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 教案
《伤仲永》教案(通用23篇)

《伤仲永》教案(通用23篇)《伤仲永》教案篇1教学设想1、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方仲永变化的过程,弄清方仲永的才能衰退的原因。
2、组织学生讨论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让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3、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引导学生灵活适应《论语》中的有关知识。
教学步骤一、讲故事导入新课1、教师讲一个“年级死囚犯,在临刑前咬下母亲半边耳朵”的故事。
2、讨论,年轻人的行为如何理解?3、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说明:此项练习旨在调动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地进入课堂,集中注意力,进入课文学习,同时开发学生听话,分析能力,并能准确地把自己的感受口头表达出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师应以学生的看法为主。
教师不作统一要求。
二、学生自读课文1、师:这是一个令人遗憾,令人痛心的故事。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笔下也有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
你指导是哪篇课文吗?说明:此项设计是为了“课题的书写。
加深了印象。
2、朗读课文,参考注意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内容梗概。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感知全文,掌握故事梗概,为下一步训练作铺垫。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
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疏通文章的障碍。
为下步训练作准备。
三、探究课文内容1、课题中“伤”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为什么而“伤”?2、方仲永的才能有和变化?3、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说明:此三项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重点在对原文的理解与应用。
4、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5、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说明:此二项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同时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四、课外延伸1、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因为两文都涉及到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2、结合课文,说说现实社会中与之类似或相反的现象。
《伤仲永》原文、翻译及教案

《伤仲永》原文、翻译及精品教案第一章:课文导入1.1 课文背景介绍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时代背景介绍“伤仲永”一文的创作背景1.2 课文朗读与理解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韵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题思想1.3 课文翻译提供准确的课文翻译,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第二章:词语解析2.1 难懂词语解释针对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古汉语用法进行解释2.2 词语用法举例通过例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具体用法第三章:句子解析3.1 重点句子分析挑选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详细分析解释句子的修辞手法、语法结构等3.2 句子翻译提供重点句子的准确翻译第四章:文章结构分析4.1 文章结构梳理分析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结构要素4.2 文章主题阐述阐述文章的主题思想,引导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author's emotions and intentions第五章:课文讨论与思考5.1 课文讨论引导学生展开对课文的讨论,提出问题,促进思考5.2 思考题布置布置针对课文内容的思考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第六章:文学鉴赏与批评6.1 课文鉴赏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欣赏课文的优美语句、表达技巧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6.2 课文批评介绍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客观评价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第七章:拓展阅读与比较7.1 拓展阅读材料选择选择与《伤仲永》主题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介绍拓展阅读材料的内容和作者,激发学生兴趣7.2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课文和拓展阅读材料之间的异同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思辨能力第八章:课堂活动与互动8.1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课文中的场景鼓励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深入理解课文内容8.2 小组讨论划分学生为小组,布置针对课文主题的讨论任务鼓励学生分享观点,促进互动与交流第九章:作业布置与评价9.1 作业布置布置针对课文内容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作业类型包括阅读笔记、作文、问题解答等9.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提供反馈意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优秀表现第十章:课程总结与拓展10.1 课程总结回顾整个教案内容,总结学习成果强调课文主题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10.2 拓展活动建议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参与文学社团、写作比赛等活动,拓展学习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文导入:理解作者王安石及其时代背景,掌握“伤仲永”一文的创作背景。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第一篇:伤仲永教案《伤仲永》教学案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一学科:语文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
(2)初读课文,能进行较为准确的句逗停顿。
(3)能够借助工具书粗略翻译课文教学课题对《伤仲永》一文的品读与感悟,具体如下: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把握仲永的成长历程及给人的启示;3.背诵课文中的哲理性语句。
过程与方法1.互动探究:把握文章的详略安排之妙;2.读读议议:感悟文章主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人的知识才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正经受后天教育并自觉学习。
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一篇随笔(散文的一种),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闻”、“见”、“问”三个片断,依次写了方仲永从5岁到20岁之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在这部分中,作者详写第一个片断,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极简略地写后两个片断,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
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阐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作者采用了寓理于事、欲抑先扬、对比鲜明的写作方法,语言精炼、说理深刻、启人心扉。
教学重点: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品味,点拨引导,感悟体验。
学习过程一、品读故事,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种子的故事》,(见课件)学生自读并思考后面的问题——种子的结局会怎样?(学生举手发言)教师小结: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小天才的故事。
(引出课题伤仲永)二、明确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三、检查预习(检查的基础上解决对下列字词句子的学习)1. 给下列字注音:隶扳谒称泯2. 读出句中的停顿,解释其中的加粗字并翻译句子: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1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1、了解课文先扬后抑的写法2、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
学前预习: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2、顺畅地朗读课文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板书:“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明确: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
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文学常识(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补充: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扫除读音障碍,教师范读。
①、重点词语: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n称chēn卒zú焉yān耶yé为wéi夫fú②、朗读节奏: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③、朗读情感: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点评提问:作者对方仲永应该是什么情感?从哪可看出作者的这一情感?(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从标题和最后一段得知,学生再读最后一段)2、熟读课文,结合注解扫除理解障碍。
①、明确重点词语词义:世隶耕隶:未尝识书具尝:并自为其名为:指物作诗立就就: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或以钱币求之或:环谒于邑人环谒:不能称前时之闻称;泯然众人矣泯然:②、明确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父利其然也:利:四、复述故事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伤仲永》 教案

《伤仲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课文《伤仲永》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如何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杜甫及其生平事迹。
(2)概述课文《伤仲永》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3.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3.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作者的情感态度。
3.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课后作业的要求。
四、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伤仲永》,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查阅资料,了解杜甫的其他作品,感受其文学风格。
五、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如积极参与、认真听讲等。
(2)评价自己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如认真完成、有所收获等。
5.2 同伴评价(1)评价同伴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如积极参与、认真听讲等。
(2)评价同伴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如认真完成、有所收获等。
5.3 教师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如积极参与、认真听讲等。
(2)评价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如认真完成、有所收获等。
六、教学策略6.1 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背景和《伤仲永》的创作背景。
伤仲永教案设计伤仲永教案10篇

伤仲永教案设计伤仲永教案10篇汶川地震由如一枚惊雷,震响了人类,震响了我们,它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也让我们懂得要珍视生命、善待生命。
这一年来,我校开展了“三生教育”,加强生命意识的教育。
通过“三生教育”的学习,作为一名教师,让我懂得了“三生教育”的概念是学校德育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
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
”也懂得了“三生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脉相承。
如今,许多学生的生命意识淡漠,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生命是一个过程,一个悲喜交加的过程,它让我们尝到了酸、甜、苦、辣、咸的不同味道,有的人经受不了打击,承受不了它的负重,从而放弃了脆弱的生命。
其实,面对生命,我们要不屈服、不放弃;面对灾害,要坚强勇敢,团结互助;在困难和挫折中,要磨砺生命的意志,展现生命的意识,展现生命的光辉。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三生教育”手抄报,在班级中展示,让学生对“三生教育”认识得更全面,更深入。
同时,在上语文课时,我也把“三生教育”贯穿到教学中。
如,在上《伤仲永》一课时,讲以了人要会学习、会生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对待学习态度也不同了,家长和学生都不重视后天的教育,不懂如何生存。
其实,学习就是为了生存,学无止境,这就诠释了世间的旧事物,总是不断的被新的被新事物所代替,因此要懂得后天的教育。
生命需要彼此尊重,人类来自大自然,是大自然进化的结果。
我们的生命都孕育于大自然界,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大自然。
在上《斑羚飞渡》一课时,让学生从图片中感受到一群生性温顺的斑羚,被人类逼上了伤心崖,面临种群灭绝的时候,做出了令人震惊的飞跃。
人类为了私利,不惜破坏生态,肆意乱杀,作为人类一份子,在震惊的同时,你不能想到什么,从而引出思考:我们该如何对待生命、生存。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9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9篇)伤仲永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掌握文章大意。
2.感受课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叙述特点。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体察、品味课文精当、朴实的语言,积累文言词汇。
(二)过程和方法1.指导学生诵读和翻译理解课文。
2.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
3.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
4.引导学生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掌握有关字词的读音或意思,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二)教学难点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2.理解"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生(齐读):语文大讲堂,家家展风采,有你有我更精彩。
(老师将此内容提前写在小黑板上,上课时出示给学生。
)师:同学们,今天的语文大讲堂节目,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王安石的《伤仲》(板书标题)教学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老师将全班8个小组分成四个“代表队”。
每联在一起的两小组作为一个“代表队”。
并在课前准备“黄队”、“红队”、“绿队”和“蓝队”四个标志牌,将其分别放在各“代表队”前面。
同时把黑板平分四等份,从左至右分别写上这4个“代表队”名称。
然后公布平分细则。
即实行积分制,每一关总分以10分记,纪律好加2分,否则扣2分。
在有限的时间内内容答对、读准确、翻译正确的给满分。
同时教师宣布自己为主持人兼评委,记分由学生记。
二、课堂教学五步曲——(一)走进语文大讲堂第一关:过生字词关。
规则:每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完黑板上的生字词,同队人发现错误可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改正,改对将不扣分,改错照常扣分,是多音字的要注完其余的音,否则不能给满分,如其他队无人回答别队可抢答。
师:要求每位同学把课本注释中的注音放回原文,并在文中找出不易理解的字词句。
《伤仲永》教学教案

《伤仲永》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伤仲永》。
分析并解释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词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哀悼之情。
培养学生对友情、人生无常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杜甫的时代背景和他的生平经历。
解释《伤仲永》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创作动机。
2.2 课文朗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分析课文的大意和主题,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3 难点句子解析:解释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难点句子。
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和词义推测来理解难点。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与讨论: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对文本的感受。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2 分析与解读:使用问题引导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解读文本的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回答问题等。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的写作或翻译作业,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
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其他杜甫的诗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他的文学风格。
推荐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5.2 课堂活动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首以友情为主题的现代诗。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杜甫的生平简介和时代背景,引起学生对《伤仲永》的兴趣。
提出问题:“为什么杜甫会写下这首诗?他的好友仲永究竟是谁?”6.2 分段朗读: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负责课文的某一段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仲永》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能够翻译全文。
2. 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他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联系起来,其诗文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2.参考课下注释,理解故事大意,说说题目“伤仲永”是什么意思。
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本文题目中的题眼是哪个字?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2、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混然众人矣”。
3、方仲永由神童论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4、作者是怎样看的?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四、小结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
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伤仲永》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习内容解析一、文学常识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二、文言词汇1、读音隶(lì) 扳(pān)谒(yè) 邑(yì)矣(yǐ)泯(mǐ)称(chèn) 卒(zú) 焉(yān)耶(yé)2、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惊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父利其然也利: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3、重点词语①世隶耕隶:属于②未尝识书具尝:曾经③并自为其名为:题上④指物作诗立就就:完成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⑥或以钱币求之或:有的⑦环谒于邑人环谒:四处拜访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⑨泯然众人矣泯然:完全⑩受之于天受:承受⑾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⑿得为众人而已耶得:能够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①忽啼求之:代书具。
②借旁近与之:仲永。
③余闻之也久:这件事。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⑤卒之为众人:助词,无意义。
于:①环谒于邑人:到,向。
②于舅家见之:在。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
④受于人者不至:从。
其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己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诗④稍稍宾客其父:他的⑤父利其然也:这种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
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明确: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五岁时就“啼哭求之”。
“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明确: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人。
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过渡。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明确: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
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8、赏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
明确: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
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
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
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
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
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二、问题研究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
“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
作者为什么“伤”仲永?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
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
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一条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露到声誉日隆;另一条叙述仲永父亲从发现儿子才能到以儿子才能为谋利手段。
这样写的用意: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
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不必多说了。
2.“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依次写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时的状况和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的结局,表明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
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旨鲜明。
这种见闻录的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
文章叙事部分按时间顺序把“闻”“见”“闻”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其中的过渡句就是“余闻之也久”这句话。
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
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也久而未见其人”。
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
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
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