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出门远行》文本解读

合集下载

《十八岁出门远行》的作品解读

《十八岁出门远行》的作品解读

《十八岁出门远行》的作品解读作者:王东来源:《理论与创新》2017年第16期《十八岁出门远行》是青年余华先生的早期代表作品,小说从“我一点也不觉得累”的青春之旅开始,在远行的路途中,却遭遇了乘坐汽车所载的苹果被一截而空,同时“我”因为保护而遭受毒打的故事,最后“司机”还抢走了“我“红背包和抢劫者一起离开,剩下我一人孤独的呆在驾驶室里,回忆起出门前与父亲的对话。

下面,将就我的阅读体验对《远行》在情节、语言与主题三方面进行解读。

1真实的梦境——情节解读根据《远行》小说的情节线索,小说可以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1远行初期我像船一样在如同海浪的马路上走了一整天,一点也没觉得累,一开始并不担心旅店,黄昏来临之际,我开始真想搭车了,甚至“我会躺倒公路中央去”。

1.2远行中期我看到了汽车,我想以一根烟换取搭载,结果司机却粗暴的对我说:“滚开”。

我生气的对他发怒火,他却有好的问我“你上哪?”还让我在汽车飞速驾驶的途中爬出驾驶室拿苹果吃。

渐渐地我感觉这司机如同我兄弟一般,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了。

汽车车抛锚后,司机竟然下车做起了广播体操,任由人们抢争车上的苹果,我的阻拦还使我遭遇暴打,司机最后居然还抢走了我的红背包。

1.3远行后期伤痕累累我钻进同样伤痕累累的汽车中,座椅让我感到宽慰和暖和,我终于发现“我一直在寻找的旅店,没想到你竟在这里”。

这是,我又回忆起出行前的一个下午,父亲说:“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而我,背起漂亮的红背包,欢快的冲出了家门。

莫言曾说:余华是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

纵观《远行》整个小说,既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也不知道“我”将到哪里去,而路途中遇到的司机、人群纷纷抢夺苹果的行为更是不具备任何原因,也没有叙述结果,这样的片段性的叙事就如同我们一夜之间偶然得来的梦境一般,而不说一人姓氏的人物塑造,不取一地名字的环境交代的形式更是使“我”的远行如同梦境初醒,记不清人与物,是与非,一切只是的恍惚可见。

解读《十八岁出门远行》

解读《十八岁出门远行》

解读《十八岁出门远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在经历了伤痕、反思、改革和寻根思潮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马原、苏童、格非、叶兆言、孙甘露、余华、北村等为代表的小说创作,以完全不同于传统小说的面貌出现,给文坛一个全新的气象。

他们不再重视在小说中“写什么”,而是着力探索“怎么写”,于是我们看到这些作家五彩缤纷的叙述风格,令人耳目一新的语言表达。

现在一般把这股小说潮流称为先锋实验小说。

余华就是先锋实验小说创作队伍中的领军人物。

《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于1987年,它标志着余华作为一个作家而且是当代先锋作家正式登上了文坛,并初步确立了不可替代的余华风格和他在当代文坛的地位。

小说叙述的是十八岁的“我”第一次出门远行的经历。

小说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

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

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已经看了很多山和很多云。

所有的山和所有的云,都让我联想起了熟悉的人。

我就朝着它们呼唤他们的绰号。

短短几行文字,表现出余华非凡的叙述才能,这样的叙述,读者应该很少见过。

作者在这个短篇中,讲述了“我”所经历的不可思议的怪事:搭车,满车苹果被抢,“我”保护苹果却挨打,司机不以为然反而哈哈大笑,“我”黑夜里独自躺在劫后的冰凉的汽车里……但作者可能并不很看重故事本身,而主要是想通过它来表达对世界的一种感觉,一种看法。

所以,这里的故事本身仅成了一种媒介,或一种象征。

余华不止一次说过,生活是不真实的,在本质上它“是真假杂乱和鱼目混珠……对于任何个体来说,真实的存在只能是他的精神”,所以他的小说中所讲述的故事,往往不能用现实生活的逻辑来衡量,而总是变形、怪诞、夸张的,但表达的又绝对是一种主观的真实。

余华作品中的世界,是经过人过滤的表达主观真实的世界。

这篇《十八岁出门远行》即是强烈地表达了“我”对世界的真实印象。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读书笔记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读书笔记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读书笔记一、概述:《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十八岁的少年第一次出门远行,面对未知世界和漫长旅途的故事。

作品通过少年与外部世界的碰撞和摩擦,展现了成长中的挫折、希望与人生的无常。

二、作品分析:1. 情节:故事以一个十八岁少年离家出走开始,他在旅途中经历了许多波折。

通过少年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他初次品尝到人生中的喜悦、悲伤和失落。

2. 人物: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年,他的单纯、冲动和好奇体现了青春的特质。

此外,旅途中偶遇的陌生人,如卡车司机、旅店老板等,则展示了社会中不同阶层、不同人的生存状态。

3. 情感:故事中充满了各种情感,从少年的激动、好奇,到面对挫折时的失落、绝望,再到最后的释然与坚强,展示了人生的喜怒哀乐。

4. 文学手法:余华在作品中运用了独特的文学手法。

简约的语言、细腻的心理描绘以及朴素的叙事风格,都使作品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三、主题解读:1. 成长:作品通过十八岁少年的视角,描绘了他在旅途中的成长历程。

少年从一开始的激动、好奇,到最后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冷静,都体现了人生的成长与蜕变。

2. 希望与挫折:少年在旅途中既体验到了希望,又遭遇了挫折。

这种人生中的起伏和碰撞,让人更加珍惜希望,也更加勇敢地面对挫折。

3. 人生无常:故事中少年的人生旅程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

这种无常的人生,让人更加珍惜每一个瞬间,也更加理解生命的珍贵。

四、应用与启示:1. 勇敢面对未知:《十八岁出门远行》告诉我们在面对未知的世界和旅途中的挫折时,我们要有勇气和决心去面对。

这不仅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更能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强大。

2. 独立思考:《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少年在旅途中经历了许多波折,他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了独立思考。

这让我们意识到在面对问题时,我们要学会冷静分析,独立做出决策。

3. 珍惜现在的生活:《十八岁出门远行》通过描绘少年在旅途中所遇到的各种人和事,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语文版)十八岁出门远行讲解

(语文版)十八岁出门远行讲解
例句:①钱若不是自己赚来而是父母血汗换来的,花起来总觉得不怎么 心安理得。
②阿鸣,去做一年工吧……吃自己的,用自己的,真是一件问心无愧的事。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3)遍体鳞伤 体无完肤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1987 年 1 月,《北京文学》发表了一篇题为“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小说, 此小说虽然篇幅很短,却引起了文坛不小的震动。作者余华在此之前一直在 浙江一个名叫海盐的县城里做牙医,此时已有三年的创作生涯。消息传开, 余华便顺利地被调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得到了一份他向往已久的在他 看来很悠闲的工作。同年 5 月,《北京文学》又发表了他的《西北风呼啸的 中午》。此后,一部又一部出色的作品在他笔下完成并发表,余华自然也成 了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辨析:两者都是形容词,都指自然大方。“潇洒”可以用于评价具体的人 和事,而“洒脱”则用于较为抽象的评价。
例句:①这个选手转体空翻的动作非常潇洒。 ②他为人比较洒脱,不会在这种问题上过分纠缠。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加点字
抛锚. 豁
豁.出去 显豁.
读音 m áo huō huò
词语
浩 jié 弹 hé kān 察 荒 dàn tǐng 进 垂 xián 三尺

《十八岁出门远行》解读word精品文档9页

《十八岁出门远行》解读word精品文档9页

《十八岁出门远行》解读这篇小说最早发表于《北京文学》1987年第1期,是余华的成名作。

其情节极其荒诞,人物行事的原则显然违反常识,不合情理。

这样怪诞的人物和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这篇小说却成了当代小说的经典。

从艺术上来说,其探索性非常明显。

它肯定不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可以把它归入现代派之列。

在现代派小说家看来,小说并不是人生的真实反映,而是作家对人生的自由想象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探索不仅仅是在内涵方面,而且是在形式方面。

现实主义小说的现实性的描写,并不是所有小说必须遵循的神圣规范,相反,任何规范都是艺术形式发展的桎梏,对人生的探索必须打破传统的观念,对艺术形式的探索也必须冲破经典的形式规范。

按经典的形式,情节的发展要合情合理,有着鲜明的逻辑因果性。

但探索性的小说,则有可能打破这种因果性,代之以反因果性。

例如在这篇小说中,“我”以敬烟来对司机表示善意,司机接受了“我”的善意,结果却是粗暴地拒绝“我”乘车。

“我”凶狠地呵斥他,他却十分友好起来。

半路上,车子发动不起来,他本来应该焦虑苦恼,但实际上他却无所谓。

车上的苹果让人家给抢了,他本该愤怒、反抗,但他却无动于衷。

“我”本能地去和抢夺者搏斗,被打得头破血流,本该是非常痛苦的,但一点痛苦的感觉也没有。

一车苹果被抢光了,司机却“越来越高兴”。

抢劫又一次发生,“我”奋不顾身地反抗,被打得“跌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司机不但不同情和帮助我,相反却“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

整个小说的情节的原因和结果都是颠倒的,无理到了荒谬的程度。

可是作者似乎觉得这样的荒诞还不够过瘾,对荒诞性再度加码。

抢劫者开来了拖拉机,把汽车上的零件等物品,能拿走的都拿走了。

司机有什么反应呢?作者这样写道: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

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

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

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

十八岁出门远行阅读理解

十八岁出门远行阅读理解

十八岁出门远行阅读理解
【实用版】
目录
1.概述: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意义
2.阅读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思考:对文本内容的思考和启示
4.总结:对文本内容的总结和评价
正文
【概述】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它通过讲述一个年轻人的成长历程,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这本书让我们明白,成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勇气,同时也需要我们学会理解和接受生活的种种挑战。

【阅读理解】
在《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本书中,主人公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他通过这些经历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坚强和有智慧的人。

我们也同样需要在生活中面对各种困难,通过阅读理解,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应对这些困难,如何从中学习和成长。

【思考】
阅读理解不仅帮助我们理解文本内容,更可以帮助我们思考生活的种种问题。

通过思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例如,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主人公需要出门远行,他从中学到了什么,这些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

【总结】
总的来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它通过讲述一个年轻人的成长历程,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阅读理解这本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本内容,更可以帮助我们思考生活的种种问题。

[论文]《十八岁出门远行》作品鉴赏

[论文]《十八岁出门远行》作品鉴赏

《十八岁出门远行》作品鉴赏作品鉴赏《十八岁出门远行》的象征与叙事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感觉始终朦胧模糊。

在路上,不可名状的种种情形围绕着“我”。

在天行将暗下来的时候,茫然的恐惧缠绕着“我”。

这种氛围的形成得益于小说中“旅店”的反复强化和小说单一的叙述视角。

一、小说开头将“我”置于一条马路上,没有告诉读者“我”从哪里来,也没有告诉读者“我”将到哪里去?只有一句话——“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很强烈地触动着读者的心弦:“整整一天”给“我”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为什么要走“整整一天”?这是怎么样的环境?处在荒原吗?这是读者在最初接触文本以后,急于想知道的结果。

但是作者并没有解答疑问的打算。

接着,事件的模糊性被一步步地强化,作品中出现的所有的人“都不知道前面是何处,前面是否有旅馆”。

他们所知道的都是“你走过去看吧”。

试问我们生活中的人能不问结果而走过去吗,这可不是我们应该有的生活态度。

天都快黑了,可“我”还是处在对前途的一片茫然当中。

而后,“我觉得自己应该为旅店操心”了。

从第一次出现“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到操心“旅店”,“旅店”在我行程中的重要性被越来越突出出来。

它作为一个兴奋点从头至尾诱惑着读者:“旅店”在哪里?“旅店”仅仅是“旅店”吗?从头到尾读下来,“旅店”应该是小说得以存在、得以吸引读者的一个理由。

我就在汽车后面拼命地追了一阵,我这样做只是为了高兴,因为那时我还没有为旅店操心。

但那时仅仅只是想搭车,那时我还没为旅店操心。

现在我真想搭车,因为黄昏就要来了,可旅店还在它妈肚子里。

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

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

我现在需要旅店,旅店没有就需要汽车,汽车就在眼前。

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

……旅店就这样重又来到了我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一会儿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

那时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

我在想着旅店和旅店。

新课程下文本解读之要义——兼解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新课程下文本解读之要义——兼解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以“ 的远行经历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我” 我” 将“ 一路 上的所见、 所闻进行简明扼要地提炼和概括, 出一条贯穿 找 全文的主脉 , 引导学生将阅读的视角由“ 对现实中具象 我” “ 旅店” 的寻觅, 转到对隐藏在“ 内心深处的心灵“ 我” 旅店” 的探求上, 这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先决条件和必由之路。

是要有明确的目的。导语是开场白。 是引子。 是为了
更好地导入新课 , 增强教学效果, 导入一定要紧扣教学 目 , 标 不能牵强附会 , 更不能为导入而导入。 二是要以兴趣为前提。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 “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导入要遵循和运用注意规律, 力 才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成一个又一个未知的 目标, 将沿途所见的“ 和“ 想象 山” 云”
[ 中圈分类号 】 G 2 4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0 — 6520 )3 06 — 2 08 62 (06 0 — 18 0 新课程是一个复合体, 包含着各种因素和“ 对话”其 中 , 有教师与教材, 学生与教材, 教师与课程, 教师与学生, 学生 与学生的“ 对话”甚至存在着学校、 , 家庭和社会的多元“ 对
维普资讯
, 6 l l O卷, 3期 2 1 年9月 f 0 2 f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J o X zo d c o 0 _ f u h uE u  ̄ nc l l
Vd. 1。 . 2 No 3S ,0 6 印 Nhomakorabea 2 0
切入重点导入 、 实践( ) 、 验 导入 讨论导入 、 戏导 入、 回导 入 游 迂 等等 。 但最基本的、 最常见的是上述 9 。其它 的有 的大 同小 种 异, 可以由此及彼 ; 的形式相近 , 以举 一反 兰。导入有 法, 有 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八岁出门远行》主题解读
摘要:《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代表作品。

整部小说以荒诞的笔法描述了一个十八岁的青年在旅行路上所经历迷惘、痛苦后的醒悟。

研究者对本文本的解读各抒己见,本文从分析文本中的一些重要线索来解读文本,发掘作家的写作意图。

关键词:《十八岁出门远行》;主题;象征;
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打破了传统现代主义文学在形式上追求的“似真性”效果,从作品内容上来看,犹如是在对一场梦境的描述,而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研究者也是众说纷纭,莫言说这是“仿梦”小说,余华是“残酷”的天才清醒的说梦者;王蒙认为这是“成长”小说,余华通过十八岁出门远行象征人的成长轨迹,从单纯、困惑、挫折、尴尬到随遇而安;更有学者认为,“小说的范式是沿用了‘寻找与漂泊/流浪’的母题。

”①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余华这篇代表作品的主题。

首先,关于文本中的“旅店”。

余华曾说“一部真正的小说应该无处不洋溢着象征,即我们寄居世界方式的象征,我们理解世界并且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的象征。

”②在《十八岁出门远行》文本中,关于“旅店”反复出现了二十来次。

在文本中反复出现的“旅店”,本文认为象征的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归宿。

文本中经过一路的波折“我”从强调“不操心”“旅店”;到在黄昏时分想要迫切的寻找“旅
店”;而后遇到一辆“汽车”后,于是“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而“汽车”抛锚后,面对即将来临的黑夜,“旅店”又再一次的来到了“我”的脑中,但是“我”在经历了“抢苹果”事件后,才发现“我”所找寻的“旅店”却是和“我”一样遍体鳞伤的“汽车”。

余华曾说:“一部真正的小说应该无处不洋溢着象征,即我们寓居世界方式的象征,我们理解世界并且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的象征。


③所以,在越似看起来荒诞的文本内容中,越应该接近最真实的生活。

旅店不可能是每一个旅行者要追求的归宿,反复出现的“旅店”,本文认为象征着个体在现实生活总所追寻的精神世界。

“我”在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时候每每都是在限制生活中遭遇困境的时候才会想起“旅店”,所以“旅店”象征着个体的精神追求。

在“我”寻求旅店的这个动态过程中,对世界进行不断地认知和体悟,从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去向哪里,到最后终于找到自己一直想要找的“旅店”,这可以看做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精神的寻求。

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经历过迷惘、失望、绝望后,寻找自己精神的归宿。

其次,文本中的“苹果”。

汽车里的苹果,是“我”一直保护的东西,而读者可以注意到一点,苹果是司机的而非是“我”的,但是我却拼了命的去阻止人们抢夺苹果。

从表面看,这一切都是不合情理的,是荒诞的,但我们从艺术的角度看,这正符合现代主义文学的要求。

现代主义文学往往不主张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

本文认为“苹果”可以看作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希望。

当给个
体的希望被外界无情残酷的掠夺的时候,抢夺苹果的人就变成了在现实生活中的不断的打破个体希望的残酷现实。

当现实和理想发生了冲突,在经历失望与绝望后,个体才会醒悟。

再次,文本中所出现的“汽车”。

当“我”在黄昏时分想要在旅行途中寻找旅店而不得时,汽车成为“我”暂时的归宿。

可是汽车却抛锚了,紧接着发生了“我”被挨打,汽车被拆卸,苹果被抢事件。

汽车在完整可以行使的情况下,让“我”暂时忘记了旅店,而当汽车坏掉以后却成为“我”一直在追寻的旅店。

王彬彬说:“余华一定认为人类生活本质上是非理性的,是荒诞不经的,在貌似秩序井然有条不紊的外表下,世界其实是混乱不堪和莫名其妙的。

《十八岁出门远行》……这类作品当然带有寓言的性质,它们是以一种极而言之的方式揭示了世界的不可捉摸和生活的荒谬绝伦。

”④“我”一直在寻找的“旅店”却是和“我”一样遍体鳞伤的“汽车”,追寻的是一直陪伴自己,与自己共同经历了苦难的,这样的结局看似荒诞不经却合情合理。

“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

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

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所以,本文认为,“汽车”象征着个体在追寻精神世界过程中自我意识的意识的一种反映。

余华在《虚伪的作品》中曾说:“现在,我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白自己为何写作,我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

”其实,这篇小说正是通过“我’第一次出门远行的经历,表现对生活的一种
感受。

显然,作者的指向是现实生活的荒诞与虚伪,想要凸显的是人世之险与人性之恶,这也是余华对现实冷峻思考的结果,是作者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

在这里,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纷繁复杂的,是无序的,是荒谬的,生活中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往往交织在一起,生活中不光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

但是在面对生活中的这些假丑恶时,需要保持自己内心的原则与正义,而非随波逐流。

苏珊朗格说过:”一个艺术家表现的是情感,但并不是像一个大发牢骚的政治家或是像一个正在大哭或大笑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艺术家将那些在常人看来混乱不整的和隐蔽的现象变成了可见的形式,这就是将主观领域客观化的过程。

但是,艺术家表现的决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

”《十八岁出门远行》以其荒诞的形式,表现了现实生活的残酷性,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的同时,引起读者对生活、对人性深深地思考。

余华曾说:“人们所能看到和所能计算的体积,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

隐藏在海水深处的才真正是冰山的全部,而这部分只能通过感受、猜测和想象才得以看到。

”⑤姚斯与伊瑟尔的接受美学认为作家完成文学文本的创作不等于文学文本的最终完成,文本只有与读者建立“对话”关系,文学文本的完成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生成的意义过程,具有召唤的作用,读者通对文本不断进行理解、再创造,文学文本才能在最终意义上最终完成。

因此,我们不能用现实生活的逻辑来理解作品。

本文从以上角度来解析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一九八七年一月,余华凭这篇《十八岁出门远行》登上文坛,这个短篇与他后来越来越精彩的许多小说一样,非常简单纯粹,没有一点华丽的词藻,在叙述上平铺直叙,不带有任何强烈的感情色彩,但就是这种极其简单的方式,这种趋近虚无的状态,使得他的文字有了无限的可能。

参考文献
1.玉香. 远行路上的寻觅者与漂泊者——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与鲁
迅过客比较[J]. 语文建设,2005,(11)
2.余华. 虚伪的作品[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6
3.余华. 虚伪的作品[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6.
4.王彬彬.余华的疯言疯语,余华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
出版社2006:70
5.余华.内心之死,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余华集[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1:4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