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和西方政治科学

合集下载

现当代西方思潮

现当代西方思潮

现当代西方思潮西方思潮是指在西方世界中出现和影响深远的一系列思想、学说和文化运动。

这些思潮不仅在欧洲大陆的哲学、政治和文学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在世界各地的社会和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现当代西方思潮的一些主要内容。

文艺复兴思潮文艺复兴思潮于15世纪至17世纪在欧洲兴起,对欧洲文化和知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文艺复兴强调人的尊严和个体的自由,鼓励人们追求知识、艺术和科学。

这一思潮带来了人文主义运动,推动了欧洲的艺术、文学和科学的繁荣。

启蒙思潮启蒙思潮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在欧洲兴起,强调人的理性和自由。

启蒙思潮主张推翻迷信和专制,提倡科学、理性和人权。

启蒙思潮的代表人物包括伏尔泰、孟德斯鸠和洛克。

这一思潮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整个西方社会和政治思想带来了重大变革。

浪漫主义思潮浪漫主义思潮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在欧洲兴起,强调个体的情感和想象力。

浪漫主义追求自然、热情和独特性,反对理性主义和工业社会的机械性。

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歌德、雪莱和拜伦。

浪漫主义影响了诗歌、绘画、音乐和哲学等艺术形式。

实用主义思潮实用主义思潮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强调实际经验和实际效果。

实用主义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工具,重视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

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詹姆斯和杜威。

实用主义对教育、社会政策和科学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存在主义思潮存在主义思潮于20世纪上半叶在欧洲兴起,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

存在主义关注人的存在和人对于生活的意义的思考,反对制度化和规范化。

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索特、加缪和海德格尔。

存在主义影响了文学、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

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于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世界兴起,抨击现代理性、线性思维和权力结构。

后现代主义强调语言的游戏性和文化的多样性,否定固有真理和客观现实。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福柯、达尔库和巴特。

后现代主义影响了哲学、文学、社会学和建筑等领域。

西方传统文化

西方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重思辨,尚超越,学以致知。

西方传统文化精神则是“超越的浪漫精神”,其基本特点是以彼岸性的神人关系为目的,通过超越性的宗教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否定。

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

在美国,个人主义形象在社会的各种生活中表现得非常强烈鲜明。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

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泛文化思潮,广泛存在于艺术、美学、文学、语言、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等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

它以否定、超越西方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为基本特征,是当代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技术状况在观念上的反映。

几十年来,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迅速扩展。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现代”一词在西方乃至全世界都成了一个时髦的用语;后现代常用的一些词汇,如“话语”、“文本”、“叙事”、“解构”、“颠覆”等等,成了好些人的口头禅。

“人人皆话语,个个谈文本,解构不离手,颠覆不离口”成了西方后现代文化的一大景观。

后现代主义哲学起初是以彻底否定现代哲学的面貌出现的,人们称其为激进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后在回应激进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过程中,又逐渐产生了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

激进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流派有:以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福科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以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以美国哲学家蒯因、罗蒂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

它们的理论来源尽管有所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各异,但却有着共同的理论前提、理论倾向、基本观点、思想实质。

这就是它们从否定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前提出发,拒斥“形而上学”(本体论),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宣扬所谓不可通约性、不确定性、易逝性、碎片性、零散化,最终陷入了以推崇主观性和相对性为特征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徐大同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徐大同

当代(dāngdài)西方政治思潮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激进批判主义,对西方文化进行了相当(xiāngdāng)全面的剖析。

以下两点对当代西方(xīfāng)的政治思潮演变及其走向有着重要意义:一是一些西方学者,尤其是后现代思想家们对建立在理性与科学基础上的现代社会结构及秩序进行反思和批判,揭露现代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

他们不再将现代性视为一种人的解放的力量,而是一种“奴役、压迫(yāpò)和压抑的根源”。

二是在当今世界格局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wénhuà)在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竞争中,在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自由主义政治思潮1.1 自由主义的发展与特征1.1.1 盛极而衰的自由主义来自政治多元主义的冲击:多元主义不以任何一种单一的价值作为自己的理想。

人类的天性是多元的。

社群主义的冲击保守主义的冲击1.1.2 重返复兴之路在柏林看来,一个人的自由应是没有其他人或群体干涉他的行动。

在这个意义上,政治自由只是一个人能够不受别人阻扰而径自行动的范围。

惟有在某人使你无法达到某一个目的的情况下,你才可以说自己缺乏政治自由,仅仅是没有能力达成某一个目的,这并不代表缺乏政治自由。

同时,提出自由的道德基础:一是自由的平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对那些使我享有自由、繁荣,使我受到启蒙的人给予回报;三是最单纯与最普遍意义下的正义。

1.1.3 自由主义的基石有关选择的三个原则第一个有关选择的原则是个人主义原则,这一原则的含义是:个人能够选择,并且只有个人才能选择,首先,只有个人能够做出经过思考的选择;其次,如果个人所进行的选择是在强制下完成的,那么无论强制是否合法,个人都不对自己的选择负有责任;再次,从方法论上考察,个人主义应当是研究社会现象的原因的唯一恰当途径。

最后,个人主义原则只意味着应当对没有强制的选择负有责任,并不意味着没有强制的选择就是合理的。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的风格等)、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

虽然这一思潮至今仍处于一种纷繁复杂、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

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可以说为观照现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既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评价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整个西方以反传统哲学为特征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deconstruct)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

这一反现代性思潮虽然孕育于30年代现代主义的母胎,但主要是后现代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发展需要的产物,也是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的反映。

在欧洲,以德里达、福柯、马尔特等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者企图由批判早期结构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出发来消解和否定整个传统西方体系哲学的基本观念;在美国,奎因、罗蒂等哲学家企图通过重新构建实用主义来批判、超越近现代西方哲学。

他们既否定笛卡耳以来的西方哲学,又否定尼采以来的现代哲学。

正是60年代兴起的后结构主义和新实用主义标志着后现代主义的建构。

后现代主义者反对把历史看成是一个连续的、进步的过程。

哈桑在《后现代转折》中对后现代主义的总体特征进行了一些概述,认为零乱性或片断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后现代主义者只是割断联系,他们自称要持存的全部就是断片”。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主张就是反理性主义。

反理性主义思潮的产生有其思想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

从思想文化背景上看,当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

尤其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哥德尔的不完全定理等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使传统理性主义对理性的绝对性、先验性的信念受到巨大冲击。

后现代主义.doc

后现代主义.doc

后现代主义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主要是美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又称后现代派。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后来逐渐扩展到美术的其他部门。

它的含义没有明确的界定,艺术评论家对是否存在着后现代主义也有不同的认识。

某些评论家推出这一名称,意在表示50年代以来西方后工业化社会文艺的发展有别于以前的现代主义。

美国美术史论家L.史密斯在其著作《1945年以来的视觉艺术》中,把战后西方美术的发展趋向概括为:“从极端的自我性转向相对的客观性;作品从几乎是徒手制作转变成大量生产;从对于工业科技的敌视转变为对它产生兴趣并探讨它的各种可能性。

”这三个特点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现代主义美术比较而言的,一般也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美术的特征。

现代主义的艺术中心在巴黎,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中心转移到纽约。

抽象表现主义(又称行动绘画或纽约画派) 把超现实主义倡导的表现潜意识的创作理论加以发挥,并赋予它新的因素──画家主体的行动,实际上开辟了后现代主义的先河。

美国现代艺术的理论家H.罗森堡解释说,行动绘画已经不是为了美、趣味、纯粹等艺术目的;行动绘画的作品已经不是某种物体的画像,而是物体本身;它们已不是自然的再现,而本身就是自然。

从行动绘画始,画家的创作过程才被视作真正的现实。

行动绘画标志着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主观化达到了顶峰,艺术开始从主观,从自我表现走向客体性。

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之后出现的色面绘画、硬边抽象和后色彩性抽象的共同特征在于都强调色彩作为独立艺术语言的美学价值,在绘画中排斥一切非画面的因素。

发展状况严格地说,真正的后现代主义始于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出现在50年代。

这派的理论家罗森堡认为,当代艺术已经超越了形色的框架,超越了纯美学的范畴,与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的未来学融为一体。

他主张用“行动”来恢复创造的生命力。

行动的结果不是传统观念中的画作,而是偶发事件。

偶发事件的过程被视作真正的现实,并通过行动记录下来。

西方思想史知识点总结

西方思想史知识点总结

西方思想史知识点总结西方思想史是指西方文化中各种思想学派和理论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西方思想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1. 古希腊思想:古希腊是西方思想史的起点,主要代表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强调对真理的追求和审问自己和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柏拉图建立了一个理念世界并探讨了各种哲学问题,亚里士多德则是逻辑和科学研究的奠基者。

2. 罗马法学:罗马法学是罗马帝国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法学体系,对西方法律和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罗马法学强调公正、法治和合同自由。

3. 基督教思想:基督教对西方思想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基督教强调个人的灵魂和永恒的救赎,以及道德和伦理价值。

圣奥古斯丁是基督教信仰和哲学的重要代表。

4. 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是西方思想史中的重要时期,它强调对人类理性和本质的重新发现,以及对古希腊和罗马思想的研究和重视。

人文主义提倡人类自由和潜力的发展,并反对教会和政治机构的专制。

5. 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的一场知识革命,它强调理性、知识和科学的重要性,并提倡个人自由、民主和进步。

伏尔泰、洛克和康德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6.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场文化运动,它强调个人感觉和情感的重要性,并倡导对自然、个人自由和创造力的崇尚。

雨果、拜伦和肖邦是浪漫主义代表人物。

7.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经济理论和政治哲学,它以经济和阶级斗争为基础,主张消除阶级分化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8. 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的重要哲学学派,它们对传统的道德和意义提出了质疑,并强调个人自由和存在的不确定性。

尼采、萨特和德里达是这两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以上只是西方思想史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还有其他学派和思想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西方思想史是西方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和评价现代西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刘放桐-第二十章 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与后现代主义

刘放桐-第二十章   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与后现代主义



第四节(续1)
• 四、对表象主义的批判和语言转向的超越 反表象主义是罗蒂的反基础主义立场在认识论 上的表现。表象主义把心灵当做反映实在的一面镜子,把知识当做这种反映的系统化和精确化, 把哲学当做知识的最高系统。后者主要表现为一个认识系统,为获得知识提供指导,为鉴别知识 提供标准。表象主义是一种镜像哲学。然而罗蒂认为,人心作为自然之镜并不一定是真实可靠的。 在罗蒂看来,镜像论、表象主义是一种把视觉思维绝对化的视觉中心论,而传统西方文化正是为 视觉中心论所支配的文化,都包含了视觉隐喻。他对所谓视觉思维的偏见作了大量批判。罗蒂的 批判实际上是对以心物二分为前提、以获取符合对象的主观表象(精确表象)的传统认识论的批 判,其目的是为他实现哲学上的变革开辟道路。 罗蒂把语言的转向看做是通向新的哲学道路的一个重要步骤。然而他认为语言的转向并不就 是哲学发展的方向,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由于人们作出了语言的预设, 语言转向所要实现的哲学变更并未取得成功。为了实现这种变更,必需超越语言转向而继续前进。 后来他把问题由哲学领域引向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等实践领域,认为不要为语言提出预设,而要 把人的语言和思想看做由人所处的环境所决定;但不存在语言和思想是否与环境和实在相符合的 问题。人们不必考虑如何去测定这些语言和思想的精确性,而只应关心它们在人群中的应用。罗 蒂由此引入了实用主义的工具主义,即强调语言和思想的工具性和人为性。 五、新实用主义与后哲学文化 罗蒂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表象主义等的批判是他的新实 用主义的反传统哲学立场在不同层次和意义上的体现,其结果是走向他所谓“后哲学文化”。他 揭示和批判了先辈实用主义者的不彻底性,特别是形而上学和科学主义的残余。他的新实用主义 的内容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反”之外,还有以下重要的几点。第一,进一步超越各种哲学流派和 思潮的对立。第二,否定哲学在各种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取消传统意义上的哲学。第三,崇尚不 确定性、相对性、描述性。第四,以教化哲学代替系统哲学。第五,后哲学与新解释学。罗蒂的 后哲学文化与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他称它为新解释学。他认为哲学的基本活 动是对话、沟通,其任务是促进不同的 文化、不同范式之间的对话,在不同学科之间从事调停。 他的新解释学根就不是一种哲学理论,而只是对传统理论加以解构的方式。但罗蒂对传统哲学的 近乎全盘否定的态度往往使他走向了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等另一个极端,不仅未能为现代西方哲 学克服矛盾、走出困境指出正确方向,反而将其引向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来自•第三节(续1)

政治思想流派知识点

政治思想流派知识点

政治思想流派知识点政治思想流派是指不同的政治理论和观念体系,旨在解决政治问题和指导社会发展。

它们代表了人类思想的不同方向和政治实践的多样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政治思想流派知识点,从古至今,涵盖西方和东方的主要流派。

一、古希腊政治思想流派1. 柏拉图主义(Platonism)柏拉图主义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立,强调理性和智慧的重要性。

柏拉图主义认为,真理和正义的本质存在于理念世界中,统治者应当是理性和公正的贤者。

2. 亚里士多德主义(Aristotelianism)亚里士多德主义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他关注事物的本质和存在形式。

亚里士多德主义认为政治是必要的社会组织,强调个体的幸福和德行的重要性。

二、现代政治思想流派1. 自由主义(Liberalism)自由主义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认为政府的作用应该是保护人民的自由。

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约翰·洛克和亚当·斯密。

2. 社会主义(Socialism)社会主义追求财富和权力的公平分配,主张社会的集体拥有和控制生产要素。

主要流派有乌托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

3. 保守主义(Conservatism)保守主义注重传统价值和稳定性,强调社会的有序发展和权威的重要性。

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培根、伯克和哈耶克。

4. 马克思主义(Marxism)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矛盾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主张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对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给予了深入的分析。

5.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挑战了传统的真理和权力观念,主张多元性和不可预测性。

后现代主义关注语言和符号的作用,提出了“解构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三、东方政治思想流派1. 孔孟思想(Confucianism)孔孟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

孔孟思想主张君主应具备德行和智慧,统治者应以身作则来治理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和西方政治科学〔俄〕A1C1马卡雷切夫 A1A1谢尔古宁 文 华译 在80—90年代的西方社会科学文献中,也许没有比后现代主义更流行和更争论不休的题目。

一些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者企图损害西方科学和文明的基础;另一些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能使社会科学摆脱危机。

“后现代主义”术语没有统一的解释。

它被属于各种不同哲学流派的社会科学家积极地用来说明现时代的特点,而这种情况使政治思想的研究者迷失方向。

现在,在西方学者中间进行着关于可以把谁和不能把谁列为后现代主义者的争论。

后现代主义的根源产生后现代主义有两个基本原因。

第一个原因——从哲学、伦理学和美学的角度解释20世纪末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发生的复杂变化的需要。

许多政治学家认为,主要西方国家发展的特点是:它们进入了后工业社会时期,自由民主主义和与之竞争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长期对立以前者战胜后者而告终。

西方政治学家提出了社会(特别是现代西方社会)的不可控制性的论点。

三方委员会的一个报告分析了这个论点。

报告指出,政府民事活动能力下降,政治家责任心差,缺乏对领袖的社会监督。

这一切证明,西方的国家体制不能恰如其分地反映时代的挑战。

在高度工业化的社会,政权应当如何组织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过去,人们在宗教、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中寻找自己的目标……新教使个人意识神圣化,民族主义设定了公民平等,自由主义论证了以意见一致为基础的有机政体概念。

而现在……我们成了宗教没落、民族思想削弱和阶级思想消失的见证人”①。

后现代时代的特点是:国家和人民的相互依赖关系增长,全球问题尖锐化、由两极世界向多极世界过渡、产生了一些新威胁(恐怖主义、毒品交易、核扩散、宗教原教旨主义、民族主义等)。

同时,全球核战争的威胁消失了,世界最大强国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民主原则明显地扩大了在全世界的影响范围。

全世界的政治学家都承认后现代时代与现代时代的不同特点,但他们的科学解释则取决于作者的学派和世界观立场。

例如,F.福山认为,后现代时代意味着历史在其经典意义上的终结和在世代无目的的交替形式中的继续,这种交替使人想起黑格尔的“恶无限”范畴②。

“批判理论”的创造者J.哈贝马斯则认为,后现代时代意味着必须根本改变现代社会的原则和在现代条件中运用这些原则③。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人和社会的按基本质起教育作用的理论,以相信理智、科学和进步为基础,在集中营、宗教战争和生态灾难的时代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威信④。

他们坚持必须运用崭新的方法研究历史和现代问题。

产生后现代主义的第二个原因——对实证主义危机,特别是对结构主义危机的反映。

这一危机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明显地反映出来。

这是哈贝马斯“批判理论”形成的先决条件,也是后现代主义形成的先决条件。

“批判理论”的目的是要恢复分析社会政治问题的标准方法,而后现代主义是极端非理性主义和不接受理论的抽象和综合。

后现代主义者最先指出,把社会过程过分形式化是结构主义和系统方法在社会科学的主要危险。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基础是:F.尼采的著作、对理论知识可靠性持怀疑态度的美国实用主义者(W.詹姆斯)的著作以及一些心理语言学家和语义学家的著作,这些学者认为,词和术语不反映现实生活,而只反映声音之间的差别,只是人们之间为了方便而签订的协议的结果。

战后西方造形艺术、建筑艺术、文学、电影艺术中的各种非理性主义流派,对后现代主义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这些流派认为理性的全面统治导致非人格化和异化的古怪形式,他们为了表现反对理性的全面统治,特别注意人的内心世界、人对周围现实情况的主观看法和个人感觉。

正是在这些领域产生了作为哲学2美学观点一定体系的后现代主义。

在社会科学中,后现代主义产生于70年代的法国,稍后流行于英国、某些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并传到了美国。

到8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在美国左翼自由主义昌盛的大学中心有不小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占领了”西方政治科学的某些权威出版机关(如《In ternati onal Studies Q uarterly》——国际研究联合会的官方杂志)和一些出版社。

在某些西方国家中,后现代主义也受马克思主义人士欢迎,被认为是资本主义晚期的意识形态危机和文化危机的佐证。

后现代主义的认识论后现代主义的特点是极端非理性主义和对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持怀疑态度。

后现代主义创始人之——美国哲学家R.罗蒂批判了现代社会科学所依据的唯理论的认识理论,认为唯理论的主要论点——“人的知识反映自然界中发生的事物的本质”——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不可能为认识主体创造绝对中立的条件,以保障知识的客观性。

“分析哲学”的拥护者经常被一些在他们看来解释世界的新理论所吸引,但实际上这些理论和以前的理论同样是错误的。

罗蒂认为,“摧毁分析哲学”是他的主要任务。

“修辞哲学”应当代替“分析哲学”。

“对话—谈话”的相对主义原则应当成为“修辞哲学”的基础,这种方法的实质在于,新的知识不产生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中,而产生于个人关于某个问题的意见和观点的对照过程中。

罗蒂及其拥护者认为,无论如何不能认识真理,但借助对话方法还是可以提供关于真理的多少“近乎真实的解释”⑤。

罗蒂的观点在迷恋语言学后结构主义理论的法国社会科学家的著作中得到了发展。

根据后结构主义的学说,语言并不反映“表达者”(即词、文本)和“被表达者”(对象)之间的关系,而只反映“表达者”之间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者的结论是,不仅单个词,而且科学范畴和科学文本都不反映周围世界,而只是反映主体的产物。

这使后现代主义者有根据说认识的“客体消失”,在认识过程中必须用“文本之间对话”作为认识的方法以代替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话。

后现代主义者断定,既然一种文本只有和其他文本相比较才能被理解,那么作者的形象就成为多余。

应该把后现代主义者关于“文本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论点理解为不仅是“客体消失”,而且也是认识主体消失(“作者死亡”)。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研究过程就是比较和对照文本、批判分析文本,其目的是揭示文本中的矛盾、错误、不清楚的地方、层次(即“文本解构”)。

R.阿什利对K.沃尔茨的著作《人、国家和战争》的批评是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的典范。

“文本之间对话”和“作者死亡”的论点必然导致关于“人的死亡”的思考。

M1福柯写道,“我们记忆的考古学令人信服地证明,人是比较不久以前的、也可能是正走向自己死亡的发明”⑥。

试图论证世界可知性的不可能性和关于“客体消失”、“作者死亡”、“文本之间对话”的推论,是后现代主义哲学中最薄弱的地方。

第一,语言学家已经证明,在词源学上与被说明的客体没有联系的词,在语言中相对不多。

而大部分词是派生的,在词源学方面反映被说明客体的内容。

后现代主义者试图把所有的词看作是词源学上没有内容的词是站不住脚的。

第二,把专门的语言学方法运用于哲学领域在原则上是不对的。

每门科学都有自己的专门方法,也可以运用其他科学的方法,但其他科学的方法只是解决具体问题的辅助方法。

后现代主义者把语言学的方法绝对化,用作者偷换认识主体,用文本偷换知识,用“先验的被认识的世界”偷换客观世界,并在这一虚假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论。

第三,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最后必然列入经典的唯我主义范围。

例如,后现代主义者的“在文本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论点与唯我主义的“在我的感觉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论点有原则差别吗?第四,后现代主义者在否定某些概念时并不彻底。

反理论者的声望可以使后现代主义者不批评那些注意到他们的理论结构不完备的论敌。

国家、政权的本质后现代主义者批判地对待国家、国家的职能和作用。

R.利普舒茨认为,“国家的产生完全不是为了保障一定领土上的居民的福利”,而主要是“政府试图强迫人们服从它的监护”的结果⑦。

阿什利断定,“现代国家的现实作用和力量取决于‘人——社会成员’格局在多大程度上制度化了……‘人’和‘国家’两种设制彼此是有区别的:前者——纯粹意义上所代表的客观现实,后者——这一客观现实的代表”⑧。

后现代主义者承认,现代国家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R.沃克认为,国家主权思想对解决封建割据问题有重要意义。

它是“解决集中和分散之间,或用哲学的语言表示,一般和特殊之间的明显矛盾的极其恰当的方法……国家主权原则产生于现代早期的欧洲,是等级从属制度原则的替代物”⑨。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到20世纪中叶,国家2主权主体已经过时了。

利普舒茨指出,国家2主权主体的危机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这是在社会的日益发展着的权威性的背景中国家的日益发展着的非权威性,其结果是国家不能履行它过去承担的社会保护和保障职能。

第二,这是丧失管理社会中的经济、社会、政治过程和其他过程的能力。

人们试图通过增加官僚机关数量的途径解决这个问题,使问题更加尖锐了βκ。

J.卡米莱里和J.福尔克认为,国家2主权主体的危机有五种原因:生产、贸易、金融国际化;工艺进步对经济的均匀化作用;安全问题全球化;生态问题尖锐化;地方的和跨国的社会自觉的发展βλ。

他们也指出了国家2主权主体已经开始了的危机的特征:西方国家经济中国营经济成分的规模缩小;以前属于国家的服务行业和企业私有化;工业发展速度放慢;公民意识简化为消费心理;社会对国家设制不信任的程度增加和政治犬儒主义广泛流行等。

同时在后现代主义者中,关于自由主义的国家主权主体危机对西方将有什么后果,从这个主体的遗产中应该保留什么问题,并没有统一的意见。

罗蒂的回答很清楚:需要保留自由主义设制,根据时代的现实修改这种设制。

他说:“……我们需要更加珍惜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社会,它是已经存在过的国家制度中最好的国家制度。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种国家制度也不能解决地球上居民的多数问题”βµ。

人的团结原则是自由主义国家的基础,一定要保留下来。

卡米莱里和福尔克对保留主权国家和恢复它与市民社会的和谐关系的背景颇为乐观βν。

但是,多数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自由主义的国家2主权主体是社会发展的障碍。

他们一方面赞成社会在微观层次上继续分散(单个社会群体和区域的自治化),另一方面赞成社会在宏观层次上一体化(“全球市民社会”)。

“全球市民社会”美国政治学家H.布尔分析国际关系发展的新趋势时,把“全球市民社会”术语引入了学术交流领域βο。

后现代主义者不仅分析了该术语出现的原因,而且还对它作了详细评述。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者理解的“全球市民社会”?利普舒茨写道,“为了搞清楚这个概念,我们应该使用新的政治空间,它们有别于根据民族国家系统的界线而确定的政治空间。

全球市民社会的空间界线完全是另外的界线,这些政治空间用经济、社会和文化关系网画出轮廓,居住一些自愿结合在一起的活动家。

尽管这些活动家身体上被各自的居住地分开,但他们彼此联系成统一的网络,目的是要实现具体的政治和社会目标……虽然形些具体政治问题同国家和政府相互作用,但这些网络自身却超出国界的范围,并不受国家系统的限制”β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