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学分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本科课程计划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本科课程计划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理想、有抱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且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学语文教师,并为其成为基础教育的学科带头人和未来的教育家打好基础。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开拓创新精神,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高水平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和未来的教育家。
具体目标和要求如下:1.热爱祖国,热爱真理,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远大理想、高尚品质和实事求是、勤奋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竞争意识,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人才。
2.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原则和方法,有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教师素质,具备成为未来教育家的潜能和较高的教学和教育改革、研究能力。
3.具有本专业扎实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
有较强的文字和口语表达能力,了解语言文学研究领域的新成就,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处理信息和科学研究的全面能力。
4.掌握一种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5.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的体魄。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标准学制为4年,修业年限3-6年。
四、最低毕业学分及授予的学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最低须修满154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48学分,专业教育课77学分(其中专业基础课34学分,专业主干课25学分,专业系列课18学分),教师职业教育课25学分,毕业论文4学分。
学生修满154学分,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细则》规定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本专业课程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职业教育课程构成,具体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下表:1.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最低为48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为38学分,通识教2.专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最低为77学分,其中,专业教育基础课程必修为34学分,专业教育主干课程必修为25学分,专业教育系列课程最低选修为18学分(其中至注:“语文学科教师教育系列”为师范专业教师教育限制选修课程,师范类学生至少选修2门课(4学分)。
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课程介绍

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课程介绍展开全文一、现代汉语(Modern Chinese Language)(6学分,108学时)主要内容: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主干课,主要介绍现代汉语的语音、语汇、语法、语用以及现行汉字。
教学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现代汉语的语言现象、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的鉴赏和运用能力。
使用教材:邢福义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考核方式:平时作业,考查或考试参考书目: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增订三版。
二、文学概论(Literary Theory)(5学分,90学时)主要内容: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主干课,教学内容主要介绍文学的基本知识,包括本质论、作品论、创作论和接受论四大板块,具体讲授文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文学作品的构成,文学的体裁、风格和流派,创作活动、创作主体、文学类型、创作方法、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等内容。
使用教材: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考核方式:平时作业(含课程论文),考查或考试参考书目:王元骧:《文学原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三、写作(Writing)(4学分,72学时)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写作基本理论,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写作训练,使学生既掌握写作的基础理论,又具备较强的写作实践能力。
课程讲授内容主要包括写作主体、写作客体、表达手段与文本构成要素、写作主要环节、文体写作知识等。
使用教材:梁中杰主编:《现代基础写作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考核方式:平时作业(含课程论文),考查或考试。
参考书目:赵大军、陈广林主编:《大学写作教程》,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四、中国现代文学史(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5学分,90学时)主要内容:本课程是专业主干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状况和重要作家作品,课程内容包括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文学思潮和运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体的发展和不同流派的特点,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沈从文等作家的创作历程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等。
汉语言文学专业 - 目 录

目录马列文论 (1)语文学科教学论 (7)现代汉语 (13)语言学概论 (20)中国古代文学史课 (26)文学概论 (58)古代汉语 (69)汉语口语 (73)写作概论 (75)外国文学 (79)美学课程 (85)应用文体写作 (90)学术论文写作 (92)硬笔书法 (96)中国文化概论 (98)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105)中国诗学研究 (108)中国古代文论 (111)近代文学 (115)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 (119)西方现代派文学 (124)论语研究 (128)佛学研究 (130)唐诗学 (133)明清小说与红楼梦 (136)外国名著鉴赏 (143)托尔斯泰研究 (147)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史 (151)文艺鉴赏 (154)艺术抽象 (157)比较文学 (160)东方文学研究 (163)台港文学 (166)1.专业基础课《马列文论》教学大纲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执笔人:吴亚南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语言学概论2.课程英文名称:3.课程类别:必修4.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5.总学时:36学时6.总学分:2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文艺理论课。
本门课通过对马列理论家经典文艺论著的选讲,使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
同时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原理、方法来正确分析文艺现象、文化问题,树立正确的文艺观、批评观。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1.第一讲:马克思的实践美学理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讲析(9学时)教学要求:通过对马克思理论原著的接触,明确马克思的实践美学理论的具体内容,并能作出一定的理论阐释。
教学内容:第一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的背景马克思想批判地改造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讲述马克思实践美学的几个思想第二节马克思用社会实践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美学是美学研究史上的根本变革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费尔巴尔美学这样一个精神范畴,到底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还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马克思扬弃了这两种片面性,吸收了合理性。
汉语言文学(050101).

汉语言文学(050101)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出版部门、学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具有较宽阔的文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实用型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新闻、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3.具有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
4.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学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
6.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西方文论、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比较文学概论。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训、社会实践、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安排29周。
修业年限:四年
修读学分:165学分,其中必修课105学分,选修课45学分,实践教学15学分。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学位。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
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
注:*表示该课程不属于全校任何一个专业的必修课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
汉语言文学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培养方案一、学制与学分学制:四年学分: 182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坚实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较强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能在学校、科研机构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能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多方面需要的高素质中文专业人才。
三、业务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宽厚坚实的专业知识体系,而且具有相关学科知识结构。
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及其他各项能力。
要求学生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在接受本专业基本训练的同时,按自己的发展特点跨专业、跨学科自修相关知识和技能。
四、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正确的文艺观、语言文学观,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素养,具有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解读和分析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设计实施语文教学的能力,有良好的汉语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
2.熟悉教育法规,了解语言文学学科的新发展,能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将新知识引入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富有创新精神。
3.掌握资料搜集、文献检索、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具有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汉语言文学教学基本理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5.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五、主干学科汉语言文学。
六、主要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理论、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读、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外国文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概论、教育心理学。
七、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军训、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学年论文、写作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
八、相近专业对外汉语、新闻学。
九、毕业与授予学位本专业学生须按培养方案要求修读各类课程,总学分达到182学分,方可毕业。
本专业所授学位为文学学士。
十、教学安排一览表(见附表一)十一、实践环节安排表(见附表二)十二、课外安排一览表(见附表三)十三、学时、学分汇总表(见附表四)附表一教学安排一览表注:“课程性质”栏A表示通识Ⅰ课程(A1为必修,A2为限选,A3为任选);B表示通识Ⅱ课程(B1为必修,B2为限选,B3为任选)。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实践

汉语言文学辅修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为了充分发挥学校各学科的教育资源优势,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的同时,自愿进行跨院系、跨学科学习,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以及就业竞争能力,培养具备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二、专业主干课程现代汉语、文学概论、基础写作、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论,学术方法与论文写作三、学制学制2年四、学分要求本专业辅修学生最低需修满60个学分五、授予学位文学学士(不进行学历电子注册)六、各类课程结构及学分、学时比例及学分分布表七、汉语言文学辅修专业教学计划表八、专业主干课程简介(一)课程名称:现代汉语课程英文名称:Modern Chinese课程简介:本门课程在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对现代汉语共同语的分析入手,系统讲授现代汉语共同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培养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共同语的认识使用、分析、教学能力,从而为学生以后进行语文教学和进一步学习研究语言理论打好基础。
教材:《现代汉语》兰宾汉、邢向东中华书局 2006年7月版参考书目:1、《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淑湘主编商务印书馆 2005年9月版2、《语法讲义》朱德熙主编商务印书馆 2005年6月版主讲教师简介:韩宝育,男,陕西岐山人,1955年生。
陕西师大文学院现代汉语教研室主任,教授。
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言概论课的教学和语言理论研究工作。
主要论著有:《语言与人的意义世界》、《现代汉语学习指要与习题测试》(主编之一)、《现代汉语句子分析》(合著)、《修辞小辞典》(修辞理论部分撰稿人)。
具有代表性学术论文有:《关于语言的哲学思考》、《语言符号的局限性》、《论言语表达和知悟的三维结构》等。
(二)课程名称:语言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课程简介:本门课程系统讲授人类语言的宏观知识,探索人类语言的结构、机制,揭示世界语言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探讨语言与相邻学科关系。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考查
080114084
沈从文研究
2
38/2
春
考查
080114085
中国现代小说研究
2
38/2
春
考查
080114086
王蒙小说研究
2
38/2
春
考查
080114087
中国新时期文艺思潮研究
2
38/2
春
考查
080114088
20世纪散文精品选讲
2
38/2
春
考查
以
上
属
于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080114089
鲁迅研究
快速阅读
1
20/2
秋、春
考查
089200020
高级阅读
1
20/2
秋、春
考查
089200021
影视欣赏
1
20/2
秋、春
考查
089600002
Access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2
36+9/2+1
春
考查
任选1门,修够2学分
089600003
Authorware多媒体制作
2
36+9/2+1
春
考查
089600004
080112031
社会语言学
2
36/2
春
考查
以
上
属
于
语
言
文
字
学
080112032
汉语语法学史
2
36/2
春
考查
080112033
语言与文化
2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专业代号 050101(国家)0101(学校)一、培养目标及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传统文化修养及创新精神,具备从事中等学校语文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
(二)培养规格(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文化修养及高尚的道德品质;(2)具有正确的文艺观点、语言文字观点和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并具有处理古今文字材料的能力、解读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及设计实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能力;(3)了解语言文学学科的新发展,并通过学习,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研究成果,根据社会及教育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在融化新知识的实践中富于创新精神;(4)熟悉教育法规,懂得教育基本理论,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语委规定的普通话标准,有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5)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并具有较好的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国家规定的外语水平;(6)具有健全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审美素养。
二、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三、四年教育时间活动周数分配表,见附表一。
四、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安排(一)课程类别1、公共基础必修课程(1)政治理论课(2)通识文化课(3)教师教育课2、学科及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见附教学计划表3、专业模块课程(限制选修课,每个学生限选一个方向)(1)语言学(2) 20世纪文学(3)古代文学(4)文艺理论(5)世界文学4、专业任意选修课程每个学生限选五门(见教学计划表)5、公共选修课程(1)限选课(限选四门)(2)任选课(每系列任选一门)(二)课程学时分配本专业教学总时数为2750学时,各类课程学时分配见附件。
(三)课程学时、学分分配及要求本专业学生须修满169学分方准予毕业,其中专业课程须修满规定的158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