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的清教思想
论《红字》中的清教思想

论《红字》中的清教思想作者:李文悦来源:《文学教育》2015年第12期内容摘要:霍桑的《红字》是一部充满了神秘清教思想的作品。
他一方面将清教的道德观念作为认识社会的基准,渗透了清教的“原罪”与“自我救赎”的意识;另一方面他又抨击清教苛刻的教条对人性的摧残和迫害。
本文主要通过对三位主人公的分析研究,探讨《红字》中原罪与自我救赎的思想以及霍桑对社会命运的思考。
关键词:《红字》清教原罪自我救赎纳撒尼尔·霍桑共创作了一百多部短篇小说,及四部长篇,是美国十九世纪影响力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之一。
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渗透着具有神秘色彩的清教思想,其中《红字》极具代表性。
一.“原罪”意识在清教思想道德观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的即“原罪”意识,它认为人生来皆是背负罪恶的。
而霍桑出身于清教世家,加之他很早就关注并研究新英格兰的清教史,因此早年时期他心中就孕育着一种这样一种观念——他也认为每个人的心中普遍有着与生俱来、无所不在的“恶”。
从而霍桑善用犀利而敏锐的眼光去挖掘人类心中“恶”的根源,探讨人类的道德问题。
“原罪”的宗教观便是他作品中最常表达的主题,旨在揭示人类的罪恶。
《红字》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身上都背负着他们各自的“罪”。
海丝特胸前的红字“A”象征着她与牧师丁梅斯代尔所犯下的“原罪”。
“A”为“adultery”的首字母,意思是通奸。
尽管海丝特极力想要庇护自己的心上人,却依然犯了欺骗罪;丁梅斯代尔牧师因畏惧惩罚,隐瞒了自己的罪恶,继续留在圣职上,既亵渎了上帝,又欺骗了教民;齐林沃思的罪则表现在他发现海丝特的不忠罪行之后,进行了疯狂的复仇,对牧师的心灵不断折磨,最后俨然成为一个“恶魔”;就连最天真无邪的小女孩珍珠都是“……罪恶的情欲泛滥中开放的花朵”,这更加强烈地体现了霍桑想要传达的“原罪”意识。
二.自我救赎意识霍桑在《红字》中对清教的某些信条给予了肯定,他认为上帝是仁慈博爱的,人人都有自我救赎的可能。
他主张人们必须正视罪恶,通过虔诚的忏悔和高尚的品行来完善自我,洗刷自身的罪恶,从而得到救赎。
霍桑的《红字》中的清教思想分析

霍桑的《红字》中的清教思想分析作者:冯楠来源:《商情》2010年第06期[摘要]本文通过对《红字》中人物心态的综合论述,来说明清教信条对主人公积极的感化作用:人人都是有罪的,通过救赎来达到一种精神的超脱。
我们能看到清教在净化人们灵魂的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清教教会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言。
但同时其旧时期的严酷性使霍桑产生了彷徨,复杂的心态,也抨击谴责了清教的残酷的条例和律令。
[关键词]清教救赎严酷性彷徨复杂的心态纳萨尼尔•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
他生活在宗教气氛浓厚的新英格兰地区,深受加尔文教宗教神秘主义观点的影响。
清教徒主义教导说,所有的人都是完全堕落,需要不断的自我检查。
但是Because man had broken the Covenant of Works when Adam had eaten from the Tree of Knowledge, God offered a new covenant to Abraham's people which held that election to Heaven was merely a possibility. In the Puritan religion, believers dutifully recognized the negative aspects of their humanity rather than the gifts they possessed. This shadow of distrust would have a direct influence on early American New England and on many of its historians and writers, one of which was Nathaniel Hawthorne.由于清教自身的复杂状况,霍桑对清教的态度也是复杂的。
浅析清教思想对霍桑的影响

浅析清教思想对霍桑的影响论文关键词:霍桑清教主义清教徒《红字》原罪论文摘要:纳撒尼尔·霍桑并不是一个清教徒,但是清教主义的思想却对他影响深远。
一方面,他承认清教主义对人性的压抑和迫害;另一方面,他又坚信清教主义的诸如“原罪”等教义,主张人生来就有罪恶,应该自我救赎。
这种矛盾思想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获得了很好的体现。
一清教主义是从殖民地时期开始便深深刻在美国历史上的一个不容忽视和忘却的烙印。
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清教主义思想对于美国思想及文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
可以说,如果对清教思想没有一定的理解,那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美国及其文学。
而对霍桑和他的代表作《红字》来说,清教主义更是不可回避的一个解读视角。
本文将从清教主义的兴起、它与霍桑的历史渊源,以及在《红字》中霍桑对清教主义的态度等方面来看一下清教思想对霍桑的影响。
二(“清教思想/清教主义)(Puritanism)”一词是由“清教徒(Puritan)”衍生来的,是人们对清教徒思想和行为的概括。
“清教徒”一词源于拉丁语Purus,意为清洁、纯净。
清教运动产生于16世纪后半期。
在亨利八世与罗马天主教会决裂后,英国国教成了以国王为首的维护国王统治的工具,教会内部仍然腐朽不堪。
16世纪后期,教会一部分虔洁信徒提出要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残存因素,他们的主张被称为“清教”,他们则被称为“清教徒”。
他们要求在信仰上只以新约圣经为准则,而非以教会或所谓传统制度作为信徒应当遵奉的权威。
他们特别强调教会必须是具备圣经所示条件的真宗教和圣洁无疵的真教会。
清教对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起过重要的作用。
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著名的五月花号(Mayflower)来到美洲的普利茅斯建立殖民地,他们是英国第一批新大陆移民,是150年后美国大多数人民的祖先。
美国宗教历史学家偑里·米勒(Perry Miller)这样描述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他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他来到新大陆为了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和拥有选举权的王国……”从殖民地时期开始,清教主义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等各方面都给予了深远影响。
从小说《红字》看霍桑的清教思想

比较缓慢。最早发表的关于北美的作品是游记、日 记之类的文字,作者都是英国人。英国殖民地建立
之后,统治者利用宗教,主要是清教主义作为控制
殖民地思想意识的主要手段,因此许多出版物是关
于神学的研究。殖民地时期许多作品尽管文学性 不强,但它们都为19世纪的美国文学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RlIland,mchard
HiBtory 0f 22.
字在珠儿身t,便是“天使”(An耐)的象征,从而具
备了更积极的合义。恰恰是在这个含义上,寄托了 作者美好的理想。 故事中真正的反派角色是齐灵渥斯,这个所谓 的学者和纯智慧的化身。他是清教社会男权意识 形态的最坚决的维护者,红字的制造者。他就像是 魔鬼和幽灵一样,去刺探和折磨人心。他犯了不可
力。可以说,如果对清教思想没有一定的理解,那
后,麦尔维尔、豪威尔斯和很多其他作家纷纷尝试
这种手法,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技巧成为了美国文学
中的普遍实践。因此,美国文学是清教传统影响下
的产物,而美国的作家2005一12—11 作者简介:王风华(1980一),士,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研究方向:美国文学和英语语 言学。
美国生活中的一个统治性因素。清教主义是清教 徒的思想和他们所信仰的教义。清教的历史观建 立在基督教理论和原则之上。清教徒信奉严格的
清教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教义,更是一种文化氛围, 对美国性格和美国文学有根深蒂固的影响。无论
是殖民地初期文学中的宗教狂热,还是传奇浪漫主
义文学中有关清教主义原罪等观念的叙述,抑或是
宗教和道德原则,他们接受“命定论”,“原罪说”,
“完全的堕落”和“通过上帝的仁慈所带来的有限的 救赎”这些教义。清教徒显著的特点是对于宗教和
浅析霍桑《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的清教主义

浅析霍桑《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的清教主义
霍桑是19世纪美国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涉及到美国社会的多个层面,其中《七个尖角阁的老宅》是其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描写了一个被扔到废弃房子中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阐述了清教主义的核心概念。
在霍桑的小说中,清教主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取决于它在新英格兰地区对人们的影响。
清教主义信条认为,上帝已经选定了那些将在最后的审判日获救的人,而其余的人将在地狱中度过永恒。
这种信仰体系对新英格兰地区的形成和文化价值观的确定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小说中,霍桑通过几个角色来传达这个思想。
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修道士,他发现自己被扔到了一个废弃的房子里,这让他很不满,但他不能反抗。
通过在该房子的墙壁上刻画自己的名字,他意识到神已预定了他的归宿。
他还意识到,即使是废弃的房子也是上帝的一部分。
这种观点表明,对于拥有清教主义文化背景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被认为是上帝安排的。
此外,小说中的另一个角色是一位老的神职人员,他沉迷于研究人类的罪恶和上帝的惩罚方式。
他的思想对主人公的旅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他开始思考自己的罪恶。
这个角色反映了清教主义信仰中的好奇心和责备,常常导致人们对自己的过失过于苛刻。
在小说中,该角色通过他的思想探讨了罪恶与赎罪的关系,所以他被认为是一个复杂的人物。
总之,霍桑的小说《七个尖角阁的老宅》通过主人公的旅程和几个角色的互动来传达清教主义的核心概念。
这个小说描绘了清教主义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这是理解新英格兰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浅析霍桑《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的清教主义

浅析霍桑《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的清教主义《七个尖角阁的老宅》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经典之作,小说以清教徒的信仰和道德观念作为背景,描绘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
清教主义对于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具有深远的影响,下面将对《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的清教主义进行浅析。
清教主义对于小说中的宗教氛围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清教主义是17世纪英格兰宗教改革的产物,其信仰注重对圣经的严谨解释和信仰的纯洁。
在小说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清教主义的宗教氛围,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层神秘而沉重的氛围。
尖角阁老宅本身就是一个代表着清教徒信仰的象征,在那里发生了一系列神秘的事件,如七个尖角阁的秘密、小堂勐的诞生等。
这些事件都与清教主义的信仰和禁忌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加深了宗教氛围的厚重感。
清教主义对于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塑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小说中,男主角马修和女主角艾莉丝的性格和行为都受到了清教主义的影响。
马修是一个清教徒,他身上体现出了清教徒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对信仰的忠诚。
而艾莉丝则是一个被清教徒道德观念束缚的女性形象,她被迫与清教堂中的小堂勐结婚,并深受清教徒的道德规范所困扰,最终导致了她自残的悲剧。
这些人物的塑造正是由于清教主义在17世纪的美国社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作者通过塑造这些人物,展现了清教主义对人们性格和行为的深刻影响。
小说中也揭示了清教主义对于道德观念的影响。
清教主义崇尚道德的纯洁和正直,小说中的人物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常常受到了清教徒的道德观念的束缚。
小堂勐因为不愿意放弃艾莉丝而遭受了道德的质疑,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命运。
在这个故事中,清教主义的道德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物的命运和人生选择,进一步揭示了清教主义对于17世纪美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小说中还通过清教主义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问题。
在《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霍桑通过清教主义的宗教氛围、人物性格和行为、道德观念等方面,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中清教主义弊端的存在。
浅析霍桑《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的清教主义

浅析霍桑《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的清教主义1. 引言1.1 霍桑及其作品简介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是19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以其深邃的思想、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霍桑的作品涵盖了小说、短篇小说、散文和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红字》、《丰年祭》和《七个尖角阁的老宅》等。
《七个尖角阁的老宅》是霍桑的一部重要作品,讲述了一位年轻画家登尼森(Holgrave)在一个古老的七角阁老宅里发生的故事。
作品中充满了神秘、阴郁、悲剧等元素,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宿命、罪恶等主题的探讨。
霍桑在作品中对清教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描写,通过对登尼森一家以及其他人物的塑造,展现了清教主义在当时社会的影响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制约。
通过对清教主义的探讨,霍桑试图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种种弊端,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思考。
2. 正文2.1 霍桑对清教主义的描写在霍桑的作品中,清教主义经常被描绘为一种压抑和严格的信仰体系。
霍桑通过《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的角色和情节,深刻描绘了清教主义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在小说中,角色们经常被清教主义的道德规范所束缚。
他们生活在一个严谨的社会中,必须遵守严格的信仰原则和行为准则。
这种束缚使得角色们常常感到内心的冲突和痛苦,无法真正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欲望。
清教主义在小说中被描绘为一种宗教极端主义。
角色们经常将宗教信仰置于一切之上,甚至愿意为信仰而献出生命。
这种宗教极端主义导致了许多悲剧事件的发生,让人们反思清教主义的极端性和局限性。
霍桑通过《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清教主义的描写,呈现了一种对宗教信仰和个人自由的思考。
他试图揭示清教主义信仰下的人性矛盾和社会弊端,同时也探索了个体在宗教规范下的挣扎和追求自由的内心奋斗。
霍桑对清教主义的描写充满着深刻的洞察和批判意味。
他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展现了清教主义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引发了人们对宗教信仰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英美文化论文:浅析《红字》中霍桑的人文主义清教观研究

浅析《红字》中霍桑的人文主义清教观研究纳撒尼尔 ? 霍桑是美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深受清教主义、人文主义、超验主义和民主思想的影响。
《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可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却承载着人们一直无法分析透彻的内涵。
《红字》深刻地向读者展示了作者对宗教和伦理道德的理解,以及对人性的感悟。
本文主要从作者在《红字》中展现的清教主义思想、人文主义思想以及人文主义清教观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一、《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清教思想的核心教义之一就是"人人都是有罪的",这种原罪意识在《红字》有明显的体现。
主人公亚瑟 ? 丁梅斯德是一个牧师,他代表着当时的清教主义,代表着最高级别的社会道德。
霍桑对他的描写表现出了同情之心,但是也丝毫没有掩饰丁梅斯德的罪行。
霍桑用丁梅斯德的死和心理变化再次向人们提出了"人人都是有罪的"这一宗教思想。
《圣经》是清教的权威,从海斯特 ? 白兰这个人物,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其两个原型,即夏娃和圣母。
海斯特经历了与夏娃相似的生活,从天堂到堕落,经历磨难,最后被拯救。
海斯特出生在清教家庭,后来嫁给了一个学者。
当清教徒来到北美时,海斯特的丈夫决定带着妻子搬到那个所谓的新大陆。
海斯特提前被丈夫送到了那里,可是她却在那里违背了清教徒的教义,被赶了出去。
犯了通奸罪的海斯特并没有远走高飞,而是留下了默默地承受着被社会遗弃和被人们唾弃的侮辱。
她想要在她犯罪的地方接受惩罚,以此净化自己的灵魂,最终成功地进行了自我救赎。
而亚当的原型则是丁梅斯德,他是一个受人爱戴的牧师,但是他违背了上帝的教诲,违背了清教徒的教义,从此走向了堕落。
丁梅斯德逃避自己的罪过,他不敢承认自己的罪行,只能选择沉默、进行自我惩罚。
最终,宗教思想战胜了他的软弱,他向众人揭露了自己的罪行,用死换取了灵魂的解放。
清教思想在美国文学上种下了烙印,部分清教思想观念,至今还被美国人崇尚,在《红字》中也有所体现,女主人公海斯特在犯罪后,依旧辛勤劳作,以此作为救赎的一种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桑的清教思想,以及霍桑对于清教的理解与发展.
I’d like to introduce how hawthorn’s family influence hawthorns puritanical thought and his contradictory attitude towards Puritanism.
Nathaniel Hawthorne (1804-1864) was romantic novelist and short-story writer, and he first great American writer of fiction to work in the moralistic tradition. He Combined the American romanticism with puritan moralism.
Most of his works discussed the important issues that concern the moral life of man and human history. Hawthorne’s view of man and human history originates, to a great extent, in Puritanism. He was not a Puritan himself, but he had Puritan ancestors wh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his life and works. He often wondered if he might have inherited some of their guilt. This sensibility led to his understanding of evil being at the very core of human life.
He has contradictory attitude towards Puritanism. Hawthorne establishes his own Puritanism through challenging Puritanism:
1. Their religious doctrines VS he believes in men’s ability to redeem themselves or advocates individuality.
2. Their rigid, inhuman attitude toward life and enjoyment: suppress men’s all desires, live a hard, disciplined and ascetic life, discriminate men’s rights for happiness. VS stress men’s rights and desires for pleasure.
3. Their hypocrisy VS clergymen commiting crimes against their preaching and beliefs.
Some of Hawthorne’s Sayings reflect his Puritanical thought:
●There is evil in every human heart, which may remain latent,
through the whole life; but circumstances may rouse it to activity.
●The wrong doing of one generation lives into the successive ones.
(因果报应)
● A piece of literary work should show how we are wronged and
wrongers, and avenge one an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