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读科学实在论

合集下载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问题的探讨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问题的探讨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问题的探讨我一直认为实在论是一个很好的判断物理理论的‚武器‛或‚工具‛,然而,仔细研究起来,实在论本身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下面根据《科学实在论与心灵的可塑性》一书结合一些自己的想法谈点不成熟的个人看法。

一、哲学-科学本来意在确切认识实在实际上,哲学-科学本来意在确切认识实在。

如果把实在一般地区别于神话、幻觉、主观感受等等,那么,哲学-科学正是关于实在的认识的专门发展。

因而,科学实在论关于实在的争论,关于真实的争论,是哲学的首要的、永恒的话题。

近代哲学是从笛卡尔的怀疑一切开始的。

在笛卡尔那里,世界的实在成为一件需要证明的事情。

否认外部世界的实在性,或者反过来证明外部世界的实在性,耗费了很多哲人的很多心思。

康德认为,在他之前尚没有人提供过令人信服的证明,并把这件事称为‚哲学和一般人类理性的耻辱‛(《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

海德格尔讨论康德证明的时候说的一段话被广泛引用:‚‘哲学的耻辱’不在于至今尚未完成这个证明,而在于人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期待着、尝试着这样的证明。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99修订版,第236页)。

G.E.摩尔也曾多次提供外部世界存在的证明,在《外部世界的证明》这一讲演中,他举起自己的双手说‚这里有一只手‛、‚这里还有另一只手‛,从而‚证明‛了外部事物的存在。

他的证明比康德简单得多,‚素朴‛得多。

摩尔当然承认这不是‚逻辑证明‛,但他坚持说,他确实知道这些命题为真,而有些真理是人们确实知道但却不能提供逻辑证明的。

维特根斯坦在其晚期笔记《论确实性》中系统考察了摩尔的论证方式。

维特根斯坦的大意是说,怀疑总是特定的怀疑,怀疑是需要理由的。

(维特根斯坦:《论确实性》,张金言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8节等处)。

怀疑总是特定的怀疑,对实在的证明总是针对某个特定怀疑的。

从而,‚实在‛不是一种正面属性,而是一种对否定实在的反驳(J.L.奥斯汀的论断)。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科学实在论长期受到质疑,至少始于康德,一直有增无减。

到当代,出现了实在论者的抗衡,出现了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其中包括实在论工具论之争。

由于争论者们在命题和论据使用上的差异,争论实际缺少焦点,成了一场广泛持续的大混战。

为了对实在论-反实在论之争加以清理,本文试行讨论:科学实在论的前提和起点,对它的质疑、已有命题的分类、值得加以辩护的命题类型以及对它的辩护。

科学实在论因何而生从何开始近代科学萌发时期的伟大成就说明,自然界并非神创的,也与人的意愿无关,是客观存在的。

这也就是科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实在论(也被叫做形而上学或常识实在论),它反过来又成为一切科学研究的最大前提。

当时的成就还说明,人们使用科学方法是可以认识自然界的。

由此出现了作为主体认识结果的科学理论与客观实在之间的关系问题。

就此关系所作的断言,则属于科学认识论意义上的实在论,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实在论。

因此,科学实在论是以主体与客体的分化、以二元论为前提的。

科学认识论研究科学家群体如何确立理论以及理论的功能。

尽管,当时在主体个体的认识上有唯理性论与(唯)经验论两种见解,但科学认识论思想的演化是开始于经验论,开始于以下两个命题:一切科学理论最终都来源于经验;经验的直接支持是确立科学理论的充分条件。

它们分别构成了广义经验论和狭义经验论。

当然,后者是一个极强的命题。

与狭义的强经验论相应,在科学理论功能的解释上人们明显地倾向于实在论(下文中如不加说明均指科学实在论),而不是工具论。

例如,洛克曾把心灵比作没有任何观念的白板,他认为,完全是由于经验心灵中才能出现观念。

[1]休谟把观念看作是对象的副本(copy),他认为,我们关于对象的观念与对象的实际存在的符合(conformity)就是一种真理。

[2]这些实际给出了科学实在论的一个强命题,即科学理论是对实在的摹写或副本。

它也就是科学实在论演化的起点。

人们对科学实在论的质疑首先就是对强命题的质疑。

高中政治科学实在论

高中政治科学实在论

高中政治科学实在论
科学实在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承认科学理论实体的客观存在并坚持客观真理的学派。

科学实在论是古典实在论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同时又是作为当代科学哲学中逻辑实证主义的对立面而产生的。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塞拉斯,夏佩尔,普特南。

科学实在论者总是在很多问题上产生争论,他们反对唯心主义,甚至包括操作主义,此外,他们对逻辑实证主义、波普尔哲学、历史学派的思想都持批判态度。

某种程度上有点偏向实证主义的普特南和克里普克同样反对逻辑实证主义,而可归到历史学派的科学实在论者夏佩尔也反对库恩和费耶阿本德。

在科学实在论者内部,同样也有激烈的争论。

不论是普特南还是夏佩尔,都要求科学与实在有联系,科学与真理有联系。

在对科学的信仰产生危机和科学自身的可能性受到怀疑的时候,强调这些并非毫无意义,这些毕竟代表了一种探索的方向。

[实在论,困境,科学]浅析走出科学实在论的困境

[实在论,困境,科学]浅析走出科学实在论的困境

浅析走出科学实在论的困境一、当代科学实在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困难(一)当代科学实在论概述有关实在的争论,可以追溯至近代早期的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

作为近代唯实论的发展,当代科学实在论承认科学理论实体的客观存在性并坚持客观真理,认为科学理论是一种关于不可见或不可观察的理论实体的本体论与认识论的描述。

主要代表有斯马特、普特南、波义德、哈金等。

在本体论方面,实在论者声称:诸如电子、夸克、光量子等依赖模型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实体是实际存在的;并且理论实体能够产生相关效应,它们便是实在的。

所以严格实在论者常常主张说,科学理论代表实在的证据就是他们所取得的成功。

在认识论方面,实在论者强调真理符合论。

他们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预设主义和本质主义,认为科学的概念、原则、方法等不是预先假定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

科学的发展是积累式的,逐步渐次地接近于真理。

(二)两种论证方式及其困难首先,普特南的逼真论证将存在分为两类理论实体与宏观客体。

如电子是理论实体,椅子是宏观客体,而这两个都是实体。

他将有关线圈中有电流的描述视为和有关这间屋子里有把椅子的描述一样客观。

其核心假设在于:在成熟的科学理论中,后面的理论比前面的理论更好地描述了前面理论所涉及的实体,或者说,后面的理论对前面理论所指称的实体的描述更接近于真理。

但是,物理科学家所指称的理论实体,至今也没有一个被证明是存在的;而且后面理论较之前面理论也不一定更能描述微观客体。

波义德则通过假设推理的论证方式,依赖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的工具可靠性,坚信只有接受科学实在论的说明,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学方法论的可靠性。

关于科学方法论的可靠性的结论是:成功的科学研究有赖于连续接近真理而不断累积;并且由于当前理论与改进它的方法间存在辩证关系,因此这种积累方式得以可能。

所以,波义德指出如果不采纳实在论者的科学知识观,就不可能说明当前科学实践的工具可靠性。

但问题是,这种方法论只能在可观察的层次上认识科学的成功,要进一步至理论层次就必须做出假定。

科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科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劳丹对渐进实在论的批评
渐进实在论立场 下行路径 上行路径 劳丹实在论与实体实在论 哈肯的实验论证 哈肯的问题

法因的自然本体论态度
法因对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批评 自然本体论态度 法因的问题

马斯格雷夫的实在论辩护
对范· 弗拉森的批评 对法因的批评
无奇迹说
成为一个反实在论者就是相信奇迹吗? 劳丹的回应 1、燃素说 2、以太说
观察与不可观察的区分
麦克斯韦的论证 范· 弗拉森的回应

不充分论证说
何为不充分论证? 反实在论者的回应与质疑

范· 弗拉森的建构经验论
理论与观察 最佳说明的 推论 微观结构的说明与科学实在论 科学说明的限制 “奇迹论证”的达尔文式说明

实在论的困境及出路
陷入困境的原因 可能出路 当代科学实在论的走向

科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哲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普特南:缸中之脑(brains in a vat)

科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争论焦点 反实在论 1、工具主义 2、建构经验论

历史线索



道尔顿的原子 迪昂和彭加勒(现象主义、工具主义和约定主 义) 马赫 爱因斯坦 哥本哈根纲领

科学实在论辩护

科学实在论辩护

01
科学理论的客观性是指理论不 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 理论是客观实在的。
02
科学理论的客观性表现在实验 和观察的独立性上,即实验和 观察的结果不依赖于人的主观 意愿和偏见。
03
科学实在论者认为,科学的客 观性是保证科学理论真实性的 基础,只有保持客观性,才能 保证科学理论的可靠性。
科学理论的可验证性
科学方法论、客观性、可重复性、可验证性。
科学实在论的历史背景
1 2
古典时代的科学实在论
古希腊哲学家最早提出“自然哲学”的概念,试 图用理性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近代科学的兴起
17世纪,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兴起, 为科学实在论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3
现代科学实在论的发展
20世纪以来,随着量子力学、相对论等理论的建 立和发展,科学实在论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
进化论的辩护
自然选择
进化论是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之一。科学 实在论者认为,进化论通过自然选择解 释了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进化过程。自 然选择是指那些适应环境的个体更容易 生存和繁衍后代,从而逐渐形成新的物 种。这种机制能够解释生物多样性的现 象,并且可以通过化石记录和基因研究 等方法进行验证。
VS
科学共识
01
02
03
科学理论的可验证性是指理论能够被 实验和观察所验证,只有经过验证的 理论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科学理论的可验证性是科学实在论的 一个重要标准,只有经过验证的理论 才能被认为是真实的。
科学实在论者认为,可验证性是保证 科学理论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基础,只 有经过验证的理论才能被认为是科学 的。
03
拓展,包括新兴的交叉学科、复杂系统研究等。

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

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

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科学哲学界兴起的一对互相反驳的思潮。

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有W·塞拉斯、D·夏皮尔、H·普特南、M.A·邦格以及S.A·克里普克等。

他们认为:1.科学研究的对象、状态和过程是真实存在的,微观观察不到的客体也是真实的。

2.认识是外部世界的映象,理论对象只要在认识上有效,它便是实在的。

3.科学理论是似真的、趋近于真理的过程。

反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有:L·劳丹、黑崎宏、范·弗拉森、实用主义者以及实证主义者等。

他们认为:电子、光子根本不存在,之所以建立关于微观状态、过程和对象的理论,仅仅是为了预测和产生我们感兴趣的情形。

所以电子等是虚构的,认识不一定反映外部世界,关于认识的理论只不过是工具罢了。

即使最有效的理论也不是真的。

劳丹认为,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不成功,即使成功,也不要求其词语都有指称。

实用主义者不相信电子,因为看不见它们。

黑崎宏认为,科学世界只是日常世界的概念之网,理论不能说明事物的存在。

范·弗拉森认为,科学只旨在给我们经验上适合的理论,科学规律是虚设的。

两种对立思潮争论的焦点是不可观察的理论对象(包括粒子、场、结构、状态、社会科学的理论对象)的真实性。

这两种思潮各有千秋。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实在论占居上风,尽管如此,它内部也在不断修改,并且观点不尽一致。

有人承认物理对象的真实性,否认社会科学的对象真实性。

有的科学实在论者走向弱化,出现了普特南的弱实在论,A·法因的自然本体论以及R·詹宁斯的科学准实在论等。

(摘自社科规划项目《新世纪科技新知词典》)。

科学实在论和结构实在论_它们的内容_意义和问题_张华夏

科学实在论和结构实在论_它们的内容_意义和问题_张华夏

第26卷,第6期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V o l.26 N o.6 2009年12月 S t u d i e s i n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D e c.,2009 ·科学哲学·科学实在论和结构实在论———它们的内容、意义和问题张华夏(中山大学哲学系,广州510275)摘 要:结构实在论是近年来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焦点之一。

而为了理解结构实在论必须首先了解科学实在论。

文章首先对科学实在论的论据、类型及其问题进行概要性讨论,指出它的主要论据是最佳解释推理和无奇迹论证以及因果解释推理和实验实践论证,并将科学实在论划分为科学理论实在论、理论实体实在论、实验实体实在论和结构实在论;然后对新兴起的结构实在论相关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作一个总体的评论,阐明结构实在论在当前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中的地位与作用,比较各种不同类型的结构实在论,特别是认识的结构实在论和本体的结构实在论的异同,阐明它们的内容、历史、意义和存在问题,并认为拒斥实体的结构实在论是片面的、不完备的,主张建构一种实体的结构实在论来修正和发展结构实在论。

关键词:科学实在论;无奇迹论证;悲观的元归纳;结构实在论;认识的结构实在论;本体的结构实在论;实体的结构实在论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062(2009)06-0001-11 在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长期反复的论争中,近年兴起了一种被称为结构实在论(S t r u c t u r a l r e a l i s m)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学说。

它与本体论哲学、物理学哲学、数学哲学以及一般的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哲学都有密切的联系。

对于这个学说,斯坦福大学的哲学百科全书作出了这样的评价:“结构实在论被许多实在论者和反实在论者看作是科学实在论中最有辩护力的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解读科学实在论
《科学实在论教程》(郭贵春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是迄今国内第一部系统、全面阐释科学实在论的著作。

这是作者十四年来孜孜砣砣、潜心研究的心血结晶。

作者在阅历丰富的基础上,以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历史与现状、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了科学实在论理论的内容,透彻地研究了科学实在论的演变及其特征,深人地阐述了某些著名科学哲学家的思想。

具体地说,本书有以下突出特点。

第一,条理性和系统性从结构体系来看,本书大致分科学实在论发展史、科学实在论元理论以及反实在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6章)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闻的历史画面。

第二部分(第2、3、4章)作者分别从科学实在论的表现形态、认识论价值、方法论特征三个层面条理、透彻地论述了实在论的元理论。

作为科学实在论的对立面——反实在论自然不得不提到,作者在第三部分(第5章)作了扼要介绍。

全书的结构体系如下图所示:科学实在论历史悠久,传统深远,流派繁多,观点混杂,精芜不齐,同时又具有崭新的面貌,作者却能非常有条不紊、面面俱到、详简有致地编织成一个系统化的网络。

这种系统化、条理化的网络结构不管在全书宏观布局还是在每章的微观细节上都得到了淋漓尽
致地体现。

就条理性和系统性而言,的确是开了科学实在论的新生面,拓宽了科学实在论研究的路径。

作者用条理全面贯穿这个网络,纲目分明,环环相扣,从而在深度和广度上为科学实在论的研究打开了新局面。

由此可见,作者在谋篇布局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而篇章的结构呈现了作者对科学实在论研究状况的深入了解。

作者提纲挈领、总揽全局、理论严谨、论述明快,不仅给读者全息摄制、立体透析的感觉,而且表现出作者深厚的哲学功底。

第二,丰富性和全面性《科学实在论教程》用六章十七节从科学实在论的基本形式、历史演变、表现形态、认识论扩张、认识趋向、语义分析方法、语用分析方法、解释学方法、科学实在论的弱化、反实在论的根源和特征、著名科学哲学家的思想评述及后现代走向等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地突现了科学实在论的内容。

(1)第一都分作者将科学实在论的历程相对地分成五个阶段:产生(19世纪原子实在论的诞生为标志)、发展(从原子实在论的诞生到19—20世纪之交)、衰落(20世纪前半叶)、复兴(20世纪中叶到90年代中后期)及走向,并详尽地论述了各阶段的时代背景、动因、特征和意义等。

作者以“三大转向”为基点和中枢,通过系统地分析其形成动因、理论特征和方法论意义,来具体地展示科学实在论思潮演化的历史进程、趋势定向和理性重建的模型及特征,从而为把握科学实在论21世纪发展的方向和为建立科学实在论新的生
长点提供合理的范式基础和可用的方法论手段。

(2)在第二部分作者从实在性的三种体现方式展开论述,即本体形态的实在性、认识过程的实在性和方法价值的实在性。

①众所周知,由于不同的科学实在论者研究、解释和评价的视角和方法的差异,救述立场和观点体系的不同,实在论理论内容和层次结构是多种多样的,而作者却能从科学研究和理性进步的方面条理、清晰地对实在论的表现形态、本质、意义进行阐述,使一切形态的本体实在论特征具体、现实地呈现出来,从而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内容。

②科学实在论的认识论形态主要表现在心理学、科学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研究,他们把“理论结构与真实世界结构的共同性”作为实在性的判断标准,明确提出认识实在论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深人剖析了认识实在论发展的开放性,以及运动空间的客观性。

③科学实在论的复兴和繁荣是与它积极吸取和借鉴各种哲学方法分不开的。

科学实在论自觉地汲取各领域优越的方法,增强了理论的战斗力和说服力,使它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关注现象学和解释学中的方法论特征,寻找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在方法论上的共同生长点,成为后现代科学实在论的发展趋向。

从方法论方面讲,科学实在论充分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发散性和灵活性。

(3)科学实在论的发展离不开与反实在论的斗争,二者的斗争史也就是科学实在论的发展史,所以作者必然要提到反实在论。

这正是该书第三部分的核心内容。

作者从反
实在论的形式、根源、特征和基本观点等方面做了扼要介绍。

总之,书中涉及到科学、历史、文化、心理、社会的理论领域,给实在论打下了丰富性、探邃性的烙印。

第三,开拓性和创新性作者以合理性为评判标准,既批判了实在论的流弊和消极原因,又继承和发扬了科学实在论的精华。

作者不囿成说,勇提新见,对科学实在论作了开拓性的研究,从而解决了一些普遍认为的难题。

如测量实在论,过去有人提及,但过于简略,而作者运用追根寻源、剥茧抽丝的研究方法,经过缜密的思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建构了测量的结构,应用了语义分析。

作者还提出“语境实在论”的概念,“语境是一种具有本体论性的实在”的论断,试图在语境的基底上揭示其他分析的形式、结构、特征和本质,并表明语境论未来发展的趋向性。

再如,作者大胆提出“意义大于指称”的论断,并从意义的本质功能、指称关联的多样性和意义的丰富性论述了这一论断的合理所在。

书中表述客观准确,发前人所未发,体现了开拓性和创新力。

这些结论可谓鞭辟人里,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哲学认识。

作者的这种开拓与创新不仅体现在学术观点上,还体现在写作方式上。

首先,作者多处采用对比手法,例如阐述“三大转向”时讲到,“语言学转向”播下了科学实在论全面复兴的星火,激发了科学实在论者抛弃传统实在论的机械性和教条性的决心;“解释学转向”标志着复兴时期的历史结束,后现代发展时期的开始;“修辞
学转向”揭示了科学论述的修辞学特征,促进了科学实在论向“体系开放”、“本体弱化”、“意义建构”的进一步发展。

使得文中“三个转向”。

“五个阶段”的特征、意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其次,作者还采用理论和实例结合的手法,科学实在论的三位著名科学哲学家的思想(普特南的数学实在论、邦格的物理实在论、奎因的语言实在论)与三位反实在论者的思想(劳丹的自然主义、范·弗拉森的经验主义、罗蒂的后现代主义)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科学实在论的本质。

此外,作者还探索着使用图表表达晦涩的哲学论述,起到了简明扼要、一目了然的功效。

第四,时代性和前昭性作者对科学实在论的来龙去脉做了清晰描述的同时,突出强调了各个时期派别的时代特征、阶段性、时代性,阐述了科学实在论曲折的发展史。

科学实在论是传统实在论信仰与近代科学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成果,是与当代反实在论的哲学流派经过长期的斗争锻造出的具有强烈批判性的哲学武器。

书中表明:(1)19世纪,原子实在论的“不要怀疑实在”作为斗争的鲜明旗帜,成为科学实在论的时代特征。

(2)20世纪初,以“形式理性”为宗旨的“语言学转向”推动了科学实在论的发展,为科学实在论的复兴播下了星火,激发它寻求新的发展。

(3)20世纪中叶,哲学史上发生了“解释学转向”,“把人类的行为、科学、文化或整个历史时期作为本文来阅读,强调作为对话的个体和共同体之同的协调和互补,从而在一切本文
的社会性意义上超越‘语言转向’的狭隘性和片面性。

”(《科学实在论教程》P25)“解释学转向”促进了科学实在论“全面复兴”的完成,标志着西方科学哲学“后现代发展时期”的开始。

(4)20世纪末的“修辞学转向”是人类哲学理智地第三次转向,是构成社会与科学哲学重新建构的“最新运动”。

“修辞学转向”潜在地构成了科学实在论现今走向的特定背景,以“体系开放”、“本体弱化”、“意义建构”为时代特征。

作者将科学实在论与当时哲学背景、时代特征、社会潮流紧密结合与融台,内在地将理论渗透到历史与时代之中,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实在论。

但是,研究历史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在详尽论述科学实在论的发展和元理论的基础上,有前瞻性地论述了科学实在论的后现代走向——把科学实在论的后现
代性说成是一种解构战略,是一系列以摧毁和消解为中心的方法和手段的集合。

站在整个哲学大厦的高度,将历史与现状相结台,全新地探索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合流,多角度地探索合流的方法和道路,大胆预言了科学实在论向“体系开放”、“本体弱化”、“意义建构”、“语境化”的方向发展。

总之,本书集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领先性于一体,且论述深人浅出,文字精练流畅,持之以据,言之以理。

这是一部可读性强又具有哲学价值的力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