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合集下载

再议科学实在、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

再议科学实在、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
第 3卷 第 1期 2 1 年 2 月 02
哲 学 分 析
P ioo hc lAn yi hls p ia a ss l
Vo . 1 3.No 1 . F b .2 2 e . 0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再议 科学实在 、 科学实在 论和反实在论
李 醒 民
摘 要: 实在是 多重 的 , 包括本体 实在 、 常识 实在和理 论 实在 , 是科 学实在 只 但
学 家的 充 满 多元 张 力的 综 合 科 学 实在 论 , 是 这 种 中正 科 学 实在 论 。 就
关键 词 : 学;本体 实在 ; 科 理论 实在 ; 学实在 论 ; 实在论 ;哲人科 学家 科 反
中 图分 类 号 :0 0 文献 标 志 码 : 文 章 编 号 :0 5 0 4 (02 0 — 19 2 B— A 2 9 — 07 2 1 )1 02 — 9
() 1 本体 实在 。本 体 实在也 往往 被称 为外部 世界 、 在世 界 、 外 自然或 自然 界 、 理 物
世 界 、 在 世界 、 观世 界 、 实 客 客观 实 在 、 观存 在 、 理 实 在 ( h s a ra t)L一 不 客 物 p yi l ely c i 3
是 我 本人 意谓 的“ 理 学 中 的实在 ” ra t i h s s 、 在 的 实在 、 实存 在 , 在 物 (ely np yi )存 i c 现 它 其 具 有 独立 于 人 的意 识 之外 而 存 在 ( 实存 或 潜 存 ) 但 并 非不 可 知 的 意义 上 , 当于 、 相 康 德 的“ 自体 ”tig i— e ) 物 ( n —n sl 。本 体 实在具 有 形而 上 学 的性 质 , h f 是无 法用 科 学方 法 证 实 或证 伪 的 , 是它 在科 学 中又 是不 可或 缺 的 。在 科 学 中 , 由此不 是 上行 , 向 但 它 走

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反实在论”还是“实在论”?

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反实在论”还是“实在论”?

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2):312~ 319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反实在论”还是“实在论”?杨莉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 南京 210097)摘要“反实在论”与“实在论”之争是当前有关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争论的核心。

批判者指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是“反实在论”,社会建构主义者则竭力澄清自己的“实在论”立场。

该文认为:社会建构主义是一个芜杂的思想体系,任何一种简单的结论都难免失之武断,妨碍对它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把握社会建构主义关键在于对“现实”的理解,社会建构主义的“现实”是统一了主客体的生活的现实,它对主客关系的超越对现代心理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实在论者,了解实在论特有的问题和局限性,有助于更加理性地认识和参与这场争论。

.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实在论,反实在论。

分类号B84-09“社会建构论”是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影响广泛又极具争议的一种研究取向。

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是该取向在心理学中的反映。

其核心纲领包含“批判”、“建构”、“话语”、“互动”四个层面:首先,批判现代心理学的主客二元对决、反映论的认识论、个体主义和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否定心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坚持心理的社会建构性质;第三,话语是社会建构的媒介,将话语分析纳入心理学研究方法;第四,社会建构通过人际互动过程实现,主张心理学的研究重心应由内在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转向个体外部人际关系和互动。

1 “反实在论”与“实在论”之争是有关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争论的核心自从格根1985年发表“现代心理学中的社会建构主义运动”以来,心理学围绕社会建构主义的批判和争论不绝于耳。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批判和争论呈现混乱或无政府状态。

表现为:首先,批判没有单一的“靶子”。

由于对“什么是社会建构主义”缺乏统一的界定和认识,批判者往往出于各自特定的立场或批判目的,针对某种特殊版本的社会建构论展开批判,以至于“有多少版本的社会建构主义就有多少种争论的立场”[1]。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实在”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哲学概念,在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德谟克利特等唯物主义者把实在理解为物质之物,柏拉图等唯心主义者则把实在理解为精神之物。

在中世纪, 唯名论者认为殊相是实在之物,唯实论者认为共相是实在之物。

在近代,培根、洛克等经验论者认为物质实体是实在之物,莱布尼茨、黑格尔等唯理论者认为理性、观念是实在之物。

不论这些哲学家们对“实在”作怎样的理解,他们都从各自的观点提出了各自的实在论。

可是,从19世纪下半叶起,在西方哲学中逐渐掀起一股反实在论思潮, 它与反形而上学思潮的出现紧密相连。

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人是这股思潮的主要倡导者。

其后,反实在论思潮沿着两条路线发展着:一是沿着反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以至当前的后现代主义这条路线; 另一是沿着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历史社会学派以及当前的范·弗拉森等人的反实在论这条路线。

在最近一百年内,反实在论不断向传统的实在论发起攻击, 以致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持续论争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焦点。

实用主义一百多年来正是在这两股思潮的论争中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必然受到这一论争的强烈影响。

粗略说来, 皮尔士作为实用主义的创始人, 基本上持实在论的立场, 其后的实用主义者除刘易斯、塞拉斯、戴维森等人在不同程度上持实在论立场外, 其他实用主义者如詹姆斯、杜威、米德、布里奇曼、蒯因、普特南等人虽然有时也自称为实在论者, 但他们的基本观点已逐渐背离传统实在论的立场, 带有或多或少的反实在论色彩; 罗蒂则更明确地以反实在论者自居。

下面按实用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 依次阐述从古典实用主义者到新实用主义者对“实在”这个重要概念的各种看法, 并梳理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在实用主义内部的演变过程。

一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 实用主义处于创立和繁荣时期。

它的第一位创始人皮尔士基本上持实在论的立场,他强调实在之物的客观性, 认为实在是一种存在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 真实的事物才是它本来的那个样子。

牛津通识读本·科学哲学

牛津通识读本·科学哲学

牛津通识读本·科学哲学科学哲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科学的本质、方法和意义。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哲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将介绍《牛津通识读本·科学哲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哲学的历史、基本概念、科学方法、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以及科学哲学在当代的挑战等。

一、科学哲学的历史科学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哲学家们就开始思考科学的本质和方法。

近代以来,科学哲学经历了多次演变,从经验主义到理性主义,再到现代科学哲学。

在《牛津通识读本·科学哲学》中,介绍了不同时期代表性哲学家及其思想,如培根、笛卡尔、康德、波普尔等。

二、基本概念科学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观察、实验、假说、理论、模型等。

观察和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是验证和修正理论的重要依据。

假说是对现象的简化解释,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

理论是对现象的概括总结,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模型是用来描述自然现象的工具,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三、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和技巧,包括归纳法、演绎法、假说验证法、系统分析法等。

在《牛津通识读本·科学哲学》中,介绍了不同科学方法的特点和应用,如归纳法的局限性、系统分析法的应用等。

四、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科学实在论认为科学理论是对实在世界的描述和解释,是客观存在的知识。

反实在论则认为科学理论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解释,不是客观存在的知识。

在《牛津通识读本·科学哲学》中,介绍了这两种观点的争论和演变,以及当代科学哲学对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反思和修正。

五、科学哲学在当代的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哲学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

在《牛津通识读本·科学哲学》中,介绍了当代科学哲学所面临的挑战,如人工智能对传统科学理论的冲击、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对传统科学方法的挑战等。

同时,也介绍了当代科学家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如通过跨学科合作、实验验证等方法,不断拓展科学研究的边界。

实用主义_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_涂纪亮

实用主义_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_涂纪亮

收稿日期:2005-04-07作者简介:涂纪亮,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实用主义: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涂纪亮[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732]关键词:实用主义;实在论;反实在论摘 要: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是众所关注的一个焦点。

实用主义存在于这一论争的思想氛围中,自然不能不受到这一氛围的强烈影响。

本文按历史顺序阐述了从古典实用主义者到新实用主义者对“实在”的各种看法,并梳理这一论争在实用主义内部的演变过程。

中图分类号:B 0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06)02-0003-07 “实在”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哲学概念,在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德谟克利特等唯物主义者把实在理解为物质之物,柏拉图等唯心主义者则把实在理解为精神之物。

在中世纪,唯名论者认为殊相是实在之物,唯实论者认为共相是实在之物。

在近代,培根、洛克等经验论者认为物质实体是实在之物,莱布尼茨、黑格尔等唯理论者认为理性、观念是实在之物。

不论这些哲学家们对“实在”作怎样的理解,他们都从各自的观点提出了各自的实在论。

可是,从19世纪下半叶起,在西方哲学中逐渐掀起一股反实在论思潮,它与反形而上学思潮的出现紧密相连。

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人是这股思潮的主要倡导者。

其后,反实在论思潮沿着两条路线发展着:一是沿着反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以至当前的后现代主义这条路线;另一是沿着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历史社会学派以及当前的范·弗拉森等人的反实在论这条路线。

在最近一百年内,反实在论不断向传统的实在论发起攻击,以致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持续论争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焦点。

实用主义一百多年来正是在这两股思潮的论争中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必然受到这一论争的强烈影响。

粗略说来,皮尔士作为实用主义的创始人,基本上持实在论的立场,其后的实用主义者除刘易斯、塞拉斯、戴维森等人在不同程度上持实在论立场外,其他实用主义者如詹姆斯、杜威、米德、布里奇曼、蒯因、普特南等人虽然有时也自称为实在论者,但他们的基本观点已逐渐背离传统实在论的立场,带有或多或少的反实在论色彩;罗蒂则更明确地以反实在论者自居。

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

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

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科学哲学界兴起的一对互相反驳的思潮。

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有W·塞拉斯、D·夏皮尔、H·普特南、M.A·邦格以及S.A·克里普克等。

他们认为:1.科学研究的对象、状态和过程是真实存在的,微观观察不到的客体也是真实的。

2.认识是外部世界的映象,理论对象只要在认识上有效,它便是实在的。

3.科学理论是似真的、趋近于真理的过程。

反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有:L·劳丹、黑崎宏、范·弗拉森、实用主义者以及实证主义者等。

他们认为:电子、光子根本不存在,之所以建立关于微观状态、过程和对象的理论,仅仅是为了预测和产生我们感兴趣的情形。

所以电子等是虚构的,认识不一定反映外部世界,关于认识的理论只不过是工具罢了。

即使最有效的理论也不是真的。

劳丹认为,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不成功,即使成功,也不要求其词语都有指称。

实用主义者不相信电子,因为看不见它们。

黑崎宏认为,科学世界只是日常世界的概念之网,理论不能说明事物的存在。

范·弗拉森认为,科学只旨在给我们经验上适合的理论,科学规律是虚设的。

两种对立思潮争论的焦点是不可观察的理论对象(包括粒子、场、结构、状态、社会科学的理论对象)的真实性。

这两种思潮各有千秋。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实在论占居上风,尽管如此,它内部也在不断修改,并且观点不尽一致。

有人承认物理对象的真实性,否认社会科学的对象真实性。

有的科学实在论者走向弱化,出现了普特南的弱实在论,A·法因的自然本体论以及R·詹宁斯的科学准实在论等。

(摘自社科规划项目《新世纪科技新知词典》)。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综述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综述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综述摘要: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争论旷日持久且日久弥新。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其根本原因是双方在它们共享的且不可缺少的一些假定承诺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或者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本文要讨论的基本问题就是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形成及其争论的焦点。

关键字:科学实在论反实在溯源争论科学理论真理性问题在哲学界有大量深入的研究,呈现出多元的特征,但是由于真理是客观世界、人与时间之间的一种关系,时间是对真理最严峻的考验,它造成了真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因而出现众多绝然对立的流派和观点,甚至完全否定真理存在,这些都需要我们借助马克思主义的有力武器去剖析科学理论的真理性,真正确立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从而挽救真理。

20世纪的科学哲学是在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战争硝烟”中走过来的.实际上,在哲学上就有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

形而上学实在论认为事物的存在独立于我们的心灵与认识,主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性世界,它不是由神创造的,也与人的意愿无关,这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前提。

科学实在论是以形而上学实在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关于这个自在世界的客观描述只有一种,而真理就是我们的观念与客观实在相符合的科学理论,而反实在论对此予以否认。

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两大阵营都有很多哲学家,他们都提出了精致的论证来为自己辩护。

要真正把握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观点,还得去追溯历史的源头.一、争论的历史溯源:回溯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从历史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19世纪,二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

回溯19世纪,争论应该是从科学实在论的历史先驱一——原子实在论开始。

“原子”在19世纪初就成为现代科学的重要概念,围绕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就产生实在论、非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演进思路。

原子实在论认为原子就像桌子、椅子一样是实在的,反实在论者却不以为然。

19世纪末,马赫、迪昂和彭加勒对原子等理论实体持现象主义、工具主义、约定主义.现象主义基于物理对象可以还原为感觉经验,认为物理对象的描述可以分析为描述感觉经验的现象陈述;工具主义认为,科学理论不是对不可观察对象的真实描述,而是使我们安顿和说明可观察世界的纯粹有用的工具;约定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原则上是无法直接证明是对或错的,深层次的科学理论是我们在很多可能的理论中选出来,而这种选择依赖于我们的约定,因此,科学理论的选择是科学家共同约定的结果。

走出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基于实践观视角

走出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基于实践观视角
在” , 而复杂理论对应 于复杂事实 。
() 2 真理 的验证—— “ 非奇迹论 证”
( ) 构建经验论 ” “ 2“ 对 真理 符合 论” 的诘难
作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介 : 李春晓(9 3 ) 女 , , 17 r 一 , 汉族 四川盐亭人 , 西华大学政治学院讲师 , 四川大学博士生, 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中国化研究。

1 2反科 学实在论 的诘难 . ( ) 悲观归纳论证” 非奇迹论证 ” 1“ 对“ 的诘难
针对 “ 非奇迹论证” 成 功” “ ” 中“ 与 真 的必然联 系这

切 自然科学的基础 ”2。这个信 念也被贯彻 于那些 在 【 j
关键问题 , 反实在论者大加诘 难 , 中“ 其 对科学 实在论
种符合性 呢?“ 非奇迹论 证 ” 试 图 回答这 个难 题 。斯 就
马特 ( . m r) 为 工 具 主 义 的 现象 学 解 释 必 然 导致 J S at 认
派或共 同体 , 它是 由类似观点 组成 的思想 体系 。从 逻辑 上讲 , 科学 实 在论 在 真 理产 生 和 真理 验 证 两个 向度 展 开, 并依次 表现为“ 真理符合论 ” 非奇迹 论” 和“ 。
科学理论 中悬设 的不 可观 察 的客体 , 最流行 的科 学 理 “ 论 中的核 心理 论术语 实 有所 指” 3, 些理论 客 体 的客 l 这 J 观存在性 与可观察客体并无 二致 。在 此基础 上 , 科学 实
在论 主张 , 关于 客观世 界 的真 理性 描述 是 唯一 的 , 是 这
文章编号:7 7—8 7 6— 7 0 2 1 ) 2— 6 0 9 8— 0 3 7 1— ( 0 2 0 0 4— 3 1 .科 学 实在 论 与反 科 学 实在 论 的观 点之 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丹对渐进实在论的批评
渐进实在论立场 下行路径 上行路径 劳丹的批评 劳丹的问题

哈肯的实验实在论
理论实在论与实体实在论 哈肯的实验论证 哈肯的问题

法因的自然本体论态度
法因对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批评 自然本体论态度 法因的问题

马斯格雷夫的实在论辩护
对范· 弗拉森的批评 对法因的批评

实在论的困境及出路
陷入困境的原因 可能出路 当代科学实在论的走向

无奇迹说
成为一个反实在论者就是相信奇迹吗? 劳丹的回应 1、燃素说 2、以太说
观察与不可观察的区分
麦克斯韦的论证 范· 弗拉森的回应

不充分论证说
何为不充分论证? 反实在论者的回应与质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范· 弗拉森的建构经验论
理论与观察 最佳说明的 推论 微观结构的说明与科学实在论 科学说明的限制 “奇迹论证”的达尔文式说明
科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哲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普特南:缸中之脑(brains in a vat)

科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争论焦点 反实在论 1、工具主义 2、建构经验论

历史线索



道尔顿的原子 迪昂和彭加勒(现象主义、工具主义和约定主 义) 马赫 爱因斯坦 哥本哈根纲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