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菌株
临床微生物学标准菌株

临床微生物学标准菌株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科学,而临床微生物学则是将微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临床医学中的一个分支。
在临床微生物学中,标准菌株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源。
本文将介绍关于临床微生物学标准菌株的相关内容。
第一部分:标准菌株的定义标准菌株是指在科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的、代表某种微生物菌株的样本。
这些菌株经过长时间的筛选、繁殖和保存,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标准菌株可以用于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比较不同菌株的特性以及研究微生物的生物学、遗传学等方面。
第二部分:标准菌株的来源与分类标准菌株的来源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自然分离、人工筛选和改造等方式获得。
其中自然分离的标准菌株是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出来的,具有较高的代表性;人工筛选的标准菌株则是经过系统筛选和鉴定后选出的;而改造的标准菌株是通过基因工程等手段对原有菌株进行改造获得的。
按照分类的不同,标准菌株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分类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厌氧菌、典型病原菌等。
每一类标准菌株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和应用领域。
第三部分:标准菌株的应用标准菌株在临床微生物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标准菌株可以用于质控实验,验证实验室操作的准确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其次,标准菌株可以用于药物敏感性试验,评估不同药物对特定菌株的抑制效果。
此外,标准菌株还可以用于研究抗生素耐药性机制、疾病传播途径等方面。
第四部分:标准菌株的保存与管理标准菌株的保存与管理非常重要。
为了确保菌株的稳定性和可用性,科研机构和实验室通常会建立菌种库,进行标准菌株的长期保存和管理。
保存标准菌株的常用方法包括低温保存、冷冻保存和冻干保存等。
此外,对于标准菌株的管理,包括建立菌株文献数据库、进行菌株鉴定和制备标准菌株培养基等方面的工作。
临床微生物学标准菌株是临床微生物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应用价值。
本文从标准菌株的定义、来源与分类、应用以及保存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标准菌株的科学使用和有效管理对于推动临床微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它可以在人体的皮肤和黏膜上找到。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通常呈现为球状,呈金黄色。
它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以引起多种感染,包括皮肤感染、食物中毒和严重的系统性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标准菌株是指在实验室中被广泛使用的一种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它具有代表性,可以用于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以及药物敏感性等方面的研究。
标准菌株的选取对于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基础。
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的选取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菌株的来源、鉴定方法、保存条件等。
首先,菌株的来源需要可靠,最好是从公认的菌种保藏中心或者专业实验室获取。
其次,菌株的鉴定方法需要准确,可以通过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方法或质谱分析等手段进行确认。
此外,菌株的保存条件也是选择标准菌株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菌株的保存条件包括温度、培养基、保存液等,需要根据菌株的特性进行合理选择。
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在科研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可以作为阳性对照菌株,用于评估新的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其次,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可以用于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因子和致病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感染的原因和发展新的治疗方法。
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还可以用于药物敏感性试验,帮助临床医生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总之,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的选择和应用对于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有助于推动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研究的进展,为预防和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科研人员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并结合先进的实验技术,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为保障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药典 标准 菌株

中国药典标准菌株中国药典标准菌株是指在《中国药典》中收录的用于微生物检验和鉴定的标准菌株。
这些菌株经过严格筛选和鉴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靠性,用于药品生产、检验和研究等领域。
在药典中,标准菌株分为两类:一类是通则菌株,另一类是产品菌株。
通则菌株主要用于药品微生物检验方法的建立和验证,产品菌株主要用于具体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和质量控制。
一、通则菌株通则菌株主要用于药品微生物检验方法的建立和验证,包括无菌检验、微生物计数、微生物鉴定等。
这些菌株在药典中均有详细的规定和描述,具体包括:1. 无菌检验法:用于检查药品是否含有微生物,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等。
2. 微生物计数法:用于检查药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包括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3. 微生物鉴定法:用于鉴定药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包括白假丝酵母、黑曲霉等。
二、产品菌株产品菌株主要用于具体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和质量控制,根据药品的特性和使用要求,选择相应的菌株进行检验。
例如:1. 消炎药:常用的菌株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
2. 抗生素类药品:常用的菌株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3. 生物制品:常用的菌株有白假丝酵母、黑曲霉等。
在中国药典中,标准菌株的来源和鉴定方法均有详细的规定,以确保菌株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为了保证菌株的质量和活性,我国还建立了菌株保藏中心,负责菌株的保存、传代和分发工作。
三、标准菌株在药品检验中的应用1. 无菌检验:通过检查药品中是否含有特定的微生物,以判断药品是否达到无菌要求。
2. 微生物计数:通过测定药品中微生物的数量,以判断药品的微生物污染程度。
3. 微生物鉴定:通过鉴定药品中的微生物种类,以确定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4. 药品质量控制:通过对药品中微生物的检查,以确保药品在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稳定。
总之,中国药典标准菌株在药品微生物检验和鉴定中起着关键作用,对于保证药品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菌株的购置、验收、复活、确认、转代、储存、使用、废弃等

标准菌株的购置、验收、复活、确认、转代、储存、使用、废弃等1标准菌株的概念及其应用1.1标准菌株概念1)GB/T27405-2008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微生物检测:①标准培养物:标准菌株、标准储备菌株和工作菌株的统称。
①标准菌株:至少定义至属或种水平的菌株。
按其特征进行分类和描述,有明确的来源。
①标准储备菌株:标准菌株经过一代转接后获得的同种菌株。
①工作菌株:由标准储备转接后获得的同种菌株。
1.2标准菌株的应用:各种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企业标准等的相关微生物检测,用于验收培养基(包括试剂盒)、验证方法和评估实验操作。
2微生物菌种管理的相关流程2.1菌株的采集:实验室用菌种一是到国家法定机构采购,二是购买ATCC菌种,三是科研中菌种交流。
不管是哪种来源,均统一采集。
采集中严格按照规范执行。
要求包装可靠,采集迅速,不泄漏不污染。
保证菌种合格和环境安全。
采集中要有菌种传代标识。
选择有资质的标准菌株的合格供应商,每批标准菌株必须附带有供应商的合格证或检测报告或说明书,来证明所采购的标准菌株是合格的。
2.2标准菌株和验收实验室收到标准菌株,首先应进行符合性感官检查,记录菌株号和标准菌株来源途径信息,确保溯源性清楚。
同时还应记录标准菌株名称和数量、生产日期、接收日期和有无破损等情况。
2.3冻干标准菌株的复活①开启产品包装:先用70%酒精棉擦拭外包装,从凹口处撕开产品外包装,撕掉标签上的拉片,将其贴于菌株接收、保存记录序号前面。
①复活: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根据生产商说明或有关技术通则见附录)进行复活。
菌种的首次活化最好是在非选择性琼脂培养基上,除非特殊情况或特别推荐,一般不用液体培养基。
冻干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标准菌株保藏中心购买的冻干标准菌株为第F0代。
捏管帽处安瓿瓶(仅一次)使其释放水合液体。
垂直握住安瓿瓶并轻拍之,使液体流入含小球的管底。
通过挤捏压碎小球使其与液体混合,立即将拭子浸于水合液体。
atcc标准菌株

atcc标准菌株ATCC标准菌株。
ATCC(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资源中心之一,其收藏了大量的细菌、真菌、细胞系和病毒等生物资源。
ATCC标准菌株是指经过ATCC认证并且具有标准化特性的菌株,被广泛应用于科研、医学、工业生产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ATCC标准菌株的特点、应用及其在科研和生产中的重要性。
ATCC标准菌株的特点。
ATCC标准菌株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具有明确定义的鉴定特性,包括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遗传特性等,可以确保菌株的可追溯性和可重复性。
其次,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测,确保了菌株的纯度和稳定性。
再次,ATCC标准菌株的来源信息齐全,包括菌株的来源、分离和鉴定方法等,为用户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最后,ATCC标准菌株的保存条件和使用方法均经过标准化处理,便于用户在科研和生产中的应用。
ATCC标准菌株的应用。
ATCC标准菌株在科研和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科研领域,ATCC标准菌株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利用ATCC标准菌株进行微生物的分类鉴定、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和鉴定、疾病模型的建立等研究工作。
在生产领域,ATCC标准菌株也被广泛应用于药品、食品、化妆品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
例如,制药企业可以利用ATCC标准菌株进行药物的药效学评价、微生物发酵生产等工作。
ATCC标准菌株在科研和生产中的重要性。
ATCC标准菌株在科研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ATCC标准菌株的标准化特性和质量保证,为科研和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工具和保障。
其次,ATCC标准菌株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推动了科研和生产的进步和发展。
再次,ATCC标准菌株的共享和交流,有利于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了全球生物资源的共享和可持续利用。
最后,ATCC标准菌株的应用,为新药研发、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标准菌株在质控中的应用

弯曲菌琼脂 TCBS 平板 沙保弱琼脂 需氧血液增菌液
厌氧血液增菌液 碱性蛋白胨水
空肠弯曲菌 大肠埃希菌 霍乱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 白色念珠菌 大肠埃希菌 肺炎链球菌 化脓性链球菌 铜绿假单胞菌 白色念珠菌 脆弱拟杆菌 霍乱弧菌 大肠埃希菌
生长 部分抑制 生长,黄色菌落 生长,蓝绿色菌落 生长 部分或完全抑制
B 群链球菌
<10mm,耐药
Optochin 敏感(纸片法) 肺炎链球菌
15-18mm,敏感
涎链球菌
<15mm,耐药
巧克力色血琼脂平板 淋病奈菌瑟
生长试验
脑膜炎奈瑟菌
生长
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链球菌
培养基 SS 平板
麦康凯平板 中国蓝琼脂 营养琼脂 厌氧血平板
质控菌株 鼠伤寒沙门菌 伤寒沙门菌 福志贺菌 大肠埃希菌 肠球菌 大肠埃希菌 伤寒沙门菌 大肠埃希菌 伤寒沙门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福志贺菌 脆弱拟杆菌 产气荚膜梭菌
二、如何使用标准菌株 注意事项
⑴ 不能用含有可发酵性糖的培养基保存菌种。 ⑵ 不可以使用选择性培养基,不能从药敏试
验平板培养基上留取菌株。 ⑶ 不可使培养菌干枯,所有试管要保持良好
的密封性。 ⑷ 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细菌,如淋病奈瑟菌和
脑膜炎奈瑟菌,不可贮存于冰箱,但可用 快速冷冻干燥法长期保存。 ⑸ 作为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用的标准菌株,由 保存状态取出后,不能连续使用1 周以 上,应定期传代,但一般不超过6 次,必 要时进行更换。
阴沟肠杆菌 大肠埃希菌 迟缓爱德华菌 费枸橼酸杆菌 洛菲不动杆菌(不利用)
洛菲不动杆菌 化脓性链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迟缓爱德华菌 迟缓爱德华菌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复习题 1、微生物学质控主要指哪两方面? 2、一般情况下保存菌种需要多久进行一
标准菌株的鉴定及其特点

埃希菌属(Escherichia)1、形态与染色:为革兰阴性短杆菌,多数有周鞭毛,能运动。
有菌毛、荚膜及微荚膜。
2、培养特性: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营养肉汤中呈浑浊生长。
普通营养琼脂上呈灰白色的光滑型菌落。
血琼脂平板上,少数菌株产生溶血环。
麦康凯和SS琼脂中的胆盐对其有抑制作用,耐受菌株能生长并形成粉红色菌落。
3、生化反应: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柠檬酸盐)试验(IMViC试验)为++--(肠杆菌属多为--++)。
克氏双糖铁琼脂(KIA)上斜面和底层均产酸产气,H2S阴性。
动力、吲哚、尿素(MIU)培养基的生化反应为++-.4、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有下列五个病原群。
(1)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TEC):引起儿童腹泻和旅行者腹泻(水样泻)。
(2)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
(3)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可侵入结肠黏膜上皮,引起志贺样腹泻(能产生粘液脓血便)。
(4)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又称产志贺样毒素(VT)大肠埃希菌(SLTEC或UTEC),其中O157:H7可引起出血性大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
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肾衰竭。
(5)肠粘附(集聚)型大肠埃希菌(EAggEC):与世界各地慢性腹泻有关。
5、CDC将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列为常规检测项目沙门菌属(salmonella)1.形态与染色:为革兰阴性直杆菌,无芽胞,无荚膜。
除鸡沙门菌外都有周身鞭毛,能运动,多数有菌毛。
?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培养上即能生长,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混浊。
在SS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35℃~37℃24h可形成直径约2~4mm的透明或半透明菌落,对胆盐耐受。
产H2S者在SS琼脂上形成黑色中心。
?3.生化反应:除亚利桑那菌外均不能发酵乳糖,大多数IMViC试验为-+-+,KIA:K/A、产气+/-、H2S+/-,MIU:动力+、吲哚-、尿素酶-。
微生物标准菌株一览表

微生物标准菌株一览表微生物标准菌株是指经过鉴定、保存并定期检测的微生物菌株,其来源清晰、鉴定准确、保存完好,具有代表性和可追溯性。
微生物标准菌株在科研、医药、食品、环境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动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微生物标准菌株及其特点。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是常见的肠道菌群成员之一。
它在科研领域被广泛应用,具有很高的代表性。
大肠杆菌的标准菌株中,DH5α、BL21等是比较常见的菌株,它们在分子生物学、蛋白表达、基因克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球形细菌,革兰氏阳性菌。
它是人体常见的皮肤和黏膜共生菌,也是一种重要的致病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标准菌株中,ATCC29213、ATCC25923等菌株被广泛应用于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消毒试验等。
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的标准菌株,它们在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常见的微生物标准菌株,如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等,它们在不同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除了上述常见的微生物标准菌株外,还有一些特殊用途的菌株,如感染性病原菌、环境微生物等,它们在特定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使用微生物标准菌株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保证菌株的纯度和活力,避免污染和误用。
总的来说,微生物标准菌株在科研和应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的准确鉴定和合理应用对于推动微生物学研究和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介绍,能够增加对微生物标准菌株的了解,促进其规范应用,推动微生物学领域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标准菌株是细菌室室内质控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生物资源,我室的标准菌株主要来自省临检中心的发放和从卫生部临检中心以及国家菌种保存中心购买所得,为了让标准菌株能够得到合理的应用,特制定以下规定。
1.对每批购买的标准菌株要做好登记,包括菌种的菌名、编号、购买时间、保存地点、记录人等
2.每次使用标准品都应作好使用记录,包括标准品的名称、编号、使用时间等。
3.购买的标准品初次使用时,应大量增殖,然后分装在含10-15%甘油的胰蛋白胨肉汤中,-20℃以下保存。
4.新的标准菌株复苏最多不得超过三次,如超过三次将不在视为标准菌株使用。
5.标准菌株保存管一经溶化使用后,不得再次冻存。
本篇文章来源于检验在线/ 原文链接:/paper/manual/1OMDAwMDAwMDc1OQ.html
目的: 建立检定菌的管理制度。
范围: 检验用菌种的管理。
责任者: 化验员、中心化验室主任。
程序:
1、菌种接收
(1)检定菌由专人保管,此人须受过专业培训,有足够的菌种保存经验。
(2)根据检验品种的需要,由检定菌保管员制定购买计划,报中心化验室主任审核、质量部负责人批准。
(3)检定菌保管员在接收标准菌种时,须填写接收记录,并在保存菌种容器外加贴标签(内容为名称、编号、接收日期),妥善保管。
2、菌种的移植传代
(1)长久保存的菌种在启用时,要经移种至适宜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待生长后再行移种,如此连续2—3次,甚至多次,直至出现典型的形态和生化特征为止。
(2)保存的菌种须按规定时间进行传代。
(3)在检查或保存菌种过程中,遇有形态构造上有变异或污染菌等情况,需进行菌种移植分离培养以得到纯菌。
(4)移植传代时须核对编号、传代次数、传代日期、所用培养基等并记录。
每次移植传代后,要与原种的编号、名称核对,检查培养特征无误时方可再继续保存。
(5)传代次数必须控制,传代次数越多,突变的机率越大。
因此要尽量少传代,必须根据菌种保存情况规定最多传代次数。
第2页共2页
3、菌种原种须按标签或所附说明书妥善保存,并上锁,以保证安全,防止意外。
移植传代后的菌种于普通冰箱内2—8℃保存,每周检查一次冰箱温度、湿度,菌种管的棉塞是否松动生霉,有无异常,并逐次记录。
4、菌种的使用和销毁
(1)每次使用的菌种必须是培养后健康、生命力强、无变异的菌种。
每次使用菌种均须作记录。
(2)超过传代限度或经鉴定检查不合格的菌种,报中心化验室主任、质量部负责人审核批准后销毁灭活(加
热灭活),销毁灭活须由主任或其授权人和菌种保管员两人共同执行,并在记录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