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合集下载

语言系统的发展

语言系统的发展

去声
第二节 词汇的发展变化
一、词汇发展变化的原因
社会因素主要有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间的交往等。
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对词汇具有持久、均衡的影响和 作用,使词汇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变化。
巨大的社会变革也对词汇产生直接的影响。 经济制度对词汇的影响也很大。 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也会对词汇产生重要影响
内部原因主要是语言内部要素间调整或要素内部间 调整对词汇提出某种变化的要求,从而促使词汇的 某一方面发生变化。
二、词汇发展变化的结果
(一)新词的产生 新词产生的途径主要有:
1.造词,即利用原有的构词材料和方法应需创造新词。 2.借词 3.起用旧词 4.词义分化 除教材提到的这四点外,还有从方言词、行业语中借用。
(二)旧词的消失
1 与它们标志的事物、现象和关系的消失联系在一起的,像 “鼎、椁、太监、社稷、巡抚、钦差、八股”等都是现代汉 语 中的历史词。 2 社会生活的变化引起了人们认识上的变化的结果。
3.古代汉语中“动-宾”是占优势的结构,“宾-动” 只在 一定条件下出现,结果“动-宾”替代了“类宾化-
4动.汉”语。中词缀的产生和发展使汉语可以用派生 的方式创造新词。 异化
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 以汉语为例,说明语法发展的类化和异化。 2 语法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3 语法发展和语言规范化的关系是什么?
高大的土堆。
5.“脚” 古代指小腿。 转移
6.“书记” 古代指管文书的人。 转移
7.英语“meat”原指食物, 现指食用的肉类。
缩小
8.英语“deer”原指野兽,现指鹿。扩大
9.英语“bird”原指幼鸟,现指鸟。缩小
10.英语“knave”原指男孩, 现指恶棍、坏蛋。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

▪ 3)从古代借词中去考察。如佛教借词、日 语借词。
▪ 古音还可以从古代的借词去探索。东汉以后, 随着佛教的传入,翻译了大量经文。很多词 语都用当时的汉音去对译梵音。这些译名的 读法在汉语里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原 文是梵语的拼音,我们可以从拼写中知道相 应汉字的古代读音。例如佛经中“佛陀”是 梵语buddha的译音,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 在当初翻译的时候,“佛”大致念“bud”, “陀”大致念“dha”。把这些读音和今天的 语音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找到音变的线索。 这是古汉语从外语借入的词所提供的线索。
▪ 第二节 语法的演变
▪ 语法演变可以从演变结果和演变方式与途径 两方面来看。
▪ 从演变结果看,语法演变可以分为组合规则 的演变、聚合类的演变这两个互有联系的方 面。
▪ 从演变方式和途径看,主要有类推、结构的 重新分析与语法化。
▪ 一、组合规则的演变
▪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 印欧语最早的词序,从古印度的文献《梨俱 吠陀》中可以看出,宾语在动词前面。 “宾——动”的次序是当初句法的主要特点。 与此相联系,关系从句在主词之前,修饰语 在中心语之前。随着语言的发展,印欧系语 言大多是:上面的位置颠倒过来。这个变化 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到现在,英语修饰语的 位置还处在两可之间,例如“学生的书”既 可以是“the student’s book”,也可以是 “the book of the student”。用“of”表示原 来属格所表示的意义,使修饰语后置,是后 起的格式。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 第一节 语音的演变
▪ 一、何以知道语音的演变
▪ 语音的变化分两种,一种是历史音变,一种 是非历史音变。

语言学概论第九章

语言学概论第九章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三、辨析题1.语音演变规律只在一段时期中起作用。

正确。

因为时间性本身就是语音演变的特点之一。

2.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部分,一般不会发生变化。

不对。

相对词汇和语音而言,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部分,但稳定是相对的。

因为任何语言的语法都会发生变化的,只不过这种变化相对缓慢一些而已。

3.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是无限的,可推而广之,无一例外。

不对。

类推作用的效能有一定限度,一则它推不倒根基深厚的旧山头,二则语言中的演变到处都在发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以语言总是达不到井然有条的境界,而类推作用也总是有它的用武之地。

4.词语的替换全部取决于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

不对。

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语言系统的内部原因,也有属于语言系统外部原因的社会因素。

四、问答题1.为什么语音演变规律具有地区性特点?语言的演变是像波浪一样从一个中心向外扩散的,而且扩散有地域的限制,所以音变只在一定的地域中进行。

比如,汉语的浊音清化规律在北方话系统中是普遍起作用的,而在吴语区和湘语区则仍保留原来的浊音,并没有发生清化的现象2.举例说明汉语语法组合规则的演变。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词序在汉语语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从先秦的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词序方面有几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由上古汉语“宾+动”语序到后来“动+宾”语序的变化。

如:“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印》)“是刈是护”(《诗·周南·葛覃》)“他人是保”(《诗·唐风·山有枢》)“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不吾知也”(《论语·先进》)“偻句不余欺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2)由上古汉语“大名+小名”到后来“小名+大名”的变化。

如:“丘获”(昭公四年)、“城颖”(隐公元年)、“城濮”(僖公二十八年)、“城隶”(襄公五年)。

清人俞樾在概括这类现象时说:“古人之文,则有举大名而合之于小名,使二字成文者,如《礼记》言‘鱼鲔’,鱼其大名,鲔其小名也。

语言系统的发展

语言系统的发展

亲属语言的比较:
01
拉丁语
pater
02
英语
pauca
03
意义
pēs
father 父亲 foot 脚 few 少
形声字 假借字 双声字 叠韵字 以读若、读如、直音、反切等研究古音
文字
古今诗韵的区别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词义演变的结果: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1)词义的扩大:演变后所概括的范围扩大。 如:bird(小鸟-鸟)、companion(分享面包的人――同伴)。汉语中“红”原来只表示“浅红”(深红用“朱”或“赤”),现在泛指一切红颜色。 (2)词义的缩小:演变后所概括的范围缩小。 如:hound在古英语中泛指一切狗,现在专指“猎狗”,meat在17世纪还泛指一切食物,现在专指“肉”。汉语中的“汤”(泛指一切热水)。 (3)词义的转移:一个词从指一种现象、概念等,变成指另一种现象、概念。 如:权:秤锤――权力;信:信使――书信;silly原来表示“被保佑的,有福的”,后来变成了“天真的”,现在是“傻的”。
1
思考与练习:
试述汉语语法聚合规则的发展情况。 为什么词汇发展中会有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等现象?请举例说明。
本部分结束
202X
汇报人姓名
新词的产生
旧词的消亡
旧事物的消失是旧词消亡的一个原因。如“棒槌”、“碾子”等。 词汇系统的变动、认识的变化也可以引起旧词消亡。如“马”、“行走”、“白”等。 词汇系统变动的原因,一是人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二替换
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
社会因素:例如封建社会的避讳(元宵――汤圆)、社会制度的更替、社会生活的剧变等。 语言系统内部:例如汉语中同音词过多,对交际带来麻烦,因此就用复音词来代替单音词,避免歧义。语言表达的精密化也会引起词语的替换。 词语的替换有时在短时期内完成,有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时期(嘴――口)。

叶蜚声 语言学概论 第九章 语言系统发展

叶蜚声 语言学概论    第九章 语言系统发展

齐:九 kiou → tiou 撮:虚 xy
尖团合流:
ts ts‘ s(齐、撮) k k‘ x(齐、撮)
这种规律性的特点:
1.有一定条件限制; 2.有时间性; 3.有地区性
语音的发展各地不平衡,但有整齐的对应关系。
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1. 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 2. 亲属语言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 3. 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 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测拟原始“母语”的方法。
10
语言学
第二节 语法的演变(略)
11
语言学
第三节 词汇和词义的演变
12
语言学
知识要点:
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二、词语的替换 三、词义的演变
13
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1. 新事物、新认识的产生引起新词的产生 2. 旧事物的消失引起旧词的消亡
二、词语的替换
1. 什么是词语的替换
只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 发生变化。“名变实不变”。
1. 浊音清化,平送仄不送
古音
b d ɡ dz 病蛋柜皂
例字
平潭葵曹
今音
规律
p‘ t‘ k‘ ts‘(平:送气清音) p t k ts (仄:不送气清音)
8
2. 尖团合流
古尖音 ts ts‘ s
齐:酒 tsiou → tiou 撮:须 sy
→ y → y
→ t t‘
9
古团音 k
k‘ x
1. 通过方言和亲属语言
①古无轻唇音:分、肺、饭、甫 (古念重唇p…)
②古无舌上音:直、朝、张、车
③娘日二纽归泥:娘;日、儿、燃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

第九章语⾔系统的发展第九章语⾔系统的发展第⼀节语⾳的发展⼀⼀、何以知道语⾳的发展语⾳⼀发即失,如何知道语⾳在发展变化呢?主要有以下⼏条线索。

⼀是⽅⾔和亲属语⾔,⼆是记录了语⾔过去状态的⽂字。

(⼀)⽅⾔和亲属语⾔第⼀条,利⽤语⾳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语⾔的地区差别中发现语⾳发展的线索。

语⾔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使同⼀语⾔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差异。

这些差异往往代表某⼀语⾔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正可以从地域的差别中去探索有关现象的发展过程。

例如尖团⾳的演变:所谓尖⾳是指⾆尖前塞擦⾳、擦⾳与齐、撮⼆呼的组合;所谓团⾳是指⾆⾯前塞擦⾳、擦⾳与齐、撮⼆呼的组合。

汉语中的有些⽅⾔齐、撮⼆呼前的⾆尖前塞擦⾳、擦⾳因腭化⽽变成⾆⾯前塞擦⾳、擦⾳,这种现象属于尖团合流,在语⾔中不分尖、团⾳。

有些⽅⾔仍要分尖、团⾳。

我们只要把⽅⾔的有关差别稍加排列,就可以找到尖、团合流的轨迹。

⼀种语⾔在地域上的差别可以反映它在时间上的发展序列。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差别作⼀个系统的⽐较,⼏乎可以整理出⼀部活的汉语史来。

总之,研究⽅⾔或亲属语⾔的差别就探索语⾔的发展史是⼀个重要的途径。

(⼆)记录了语⾔状态的⽂字第⼆条,利⽤⽂字的保守性发现语⾳发展的线索。

⽂字是记录语⾔的书写符号,⽂字的读⾳和拼写规则要适应语⾔的状况。

但⽂字具有保守性,语⾔起了变化,⽂字往往还是⽼样⼦,或者虽然作了调整,但过了⼀些时候⼜会落在语⾔的后⾯。

⼈们就可以利⽤⽂字的保守性去探索过去的语⾔⾯貌和它的演变线索。

这在⼀些采⽤拼⾳⽂字的语⾔中是⼀种⾏之有效的⽅法。

英语“fight”“lighi”“height”等词中的“- gh-”不发⾳,根据拼法并参照现代⽅⾔的读⾳,我们可以知道它过去念[x],后来消失了。

汉字虽然是意⾳⽂字,具有跨时代、跨地域的特点,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凭借汉字知道汉语语⾳的发展。

1、利⽤古代韵⽂发现语⾳发展的线索。

诗⽂⼀般是押韵的,于是⼈们可以从诗⽂的⽤韵中看到古⾳的痕迹。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修改稿)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修改稿)
仿造词是仿造外语词的结构形式,用本族 语语素造出新词,如“现实主义”是仿照 英语“realism”造出的。
2.旧词的消亡
词的消亡往往与所表示的事物现象的消亡 有关。比如“天子、诸侯、宰相、嫔妃、 太监、科举制”等等,这些词所代表的事 物,随着封建王朝的灭亡已不复存在了, 所以这些词也消亡了,只是在特定的场合 下还可使用。由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改变, 也使许多旧词消亡,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使“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等词成为历 史词。
3.词语的替换
词语的替换是事物现象本身依然如故,只 是对它们的称谓由甲改换为乙。
比如由于汉语语汇发展的双音化,“目、 颈、耳、鼻”这些词被“眼睛、脖子、耳 朵、鼻子”等词替换了,原来的词就成为 古词语了,或者由词变成了语素。
如“德律风、德谟克拉西”这些音译外来 词,被意译词“电话、民主”所代替。这 些词代表的事物或现象并没有消亡,只不 过出于观念和习惯用新词替换了原有的旧 词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一、语言要素的发展
(一)语音的发展
语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语音区别性特征的变化
语音的发展变化,首先表现在语音区别性特征的变化上。 比如上古汉语,在发音部位上没有唇齿这一区别性特征。 大约在10世纪前后,汉语发音部位中才出现了唇齿这一区 别性特征。《广韵》以前只有双唇辅音“帮[p]滂[p’]并 [b]明[m]”,后来才从双唇辅音中分化出了“非[f]敷[f’] 奉[v]微[M]”四个唇齿辅音。
3.语法系统的发展
语法系统随着原有语法成分的演变和消亡、新的 语法成分的产生而逐渐缓慢地发展。当这种发展 达到一定量的时候,会使语法系统发生质的变化。 古英语是综合性的语言,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 随着语法范畴和形态变化的简化,综合性的成分 逐渐减弱和消亡,分析性的成分逐渐产生和加强, 现代英语虽然还有一些综合性成分,但就总体而 言,已经属于分析性的语言了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

• 1] 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 新的事物、现象、观念的出现,就需要有相 新的事物、现象、观念的出现, 应的词语来指称,于是新词随之而生。 应的词语来指称,于是新词随之而生。旧事 物的消亡、认识的变化等引起词语的消亡。 物的消亡、认识的变化等引起词语的消亡。 • 2] 词语的替换 • 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可能是社会方面的,如 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可能是社会方面的, 邮差”改为“邮递员” 戏子” “邮差”改为“邮递员”、“戏子”改为 “演员”等;而“目”改为“眼睛”则是由 演员” 改为“眼睛” 于现代汉语词汇双音化这一语言系统内部原 因造成的。 因造成的。
• 五、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 词汇发展变化的情况有哪些?词义发展演变 词汇发展变化的情况有哪些? 的结果有哪几种情况? 的结果有哪几种情况? • 词汇的发展变化是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联 系的,新事物的出现、 系的,新事物的出现、旧事物的消亡和人们 认识的深化, 认识的深化,都必然会在词汇系统中打下自 己的印记。 己的印记。 •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 展
一、语音的演变
1、语音的发展包括: 语音的发展包括: 音位的增加、音位的减少、音位组合的变化等。 音位的增加、音位的减少、音位组合的变化等。 2、如何了解语音的发展? 如何了解语音的发展? 概括说有两种办法:方言和亲属语言;文字。 概括说有两种办法:方言和亲属语言;文字。 说有两种办法 具体说有 种办法: 说有5 具体说有5种办法: 方言或者亲属语言的比较 第一、通过方言或者亲属语言的比较, 第一、通过方言或者亲属语言的比较,了解语音 的发展。 的发展。 第二、对拼音文字来说,利用文字的保守性 保守性, 第二、对拼音文字来说,利用文字的保守性,了 解语音的发展。 解语音的发展。 第三、对汉字来说,通过形声字 形声字, 第三、对汉字来说,通过形声字,了解语音的演 变。 用韵, 第四、通过诗文用韵 了解古代的语音。 第四、通过诗文用韵,了解古代的语音。 第五、通过古代的借词 了解古代的语音。 借词, 第五、通过古代的借词,了解古代的语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语音、语法、词汇和词义的发展的 一般规律和特点。

第一节 语音的发展
一、语音发展的线索 语音会不会发生演变?古人说话和我们说话时 发音相同吗?如果不同,怎么知道呢?也就是 说,研究语音发展的线索是什么呢? 语音是会变的,方言中老少两代的语音差异就 是语音变化的具体表现。经年累月,时间长了, 这种变化会显得相当显著。因此,古人说话和 我们说话的发音是不同的。

3什么是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是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 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关系的差别来拟测 原始“母语”的方法。(233)

第二节 语法的发展
一、组合规则的发展 1。由于古英语有较多的表示格关系的手 段,因此,词序比较自由,例如,下列 六个句子的意思都是“这个男人杀死了 国王”:

Se man sloth one kyning. “定冠词-主格”“男人”“沙死 了”“定冠词-宾格”“国王” one kyning sloth se man. Se man one kyning sloth. one kyning se man sloth. Sloth one kyning se man. Sloth se man one kyning.


4.古今诗韵的区别 回乡偶书二首之一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5. 不同时期的借词的语音考订 (1)东汉以后佛经翻译中的樊语的汉语 译音。例如,汉语“佛陀”是樊语 buddha 的译音,因此,我们大致“佛” 在当初翻译时大致读“ bud” ,“陀”大 致读“dha”。再如,“阿弥陀”是amita 的译音,因此在翻译的时候,“阿”大 致读a,“弥”大致读mi,“陀”大致读 ta。
(4)语法类推演变往往留有推不平的山 头。如英语动词弱式替代强式的类推已 进行了千余年,至今仍有 60 余个词根取 强式变化。类推变化推不动的山头都是 使用频率极高的常用词,如is, do, go等。
第三节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1.新词的产生:新词的产生与现实生活中 的新事物、新思想有联系。


研究语音发展的线索主要有五个:一是 方言的情况,二是亲属语言的情况,三 是记录了过去状态的文字,四是古今诗 韵的区别,五是不同时期的借词的语音 考订。
1.方言差异的比较 书上举了“尖团合流”的例子,来说明 通过不同的方言来了解语音的演变。 那么,“尖团音”是怎么回事呢?也就 是说,什么是“尖音”呢?什么是“团 音”呢?什么是“分尖团”什么是“尖 团合流”呢?


(3)表示语言意义的构形语素“了”、 “着”、“过”的产生(p239)。
三、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 语法的演变往往是新格式类比推广的过 程,所以称做“类推”。类推在语法演 变中的重要作用。

语法类推变化的特点是: (1)语法类推是一种模式类比推广的 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说话人是有意识地 将新的模式类推到更多的语词或句子上 去的。


而现代英语中的词序就没有这么自由了。
2. 古代汉语中的基本词序是 V + O ,但是 也有一些例外: (1)“是”作宾语时在先秦放在动词前: “子孙是保”、“是用寿老”、“君子 是识”。在一些成语以及固定的说法中 还有残留:“唯利是图”、“唯你是问” 等。 (2)疑问代词作宾语和人称代词在否定 句中前置:“吾谁与归?”“吾谁欺? 欺天乎?”“不吾知”等。现在残存的 还有“自信、自杀、自顾”等。

(3),在语法类推演变中变化的语词大 多经过一个新旧模式共存的阶段。如中 古英语早期许多动词都是强式和弱式变 化两种形式共存。

在现代英语仍取强式的 60 余个动词中有 10余个是强式和弱式并存。如light - lit - lit与light - lighted - lighted共存。


所谓尖团合流,是声母的发音部位与后 接细音( i、 y )的发音部位(舌面前) 因同化而发生音变的结果:原来见组的 舌面后 k 类(舌根音)向前移、而精组 的舌尖前 ts(舌尖前音) 类向后移,都 向 i、y 的发音部位变化,最后导致合流, 形成舌面前音(t、 t‘、等)。

2.亲属语言的比较:

2.旧词的消亡: (1)旧事物的消失是旧词消亡的一个原 因。例如“棒槌”、“碾子”等。 (2)词汇系统的变动、认识的变化也可 以引起是旧词消亡。书上分别举了 “马”、“行走”、“白”等不同的词 汇系统的变化的例子。 词汇系统变动的原因,一个是人的认识 从具体到抽象,二是语言交际功能的经 济、简易、明确的要求(p245)。


(2)日本、朝鲜、越南等在历史上曾经 从汉语中借去了大量词语,这些词语在 不同程度上保留着借用时汉语的特点, 因此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书上226页举 了“鸡”和“饥”的例子,请大家考虑, 它们是属于“见组”字还是“精组”字?

需要注意的是,利用这些材料时,要考 虑借音的年代和地域因素。例如,日语 中的“吴音”和“汉音”无论在年代还 是在地域上,都不一样:在年代上, “吴音”要早于“汉音”,在地域上, “吴音”是从东南沿海一代借去的,而 “汉音”是从华北借去的。

二、词语的替换 1.词语的替换指的是只改变某类现实现象、 概念、思想等的名称,而这种现象、概 念、思想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

2.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 ( 1 )社会因素:例如封建社会的避讳(元宵 ――汤圆)、社会制度的更替、社会生活的剧 变等。 ( 2 )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例如汉语中同音 词过多,对交际带来麻烦,因此就用复音词来 代替单音词,避免歧义。语言表达的精密化也 会引起词语的替换(246)。 3 。词语的替换有时在短时期内完成,有时要 经历一个很长的时期(嘴――口)。

请用家乡话读下列字音: 见组字:经、就、权、牵、希、休(在 《广韵》中与普通话的“该开孩”(k、 k‘、x)的声母同组) 精组字:精、酒、全、千、西、修(在 《广韵》中与普通话的“栽猜赛”(ts、 ts、s)的声母同组)


我们先从自己的方言了解吧。在临沂莒南,细 音前“见组”字为( jqx ) t 、 t‘ 、 ,而 细音前“精组”字为、t‘、)。在胶南、 日照等地,“见组”字读作 t 、 t‘ 、 ,而 “精组”字读作、 t‘、 。潍坊的昌邑、 高密( ts 、 ts‘、 s 和 、 ‘、 (分别为舌面 中塞擦音,发音部位比普通话的 t t‘ 靠 后))、安丘、昌乐(ts、ts‘、s和t、 t‘、 )、诸城、五莲((舌面前塞音,和t发 音部位相同,但是发音方法不同)、 ‘、 和t、t‘、),是分尖团的(同莒南),而 在临朐、坊子、潍城、寒亭等地是不分尖团的。 在菏泽、曹县、冠县、广饶、利津、宾州等地, 也有的分尖团,不过,尖音读作ts、ts‘、s。例 如“积极”被读作tsi ti。
Biblioteka (2)语法类推演变中符合该语法变化条 件的词或句子是有的先变、有的后变、 逐次推进的,而不是要变一起变。

比如古英语中动词词根(只计担负词形 变化的主要词根,如 do 和 undo 只计 do ) 取强式变化的大约有300多个,到中古英 语英语早期( 12 、 13 世纪)其中的约三 分 之 一 出 现 了 弱 式 变 化 。 如 help, stepped, published 等都在这一时期出现; 到 现 代 英 语 早 期 ( 16 世 纪 ) 又 有 bide, crow, crowd, flay, mow, dread, sprout, wade 等一批词由强式变为弱式;到现在, 英语动词词根取强式变化的还剩 60 余个。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简单地说,就是:音变规律具有条件性 (语音条件)、时间性(只在某一时期 中演变)和地域性(只在某一地区演变) 三大特点(230)。

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1什么是“语音对应关系”? 语音对应关系是指不同语言或方言在同 义或意义上有联系的一系列语言成分间 有语音上的对应。

(2)构词词缀的出现: 汉语中的有些实词,在发展的过程中, 意义逐渐虚化,变成了前缀和后缀。例 如“老”、“啊”、“第”、“子”、 “头”等。 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派生构词法。书 上举了“化”、“性”。

其他的如: 族:追星族、上班族、有车族、打工族、 留守族、考研族、彩发族 热:读书热、下海热、炒股热、出国热、 上网热 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法律意识、 平等意识、前瞻意识、品牌意识、自我 保护意识、全球意识


3.汉语“正偏”到“偏正”的演变:“丘 商→商丘”、“鸟乌→乌鸟”等。
二、聚合规则的发展 聚合规则的演变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 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

汉语聚合规则的发展 汉语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 方面:一是量词的出现,二是出现了构 词词缀,三是出现了表示类似体的意义 的构形语素。 (1)量词的出现:先秦汉语中很少有量 词,量词是在两汉开始兴起,到南北朝 时期就大量使用了(具体的例子见书 p239)。

三、词义的演变 1.词义演变的原因:原因很复杂,但总的 来说有三个:现实现象的变化、人们认 识的发展、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p248 -230)。


2.词义的引申有时会引起词的分化:汉语 的“张 ―― 帐、账、胀、涨”,英语的 “long-length”“give-gift”等。
3.词义的增加和词义的吞并 在一些复合词或词组中,其中一个语素 的意义会吞并其他词的意义,成为语言 单位的意义(252)。 除了书上举的例子外,还有:妻子、窗 户、头发、动静等
拉丁语 英语 意义 父亲 脚 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