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综合征

合集下载

围绝经期综合征讲课PPT课件

围绝经期综合征讲课PPT课件
患者经验分享
患者A:讲述了自分享了自己在围绝经期综合征期间如何调整生活方式,如加强锻炼、健康饮食等,以缓解症状。
患者C:谈到了自己接受激素替代疗法的过程和效果,强调了与医生充分沟通的重要性。
患者D:分享了自己如何通过心理调适来应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如参加支持小组、寻求心理咨询等。
多食用富含钙、磷、铁、锌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海带、紫菜、芹菜、菠菜等
适量摄入植物雌激素,如大豆、黑豆、红豆等豆类及其制品
控制脂肪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
运动和锻炼
运动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的重要性
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的心理调节作用
如何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计划
适合围绝经期女性的运动项目
睡眠和休息
接受激素替代疗法,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激素替代疗法、抗抑郁药等
非药物治疗:心理咨询、生活方式调整、运动等
手术治疗:针对严重病例,如子宫肌瘤等
其他治疗:中医治疗、针灸等
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比较
药物治疗:通过激素替代疗法等药物治疗,可以有效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非药物治疗:包括健康饮食、运动、心理治疗等非药物治疗方法,适用于轻症患者或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
优缺点比较:药物治疗见效快,但存在副作用;非药物治疗虽然见效慢,但安全可靠,对患者身体无伤害。
选择依据: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预防与治疗方案。
患者自我管理和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
使用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室内安静、舒适和适宜的温度
如有失眠症状,可适当使用温和的安眠药物或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妇女围绝经期更年期综合征宣传知识

妇女围绝经期更年期综合征宣传知识

妇女围绝经期更年期综合征宣传知识女人是半边天,进入 40 岁后的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担任着多重身份,妻子、母亲等角色,使得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然而大多数女性在这个年龄段都会出现围绝经综合征,如何面临更年期的困扰?如何解决?一、认识围绝经期围绝经期,即“更年期”,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至绝经后一年内的时期。

二、围绝经综合症症状:在围绝经期因激素水平降低,可出现潮热、出汗、情绪不稳定、不安、失眠、抑郁或烦躁等血管收缩障碍和神经精神症状。

三、临床表现1、月经改变: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经量减少,最后绝经;月经周期不规则,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甚至大出血或出血淋漓不断,然后逐渐减少而停止;月经突然停止。

2、血管舒缩症状:主要表现为潮热、出汗。

潮热起自前胸,涌向头颈部,然后波及全身,少数妇女仅局限在头、颈和乳房。

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每天数次至30-50次,夜间及应激状态易促发。

可历时1年、5年或更长。

3、精神神经症状:包括情绪、记忆及认知功能症状。

如烦躁、焦虑、失眠、多疑、情绪低落、自信心降低、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4、泌尿生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萎缩症状,外阴瘙痒、阴道干燥疼痛、性交困难、子宫脱垂;膀胱、直肠膨出;排尿困难,尿急,压力性尿失禁,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

5、心血管疾病:绝经后妇女血压升高或血压波动伴心脏轻度供血不足;冠心病发生率及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也随年龄而增加。

6、骨质疏松:妇女从围绝经期开始,骨质吸收速度大于骨质生成,造成骨质丢失而骨质疏松。

多出现于绝经后9-13年,约1/4的绝经后妇女患有骨质疏松。

患者常主诉腰痛、四肢疼痛,出现驼背,严重者可发生骨折。

四、围绝经综合征护理1、正确认识女性正常生理过程,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和良好的生活方式;2、积极防治围绝经期常见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骨质疏松症等;3、防癌检查,主要是女性生殖道和乳腺肿瘤;4、寻求家人的安慰、鼓励,定期体检;5、维持适度的性生活、调畅情志,防止心理早衰;6、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睡眠充足,避免过度疲劳和紧张;7、饮食应适当限制高脂、高糖类物质的摄入,注意补充新鲜水果蔬菜及钙钾等矿物质。

围绝经期综合症

围绝经期综合症

、 肾阴 肾阴 ,水不 主要证候: 主要证候:头晕 , , , 阴 ,舌红 , 细。 脉 细。 治法: 治法:滋肾养 方药: 方药: 。
肾 阴 虚 型 加 减 法
肝阳上亢-- --肝肾阴虚甚 3、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甚 主要证候:眩晕头痛,耳鸣耳聋, 主要证候: 眩晕头痛 , 耳鸣耳聋 ,急 躁易怒, 面色红赤, 舌红, 苔薄黄, 躁易怒 , 面色红赤 , 舌红 , 苔薄黄 , 脉弦劲有力。 脉弦劲有力。 治法:育阴潜阳, 治法:育阴潜阳,镇肝熄风 方药: 镇肝熄风汤(《 医学衷中参西 方药 : 镇肝熄风汤 ( 录 》 )。 、肝 -- 主要证候: 眩, 主要证候: 头晕 眩 , , , 苔黄, 苔黄,脉弦 。 治法: 治法: 肝 方药: 方药:
大约84% 大约84%的妇女至少经历一 84 种典型的更年期症状,约有20% 种典型的更年期症状,约有20% 20
发 病 情 况
的妇女因更年期症状需要就诊。 的妇女因更年期症状需要就诊。 因此而致的心血管疾病、 因此而致的心血管疾病、骨质疏 松和老年痴呆等疾病的危险性明 显增加,妇女的生存质量下降, 显增加,妇女的生存质量下降, 北美绝经学会( 北美绝经学会(The North Society,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 NAMS)认为所有的更年期妇女需 NAMS) 要接受医疗保健的措施。 要接受医疗保健的措施。
诊 断
(二)症状 潮热、 最早出现的症状为潮热 最早出现的症状为潮热、汗出和情绪改 变。潮热从胸前开始,涌向头部、颈部 潮热从胸前开始,涌向头部、 和面部,继而出汗,汗出热退, 和面部,继而出汗,汗出热退,这个过 程持续时间长短不定,短者数秒, 程持续时间长短不定,短者数秒,长者 数分钟,每日发作次数也没有规律; 数分钟,每日发作次数也没有规律;情 绪改变表现为易激动,烦躁易怒, 绪改变表现为易激动,烦躁易怒,或无 故悲伤啼哭,不能自我控制。 故悲伤啼哭,不能自我控制。 , 有头 头 , , , 。 症状 有 热, 热, , 或 , 症状。 症状。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相关因素及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相关因素及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相关因素及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围绝经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是指在女性月经周期前的一段时间,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症状。

这些症状包括情绪波动、乳房胀痛、体重增加、睡眠紊乱、疲劳、焦虑、抑郁等。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了解,但已知存在多种因素与该综合征的发病有关。

同时,中西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也有不同的研究进展。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相关因素可以从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来分析。

心理因素包括压力、情绪和心理状态等。

压力不仅可导致自律神经功能紊乱,还可能引起激素反应异常,从而诱发围绝经期综合征。

情绪和心理状态也会影响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

生理因素主要是由于内分泌的变化所引起的。

内分泌功能的异常可能导致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浓度异常,从而诱发综合征症状。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饮食、生活习惯等。

过度摄入咖啡因、糖分等食物可能使症状恶化。

在中西医治疗方面,西医多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物、口服避孕药、利尿剂等。

抗抑郁药物可以缓解抑郁症状,改善情绪波动。

口服避孕药可以调节激素水平,缓解生理症状。

利尿剂可以减轻浮肿等症状。

然而,这些药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例如头痛、胃肠道不适等。

中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注重整体调理,强调平衡阴阳,中西医结合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是由于肝郁、脾虚、肾亏等导致的。

针灸是中医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调整人体经络、气血,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

中药治疗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白芍、川芎等,具有调经、活血的作用。

饮食调理是中医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B、钙质等食物,减少咖啡因的摄入等。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包括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治疗方法的改进。

目前,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一些研究表明与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

围绝经期综合征

围绝经期综合征

诊断
1.病史 依据临床表现及绝经前后时间。 2.体格检查 包括全身检查和妇科检查。对复诊3个月未行妇科检查者,必须进行复查。 3.实验室检查 激素水平的测定。
鉴别诊断
妇女在围绝经期容易发生高血压、冠心病、肿瘤等,必须除外心血管疾病、泌尿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还 应与神经衰弱、甲亢等鉴别。

并发症
2.血管舒缩症状
临床表现为潮热、出汗,是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的表现,是围绝经期综合征最突出的特征性症状。潮热起自 前胸,涌向头颈部,然后波及全身,少数妇女仅局限在头、颈和乳房。在潮红的区域患者感到灼热,皮肤发红, 紧接着爆发性出汗。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发作频率每天数次至30~50次。夜间或应激状态易促发。
围绝经期综合征
01 病因
03 检查
目录
02 临床表现 04 诊断
05 鉴别诊断
07 治疗
目录
06 并发症
围绝经期综合征又称更年期综合征(MPS),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以自主神 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绝经可分为自然绝经和人工绝经两种。自然绝经指卵巢 内卵泡用尽,或剩余的卵泡对促性腺激素丧失了反应,卵泡不再发育和分泌雌激素,不能刺激子宫内膜生长,导 致绝经。人工绝经是指手术切除双侧卵巢或用其他方法停止卵巢功能,如放射治疗和化疗等。单独切除子宫而保 留一侧或双侧卵巢者,不作为人工绝经。
1.月经改变
月经周期改变是围绝经期出现最早的临床症状,分为3种类型:
(1)月经周期延长,经量减少,最后绝经。
(2)月经周期不规则,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甚至大出血或出血淋漓不断,然后逐渐减少而停止。
(3)月经突然停止,较少见。由于卵巢无排卵,雌激素水平波动,易发生子宫内膜癌。对于异常出血者,应 行诊断性刮宫,排除恶变。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围绝经期综合征,这个在女性生命中具有特殊意义的阶段,给许多女性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困扰。

了解其发病机制,并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改善女性在这一时期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围绝经期综合征在中西医方面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西医发病机制1、卵巢功能衰退卵巢是女性生殖系统中重要的内分泌器官,随着年龄的增长,卵巢中的卵泡逐渐减少,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水平也随之下降。

这是导致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

雌激素对女性的心血管、骨骼、神经系统等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水平的降低会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2、神经内分泌失调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 轴)在女性生殖内分泌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

围绝经期时,HPG 轴的功能发生紊乱,导致促性腺激素(如促卵泡生成素 FSH 和促黄体生成素 LH)的分泌增加,而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减少,这种失衡会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在调节心血管、消化、呼吸等系统的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围绝经期,由于雌激素水平的波动,自主神经功能容易出现紊乱,表现为血管舒缩症状,如潮热、出汗等。

4、社会心理因素现代社会中,女性面临着工作压力、家庭负担、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挑战。

这些社会心理因素可能会加重围绝经期的症状,如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发病机制中医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与肾、肝、脾等脏腑功能失调以及气血阴阳失衡有关。

1、肾阴虚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

随着年龄的增长,肾气渐衰,肾阴不足。

肾阴亏虚不能滋养心肝,导致阴虚火旺,出现潮热、盗汗、心烦、失眠等症状。

2、肾阳虚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阳虚衰则不能温煦脏腑,出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性欲减退等症状。

3、肝郁气滞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在围绝经期,女性容易情绪波动,肝气郁结,导致乳房胀痛、胸闷、胁痛等症状。

更年期综合征课件

更年期综合征课件
里愉悦的目的。
学习交流PPT
14
男性更年期自测方法
•一、使用原来的近视眼镜已无法阅读书报,摘下眼镜看反而清楚;
•二、眼睛容易疲劳,看书久后感到头痛、头昏;
•三、睡眠比以前减少,早睡早醒;
•四、饮酒者酒量大不如前;
•五、听力明显减弱;
•六、牙齿松动,咬不动较硬的食品要经常换假牙;有假牙者
•七、对食物口味改变,爱吃甜、酸、辣、咸等重口味饮食,说明味觉有 减退;
⑥戒烟戒酒。烟酒刺激性很强,会加重炎症。
学习交流PPT
7
心理调节
•培养良好的性格,开朗热情、胸怀坦荡、积极乐观, 切忌焦虑、忧郁、孤僻等等;
•多参加力所能及的文体活动,如气功、太极拳、交 谊舞、棋牌等,充实生活,这也有助于保持良好的
精神状态; •学会冷静思考、忍让以及一些积极的心理防卫
学习交流PPT
一是自我劝导、自我解脱;
二是借助他人进行情绪“释放
•学会制怒。随时提醒自己,遇事冷静 。
•规律生活。工作中要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 劳,尽量早起做一些活动等;尽量不要独处,可 根据自己的情况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做些自己喜 欢做的事情,如垂钓、种花养鸟、练书法、写文 章等,通过各种活 动来调节植物神经,达到心
更年期综征
学习交流PPT
1
什么是更年期综合征?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又称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绝 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以自主 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
症候群。
•男性更年期综合症:是指男性雄性激素分泌下降而 引起的系列病理变化及临床症状,在医学上称为中 老年男子雄性激素部分缺乏(PADAM)。约40%的男 性在40至70岁时会因睾酮部分缺乏而经历更年期症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诊治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诊治

生活方式的调整
健康饮食
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增加蔬 菜、水果、全谷类等食物的摄 入,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
摄入。
适量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 、慢跑、瑜伽等,有助于缓解 围绝经期症状,提高身体素质 。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有利于身体健康,减 少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 夜,有助于调节内分泌,缓解
保健知识
保持乐观心态
01
积极面对围绝经期,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缓解症状和改善
生活质量。
合理补充营养
02
适当补充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和骨折等
并发症。
规律作息
03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调节内分泌和缓解症状。
定期检查的重要性
早期发现疾病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可以早期发现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的妇科疾 病,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非激素类药物
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抗 抑郁药等,可用于治疗围绝经期焦虑、 抑郁等症状。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 习惯,减轻围绝经期焦虑、抑郁
等症状。
心理疏导
针对围绝经期心理问题,进行个 性化的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患
者调整心态、应对压力。
家庭治疗
家庭成员参与治疗,改善家庭关 系,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情感支持。
围绝经期症状。
04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预防与 保健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等,有助于降低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通过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相 关的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7/14
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
13
病理
4.催乳激素:
由于雌激素可抑制下丘脑分泌催乳激素抑制
因子(PIF) 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下丘脑分泌PIF增 加,致使催乳激素浓度降低
5.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绝经后妇女垂体GnRH试验,LH增高明显,
说明下丘脑-垂体之间保持联系,功能良好
6. 抑制素

自然绝经:
绝经的年龄 影响绝经年龄的相关因素
相关因素:卵泡的储备数量、消耗量、营 养、地区、环境、海拔高度、吸烟 不相关因素:教育程度、体形、初潮年龄、 妊娠次数、服用避孕药等。

人工绝经:
指人为手术切除或放疗、化疗毁坏双侧卵巢
后造成的绝经
2013/7/14 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 11
2013/7/14 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 22
5.骨质疏松:



主因骨小梁减少,引起骨骼压缩,出现骨痛(腰背和四肢 关节疼痛),甚者致桡骨远端、股骨颈、脊椎骨折 雌激素可促进甲状腺分泌降钙素,从而抑制骨质吸收,对 骨骼起保护作用 雌激素缺乏时骨转换加强,破骨细胞活性增加,使骨丢失 雌激素下降 降钙素分泌不足 骨吸收增加 易 发 生 骨 折
或月经延后量少,渐致闭经
也有月经突然停闭,但较少见
2013/7/14
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
20
(二)雌激素下降有关的症状 1.血管舒缩症状 典型症状:面红潮热,烘热汗出 表现为:面部和颈胸部皮肤阵阵潮热 可伴有心悸、眩晕、疲乏等症 2.精神神经症状---精神过敏、情绪不稳定: 表现为:多疑敏感,抑郁忧虑,或烦躁易怒, 不能自控,甚者喜怒无常 可伴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
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 26
2013/7/14
辩证要点

主要辨肾的阴阳虚衰以及心、肝、 脾的失调
2013/7/14
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
27
鉴别诊断
原发高血压 心绞痛 围绝经期精神病 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 尿道及膀胱炎 增生性关节炎

2013/7/14
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
28
西医治疗
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 32
2013/7/14
激素替代疗法禁忌症



2013/7/14
血栓性疾病 雌激素依赖性肿瘤 慢性肝、肾功能不全 胆汁瘀积性疾病 严重高血压,糖尿病 严重静脉曲张 嗜烟 不能坚持长期随诊者
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 33
激素替代疗法适应症


更年期精神、神经症状 因雌激素缺乏所致的萎缩性阴道炎 复发和顽固性尿道-膀胱炎 骨质疏松等
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
9
病因

随年龄的增加,卵泡不可逆减少是绝经 发生的原因
孕20-24周胎儿的卵子数量达600万个,新
生儿卵子数约40-50万个,生育年龄妇女大 约仅400个卵泡发生排卵,绝大多数卵泡相 继闭锁。

精神、神经、社会环境、心理创伤、家 庭矛盾等
10
2013/7/14
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
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
12
病理
2、性激素变化 雌激素降低 孕酮 雄激素 3.促性腺激素:绝经前FSH增高,LH正常。
绝经后FSH和LH均增高,绝经后2~3年可达最高水
平,两者分别可增高10~15倍和3~5倍,FSH/LH>1。 经过5~10年后可逐渐下降,绝经20~30年后可低于 生育年龄水平。
肢肿、皮肤蚁行感、情志不宁等
2013/7/14 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 7
古代医籍无此病名记载,但有关本病的 临床表现及治疗论述较多,依其临床表 现的侧重不同,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的 “心悸”、“失眠”、“眩晕”、“头 痛”、“脏躁”、“郁证”、“百合 病”、“年老血崩”等范畴进行辨证施 治。 1964年修订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时才 将绝经前后相关症状在《中医妇科学》 中正式命名为“经断前后诸症”。

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 4
2013/7/14
概念 (2)

围绝经期 perimenopausal period 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 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一年内。
更年期 climacteric

原义为妇女从有生殖能力到无生殖能力 的过渡阶段,包括绝经前、绝经和绝经 后。
2013/7/14 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 5
心理治疗
雌激加强卫生宣教,解除精神负担
激素替代疗法
非激素类药物
2013/7/14
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
29
激素替代疗法的利与弊



HRT的利 ①对绝经过渡期的月经失调有调节作用。 ②缓解绝经症状,尤其是血管舒缩功能不稳 定症状。 ③缓解或消除泌尿生殖道症状。 ④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⑤改善血脂代谢。 ⑥延迟和降低老年性痴呆的发生。

2013/7/14 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 25
诊断依据


1. 年龄与病史:45~55岁之间的妇女;或早 发绝经;或卵巢早衰;或双侧卵巢遭毁坏 2. 月经紊乱或已绝经 3. 典型症状:有烘热汗出,面红潮热;或伴有 烦躁易怒,心悸失眠,情志异常,记忆力减退, 血压波动,腰腿酸痛等。 4. 生殖激素测定: 雌激素低落:E2<5pg/ml 促性腺激素升高:FSH>40U/ml 此2项为卵巢衰竭的实验室依据
围绝经期(perimenopause):
绝经后期(postmenopause):
2013/7/14
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
3
概念 (1)
绝经 menopause 妇女一生中最后一次月经,意味着卵巢功 能的真正衰竭至月经终止。月经完全停止 一年以上称之绝经。 绝经过渡期menopausal transition 从月经周期出现明显改变至绝经前的一段时 期
2013/7/14
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
36
HRT常用方案
主张雌、孕激素联合治疗
周期联合治疗:模拟自然月经周期,以28日为一个治疗周期, E连续使用,第15-28天加用P,适用于绝经3-5年的妇女 序贯联合治疗:以28日为一个治疗周期,1-21天连续使用E, 第11-21天加用P,孕激素用药结束后发生撤血,适用于围绝经 期及卵巢早衰的妇女 连续联合治疗:雌激素和孕激素均每日给予 适用于绝经多年妇女 无对抗单一雌激素治疗:已行子宫切除手术者 加用雄激素治疗:HRT中加用少量雄激素,可以起到改善情 绪和性欲的作用
④胆石症

2013/7/14
激素替代疗法(HRT)用药原则



①应用能缓解症状的最低剂量,并要求个体 化治疗。 ②绝经过渡期以补充P为主,也可行周期疗法; 在绝经后以补充E为主,定期加用P ③凡保留有子宫的绝经后妇女,均应每3~6 个月加用孕激素10~12d。 ④周期疗法即治疗3周,停药1周。 ⑤伴有轻度症状的危险病例,最好用E3 或经 皮吸收的E。 ⑥定期监测用药后效应,每半年重新确定治 疗方案及剂量。
与绝经相关的名词定义
青春期 卵巢功能开始下降 绝经 一年 生命终止
过渡期
围绝经期
绝经前期 绝经后期
更年期
2013/7/14 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 6
围绝经期综合征:部分妇女在绝经前后或
人工绝经后,出现一系列因雌激素减少
所致的症状,包括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
表现:烘热汗出、潮热面红、烦躁易怒、
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
个体化用药方案,考虑因素:是否有子宫; 年龄;卵巢功能衰退情况;风险因素
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 35


2013/7/14
常用药物种类和制剂

雌激素
口服制剂:倍美力、补佳乐、尼尔雌醇 经皮肤给药 皮下埋制剂 阴道给药:倍美力软膏 孕激素:安宫黄体酮 雌孕雄激素复方药物:利维爱1.25-2.5mg/d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2013/7/14
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
23
2013/7/14
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
24
体征: 第二性征及内外生殖器官逐渐萎缩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FSH、LH、E2测定: FSH>10U/ml—储备下降 FSH>40U/ml---功能衰竭 B超检查 其他如:分段诊刮、影像学检查等
病理
1.卵巢的变化:
围绝经期最早的变化是卵泡耗竭、卵巢功能
减退,卵巢逐渐停止排卵 22~25岁是卵巢的“黄金时代”,两侧卵巢 共重10g,45岁为6.5g,55岁为5g,恰是年 轻时卵巢重量的1/2 从组织学看,至围绝经期,卵巢皮质菲薄, 髓质肥厚,黄体闭锁,卵泡减少,血管硬化。
2013/7/14
2013/7/14 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 37
HRT副作用及危险性
子宫出血
性激素副作用:雌(乳房胀痛、白带多、头痛、水肿
2013/
绝经期相关的症状和疾病
近 期
围绝经期综合征
月经改变
泌尿生殖道萎缩相关疾病 骨质疏松症 心血管疾病 老年性痴呆
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 19
中 期
远 期
2013/7/14
临床表现
病史 症状 (一)月经紊乱

月经周期不规则,月经量多伴经期延长 或持续阴道出血不止
阴不涵阳 阴虚血燥
肾阳虚 命门火衰 外腑失温 腰酸骨楚、畏寒肢冷
火不温土
2013/7/14
水湿泛溢
溲清便溏、面浮肢肿
17
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
过渡期、绝经期相关的症状和疾病
血管舒缩症状 睡眠障碍 月经紊乱 心境变化
阴道萎缩 性欲减退 皮肤皱缩 骨质疏松症 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 脑血管疾病
60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