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术灸疗术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合集下载

中医“针灸”的发展演变史

中医“针灸”的发展演变史

中医“针灸”的发展演变史青年中医李铎(2019-10-11 · 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针灸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针灸疗法是针刺和艾灸两种治疗方法的合称,从早期文献看,所记载的以灸法为主,所以艾灸的应用可能比针刺更早。

针刺的前身是“砭术”,砭术的主要工具是砭石,萌芽于公元前八千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针具已由石针、骨针、竹针面逐步发展成为金属针。

金属针具发展到现在,经历了铜、铁、银、合金及不锈钢针具等阶段。

针具的改革,扩大了针刺治疗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促进了针灸术的发展。

随着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渐发现很多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的特定腧穴,使其由最早的“以痛为腧”逐渐得以定位和定名;在腧穴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根据腧穴的主治作用,结合针刺效应和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古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和认识到人体有一个经气运行的完整结构——经络系统。

通过不断总结、实践,将腧穴、经络从理论上系统化,形成了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及其他中医理论的形成使针灸成为中医一门独立的学科。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全面而又系统地阐述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腧穴、诊法病机、法疗原则、刺灸方法及其适应症和禁忌症等。

其中又以《灵枢》所论述的针灸内容尤为详尽,故有《针经》之称。

《黄帝内经》为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难经》在经络、腧穴及针灸等方面对《内经》作了补充。

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论》,成功地把针灸和针药结合治疗外感病纳入了他所创立的辨病辨证论治体系,条文35条提出用针灸预防、阳证宜针、阴证宜灸等重要观点,使针灸临床治疗得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东汉末期的华佗,针灸取穴少而精,并很注意针感的传导,著有《枕中灸刺经》(已佚)。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对针灸医学的又一次总结,在针灸学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早期医学——针灸技术的起源和演变

早期医学——针灸技术的起源和演变

早期医学——针灸技术的起源和演变医学史上,针灸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医疗技术。

针灸技术是最早的中医学治疗方法之一,也是中国医学的精髓。

不仅在中国,针灸技术在世界各地也被广泛应用。

笔者在本文中主要探讨针灸技术的起源和演变历程。

针灸技术的起源可追根溯源到早期的中国。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3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使用石头、骨头等磨成的针头进行治疗。

针灸技术的出现与生活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两岸的古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人类的生存环境较为恶劣,常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各种疾病。

为了治疗疾病,古人类逐渐开展了一系列的医疗实践,其中针灸技术就成为最为广泛应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随着针灸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医学家们对针灸技术也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按照古代医学家们的观点,在人体内存在着气、血、津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在人体内协同作用,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而针灸技术所提供的,就是利用针刺的方式来调节人体内的气、血、津液等物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古代针灸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不同部位的针刺分别有着不同的治疗效果。

根据医学史上的记载,针灸技术主要将人体分为了14个正常经络(12经、任脉、督脉),通过针刺和刮痧、拔火罐等方式来调节经络和穴位,可以改善疾病的症状。

针灸技术的优越性在于它可以直接作用于深层的组织和器官,早期的医学家在不具备先进医疗设备的情况下,通过针灸技术解决了许多病痛。

而且,针灸技术相对于手术和外科手段更加安全和无痛,治疗成功的概率非常高,许多慢性病能够得到有效缓解。

针灸技术的成功和广泛应用,也得益于广泛的针灸师群体。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应用针灸技术,古代针灸师们创造了一系列的学说和理论,如经络学说、穴位学说等等。

他们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大大地推动了针灸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总结而言,针灸技术的起源可以说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是人类在生存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所出现的对疾病的治疗手段。

古代的针灸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为人们的生活贡献了巨大的帮助和支持。

认识中国传统医药——针灸疗法

认识中国传统医药——针灸疗法

认识中国传统医药——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作为中国传统医药的核心疗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通过使用特殊的针具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既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被许多人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一、针灸的起源与发展针灸疗法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大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的神农氏首次尝试使用具有草本植物刺痛作用的物质治疗疾病。

这些治疗方法随后逐渐演变为现代针灸疗法所使用的针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疗法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医学体系。

汉代时期,针灸的一些理论和经验开始被系统地归纳和总结。

《黄帝内经》是最早的中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与针灸相关的内容。

二、针灸理论针灸疗法基于中医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论、经络论、脏腑论以及经络的具体细节。

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循环,可以恢复健康和平衡。

在针灸疗法中,人体被认为是由一系列经络组成的。

经络贯通全身,它们是一种能量的流动路径。

针灸师根据病人的症状和诊断结果,在具体的穴位上插入细长的针具,以改变人体的能量流动,从而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的平衡。

三、针灸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针灸疗法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并通过临床实践证明了它的疗效。

除了在中国,针灸疗法也在许多国家作为一种另类疗法来使用。

在临床上,针灸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许多疾病,包括疼痛、消化问题、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针灸的治疗效果不仅限于疾病的缓解,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四、针灸疗法的安全性针灸疗法被认为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式。

在临床实践中,针灸的并发症和副作用非常少见。

这主要归因于严格的针具消毒和医疗环境的准备工作。

在中国,每一个从事针灸的医生必须接受专业的培训,并获得相关的执照。

专业医生了解人体的解剖学和经络的位置,以及不同穴位的特点和功能,因此能够安全有效地进行针灸治疗。

针刺手法的形成与发展

针刺手法的形成与发展

理论探讨针刺手法的形成与发展(200032) 上海中医药大学95博士生 王飞针刺手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针刺手法是指针刺操作全过程中的施术方法,包括进针前的准备、治神、揣穴、循切,以及进针后的操作和出针等各种手法;狭义的针刺手法是指毫针从进针后到出针前的一系列操作方法。

1 针刺手法的起源与形成针刺手法是伴随着针刺术产生的,据考证针刺起源于砭石,在原始社会出现了石针、骨针,奴隶社会出现了青铜针,封建社会出现了金针、银针[1]。

可以想象,不同的针具,操作方法也一定不同。

1973年我国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篇 脉法 的文字,其中有关用砭石刺破痈肿放血排脓的记载,名之曰 启脉 ,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关于刺法的记载[2]。

可以说 启脉 是原始针刺手法的雏形。

而真正意义上的针刺手法,是伴随着技术的进步,针具的改良,到了 内经 时代才逐渐成熟的。

灵枢 和 素问 都各列有专题讨论针刺手法,从针刺工具,针刺前的准备及进针、留针、出针,到针刺方向、针刺深浅与补泻、禁忌等, 巨细备至 ,成为后世各家刺法的宗祖,标志着针刺手法的形成。

灵枢 官针 是讨论针刺法的专篇,共载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等26种刺法,其中的许多刺法至今仍在沿用。

灵枢 九针十二原 提出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 的双手配合进针法。

素问 针解篇 、 素问 刺要论 、 灵枢 刺节真邪篇 、 灵枢 小针解 等进一步论述了针刺中的 治神 、 守神 、 调气 、 行气 及进针方向、针刺深浅、留针、出针等基本方法与原则。

灵枢 的 九针十二原 、 经脉 、 根结 、 终始 、 官能 各篇,及 素问 中的 宝命全形论 、 调经论 等篇,对针刺手法的施术原则与操作方法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如捻转补泻、开合补泻、呼吸补泻、徐疾补泻、摄、爪、切、按、扪、进、退、弹、摇、动、等方法。

素问 离和真邪论 说: 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努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针灸学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学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本文将详细介绍针灸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以及对现代医学的影响。

1. 起源和初期发展阶段(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针灸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相传,黄帝时代的神农氏首创了针灸疗法,通过使用石针和骨针刺激人体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疗法逐渐发展,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经络学说、腧穴学说等。

2. 经络学说的确立和医家学派的兴起(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扁鹊对针灸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与经络学说相结合。

他的著作《黄帝内经》对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医家学派的兴起也为针灸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

著名的医学家如张仲景、华佗等都对针灸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并留下了众多宝贵的经验和著作。

3. 针灸学的繁荣和传播(公元220年-公元960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针灸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此时期的医学家们致力于整理和编纂前人的经验,并将其系统化。

著名的医学家王叔和编纂了《针灸甲乙经》,成为了后世针灸学的重要参考书。

同时,针灸学也开始传播到邻近的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等。

4. 针灸学的整合和发展(公元960年-公元1840年)宋代是针灸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对针灸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编纂了《千金方》等重要著作。

此外,明代的杨继洲、清代的吴鞠通等医学家也对针灸学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和发展。

针灸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5. 针灸学的现代发展(19世纪至今)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针灸学逐渐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证实针灸疗法的有效性。

现代针灸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针灸学的发展历史,从古代到现代,逐步呈现针灸学的演变过程。

1. 古代针灸学的起源和发展古代针灸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远古时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开始使用石针进行针刺治疗。

随着社会的发展,针灸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

《黄帝内经》是古代针灸学的重要经典之一,记载了针灸学的起源、原理和应用。

古代医学家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如经络学说、气血理论和针灸经验等。

2. 针灸学的发展与繁荣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针灸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医学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

宋代是中国针灸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针灸甲乙经》和《针灸大成》等经典著作的问世,进一步丰富了针灸学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

同时,针灸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3. 针灸学的现代化发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针灸学也不断融入到现代医学体系中,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现代针灸学注重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结合,通过严格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不断提高针灸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近年来,针灸学在疼痛管理、神经科学和康复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许多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善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对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4. 针灸学的国际传播与发展随着全球交流的加深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的提升,针灸学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国际医学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针灸学的相关机构和学术组织,开展针灸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

同时,针灸学也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进一步推动了针灸学的国际传播和发展。

总结:针灸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针灸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学科,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探讨针灸学的发展历史,从其起源到现代的发展,带您了解这门古老而奇妙的学科。

1. 起源与初期发展(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据考古学的研究,最早的针灸实践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最早的针灸针是由石头或者骨头制成的,后来逐渐演变为青铜制品。

传说中的神农氏是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英雄,他被认为是针灸学的创始人。

《黄帝内经》是一部记载了神农氏的医疗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文献。

2. 经典时期的发展(公元前221年-公元618年)在这个时期,针灸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成为了针灸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说以及针灸治疗的方法和技巧。

这个时期的针灸学家还发展了针灸的穴位学说,提出了经络系统和穴位的分布规律。

3. 隋唐时期的繁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在隋唐时期,针灸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隋朝时期,杨上善编撰了《针灸甲乙经》,系统总结了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唐朝时期,针灸学家王冰编纂了《千金方》,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针灸治疗方剂和经验。

此外,唐朝还设立了专门的针灸学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针灸医师。

4. 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公元960年-1911年)在这个时期,针灸学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宋朝时期,针灸学家王清任编纂了《针灸大成》,系统总结了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

元朝时期,华佗的弟子杨继洲编纂了《针灸正宗》,对针灸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明清时期,针灸学逐渐与其他医学学科融合,形成为了中医学的整体体系。

5. 现代针灸学的发展(1911年至今)20世纪初,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针灸学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这个时期,针灸学开始引入西方医学的理论和技术,形成为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针灸学是一门古老而且独特的医学技术,它起源于中国,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学科。

本文将详细介绍针灸学的发展历史,从古代到现代,从起源到传播。

1. 起源与古代发展针灸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夏、商、周时期。

据传,最早的针灸技术是由神农氏发现的,他亲自尝试各种植物的刺激作用,并将这些经验总结成针灸学的基本理论。

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也有大量关于针灸的记载,进一步丰富了针灸学的理论体系。

在古代,针灸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疼痛,被视为一种神奇的治疗方法。

2. 针灸学的发展与繁荣在中国古代,针灸学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学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并形成了独特的学派和流派。

其中最著名的有黄帝学派、伤寒学派、五针学派等。

这些学派在针灸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针灸学还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如望、闻、问、切等四诊法,以及经络学说、腧穴定位等。

3. 针灸学的传播与影响针灸学不仅在中国发展繁荣,还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起到了重要的交流和传播作用,将针灸学带到了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

在东亚地区,针灸学也传播到了日本、韩国等国家,并逐渐融入当地的医学体系中。

针灸学的传播不仅丰富了世界各地的医学文化,还对当地的医疗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 现代针灸学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针灸学也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现代针灸学将传统的经验和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

现代针灸学主要包括经络学、腧穴学、针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此外,现代针灸学还结合了神经生理学、解剖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对针灸的治疗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5. 针灸学的应用领域针灸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除了传统的疾病治疗,针灸学还被应用于疼痛管理、康复医学、心理治疗等方面。

例如,在疼痛管理中,针灸可以有效缓解各种类型的疼痛,如头痛、颈椎病、腰腿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术/灸疗术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一,针灸的起源(从远古到西周-?~公元前771年)(一)针术的起源——石器时代,不晚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距今四千至一万年前1、针术起源于砭石。

砭,帛书《脉法》作“ ”,《五十二病方·穨》作“ ”,均是砭的古写字。

(1)何谓砭石?《素问·宝命全形论》载:“制砭石小大”。

南北朝·全元起注:“砭石者,是古外治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

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

《汉书·艺文字》载:“医经者……用度箴石汤水所施”。

唐代·颜师古注:“石,谓砭石,即石箴也。

古者攻病则有砭,今其术绝矣”。

《说文解字》曰:“砭,以石制病也”。

清代·段玉裁注:“以石刺病曰砭,因之名其石曰砭石”。

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十八曰:“攻病曰药石,古人以石为针”。

可见,所谓砭石是用来治病的石头,古人并未规定非要磨制得十分光滑才配称作“砭石”不可!(2)砭石主要用于治疗什么病?《山海经·东山经》载:“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

晋代·郭璞注:“箴石,可以为砥针,治痈肿者”。

清代·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曰:“砥,当为砥字之误”。

《战国策·秦策》载:“扁鹊怒而投其石”,东汉高诱注:“石,砭石,所以砭弹臃肿也”。

《管子·法法》载有“痤眩(疽)之砭石”。

《灵枢·玉版》载:“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

”《素问·异法方宜论》载,“东方之域,其病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唐代王冰注:“砭石,谓以石为针也”。

《难经·二十八难》载:“奇经八脉……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

《淮南子·说山训》载,“医之用针石”,高诱注:“针石所抵,弹入痈痤,出其恶血”。

可见贬石主要用于刺破痈肿及放血治疗。

(3)砭石产生的时期据上述含义,未曾加工过的原始自然尖锐石块同样可以刺破人体皮肤、弹入痈肿及放血治疗,更何况石器时代还会加工石器呢?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300万年前~1万年前)与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1千年前),二者石器的区别仅仅是创造工艺的粗劣程度而已,其发展变化过程是逐渐的相当缓慢的,以致于直到辽代,我国东北部仍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制作特点的痕迹!赖以确定砭石出现时代的磨制技术也不是新石器时代所独有的产物,它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即已出现!因此,所谓贬石的产生也不会晚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4)贬石的用途A、用于按摩:可用于按摩砭石的形状为卵圆形或扁圆形等。

1964年在湖南益阳桃博战国墓中出上了一件凹形圆石,凹槽中可容纳一个手指指腹,为原始的按摩工具。

1972年在湖南新郑县春秋战国时期的郑韩故城遗址中,发现了一枚砭石,已经具有九针的某些特征,是两端皆用的,其两端的形状与《灵枢》所载的圆针、锋针极为相似。

其中的一端为卵圆形,可用于按摩。

B、可用于熨法:砭石的形状为球形、扁圆形等。

《五十二病方》载:“燔小隋石,淬瑬(醋〕中以熨”,小隋石即椭圆形小石。

梁代金息候《砭经》记载的球形砭石可以用于水温法、火煨法、藏身法(藏身边以养其热)。

1964年湖南长沙下麻战国墓发掘的一件扁圆形石器,两端有琢磨痕和火烧裂痕,一面光滑如镜,即是可用于熨法的砭石。

C.可用于刺破痈肿和放血:砭石的形状为刀形、剑形、针形、锥形、镰形等。

韩愈《苦寒》诗中记载,“鋩刃甚割砭”,即指刀形砭石,可以切割痈疡。

1963年在内蒙古锡盟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遗址中发掘出一枚磨制石针,这根石针长4.5厘米,一端有锋,呈四棱锥形,另一端扁平有弧刃,刃部宽0.4厘米;中身有四棱略扁,横断面呈矩形,可以容纳拇、食二指挟持,经考古工作者等鉴定,认为它是针法的原始工具——砭石。

在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采集到两枚锥形匠石,可供放血之用。

1955年郑州商代遗址中出土一枚玉质的剑状腹石。

1973年河北藁城合西村商代遗址中出土一枚医用石镰,可供切剖脓疱之用。

2、针具的发展史砭石→砭木→竹针→骨针→陶针→铜针→铁针→金针→银针→不锈钢针、电针、激光针(现代)等。

3、砭木疗法、陶针疗法、竹针疗法、骨针疗法、金属针疗法等针石疗法(1)砭木疗法、陶针疗法:至今都有人在使用,后者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运用。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十中说,“以瓷针治病,亦砭之遗意也”。

在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灰黑色陶针,为陶针的使用增添了证据。

(2)竹针疗法:从针的繁体字“箴”、“鍼”形来看,是先使用竹针而后才发展到金属针具的。

(3)骨针疗法:从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了穿孔骨针,长82毫米,直径3.l~3.2毫米,针眼处直径为3.l毫米。

四川资阳黄鳝溪发现了骨锥。

甘肃临夏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七枚骨针。

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及禹县瓦店遗址中均发现了骨针。

说明原始人除了用骨针缝制简陋的衣物外,还用来刺破令人痛楚难忍的痈肿也是情形所迫,不足为怪,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针刺术。

(4)金属针疗法:1978年,在内蒙古达拉特旗树林召公社,从一批青钢器中发现一枚青铜贬计,长4.6厘米,一端有锋,呈四棱锥形;另一端扁平有弧刃,刃部宽0.4厘米,可以用夹切割脓肿,放血治疗。

陕西中医学院把它名之为“青铜砭针”。

在唐山市古冶商代遗址中亦发现有铜针。

在镇江市马迹山商代晚期遗址中发掘出的青铜制三棱锥形器亦可用来排放脓血。

在河南洛阳西高崖西周末期遗址中发现一枚铜针,质料为青铜制,断面为长方形,长5.9厘米,它与后来河北满城县西汉墓中出土的金针针端相似,可见针具的发展是相连续的。

《尚书·盘庚》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收藏”,“扰胥顾于箴言”,《汲了周书·文傅篇》载有“夏箴”2条。

《吕氏春秋·应用篇》载有“商箴”2条。

马融《尚书注》“箴,谏也”。

王呜盛《尚书后案》:“医者以石治病谓之箴,故有所讽刺而救其失者亦曰箴”。

此“箴”是从医疗工具箴的意义引伸出来的二度引伸义,可见,夏商时代箴石治疗的发展已渐趋于普遍了。

另外,从甲骨文的字形来考证,发现“殷”与针刺有关,醫的初文和本字是殷,殷即针刺疗法之象形。

商代般庚迁都于殷,改号为殷后,遂另造“醫”字。

以代替“殷”字。

我国著明文字学家及史学家康殷教授潜心考证甲骨文字形后认为:1.“商、周初早已普遍流行着针刺疗法,由文字出现之晚,以及它远落后于现实生活的一般规律推测,这还是针术流行时期的下限”。

2.“以针刺代表整个医术,可见针刺疗法在当时医术中所占的地位之重要”。

3. 针刺部位多在腹背。

4.当时己流行火针疗法。

5.针术也施用于儿童。

6.当时的针概是铜制。

7. 针术为当时社会所十分重视。

8. 针刺术也施于家畜。

综上所述,针术起源于石器时代,在商周时代即己开始置行。

2、灸法的起源-灸法的运用当起源千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1)“灸”字考“灸”字,在现存文献中,以《庄子》最早提及。

如《庄子·盗跖篇》载孔子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但“灸”的本字是“久”字。

如1975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简(法律文书)《封诊式·贼死》中载,“男子丁壮,析(皙)色,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久”即“灸”之本义,训为灸灼。

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阴阳》),《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脉法》、《武威汉摹医简》中均作“久”字。

“久”以后演变为“灸”字。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

从甲骨文字形的研究考证,现代胡厚宣认为,“我释床,亦即庥字……字当象一人卧病床上,从木象以火艾灸病之形”。

灸法已在殷代出现。

康殷认为在商周初期灸法、熨法已普遍流行。

(2)灸法的运用当起源千人类掌握用火之后在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就已开始用火。

陕西蓝田人在100万年前就有用火的痕迹,北京周口店人在50万年前已经掌握了用火的方法,并已能保存火种。

《庄子·外物》载:“木与木相摩则燃”,《绎史·大古第一》载:“燧人钻木取火,炮生为熟,教人熟食”。

人们在百万年的加工石器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摩擦生火的事例,从钻木、刮木等生产实践所引起的燃烧中,逐渐获得了有益的启示,终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

此种简便的方法,直到解放前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在使用着,如佤族用木棒上卜交互摩擦取火,苦聪人锯竹取火,黎族钻木取火等。

火的发现和使用跟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火的掌握既可使人类躲避猛兽的侵袭,可以熟食,又可抵御严寒酷冬的恶劣气候,还可将树木等用火燃着后灸于患处,祛除寒邪,解除痛苦。

(3)灸的材料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对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选择,至《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但桑树灸在后世亦有用之者。

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故以后才逐渐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4)灸的适应症灸疗,起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的。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唐代王冰注:“火艾烧的,谓之灸焫”,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以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

《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载,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

病在盲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

“攻”即是灸法,“达”即是刺法。

(5)艾灸疗法起源于——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

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

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

二、针术灸法的形成和发展春秋至两汉时期——公元前770~公元265年《五十二病方》中有药物外敷怯、药俗法、烟熏或蒸气熏法、熨法,按摩法、角法、灸法及砭法等。

《内经》中提到按摩、导引、汤药、针灸等多种疗法,但尤详于针刺疗怯,可见针刺法在《内经》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针刺工具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论述古文化发展时说:“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乃尝味百草而制九针,以拯夭狂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