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东渡名词解释

鉴真东渡名词解释
鉴真东渡是唐代高僧鉴真法师从中国东渡到日本的一段历史事件。
期间,鉴真法师在传教的过程中,积极弘扬佛教思想,推广佛法文化,对日本的宗教、文化、教育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鉴真东渡为中国佛教文化传播以及中日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在鉴真法师的带领下,还有众多的高僧、弟子跟随他一同渡海。
他们
不仅在日本建立起了大量的寺庙,也为日本的宗教机构与信仰风气做
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鉴真东渡,中日两国在佛教思想、经书文化、风俗习惯、教
育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充分互动和交流。
鉴真法师的到来,引发了日本
社会的一系列变革,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鉴真东渡也被视为中日两国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之一,为后世两国的友好合作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经验。
论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

论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摘要】鉴真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僧侣,他东渡日本对日本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传授佛教教义方面,鉴真的教导对日本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佛教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
鉴真还带来了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丰富了日本的艺术表现形式。
他所建佛寺也对日本建筑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鉴真引进的中国文化在日本文化中融合,让日本文化更加多元化。
鉴真的学术、教育、文化发展也推动了日本的进步。
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艺术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和提升。
他的传播不仅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也是日本文化发展的重要契机。
【关键词】鉴真、东渡、日本文化、艺术、影响、佛教、书法、绘画、音乐、佛寺、建筑、中国文化、融合、学术、教育、发展、传播、交流、契机。
1. 引言1.1 鉴真东渡日本的背景鉴真东渡日本的背景可以追溯到7世纪初,当时的日本政治局势动荡,社会秩序混乱。
这个时期,日本贵族阶层开始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通过引进佛教来加强国家统一和稳定社会秩序。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是唐代的一位著名高僧,他不仅精通佛学,还在外交和国际交往方面有丰富经验。
公元742年,鉴真应邀前往日本,传授佛教教义,并帮助日本建立了多所佛寺。
鉴真东渡日本的背景也与唐日两国之间的交流密不可分。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它的政治、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贵族阶层希望通过引进唐朝的佛教文化,加强与唐朝的联系,同时也借此加强日本自身的统一和文化发展。
鉴真东渡日本不仅是日本政治需要,也是对唐日文化交流的延续和发展。
通过对鉴真东渡日本背景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鉴真对日本文化艺术产生的深远影响。
1.2 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艺术的意义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艺术的意义是深远而重要的。
这次东渡不仅仅是一场宗教传播活动,更是一次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
随着鉴真传授佛教教义在日本的普及,佛教艺术也随之传入日本,影响了日本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
鉴真东渡日本文言文翻译

鉴真东渡日本文言文翻译《鉴真东渡日本》原文唐高僧鉴真,本姓淳于,扬州江阳人,年十四出家为僧。
稍长,遍游长安、洛阳,寻问名师,专研戒律。
唐天宝元年,应日僧普照辈延,东渡日本。
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
其实僧目盲,唯志不渝。
天宝十二年,竟至日,翌年与奈良东建戒台,授戒法。
《鉴真东渡日本》译文唐朝有个有名望的和尚叫鉴真,本名叫淳于,是扬州江阳人,14岁出家为僧。
渐渐长大,周游长安与洛阳,拜访名师,专门研究佛教清规戒律。
在天宝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
但是东海风急浪高,有时翻船、有时缺少粮食、有时失去方向。
经历了12年,5次渡海都没有成功。
那时鉴真已经失明,只有志向始终没变。
天宝十二年,终于到达日本。
第二年在奈良东面建起了戒台,教授佛教的清规戒律。
单字单句解释【原文】唐高僧鉴真,本姓淳于,扬州江阳人,14岁出家为僧。
【译文】唐朝有个名望的和尚叫鉴真,出家前姓淳于,是扬州江阳人,14岁出家做了和尚。
【原文】稍长,遍游长安、洛阳,寻问名师,专研戒律。
【注解】稍:渐渐【译文】渐渐长大,周游长安与洛阳,拜访名师,专门研究佛教清规戒律。
【原文】唐天宝元年,应日僧普照辈延,东渡日本。
【注解】应日僧普照辈延:接受日本和尚普照等人邀请【译文】在天宝元年,接受日本和尚普照等人的邀请,东渡日本。
【原文】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
【注解】骤:急或:有时覆:倾翻匮:缺少【译文】但是东海风急浪高,有时翻船,有时缺少粮食,有时失去方向(迷路)。
经历了12年,5次渡海都没有成功。
【原文】其时僧目盲,唯志不渝。
【注解】渝:改变【译文】那时鉴真已经失明,只是志向始终不变。
【原文】天宝十二年,竟至日,翌年于奈良东建戒台,授戒法。
【注解】竟:终翌:第二,翌:yì【译文】天宝十二年,终于到达日本。
第二年在奈良东面建起了戒台,传授佛教的清规戒律。
论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

论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摘要】鉴真东渡是中国唐朝高僧鉴真在8世纪时东渡日本传播佛教的历史事件。
这一事件对日本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的传入带来了禅宗思想,对日本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书法艺术由鉴真传入,开创了日本独特的书法风格。
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也受到启发,日本的庭园和寺庙建筑受到影响。
绘画艺术则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风格。
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产生了积极和持久的影响,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并开启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鉴真东渡的意义在于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东方文化的多样性,对于日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鉴真东渡、日本文化、佛教、书法、园林艺术、建筑艺术、绘画艺术、影响、积极、持久、意义1. 引言1.1 鉴真东渡的背景鉴真东渡是指唐代高僧鉴真于8世纪乘船东渡日本传播佛法的事件。
在该时期,唐朝是佛教文化繁盛的时代,而日本则正处在大化改新和奈良时代过渡的时期。
鉴真东渡的背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唐朝政治文化的影响,二是日本社会的需求。
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日本有着较大的影响,鉴真东渡也是其中的一环。
日本在此时期正经历政治变革和文化交流的需要,鉴真的东渡恰逢其时。
鉴真本人也是受到唐朝皇帝的邀请而东渡,这也反映了当时中日两国之间政治和文化交往的密切关系。
鉴真东渡的背景不仅是由当时中国和日本的政治文化状况所决定,更是受到当时社会需求和中日交流的影响。
鉴真东渡对于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为日本佛教文化、书法、园林艺术、建筑艺术、绘画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推动。
1.2 鉴真东渡的意义鉴真东渡的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
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他将中国的佛教文化、书法艺术、园林、建筑和绘画等传统文化引入日本,为日本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鉴真东渡加深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鉴真所传播的佛教思想不仅影响了日本的宗教信仰,也影响了日本的社会制度、道德伦理和文化艺术。
鉴真东渡日本的历史贡献介绍

鉴真东渡日本的历史贡献介绍鉴真是中国唐朝时期时著名的佛学家,鉴真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那么你了解鉴真东渡日本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鉴真东渡日本的历史贡献,希望能帮到你。
鉴真东渡日本的历史贡献佛教方面鉴真东渡的主要目的是弘化佛法,传律授戒。
鉴真僧众在日十余年的活动达到了这个目的。
由于天皇的重视,鉴真被授于“大僧都”的职务,成为“传戒律之始祖”。
“从此以来,日本律仪,渐渐严整,师师相传,遍于寰宇。
”鉴真所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的大总寺。
日本的佛经多由百济僧侣口传而来,错漏较多。
鉴真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以他惊人的记忆力,纠正日本佛经中的错漏。
由于鉴真对天台宗也有相当研究,所以鉴真对天台宗在日本的传播也起了很大作用。
鉴真使得日本佛教走上正轨,便利了政府对佛教的控制,杜绝了由于疏于管理而造成的种种弊端,促使佛教被确定成为日本的国家宗教。
鉴真和其弟子所开创的日本律宗也成为南都六宗之一,流传今日,尚有余辉。
鉴真到达时,受到日本朝野热烈欢迎。
此后,他定居日本奈良。
鉴真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鉴真东渡日本的次数鉴真和尚是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中国佛教的集大成者,著名的佛学家和旅行家,一生致力于佛教的研究和传播。
中国名著西游记中的唐僧就是以他为蓝本构设的。
鉴真和尚一生成就颇高,无论是在医学领域,还是在建筑领域和雕塑领域,是一位全能型的佛教传播者,为中日双方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鉴真和尚一生东渡六次,只有最后一次成功到达日本。
但是他每一次东渡都是很有成就的。
第一次东渡由于被诬告和海盗勾结而最终失败,第二次的时候虽然也失败了,但是他宣扬了自己的佛法。
第三次、第四次更多的是由于当地的人们不愿意让鉴真离开所以才导致了东渡失败。
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说是失败,因为他极大的促进了唐朝内部文化的交流,甚至偏远地区也受到了佛法的洗礼。
鉴真东渡翻译文言文

鉴真法师东渡日本,始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
当时,鉴真法师听闻日本僧
人荣叡等求法心切,遂决意东渡,以传法日本。
于是,鉴真法师携带佛经、佛像等,历经艰险,跋涉万里,于唐玄宗天宝四年(745年)抵达日本。
鉴真法师在日本传法,历时十年,历经磨难。
其在日本建立了多个寺院,如东大寺、奈良大佛寺等,并培养了大量僧才。
鉴真法师还传授了唐代的律学、禅学、密宗等佛教教义,使日本佛教得以快速发展。
以下是鉴真法师东渡日本之文言文记载:
鉴真法师,字玄照,吴郡人也。
开元十年生,贞元四年卒。
法师通佛典,尤精禅宗,主张以心传心,自悟自修。
法师一生弘扬佛法,传播于日本,功勋卓著,誉为“东瀛佛教祖师”。
天宝二年,法师闻日本僧人荣叡等求法心切,决意东渡,以传法日本。
遂携带佛经、佛像等,历经艰险,跋涉万里,天宝四年,至日本。
法师在日本传法,历时十年,历经磨难。
建立东大寺、奈良大佛寺等,培养僧才无数。
传授唐律、禅宗、密宗等佛教教义,使日本佛教得以快速发展。
法师东渡,有诗为证:
临风一叶舟,万里渡东海。
志在传佛法,禅宗永流传。
法师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精神风貌、崇高品质,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法师之事迹,可谓千古传颂,永垂不朽。
鉴真法师东渡日本,历经十年,终成佛教名僧。
其事迹,令人敬仰。
今日,我们应以法师为榜样,弘扬佛法,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唐朝鉴真东渡日本几次]鉴真东渡日本
![[唐朝鉴真东渡日本几次]鉴真东渡日本](https://img.taocdn.com/s3/m/8d39d142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6f.png)
[唐朝鉴真东渡日本几次]鉴真东渡日本鉴真东渡日本篇(1):鉴真东渡的故事引导语: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大家知道这个历史文化故事?我们一起来回忆。
唐朝的经济文化繁荣发达,吸引邻国日本派了许多遣唐使来学习唐朝文化。
荣睿(ruì)和普照两位僧人就是日本政府派到中国学习佛法的,同时他们还负有一个使命,那就是邀请精通戒律的中国高僧前往日本传授佛法。
公元742年秋天,高僧鉴真正在扬州大明寺讲授佛法,荣睿和普照遵照日本天皇的旨意,专程从长安赶到扬州,参见鉴真,并恭恭敬敬地请他前往日本传法。
唐代与日本等国的友好往来很频繁,其中影响很大的是鉴真和尚,他可以说是唐代中日友好的代表人物。
当时的日本佛教界,希望请中国高僧去为日本僧人授戒,以便像中国一样,严格控制当僧人的资格。
着名的律宗僧人鉴真,是他们聘请的理想对象。
鉴真出生于扬州,十四岁时出家做了和尚,二十岁起就到洛阳、长安游学,跟随多位有名的佛教大师学习。
在名师的熏陶下,勤奋好学的鉴真很快学成,成为江淮地区有名的高僧。
他的弟子中有三十多人在当时就很有名气,他还建造了许多寺院和佛塔,写了三部大藏经,声名远扬。
鉴真认为日本是一个有缘之国,他询问哪位弟子愿意前往。
弟子们低头不语,半天也没人吭声。
鉴真刚要再次询问,有个弟子站起来说:“大唐与日本之间隔着茫茫大海,路途又远,实在是太危险了。
”鉴真却说:“传扬佛法,何必在惜生命!你们不去,我去!”那时鉴真已经五十五岁,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健康状况欠佳,毅然决心东渡传法。
弟子们感动了,他们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师父一同到日本传法。
鉴真决定东渡后,立即着手准备船只、干粮等。
第二年春天,鉴真率领弟子发船东渡。
但是,在以后的五年中,由于当时唐朝政府海禁较严,再加上海上自然环境恶劣,经常遭遇风浪,他一连四次渡海都以失败告终:第一次被官方指控为“勾结海盗”,第二、三次遇到飓风触礁,第四次被官方押送回籍。
公元748年,鉴真第五次东渡起航了,这时他已经六十出头了。
鉴真东渡故事

鉴真东渡故事
鉴真,唐代著名的高僧,他的一生事迹广为人知,尤其是他东
渡日本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鉴真东渡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的勇气
和智慧,也成为中日友好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下面,我们一起来
了解一下鉴真东渡的故事。
鉴真东渡的背景是在唐代,当时唐朝正值盛世,文化交流达到
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日本的僧人们也向中国学习佛教,但是由于交
通不便,他们很难亲自前往中国,这就给了鉴真东渡的机会。
公元742年,鉴真应邀前往日本,开始了他的东渡之旅。
他历
经千辛万苦,终于于公元754年到达日本。
在日本,鉴真传播佛教,弘扬佛法,为日本的佛教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还在日本修建
了许多寺庙,如东大寺、法隆寺等,这些寺庙至今仍然是日本的重
要佛教圣地。
鉴真东渡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佛教传播史,更是一段中日友好
交流史。
通过鉴真的东渡,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得到了进一步的
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也得到了深化。
鉴真东渡的事迹成为了
中日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
鉴真东渡的故事告诉我们,勇气和智慧是克服困难的关键。
鉴真在东渡的过程中,面对重重困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最终成功地到达了日本,为佛教的传播和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总的来说,鉴真东渡的故事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它不仅展现了鉴真的勇气和智慧,也成为了中日友好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传承鉴真的精神,继续推动中日友好交流,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真东渡日本,是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
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
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陈袆,洛川缑氏(今河南偃师)人,唐代高僧,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
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
玄奘13岁出家,629年从长安西游,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印度,645年回到长安,带回经书657部,十年间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还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他是中国著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
生于中国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又被称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虽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在版料上雕刻图文引径行印刷的技术。
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
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
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
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
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
现实派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