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方面论文3100字_古代文学方面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古代文学方面论文3100字_古代文学方面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古代文学方面论文3100字(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论文内容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现阶段,由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不足等多种原因,导致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学科认知水准低下、教学时间短缺、教学模式陈旧滞后、学习内容浅显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问题改革思路由于现阶段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对中国古代文学重视程度低下等多种原因,导致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学时严重缩减,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演变成了文学史论,古代文学作品选的内容课时不断缩减,甚至取消。
这与大学教育注重理论开拓,忽视知识积累、强调创新观点,忽视基础学习的教学理论有关,也反映了学术界和各院校存在浮躁心态和泡沫学术的常态。
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民族文化自信,教师应该辅助和引导学生加强对有关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史的认识,作品选的渗入更有利于让学生开拓眼界,接触更多的文学作品,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高民族文化自信的教育要求。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1.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课时减少,不能保证教学质量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独特的课程特征:教学时间跨度大、教学内容繁多,教学任务繁琐。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这一课程从时间跨度上来看,设计前后3000年的历史,包括的作家、作品更是不计其数。
其次,从设计学科上来看,中国古代文学这一课程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史学、哲学、美学和文献学等学科的内容,知识面广,内容跨度大,教学框架庞大。
但就现阶段来说,各院校注重理论实践,忽视知识积累、强调创新观点,忽视基础学习教学理论的教育背景下,导致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课时不断缩减。
虽然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是现在教学的发展趋势,但是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这样知识面广、内容跨度大、教学框架庞大的学科并不适用。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浅析古代文学论文写作古代文学论文一、研究者的阅读能力与层次:t1、阅读能力:t 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首先要过的是文字关。
因为古代文学作品都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只有多方面掌握古代语言的文字、声韵、语法等知识,能够自如地阅读古文,才能真正读懂作品内容。
以广为流传的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为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如果不明白其中的“城阙”“三秦”“五津”“宦游”“比邻”“歧路”“儿女”等字词的意思,是无法理解这首诗表现的内容的。
阅读能力还包括对作品内涵的领会能力。
譬如有时须了解等等,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要有相应的对策:如果针对考研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外找一些相关的历年考研试题,鉴赏作品同时,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来,使部分想考研的同学复习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的偏重点。
还可以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书,以便学生接触到更多经典的研究著作,对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面对部分未来要教中学的同学,因为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传统的模式存在问题,如何胜任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及如何适应并改变中学的教学,在教学中也可渗透并涉猎到相关的内容。
还有很多同学毕业要从事其他的工作,如文化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办公室治理文员、秘书工作,那教学时鉴赏作品的思维训练及领会精神内涵的层面训练、讲解作品中与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层面都对其走上工作岗位有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帮助。
《老残游记》这部小说教学目的的现代性,除了以上所言,体现的更多的是审美体验和现实意义。
ZG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对策的构建任重而道远,不断的在教学中反思、总结经验,并回馈到教学当中,使课堂教学质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需要全体教育者以科学合理的现代性教育观念为指导,以完善丰富的现代教学方法和内容为依托,运用到实际授课当中,使这门课程真正从传统走向现代。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引言古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作为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对于古代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将从文学发展背景、代表作品、艺术特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古代文学有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一、文学发展背景古代文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文化的演变密不可分。
自古以来,中国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替,每个朝代都留下了独特的文学遗产。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变迁,展现了当时人民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1.1 先秦文学先秦时期是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先秦时期人民的生活和感受。
《论语》、《墨子》等儒家经典也在此时诞生,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转折点,出现了众多优秀的文学家和作品。
代表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陆机的《文选》等,展现了人们思想的多样性和对社会变革的反思。
1.3 唐宋元明清文学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鼎盛时期,涌现出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
唐代的诗歌、宋代的词曲、元代的戏剧、明清时期的小说等各具特色。
代表作品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苏轼的《水调歌头》、汤显祖的《牡丹亭》、曹雪芹的《红楼梦》等,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二、古代文学代表作品古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留下了许多千古传世的作品。
这些作品既以其丰富的内容,又以其艺术的表现形式成为古代文学的代表。
2.1 《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来自不同朝代和地域的305篇诗歌,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爱情和社会道德观。
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根源”。
2.2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曹雪芹创作而成。
这部小说以贾宝玉等人物的命运为主线,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厚的人物刻画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辱起伏,被誉为中华文化的顶峰之作。
2.3 《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述了宋朝末年梁山泊起义军的英勇事迹。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
古代文学的研究不仅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篇论文主要探讨古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包括文学体裁的变化和文学内容的发展等方面。
古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先秦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的起源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为诗歌和哲学著作。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诗经》和《论语》等。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唐宋时期,中国文学达到了巅峰,出现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主要有诗歌、散文和戏剧等。
唐代的诗人杜甫、李白和宋代的诗人苏轼、辛弃疾等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传世之作。
明清时期,由于社会变革的影响,文学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仍然涌现出一些杰出的作品,如明代的杨慎、清代的曹雪芹等。
古代文学的体裁也经历了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先秦时期以诗歌和哲学著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括了风、雅、颂等不同类型的诗。
唐宋时期,诗歌继续发展,形成了绝句、律诗和长诗等不同的形式。
散文在唐宋时期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文学领域的重要部分。
明清时期的小说和戏剧成为了主要的文学体裁,其中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古代文学的内容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
先秦文学以表达思想和人生哲理为主要目的,其作品多以咏史抒怀、讽刺寓意为特点。
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则更加追求美感和艺术价值,其中大量的爱情诗和山水田园诗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折射,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色彩。
总之,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深刻的内容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对古代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根源和传统,同时也可以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古代文学论文(共10篇)

古代文学论文(共10篇)古代文学论文(一): 我的论文是古代汉语,不是古代文学.是具体的字,结构的分析.字体结构中,最原始的是“形”,象形,如甲骨文与金文(钟鼎文);其次是“音”,象声,后世所创的篆隶楷行草大都有其影子,隋唐之时才有“平上去入”的音声变化划分,之前能用而不能分,是一个难点;还有,“义”,古文学中讲的是本有义和象征义,不像现代文学里明朗区分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但又几乎随处可见其应用之处……希望能帮到你!古代文学论文(二): 什么叫论文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到了现当代,论文常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古代文学论文(三): 中国古代文学家文集.像《唐宋八大家文集》之类的.具有收藏意义的.附1:1.《楚辞学论文集》姜亮夫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22.《唐诗论文集续集》刘开扬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3.《唐诗论文集》刘开扬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94.《唐诗论文集》刘开扬著北京:中华书局,1961.65.《楚辞论文集》游国恩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16.《乐府诗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 1957.6,7.楚辞论文集游国恩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18.谁是诗中疏凿手:中国诗学研讨会论文集莫砺锋编 2023.7,9.两小山斋论文集罗〓烈著北京:中华书局,1982.710.唐诗论文集刘开扬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911.楚辞论文集蒋天枢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712.楚辞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 ,13.诗经研究丛刊: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十三辑中国诗经学会,河北师范大学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23.1014.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诗经学会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23.15.切问切.1981-2023:复旦诗派理论文集许德民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916.唐诗论文集刘开扬著北京:中华书局,17.东坡词论丛素轼研究论文集第一辑苏轼研究学会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8.李清照研究论文集济南市社科研究所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519.词学研究论文集 (1949-1979)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安古典文学研究室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20.中古文学史论文集曹道衡著.-新1版北京:中华书局,2023.921.李白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编.-1 中华书局/1964.4附2:1、《胡适学术文集》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8.2、《中国文学论丛》钱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83、《中国文学:古代与现代》王瑶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54、《中华文学评论百年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45、《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6、《戴震文集》中华书局/1980.127、《冯友兰先生纪念文集》陈岱孙,季羡林,张岱年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08、《王国维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5古代文学论文(四):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著作有哪些【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 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980年《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是在四卷本基础上精选编辑而成,共选中国古代、近代文学批评论文(含论诗诗)66种,其中先秦5种,两汉4种,魏晋南北朝5种,唐8种,宋10种,金1种,元2种,明9种,清11种,近代11种.书中按作者时代编次选录,入选各篇,其与文学理论无关部分,采取节录方式,并有注明.凡入选文字,均兼采各种版本加以校勘,正文以一本为主,于篇末注明版本出处.在每篇正文之后,有注释与说明文字.全书选目精审得体,注释重字词训释,浅易明晰;说明既能阐发文本大意,又能明其渊源流变,于初学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者,最为便利.文心雕龙注(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刘勰《文心雕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书,全书分上下两编,各包括25篇.上编前5篇带有导论性质,后20篇分述各文体特征与流变;下篇25篇主要讨论文学创作风格与批评的原则、方法,以及文学与时代的关系等,末篇《序志》为全书序言.范注以清人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为底本,参以孙仲容手录顾千里、黄荛圃合校本,谭复堂校本,日本铃木虎雄校勘记和赵万里校唐人残写本,并吸收了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等研究成果,进行校勘与注释.范注不限于疏通文句,凡与理解文本有关的文献,均详细引录,故与各种注本比较,最为详赡.书前附有铃木虎雄《黄叔琳文心雕龙校勘记》的“绪言”和“校勘所用书目”亦便于学者参考.诗品注 (梁)钟嵘著陈延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钟嵘《诗品》是一部专论五言诗及其诗人的文学批评著作,作者选择从汉到齐梁间诗人122人,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评第,并在作家作品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钟嵘提倡“自然”与“真美”的诗歌理论批评风格.陈注参照多种版本,进行整理,并作注释,清通简要,便于初学.书后附录“诗选”,系注者所辑录钟嵘《诗品》论及的作品,尤便于读者检核、参考.书末缀有注者跋语,对钟嵘选诗、评第略有论及,亦具启发意义.沧浪诗话校释(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严羽《沧浪诗话》是一部以禅喻诗、着重探讨诗歌形式和艺术性的著作.郭氏此书以明嘉靖本为底本,参考《诗人玉屑》所引加以校订,注释于胡鉴《沧浪诗话注》、胡才甫《沧浪诗话笺注》颇多节取,并兼采陶明《诗说杂记》中有关解释沧浪的论点.书前有“校释说明”,于沧浪之版本、观点作出简要的梳理与评价.书中依据原著《诗辩》《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部分顺序,分作“校”“注”“释”,校文多为考异,有纠谬之功;注文重在词语典故的出处,简要清明;释文在渊源探究与理论发明,兼具导读作用.书后附录严羽《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有助读者对严氏诗学观的了解.该书为目前和研究《沧浪诗话》最为详明的著述.原诗(清)叶燮著霍松林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叶燮《原诗》是一部推究诗歌创作本原、以反对文学复古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理论批评著作,分为“内篇”“外篇”,其中关于“正”与“变”、“识”“才”“胆”与“理”“事”“情”诸端探讨,均多真知灼见.霍氏校注,以《清诗话》为底本,用叶燮《已畦集》本校勘,对《原诗》进行校正、分段、标点、笺注.书前冠有“前言”,对《原诗》理论思想与风格作简要介绍与评价,书中笺注着重于引语的出处和有参考意义的材料,词语一般未作解析.艺概 (清)刘熙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刘熙载《艺概》是一部谈文论艺的理论批评著作.作者讨论文艺涉及范围极为广泛,全书包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部分.刘氏在《叙》中自谓其评论方法是“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即用简炼的语言,作突出重点的评论,通过“触类引伸”,来显示复杂的内容.综观全书,尤其是论文、诗、词、赋的部分,其对作家作品的评定,对文学形式的流变,对艺术特征的阐发等,时有卓见确论.该版《艺概》,系王国安依据清同治十二年(1873)原刊本整理,加以标点,对原本个别错字,亦予纠正.书前有王国安所撰“前言”,对原书有条分缕析的介绍.人间词话新注王国维著滕咸惠校注齐鲁书社1982年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人间词话”,下卷为“人间词话附录”.上卷系根据王国维《人间词话》原稿本整理而成;下卷系辑录《人间词话》以外的王氏零星论词言论.全书有“校”“注”两部分.“校”说明与其它版本(特别是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徐调孚注、王幼安校订本作比较)文字重要不同之处,可见作者对史料的掌握程度和对文献的精审态度.“注”是参照旧注加以补充修订而成.其引文亦能注明出处,使人一目了然.书前有周振甫《序》和滕咸惠自撰的论文《略论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其中滕文于《人间词话》的“境界说”以及所表现的美学思想,论述较详,可供读者参考. 谈艺录钱钟书著中华书局 1984年《谈艺录》系钱钟书的一部以探讨我国古代诗歌艺术思想为主的说诗谈艺著作.本书为1984 年开明书店初版的修订本,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原书旧貌,仅稍有删改润色,计91条;下编乃对旧作进行逐处修订与增益,是为“补遗”,计18条.作者在新版《引言》中说:“上下编册之相辅,即早晚心力之相形”,可见此书堪称集作者一生谈艺之精髓.钱著对中国古代诗歌之本事、考据、风格、理论多有涉及,然综观其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因小见大,如作者采用古代诗论评点方法,从细微入手,却能于中阐发诸如唐、宋诗之分类的重要理论问题.二是博中取精,亦即作者立条极为博杂,然对所及问题的认识,如“诗乐离合”“桐城诗派”等,皆极为深透.三是中西合壁,这于书中引录文献与理论思想,均可见作者融会中西文化艺术的学养.该书知识丰厚,论析精辟,是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必读佳作.古代文学论文(五): 国学经典读后感论文500字以内《西游记》读后感《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一朵怒放的齐葩.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如此之宏著怎一个"梦"字解决呢不错,《西游记》它的艺术成就,人物塑造,思想内容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而在这儿,我只从弗洛伊德的"梦"论入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解析《西游记》.为了能使《西游记》的创作与梦联系上,我们先来看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创立初期,由于他得天独厚的文学素养,他选择了与"语言"有密切联系的"谈疗法"来救治他的精神病人.在他看来,精神病人被封闭压抑了的内心障碍,可以经由语言交谈而得以宣泄或净化.可见,精神分析学说在初期阶段就与文学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重视,考察病人的语言反应到对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语误,笔误,读误的心里分析,在向前跨出一步,就与作家的文学创作现象联系到一起了.这种联系实际上在标志着精神分析学说诞生的《梦的解析》(1900)一书中已显出端倪.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方法推衍至文学创作上来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将作家与精神病患者联系在一起,而这一联系的桥梁就是"梦".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写作也是在做梦,只不过是在非睡梦状态下作梦,因而他的作品也是他内心无意识本能的变形显现,欲望的替代满足.我们往往会说自己作的梦是混乱,荒谬的,完全是一种变了形的东西.古代文学论文(六): 古典文学有哪些?(加作者)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孔子整理。
古代文学历史论文3600字_古代文学历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古代文学历史论文3600字_古代文学历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古代文学历史论文3600字(一):宋玉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历史贡献论文摘要战国后期著名的文学家宋玉当生在屈原之后,出身贫寒,在仕途发展上一直不顺利,但他在文学创作领域硕果累累,在古代文坛的地位十分重要,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难以磨灭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战国时期;宋玉;文学宋玉,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辞赋作家,后世常将他与屈原并称为“屈宋”,宋玉在赋体文学上的成就可谓是空前绝后,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拥有很高的地位。
近代因种种原因,宋玉的人品为人受质疑,事实上,宋玉常常通过自己的作品向君主劝百讽一、托物讽谏,希望可以达到政治清明,长治久安的目的。
此外,宋玉还首创了悲秋的文学主题,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位对女性大胆描写的作家,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文坛风流,仕途落寞宋玉,约生活在公元前298年—前222年左右,又名子渊,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辞赋作家,其艺术成就极高,与同时期杰出楚辞作家屈原齐名,被后世并称为“屈宋”。
尽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相当的地位,但关于宋玉的文献记载极少,无论是生卒年月,还是仕途履历,都莫衷一是。
关于宋玉较早的史料记载,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虽不过寥寥数语,但因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因此这段简略的记述,也成为后人评价宋玉的主要依据[1]35。
西汉韩婴所著《韩诗外传》中记载了宋玉因其友而见襄王,襄王待之无以异,乃让其友;而西汉经学家刘向在其编撰的《新序》一书中,也认为宋玉因其友以见楚襄王、事楚襄王而不见察;东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习凿齿在其所撰写的人物志《襄阳耆旧记》中记载宋玉“始事屈原,原旣放逐,求事楚友景差。
景差惧其胜己,言之於王,王以为小臣”。
虽然宋玉的生平已不可以考,但从上面为数不多的记述中,仍然可以看出宋玉出身低微,虽然儒雅风流,长于词赋、通晓音律,却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充其量只能说是楚襄王身边一个没有什么实权的文学侍臣。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我国古代文学辉煌灿烂,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她历史悠长,光彩夺目,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文学经典形象和故事,因此我国古代文学经典是我们当代人值得不断学习、探索、挖掘的富矿。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一:国学古代文学论文摘要:一般情况下,学术史包括学术人物、学术事件、学术流变等,从学术史角度,对国学与古代文学进行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国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
关键词:国学;古代文学一、从学科史视角对国学与古代文学进行认识在我国古代文学的不断发展中,“文学”在很多典籍中出现过,例如:孔子的《论语》就是比较经典的古代文学。
在汉代时期,“文学”也被称作是“文章”,是一切书面行为和作品的统称。
由此可见,古代文学和国学在早期时候没有明确的被区分开,古代文学既包括现代人公认为文学的相关题材,也包括部分不属于文学的体裁。
因此,从学科史的角度对国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发现,部分研究者给以的解释是古代文学属于国学范畴,但是,实际上古代文学和国学又存在一定差异。
二、从研究史视角对国学与古代文学存在的异同进行分析从国学与古代文学的研究范围来看,国学研究的是词句、文理、考据等,是对事物的本真进行分析和辨别,主要包括文字学、版本学、辨伪学、目录学、训诂学和校勘学等多个方面。
从古代文学的作品来看,主要分为先秦、秦汉到唐代、唐代到元末、明初到五四运动这四个时期,其中,诗、词、歌、赋、传奇、小说等都是古代文学的体裁。
在国学与古代文学的相互影响下,中国文学文献学的形成,给目录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主要包括刻印、排版、辨伪、检索等,对中国文化发展带来极大影响。
由于国学与古代文学的研究角度各不相同,一样的作品会产生不一样的研究效果,从两者的研究方法上来看,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在对《诗经》进行研究时,国学研究的是其中的目录,古代文学研究的是各种词赋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范文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范文古代文学作为我国文学教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个人素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一:古代文学《试论中国帝王文学》从类群的角度来划分中国古代文学,长期以来我们看到的有民间文学、妇女文学、宫庭文学或者贵族文学等,还有臣妾文学和圣哲文学等提法。
然而,一个十分显著的文学类群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是帝王文学。
不过,主要从经济效益着眼的世俗的看重如出版帝王诗集、文集的现象也有一些,但都谈不上深入的理论认识评价。
在中国文学经二十世纪初开始质的大变革至今历经百年、正待飞跃发展为新的中国文学伟大形态的今天,应当从文学自身本质规律出发来解析这一独立于中国文学主流但又起着特殊作用的文学类群。
一、一种独特的中国古代文学类群中国古代帝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群是一种十分独特而又悠久的客观存在。
在先秦文学中,帝王文学的现象已经非常突出。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有名姓的文学作品竟然是帝王文学。
《古诗源》一书的开头,第一篇作品就是舜帝的《南风歌》。
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是,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画"出了我国哲学和文学融为一体的最早作品——八卦。
在我国第一部政治议论散文集《尚书》中,收集了孔子这个伟大的教育家和编辑家之前历代帝王中产生的最有名的文章,如《尧典》、《大禹谟》、《秦誓》等。
而在孔子编辑的文学教材《诗经》中,包含了不少帝王所作的诗歌。
在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社会中,皇帝重视“文武之道",大都有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
诗歌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表情达意的工具,作为“万物皆备于我"的帝王自然也不例外。
从中国文学史上看,封建专制社会自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起,汉高祖刘邦、楚霸王项籍、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有名的帝王,尽管“稍逊风骚"、“略输文采",但还是大都有诗歌创作传世。
帝王之中,也应当包括农民起义领袖中自立为帝的黄巢、洪秀全等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漂泊流落的辛酸,刻骨铭心的离别——周邦彦词《兰陵王·柳》浅析摘要:周邦彦是北宋婉约派词的集大成者,《兰陵王》为其词作代表。
《兰陵王》又题作咏柳,但非咏物词,而是托柳起兴,借柳言别,抒分别之恨,发离情之苦。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景与情“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
词人正是将所发之情融于所见之景,所以读之才始觉感情缠绵,委婉凄切。
关键词:周邦彦婉约词派离别一、周邦彦生平周邦彦,字美成.自号清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神宗元丰二年(1079)入京为太学生。
六年(1083),献《汴都赋》,得到神宗的上市,擢升为太学正。
哲宗时期,出任庐州(今安徽合肥一带)教授,知溧水县(今属江苏),累迁至秘书省正字。
徽宗时期,曾知隆德府(今山西长治一带)、明州(今浙江宁波一带)、顺昌府(今安徽阜阳一带)等,并曾在湖中任秘书监、提举大晟府。
他精通音律,创制新曲甚多,对于词调的繁衍有卓越贡献。
其词以羁旅闲愁、离别相思等题材为多。
言情体物,善于铺叙,风格典雅,格律精审,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也被尊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
词集有《片玉词》、《清真集》等不同名目版本。
《片玉集》有宋陈元龙注,朱祖谋刻入《彊村丛书》。
今人罗忼烈著有《清真集笺》。
《兰陵王·柳》,把将离之情,既去之思,居者与行者,旧恨与新愁,人和物,情和境,浑然融为一气。
邦彦词音律严整,格调精工,多创新调。
二、作品创作概述(一)主题格调周邦彦一生虽然没有遭受苏门词人那样沉重的打击迫害,但仕途也不得意,几度浮沉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流落的辛酸。
“冷落词赋客,萧索水云乡”(《红林檎处》),正是他生活处境和心境的自白。
而“飘零不偶”(《重进<汴京赋>表》)的羁旅行役之感也称为他次做的主要主题(如:《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这种漂泊的孤独疲倦和憔悴失意,是周词的情感基调。
即使是重返汴京在朝中为官时。
他的心情也是一直是压抑苦闷的,此种充满着“谁识京华客”(《兰陵王》)的孤独和“自叹劳生,经年何事,京华信漂泊”(《一寸金》)的悲伤,潜在地反映出北宋亡国前夕士大夫悲观失望的心理。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柳永等宋初的词人的咏物词,主要是描摹物态,图形写貌。
苏轼的咏物词,开始将状物与抒情结合在一起,但他所做的咏物词并不多。
周邦彦所写的咏物词既丰富,如咏新月、春雨、梅花、梨花、杨柳等,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辈、情场失意之苦雨所咏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的重寄托开启了门径。
(二)章法结构周邦彦词的章法结构主要是从柳永的词变化而来的。
柳词善用铺叙,但大多数都是平铺直叙,一般为时空序列的结构,即按似的发生、发展的顺序来组织次的结构,虽然明白晓畅但失于平板单一缺少变化。
周词也长于铺叙,但他变直叙为曲叙,通常是将顺叙、倒叙和插叙错综结合,时空结构上体现为跳跃性的回环往复,过去、现在、将来和我方、他方的时空场景交错叠映,章法严密而结构繁复多变。
如他的名作《兰陵王·柳》,此词别情中透着表博得疲倦感。
第一片写自我的漂泊,第二片写目前送别情景,既有往事的回忆又有别后愁苦的设想。
第三片又由眼前景象折回到前事。
今夕回环,情、境、事交错,备极吞吐之秒。
周词的铺叙还善于增加并变化角度、层次。
他能把意思感触、情绪向四面八方展开,有曾诚深入地宫托刻画,使情思毫发毕现,如他的《六丑·蔷薇谢后作》。
这首词写惜花之情,但却多方铺垫,千回百转。
首先从时间的角度写花落春去,客中未及赏春,已是怅惘;而留春不住,怅惘又更深一层。
再从空间的角度多方面描写寻觅落花的踪迹,见出惜花的神情。
“似牵衣”一句不写人惜花,反写花恋人。
插戴残花,劝花莫随波流去,又是分别从行为动作、心理愿望两角度虚实结合地表现出缠绵不尽的怜惜。
文笔跌宕,变幻多姿,将一缕惜花情思表现的淋漓尽致。
周邦彦不仅能自筹伟辞,更加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使之浑然天成,如从己出。
晏几道、贺铸也善用前人语句,但他们往往是一首词中偶尔化用一两句,而且主要是从字面上化取前人诗句,后者是一字不改地全句嵌用,再或是句法不变而略该几字。
但周词趋势一首词中化用数句,不仅从字面上化用前人诗句变成新的语言,更能从立意上点化前人的诗句而创造出新的意境,从而把它发展为一种完备的语言技巧。
最典型的是他的《西河·金陵怀古》,整首词系化用唐·刘禹锡《金陵五题》的《石头城》、《乌衣巷》、和古乐府的《莫愁乐》三首词而成。
与重新组合,意境更饶新意。
(三)音律词调周邦彦与柳永一样,也擅长自度曲。
调美、律严、字工,是周词在音律方面的特点。
他新创自度的曲调共五十多调,虽然创调之多不及柳永但他所创的词调,如《瑞龙吟》、《兰陵王》和《六丑》等,声腔圆美,用字高雅,更符合南宋雅士尤其是知音识律者的审美情趣,因而收到更广泛的遵从和效法。
沈义父《乐府指迷》中曾说:“凡作词,当以清真为主。
盖清真最为知音,且无一点市井气。
”周词音律和谐,注重词调的声请与宫调的音色协调一致。
宫调不同,声情各异。
为使音律和谐,周词审音用字非常严谨。
他用字不仅分平仄,而且仄字中的的上去入三声,使得语言字音的高低与曲调旋律的变化密切配合。
另外周词与杜诗一样,都特别擅长用拗句【1】,在拗怒中追求音律的和谐统一。
这一方面似的字声的错综使用能更恰当地表达喜怒哀乐的不同情感,另一方面也是为加强神情顿挫的美感,而且适应歌唱者的自然声腔和乐曲旋律的需要音律上做到拗怒与和谐的矛盾统一,是清真词的独创。
所以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说,读清真词,“文字之外,须兼味其音律。
”“今其声虽亡,读其词者,尤觉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曼声促节,繁会相宣,清浊抑扬,辘轳交往。
两宋之间,一人而已。
”三、《兰陵王·柳》浅析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周邦彦是北宋婉约派词的集大成者,《兰陵王》为其词作代表。
《兰陵王》又题作咏柳,但非咏物词,而是托柳起兴,借柳言别,抒分别之恨,发离情之苦。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景与情“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
词人正是将所发之情融于所见之景,所以读之才始觉感情缠绵,委婉凄切。
这首词的词调是自度腔,是他所创的新声,写于作者最后一次出京时。
周邦彦从哲宗绍圣四年到徽宗整合元年即(1097—1111)的15年间,实在汴京任职。
政和二年出知隆德府,五年徙知明州。
六年入为秘书监,进徽猷献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据他所作的词记载,他三进三出京城。
在这近二十年间,他可能还有短时间的离京入京。
但这首词是他最后一次出京所作。
词中托柳起兴,抒写了伤离别恨之情和身世飘零的喟叹。
词人一开始便借柳起兴:“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柳”和“留”谐音,折柳送别,古已有之。
如隋唐·无名氏《送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这里,词人亦袭古风。
长堤之上,齐齐排列的柳舞烟弄碧,多少次看见这善解人意的柳枝向将登程远去的人们拂水飘絮,绵绵送行。
夏归冬至,年去岁来。
在这送别的长亭,在这起程的隋堤上,为友人的远行应折了多少杨柳的柔枝啊!“柳阴直”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
时当正午,日上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此其一。
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此其二。
“柳阴直”三字还有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
“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
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像丝一样。
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自己的美。
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另外“烟里丝丝弄碧”,极写柳之姿态婀娜,一“弄”字,写出柳似乎是在作弄人,自己漫不经心却能使多少人、多少次、多少年在柳生柳老之际,造成离别。
以上写的是自己这次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
但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为汴河是隋朝开的,所以称隋堤。
“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
谁送行色呢?柳。
怎样送行色呢?“拂水飘绵。
”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这是词人于无奈中发自心底的哀唱,也是词人对现实不满的慨叹,饱含着多少的辛酸啊!从而为原本伤感的离别更增添了几分凄凉。
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的怅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
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呢!接着,词人撇开自己,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
此时此刻,词人登高堤远眺那遥远的故乡,别人的回归也触动了词人那颗脆弱而敏感的心,也牵引着词人那永远不老的乡情: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知那遥远的故乡又将是怎样的一种风景?此时此刻又有谁能理解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游子的怅惆和忧愁呢?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
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
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词分三片,到此为止为上片。
上片大写特写柳,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铺写离别之情。
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
“闲寻旧踪迹”这一句读时容易忽略。
那“寻”字,并不是在隋堤上走来走去地寻找。
“踪迹”,也不是自己到过的地方。
“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
“踪迹”指往事而言。
“闲寻旧踪迹”,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
为什么说“闲”呢?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
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
这就是“闲寻”二字的意味。
这就是“闲寻旧踪迹”。
此时周邦彦又想起了什么呢?“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有的注释说这是写眼前的送别,恐不妥。
眼前如是“灯照离席”,已到夜晚,这里的“又”字告诉我们,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地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
而“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
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
岁月匆匆,别期已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