发展语言学概论教材第七、八、九章虽然分立为三章,但实际是一个整体,讲的都是语言发展变化的有关问题。
第七、八章讲授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理论。
主要从语言和社会的关系角度来谈语言的发展变化问题的;第八章讲授语言接触的种种现象,实际是语言发展的外部原因的扩展。
第九章主要从语言内部结构要素角度阐述语言的发展演变。
正确理解、把握这三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对语言发展变化这个问题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对语言作为交际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这个问题的认识。
第七章辅导1、语言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如何万物皆流,万物皆变,发展变化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世界上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事物。
语言也一样,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的。
如我们今天用普通话去读古代的诗词,会发现许多词语不押韵了;英语当中有许多词的写法与读音不相一致了。
语言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的。
语言也同世界上其它事物一样,变化发展是永恒的,语言如果一旦停止了发展,也就没有了生命。
只不过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缓慢,不易被人们感觉到罢了。
语言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
这可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第一,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
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同样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
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
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如我国的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大分裂的时期,诸侯割据,形成了社会的分化,因而形成了"言语异声"的局面。
而两汉时期是中国社会对外交往较多时期,汉语中的外来词也是吸收最多时期之一。
第二,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思考与练习
• 一、填空 • 1、研究语音变化所凭借的材料主要是()
和()。 • 2、语音演变主要包括()的变化,如音位
的合并、消失和分化,从而又引起音位() 的变化。 • 3、语音演变的三个特点是:()、()和 ()。
• 2.上海话的ph对应北京话的ph
• 3.上海话的b对应北京话的p和ph,其条件 是古仄声字对应p,平声字对应ph。
• 有的方言随社会的分化可以变成亲属语言, 亲属语言之间也一定存在着语音对应关系。
• 像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 这些拉丁系语言,英语、德语这些日耳曼 语言之间,都分别存在着有规律的语音对 应关系。
中古汉语 /b/ /d/ /g/ /dz/
现代汉语北方话 例词
(平)/ph/
蒲、爬、皮、菩
(仄)/p/
步、部、备、倍
(平)/th/
徒、桃、头、谈
(仄)/t/
杜、道、豆、但
(平)/kh/
狂、逵
(仄)/k/
共、柜
(平)/tsh/
慈、曹、层
(仄)/ts/
字、造、增
• 3、语音演变的三个特点:条件性、时间性、 地区性。
• 8、词汇系统的演变具体表现在()、() 和()方面。
• 9、声调的平仄是汉语实现浊音清化规律的 重要条件,()指上声、去声和入声。
• 10、“戏子”现称“演员”,“金陵”现 称“南京”,这属于词语的()。
• 11、汉语为了解决由于语音变化而带来的大量同 音词的问题,它所采取的方法是(),用()为 主的格局来取代()为主的格局。
• 汉语代词宾语从前置变成后置,也是类推 作用的结果。古汉语中,“动-宾”是占优 势的结构格式,“宾-动”中在一定的条件 下出现。在发展的过程中,“动-宾”替代 了“宾-动”。
语言学概论第九章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三、辨析题1.语音演变规律只在一段时期中起作用。
正确。
因为时间性本身就是语音演变的特点之一。
2.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部分,一般不会发生变化。
不对。
相对词汇和语音而言,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部分,但稳定是相对的。
因为任何语言的语法都会发生变化的,只不过这种变化相对缓慢一些而已。
3.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是无限的,可推而广之,无一例外。
不对。
类推作用的效能有一定限度,一则它推不倒根基深厚的旧山头,二则语言中的演变到处都在发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以语言总是达不到井然有条的境界,而类推作用也总是有它的用武之地。
4.词语的替换全部取决于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
不对。
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语言系统的内部原因,也有属于语言系统外部原因的社会因素。
四、问答题1.为什么语音演变规律具有地区性特点?语言的演变是像波浪一样从一个中心向外扩散的,而且扩散有地域的限制,所以音变只在一定的地域中进行。
比如,汉语的浊音清化规律在北方话系统中是普遍起作用的,而在吴语区和湘语区则仍保留原来的浊音,并没有发生清化的现象2.举例说明汉语语法组合规则的演变。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词序在汉语语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从先秦的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词序方面有几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由上古汉语“宾+动”语序到后来“动+宾”语序的变化。
如:“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印》)“是刈是护”(《诗·周南·葛覃》)“他人是保”(《诗·唐风·山有枢》)“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不吾知也”(《论语·先进》)“偻句不余欺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2)由上古汉语“大名+小名”到后来“小名+大名”的变化。
如:“丘获”(昭公四年)、“城颖”(隐公元年)、“城濮”(僖公二十八年)、“城隶”(襄公五年)。
清人俞樾在概括这类现象时说:“古人之文,则有举大名而合之于小名,使二字成文者,如《礼记》言‘鱼鲔’,鱼其大名,鲔其小名也。
语言学概论答案(六月)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一、名词解释1.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以今证古,可推测一群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原始面貌。
有了这个起点,整群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分化、发展的过程也就能得到说明。
所以历史比较法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变过程的有效方法。
这种方法曾经系统地应用于印欧系语言的研究,拟测出各个语族乃至整个语系的原始母语,使印欧系语言的演变过程大致得到了说明。
这种方法同样也可以用来研究其他语系的语言。
应用这种方法研究汉语的中古音系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2.词语的替换即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换一种说法。
这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可能是社会方面的,如“邮差”改为“邮递员”、“戏子”改为“演员”等就是由于人们的社会意识的改变而替换的,而“目”改为“眼睛”则是由于现代汉语词汇双音化这一语言系统内部原因造成的。
3.词义的演变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
引起词义变化的因素很多,如“布”,古代只指麻织物,而今天则是棉、麻、化纤织物及混纺织物的统称,这是由于现实现象的变化而引起的词义变化。
再如“虹”,古人认为它是一种有生命的虫,能饮水,而今天人们则认识到“虹”是由于阳光照在水滴上,经折射、反射、衍射而形成在雨幕或雾幕上的彩色圆弧,是一种天气现象。
这是由于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而引起的词义的变化。
词义的演变,从其演变的结果来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4.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这就是词义的扩大。
如汉语中的“江、河”,原专指长江、黄河,现指所有的江河;“皮”原专指野兽的皮,现则泛指皮肤,这些都是词义的扩大。
5.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这就是词义的缩小。
如“丈人”,原指年长的男子,现专指妻子的父亲;“臭”原指一切好闻和难闻的气味,现则只指臭味,这些都是词义的缩小。
语言的起源和发展..

(二)语言起源的过程
劳动决定了语言产生的需要和可能。
1、原始人共同的劳动决定了他们创造语言 的需要。 劳动引发了创造语言的必要性—— 人类为了共同协作,在劳动中协调行动, 已经到了彼此间非说不可的地步。
2、劳动是使原始人能够具备足够的声音材 料和意义要素的决定因素:
(1)劳动促进了人的发音器官的改进,使原 始人具备语言所必需的声音材料。 (2)劳动促进了人类思维的产生,使语言所 必需的意义要素得以形成。
(五) 手势说
20世纪至今一直流行,最早由英国
的贝杰特、德国的冯德、荷兰的金纳根
等人提出。代表人物是苏联的马尔。
1、和事物接触的东西并不一定就变成事物的符号。
2、手势不具备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基本结构。 3、手势运用起来很不方便。 4、聋哑人的手势语是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另外,这种观点难以说清楚无声的手势语是如 何发展为有声语言的。
第一节
语言的起源
语言的起源着重探讨人类是怎 样开始说话的,语言是在什么条件 下产生的,原始语言从一开始是什 么样的。这些问题都是语言学中的 重要理论问题。
一、语言的起源问题概述
(一)语言起源界说
语言的起源指的是人类从
什么时候和怎样开始发出 自觉意义上的 Nhomakorabea音的。 语言的起源指的是整个人类的语言产 生的时间和过程,而不是某种具体的 语言产生的时间和过程。 语言起源和文字的产生不是一回事。
3、吼叫的声音是对外界刺激的生理上 的反映。
(三) 社会契约说
流行于18世纪中叶,以法国的卢梭和英 国的亚当· 史密斯为代表。 1.提法不合逻辑,人们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 如何去约定。 2.认为思维先于语言存在。
语言学概论指导书练习题部分答案【精选】

导言:一:填空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_中国_印度和希腊---罗马2:语言学是19世纪成为独立的学科的,其标志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形成3:现代语言学的标志性著作是瑞士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4:语言交际过程可以分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5:印度最早的经典所用的语言是古代的梵语6: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是中国”小学”的主要研究内第一章:语言的功能一:填空1:语言的功能包括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的思维功能2: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3:在各种信息传递形式中,语言是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4: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语言功能及计数,推理能力等由左半球掌管,音乐感知,立体图形识别等能力由右半球制约。
5:儿童语言习得一般经过独词句的出现和从独词句到双词句阶段,这是儿童学话的关键两步。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一:填空1:说出的话语的句子是无限的,但无限多的句子是由有限的造句规则和词汇材料组合而成的。
2:符号包含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离。
3:语言符号的意义是对它所指代的一类心里现实的概括。
4:我们通过语言文字认识到“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这个知识信息的。
5:语言的表达是对心理现实的编码。
6:心理现实是存在于客观现实和语言符号之间的人脑中的信息存在状态。
7: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
8:语言系统的二层性的一大特点是形式层的最小单位一定大大少于符号层的最小单位。
9: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大基本关系。
10:动物无法掌握人类的语言,从生理基础来看主要是不具有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四章语法二、填空1、和动词有关的句法范畴有时、体、态和人称。
2、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称为合成词。
23、在workers中,worker这一部分可以称为词干。
4、按照词法结构类型,语言可以分为孤立语、屈折语、黏着语和复综语。
5、句子的最大特点是一般前后都有停顿并有一个完整的语调。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

• 1] 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 新的事物、现象、观念的出现,就需要有相 新的事物、现象、观念的出现, 应的词语来指称,于是新词随之而生。 应的词语来指称,于是新词随之而生。旧事 物的消亡、认识的变化等引起词语的消亡。 物的消亡、认识的变化等引起词语的消亡。 • 2] 词语的替换 • 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可能是社会方面的,如 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可能是社会方面的, 邮差”改为“邮递员” 戏子” “邮差”改为“邮递员”、“戏子”改为 “演员”等;而“目”改为“眼睛”则是由 演员” 改为“眼睛” 于现代汉语词汇双音化这一语言系统内部原 因造成的。 因造成的。
• 五、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 词汇发展变化的情况有哪些?词义发展演变 词汇发展变化的情况有哪些? 的结果有哪几种情况? 的结果有哪几种情况? • 词汇的发展变化是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联 系的,新事物的出现、 系的,新事物的出现、旧事物的消亡和人们 认识的深化, 认识的深化,都必然会在词汇系统中打下自 己的印记。 己的印记。 •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 展
一、语音的演变
1、语音的发展包括: 语音的发展包括: 音位的增加、音位的减少、音位组合的变化等。 音位的增加、音位的减少、音位组合的变化等。 2、如何了解语音的发展? 如何了解语音的发展? 概括说有两种办法:方言和亲属语言;文字。 概括说有两种办法:方言和亲属语言;文字。 说有两种办法 具体说有 种办法: 说有5 具体说有5种办法: 方言或者亲属语言的比较 第一、通过方言或者亲属语言的比较, 第一、通过方言或者亲属语言的比较,了解语音 的发展。 的发展。 第二、对拼音文字来说,利用文字的保守性 保守性, 第二、对拼音文字来说,利用文字的保守性,了 解语音的发展。 解语音的发展。 第三、对汉字来说,通过形声字 形声字, 第三、对汉字来说,通过形声字,了解语音的演 变。 用韵, 第四、通过诗文用韵 了解古代的语音。 第四、通过诗文用韵,了解古代的语音。 第五、通过古代的借词 了解古代的语音。 借词, 第五、通过古代的借词,了解古代的语音。
第九章 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渐确切和加深,幼儿不仅能够掌握词的一种意义,而且掌
握词的多重意义; ▼不仅能掌握表面意义,而且能掌握 词的转义。
四、不同词类词义的发展
朱曼殊等(1986)的研究结论:
(一)形容词的掌握
(二)空间方位词的掌握 (三)指示代词的掌握 (四)人称代词的掌握 (五)量词的掌握
第五节 学前儿童对语法的掌握
儿童首先倾向于把字形当作整体形象来感知。
2、儿童识字阶段:儿童多次接触某个字或某些字时,他的感 知活动就从笼统到分化,就可以认识一些字。
幼儿识字有两个特点:(1)容易混淆,对字形的细节难以分化, 如“水、木”,“半、羊”等。(2)对字义的概括水平还很低。 3、幼儿容易认识的字 ▼ 字大、清楚。
▼ 与响亮的语音同时出现。
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2岁以后,简单句逐渐增加,幼儿使用的主要是简单
句,发展的趋势:简单句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复合句逐 渐增加,总的来说,幼儿简单句的比例较大。 复合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关联比较密切的 单句组成的句子。 幼儿掌握复合句的特点是:▼ 数量较少、比例不大。 ▼ 结构松散。缺乏连词,只是简单句意义上的结合。▼ 联合复句出现较早。▼ 并列复句比例较大。▼ 偏正复 句出现较晚。 幼儿常用的偏正复句有:条件复句、因果 复句、转折复句。
▼ 有形象作为辨认的支柱:在识字过程中,对字 形加以意义联 想,便于幼儿记忆。 ▼ 字形结构简单。 ▼ 多次重复。 ▼ 与情绪和兴趣相联系的字,如幼儿喜爱的玩具、汽车、喜欢 吃的食品等,与这些相联系的字都比较容易记忆。
二、学前儿童的阅读准备——前阅读活动
(一)看书——最初的阅读活动。孩子从几个月开始,就 可以进行阅读活动,最初的阅读活动是看书,不是阅读,孩子 不是阅读文字,二是拿着书看。开始时是母子供读,妈妈拿着 书,读给孩子听,边读边指着书上图画,孩子边听边看。 (二)阅读的准备 1、掌握有关词汇:孩子认识字形后,容易学会阅读。 2、掌握语法和表达能力:孩子在掌握了某种语言的基本语 法和表达能力后,他在识字的基础上不但能够理解,还能够比 较流畅的、有表情的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上海
p b
(仄声)旁 袍 瓢 怕 派 炮 碑 臂 比
北京
p
(平声)别 倍 避
ph
ph
方言、亲属语言间的对应关系
• 方言之间存在着语音对应规律,学习普通 话的时候,就可以成批的类推,不必一个 一个地死记硬背。 • 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也存在有规律的语音 对应规律,如拉丁语族的法、西、意、葡、 罗等语言,日尔曼语族英德等语言都分别 存在着有规律的语音对应关系。我们正是 利用这些语音对应关系来确定语言的亲属 关系的。
三、语音对应规律和历史比较法
• 从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方言或亲属语言,因语言 发展的不平衡性而呈现出种种差异。语言发展的 规律性使这些差异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 • 中古 北京 济南 太原 广州 • 清入 阴平 • 次浊入 阳平 • 全浊入 上声 去声 • 入声1 • 入声2
上海话双唇塞音与北京话的对应规律
语音演变有一定条件
• 从三十六字母到普通话声母,语音演变可 以表述为全浊声母变为同部位的清音声母, 这一规律被概括为浊音清化,条件是:1、 平声字变为送气音,2、仄声字变为不送气 音。 • 声调演变规律被概括为:1、平分阴阳,浊 声母字归入阳平;2、全浊上声字归入去声; 3、入声派入阴阳上去四声。
三十六字母和现代汉语的声母
• • • • • • • • • • 帮 非 知 端 精 照 见 晓 影 滂 敷 彻 透 清 穿 溪 并 明 奉 微 澄 娘 定 泥 从 心 邪 床 审 禅 群 疑 匣 喻 来 日 • • • • • • • p ph m f s n x l
ts tsh t th t t h h k kh
第三节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 随着社会发展,新事物的产生,新产生的词。 • 新词是过去没有,现在社会上新出现、流行的词。 每个时代都有新词出现,有的流行一阵子后为社 会所淘汰,有的就吸收到普通话中。 • 新词对词汇来说是丰富的结果。 • 旧事物的消亡,一些旧有的词因使用频率降低而 推出交际。如伙夫、马夫、厨子、牙子等。
文献中的记载
• 唐代胡曾《戏妻族语不正》:呼十却为石, 唤针将作真。忽然云雨至,总道是天因 (阴)。 • 《颜氏家训· 音辞篇》:南人以钱为涎,以 石为射,以践为羡,以是为舐;北人以庶 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
诗歌押韵
•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举杯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杜甫《梦李白》: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 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 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 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 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 色。水深龙潭阔,无使蛟龙得。
宾语由动词前移到动词后
• 汉语古代有宾语在动词后边的形式,也有 宾语在动词前边的形式。例如: •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我欺骗谁呢?难道欺骗老天爷吗?) • 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 但是宾语在动词前面是有条件的,必须是 疑问代词或是否定句里的代词。而宾语在 动词后边则没有这些条件。
时间性
• 语音系统演变有一定的时间性,大约在宋 代,全浊声母全部消失了,但是现在的吴 语中还保留者,一千多年来,没有再发生 变化。 • 元代的入声韵部消失,但是现代的邯郸、 张家口以及南方的一部分地区还保留着入 声韵母,它们一千多年来,没有继续变化。
地域性
• 语音系统演变在一个地方发生,在另一个 地方不一定发生。有地域制约。例如北京 话入声消失,广州话至今还保留着入声。 • 北京话精见组字在齐齿呼、撮口呼韵母前 都变成了j q x ,在开口呼、合口呼韵母前 仍读z c s 和 g k h;广州话没有发生这 种变化;而济南、郑州见组字在齐齿呼、 撮口呼韵母前变成了j q x ,精组字在齐齿 呼、撮口呼韵母前仍读z c s。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唐健雄
关于语言系统
• 语言是一个系统,内部有许多子系统。我 们说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 其实它们是语言的三个子系统。 • 语音下面有音节、音素(音位),它们是 语音的子系统;元音、辅音、声调等则是 音位的子系统。语法分词法、句法,它们 是语法的子系统;词汇分基本词汇和一般 词汇;词汇分词和语;词又分单纯词和合 成词,它们都是词汇不同层面的子系统。
出; 鸡和饥隋唐时读音不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
• 语音演变是指同一语言的语音从某一历史 阶段到另一历史阶段的变化。 • 语音演变是个缓慢的过程,不易觉察,如 果我们把不同时代的语音材料放在一起比 较,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语音的变化。 • 东:德红切。de+hong→dong 被切字是阴平,反切下字是阳平。 • 列:良薛切。liang+xue →lie 被切字是去声,反切下字是上声。
• 汉语从先秦的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 次序发生了一些变化。代词宾语由动词之 前,移到动词之后。南北朝以后,就逐步 移到动词之后,与动——宾格取得一致。 • 总的看来,汉语词序几千年来,变动不大。
从大名冠小名到小名冠大名
• • • • • • • • 甲骨文中有许多大名冠小名的结构,如: 丘商 丘雷 丘喜 阜荥 …… 城濮 城颖 城隶 丘舆 丘获……《左传》 鱼鲔 草介 禽犊 虫蝗…… 树fai 桃树fai tau 李树fai mn 果子mak 桃子mak tau 李子mak mn 花wa 桃花wa tau 李花wa mn 汉语偏正结构定型之前经历了一个“偏— 正”“正—偏”并存的过程。
意义 梵语 希腊语 拉丁语
三 父亲 哥哥、弟弟
trayas pitar bhrater
treis pater phrater
tres pater fater
印欧语演变规律
(原始印欧语) *bh bh (梵语) ph (希腊语) f (拉丁语)
古入声字
例字
北京 苏州 梅县 广州
全浊声母清化
(帮母)p
• (并母)b (滂母)ph (端母)t • (定母)d (透母)th (见母)k • (群母)g (溪母)kh 例字:柜强舅/葵狂琴 例字:稻队弟/题桃头 例字:病棒抱/棚平袍
声调的演变
古代声调
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普通话声调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 语音演变呈现出很强的规律性,如浊音声 母清化规律,入声消失规律,韵尾合并规 律等。 • 语音系统的变化表现音位聚合关系的变化 和组合关系的变化 • 语音系统演变的特点:条件性;时间性; 地域性。
• 历史比较法以今证古,推测一群方言或亲 属语言的原始面貌。说明它们的分化、发 展的过程,是推溯语言演变的有效方法。 • 这种方法曾经系统的应用于印欧语系各语 族语言的研究,使其语系的演变过程大致 得到说明。也曾用于其他语系的语言研究, 取得丰硕的成果声字、反切、对音
• “伏羲”作“庖羲”;圃:不雨切。 • “照”;舅;杞;移、夥;通、桶;潘、 藩; • 监:古咸反。衔音咸。掺:所衔反。衔, 阿鼻旨、河鼻旨、 音衔。 阿毗 • 佛陀(buddha)阿鼻(avici) • 日译吴音 日译汉音 朝鲜译音 越南译音 • 鸡 kai kei kiei ke • 饥 ki ki k i ki 组还未从k组分
聚合的变化导致组合的变化
“着”的虚化
• • • • 常恐祖生先吾着鞭。《晋书· 刘琨传》 长文尚小,载着车中。《世说新语》 方响闻时夜已深,声声敲着客愁心。 撞着八个大汉,担着一对酒桶。
虚化
三、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
•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规则和条理是主 导的一面,但运用中有强式和例外。也就 是说,语言中有规则的一面,也有不规则 的一面。 • 语法中存在整齐划一的趋势,也有抗拒这 种趋势的矛盾。 • 类推作用是铲除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 则的适用范围。
语法演变的类推的例子
• • • • • • • • • Learn——learnt——learned; 打扫卫生 恢复疲劳 酒吧 网吧 话吧…… 啤酒 扎啤 生啤 干啤…… 感动中国 感动河北…… I-me he-him she-her we-us they-them Who-(whom)who did you see? which what that where when how
• 汉语缺少形态,语法聚合规则的变化和许 多欧洲语言有不同的趋势。 •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比较,一是实词的句 法功能比古代确定,词类的界限比古代清 楚,还产生了量词。二是开始出现词缀 (子、儿、头)和构形语素(着、了、 过)。
量词的产生
• 子曰:君子道者有三,我无能焉:仁者不 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 宪问》 •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 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 语· 子路) •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 无愠色。《论语· 公冶长》 •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 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詠而归。
第一节语音的发展
一、怎么知道语音发展了
• 某个地方,一系列字音,年岁大的人是一 种读法,年轻的人有是一种读法,这就是 语音变化的兆头;例如:浆≠姜 • 有的地方同一个字读书时的念法和说话时 的念法不同,这是文白异读,例如:择、 册、隔、德、伯、熟、剥、贺„„ • 文白读音不同也是语音变化的痕迹。
历史比较法
• 语音对应关系为研究语言的历史提供了可能,我 们可以根据方言或亲属语言的现状和对应关系, 推知他们所从出的原始母语的面貌。 • 方法是把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基本词加以比较,从 中归纳语音对应关系,来推知原始母语的许多事 实。 • 历史比较法是利用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和亲属 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测拟原始母语的方法。
关于语言发展
• 语言发展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在发 展中,语言自然不例外,始终处在变动中。 不在发展的语言有两种,一是没有人使用 的语言,一是已经死亡的语言。 • 语言发展是渐变的,我们不易觉察到。语 言的发展总是从个别现象开始,最后导致 整个系统的变化。 • 社会发展、语言自身发展的不平衡性,语 言之间的接触都会导致语言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