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鉴真东渡为例谈中国佛教对日本的影响

合集下载

论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

论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

论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摘要】鉴真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僧侣,他东渡日本对日本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传授佛教教义方面,鉴真的教导对日本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佛教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

鉴真还带来了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丰富了日本的艺术表现形式。

他所建佛寺也对日本建筑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鉴真引进的中国文化在日本文化中融合,让日本文化更加多元化。

鉴真的学术、教育、文化发展也推动了日本的进步。

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艺术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和提升。

他的传播不仅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也是日本文化发展的重要契机。

【关键词】鉴真、东渡、日本文化、艺术、影响、佛教、书法、绘画、音乐、佛寺、建筑、中国文化、融合、学术、教育、发展、传播、交流、契机。

1. 引言1.1 鉴真东渡日本的背景鉴真东渡日本的背景可以追溯到7世纪初,当时的日本政治局势动荡,社会秩序混乱。

这个时期,日本贵族阶层开始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通过引进佛教来加强国家统一和稳定社会秩序。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是唐代的一位著名高僧,他不仅精通佛学,还在外交和国际交往方面有丰富经验。

公元742年,鉴真应邀前往日本,传授佛教教义,并帮助日本建立了多所佛寺。

鉴真东渡日本的背景也与唐日两国之间的交流密不可分。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它的政治、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贵族阶层希望通过引进唐朝的佛教文化,加强与唐朝的联系,同时也借此加强日本自身的统一和文化发展。

鉴真东渡日本不仅是日本政治需要,也是对唐日文化交流的延续和发展。

通过对鉴真东渡日本背景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鉴真对日本文化艺术产生的深远影响。

1.2 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艺术的意义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艺术的意义是深远而重要的。

这次东渡不仅仅是一场宗教传播活动,更是一次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

随着鉴真传授佛教教义在日本的普及,佛教艺术也随之传入日本,影响了日本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

鉴真东渡及其影响

鉴真东渡及其影响

鉴真东渡及其影响摘要:唐代高僧鉴真是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历尽艰辛,东渡弘法,使日本佛教发生了新的变化,同时改变了日本国家税收不平的现象。

这位伟大的佛教僧人为发展中日两国人民文化往来和宗教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鉴真;东渡;日本;佛教;影响中国和日本,虽然隔着汪洋大海,但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公元前,两国就有了文化联系。

根据文字记载,东汉时,两国就建立了正式往来。

此后,交往日益频繁。

到了唐代达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高峰。

通过两国使节和人民的往返,当时比较先进的中国文化传入日本,对日本的政治制度、生产技术、文学艺术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中日两国人民悠久的友好史上,唐代鉴真和尚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鉴真的六次东渡天宝元年(742)十月,鉴真正在扬州大明寺为众讲律,荣睿和普照前往参见,恳切祈请东渡传戒。

鉴真听后,觉得他们很有诚心便问,我的法众当中,有谁肯应此远请,到日本国传授戒法的呢?”堂上济济众僧,对于鉴僧的发问,都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一时陷于冷场。

过了好一会儿,鉴真的弟子祥彦才打破沉默,答道:“彼国太远,性命难存,以此之故,众僧都默然无对。

”鉴真一听,不觉动气,斩截地说:“为是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弟子们经他这样激励,祥彦首先表示愿意随师同去,接着又有21人表示愿意随去。

但翌年出发之际,荣睿等与同行的僧侣之间产生了矛盾,因被诬告为海贼的同伙而被捕。

后经州官调查结果非实,只将所造的船没收,杂物还与僧人,如海坐诬告罪,荣睿和普照依例遣送回国。

这是鉴真东渡的第一次挫折。

在扭转了态势的同年十二月,鉴真一行再次出发,船到了狼沟浦就被恶风急浪打破了。

鉴真和随同人员涉寒潮上岸,经过一番艰苦努力,修理了船再走,到下屿山住了一个月,待得好风出发,拟到桑石山,又被风浪打坏了船,幸而人员没有伤亡,但水米俱尽,饥渴三日,得到当地州官救济,被安置于明州(今宁波)阿育王寺,那时是天宝三年(744)的初春(第二次挫折)。

中国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中国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中国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唐代佛教对日本的影响唐朝建国以后,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来到中国。

使团的规模由开始时的两艘遣唐使船,后来增至四艘,乃成定制,总人数由一次二百多人增至五百人以上。

除正式遣唐使以外,还有许多留学生和学问僧随同来到中国,唐朝也有道睿、鉴真等名僧东渡日本传播佛法。

通过中日频繁的交往,佛教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

日本僧人道昭先从玄奘学法相宗义,后又到相州隆化寺随慧满学禅宗。

日僧灵仙精通梵语和汉语,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来到长安,曾与僧人般若共同翻译佛教经典。

在浙江天台山学法,带回日本国佛教典籍230部,为日本天台宗开山大师。

圣德太子派遣使者来中国时,学习佛法是主要目的之一,强调“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

现已在唐长安城遗址中发掘出两处与日本入唐名僧关系密切的寺院遗址。

日本平安时代入唐求法的“学问僧”“请益僧”往来长安者日益增多,空海是“入唐八大家”之一。

他于贞元二十年到达长安,在青龙寺从慧果学习密宗,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回国后传播密宗,成为开创“东密”之大师。

近年来,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唐代名僧的墓葬。

1984年,在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唐代宝应寺遗址,发现禅宗名僧菏泽神会的坟墓。

神会师于禅宗六祖慧能,玄宗天宝四载(745年)兵部侍郎宋鼎请他入东都洛阳行法,对南宗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从其墓中出土的鎏金青铜柄香炉、鎏金塔形合子、黑漆钵等器物在传世的日本奈良时代的佛具中都有,由此可以看出,奈良时代的铜制佛具正是受到唐代佛教文化的影响而制造的。

唐代汉字对日语形成之影响唐代的汉字对日语的形成也起到了不小的影响。

汉字东传之前,日本“无文字,唯刻木、结绳”。

5世纪时,在移居日本的汉人帮助下,相当一部分日本人已经能够准确使用汉语了。

他们称汉语为“真名”,最古老的日本书籍都是用这种“真名”写成的,学问僧空海曾编成日本史上第一部“真名”字典――《纂录万象名义》30卷。

元正天皇养老四年下诏,要求遵照唐朝僧人道荣和学问僧盛晓等的发音,强调“不得自出方法,妄作别音”。

唐朝的文化艺术对日本的影响

唐朝的文化艺术对日本的影响

唐朝的文化艺术对日本的影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它的文化和艺术成果对整个东亚地区都产生了影响,包括日本。

在唐朝时期,中国的文化和艺术达到了一个巅峰。

唐朝政府重视文化建设,提倡文化交流,许多学者、艺术家和僧侣前往唐朝学习,这些流传到日本的文化和艺术品质量很高,对日本的文化艺术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唐朝时期,佛教在中国达到了鼎盛时期,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艺术,也传入了日本。

唐朝的空海、鉴真等禅宗高僧,跋涉千里,来到日本弘扬佛法。

他们不仅传播了佛教教义,还带去了中国的佛教文化和艺术。

中国佛教文化和日本佛教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唐朝的佛教文化对日本的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对唐朝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唐朝时期,佛教艺术得以快速繁荣,如石窟艺术、壁画艺术、佛像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这些艺术品也随着佛教的传播到达了日本,为日本的艺术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诗词文学的影响唐代的诗词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许多诗人的作品经久不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的诗词文学对日本的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日本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诗词的影子。

唐朝的杜甫、白居易、李白等诗人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他们的诗词充满了豪迈、壮美、浪漫等气息,表现出对自然、人生、思想等方面的情感与体验。

这些诗词被日本的文人带回了祖国,对日本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影响,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三、书法艺术的发展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唐朝的书法家有骆宾王、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等,他们在书法艺术上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唐代书法不仅表达了文人士子的个性,也蕴含着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唐代书法艺术的传入,对日本的书法艺术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日本的书法艺术受到唐代书法艺术的影响,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如篆书、行书、草书等。

唐代书法艺术的影响可以在日本书法艺术中得到深刻体现。

鉴真东渡的观后感

鉴真东渡的观后感

鉴真东渡的观后感鉴真东渡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故事,它不仅是一次个人的修行历程,更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开端。

作为中国唐代的高僧,鉴真大师在公元8世纪初东渡日本,将佛教的教义和文化传播到了遥远的海外。

这一历史事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文化的意义和传承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鉴真大师的东渡让我深刻认识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在当时,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往非常有限,两国文化几乎没有交流和接触。

鉴真大师的东渡打破了这种局面,他将佛教的教义和文化带给了日本,为日本的文化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次东渡让我明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可以促进各个文化的发展,还能够弥补文化之间的差异,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其次,鉴真大师的东渡让我深思人类对于信仰的追求。

鉴真大师以修行和传播佛法为己任,他相信佛教的教义能够拯救人类的痛苦。

他放下尘世的名利,毅然前往陌生的国度,为了传播佛法不怕艰辛和风险。

这种对于信仰的坚持和执着让我非常敬佩。

人类对于信仰的追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不同的信仰可以给人们以力量和希望,激励他们追求更高的境界和真理。

在鉴真大师的东渡过程中,他在日本遇到了很多挑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使命。

这让我想起了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有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目标,才能走出困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鉴真大师东渡的故事是一个鼓舞人心的例子,让我明白只有努力和坚持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与目标。

此外,鉴真大师东渡的故事也让我认识到了文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佛教的传入让日本的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日本的宗教、艺术和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文化的东渡不仅为日本的文明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也让中国文化得以在东亚地区传承和发展。

这显示出文化的强大力量和普世价值,也让我认识到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在这次观后感中,我不仅看到了鉴真大师及其东渡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交流的意义,也受到了对信仰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启发。

鉴真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

鉴真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

鉴真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
鉴真,唐代著名的佛教高僧,被誉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和重要的推动者。

他于公元742年出生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自幼聪明好学,十五岁时便出家为僧。

在长达16年的求法之旅中,他游历了中国各地,学习了佛教的各种教义和修行方法,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佛教大师。

公元742年,鉴真开始了他的东渡之旅,他带着佛经和佛教文化,乘船穿越海洋,来到了日本。

在日本,他传授了佛教教义和修行方法,建立了许多寺庙,培养了大批的弟子。

他还将中国的文化和科技带到了日本,如造纸术、制瓷术、铸铁术等,对日本的文化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真的东渡之旅,不仅促进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

他的佛教思想和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的文化和社会,成为了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他也为中国的文化和佛教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了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里程碑。

如今,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了常态,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也越来越紧密。

鉴真的东渡之旅,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今天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鉴真的精神,加强中日文化交流,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历史上中日僧侣的交流对日本文化产生的影响——基于文学史课程教学的新史料

历史上中日僧侣的交流对日本文化产生的影响——基于文学史课程教学的新史料

历史上中日僧侣的交流对日本文化产生的影响 ——基于文学史课程教学的新史料发布时间:2021-03-29T10:51:10.737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作者:钟华李艳杰[导读] 作为佛教活动的主体,僧侣在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

历史上的僧侣,除了继承和传播佛法,在教育资源短缺的年代,还承担了教育的责任,同时也创作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以多重身份活跃在不同领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历史上中日僧侣的交流给日本艺术、文学、医学、教育以及民俗生活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沈阳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钟华李艳杰 110809【摘要】作为佛教活动的主体,僧侣在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

历史上的僧侣,除了继承和传播佛法,在教育资源短缺的年代,还承担了教育的责任,同时也创作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以多重身份活跃在不同领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历史上中日僧侣的交流给日本艺术、文学、医学、教育以及民俗生活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僧侣;中日交流;文化;影响佛教传入日本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过程,综合各种记录,可以认为最迟在继体天皇时,佛教通过国家外交和民间私传等多种途径传入日本。

隋唐时期、日本通过遣隋使和遣唐使与中国大陆交流,其中最为著名、也是产生影响最大的就是遣唐使。

据统计自630年至894年的约260年间,日本共任命过20次遣唐使,其中4次因故停止,实际成行16次。

这些遣唐使中就包含一部分僧侣,但由于唐朝逐渐衰落,日本便停止了遣唐使的派遣。

虽然政府停止了官方的交流,但是中日的民间交流却从未停止,交流的主体主要是商人和佛教僧侣。

其交流不仅仅停留在宗教层面,还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来华日僧回国时,不仅改良了日本的佛教,在日本的艺术、文学、医学、教育、习俗等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日僧侣交流在日本艺术领域产生的影响中国的建筑样式随着中日僧侣交流传入日本,京都和奈良等地至今还保存着盛唐之景。

佛教传入日本之初,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僧侣不仅学会了汉字,还习得了书法,同时也将中国的绘画带到日本,发展成为具有日本特色的绘画。

鉴真东渡是干什么去的?鉴真东渡有什么影响和意义?

鉴真东渡是干什么去的?鉴真东渡有什么影响和意义?

鉴真东渡是干什么去的?鉴真东渡有什么影响和意义?本文导读:说到鉴真其实应该还是有不少人知道这个人的,毕竟在历史上还是非常的出名的,话说这个鉴真是一位大师,是唐朝的高僧,鉴真最为出名的历史事件就是东渡日本,一般人看的话,那就是给日本带去了佛教相关的东西,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东西呢?还有这个东渡都的影响还有意义还有贡献又分别是什么,下面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鉴真东渡给日本带去了什么?1、鉴真是我国第一位到日本开创佛教律宗的大师。

当时日本天皇、皇后、皇太子和其它高级官员都接受了鉴真的三师七证授戒法,皈依佛门弟子,鉴真在奈良效区创建招提寺,并著有《戒律三部经》刻印流传,是日本印板之开端。

2、他把我国中药鉴别、炮制、配方、收藏、应用等技术带到了日本,并传授医学,被人们人称为“汉方医药始祖”、“日本神农”。

日本医史学家富士川游在《日本医学史》中指出:“日本古代名医虽多,得祀像者,仅鉴真与田代三喜二人而已”。

3、鉴真于764年5月6日圆寂。

葬于日本下野药师寺,立塔立方形,正面题鉴真大和尚五字。

《日本国见在书目》中,著录有“鉴上人秘方一卷”,又作《鉴真秘方》,其书久佚,佚文可以《医心方》中考见。

综上,鉴真一生为弘扬佛法,矢志不渝,历经磨难,为日本带去了先进的佛法、医药、建筑、艺术等技术,是我们中华文化优秀的传播者。

鉴真为什么东渡?唐朝时,对交流广泛,国家开放程度较高,而且唐朝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

在长安有周边国家的留学生。

45岁这一年,日本的两个留学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来我国留学。

他们邀请鉴真去日本传教,为日本信徒授戒。

当时,扬州大明寺众僧“默然无应”,只有鉴真表示“都是为了传佛法,性命又有何妨”,决意东渡传法。

可是当时交通不发达,木船孤舟,一师二徒,异常艰险。

十年里东渡五次,皆无终而返,大弟子祥彦圆寂,邀请他的日本僧人也病故了,他自己双目失明。

可是宏愿未了,鉴真初心未改。

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时,在日本萨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儿岛大字秋月浦)登岸,到达了日本,开始为日本僧人受戒传法,并且这一次他带领了40余人到日本,在文化、教育、建筑、艺术、医学等方面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鉴真东渡为例谈中国佛教对日本的影响
鉴真是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的开山祖师。

他曾6次东渡,历尽千难万险一心弘法。

同鉴真一起到达日本的还有其弟子法进、昙静、思托、义静、法载、法成等24人,带到日本的物品计有:佛像8尊、佛具7类、佛经34种、字帖3件。

日本朝廷对鉴真的到来给予了盛大的欢迎,举朝上下,无不对其尊敬有加,授予传灯大师之号。

天平宝字3年(759 年),日本朝廷按照唐朝寺院布局,完成了唐招提寺的修建,鉴真遂从东大寺移居其内,广传戒律,开创了日本律宗。

天平宝字7年(763年)5 月6日,鉴真在唐招提寺内圆寂,享年76岁。

其弟子忍基制作了一尊鉴真的干漆坐像,思托撰写了一部《大唐传戒师僧名记大和上鉴真传》,成为日本律宗的传教之宝,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一直保存到今天。

鉴真在日10年期间,受到日本人民的深切爱戴,被称之为“天平之甍”,意思是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

律宗由中国传至日本,并不始于鉴真,但把律宗的教义完全传入日本,使之建立并成为佛教中一个独立宗派,却应该归功于鉴真和他的弟子们,从而使中国的律宗在异国他乡得到了弘扬。

鉴真东渡,将唐代发展成熟的律学传入日本,这对唐代律宗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里程碑,在律宗思想发展史上有它不可替代的地位。

时至今日,日本律宗还有以唐招提寺为本山的律宗与以西大寺为本山的律宗等派别。

日本人称鉴真为“日本律宗的初祖”。

鉴真生活在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高峰的唐朝,当时中国先进的文明对日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日本天皇授命留学僧普照、荣睿到扬州大明寺拜谒鉴真,赴日传法。

为了传律授戒,弘扬佛法,鉴真毅然率弟子跨海东渡,不辞辛苦,以酬宏愿。

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依旧矢志不改,历经11年,先后6次东渡日本,终于在754年平安抵日。

鉴真到达日本后,进行一系列的佛教活动,为日本佛教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鉴真在东大寺设立戒坛,此为日本正规受戒之始。

天皇任命鉴真为大僧都,成为日本律宗始祖。

鉴真携带不少佛经、佛像、佛具等到日本,用嗅觉鉴定草药,协助校订佛经的讹误。

在日本的10年期间,完成了传律弘法的伟大誓愿,同时也使日本佛教走上了严格、正规的戒律之途。

鉴真东渡对日本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表现在其改变日本僧侣的无序状态,建立了统一规范的“三师七证”制度。

鉴真到日本之前,佛教已经在日本存在了200年,但一直没有统一、规范的授戒制度。

鉴真抵日后,日本天平胜宝六年(公元754年)的4月初在奈良的东大寺设立戒坛,成为日本佛教史上正规授戒的开始。

前已叙及,这种制度在鉴真东渡前是没有的。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奈良佛教界不能组成授戒必须的“三师”、“七证”(即三位高师授戒,七名高师在场作证)以及佛教界对戒律知识的贫乏,从未举行过正式的授戒仪式。

鉴真大师的到来,为建立“三师”、“七证”的授戒制度创造了直接条件。

之后,鉴真在东大寺建立戒坛院,成为日本全国的中心戒坛,与后建的西部观世音寺戒坛和东部药师寺戒坛被后人称之为“天下三戒坛”。

鉴真的戒律思想是主张僧侣必须严格遵循戒条和提倡启发僧侣的内在自觉,使两者融会贯通。

这样的戒律思想既避免了小乘戒统而活的不足,又防止了不注重内心自觉的大乘导致放任自流的弊端。

鉴真东渡对日本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表现在其携带戒律著作,奠定日本律宗的理论基础。

佛教经典的传入受到日本统治者的高度重视,鉴真东渡成功后不久就派专人抄录记载。

根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鉴真从中国带到日本的共有48部佛书经典,其中大多属于戒律著作。

这些戒律著作对于鉴真在日本传经授律,弘扬佛法至关重要。

鉴真东渡之后,立即将自己及弟子所带来的经书无私地交付东大寺的写经所,以供他们抄传。

据记载其中被抄写的经典大致包括《大集经》、《四分律》、《四分疏》、《菩萨戒疏》、《明了论》、《戒本疏》、《大品经》、《华严经》、《遗教经论》、《禅门》、《音讯》、《梵网经疏》、《补释宗义论》、《大庄严论》、《分别功德论》、《行事钞》等。

鉴真及其弟子曾先后在唐招提寺大力讲解这些章疏,这为之后日本佛教天台宗的创立播下了种子,奠定理论基础。

不仅如此,鉴真大师还对日本
原有的佛经进行了整理和校订。

由于当时日本的佛经大多是由百济僧侣口传得来,其中错漏满篇,即使用别本进行比较,也难以定夺。

日本政府将校订佛经的艰巨任务交给鉴真。

鉴真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凭借他深厚的学识,惊人的记忆力和烂熟于胸的经文,为日本的佛经纠错补漏,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鉴真东渡对日本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表现在传播佛学思想,促成日本佛教的整肃。

这一点也是鉴真东渡对日本佛教最显著、最重要的影响。

鉴真东渡以后,弘扬佛法、传律授戒便成为他的第一要务。

抵日2个月后鉴真在东大寺大佛殿前登坛主持,为日本太上皇圣武天皇、孝谦天皇以及沙弥等400人授戒。

“从此以来,日本律仪,渐渐严整,师师相传,遍于寰宇。

”之后鉴真得到日本天皇的高度重视,被授予“大僧都”的职务,成为“传戒律之始祖”。

759年,在天皇敕施的新田部亲王旧宅的基础上,鉴真率领弟子们建成日本律宗的总本寺——唐招提寺,孝谦天皇亲书“唐招提寺”四字,悬于讲堂。

在鉴真及其弟子的经营下,短短几年时间内,唐招提寺已能与当时日本几个较大的官寺如东大寺、兴福寺和大安寺等相提并论,成为日本僧徒的向往所在。

759年集聚唐朝庄严风格的唐招提寺落成,掀开了日本佛教史上崭新的一页。

唐招提寺在短短几年时间之内便成为日本的大总寺,是日本众僧侣的向往之地。

鉴真在中国时就对天台宗有过相当程度的研究,这些对天台宗在日本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鉴真和其弟子所开创的日本律宗也成为南都六宗之一,流传至今。

鉴真东渡使日本佛教走上正轨之路,促使日本政府对佛教施以更有力的控制。

同时也杜绝了那些由于疏于管理造成的种种不足,从而使佛教被确定为日本的国家宗教。

鉴真被天皇任命为首席大僧都后,自然对僧侣的管理和整肃负有重要职责。

鉴真与其他僧侣管理者协力合作,统一意志,共同加强戒律思想的宣传和建立健全的授戒制度。

鉴真担任大僧都的数年期间,协助朝廷采取了几次大举措,对整肃佛教产生了重要作用。

其中第一次举措是756年在孝谦天皇的号召下,派遣62僧侣的宣讲团,向奈良城各寺院以及各国各地寺院宣讲《梵网经》,声势之浩大实属罕见。

后来由于年事已高,鉴真渐渐退出了僧官职位。

但是,鉴真的思想已深入日本佛教界,加强戒律,整肃纲纪。

维护佛教界的纯洁,已成为日本僧侣的共识。

760年,当时的大伯都的良辨和其他僧侣受鉴真思想的启示,联名向朝廷呈递了一项改革建议书,提出“开化众生”、“劝勉三乘”生张。

这条建议获得了日本统治者的批准,自此以后奈良佛教界就完成了整肃任务,各宗僧尼克服浮躁,遵循戒规,修道禅行,呈现出佛教传人日本以来从未曾有的繁荣局面。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对鉴真大师东渡对日本佛教的影响有了更深程度的了解。

他的到来,改变了日本僧侣的无序状态,建立了严格的“三师七证”授戒制度;他和弟子所携带的戒律典籍,为日本律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十年佛学思想的传播,促成日本佛教界的整肃。

现在大师的跫音已远,但他的精神和意志却透过历史的帷幕,长久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当代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整理大师的过往,学习大师的伟大思想,让精神之花永开。

综上所述,中国的隋唐时期是日本佛教发展并完善的重要阶段。

通过遣隋使、遣唐使对中国佛教的悉心学习,刻苦研修,以及两国僧人的共同交流,使得中国佛教在日本不断被传播开来。

同时日本僧人在移植中国佛教的同时,并非全盘吸收,一成不变的一味被动的接受中国佛教的熏陶,而是不断吸收中国佛教的优点,经过整理提炼、咀嚼融化,使日本的佛教不断向前发展、迈进,这是日本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佛教最终能够产生的先决条件。

学院:土木工程
专业:城乡规划
班级:2014-2
姓名:白锐
学号:20142231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