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形式逻辑浅析

合集下载

高中议论文教学中的非形式逻辑及其谬误-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

高中议论文教学中的非形式逻辑及其谬误-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

高中议论文教学中的非形式逻辑及其谬误-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形式逻辑论文专业范文10篇之第五篇:高中议论文教学中的非形式逻辑及其谬误摘要:在高中生议论文写作中, 论证的有效性和有力性不能完全等同。

在以论辩为主要目的的写作中, 其实更加重视论证的力度。

适当地了解和掌握非形式谬误则有助于增加写作中的论证力度。

文章基于高中生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问题, 提出在高中议论文教学中需要重点研究的非形式谬误, 并提供相关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非形式谬误; 议论文写作; 思辨能力;一、关注论证中的非形式逻辑及其谬误自2017年全国高考中出现了逻辑推断题之后, 各个省份的语文教研目光都投向了形式逻辑。

这无疑是正确的。

掌握一定的形式逻辑知识, 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断能力、判断形式谬误的确很有好处。

而在写作中, 教师还应适当地关注非形式逻辑。

因为虽然形式逻辑在判断论证形式是否有效上很有效果, 但是在面对自然语言形式表达时往往捉襟见肘。

[3]考虑到议论文写作其实并不仅仅在探究命题是否为真, 也不单纯地要求要做到论证形式的正确, 而是更多地肩负着论辩、说服的工作, 因此提高论证的力度在议论文写作中更加显得重要。

故而, 学习一些非形式逻辑、认识部分非形式谬误对于高中生提高论证能力大有裨益。

谬误, 指的是推理或论证过程中所犯的逻辑错误。

对它的研究属于逻辑学学科中的重要部分。

谬误的具体形式有很多种, 分类方式也非常多。

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是将谬误区分为形式谬误和非形式谬误两大类, 再将后者分为若干小类。

[1]其中形式谬误是指在逻辑上无效的推断、论证形式, 主要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考察和判断谬误。

而非形式谬误则是指结论依据语言、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从前提推出, 并且这种推出关系是无效的。

它则主要从非形式逻辑的角度来考察和判断谬误。

[2]本文采用这一种分类方式及经典逻辑学教材《逻辑学导论》中的称谓和定义展开讨论。

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

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

7


根据概念的外延数量的不同可分为单独概念,普遍 概念;集合概念,非集合概念;正概念,副概念。 单独概念反映一个特定对象,如“北京”。普遍概 念反映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子对象,如“高等学校” 。集合概念反映事物的集合体,不可分割,如“森 林”。非集合概念反映事物的非集合体,如“汽车 ”。正概念(肯定概念)反映思维对象具有某种属 性,如“市场经济”。负概念(否定概念)反映思 维对象具有某种属性,如“非市场经济”。
27

修正性定义
◦ 这种定义中既有描述性成分,也有约定性或规定性成分。
在科学研究中、在法律、法规等政策性文件中用得比较多。
◦ 例如:任何人遇到以下情况之一,即死亡:①循环系统和 呼吸系统的功能永久停顿;②整个脑部(包括脑髓体)所 有功能永久停顿。
28

定义的规则
◦ (1)定义必须揭示被定义对象的区别性特征。

外延定义
◦ 通过列举一个词项的外延,也能使人们获得对该词项的某
种理解和认识,从而明确该词项的意义和适用范围。
20


穷举定义
通过列举出属于一个概念的全部对象来对该概念下定义。 例如:太阳系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 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列举定义 列举出属于一个概念的外延的某些对象,以帮助人们获得关 于该概念所指称的对象的一些了解。
成分相配合才能表达某种意义,它们都不能算作词项, 这包括助词、叹词、疑问词等等。
3

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共同的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在抽 象与概括的基础上,人脑形成各种不同的科学概念。概 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思维的出发点和归结,人们运 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因而它是思维的最基本形式。 概念用词语来标志,它和词语是紧密联系而又相互区别 的。词语是 概念的物质外壳,没有词语,概念就不可能 存在;概念赋予词语一定的意义和内容,词的意义不断 充实的过程也就是概念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但概念 是精神、心理现象,词语是概念的物质标志,二者不能 等同。每一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部分。内涵指概念 的质,即概念所反映事物本质特性的总和;外延指概念 的范围,即 凡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特性的一切事物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反比关系,内涵越少则外延越大 ,内涵越多则外延越小。

浅议非形式逻辑在高等教育中的意义

浅议非形式逻辑在高等教育中的意义
流 、传 播和 辩 论 。
逻辑 及批判 性思维 ”的学术讨论会 。与 会专家 围绕会 议主
题 ,各抒 己见 ,也 充分 肯定 了非形 式逻 辑在 高校 中开 设 的 重要意义 。“ 1 非形式逻辑概述 非 形式逻 辑是 为满足人 们 的生 活需 要而产 生的 ,其 学 科地位 和作用 已得到 社会 的认可和 肯定 。 由于产 生历史 较 短 ,学 术 界 尚未 形成 统 一 的 、权 威 的定 义 ,比如 托 马 斯 (. .h m s 在其 《 SNToa) 自然 语言 的实 际推理 》 一书 中 自认 为
r 墼! _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浅议非形式逻辑在高等教育中的意义
朱德 超
( 成都 医学院 ,四川 成都 6 0 1 1 8) 0

要 :非形 式逻辑 以 自然语 言论证 为研 究对 象,弥补 了 统逻辑和 现代逻辑 在 实际运 用中的不足 。在高等教 育在开展 传
j 形 式逻辑教 育 ,有助于 大学生进行逻 辑 思维训练 、弥补传 统思 维方式 的不 足、 学习间接 知识 经验 、形成 良好 的知 识结 } 构 、准确 地表 达和 交流 思想 、形成 正确 的人 生观和世 界观 ,从而提 高 高等教 育的人 才培 养质量 。
许 多科 学 的 发 展 和 人 们 的认 识 做 出 了 巨大 的 贡 献 。伴 随 着
式逻辑 的研 究对象 ,学术 界的认识却是相对统…的 。 实生活 中所 使用 的真实 的论证进 行研 究 。论 证是人 们用于 交 流、传播 、表达 思想 的重要载 体 ,是 用 以说服并影 响他
人 观 点 和 立 场 的有 力 工 具 , 是 进 行 理 性 探 讨 深 化 认 识 的 主 要 形 式 。在 人 们 的 日常 生 活 中 , 有 效 逻 辑 推 理 可 能 发 生 的 条 件 及 适 用 性 十 分 有 限 。 在 大 多 数 情 况 下 ,人 们 并 不 关 心 论 证 和 推 理 是 否 在 逻 辑 上 严 格 有 效 ,而 只 是 在 乎 前 提 能 否

非形式逻辑的概念及其义理

非形式逻辑的概念及其义理

非形式逻辑的概念及其义理
非形式逻辑是指研究思维和推理的一种逻辑学分支,它不涉及
特定的符号系统或形式化的推理规则,而是关注人类日常思维和推
理过程的规律和特点。

非形式逻辑的概念包括归纳推理、演绎推理
和一般性的逻辑思维方式,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归纳推理是非形式逻辑的重要概念之一。

归纳推理是指
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通过观察和实证来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例如,我们通过观察多只白天见到的乌鸦都是黑色的,就可以归纳
出“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这样的一般性结论。

归纳推理在我们
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发挥作用,帮助我们从具体的事实中总结出一般
性的规律。

其次,演绎推理也是非形式逻辑的重要概念。

演绎推理是指从
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通过已知的前提和逻辑规则来得出结论。

例如,如果我们知道“所有的人类都会死亡”和“小明是人类”,
那么我们就可以演绎出“小明会死亡”的结论。

演绎推理在数学、
科学和哲学等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帮助我们从一般性的规律推导出
具体的结论。

最后,非形式逻辑的概念还包括一般性的逻辑思维方式。

这些思维方式包括概念的形成、判断的建立和推理的运用,它们帮助我们理清复杂的问题和思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非形式逻辑的这些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帮助我们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

因此,非形式逻辑的概念涵盖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一般性的逻辑思维方式,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运用逻辑规律,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非形式逻辑意义探析

非形式逻辑意义探析

Vo _ 9 NO 5 l2 . Se 2 0 p. 0 9
非 形 式 逻辑 意义 探 析
李 永成
( 阳 师范 学 院 政 法 学 院 ,安 徽 阜 阳 2 64 ) 阜 3 0 1
摘 要 : 形 式 逻 辑 是 继 传 统 逻 辑 和 现 代 数 理 逻 辑 之 后 产 生 出 来 的 新 的 逻 辑 分 支 , 的产 生 一 定程 度 上 是 对 传 非 它

是逻 辑上 “ ” 好 的论证 。 这导致 许 多学 者 改变 了观 点 ,
他们 认 为 每一 个好 论 证要 么 是演 绎 有效 的 , 么 是 要 归 纳可靠 的 。 非形 式逻辑 产生 以后 , 在 又有更 多 的学 者 沿着 皮 尔 士 溯 因推 理 (b u t erao ig 的道 a d ci e s nn ) v
统 逻 辑 和 现代 数 理 逻 辑 的发 展 , 总体 上 属 于 非 经 典逻 辑 。非 形 式 逻 辑 的 产 生 丛 然 对 以 传 统逻 辑 和 数 理 逻 辑 为 基 础 的
其 它 学 科 , 别 是 哲 学 , 生 重 要 影 响 , 有 重 要 的哲 学意 义 。同 时 . 形 式 逻 辑 致 力 于提 供 更 好 的论 证 理 论 , 关 注 特 产 具 非 既 思 维形 式 , 又关 注 思 维 内容 , 必 然 对 生 活 世 界 有 重 要 意 义 , 而使 逻 辑 更 加 相 关 社 会 , 关 生 活 。 这 从 相
其 它 学科产 生连锁反 应 。由于理 性论证 在 当今世 界 仍起 着 重要作 用 , 而非 形 式逻 辑 加深 了我 们对 非 形
式论 证 之性 质 和规 范 的认识 , 就 使 非形 式 逻 辑 的 这

人民大2024逻辑学导论(第5版)PPT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

人民大2024逻辑学导论(第5版)PPT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
到质疑和批判;任何观点或思想都应该通过理性的论证来为自身辩 护;在理性和逻辑面前,任何人或思想都没有对于质疑、批判的豁 免权。 • 批判性思维要培养学生这样的品质:不盲从、不迷信,遇事问为什 么;清楚地、有条理地思考,追求合理性;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注 重推理和论证的实际运用。
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
哲学活动因此成为一种质疑、批判和拷问的活动,其具体任务包括 两个:
• 5.隐含的前提或假设,论证常常隐含地利用了一些前提或假设,相应 地也隐含地使用了一些推理形式,而没有把它们统统明明白白地说出 来或写出来。但当我们要对一个论证的可靠性做出评估时,则需要把 它们考虑进来。
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
• 在识别一个论证的结构时,常常要做下面的考虑: • 第一,确定所要论证的论点,即论证者所明确主张的观点。 • 第二,确定论证的结论,包括子结论和主结论。结论之前经常会有一
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
• 解析:该论证的结构要素如下:

• 论据:①辩论的胜负需要裁判来裁决。

②没有人能够当这样的裁判。

③你我不能当这样的裁判。

④与你意见相同的人不能当裁判。

⑤与我意见相同的人不能当裁判。

⑥与你我意见都不同的人不能当裁判。
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
• 2.论点,即论证者在一个论证中所要证明的观点,它可以是描述性的, 即表明世界是怎样的;也可以是指示性的,即表明世界应该如何、何 者为好何者为坏等等。论点常常放在论证的开头,论证者一开始就表 明自己的观点;但论点也是一个论证所要得出的结论。所以,论点既 是论证的起点,也是论证的终点。
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
• 词项都有内涵和外延,亦称有含义和所指。词项的内涵就是该词 项所表达的概念,也就是该词项所指称的那个或那些对象所具有 的并且被人们认识到的本质属性或区别性特征。

形式逻辑学漫谈第6讲——聊聊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

形式逻辑学漫谈第6讲——聊聊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

形式逻辑学漫谈第6讲——聊聊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停笔多日,十分抱歉,今天把第六讲发出来。

各位久等了,此前五讲,我和各位老师们粗线条的介绍了形式逻辑的一点点内容,分析了思维的谬误、形式逻辑的四大基本定律、逻辑悖论与扯淡命题、道义逻辑与现代法律、道德体系的关系、以及美学的逻辑基础等。

也不知各位听得如何,今天第六讲和各位讲一个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

今天和大家聊聊库恩波普尔、图尔敏。

0非形式逻辑的起源(1)逻辑学教学的实践转向近年来,逻辑学越来越偏向数量逻辑,无论是大学中学习逻辑学的学生,还是社会上从事这种职业的人群,对于逻辑与实践的结合问题,越来越感到疑惑。

更多的人面临的不是零观众无瑕疵的论证,而是要在与形形色色的人的交往和相处中,对自己的观点予以论证,对别人的观点予以甄别。

在这一需求的刺激下,大学和社会上的各种逻辑学培训机构开始发生转向。

总的来说出现了三类新的逻辑学教学课程。

一是在原有的逻辑学导论或者逻辑思维课程中增加点非形式逻辑的内容。

比如柯匹的那本教材。

《逻辑学导论》二是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也叫审辨性思维)的课程。

主要培养一种合理的反思思维,为信念和行动提供有效的依据。

我在第六讲,也是从这个方向切入和大家介绍非形式逻辑的一点内容。

三是针对道德推理、法律推理和法律论证的某些专业细分领域的通识教育课程。

主要是把论证的有效性(而不是自洽性)、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和具体的学科相结合,在具体的讨论中运用批判性思维。

比如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的“正义”通识课。

在优酷上有视频,感兴趣可以看看,挺不错的。

结论:逻辑学教学的实践转向是非形式逻辑出现的直接原因。

(2)逻辑学研究的语用学转向。

在现代通识教育和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源发地,美国,通过文献检索可以发现,美国的非形式逻辑学家们是通过批判形式逻辑的“一统天下”或者批判形式逻辑主义,来阐发自己的理论,从而为非形式逻辑的学科建设作出了意外的贡献。

那么非形式逻辑学家在鼓捣什么玩意呢?总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论辩学、修辞学和谬误理论。

非形式逻辑

非形式逻辑

非形式逻辑
逻辑,顾名思义,是一门研究思维和推理规律的学科。

而在逻辑学中,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被认为是两个重要的分支。

形式逻辑主要关注形式结构,通过符号和规则来分析命题和推理的正确性,以及推导出的结论是否有效。

而非形式逻辑则更加注重内容本身,强调对现实生活和语言使用中的推理方式和论证进行分析。

辩证法思辩逻辑使我们在进行理性思考和有效讨论时起到了关键作用,非形式逻辑中依然隐藏着许多值得探究的东西。

在非形式逻辑的研究中,我们需要关注的主要是在现实生活和解决现实问题中,逻辑思维的应用和实践。

首先,非形式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多关注于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情境下的推理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并非简单的逻辑问题,而非形式逻辑正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工具。

其次,非形式逻辑强调的是推理链条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而在非形式逻辑的分析中,我们还需要关注到语境、信息来源以及推理的前提和假定。

这些因素对于推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再者,非形式逻辑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各种复杂的论证和推理过程。

通过非形式逻辑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众多论证方法和推理方式之间的联系和异同,进而提升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总的来说,非形式逻辑作为逻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我们理性思维和解决现实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非形式逻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逻辑思维,在处理各种论证和推理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非形式逻辑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个人的认知水平,更可以帮助我们在社会交往中更好地思考和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促进沟通与交流,增进人际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形式逻辑浅析摘要:非形式逻辑是对形式逻辑应付日常论证的局限性的系统化反思,是从逻辑技术到逻辑认识的革命。

在现代逻辑的典型——数理逻辑的艰深的符号化形式系统的影响下,逻辑似乎是专属于数学家的,这对一般的文科大学生涉猎逻辑领域是不利的。

非形式逻辑是基于自然语言的论证系统,它的根本作用是培养和训练人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

逻辑头脑的培养是掌握逻辑知识的基础,本文对非形式逻辑的产生、发展、研究对象以及它异于形式逻辑的相关方面做个浅析。

关键字:非形式逻辑产生研究对象意义逻辑只负责形式,不负责内容是逻辑一贯的追求,这也是现代逻辑的代表——数理逻辑的辉煌之处。

数理逻辑符号化的严密的形式推理系统让一大部分逻辑爱好者望而却步。

然而,人类的日常思维不可能建立在符号体系的逻辑推演上,它只能依靠自然语言的论证来表达和交流思想。

非形式逻辑的产生与发展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的回归,是在传统逻辑和数理逻辑之后产生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根本作用是培养和训练人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

美国的罗伯特•J•克雷切在《大学生逻辑学》一书“致学生”中的一段话说:“学习逻辑不只是一个专门技术问题,也是一个认识问题。

鉴于今天许多逻辑著作只着重于它的符号方面,好象此外没有更要紧的东西这一事实,这个问题需要加以强调。

存在着一种贬低逻辑在人类普通用途上(在批判性思考、解决问题和揭露谬误中)的价值的倾向。

这种对逻辑作为一门特殊的人文学科的意义缺乏敏感,已经弄得许多年轻人对它起了反感。

”在逻辑形式化的热浪中,非形式逻辑的产生和发展是逻辑发展方向的重新界定。

逻辑将不仅沿着形式方向,更要沿着非形式方向发展,但两者又互相汲取养料,促使逻辑健康全面地发展。

一、非形式逻辑的产生斯蒂芬•图尔敏(Stephen Toulmin)在《论证之用》一书中对逻辑学研究的数学化、抽象化以及远离现实生活的倾向提出的尖锐批评是非形式逻辑产生的预见性著作。

南佛罗里达大学的S.N.托马斯的《自然语言中的实际推理》(Practical Reasoning In Natural Language)被看成是非形式逻辑的奠基性著作,此书展示了分析、评估出现于自然语言语境如书、论文、随笔、演说、社论、交谈中的实际的推理或论证的技巧,分析了论证的结构、评估、语义分析、非形式谬误、决策与论证分析和哲学推理。

从地域上来讲的话,非形式逻辑在20世纪60~70年代在欧美兴起。

加拿大温莎大学的拉尔夫•约翰逊(Ralph H. Johnson)和安东尼•布莱尔(J. Anthony Blair)的著作《逻辑的自我辩护》(Logical Self-Defence)是第一个强调非形式推理具体例子的导论性教科书之一。

而且,在1978年6月26~28日,他们在温莎大学举行的“首届国际非形式逻辑研讨会”标志着非形式逻辑作为一门哲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随后由他们编辑的《非形式逻辑通讯》很快成为讨论、新闻和研究的一个焦点。

二三十年来,《非形式逻辑杂志》一直是反映该领域状况和研究成果的最重要的出版物,研究主题包括论证理论、谬误分析和谬误理论、好论证的标准、合理性和论证、合情推理、科学推理、论辩心理学、批判思维理论、论辩教学、说服、修辞学与论辩、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思维等。

其它在非形式逻辑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杂志包括《论辩》、《修辞哲学》、《论辩和辩护》(以前是美国辩论协会杂志)以及《教学哲学》。

1二、非形式逻辑兴起之由大致说来,逻辑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由亚里士多德所创立的传统逻辑,其主导地位持续了两千年之久;二是由弗雷格初步创立并由罗素加以全面系统化的“现代逻辑”,它空前地密切了逻辑与数学之间的联系,甚至给人造成了这两者本无二致的错觉。

逻辑似乎从此与自然语言分了家,它的直接研究对象变成了人工语言;逻辑也不再对日常思维感兴趣,而只去关心应该如何建构形式系统,如何按照特定的规则来进行符号操作。

这种逻辑的数学化也正应了罗伯特•J•克雷切所说的“反感”。

非形式逻辑的兴起也就自然而然了。

导致非形式逻辑兴起的诸多因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论证实践的需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效逻辑推理可能发生的条件及适用性十分有限。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关心论证和推理是否在逻辑上严格有效,而只是在乎前提能否对结论提供足够的支持。

另一方面是由于现代逻辑的纯形式化特征使得它越来越不适宜满足日常思维的实际需求,符号系统或其他形式化系统丰富性、灵活性及实用性等方面与人们对自然语言的多样化运用相去甚远。

非形式逻辑的兴起也可以说是对传统逻辑的复归和改革。

“逻辑学之父”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工具论》中的非形式逻辑的内容要多于形式逻辑的内容,“对亚里士多德、阿奎那、笛卡尔、莱布尼茨、康德和黑格尔来说,逻辑学是哲学的逻辑,尤其要说的是,哲学中的语句和推理的句法是自然语言的句法。

如果逻辑想要说明哲学中的推理,其句法必须是自然的。

”2可见,传统逻辑也是倾向于自然语言的。

但是,虽然非形式逻辑更趋向于使用传统逻辑的分析手段,但它不像传统逻辑那样为说明形式规则而“创造”事例,它研究的是实际生活中的论证。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是传统逻辑无法比拟的。

三、非形式逻辑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正如逻辑学家们难以对什么是逻辑的本质给出一个没有争议的描述一样,要对非形式逻辑下一个简明的定义也是很难的。

下面一些观点代表了非形式逻辑学家的一些共同立场:①关注运用于现实公共生活的、真实的、基于自然语言的论证,这些论证往往具有天然的含混性、歧义性和不完备性。

②将论证看作是一种辩证过程、交互式文本,而不是命题语句之间静态的形式化关系。

1武宏志. “非形式逻辑”与“论证逻辑”——兼评刘春杰的《论证逻辑研究》2转引自阮松“西方的非形式逻辑运动与我国逻辑学的走向”③对是否仅靠演绎逻辑和标准的归纳逻辑就能充分地刻画所有的(甚至于主要的)合乎逻辑的论证模式持严厉的怀疑态度。

④一方面,认为评估与分析论证存在着一定的规范、标准,而这些规范和标准是逻辑性的,而不完全是修辞性的;另一方面,认为演绎有效性、归纳强度等形式逻辑的基本概念不足以刻画论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⑤力求发展一种超越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的更加全面、完整的关于推理的理论。

⑥认为对各种非形式化谬误的研究应该是逻辑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关于论证本质的基本理论应该能够对理解各种非形式化的谬误提供合理的框架。

⑦不满于形式逻辑作为讲授分析、评估和建构论证的主要载体,认为逻辑学训练应该有助于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更显著、更直接的影响。

⑧认为从非形式化方面对逻辑推理与论证进行理论探讨,对哲学的其他分支,如认识论、伦理学以及语言哲学等,具有积极的影响。

3按《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的解释,非形式逻辑(informal logic)代表着“一种发展能够用于评估、分析和改进非形式推理的逻辑的尝试,而这些非形式推理不仅出现在人际交流、广告、政治辩论、法律论证之中,而且存在于报纸、电视、英特网和别的大众媒体所刊载的社会评论中。

”4从上面关于非形式逻辑的定义中可以总结出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所使用的真实的论证。

具体来说,包括论证类型新理论、论证分析新理论、论证评价新理论。

(1)论证分析新理论:相对于传统逻辑把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两种类型来说,非形式逻辑提出了其他的推理方法:“假设推理”、“传导推理”、“似真推理”。

这些推理方法是对经典的补充,使逻辑论证更能接近于现实生活。

(2)论证分析新理论:对简单论证进行分析当然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也许只需要通过演绎有效性、归纳强度或者似真性就能直接进行分析和评价,但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的论证往往都是冗长的、复杂的,因此,要分析起来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为此,图尔敏提出了一个模型来分析论证,这一模型变成了当今进行论证分析的一个基本模型。

在图尔敏的模型中,他把论证分为支持、主张、资料、论证领域、理由、模态量词和可能的辩驳7个要素。

,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是理由与主张,它们分别相当于前提与结论。

图尔敏模型毫无疑问是一个全新的论证分析理论。

(3)论证评价新理论:论证的价值至少要取决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前提的真假,二是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度。

关于前提的真假,非形式逻辑对论证评价的焦点导致了开拓者们思考前提的充足性标准。

约翰逊和布莱尔提出了“相关性—充足性—可接受性”(RSA)三元组合评价模式。

关于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度,由于经典逻辑是基于语义和语形的分析,因此,某个具体推理的前提是否真实,它实际上是不关心的,只关心前提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

然而,由于进行论证评价时必须考虑到语境问题,因此,前提的真实性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结论的可靠3朱京“非形式逻辑的兴起和发展”4转引自晋荣东.“论非形式逻辑的现代性特征”性。

从语义和语形方面来讲,使用“有效性”来评价论证是非常必要的。

归纳强度是进行论证评价的另一种标准,但这还不够,因为有些论证既不是演绎的,也不是归纳的。

因此,我们还需要引入“似真性”才能涵盖论证的语用评价。

四、非形式逻辑异于形式逻辑的社会意义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的核心都是“论证”,在处理论证上面的差异是它们最鲜明的对比,也正好可以体现非形式逻辑的大众意义。

非形式逻辑同样研究论证和推理,但不同于形式逻辑所关注的人工语言论证和在推理方面构建的逻辑系统,它的侧重点在日常语言论证和自然语言论证。

发展和研究非形式逻辑的主要目的是,发展一种能分析和评估出现于自然语言语境中的“非形式”推理的逻辑工具,这些非形式推理主要有政治论辩、法律诉讼、社会评论和大众媒体中的评判。

作为逻辑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它在研究非形式推理的一般性理论的同时,研究不同领域中的非形式推理方法,将逻辑学研究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尽管形式化方法是众多的科学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种,但这种方法毕竟是众多的科学方法中的一种,而不是全部。

形式逻辑只能成为少数人的财富,相对于非形式逻辑来说,它的社会价值微乎其微。

事实上,非形式逻辑使得经典意义上的逻辑得以延续,在数理逻辑产生以前,尽管逻辑学家们对逻辑研究对象的认识不尽一致,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逻辑是指导人们认识事物和思维活动的一种工具。

但是,这一工具的作用(尤其是在日常思维中)在数理逻辑产生之后却几乎没得到发挥。

逻辑学的发展方向似乎正在日趋远离现实生活、远离普通人的生活诉求。

形式化正在力求使逻辑成为一种自己自足的研究领域,就如同一些纯数学分支一样远离任何直接的现实考量。

而非形式逻辑的出现基本弥补了数理逻辑在日常思维与形式研究方式之间不断加深的鸿沟,以自然语言和日常思维的论证为研究对象和中心内容的非形式逻辑由于能够融入现实生活,培养并提高人们的实际论证能力,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