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鉴真东渡教案
教案鉴真东渡

教案鉴真东渡1、知识目标:宋元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明郑和下西洋的概况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宋元明对外交往与以前对外交往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和综合分析能力。
能正确识读郑和下西洋图,了解插图意义,培养学生的识图观察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历史意义的学习,正确认识到中西文化技术交流是双方文明进程的重要推动力。
这个时期的我国四大发明开始传入西方世界,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的学习,认识到郑和下西洋与同时期的西方各国相比,时间早而且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认识到郑和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的举动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交往和共同进步,他不畏艰难的精神更值得同学们学习。
1课时郑和下西洋一、宋元海外贸易1、港口城市2、交易物品:瓷器、丝绸3、历史意义二、郑和下西洋1、条件造船水平高超经济实力强大2、时间:1405~14333、规模到达国家数最远地区4、交易物品5、历史意义我们已经了解了汉代和唐代历史上中外交往的情况,那么,在宋元时期,在中外交往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大事,又涌现出哪些重要的人物呢?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十七课的内容。
一、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教学设计〗1、让学生阅读课文3~5分钟。
2、让学生给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画一幅地图。
从世界地图或地球仪上找出中国、朝鲜、日本、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阿拉伯、东非,将它们画在自己的纸板上,大致位置即可。
将上述地名连线,看一看中国的商船最远到达了哪里,有多远。
朝鲜阿拉伯日本中国南海印度洋东非马六甲海峡3、看图引发学生讲出海外贸易交易的物品?——丝绸和瓷器4、讨论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影响有哪些?二、郑和下西洋〖人物简介〗郑和本来姓“马”而不姓“郑”,“郑”姓是他入宫后明成祖朱棣所赐,小名三宝,人称“三保太监”。
郑和祖籍云南昆明市晋宁县,回族。
他受父辈的熏陶,小时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郑和家谱》称他“才负经纬,文通虔诚的孔孟”,具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办事谨密,有谋略,懂兵法。
历史鉴真东渡教案

历史鉴真东渡教案教案标题:历史鉴真东渡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鉴真东渡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掌握鉴真东渡的具体过程和影响;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研究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鉴真东渡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鉴真东渡的具体过程;3.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鉴真东渡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分析鉴真东渡对日本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鉴真东渡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鉴真东渡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鉴真东渡的好奇心。
导入(10分钟):通过简要介绍鉴真东渡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鉴真东渡对中国和日本的历史影响。
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鉴真东渡的具体过程,包括鉴真的背景、启程、途中的困难以及抵达日本后的传教活动等。
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鉴真东渡对日本的影响,包括宗教、文化、政治等方面,并记录下来。
展示与总结(10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总结。
教师可补充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鉴真东渡的文章,并展示给全班。
2.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历史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并与鉴真进行比较。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质量,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2. 学生提交的文章和研究报告,评估其对鉴真东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历史事件,如唐朝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其他历史人物的影响等。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2. 鉴真东渡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3. 学生提交的文章和研究报告。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 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识读《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塑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 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远播中华文化的品质, 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难点: 玄奘西行。
[教学设计思路]1.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遣唐使、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三部分内容中, 既有外国学习中国文化的事例, 也有中国学习外国文化的事例。
遣唐使、鉴真东渡从不同角度叙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情况, 玄奘西行则介绍了中印文化交流。
2. 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科举制, 采取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官;参照隋唐律令, 制定了《大宝律令》。
材料二日本的和同开珎唐朝的开元通宝日语中使用的汉字材料三中国茶文化日本茶道唐服日本和服以上可见日本深受唐朝文化影响。
当然唐与日本的交往也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
那时候, 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 其中最有影响是高僧鉴真。
以上可见日本深受唐朝文化影响。
当然唐与日本的交往也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
那时候,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是高僧鉴真。
析材料, 回答问题。
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 鉴真东渡主要目的是( )A.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B. 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C. 加强两国友谊D. 求取佛教精义2.六次东渡日本, 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A. 鉴真B. 吉备真备C. 玄奘D. 阿倍仲麻吕3. 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是( )A. 《大唐西域记》B. 《西游记》C. 《马可·波罗行纪》D. 《史记》4. 文物是指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物质遗存。
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

选用教材
人教版-初中历史
教学要点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玄奘西行克服千辛万苦、最终取回真经和鉴真不畏艰险、六次东渡到达日本等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
2、能力目标:通过对玄奘和鉴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起作用的分析,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3、知识目标:玄奘、鉴真其人,西行、东渡的时间和交流内容
他们有这么多不同点,但是在他们当中,有一种精神是共同的。
学生:(课件展示:大家谈)
老师:(总结,评论学生的发言)鉴真东渡,发生在1242年前,但是,他离我们并不遥远。请大家看这2张照片(课件展示:东渡苑和古黄泗浦)。请大家猜猜,这是我在哪里拍到的?
学生:(鹿苑)
老师:这就是鉴真成功东渡日本的出发点。鉴真的东渡还得到了我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的高度评价。(课件展示:石碑)这是东渡寺里的一块石碑,上面有郭沫若先生纪念鉴真成功东渡1200周年,写下的一首诗。下面我们一起来齐读一下这首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这首诗里,主要颂扬了鉴真的什么精神?
下面我们就要学习《玄奘西行》,了解历史中真实的玄奘。
(讲授新课)课件展示
老师:玄奘西行发生在唐代,那么唐朝为什么会出现会出现中外文化交流的空前盛况呢?玄奘是在怎样的大背景下西去求经的呢?同学们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去分析思考。(幻灯片)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唐朝统治者的开明政策鼓励人们去国外学习交流。这就提供了一种现实可能性。而在客观上,唐朝经济很发达,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了,他发达的农业,商业是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及发达的交通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方便,这个时候丝绸之路的开辟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人教版历史初中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7)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遣唐使的含义,认识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知道鉴真东渡的具体历史史实及其影响。
知道玄奘西行的时间和贡献,唐朝时中外文化频繁交往的主要原因。
2. 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理解出现交往盛况的原因并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重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教学难点】唐朝频繁对外交往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国的西安市和日本的奈良市,各建有一座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阿倍仲麻吕是唐朝时来华的日本人中的杰出代表人物。
当时很多日本人来到中国是为了什么?《大唐西域记》记述了什么重要史事?鉴真和尚为什么要多次东渡日本?这些有关的人和事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积极的贡献?二、新课讲授(一).遣唐使1.日本遣唐使来华目的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玄奘西行1.玄奘前往天竺2.玄奘的贡献3.《大唐西域记》的影响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离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三.拓展提高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材料二:唐朝的开元通宝和日本的和同开图。
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日本为学习唐文化采取了什么措施?(2)材料二中的“开元通宝”在日本曾大量出土,“和同开”在中国境内也不断发现,这说明了什么问题?(3)材料二中唐朝和日本的钱币,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日本深受唐朝的影响,你能举出其他一些事例吗?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八年级历史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教学课件2019)

本课学习提纲 一、玄奘西行 1 、 西行原因 2、取经经过 3、取经后的中印文化交往 二、鉴真东渡 1、东渡原因 2、六次东渡的艰苦历程 3、东渡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反恐精英ol租号 使命召唤ol租号 侠盗猎车手租号 跑跑卡丁车租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天下号曰金天氏 敬事而信 章邯军其南 问其故 封平阳侯 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刺史 因问信曰 兵法有右背山陵 执酱而亲馈之 为郡吏 不能服 甘露中 道三十二 《河东蒲反歌诗》一篇 乾 之初九 而无印信 通从之 将以骨肉故欲异之也 於是群臣乃盛陈 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 又遣将军郭 昌 中郎将卫广发巴 蜀兵平西南夷未服者 游宦事人 爵禄赂遗所得亦缘手尽 东攻宛城 后四年 西方呼揭王来与唯犁当户谋 朕恻然伤之 三人亡马步行 得清燕之闲 不能含气出云 葬平陵 口二十六万一千四百一十八 青故人门下多去 近数月 其极疾者 《伯象先生》一篇 召御史大夫安国载 秦置 全椒 使使将兵诣邯郸 有《列传》 乃与萧相国谋 赐爵关内侯 论《诗》则首《周南》 北与姑墨接 为汾阴侯 嫁者不利其家 王式字翁思 奉禄皆以给之 顷之 〔中牟人 改禹徐 梁二州合之於雍 青 盛暑所生 置幕府 求其后章 使两国之民若一家子 恐相 二千石不听 严尤又曰 归师勿 遏 莫不感动 而以大婢羊子等赐予业等各且十人 无所比数 以虚尊加之 租常不入 击王武别将桓婴白马下 复下公卿议封长 未反 析木 上书谢罪乞骸骨 不听王而为汉 蝗 昌邑王嗣立 授东武王同子中 雒阳周王孙 丁宽 齐服生 玄成别徙杜陵 偿其直 受《易》颇有师道 谓之义兵 惟稽古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 三子皆为侯者 因拜为琅邪太守 大宛闻汉之饶财 喟然愤发作书八篇 徼外蛮夷 以问群臣 与语 齐已听郦生 使明知朕意 师行三十年 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封为营陵侯 既至楼兰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董子》一篇 然耳
初中历史鉴真教案

教案:初中历史《鉴真东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鉴真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2)掌握鉴真东渡日本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了解唐朝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鉴真东渡的原因和意义。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鉴真东渡的过程和相关历史遗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景仰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鉴真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2)鉴真东渡日本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唐朝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
2. 教学难点:(1)鉴真东渡日本的过程。
(2)鉴真东渡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鉴真的生平,引导学生关注鉴真东渡日本的历史事件。
(2)学生分享对鉴真的初步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鉴真东渡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鉴真东渡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展示(1)学生展示鉴真东渡的过程和相关历史遗迹的图片、资料。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鉴真东渡的意义,弘扬传统文化。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鉴真东渡对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学生撰写鉴真东渡的心得体会。
(2)学生调查身边的日本文化,了解鉴真东渡对现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鉴真的生平和主要事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鉴真东渡原因、过程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认识和态度。
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展示和作业完成的积极性。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任务】【教学流程】教学问题设计唐朝时期,各国把中国人叫什么?当今把华人在其他国家聚居的地方叫什么?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合作交流展示提高一、遣唐使【问题1】观察图片《弘法大师行状绘词》,结合课文回答:图片《弘法大师行状绘词》,描绘了什么情形?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的目的是什么?【问题2】阅读“相关史事”,结合课文回答:“遣唐使”对日本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二、鉴真东渡【问题1】“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材料中描述的中日民间交往事件是什么?鉴真的贡献有哪些?【问题2】1.观察图片,结合所学对图片中历史人物进行简介(姓名、身份、事迹、贡献等方面)2.你知道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的故事吗?鉴真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弘扬和借鉴?【问题3】分析:唐朝文化对日本带来了哪些影响?(对比文字、都城、服饰、货币等方面)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识图,结合课文回答问题。
明确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生:观察图片,阅读材料,认识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师:出示材料,指导学生结合课文知识回答问题。
生:阅读郭沫若诗句,提取关键信息。
概述鉴真的贡献。
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整理材料,对鉴真进行人物介绍,明确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生:讲述鉴真东渡日本的故事,感受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远播中华文化的品质。
师:指导学生讨论,通过对比得出结论。
生:小组讨论,概括唐文化对日本影响政治:日本效仿唐朝进行政治改革。
文化:日本参照汉字创立了日本文字。
生活:日本的和服,日本的茶道等。
风格:东京都采用了洛阳宫殿风格,西京都采用了长安风格。
三、玄奘西行【问题1】1.畅所欲言:《西游记》是家喻户晓的神话小说,其创作原型就是唐代的玄奘西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制度创新与历史变革
鉴真东渡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鉴真东渡的历史了解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学习鉴真百折不挠的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鉴真东渡
难点:文化的交流
三、教学过程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创造了辉煌的盛世。
强大的创造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辉煌的文明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心态,繁荣的社会同样催生出繁荣的文化。
尤其是对外交往,这一时期表现出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自信。
有大家熟悉的玄奘法师横绝西域的千里跋涉,还有鉴真法师横波万里的弘法。
其九死一生,坚忍不拔之精神至今传唱。
鉴真原姓淳于,14岁时在扬州出家。
成为一代高僧,被大唐誉为国宝。
当时,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备,僧人不能按照律仪受戒。
733年(日本天平五年),僧人荣睿、普照随遣唐使入唐,邀请高僧去传授戒律。
一想到此去千里波涛九死一生,大明寺众僧“默然无应”,唯有鉴真以大无畏心,大慈悲心。
遂决意东渡。
742年(唐天宝元年)鉴真不顾弟子们劝阻,毅然应请,决心东渡。
由于地方官阻挠和海上风涛险恶,先后四次都未能成行。
第五次东渡最为悲壮。
那一年鉴真已经60岁了,船队从扬州出发,刚过狼山(今江苏南通)附近,就遇到狂风巨浪,在一个小岛避风。
一个月后再次起航,走到舟山群岛时,又遇大浪。
第三次起航时,风浪更大,向南漂流了14天,靠吃生米、饮海水度日,最后抵达海南岛三亚一带。
归途中,鉴真因长途跋涉,过度操劳,不幸身染重病,双目失明。
公元753年(玄宗天宝十二年)10月,鉴真以忘我的精神,在双目失明、痛失大弟子祥彦、而又届66岁高龄之时,不顾生死,坚持“东渡理想”,不顾朝廷和僧俗的弟子的劝阻,义无反顾,发誓以慈悲之心造福日本众生,和归国的日本遣唐使一起乘船赴日本。
把佛教戒律和唐朝文化带到日本,体现了普济天下的
志向、一诺千金的信义、百折不挠的执著和勇于献身的情怀。
大唐天宝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即日本天平胜宝五年,经过四十天惊心动魄的海上颠簸,六十六岁的鉴真踏上了日本国土。
整整十二年,六次启行,三次航海,几经绝境,随从人员中先后有三十六人为此丧生,更有二百八十多人彻底黯然退出,而最后,经历了可怕的飓风、绝望的漂流、炼狱般的饥渴……鉴真还是站在了大海东岸。
12月,鉴真一行到达日本九州岛,受到热烈欢迎。
鉴真一行抵达奈良,封号“传灯大法师”,佛教中有个说法:一灯可灭千年暗,一智可灭千年愚。
以此封号来表示鉴真为日本带来了光明和智慧。
第二年,鉴真被请到都城祭良最著名的东大寺。
日本朝廷为请鉴真推行严格的受戒制度,在东大寺修建了戒坛。
日本圣武太上皇、光明太上皇后、孝谦天皇、皇后及官员僧侣等400多人登坛受戒。
鉴真一行二十多人中,有建筑、绘画、雕刻、医药、刺绣、铸造等方面技艺精湛的人才,他们携带着大量书籍和艺术作品,把唐朝高度发展的文化科学传播到日本。
鉴真按照中国营造法式在奈良主持兴建唐招提寺,寺内殿堂结构精巧、气势雄伟,反映出唐朝建筑的最新成就。
鉴真携来的乾漆夹纻(zhù)像,及其弟子技工们指导下完成的唐招提寺木雕群,可以说是日本雕刻史上的起点。
鉴真虽然双目失明,传说他曾用鼻嗅的方法,把正仓院所藏药物一一加以辨证,还为人治病,毫无保留地向日本医生传授药物的收藏、炮制、配剂、使用的知识,给日本的古药物学奠定了基础。
在很长时期里,日本医药界都把鉴真奉为始祖。
鉴真及其弟子大都擅长书法,去日时携带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真迹,影响所及,日本人民热爱中国书法艺术至今不衰;同时,日本豆腐业、饮食业、酿造业等也认为其行业技艺均为鉴真所授。
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5月6日,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入灭之前,其弟子为鉴真膜影,立夹漆像,传世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