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记读后感
《湘行散记》读后感15篇

《湘行散记》读后感《湘行散记》读后感15篇《湘行散记》读后感1他追求湘西干净纯粹相融相合。
上天,你为何要这样无情,对待这样一个无欲无求的文人?这是我读《湘行散记》时一直在心中的谜团。
沈从文先生14岁时投身行伍,浪访湘川黔边境地区,他一生还撰写《边城》《长河》,笔下勾勒人性美,生活美,这些故事原本基本上都发生在山重水复的湘西,朴实,平凡好似一层纱般的薄雾,盖去作者的苦,也给故事本身披上朦胧美的面纱,从这个故事自身的唯一与独特,加之作者创造的非凡,构造它。
他对它情有独钟,除去自己对家乡的深沉思念。
沈从文先生谈到自己说,自己从不遵循君子道德之路,唯有艺术家的探幽烛微的勇气。
他也就是凭这些对山、水、家乡,更是对湘的感情,好似无情地,被分割到另一个世界,他没有其他想法,他只是向往世外的生活,看似“玩世不恭”。
沈先生啊,你为何这么“大费周章”呢?你把情寄放于山水之间,你不知名利,更不图,你不晓政事,从古至今的文人们都面临,甚至是面对这样艰难的`选择。
现在诞生核心价值观,可你看看有多少人是真正领悟并做到。
施蛰存先生说你身上还有着“茵汉”混血青年的某种潜在意识的偶然奔放。
这一个,我茅塞顿开,现在成天享乐追求幸福的人是越来越多,还是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这不是事与愿违吗?沈从文先生至少有着清正,乐观的品质,即使他看似贫困潦倒,他同样高尚,他已经与这个世界融合,这篇散文诠释情感,沈从文先生从苦到幸福,是他与湘西、山水,更是家乡,坎坷人生的默契。
这样的文人是唯一的,他能渡过他的坎坷人生。
《湘行散记》读后感2《湘行散记》是沈从文两次重返湘西故乡的游记记述,给我们展现出湘西独具魅力的风光、风土人情以及底层人民的生活的艰辛。
湘西的人民是纯情的,善良的。
书中《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记录了一个充满“野味”的友人,他爱说脏话,能骂出稀奇古怪的字眼,就像一本活生生的辞典。
他讲着最不好听的话,但却对朋友有着最中肯的情谊,是一个真正的朋友。
湘行散记读后感(实用18篇)

湘行散记读后感(实用18篇)在这游记中,我领悟到了湘西之美: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缝隙之间,或蔓延到松树枝丫上,长叶飘拂,花朵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
“人人都知道那地方是武陵渔人发现的,有桃花夹岸,芳草鲜美。
远客来到,乡下人就杀鸡温酒,表示欢送。
”这更表达出了湘西景之优美,人之淳朴。
这样的湘西,叫我怎能不沉醉其中呢?当然,在游记中,我更多的,是领悟到湘西人的纯朴心灵。
书中,描写了许多水手,每一个水手,都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仰。
他们,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却只能拿到最微薄的工资。
水手这样的工作,是危险系数最高的工作,他们用的是最多的力气,而且,他们不仅是靠着力气,他们甚至是拿着性命去拼啊!在船上,死了人,对于船上的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了。
水手们从当上这个职位起,就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就算是这样,他们也任劳任怨,因为他们,担当的是全家的生活。
他们,有着最纯朴的心灵。
月光如水,照进了我的房屋,照在了桌上那本《湘行散记》上。
如果你细读这本书。
不难发现,书中有很大一局部都在写水手。
书中精细的描写,让我重新穿越回了20世纪,目睹了水手的生活。
当时,当船向上游走时,必须有一位水手跳入河中,不管天有多冷,水有多急。
稍有不慎,下场只有被大浪冲走,直接就殉职了。
他们还只能拿到几乎没有的收入,能填饱肚子就已经不错了!不过,当时有人同情这些英勇牺牲的水手吗?没有,对于官绅富豪来说,他们只是被看做一粒尘埃,在这世上,可有,可无。
他们哪里懂得劳动人民的艰辛?他们,只会享乐。
而不是像劳动人民那样,用双手去创造快乐、幸福。
在元朝,这样的现象也很严重:当时分为一、二、三、四等人。
四等人杀了一等人,非偿命不可,而一等人杀了四等人,只用付一头毛驴的钱即可。
好在,现在劳动人民的利益被彻彻底底的改善了。
随着科技的开展,水手们已不必下船冒着生命的危险拉船了。
而且,劳动人民已经与其他人平等了,可以幸福地生活。
死时,有一声浩浩荡荡的队伍来为他来送葬,劳动人民从一定的意义上讲,终于获得了在社会的生存权、平等权,面对这点,我非常快乐,同时也非常欣慰。
湘行散记读后感范文10篇

湘行散记读后感范文10篇《湘行散记》以普通平民的视角来写不同的故事,写出了许多有趣的小文章,读完感想甚多。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湘行散记读后感,供大家参考!《湘行散记》读后感生活在别处1934年年初,因母亲病危,沈从文自北平回凤凰探视。
据吴世勇编著《沈从文年谱》所述,沈从文于1月7日离开北京,先坐火车至长沙,继而在长沙转汽车至常德。
随后在旧友曾芹轩的陪同下于1月12日到达桃源。
往后十多天,沈从文坐小船沿沅水逆流上行,于1月22日抵家。
行船途中,沈从文每日给新婚妻子张兆和写信,报告行程及途中之见闻感想。
一路下来,共写了将近50封信。
回到北平后,沈从文以这些家信为底本,整理成散文多篇,陆续在报刊上发表。
后商务印书馆于1936年3月将《湘行散记》结集出版。
集子中的文章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展现了湘西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自发抗争。
《湘行散记》读后感我只去过张家界,领略过它的奇山异水、山川秀丽,查了资料,张家界与沈从文的故乡凤凰古城同属于湘西,那次我却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去凤凰古城。
但读了《湘行散记》,沈从文那质朴的文字,犹如涓涓细流流入我的心田,同样带我领略大湘西之美。
“人人都知道,那地方是武陵渔人发现的,在桃花夹岸,芳草鲜美。
远客到来,乡下人就杀鸡温酒,表示欢迎。
”一句话,体现出了湘西景之美,人之淳朴、好客。
当然,在沈从文的笔下,水手们的勇敢和努力、危险和卑微使我印象深刻。
沈从文在几天行船中,把目光投向了地位卑微的水手身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运。
“船只掯入急流乱石中,不问冬夏,都敏捷而勇敢的脱光衣裤,向急流中跳去,在水里尽肩背之力使船只离开险境”,他们担着身家性命,靠自己的苦力,赚取最微薄的工资,稍有不慎,就可能溺水而亡。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份工作的危险性,但为了担起家人的生活,他们也义无反顾,任劳任怨。
在沈从文的字里行间,劳苦人民展现出的质朴、本真的人性之美深深感染着我。
阅读《湘行散记》心得体会(优秀6篇)

阅读《湘行散记》心得体会(优秀6篇)阅读《湘行散记》心得体会篇1在图书馆闲逛着,目光无意间瞄到了一本《湘行散记》,呵呵,久仰沈老先生的大名,却从未读过他的作品。
好吧,就从这本开始吧。
翻开书本,一股古香古色的气息立即涌了过来,细腻的笔触,精简的图画,吸引着我继续前进。
书中描写的背景是湘西。
在这里有流淌着的清澈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纯朴却沦为的妇女;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听到粗犷纯朴的情歌和号子声;能赶上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见到热闹非凡的赛龙船。
到底是古镇,一些古老的土家族习俗还没有被现代文明迅速地淹没到无处寻觅踪迹的地步。
镇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样散居在沿河山上的,河岸两边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
沈老先生真是擅长用极为精简的笔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
在他的笔下,人是鲜活的,景是生动的,物是立体的。
哇哇,如此美景,如此纯朴的风俗,怎不令我向往呢?想找个机会去湘西,亲自去体验这样如天堂般的地方。
读沈老先生的*,使我了解湘西,挚爱湘西。
字里行间,我能够感觉到沈老先生那份热爱生活的情感。
沈先生年少即投身行伍,随军队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
然而他对生活还是如此热爱。
而我们呢,天天在工作学习中忙忙碌碌,只知道叫苦叫累,我们或许忘记了去发现身边一切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们失去了太多。
因此我们得端正生活态度,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
敞开自己的心灵,虽然我们对于漫长的历史只是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
我们可以选择热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活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追逐理想。
阅读《湘行散记》心得体会篇2想读《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
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军队辗转川黔湘边境。
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
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
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
湘行散记读后感

湘行散记读后感湘行散记读后感(精选10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湘行散记读后感(精选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湘行散记读后感篇1“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一个你自己。
”沈从文如是说。
在他看来,他的生活与思想皆由孤独而来。
然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幼时,檐溜滴落使他于孤独中思老;青年时,汤汤流水赋予他丰富的阅历,扩展了他的想象;再后来,在海的寂寞中他磨练出孤独心境;在海的广阔中他陶冶出豁达情操,可以说,他的整个人都是浸满了水的。
这一点在《湘行散记》中可谓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有了水,便有了船;有了船,便有了人;有了人,也便有了故事。
不同的故事中又淌着不同的沅水。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中的沅水是落着雪结着冰的,是让人一落水便透心凉的。
在《桃园与元洲》中,沅水是载着落花,满是芳香的,同时又是迷人心目的;于《老伴》在落日黄昏中,水落石出,不复当初,一些记忆便涌上心头。
读过沈从文的湘西水,我不由得思考自己的水。
谈到水,我其实是畏惧的,幼时,大人带我泛舟白洋淀,我为近距离接触荷花落入了水中。
临了,还不忘抓上身旁的大人一起落水。
长大些,我便陆续听到诸如水中有很可怕的寄生虫,有恐怖的海蛇这一类消息,这时,我便用人类总会畏惧未知的东西,这种说法来安慰自己。
再后来,即便大人告诉我,我八字全是土,水来土掩,大可不必畏惧那水,我也依旧不能释怀。
虽然江河湖海及骤雨这些“大”水让我畏惧,时刻警惕,但“小”水却是我最喜欢的。
若说“大”水能带走生命,带来破坏,那么“小”水便时刻滋养着生命,带来希望。
不提那句妇孺皆知的“润物细无声”,还有陶潜的“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春的细雨与秋的露水无一不体现着生命的繁荣,而给人一种虽已残春但生机不减的希冀之感。
与沈从文的深思不同,水于我便只是这些了。
湘行散记阅读心得体会(通用8篇)

湘行散记阅读心得体会(通用8篇)湘行散记阅读心得体会篇1世务艰难,歌声未歇,从《湘行散记》中,我能看到最为真实的中国人形象,在砥砺前行中轻快地活着。
而我始终坚信,能从如此温柔的人文角度来写人的,其内心一定是慈悲的。
湘西的粗鲁野蛮他看见,但却并非鄙夷,他用苗疆特有的爽朗和赤子般的温厚尊重这些的存在,尊重每一个认真活着的生命。
他从船上下来,走到土埂上,同湘西妹子唱着山歌,和年轻的纤夫亲亲热热地哼着粗蛮的小调,亦或是像豹子似的去找妇人。
呵呦,多欢乐!一河一船一书生。
他行在湘西山水里,路过别人的故事,呵手提笔,写给情人。
古人说诗词上乘讲究的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沈从文的文字三分随意三分灵气,其余下的尽是对故乡山水色的倾怀柔情,而作起*来,反倒像在作画,所有遗憾都在轻描中绘上了怜悯和惋惜。
他是通透的清楚的,也是朴实的温厚的,人行走在这大千世界,总有着无数招摇,无数光怪陆离,在宁静里取热闹,想来也是先生赤子之心的原因。
《湘行散记》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这个中国文人的人性关怀,在浆声橹影里,他听着艄公煎鱼的声响,为我们构造了一个有唐以来都欣然往之的桃花源。
史铁生说过,写作,就是为了生命的重量不被轻轻抹去。
而沈先生笔下清浅的湘西,随着社会改变已然星移物换,但*永恒,或许某一天,你内心滂沱大雨,无处躲避,可以去看看沈先生走过的山水,听听船舱下潺潺流水,和我一样去偷窥一场梦吧。
湘行散记阅读心得体会篇2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恰是一个阴雨蒙蒙的下午,手边尽是云气,起初倒的热水已经凉了,而我,好似做了一场黄粱梦。
沈从文老先生,别人言说他是赤子其人,星斗其文。
诚如是。
看完这本《湘行散记》已然是循着沈先生的脚步,细细赏过他的故乡。
艄公的橹歌还在湘西雾蒙蒙的水面上回响,吊脚楼上隐隐约约有姑娘清脆的笑声,太阳落尽,晕出半边夕烧的天,我行过山,行过水,去偷窥了一场梦。
说来有趣,沈从文,一个当过土匪的苗疆汉子,在这本书里倒是对湘西的山水倾尽了一切温柔,他从新婚燕尔中抽身,大抵是把眼前的黛山碧水都当做了张兆和的黛眉,杏目,于是这山这水,都成了他的情书,或许是给他的小妻子三三,又或许是给养育他的秀美湘西。
湘行散记读后感心得体会10篇

湘行散记读后感心得体会10篇湘行散记读后感怎么写?《湘行散记》是沈从文先生的一部作品,让大家了解到湘地的风土人情。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湘行散记读后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湘行散记读后感(一)阅读《湘行散记》,沈从文那质朴的文字,犹如涓涓细水,潺潺流入我的心田。
微波荡漾也泛起层层涟漪。
在这游记中,我领悟到了湘西之美: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缝隙之间,或蔓延到松树枝丫上,长叶飘拂,花朵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
“人人都知道那地方是武陵渔人发现的,有桃花夹岸,芳草鲜美。
远客来到,乡下人就杀鸡温酒,表示欢迎。
”这更体现出了湘西景之优美,人之淳朴。
这样的湘西,叫我怎能不沉醉其中呢?当然,在游记中,我更多的,是领悟到湘西人的纯朴心灵。
书中,描写了许多水手,每一个水手,都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
他们,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却只能拿到最微薄的工资。
水手这样的工作,是危险系数最高的工作,他们用的是最多的力气,而且,他们不仅是靠着力气,他们甚至是拿着性命去拼啊!在船上,死了人,对于船上的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了。
水手们从当上这个职位起,就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就算是这样,他们也任劳任怨,因为他们,担当的是全家的生活。
他们,有着最纯朴的心灵。
文中,还有一个特殊的职业——妓女,说到妓女,可能许多人都会鄙夷万分。
可是我们却不知道妓女背后的故事。
因为她们的丈夫早已死去,全家重任就压在她们的身上。
出于走投无路,才当上了妓女。
在她们饱受白眼时,又有谁知道她们背后的苦衷呢?飘渺的橹歌声中,扬起的是最真实而美丽的生命。
湘西人最纯粹的人性,深深留在我的心里。
湘行散记读后感(二)讲述了沈从文接到来信回湘西老家探望生病的老母途中的见闻。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湖南原是一个质朴、神秘而又不失人性之美的地方。
书本前半部分是沈从文给妻子张兆和的信。
信中表达了一路上对张兆和的深深思念。
信中的文字细腻、温暖而纯朴。
或许是受到美丽湘西的感染吧,信背后的沈从文显得那么细腻而充满温情。
湘行散记读后感

湘行散记读后感•相关推荐湘行散记读后感(通用20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湘行散记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湘行散记读后感篇1读了《湘行散记》,心中波涛起伏,就如同湘西的河道。
《湘行散记》,名虽似游行志记,但并非一般地记事,它向我们展示了湘西的美丽,但却带着一丝丝忧伤。
“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水手和拉船的人拿着微薄的收入,却干着危险的职业,吊脚楼的妇女因为社会的黑暗,迫于家庭生计而沦为妓女。
他们很卑微,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然而他们真的令人唾斥,令人看不起吗?沈虽在文中写出水手粗野,时常骂着粗话,写出妓女放荡,用下体服侍他人。
但沈更让我们知道他们的质朴、勇敢、耐劳、无私,以及他们在面对生活的河流时,没有逃避,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
没错!他们值得我们敬佩。
虽然他们可能没有渊博的学识,只是一个个普普通通,平凡,甚至可以说是卑微的人,但正是这些卑微的人,他们在滚滚而来的可怕无情的生活河流中,没有消沉,而是保留了一份纯真的希望,从而使自己保持纯粹的人性,依旧善良,质朴,他们很卑微,没有选择生活的权利,只能迫于无奈地去做水手或妓女,但他们选择了自己,选择了自己面对生活的态度,才使他们可以一直在污秽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纯真。
现在,社会已不黑暗,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
但仍有许多妓女,她们并非迫于无奈,而是希望可以此偷懒,虚度人生,但她们已完完全全失去了自己的纯真,这样的人才真正令人唾斥。
我向曾经那些卑微的人致敬,因为他们已尽自己的全力,去把握自己的生活,把握自己面对生活的态度,他们担当起了自己的责任,虽卑微,但保留了自己那份纯真的希望……湘行散记读后感篇2以为美是可以复制的,以为情感是可以移植的,殊不知沈大作家完了“心机”——唯美的湘西自然风光却承载了难言的黯然:“当前从窗口入目的一切,潇洒秀丽中带点雄浑苍茫气概”作者如是说,从武陵过桃源湘西美得令人自醉,但作者的内心却“我在沉默中意见”,多少无奈与猜度:这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是被湘西的山水浸润了,还是他改变了湘西山水的滋味?无从探究,只有一种内心的涩涩流动……可以肯定,作者是极度热爱湘西这片热土的:“这地方是个长潭的转折处,两岸是高大壁立千丈的山,山头上长着小小竹子,长年翠色美逼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湘行散记》有感
摘要:《湘行散记》作为从文先生的一部散文和书信集,在以流水般的文字描绘湘西山山水水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先生创作方向的缓慢变化,表达着他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对历史的思考,对未来的担忧。
关键字:沈从文湘西山水生命感悟
正文
再读《湘行散记》,又一次感受到了从文先生那如水一般的文字带着湘西的秀丽山水,带着浓浓的湘西风情,带着对生命,对历史的感悟静静流淌而过。
文字虽如水,过而无痕,却沉淀下了太多的叹息。
《湘行散记》收录了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湘行书简》、《湘西》及《烛虚》等作品,可以说贯穿了从文先生20、30、40年代三个时期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创作在纵向发展上,因表现形式的的差别体现出三个阶段的不同风貌,展示出从文先生对生命意义始终如一的探究。
《湘行书简》作于从文先生回家探母途中,是他与夫人张兆和的一组信札,以散文般的文字描写了先生归途中的所见所闻,后来的《湘行散记》即是根据这些诗意的信札写成。
仅仅是六篇散文,那条纵贯湖南西部的河流以及两岸的风光民俗人情,就被用清新优美的文字展现在世人面前。
沅水发源于云雾山,穿行于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之间,最终汇入洞庭湖。
沈从文乘船经过的是桃源与麻阳之间的一段,属于沅水的中下游,两岸风光秀美,但由于重峦叠嶂,交通极为不便,因而自古以来就养在深闺人不识,充满了神秘性。
沈从文的老家凤凰位于沅水中游,他在这儿长大,而从十六岁起他就随当地土着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这里的山川景色早已深深刻在他心里。
因而,他一提起笔,美丽壮观的景象就跃然纸上,“全河都是大石头,水却平平的,深不可测,石头上全是细草,绿得如翠玉,上面盖了雪,而小船就在这左右是石头的河中行走,实在让人感到妙不可言。
”“岸边偶尔出现以吊脚楼和石板街组成的村墟市镇,高矗两岸,巍然壮观”……沈从文的文笔胜于丹青,如水般流淌而过,一幅幅沅水两岸的秀美图景就被勾勒了出来。
他的文字是平实的,毫无刻意夸饰之处,往往寥寥几句就让人如闻如见。
而比风景更动人的,是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藏于心底融入血脉的对于家乡山水的倾迷爱恋之情。
然而,如果沈从文仅仅是描绘沅水两岸的自然风光,那么他与那些纵情于山林的文人雅士就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沈从文并不是为了描写风景而写风景。
他的风景,往往是做为沅水沿岸“人事”的背景而出现的。
他的笔墨更多地落在了在这条河上谋生、在河两岸生活的人的身上。
在沈从文笔下,那些有了酒喝就兴高采烈、行船如飞的纯朴的船夫,那些住在吊脚楼里敢爱敢恨、情意绵绵的女人,那些看到龙船比赛就高兴得大喊大叫的孩子,那些在矿山挖煤的“黑脸黑手脚”的汉子,那些勇敢而又和气的兵士,乃至于那些粗暴而又不乏豪爽的土匪,组成了沅水两岸特有的乡野人文景象。
有关他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的故事,是那么平常,却又那么撼人心魄。
沈从文对这些世代生活在高山峻岭之中、河流峡谷之间的人们是不乏深挚的同情之心的。
他为他们的“生活皆很悲惨”而难受,为“地方经济”的“一天比一天坏”而感到担心。
然而,读《湘行散记》,我们更多地感受到的是沈从文对这些人发自内心的感动:感动于“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负担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感动于他们“不管怎么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感动于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
从他们身上,沈从文感悟到了“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
他感悟到了什么?沈从文并没有具体说明。
但从他那平实而蕴涵激情的文字中,我们分明能听到他的心声:历史是一条河,它是由一代又一代像生活在沅水两岸的地位“低微”的山民那样的人群汇成的;也许他们一辈子都默默无闻,与豪华和辉煌无缘,但他们的为生存而生存的朴拙的人生同样是庄严美丽的。
壮美的风光和朴拙的人事交织辉映,贯穿于《湘行散记》全书的始终。
从那一篇篇文字里,我分明感到,虽然他已经远远离开了家乡,虽然他早已不是住在河边的顽童和辗转流动的土着部队的士兵,而成了一位颇有名望的着名作家,但他似乎还常常生活在沅水流域过去的梦里。
他用文字把湘西沅水流域构建成一个想像中的王国。
《湘行散记》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沅水流域的一部短短的生动的历史。
因了他的这些文字,湘西沅水流域过去某个时代的面貌与声音、恐惧和希望就永远保存了下来,并在一代代读者心中回荡。
而沅水,这个奔流于湖南西部崇山峻岭之中的普通河流也就和沈从文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人们谈到沈从文,自然会谈到他的有关湘西的文字,谈到风光壮美的沅水;而只要说到沅水,人们恐怕也不能不联想到《湘行散记》中的优美的文字和它的作者沈从文。
迥异于先生的小说《边城》、《长河》的牧歌氛围和乐观超越,在散文中透露出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意识——一种面对特殊的历史场域,透过表层的血与泪,体验一份人生的庄严。
那一篇篇如水般的散文,却能将尖锐的民族问题与社会矛盾,融汇在人事的叙述中,或反思文明与堕落的复合关系,或沉醉在爱的憧憬里流露出对爱的毁灭性的隐忧,或感动于原始生命的力量的同时流露着对原始生命活力无从改造与转移的忧惧。
我常常想,沅水作为一条河,不仅带给从文先生灵感和感悟,更带来了面对人生苦难的勇气。
晚年,先生因政治环境所迫,放下了手中写作的笔。
在以后的数十年里,他没有像许多文坛大师一样变成附庸于政治的文臣,而是默默地转而从事文物研究,并在这个新的领域里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果。
我想,使他能够面对磨难坚韧不拔的,正是那条静静流淌的长河,以及那些人,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