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土地利用评价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改进熵值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以奎屯市为例

基于改进熵值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以奎屯市为例

了 由 目标 层 、 则 层 、 素 层 、 标 因 子 层 组 成 的 多 层 次 的 综 合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 用 多 目标 综 合 评 价 法 和 改 进 熵 值 法 从 社 准 要 指 运 会 、 济 、 态 系统 宏 观 评 价 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水 平 。 经 生
⑥ 计算指标 巧 的权重 - , a 计算公式为 一 3 j
J— l

∑g j
维普资讯
J l ,2 0 uy 0 8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o enB s e rd d s y dr ui s T aeI ut ns n r
2 0 第 7期 0 8年
基 于改进熵值法对城 市土地集 约利 用的评价
— —
以奎 屯市 为例
蒲春 玲
罗 永 革
(. 疆 农 业 大 学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 疆 乌 鲁 木 齐 8 0 5 ;. 疆 奎 屯 国 土 资 源 局 , 疆 奎 屯 8 3 0 ) 1新 新 3022 新 新 3 2 0 摘 要: 以奎 屯 市 为 实证 研 究 , 整 个 城 市 作 为 宏观 层 面 的 评 价 对 象 , 土 地 利 用 集 约 度 作 为 指 标 体 系 的 总 目标 , 建 将 将 构
所 地 利 用 集 约 度 作 为 指 标 体 系 的 总 目标 , 经 济 、 会 、 态 量 纲 和 量 纲 单 位 的 不 同 带 来 的 不 可 公 度 性 , 以 首 先 应 将 从 社 生 即 其 环 境 方 面 考 虑 , 建 了 由 目标 层 、 则 层 、 素 层 、 标 因 子 指 标 无 量 纲 化 处 理 , 指 标 的 同 度 量 化 。 标 准 化 公 式 如 构 准 要 指

重庆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重庆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关键词: 土地 ; 可持续 ; 值法 ; 熵 重庆
中图 分 类 号 : 17 文 献标 识 码 : F2 A
、.1
P( ) X;=1
i= l
则该事物 的信息熵 为:
Hx一∑P o ( ) ( ) ()g X X lP i
重 庆 作为 中国最 年轻 的直 辖 市 ,O 1 年来 经 济 得 以快 速发 展 ,人 均 G P 自 D

3O . 6 41 . 4 4l . 0 39 . 7
是综合 反映一个城 市土地可 持续利用 现
状 及 其 发 展 能力 的指 标 集 合 。 而 指 标 体 因 系 的 设 定 上 要 综 合 考 虑 土 地 利 用 的 生 态 效 益 、 济 效 益 和 社 会 效 益 , 价 的 目的 经 评
19 9 8年 以 来增 长 了 3倍 , 同 时城 市化 水
表 1 重庆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子 目 标层 基本指标层 原指标层 环境质量 ( 1%) 95 . 生态效益
(0 6 (1 3 . %) 2 8

单位 % m/ 2 人 % %
重庆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口文 /郭效法
提要
表 ) 本文采用熵值法,选取土地 具体化 。( 1
二、 熵值法的基本原理及步骤
在土地利用系统中 , 土地 的利用方式
决定 系 统 的 功 能 , 同利 用 方 式 就 会 产 生 不
利 用 的 生 态 、经 济 和社 会 效 益 三 个 层 面 2 指 标 , 价 2 0 ~2 0 重 庆 的 土 5个 评 00 0 7年

和 内容上要体现生态 合理性、 经济可行性
和 社 会 的可 接 受 性 。 鉴于 此 , 文 建 立 一 本 个 四 层 次 的土 地 可 持 续 利 用 评 价 指标 体 系 , 目标 层 、 目标 层 、 本 指 标 层 和 原 即 子 基 指标层 , 目标 层 反 映 的 是 重 庆 城 市 总 体 的

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土地利用评价研究

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土地利用评价研究

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土地利用评价研究[摘要]文章用熵值法评价2009-2011年的柳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得出柳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水平,并探讨提高柳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方法。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熵值法;柳州市一、前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柳州市的经济、人口、科技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

而柳州市土地资源山多地少,实际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较少。

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低于广西平均水平的情况制约了柳州市经济建设的发展。

所以本文运用对柳州这一城市进行城市土地利用评价,分析柳州市城市土地利用过程,评价柳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出提高柳州市城市土地利用水平的建议。

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首先提出地租理论,他认为:一定面积土地上,提高生产资料和劳动的投入、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土地上获取高额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是土地节约利用。

随后,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被引入城市土地研究中,形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

[1]当前土地科学界对土地集约利用存在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集约经营是粗放经营的对称。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以达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节约用地的目的。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土地集约利用不完全是经济范畴,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除了提高经济效益外,还要提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即强调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2]基于上述观点,可以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过程当做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体系。

这个体系是以城市土地结构和布局为基础,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为指导思想,通过资本、劳动的技术投入,政府科学有效p假定需要评价某城市m 年的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包括n个指标,对此,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论域为:U = { u1,u2,,um }(i = 1, 2 … m ),其中i = { Xi1,Xi2 … Xij,Xin }(j = 1,2 … n ),由此得到初始数据矩阵X = { Xij } m n(0 i m ,0 j n ),其中Xij表示第i个样本第j 项评价指标的数值,当指标值为正向指标时,取标准化公式4.1,当指标值为负向指标时,通过标准化处理后原始数据都压缩在[0,1]区间之内。

对熵值法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研讨

对熵值法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研讨

对熵值法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研讨文章标题:对熵值法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研讨摘要:土地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的一种资源。

土地具有可持续利用的特性,人类的生产活动只有适应这一特性,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有保障。

本文运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山东省昌乐县1995~2004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评价,探讨出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方法,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质量综合指数熵值法持续评价昌乐县位于山东半岛内陆,隶属著名的风筝之乡潍坊市,素有“蓝宝石之乡”和“木鱼石之乡”的美誉,现辖15个镇和1个开发区,总面积1100.6km2。

昌乐属东部季风型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2℃,年平均降水量650mm,无霜期190天,适宜各种动植物繁衍生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县,粮食作物主要盛产小麦、玉米、地瓜,经济作物主要种植黄烟、棉花、花生、西瓜、果品、蔬菜等。

昌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1.6亿m3。

1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综合指标不仅包括生产力、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五项指标,还应考虑到人地关系协调性,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本文构建了一种显示过程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生产力、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和协调性来综合评价土地利用持续性。

1.1评价指标含义1.1.1土地生产力。

从生态系统角度来看,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的生产力是指为人类提供能源和物质的数量和质量。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应当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并实现生产力的持续上升。

1.1.2生产稳定性。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稳定性是指系统生产和结构、功能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蔡运龙1995a)。

生产稳定性有利于降低生产风险水平,促进土地产出的稳定。

持续的土地利用系统应当在一定时空尺度上使生产力保持在一定水平和在其上下波动。

1.1.3资源保护性。

基于熵权法的土地多功能利用评价

基于熵权法的土地多功能利用评价

基于熵权法的土地多功能利用评价土地多功能利用评价是评估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

熵权法是一种多指标决策方法,能够综合考虑各指标之间的关联性,适用于土地资源多功能利用评价。

一、熵权法原理熵权法是一种综合评价方法,通过计算各指标的信息熵和权重分配,综合考虑各指标的贡献度和重要性,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其核心思想是根据各指标的信息熵大小来确定其权重分配,信息熵越大表示数据的分散程度越高,反映了指标对综合评价的贡献度越大。

二、熵权法的步骤1.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2. 对各指标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不同量纲的指标转化为无量纲的相对值。

3. 计算各指标的信息熵,根据熵的公式进行计算,得出各指标的熵值。

5. 综合评价,根据各指标的权重和标准化值,计算出每个样地的综合评价值。

6. 得出综合评价结果,评价各样地的土地多功能利用效益和综合利用优劣程度。

1. 经济效益:包括土地产出值、土地利用效率、土地经济效益等指标。

2. 社会效益:包括土地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土地资源利用与社会稳定的协调性、土地资源利用与社会公平的协调性等指标。

四、实例分析以某地区为例,对其土地多功能利用进行评价。

首先确定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的指标体系,然后收集了各指标的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并计算了各指标的信息熵和权重。

最后根据权重和标准化值,计算得出各样地的综合评价值。

通过比较各样地的评价值,得出了土地多功能利用的优劣程度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建议。

五、结论与展望熵权法能够综合考虑各指标的贡献度和重要性,适用于土地多功能利用评价。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可以结合新兴技术和模型,进一步完善土地多功能利用评价方法,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基于熵值法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动态评价——以江西地区为例

基于熵值法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动态评价——以江西地区为例

辽宁农业科学2017(1) :37 ~42Liaon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文章编号:1002 - 1728(2017)01 -0037 -06doi :10. 3969/j . issn . 1002 - 1728.2017.01.009基于熵值法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动态评价—以江西地区为例陈欣欣(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00)摘要:为评估江西省土地可持续利用情况,选取了江西省2006〜2015年鉴数据,构建自然条件适宜性、资源环 境可支撑性、社会经济可接受性3个方面25个指标,运用熵值法进行各指标权重计算,对江西省十年以来的 土地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动态分析。

结果表明:江西省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趋势表现为平直的上升趋势。

文献标识码:B关键词:熵值法;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农业发展中图分类号:F 301.24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通过各类生产 活动,从土地上获取物质产品和服务、自然资源和 生产资料,以满足自身生存所需。

土地的永续利 用,利于构建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位一体的 良性循环,对人类生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联合 国粮农组织(F A0)将可持续土地利用定义为:如 果预测到一种土地利用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内不会引起土地适宜性的退化,则可认为这样的 土地利用是可持续的[1]。

我国学术界对于土地 可持续利用的评价主要涉及到评价指标体系和研 究方法的选择。

丁浩,容蓉运用DEA 方法的C 2R 经典模型,建立多个投人指标与产出指标,进行多层次多角 度的运算分析,以此对山东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2]。

赵磊,刘洪彬,于国锋等运用熵权法对辽宁省 葫芦岛市的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综合 评价与研究[3]。

王红丹等运用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贵 阳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并将这两种方法予以 对比,分析结果,得出论断[4]。

张立新,崔丽杰使用均方差赋权法和非整秩 次WRSR ,建立三级指标体系,将山东各地市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档处理[5\王旭熙等应用能值分析方法评估四川省五大 经济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及可持续性[6]。

基于熵值法的泰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基于熵值法的泰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1 材 料 与 方 法
刘一苏, 喜广 华 农 大 土 管 学 ,北 汉 37 刘 (中 业 学 地 理 院湖 武 40) 00
摘要 采 用 Z SO —Cr 、 值 法 , e法 熵 选取 了 自然 、 境 、 环 社会 经 济 3方 面 3 0个指 标 , 价 了泰安 市 土地 利 用 可持 续 性 结 果表 明 :90 评 19 ~ 2 0 年土 地质 量 综合利 用状 况 向好 的 方 面转 变 , 自然 、 01 但 环境 、 会 经济 子 系统 之 问的协 调性 逐 年 下 降 ; — oe ; 化 法 、 社 zs r 标 隹 c 熵值 法 可 以对土 地利 用过程 进 行评 价 , 并且 具有 快速 、 简单 、 准确 的特 点 一 关键 词 综合 土地 质 量指数 ;- o 法 ; zs r c e 熵值 法 ; 续 评价 ; 安市 持 泰 中图分 类号 F 0 . 文 献标 识码 A 314 2 文章 编 号 0 1— 6 l2 0 )2 2 2 — 2 5 7 6 1 (0 6 1 — 6 5 0
twa d o d c n to i h s u y tmsdi o e eo a mo iu l . emeho fZ ̄c r i1e to it wee fs .smp ea d o r sg o o diinwhl te e s bs se d n td v lp h r no sy Th t d o :o e Ol nrpywh l r a t i l n e ( r ・ a c ae a eu e nln ep o e sa s sme 、 c urt ,c nb s di a dus rc s se s nt Ke r I tg ae a dq lt n x Z-c r ; to y S tia iiya s sme t T inct ywo ds ne r td ln uai ide ; s oe En rp ; usan b l se s n ; aa iy y t

基于熵值法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基于熵值法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中 图分 类 号 :F 0 . 4 3 1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5 1 ( 0 0 4 5 一O 6 3 6 7 2 1 )O — 7 3
随着城 市化 的快速 发展 ,人 多地 少 的矛盾 越来
( )计 算第 J项 指标 的熵 值 2
P 一 一 K ∑P nP , I
g 一1 e , 一 () 4
1 基 于熵 值 法的 多 因素 综合 评 价 模 型 的建 立
1 1 多 因 素 综 合 评 价 模 型 .
对 于给定 的第 J项 指标 ,g 值 越大 ,则 表示 指 本 文根 据相关 学者 专 家所普 遍采 用 的多 因素综 合评价 模 型 ,运 用熵值 法 确定各 个指 标 因子 的相应 权 重 ,最后综 合 确定研 究 区域 的土地集 约利 用评 价
熵 值法 的原 理是设 有 个 评价 对象 , 项 评价
指标 , 成原 始指 标数 据矩 阵 X一 ( ) ,对 于 形 X 某 项指 标 X, ,各个 评 价对象 相应 的指标 值 X 的差 距 越大 , 该指 标 在 综 合 评 价 中所 起 的 作 用越 大 ; 则 如果 某项 指标 的指标 值 全部相 等 ,则表 明该 指标 在 综合 评价 中不 起作 用口 。 ] 用熵值 法评 价指 标权 重 的步骤 是 :
( 2)
( )将 各指 标 同度 量化 ,计 算第 J项指 标下 第 1 i 个评 价对 象指 标值 的 比重 P
P 一

《 州 统 计 年 鉴 20 》 福 0 8 。具 体 指 标 设 置 见 表 1 。
2 2 2 指 标 值 的 确 定 根 据 《 州 统 计 年 鉴 . . 福
F 一土 地利 用综 合 经 济 评价 指数 ,A 一 第 i 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土地利用评价研究
[摘要]文章用熵值法评价2009-2011年的柳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得出柳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水平,并探讨提高柳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方法。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熵值法;柳州市
一、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柳州市的经济、人口、科技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

而柳州市土地资源山多地少,实际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较少。

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低于广西平均水平的情况制约了柳州市经济建设的发展。

所以本文运用对柳州这一城市进行城市土地利用评价,分析柳州市城市土地利用过程,评价柳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出提高柳州市城市土地利用水平的建议。

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首先提出地租理论,他认为:一定面积土地上,提高生产资料和劳动的投入、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土地上获取高额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是土地节约利用。

随后,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被引入城市土地研究中,形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

[1]
当前土地科学界对土地集约利用存在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集约经营是粗放经营的对称。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以达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节约用地的目的。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土地集约利用不完全是经济范畴,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除了提高经济效益外,还要提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即强调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2]
基于上述观点,可以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过程当做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体系。

这个体系是以城市土地结构和布局为基础,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为指导思想,通过资本、劳动的技术投入,政府科学有效p
假定需要评价某城市m 年的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包括n个指标,对此,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论域为:U = { u1,u2,,um }(i = 1, 2 … m ),其中i = { Xi1,Xi2 … Xij,Xin }(j = 1,2 … n ),由此得到初始数据矩阵X = { Xij } m n(0 i m ,0 j n ),其中Xij表示第i个样本第j 项评价指标的数值,当指标值为正向指标时,取标准化公式4.1,当指标值为负向指标时,通过标准化处理后原始数据都压缩在[0,1]区间之内。

[16-20]
标准化公式:
(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等级
参考众多研究成果,[16-24]本次研究采用评价等级分为5级,具体见(表三)。

三、研究区概况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

全市辖6县4区,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2万。

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

四、柳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一)柳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
本次研究以柳州市2009-2011年的数据为基础,采用熵值法确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权重,对柳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如表四所示。

(二)评价结果分析
柳州市是广西重要的工业城市,其工业总量占全广西的三分之一,近年来,柳州市的工业高速发展,带动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高速发展,直至2011年,柳州市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54.95元,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m2,与2009年相比有了大幅提高,城市的不断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日益扩大,这给城市的土地资源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如何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表三的评价等级与表四的评价结果结合来看,2009年-2011年,柳州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不断上升的,由2009年的适度利用发展到了2011年,柳州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已经是中度集约了。

这表明这三年,柳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政府、企业、民众都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今后柳州市的城市土地利用必须更加注重环境保护,降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环境生态系统的耗费,以促进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五、柳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建议
(一)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逐步改善城市环境
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率,减少对水体和大气排放污染物,保护城市绿地和生态用地,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使得柳州市的发展成为环境友好型的发展。

实现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二)科学合理的制定城市规划、优化城市用地布局
科学合理的制定城市规划、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控制用地规模,着重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减少盲目扩张,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三)调整城市产业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根据柳州市的具体情况和产业结构,科学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保护第一产业,提高粮食产量,加强第二产业,以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高科技、节能型产业,提高对高能耗产业的科技投入,降低能耗,提高经济效率,对污染严重的产业,应提供技术扶持,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四)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公众参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公众参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建立公众监督机制,为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提供有效的监督,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家庭,张换兆,季凯文.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67-173.
[2]王宝清.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C].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4:8-8.
[3]张波.济南市城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11-14.
[4]朱红梅,周子英,黄纯等.BP人工神经网络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的应用——以长沙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9,29(5):836-836.
[5]曹蕾,梁启学,莫燕,李陶.基于SOM的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0):120-120.
[6]张笑寒.基于AHP方法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2),6:25-26.
[7]王慎敏,黎一畅,周寅康.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研究[J].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08,6(1):135-136.
[8]樊敏,刘耀林,王汉花.基于协调度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测绘科学.2009,1,34(1):144-144.
[9]郑彩菊,张坤.土地集约利用与评价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湖南农机.2009,3,29(2):106-106.
[10]刘瑜.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南通市主城区为例[C].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5:16-21.
[11]天津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关系的研究报告[R].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专题研究.2005.4.
[12]任艳敏,张加恭,张争胜.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珠三角为例[J].广东土地科学,2007,6,6(3):21-21.
[13]韦东.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河南省城市为例[C].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5:28-33.
[14]温秀琴,汪应宏,陈晨,彭山桂.主成分分析法与熵值法结合用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徐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12372-12373.
[15]杨红梅,邱道持,张传华,黎邦华.基于因子分析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比较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31):165-169.
[16]张晶,濮励杰,符蓉,何序君,范成,吴琼.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0):8749-8751.
[17]杨东朗,张晓明,刘萍等.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1):90-93.
[18]杨蕾蕾,刘新平.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8):1681-1686.
[19]白易,张奇,石哲等.基于改进PSR模型的恩平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09,29(4):1681-1686.
[20]杨士弘等.城市生态环境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30-133.
[21]何芳等.城市土地经济与利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12-115.
[22]周生路等.土地评价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91-295.
[23]郭旭东,邱扬,连纲等.基于PSR框架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5):479-489.
[24]洪增林,薛惠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6,28(1):106-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