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恩 (Pierre Duhem )反驳科学实在论的论证

合集下载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科学实在论长期受到质疑,至少始于康德,一直有增无减。

到当代,出现了实在论者的抗衡,出现了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其中包括实在论工具论之争。

由于争论者们在命题和论据使用上的差异,争论实际缺少焦点,成了一场广泛持续的大混战。

为了对实在论-反实在论之争加以清理,本文试行讨论:科学实在论的前提和起点,对它的质疑、已有命题的分类、值得加以辩护的命题类型以及对它的辩护。

科学实在论因何而生从何开始近代科学萌发时期的伟大成就说明,自然界并非神创的,也与人的意愿无关,是客观存在的。

这也就是科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实在论(也被叫做形而上学或常识实在论),它反过来又成为一切科学研究的最大前提。

当时的成就还说明,人们使用科学方法是可以认识自然界的。

由此出现了作为主体认识结果的科学理论与客观实在之间的关系问题。

就此关系所作的断言,则属于科学认识论意义上的实在论,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实在论。

因此,科学实在论是以主体与客体的分化、以二元论为前提的。

科学认识论研究科学家群体如何确立理论以及理论的功能。

尽管,当时在主体个体的认识上有唯理性论与(唯)经验论两种见解,但科学认识论思想的演化是开始于经验论,开始于以下两个命题:一切科学理论最终都来源于经验;经验的直接支持是确立科学理论的充分条件。

它们分别构成了广义经验论和狭义经验论。

当然,后者是一个极强的命题。

与狭义的强经验论相应,在科学理论功能的解释上人们明显地倾向于实在论(下文中如不加说明均指科学实在论),而不是工具论。

例如,洛克曾把心灵比作没有任何观念的白板,他认为,完全是由于经验心灵中才能出现观念。

[1]休谟把观念看作是对象的副本(copy),他认为,我们关于对象的观念与对象的实际存在的符合(conformity)就是一种真理。

[2]这些实际给出了科学实在论的一个强命题,即科学理论是对实在的摹写或副本。

它也就是科学实在论演化的起点。

人们对科学实在论的质疑首先就是对强命题的质疑。

浅谈恩格斯对杜林思想的立论、驳论和悖论

浅谈恩格斯对杜林思想的立论、驳论和悖论

浅谈恩格斯对杜林思想的立论、驳论和悖论作者:付军黄骁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4年第09期【摘要】《反杜林论》原名《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是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先生的斗争中所写的论战性著作。

本论文是通过《自然哲学》方面来阐述恩格斯的观点。

【关键词】立论 ;驳论 ;悖论【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27-01恩格斯主要阐述的是关于揭露和批判杜林在时空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同时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基本原理。

也就是讲关于杜林在时空观上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同时批判杜林在时间空间无限性问题上的错误,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时间空间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进而批判了杜林在时间空间与物质的关系错误。

1.恩格斯对杜林的时空观的批判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存在的,但无限性应该是没有矛盾的无限性,有了矛盾的无限就是荒唐的无限。

”同时杜林推导出了两个结论:第一,世界上的因果链条应当在某时候有个开端。

杜林阐述这一个没有开端的无限数,就会出现不可计算的数列是可以计算出来的矛盾,这是“不可允许的矛盾”,从而就证明了世界有“终极原因”;第二,结论是“定数律”,也就是“任何由独立物组成的现实的属于相同物的积累,只有作为一定的数的构成,才是可以想象的”,从而证明了空间是“有限的规定”,否则同样也会陷入矛盾中。

恩格斯则从以上角度去分析和阐述:第一,恩格斯指出杜林关于时间空间是无限还是有限的看法是对德国哲学家康德“二律背反”的片面抄袭。

康德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种由低级到高级的形式。

康德认为感性认识能力是指人通过先验的时间、空间的“纯直观形式”整理杂多的感性材料,行程认识的对象,也就是现象;知性认识能力是指人运用先验的“纯概念或范畴”综合整理感性内容,得出关于现象的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能力是指人要求把对现象界的认识上升到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以达到最高的统一。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实在”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哲学概念,在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德谟克利特等唯物主义者把实在理解为物质之物,柏拉图等唯心主义者则把实在理解为精神之物。

在中世纪, 唯名论者认为殊相是实在之物,唯实论者认为共相是实在之物。

在近代,培根、洛克等经验论者认为物质实体是实在之物,莱布尼茨、黑格尔等唯理论者认为理性、观念是实在之物。

不论这些哲学家们对“实在”作怎样的理解,他们都从各自的观点提出了各自的实在论。

可是,从19世纪下半叶起,在西方哲学中逐渐掀起一股反实在论思潮, 它与反形而上学思潮的出现紧密相连。

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人是这股思潮的主要倡导者。

其后,反实在论思潮沿着两条路线发展着:一是沿着反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以至当前的后现代主义这条路线; 另一是沿着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历史社会学派以及当前的范·弗拉森等人的反实在论这条路线。

在最近一百年内,反实在论不断向传统的实在论发起攻击, 以致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持续论争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焦点。

实用主义一百多年来正是在这两股思潮的论争中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必然受到这一论争的强烈影响。

粗略说来, 皮尔士作为实用主义的创始人, 基本上持实在论的立场, 其后的实用主义者除刘易斯、塞拉斯、戴维森等人在不同程度上持实在论立场外, 其他实用主义者如詹姆斯、杜威、米德、布里奇曼、蒯因、普特南等人虽然有时也自称为实在论者, 但他们的基本观点已逐渐背离传统实在论的立场, 带有或多或少的反实在论色彩; 罗蒂则更明确地以反实在论者自居。

下面按实用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 依次阐述从古典实用主义者到新实用主义者对“实在”这个重要概念的各种看法, 并梳理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在实用主义内部的演变过程。

一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 实用主义处于创立和繁荣时期。

它的第一位创始人皮尔士基本上持实在论的立场,他强调实在之物的客观性, 认为实在是一种存在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 真实的事物才是它本来的那个样子。

aenesidemus 论式 -回复

aenesidemus 论式 -回复

aenesidemus 论式-回复题目:Aenesidemus的论式及其哲学思想引言:Aenesidemus(公元前1世纪)是古希腊哲学家之一,他对于哲学中的论证和推理提出了许多质疑和批判。

他的论式(Pyrrhonian Skepticism)质疑了人类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的可靠性,使人们开始反思自己对于真理的追求以及知识的本质。

本文将通过解析Aenesidemus的论式来了解他的哲学思想,深入探索他对于真理和认识论上的质疑。

第一部分:Aenesidemus的论式简介Aenesidemus的论式是一种怀疑主义的哲学观点,它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Pyrrho(公元前360-270年)。

Aenesidemus通过质疑人类的感知和理性能力来指出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

他认为,人类所获得的知识只是主观感受和个体经验的产物,并不能作为客观真理的依据。

因此,在论证和推理上,人类应该持怀疑的态度,不断审视和检验知识的可靠性。

第二部分:Aenesidemus的质疑和批判1. 对于感知的质疑:Aenesidemus认为,人们的感知能力受到主观意识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无法确保感知到的事物与现实一致。

例如,对于一个颜色盲的人来说,他所看到的颜色与普通人的感知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无法确定感知是“正确”的。

2. 对于理性的批判:Aenesidemus质疑人类的理性能力,他认为人们的理性常常受到偏见、先入为主的观念和文化背景的干扰。

这就使得我们在判断事物和推理时容易产生偏见和错误的结论。

3. 对于经验的挑战:Aenesidemus指出,人类的经验是有限的,并不能涵盖全部事物。

相同的经验可能导致不同的认知和结论,这就说明个体经验不能作为普遍真理的依据。

第三部分:Aenesidemus的贡献和影响1. 在象征主义中的影响:Aenesidemus的论式对后来的哲学家和象征主义者产生了影响。

象征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依赖于符号和象征的解释,而非客观的存在。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综述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综述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综述摘要: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争论旷日持久且日久弥新。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其根本原因是双方在它们共享的且不可缺少的一些假定承诺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或者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本文要讨论的基本问题就是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形成及其争论的焦点。

关键字:科学实在论反实在溯源争论科学理论真理性问题在哲学界有大量深入的研究,呈现出多元的特征,但是由于真理是客观世界、人与时间之间的一种关系,时间是对真理最严峻的考验,它造成了真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因而出现众多绝然对立的流派和观点,甚至完全否定真理存在,这些都需要我们借助马克思主义的有力武器去剖析科学理论的真理性,真正确立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从而挽救真理。

20世纪的科学哲学是在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战争硝烟”中走过来的.实际上,在哲学上就有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

形而上学实在论认为事物的存在独立于我们的心灵与认识,主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性世界,它不是由神创造的,也与人的意愿无关,这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前提。

科学实在论是以形而上学实在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关于这个自在世界的客观描述只有一种,而真理就是我们的观念与客观实在相符合的科学理论,而反实在论对此予以否认。

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两大阵营都有很多哲学家,他们都提出了精致的论证来为自己辩护。

要真正把握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观点,还得去追溯历史的源头.一、争论的历史溯源:回溯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从历史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19世纪,二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

回溯19世纪,争论应该是从科学实在论的历史先驱一——原子实在论开始。

“原子”在19世纪初就成为现代科学的重要概念,围绕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就产生实在论、非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演进思路。

原子实在论认为原子就像桌子、椅子一样是实在的,反实在论者却不以为然。

19世纪末,马赫、迪昂和彭加勒对原子等理论实体持现象主义、工具主义、约定主义.现象主义基于物理对象可以还原为感觉经验,认为物理对象的描述可以分析为描述感觉经验的现象陈述;工具主义认为,科学理论不是对不可观察对象的真实描述,而是使我们安顿和说明可观察世界的纯粹有用的工具;约定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原则上是无法直接证明是对或错的,深层次的科学理论是我们在很多可能的理论中选出来,而这种选择依赖于我们的约定,因此,科学理论的选择是科学家共同约定的结果。

反杜林论的名词解释

反杜林论的名词解释

反杜林论的名词解释杜林(Durkheim)是法国社会学家,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社会中,以其对社会秩序、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的研究而著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学者开始对杜林的观点产生了质疑,并提出了一种被称为“反杜林论”的观点以对抗他的理论。

反杜林论的核心思想是对杜林的理论进行批判和反驳,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社会个体的过度关注、社会观念的决定论和对社会的静态观察。

下面将逐一解释这些观点。

首先,反杜林论者认为杜林过分关注社会整体,而忽视了个体在社会中的作用。

杜林主张社会是超越个体的独立实体,是由各个个体所组成的共同体。

他认为个体是社会的产物,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决定了个体的行为。

然而,反对派则认为个体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个体的想法和行为是社会形成的结果。

他们主张个体的意识是独立的,有自己的意愿和选择。

其次,反杜林论者批评杜林的社会观念过于决定论。

杜林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现象的根源,并通过各种社会机构和规范得以传播和维持。

他主张社会观念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个体行为的变化是由于社会规范的改变所导致的。

反对派则认为个体的意识和行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

他们主张个体的行为是由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最后,反杜林论者对杜林以静态观察社会的方式进行了批评。

杜林主要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来研究社会规律和道德价值。

他认为社会是一个静态的整体,具有稳定的结构和规范。

然而,反对派则认为社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中。

他们主张通过对社会变化和冲突的观察来理解社会规律和道德发展的过程。

综上所述,反杜林论是对杜林社会学理论的批判和反驳。

它主张个体在社会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批评杜林的社会观念决定论,以及对社会的静态观察方式。

这一论述对现代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发了对社会问题深入思考的需求,并促进了社会学理论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先验唯心论的反驳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先验唯心论的反驳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先验唯心论的反驳辨析从恩格斯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杜林认为哲学认识世界的原则是从思维中得到的形式原则,而这些原则可以被运用到自然界和人类。

这是先验哲学的典型观点,认为人的思维先天存在一种认识结构模式,人可以通过这些模式中的原则认识和把握世界。

在康德看来,是人的认识对象符合认识的形式,而不是人的认识符合对象,从而掀起了哲学史上的一次“哥白尼式革命”。

西方的经验派传统认为人只有从外部世界中才能发现和获得认识,所以是一个人的认识(思维)符合对象的过程。

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思想本身也是继承了这一传统,认为人的思维能够认识对象,是思维通过外部世界存在的形式(也就是存在的普遍原则)把握自然界和人类世界。

“思维永远不能从自身中,而只能从外部世界中汲取和引出这些形式”。

但这一观点被休谟的怀疑论思想激得粉碎,失去了其因果性的理论基础。

他认为我们通过直觉获得的印象、知觉的知识本身是值得怀疑的,而这些只是知觉表象。

外界对象如何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我们无从得知。

一种普遍的因果性联系也可能仅仅是习惯性的联想,而非客观必然的规律。

因此它只是一种主观联系,而不是客观规律;只是一种心理事实,而不是客观事实。

后代哲学家遇到休谟问题时要么是避而不谈,要么是绕而行之。

因为休谟本身的观点无可反驳,其理论逻辑严丝合缝。

康德面对这一问题选择的是后一种方式——即先不谈人的认识是否能把握世界的问题,而是探讨了人的认识对象符合思维形式是如何可能的问题,从而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形而上学认识论的基础。

但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显然没有对休谟的这一责难进行辩驳(因为其本身也难以辩驳),他迎头直上,没有避而不谈,也没有绕而行之,而是认为人认识的形式(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他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这种观点本身是难以对先验哲学的理论根基产生动摇的,也没有对休谟的不可知论观点进行回应。

《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及当代启示

《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及当代启示

《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及当代启示《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与杜林的论战性著作。

恩格斯不仅用幽默犀利的语言对杜林的无知狂妄进行了尖锐批判,彻底粉碎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还从容淡定地提出了新问题,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整体系。

从这个层面讲,《反杜林论》更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经典、百科全书,更被列宁誉为“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1](P442)《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及当代启示 1只有对杜林及《反杜林论》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有较详尽了解,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恩格斯的语言风格和论辩方法,进而更好地理解恩格斯对杜林的批判。

杜林是庸俗经济学家凯里的门徒,与“铁血宰相”俾斯麦有来往,主张并宣扬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观点,是资本主义的辩护家。

但1875年杜林却突然宣布改信社会主义,“装扮成了一个党的理论家、工人阶级的‘救世主’”[2](P2)。

他写书立作,创造了一系列“理论”。

但他不过是一个自恋而无知的“无责任能力的自大狂”,他热衷创造“体系”,却只能用可怜的小学生水平的哲学知识创造“体系”,所以他的“理论”是伪科学的、反动的。

他可谓是不折不扣的“江湖骗子”和“幼稚病”[3](P5)。

恩格斯识破其面目,揭穿了他以假乱真、蒙蔽群众的企图,毫不客气地说他是“高超的胡说”[3](P4),是“用吹号打鼓来吹嘘自己的手艺和商品,不亚于最鄙俗的市场叫卖者,而在他的那些大字眼后面却是空空如也,一无所有。

”这惟妙惟肖地勾画了杜林的丑恶嘴脸。

杜林宣扬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和假社会主义理论,他的反动思想对刚统一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造成了严重危害,甚至在党内形成了蓄谋分裂的反党宗派的核心。

为了捍卫无产阶级政党唯一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为了使社会主义工人党避免发生分裂,为了提高全党的思想水平,彻底摆脱机会主义的侵蚀,恩格斯受托于马克思,毅然决定彻底戳穿杜林伪科学、真反动的面目,着手反击。

《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及当代启示 2《反杜林论》的语言并非像许多专业著作那样枯燥乏味、晦涩难懂,而是表现出极大的生动性,将恩格斯丰富的人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谓“风格即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恩(Pierre Duhem)反驳科学实在论的论证王荣麟撰一、前言:(1)问题意识--物理理论旨在揭露隐于经验现象背后的实在吗?(2)杜恩于批判科学实在论时,所辟出的两个战场--科学哲学与科学史(3)何以有必要检视杜恩反驳科学实在论的论证?(i)有助于澄清杜恩的立场,解开学者们众说纷纭的疑团(ii)提供解决当代科学哲学中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辩的契机二、杜恩对于科学实在论的批判:(1)「代表」经验定律vs.「说明」经验定律(2)物理理论无须以说明经验定律作为目标(3)物理理论无法以说明经验定律作为目标(i)物理理论在构作上不足由经验给决定(ii)物理理论在证成上也不足由经验给决定(iii)物理理论并非对于现实具体事物有所说,而是对其标记代号有所说(iv)悲观的历史归纳论证--物理理论的形上说明部份在历史发展中的更迭不定现象三、「自然分类」作为杜恩的一石二鸟之计,藉以对于工具论和实在论左右开弓(1)作为极端工具论的英国物理学派(2)杜恩引进「自然分类」的想法以批判英国物理学派(3)赖「自然分类」之想法的引进,杜恩也解除了「无奇迹论证」对于科学实在论的支持(4)「自然分类」之想法的引进在杜恩的思惟转折上所代表的意义四、杜恩的立场厘清(1)「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等语词的歧义(2)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所争辩的五个论题(i)理论的真值论题(ii)理论的化约论题(iii)独立论题(iv)连续性论题(v)可证成论题(3)分别从五个论题看杜恩的立场五、结论:(1)杜恩之反实在论的论证不乏有后起之秀的踵事追随,并且直到今日依然攻势凌厉(2)「部份实在论」可以响应杜恩对于科学实在论的批判。

而杜恩虽然不能算是「部份实在论者」,但是他所提出之反实在论的论证却仍然有助于实在论者之转化成为「部份实在论者」。

(3)「部份实在论」能否响应其他反实在论者的攻击?而在所有已知的实在论立场中,它是否最站得住脚?这仍有待后续的研究探讨。

*1在某些学者眼中,杜恩毫无疑问的是百分之百的工具论者;但在另外一些学者眼中,却又可称得上是实在论者。

在我们看来,学者们对于杜恩之立场判定的分歧,并非由于杜恩本人之立场的暧昧;而是由于:1、学者们通常无法掌握杜恩用以反对科学实在论之完整的--兼指哲学上的以及历史上的--论证。

2、学者们低估或根本完全忽略杜恩于批判科学实在论的历程中,在论辩的构思上所起的微妙变化。

3、即使有些学者察觉到杜恩于批判科学实在论时,的确在论辩的构思上有所转折,但是他们却没有追踪这种转折的过程,并且也高估或过度诠释这种转折的意义。

4、学者们在未设法厘清「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等语词一向所具有的歧义性之前,便对杜恩的立场作出分判。

就1而言,有关杜恩用以反对科学实在论的论点,学者们往往所提及的论证不外乎是:(i)为使物理学成为一门自主的科学,而非附属于形上学,物理理论无须以说明经验定律作为目标。

例如:R. Poirier,1S.L. Jaki,2D.G.Miller,3M. Clavelin,4R.N.D. Martin,5A. Boyer,6A. Brenner,7J. 1R. Poirier, “L’épistémologie de P. Duhem et sa valeur actuelle,”Les études philosophiques 4 (1967): 400.2Stanley L. Jaki, Uneasy Genius : The Life and Work of Pierre Duhem, (La Haye : Martinus Nijhoff, 1984): 324-28.3Donald G. Miller, “Duhem” in C. C. Gillipsie, ed.,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 (New York: Charles Scibner’s Sons, 1970-1980, vol. 4): 226.4Maurice Clavelin, “Duhem et la théorie physique,” in La passion de la raison: Hommage àFerdinand Alquié, publié sous la direction de Jean-Luc Marion avec la collaboration de Jean Deprun, (Paris: P.U.F., 1983): 383.5R. Niall D. Martin, Pierre Duhem: Philosophy and History in the Work of a Believing Physicist, (La Salle, Illinois: Open Court, 1991): 94-6.6Alain Boyer, “Physique de croya nt? Duhem et l’autonomie de la science,”Revue internationale deVuillemin,8S. Psillos9……等等。

(ii)对于牛顿所标榜之归纳法所作出的批判。

亦即物理理论在构作上,并非单凭经验便能决定的。

例如:K. Popper,10D.G. Miller,11M.Clavelin,12A. Boyer,13A. Brenner,14J. Vuillemin15......等等。

(iii)对于培根所宣称之决断实验(experimentum crucis)的批判,以及对于「理论之假设乃是单独个别地面对经验法庭之判决」的批判。

换言之,单独的理论或假设的为真或为假,是不足以被经验证据给决定的。

例如:K. Popper,16D.G. Miller,17S.L. Jaki,18M.Clavelin,19A. Boyer,20A. Brenner,21D. Gillies,22J. Vuillemin,23L.Laudan24......等等。

(iv)从物理理论在历史发展中的汰换取代过程,可悲观地归纳出当今的物理理论,如同过去的物理理论一样,也会被未来的理论给淘philosophie 182 (1992/3) : 311-22.7Anastasios Brenner, Duhem : Science, réalité et apparence, (Paris : Vrin, 1990) : 93.8Jules Vuillemin, “Introduction to The Aim and Structure of Physical Theory,” in Pierre Duhem, The Aim and Structure of Physical Theory,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Philip P. Wiener,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xviii.9Stathis Psillos, Scientific Realism: How Science Tracks Truth, (London: Routledge, 1999): 29.10Karl R. Popper, Objective Knowledg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3): 200.11同註3,p. 227.12同註4,pp. 386-89.13同註6,p. 313.14同註7,chapter 1.15同註8,p. xxv.16Karl R. Popper,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74): 112.17同註3,p. 227.18同註2,p. 329.19同註4,pp. 389-92.20同註6,p. 314.21同註7。

22Donald Gillies,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3): 98-116.23同註8,p. xxv.24Larry Laudan, Beyond Positivism and Relativism,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96): 29-54.汰。

由此可知,当今的物理理论,也如同过去的理论一样,并没有给出经验现象之真正的说明。

例如:J. Worrall,25S. Psillos26。

事实上,杜恩用以反对科学实在论的论证,并不只是上述的这些而已。

除了「物理理论无须以说明经验定律作为目标」、「物理理论不管是在构作上或是在证成上,都不足以被经验证据给决定」、以及「悲观的历史归纳论证」之外,杜恩还提出:(v)物理理论并非对现实具体事物有所说,而是对其标记代号有所说。

关于(v)的论述,就我们所知,学者们几乎没有着墨。

然而在我们看来,这点却是杜恩之所以反对实在论立场的关键论证。

没有抓到杜恩的这个重要论点,势必难以掌握杜恩之立场的精髓,从而也不免会对于杜恩的基本立场作出误判。

杜恩认为数学化的物理理论必然牵涉到标记代号的介入使用。

27然而,用以标记现实具体事物的代号,一方面太过于严格精准,太过于理想完美,以至于无法捕捉现实具体事物的不精准与不完美;另一方面却又太过于纲要,太过于简化,以至于只能约略地勾勒出复杂多变之现实具体的事物。

换言之,出现在物理理论中的标记代号,即使可以与现实具体事物有所对应,也无所指涉。

盖严格说起来,标记代号所「指涉」的事物,并不存在于真实的世界当中,而只存在于物理学家的心灵之中。

因此,物理理论所真正描述的,与其说是现实具体的事物本身,还不如说是现实具体事物的替身。

既然数学化的物理理论所处理的以及所计算的都是标记代号,所建立起来的也是标记代号之间的关联,所以物理理论其实并无真值可言--物理理论不仅既不为真,也不为假;它根本无所谓有真有假--28。

25John Worrall, “Scientific Realism and Scientific Change,”Philosophical Quarterly32 (1982): 216-17.26同註9,p. 32.27有關此點之較為完整的論述,請見下文的討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