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的发展(新、选)
0—3岁儿童言语发展特征:31-36个月

0—3岁儿童言语发展特征131—36个月儿童言语发展特征31—36个月儿童有了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已经能说出较为复杂的句子,也能够与周围的人进行较为复杂的交谈,是一个熟练的“发言人”了。
下面就由言语理解、言语表达和言语交际三个方面展开该阶段的发展特征。
1.言语理解发展特征(1)喜欢听故事,并且喜欢模仿故事里的人物角色,这也是其不断扩大词汇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2)出现过度规则化现象。
儿童有时候会将新的语法词素过度地应用到成人言语的规则之中,这就是过度规则化现象。
(3)能理解并正确回答成人提出的各种问题,如“谁”、“什么”、“哪儿”、“为什么”等等。
能够理解一些介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并开始能理解一些表达时间的词语。
2.言语表达发展特征(1)词汇量激增。
儿童在近36个月的时候,知道的词大概达千个,其语言的丰富性可想而知,早已经不是那个自编“小儿语”的儿童了。
并且人称代词“我”、“你”等运用较为熟练,2岁半时,儿童代词使用量已经达到他实用各种词类比例的13.6%,远远超过了2岁时的5.7%,另外,数词、量词的出现频率增多,语气词的出现频率有所减少。
这些说明,这时候的儿童语言已经向成人的表达靠近。
除此之外,儿童还喜欢问“为什么”,在得到答案的同时来扩充自己的词汇量。
(2)能说出完整的句子。
儿童的词汇量越来越丰富,能够用成人的说话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句子的构成日趋复杂,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完整句子。
句子的含词量已普遍达到5—6个单词,其中陈述句依旧占有很大比重。
同时,复合句也渐渐出现在儿童的语言中,如联合复句、连贯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等等。
语法日渐复杂,体现了他们较为成熟的语言能力。
儿童语言中的80%能被陌生人听懂,虽然仍然会参杂一些错误,但是语言中的语法复杂程度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与成人的口语相似。
(3)说话的过程中会伴随“破句现象”。
这个阶段的儿童,词汇量大增,其1由湖北省直属机关第一幼儿园何小燕老师整理运用句子的能力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说话的时候,常常有结巴不流畅的情况出现。
第六章 儿童语言的发展

52
非语言策略 是儿童理解句子的一种策略,指儿 童在理解句中某些词时,常根据参 照物的特点和自己对事物的预期来 理解词义的策略。
53
四、语用技能的发展
语用技能是指交谈双方根据语言意 图和语言环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 的一系列技能,包括说者和听者两 方面的技能 1.说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
2. 听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
儿童语言发展又称语言获得,指的是 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 语言发展是从儿童在1岁左右说出第 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开始。以词为 界划分为语言准备期和语言发展期。
3
第一节 语言准备期 ——前言语阶段
4
语言准备期也称前语言期,分产 生和理解两方面的准备。
5
一、语言产生的准备 ——语音的发展
二是由一个动宾结构和一个主谓结构套在一起,动宾结构 中的宾语充当主谓结构中主语的递系句。
三是句子中的主语或宾语中又包含主谓结构的句子。
44
(3)复合句(2-3岁)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关联比较密切 的单句合起来构成的句子。中国儿童2岁开 始说出为数极少的简单复句,4到5岁发展 较快。 有联合复句和主从复句。
27
使用范围缩小原因的解释
产生使用范围缩小现象的原因是儿 童对某类事物的基本属性尚未达到 适当的抽象概括水平。
28
2.形容词
儿童使用形容词发展过程的特点:
(1)从物体特征的描述到事件情境的 描述。 儿童最早使用的是描述物体特征的形 容词。其中颜色词出现较早,但各种 颜色词不同时出现,其顺序:红;黑、 白、绿、黄;蓝;紫、灰;棕。
8
出生1个月以后的婴儿,哭声逐渐带 有 条件反射 的性质,出现了 分化 的 哭声。不同刺激引起的哭声也明显 不同。2个月大的婴儿在舒服的时候, 能发出 ai、a、e、ei、ou、nei、ai 、 i等音。
简述儿童语言发展的主要表现

儿童语言发展的主要表现1. 儿童语言发展的阶段儿童语言发展是指儿童从出生到成人期间,逐渐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过程。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语言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 准语言阶段(出生至6个月)在这个阶段,婴儿通过感知和模仿来建立对声音和语调的认知。
他们开始注意到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并逐渐能够区分不同的声音质地和音调。
此时,他们会开始发出各种声音、呻吟、哭泣等,这些都是他们尝试使用声音来表达自己需求的方式。
1.2 单词使用阶段(6个月至2岁)在这个阶段,婴幼儿开始学习并使用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他们会通过观察和模仿周围人的口型、动作来学习发音,并逐渐理解单词与所指物之间的关系。
最初,他们可能只能说出一些简单的词汇,比如“爸爸”、“妈妈”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词汇量会不断增加。
1.3 句子构建阶段(2岁至4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如何构建句子来表达更复杂的意思。
他们会逐渐学会使用动词、名词、形容词等不同的词类,并通过语法规则来组合这些词汇。
此外,他们也开始使用一些简单的疑问句和否定句来进行交流。
1.4 语言运用阶段(4岁至成年)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基本掌握了语言的基本规则和用法,并能够流利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他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并参与到更复杂的对话和讨论中。
2. 儿童语言发展的主要表现2.1 发音能力在儿童语言发展初期,由于口腔肌肉和听觉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地发出成人所使用的所有音素。
因此,在这个阶段,儿童可能会出现一些发音错误或替代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他们的发音会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2.2 词汇量和语法能力随着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他们的词汇量也会逐渐增加。
在单词使用阶段,儿童通常能够掌握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汇,并能够正确地使用它们。
而在句子构建阶段,儿童开始学习如何组合单词来构建更复杂的句子,并逐渐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法规则。
2.3 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随着语言发展的进展,儿童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03 0-3岁儿童语言的发展

疑问句高峰阶段(31~33个月)
语言发展特点:
–说话不流畅,表达常常有“破句”现象 –能抽象句子规则,常表现出系统整合的语 言内化能力 –语言调节能力增强,自言自语现象逐渐减 少 –进入“语法爆发期”
语言教育活动建议
充分利用电视
词义“错误”阶段(16~18个月)
语言发展特点:
–理解更多的句子
• 述事句;述意句
–会给常常见到的物体命名,词义使用错误
• 词义泛化;词义窄化;词义特化
–继续讲“小儿语”,常用特殊的发音策略
• 省略音、替代音和重叠音等
语言教育活动建议
帮助婴幼儿掌握新词,扩大词汇量(消极词汇)
继续坚持用语言刺激孩子,模仿学习发 音 用强化、鼓励等方法诱导婴儿发音 初步养成睡前倾听文学作品的习惯 开展语言游戏,提高听力和发音水平
小儿语阶段(7 ~9个月)
语言发展特点:
–能辨别更多的语调、语气和音色的变化 –懂得简单的词、手势和命令,但理解具有 情境性 – 出现“小儿语”,会用语音来吸引成人的注 意 – 能认出故事中曾听过的、熟悉的字和词汇
连续音节阶段 (4—6个月)
小儿语阶段 (7-9个月)
学话萌芽阶段 (9—12个月)
简单音节阶段(0-3个月)
语言发展特点:
–听觉较敏锐,对语音较敏感,具一定辨音水平 • 首先学会语言和其他声音的区别:12天婴儿能用 目光凝视或转移、停止吮吸或继续吮吸、停止蹬 腿或继续蹬腿等身体行为,对说话声音和敲击物 体声音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 婴儿获得辨别不同话语声音的感知能力: 24天 新生儿能对男人的声音和女人的声音、抚养者 (如父母)的声音和不熟悉的声音作出明显不同 的反应。
汉语儿童语言发展阶段新说

目录
01 一、儿童语言发展的 基本阶段
03
三、汉语儿童语言发 展的新说
02
二、汉语儿童语言发 展的特点
04 参考内容
儿童的语言发展阶段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热点话题。近年来,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儿童语言发展的认识也在不断刷新。本次演示将探讨汉 语儿童语言发展的新观点,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0~5岁汉语儿童及其家长 作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主要包括儿童的语言发展情况、认知能力、家庭环境等 方面的内容,旨在了解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因素。访谈则主要针对儿童的语言样 本进行分析,以进一步了解儿童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三、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以下认知因素对05岁汉语儿童的语言发展具 有重要影响:
四、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汉语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是一个复杂且严峻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 力。未来,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1、完善诊断与评估体系:为了更好地帮助汉语自闭症儿童,我们需要继续 完善针对他们语言障碍的诊断与评估体系,以便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 支持与服务。
2、探索有效的干预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的汉语自闭症儿童,需要探索更加 有效的干预策略和方法。例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丰富的语言环境,帮助他们 建立更好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在我国,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原因,维 吾尔族在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特点。随着国 家对多元文化的重视和支持,维吾尔族儿童学习汉语逐渐受到了。然而,目前维 吾尔族儿童汉语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汉语水平较低、口语表达不流畅、写作 能力较弱等。
儿童语言的发展

• 语言发展是从儿童在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真 正能被理解的词开始,因而通常将词的出 现为界将整个过程划分为 • 语言准备期 • 语言发展期
语言的准备期
• 语言准备期也称前语言期,可分产生和理 解两个方面的准备。 一、语言产生的准备 1.反射性发声阶段 • 新生儿出生的第一个行为表现就是 哭。婴儿的哭声可分两种:分化的和未分 化的。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的哭声是末分化 的,虽然引起哭的原因有好几种,但所引 起的哭声基本上是无差别的。
5.指示代词
• 指示代词的指称对象是不固定的,需随语言 环境的变换而转换。同一个对象或处所,当 它和说话者相距很近时,就用“这”或“这 边”指称,而相距较远时,就应该用“那” 或“那边”指称。 • 对指示代词指称意义的真正理解应该表现在 能根据语言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参照点,从 而正确判断词项所指的对象或方位。
二、语言理解的准备
• 1.语音知觉 • 研究发现,婴儿对言语刺激是非常敏感的。不到 10天的新生儿就能区别语音和其它声音,并对之 作出不同的反应。 • 婴儿对言语刺激的敏感性,还表现在婴儿具有语 音范畴知觉。 • 研究表明,1个月的婴儿就能在吸吮速率的变化上 表现出对[b]和[P]这两个属于于不同音位范畴辅 音的辨别能力。研究者给婴儿听一个人工合成的 音,几分钟后,婴儿对此感到厌倦了,吸吮速率 就会下降。这时改变原先的声音,使改变了的声 音和原来的声音有的属于同一个范畴,有的届不 同范畴,然后根据吸吮速率有无变化来推断婴儿 有无范畴知觉。
• (1)儿童在早期的牙牙学语过程中出现成人语音中 常出现的音,如[g]、[k],但在牙牙语的后期和 最初说出词的时候,这些声音义很少出现了。 • (2)牙牙语中声音出现的次序似乎很少是父母强化 的结果。即使强比能使某些音的频率增加,但产 生声音的范围不能随外在强化毗改变,即奖励、 强化不能使儿童发出他原先不能发出的音。
儿童语言的发展

五、内部语言的发展
• (一)特点
•
发音隐蔽
•
语句简略、常常是不完整的
•
具有自觉的分析综合机能和自我调节机能
• (二)幼儿的自言自语
• 游戏语言:在游戏时一边动作一边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 己的Hale Waihona Puke 戏行为。特点完整、详细,有丰富的表现力
• 问题语言:简短、零碎,在遇见困难或问题时使用。
第三节 语言获得的理论
即使存在例外的情况下,一个学习语言学习者很 好地应用规则的结果。
教学资料整理
• 仅供参考,
• (二)句子的理解 • 1、事件可能性策略:
•
指儿童只根据词的意义和事件的可能性,而不
顾句子的句法结构来确定各个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
和相互关系。
• 2、词序策略:
•
儿童根据句子中词的出现顺序来理解句子。
• 3、非语言策略:如参照物。
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 1、从对话语言发展到独白语言 • 2、从情景性语言过渡到连贯性语言 • 3、讲话的逻辑性逐渐提高 • 4、逐渐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 • 声音的高低、强弱、大小、快慢、停顿等
对于儿童如何获得语言,有研究证据支持语言学家 的许多见解。儿童在出生后五年的时间里学习句法 规则,并很快掌握如何形成复数、过去时态和其他 语法形式。对于他们从来没有听过的单词,他们甚 至能应用规则。在一个著名的实验中,Jean Berko (1958)通过给儿童呈现几个无意义单词证明了这 一点。尽管他们从来没有听过这些词,仍能准确地 指出其复数形式。与学习理论相比,语言学理论能 更好地解释过度规则化的出现,这些可以被看作是
• 一、强调后天的学习理论
• 斯金纳:强化论
•
【语言教育】16-18个月儿童语言的发展

【语言教育】16-18个月儿童语言的发展到了这一个阶段,您就会发现,孩子就像计算机一样,不断地从外界吸收新的信息并“贮存”起来,新掌握的词语层出不穷。
您甚至可以和他进行“对话”了。
您会感到吃惊,他确实有一种“吸收的心智”(蒙台梭利语)。
婴儿的机械记忆能力是非常强的。
一、语言发展的特点1.语言理解方面16~18个月的儿童能够听懂日常生活中简单的话。
对于有方向性的命令式语言,不用借助任何手势或面部表情就可以完全理解了。
如9个月时您对他说“宝宝,过来”,必须伸出双手迎接他,他对这句话的理解更多的是凭借您“双手迎接”的动作。
而现在您只要说出这句话就行了,不用凭借动作或面部表情,因为他已经能理解您的指令式语言了。
2.语言表达方面孩子已会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进行命名,如把拨浪鼓叫作“咚咚”,把猫叫作“喵喵”等。
但是,他在命名或使用新词时会出现一种“泛化”现象。
比如,他会把所有的四条腿动物都叫作“狗狗”,把所有的圆形物体都叫作“球”。
这表明他的语言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另外,这一阶段,有的孩子说话时还有“小儿语”。
他的小儿语中有旋律和抑扬顿挫的音调变化,在某些情况下很像成人说话。
有时,他还喜欢模仿成人没有意义的话。
二、父母指南:跟他谈周围的一切孩子渴望了解和学习周围的一切,您应该告诉他大家正在做的事情,如妈妈在打扫房子、爸爸在看报纸、宝宝在玩球等。
每当孩子接触新事物、体验新情感时,您都要教他说有关的词语,跟他谈谈他看到、听到和做着的事情。
还可以谈谈最近发生的或不久就要发生的事情,但一定要用短小简单的句子。
千万不要错过机会--跟他说话!三、适宜的教育活动1.自制“小图书”从现在开始,您的孩子可以拥有自己的图书了。
您可以自己做一本,如有合适的也可以买一本。
书里面最好是孩子熟悉的人和物的图画。
这本书将很有效地增加孩子的词汇量,而且您会发现您的孩子会时常向别人“炫耀”他拥有的这本书。
您可以在他的“小图书”中贴上全家人的照片,贴上家里的玩具、宠物以及各种常见物品的照片或图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基础知识:1、语言产生的准备;语言理解的准备。
2、语音的发展;词义的发展。
3、句子的发展;语言技能的发展。
基本理论:1、环境论。
2、先天决定论。
3、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基本技能:1、掌握语言产生的准备、语言理解的准备、语音的发展、词义的发展。
2、学会掌握句子的发展、语言技能的发展、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章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儿童是如何掌握如此复杂的语言结构和语用技能的,对于该问题的了解,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珍贵资料,如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儿童语言讲稿矣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很多帮助。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儿童获得语言的基本规律和特征,例如儿童年龄同语言发展的关系,儿童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的关系,儿童环境和语言发展的关系等。
再次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教学主要:以讲授和自学相结合。
儿童语言发展又称语言获得,指的是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
主要指口头语言中的说话和听话。
言语是双向的活动过程,包括对语言的接受和发出。
但是在儿童言语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两种过程并不完全是同步的,感知和理解语言先于语言表达的发生发展。
换句话说,儿童语音知觉发生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生发展于后。
语言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有生理发育正常的儿童都能在出生后四至五年内未经任何正式训练而顺利地获得听、说母语的能力,其发展的速度是其他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所不能比拟的。
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为:1、通过对儿童语言获得的研究可以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提供依据,为思维和语言关系这个理论问题提供资料;2、语言发展研究的结果还可为幼儿语言教材的编写和语言教学提供依据,并可用作诊断儿童个体语言发展速度和水平的指标。
第一节语言准备期语言准备期也称前语言期。
一般把儿童出生到能够说出的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这一时期划为前语言时期。
具体可分为产生和理解两个方面的准备。
一、语言产生的准备(0-1岁)1、反射性发生阶段:5周后,婴儿的哭声逐渐带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出现了分化的哭叫声。
在这一时期中,婴儿还没有言语能力,即既不能说出任何词语,也听不懂任何词语,但是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
起初发出的声音比较单一,以后通过模仿使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富于变化。
这一时期所发出的声音只是用于表达婴儿的饥、渴、喜、痛等感觉,或是某种要求和欲望,还不是代表特定含义(概念)的语音符号,所以仍属于巴甫洛夫所说的第一信号系统而非第二信号系统。
正如桂诗春教授所指出的:“婴儿的哭叫声源于他的不舒服感觉。
这些声音大都是尖声和鼻化元音,发自嘴的前部,且伴以脸部紧张表情。
母亲很快就能根据其哭声的形式不同而辨别其原因,如肚饿、疼痛、过冷和过热等等。
除了不舒服的声音外,婴儿还会发出表示舒服感的声音,这是一种松弛的、较深沉的、没有鼻化的鸣鸣声(cooing)。
接着出现的是某些辅音。
……最早发出的辅音大概有wa,la,nga,ha,ma,na等等。
但这些声音还不能说是有交际意图,因为它们还不是一种灵活的、有目的的行为。
”桂诗春教授这一段关于婴儿发声原因的分析是很有见地的,但是最后关于“婴儿声音没有交际意图”的论断却值得商榷。
尽管婴儿的声音不是有目的的行为,我们认为还不能由此就断定这些声音没有交际意图。
在桂诗春自己编著的“新编心理语言学”第4章(第138页)中就给出了这样的事实:根据儿童语言学家的观察,即使出生仅3个月婴儿的“鸣鸣”声也会引起母亲或保姆的注意;而当成人作出回应时,婴儿就会产生更像言语的声音,而且婴儿在发出这种声音后,还会继续等待成人再回应,彼此之间的反应和对话过程很相似。
可见,从3个月左右开始,婴儿就有通过声音来和成人建立某种沟通方式的意图——这就是一种交际意图。
当然,这种意图还是很初步的,没有明确目的的,或者说,只是一种本能行为。
2、牙牙语阶段:牙牙语就是类似成人语言中所使用的那些音节的重复。
无意义的,不能被理解的。
5个月左右:出现呀呀语9 个月起:呀呀语的出现率达到高峰以能重复不同音节的发音还能发出同一音节的不同音调。
1 岁左右:呀呀语的出现率开始下降。
大多数儿童开始产生第一个被理的词。
呀呀语的作用:牙牙语的作用不在于通过牙牙语掌握特殊的感觉运动技能,也不在于具体的发某个音以便以后使用,而是通过牙牙语学会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
通过呀呀语,学会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这是以后真正的语言产生和发展所必需的。
3、语音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出现嗓音出现阿咕声出现喃喃语声开始发出语音二、语言理解的准备1、语音知觉:几个月的婴儿已具备了语音范畴知觉能力,即能分辨两个语音范畴之间的差别。
语音范畴知觉:大多数知觉为连续性知觉。
范畴知觉实验:先听一个人工合成的b音,一段时间后,婴儿对此厌倦,吸吮速率下降,用两种方式改变VOT(voice onset time)①改变VOT,使b变成p音②改变VOT,但仍和b属于同一范畴研究表明,1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在吸吮速率的变化上表现出对b和p两个属于不同音位范畴辅音的辨别能力(范畴间的辨别而非范畴内的辨别)作用:使声学提示转化为语音特征;只有忽略大量语音范畴内的变异,才能使语言理解成为可能。
2、语词理解:8-9个月,因而已经听懂成人的一些语言,表现对语言作出相应的反应。
如“狼和羊”。
言语准备期一般也称为“咿呀学语(babbling)期”,婴儿长大到5、6个月左右就开始进入这一时期,并将持续半年左右。
桂诗春指出:“婴儿最初的咿呀学语往往是在吃饱后仰卧在床上进行的。
这时嘴里有唾液,很容易会作出吞咽的动作,于是就学会发后辅音如gu、ga、ka、cha、ra等等。
婴儿在吮奶时不光要使用嘴唇,而且还要用舌头顶住上齿龈,并随着吸奶把舌头放下。
如果婴儿一边做这个动作,一边呼气,就会发出ta、da、la、na等辅音。
”以后婴儿将逐渐习得其它的辅音和元音。
元音习得顺序一般是从前元音开始,然后依次是中元音和后元音;辅音则相反——先是软颚音,然后是齿龈音和双唇音,最后才是齿音和颚音。
在这一时期,儿童将学会语言系统所涉及的各种音素。
不少心理学家还发现,到此为止(即到咿呀学语阶段结束止),或是在此之前,世界各民族儿童所能感知和发出的各种音素都是相同的(这是儿童先天具有语音感知和辨析能力的又一证据);但是从此以后(或是稍稍在此之前)即开始分道扬镳——各民族的儿童逐渐变得只能感知和发出本民族语言的所有音素了。
在言语准备期中,婴儿虽然还不能说出词语,但已开始能对话语进行初步的理解,例如,当婴儿听到“把苹果给妈妈”的话语时,能做出拿苹果给妈妈的反应。
此外,婴儿还能通过简单的体态语和手势与成人进行交流,例如,举起双手表示要大人抱,用嘴巴做吮吸动作表示想吃奶;手势则以“指向”为多,一般是食指伸直,其它四指弯曲,指向的功能是提出请求或指认事物,对指向的正确反应是瞧所指物,而不是看食指。
据李宇明教授的研究,对于这一时期后半段的婴儿来说,能大致理解(即能基本听懂意思,但还不能够表达出来)的词语约有200个左右,其中名词性的词语和动词性词语大致各占一半。
这是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建立时期,可见,婴儿开始具有初步言语能力是在这一时期的后半段,即在11或12个月前后。
应当指出,在咿呀学语后期,婴儿不仅逐渐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各种音素,还开始习得更复杂的发音方式——音素或音位的组合(即音节和词),也就是说,婴儿开始能说出单个的词。
这样就为下一个语言发展阶段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第二节语言发展期一、语音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儿童已能以主动方式参与言语交际活动,即不仅能听,而且能说。
但是这个时期儿童所使用的语言还是不成熟、不完整的、属于幼儿的特殊语言,这种特殊语言的发展又可以划分为独词句、双词句和电报句等三个子阶段。
按照“语觉论”的观点,儿童天生就有语义知觉能力——即对语音和语义进行辨识的能力;如上所述,李宇明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点——7至12个月的儿童已能听懂200个左右词语,并能理解较简单的句子。
在这一时期儿童之所以只能用片断的词语或电报句来说出自己的意思,而不能用完整、连贯的句子来表达,只是由于掌握的词语和语法规则的数量还很有限,并不是因为对所要表达的整个句子的语义理解有问题。
例如,为了表达“我想要妈妈抱”和“希望姐姐陪我玩车车”这两个完整的句子,在幼儿的不同年龄段有这样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1岁至1岁半左右往往是说“抱”(或“抱抱”),“车”(或“车车”)——独词句阶段; 1岁半至2岁左右往往是说“妈妈抱”,“玩车车”——双词句阶段; 2岁至2岁半左右往往是说“我妈妈抱”,“姐姐玩车车”——电报句阶段。
对于这样的独词句、双词句或电报句,若孤立地看,是有歧义甚至让人无法理解的,但在一定的交流背景下(即有一定的上下文语境),并伴随儿童的手势、体态、表情则儿童用这类不完整的语言和别人交流将不会有什么障碍。
两岁半以后,由于儿童的实践活动(游玩、学习等)日益增加,和别人的交际范围逐渐扩大,言语能力随之得到迅速的发展,对本民族口头语言的掌握逐步熟练与完善。
在20世纪的90年代初,我国心理学家曾对十个省市两千余名学前儿童掌握的总词汇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3~4岁儿童常用词有1730个,4~5岁儿童的常用词有2583个,5~6岁儿童的常用词有3562个。
与此同时,儿童对本民族语言的语言规则的掌握及语言现象的了解也日益增加。
语言学家李宇明教授曾以“疑问句系统”这一语言的子系统为例,对我国1至5岁的婴幼儿的语言发展作了深入研究(之所以选择“疑问句”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提问是个体与社会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儿童通过理解问话和回答问题,可以迅速提高理解话语、重组知识经验、表达思想感情等多方面的能力,所以疑问句在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李宇明的研究结论指出:“三岁以后儿童的问句体系进入完善期。
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各种问句格式都逐渐出现,反问句和特指疑问词的非疑问用法大量涌现,句法组织渐趋流畅。
特别是到了四岁以后,原因问句大量使用,表明儿童的因果意识逐渐加强;并且出现了较多的‘求解性’问句。
这说明儿童问句的功能已经发展成熟,今后的重要任务是问句语用的发展。
”李宇明的研究虽然只涉及疑问句这一种语言子系统,但是如上所述,这一子系统在儿童语言与思维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与代表性,所以对这一语言子系统的学习与掌握过程,应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儿童对整个本民族语言的学习与掌握过程。
换句话说,根据李宇明的研究结论,我们可以认为:儿童到4岁以后,对本民族口头语言的各种句型的掌握都已经逐渐趋于完善与成熟,今后主要是向“语用”方向进一步发展。
事实上,当今的语言学界(不管是中国还是全球的语言学界)都承认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任何一位四、五岁的幼儿都能无师自通地很好掌握包含数不清语法规则变化的本民族口头语言”(只是对于“儿童为何能够只用几年时间就无师自通地掌握本民族口头语言”这样一个问题,目前语言学界还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和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