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古诗词三首》公开课教案(推荐)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古诗词三首》板书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语文《古诗词三首》板书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语文《古诗词三首》板书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古诗词三首》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朗诵、默写、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3.通过板书设计,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古诗词三首》的内容和情感。

难点:板书设计的美感和创意。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词三首》。

这三首诗分别是《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和《登鹳雀楼》。

大家先自主朗读这三首诗,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

2.诗歌解析(1)我们来学习《静夜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

诗中描绘了诗人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景。

请大家齐读这首诗,然后我来讲解一下诗中的关键字词。

(2)我们学习《望庐山瀑布》。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

请大家先自主朗读这首诗,然后我们一起来分析诗中的意象。

(3)我们来学习《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鹳雀楼的高远和壮丽。

请大家齐读这首诗,然后我们一起来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

3.板书设计(1)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设计一下这三首诗的板书。

请大家充分发挥创意,将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关键字词融入板书设计中。

(2)我先来给大家示范一下《静夜思》的板书设计。

请大家看黑板,我会在左边写上诗的题目,右边写上诗的内容。

在诗的内容下面,我会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诗人夜晚思念家乡的画面。

大家觉得怎么样?(3)请大家分组讨论,为《望庐山瀑布》和《登鹳雀楼》设计板书。

每组选一位代表上台展示你们的板书设计,并简要说明设计思路。

4.课堂展示(1)现在,请大家展示你们的板书设计。

我会邀请每组代表上台展示,其他同学在下面观摩。

(2)展示结束后,请大家互相评价一下各组的设计,看看哪组的设计最具创意,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古诗词三首》的基本内容,也学会了如何通过板书设计来表现诗人的情感。

希望大家课后能够继续复习这三首诗,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请同学们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设计一份板书,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教案

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教案

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词: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春望》。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古诗词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是,由于古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文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

2.理解三首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古诗词的基本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其意境和情感。

2.难点:学习古诗词的基本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意境。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鉴赏教学法:通过对诗句的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的文本、图片、音乐等。

2.资料:准备相关的古诗词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意境。

例如,展示《静夜思》的图片,播放相关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寂静的夜晚。

2.呈现(10分钟)呈现《静夜思》的文本,引导学生朗读并理解诗意。

解释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朗读和背诵。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表达方式。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四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四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第一节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谙--暗:区别音、形、意四、分组学习1.读熟三首诗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鸟:多、高飞无影云:少(孤)慢慢飘走(闲)--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江雪》三首古诗词。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登鹳雀楼》: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2.《望庐山瀑布》: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3.《江雪》: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二、教学目标1. 熟读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意,感受诗词的韵味。

2. 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手法,提高审美情趣。

3. 了解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三首古诗词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三首古诗词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感受古诗词的韵味。

3. 讲解:分析三首古诗词的诗意、背景和作者简介。

4. 实践情景引入:以《登鹳雀楼》为例,让学生想象站在高楼上俯瞰远方,体会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以《望庐山瀑布》为例,讲解古诗词的写作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古诗词,展示并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板书内容:(1)三首古诗词的全文(2)诗意、背景和作者简介(3)古诗词的写作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分别以《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江雪》为题,仿写一首古诗词。

2. 答案:示例1:《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示例2:《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示例3:《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古诗词三首》教案

《古诗词三首》教案

《古诗词三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诗词鉴赏》教材第三单元《古诗词三首》,包含《登鹳雀楼》、《相思》和《静夜思》三首经典古诗词。

具体内容如下:1.《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重点讲解诗句的意境、韵律和写作背景。

2.《相思》:作者王维,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以及艺术特色。

3.《静夜思》:作者李白,探讨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及构思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作者、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学会分析古诗词的意象、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古诗词的意境、意象和艺术手法。

2. 教学重点: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作者和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首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激发学习兴趣。

(1)展示《登鹳雀楼》图片,引导学生体会黄河、鹳雀楼等景象。

(2)展示《相思》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红豆、月夜等意象。

(3)展示《静夜思》图片,引导学生体验床前明月光、故乡等意境。

2. 讲解:对三首古诗词进行详细讲解。

(1)介绍作者、背景、诗歌内容。

(2)分析诗句的意境、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古诗词,进行详细分析。

以《登鹳雀楼》为例,讲解诗句的意境、意象和艺术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外两首古诗词的意境、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内容:(1)登鹳雀楼(2)相思(3)静夜思3. 作者、背景、意境、意象、艺术手法等关键信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相思》和《静夜思》的意境、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

2. 答案:(1)《相思》:以红豆、月夜等意象表现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静夜思》:以床前明月光、故乡等意象,表现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课前准备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泊船瓜洲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

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

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

人教版《古诗词三首》板书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古诗词三首》板书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古诗词三首》板书公开课教案《独坐敬亭山》公开课教案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同学通过自身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沛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一、创情激趣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同学兴趣,问: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俺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许多古诗都是在课学习的。

那你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有什么好方法吗?3、今天俺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解释诗题:“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二、自读交流1、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同学补充。

三、精读品味1、老师:听了你们的介绍,俺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俺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3、小组讨论: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四、达标测评1、诗人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

学完这首诗你联想到什么?2、鼓励同学根据自身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身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五、拓展延伸1、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请你选择自身喜欢的诗句加以想象画出来。

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本节课选入了三首经典的古代诗词,分别是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甫的《春望》。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佳作,既有深刻的意境,又有鲜明的意象,充满了诗人的激情和感性。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他们对于韵律、节奏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但对于古诗文的意境、意象和诗人的情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的历史背景、文化知识也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古诗文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激情和感性,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难点:理解古诗文的意境、意象和诗人的情感,对于古代的历史背景、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古诗文的意境中,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三首古诗,了解诗文的大意,准备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到古诗文的学习中。

可以引用一些与古诗文相关的趣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古诗词三首》公开课教案(推荐) 《古诗词三首》公开课教案 1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际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钯彩明亮的图画,不只表示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示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

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

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局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的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小朋友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

这些小朋友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
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示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年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

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载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

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示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要求】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前两首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教具准备〗
同学准备有关翁卷,范成大的生平资料,老师准备相应的音乐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老师:同学们,本单元俺们随作者领略了中外的田园风光,体会到了自然、质朴、和谐、静谧的乡情,今天,俺们再来走进古代诗人为俺们描绘的田园美景,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你也一定会陶醉其中的。

二、交待任务
这节课俺们先来学习前两首古诗。

《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三、学习第一首诗《乡村四月》
1、作者简介,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2、阅读诗文:
⑴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⑶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汇报交流:
⑴指名读诗文,纠正字音。

⑵理解诗词的意思: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指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子规:杜鹃鸟。

句意: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满是绿色,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句意,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都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种田。

4、读诗文,想画面,说感受:
(播放音乐带,有感情的朗读)。

诗文展示四月的乡间充溢生机,一派繁荣的景象,同时勾画了农民在四月里紧张、繁忙的劳动场景,表达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四、学习第二首诗《四时田园杂兴》
1、作者简介:
范大成:苏州吴县人(今江苏)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他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合称“南宁四大家”。

他的诗忧国忧民,多有佳作,晚年隐居,写了《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他一生田园诗的代表作,反映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民生疾苦。

这里选的是《夏日》中的一首。

2、自主学习,了解诗意。

3、汇报交流,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句意:夏季农民非常繁忙,白昼去田间锄地,晚上要在灯下搓麻成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身的事情,各自有自身拿手的本领。

⑵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未解:不懂。

供:从事。

傍:靠近。

句意:即使那些幼小的小朋友,虽然他们不懂的耕种与织布,但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5、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你的感受:
(配乐朗读)
诗文描绘了乡村大人耕织,小朋友也学耕种的情景,展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勤劳,是一副具有浓浓生活气息的农家耕织的图画。

五、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课堂作业设计〗
1、把诗句补完整:
⑴绿遍山原(),⑵童孙未解()
子规声里()也傍桑阴()
2、请你说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景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俺会背其他描写田园的古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渔歌子》理解词意,想象画面,体会词人的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词。

〖教具准备〗
1、同学准备张志和的生平资料。

2、准备优美轻柔的曲带。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俺们领略了两位宋代诗人为俺们展现的田园风光,使俺们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质朴,谁能想象画面,再来背诵一下这两首诗。

二、回顾词的特点
1、谁还记的俺们第一节课学的一首词,你们还能背诵
吗?《忆江南》
2、词有什么特点:
词有词牌名,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依据的乐谱。

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忆江南》《渔歌子》但后人写的《渔歌子》《忆江南》就与词牌无关了。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故又称长短句。

三、学习第三首词《渔歌子》
作者简介。

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被贬官后,不再复仕,放浪江湖间,自称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

1、自读课文:
⑴轻声读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对照注释,结合画面,了解诗意。

⑶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情。

2、汇报交流:
⑴指名读词《渔歌子》纠正字音。

⑵说诗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句意,西塞山和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

(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句意: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
的人儿不想回家。

(悠闲自得,溢于其中)
3、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谈谈你的感受:
⑴配乐朗读。

⑵谈谈你的感受:
作者将山前高飞的白鹭、岸边盛开的桃花,溪中肥美的鳜鱼及斜风细雨中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翁,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清新、优美、充溢情趣的渔翁垂钓图。

展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也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4、练习背诵。

四、总结拓展
1、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后,你对乡村生活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背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23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翁卷(宋)范大成(宋)朝张志和(唐)
绿白
鸟雨生机耘绩山鹭
闲人少繁忙各当家劳动场景花水鱼悠然自然
才了....又未解斜风细雨情趣盎然
学种瓜渔翁不归
〖课堂作业设计〗
1、把下面诗句补充完整:
西塞山前(),()鳜鱼肥。

()箬笠,()蓑衣,()不须归。

2、用自身的话把《渔歌子》第一句的画面描绘出来
3、快来读读下面的古诗,想想描绘怎样的画面。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俺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