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体育养生学

合集下载

完整版传统体育养生学复习题

完整版传统体育养生学复习题

传统体育养生学复习题一、填空或选择题1.调身、调息和调心是健身气功锻炼的三个基本要素。

2.以自我锻炼为主要形式,以强身健体、养生康复为目的的气功,属于。

3.“三盘落地势”身体下蹲时口吐“嗨”音,目的是为了气能下沉至丹田。

4.韦驮献杵第二势通过上肢和立掌外撑腰动作导引,可提高肩、臂的肌肉力量,有助于改善—的活动能力。

5.“摘星换斗势”一臂上摆至头顶上方时,要目视掌心,意注—穴。

6.做“猿提”动作时以胸部膻中穴为中心,缩项、夹肘、团胸、收腹,可加强胸、背部和上肢的团紧程度。

7.掉尾势转头扭臀时,头与臀部做相向运动。

8.握固是指大拇指抵掐根节,其余四指屈拢收于掌心。

9. “两手攀足固肾腰”两手沿脊柱两侧向下摩运至臀部时,上体随之前俯,两掌继续沿腿后向下摩运。

10.初学健身气功动作时,一定要强调 D 。

A动作与意念的配合B呼吸与动作配合C形神兼备,内外合一D动作的变化和路线11. B 是八段锦的功法特点。

A注重脊柱的旋转屈伸B柔和缓慢,圆活连贯C外导内引,形松意充D动作舒展,伸筋拔骨12.“韦陀献杵第三势”两掌上托时,意想通过“天门”观注两掌,目视前下方,自然呼吸。

13. “两手托天理三焦”通过两手交叉上托,缓慢用力,保持伸拉,可使“三焦”通畅、气血调和。

14.不论何种形式的功法,在锻炼方法上都是国—与静的有机结合及合理搭配。

15.“五劳七伤往后瞧”的转头动作,可刺激颈部穴,达到防治“五劳七伤”的目的。

16.八段锦预备势要求两手 ___ ,掌心向内,目视前方。

17.健身气功•易筋经的功法特点是动作舒展,伸筋拔骨;柔和匀称,协调美观;注重脊柱的旋转屈伸18.习练健身气功•五禽戏须把握好形、神、意、气四个环节。

19.做“虎举”动作时,两臂举起和下落可细化为提、举—、拉、按。

20. “鹿奔”动作身体后坐时要求背部形成“横弓状”和“竖弓状”,意在疏通督脉之经气,振奋全身之阳气。

21.健身气功•八段锦预备势的作用是宁静心神、调整呼吸、内安五脏、端正身形,从与肢体上做好练功前的准备。

《传统体育养生学》课件

《传统体育养生学》课件

1 改善身体健康
传统体育养生学通过运 动和养生方法提高身体 机能和免疫力。
2 提升身体素质
训练身体的力量、柔韧 性和耐力,使身体更强 健。
3 增强心理素质
通过锻炼身体,传统体 育养生学也能提升心理 健康。
现代人遵循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建议
均衡的饮食
选择营养丰富的食物,摄取适宜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传统体育养生学的概念与起源
传统体育养生学探究传统体育和养生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追溯到古代文明, 人们就开始认识到体育运动对身体和心灵的益处。
传统体育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相克 的理论为传统体育养生提 供了基础。
经络学说
经络系统与身体的健康息 息相关,传统体育养生学 借鉴了经络学说的原理。
脏腑学说
传统体育养生学研究各个 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影响, 提供了针对性的养生方法。
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实践方法
1
气功
通过套路演示和套路分析,气功帮助调整呼吸和练习身体平衡。
2
武术
基本功介绍和武器操作演示让身体发展力 Nhomakorabea、灵敏度和耐力。
3
太极拳
太极拳的套路演示和套路分析强调身体和心灵的和谐。
传统体育养生学的益处
适度的锻炼
每天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保持身体活跃。
健康的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良好的睡眠质量和充足的休息,让身体得到恢复。
结论
历史地位
传统体育养生学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帮助人们保持健康和平衡。
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更多地关注传统体育养生学将有 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传统体育养生学》PPT 课件

第二讲--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基础理论演示教学

第二讲--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基础理论演示教学

2,运动养生的特点
(1)以传统养生理论指导健身运动
无论哪一种传统健身法,均以阴阳、 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 养精、气练、调神为运动的基本要点, 以运动为基本锻炼形式,用阴阳理论 指导运动的虚、实、动、静;用开阖 升降运动的屈伸、俯仰;用整体观念 说明运动健身中形、身、气、血、表、 里的协调统一。健身运动的每一招, 都是与养生理论密切相关。
《艺文类聚》书中提出:养生的根 本在于养神。“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 肥肌肤,充肠胃,闭嗜欲-------养生之 末也。”
(五)宋代
《太平圣惠方》强调:药物与食物 相结合,利用药粥、药酒辅以养生。
苏东坡主张多吃蔬菜少吃肉、郊 游、书画可陶冶心情,健体强身。
(六)元代时期
中西健身方法的有机结合,可以加强锻 炼者的运动系统、内脏器官。同时对中躯神 经系统的大脑也有调节的作用,使练习者得 到全面的发展。
第三节 养生与运动
运动是强健身体、延年益寿的基 本。法国哲学家伏尔泰的名言: “生命在于运动”,揭示了生命 的一条规律---动则不衰
1,运动养生机理
传统养生将精、气、神称为 “三宝”,其与人体生命息息相 关。运动养生则抓住了这三个环 节,调意识以养神;以意领气, 调呼吸以练气,以气行推动血运, 周游全身;以气导形,通过形体、 筋骨关节的运动,使周身经脉畅 通,营养整个机体。
(二)中西健身方法结合、动静相兼、内外 兼修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运动健身方法 有所不同。西方侧重于运动形式,通过运动 锻炼使肌肉发达,体格强健。中国民族传统 体育健身方法,即重视“外”的运动形式 (形),又要求运动动作与呼吸(气)的结 合。同时,强调意识(意)活动参与运动锻 炼的全过程。形成“内”的意识活动和“外” 的动作、呼吸协调统一,达到内外、动静兼 修的目的。

121传统体育养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121传统体育养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统体育养生学课程教学大纲(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一、说明(一)课程定义传统体育养生学是在中国传统养生理论指导下,通过一定的身体姿势或动作,进行自我调息、调心的内练,以求健康身心,延年益寿的一门学科。

(二)编写依据本大纲是根据“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计划”提出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而制订的。

(三)目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传统体育养生的源流和基本理论,以及传统养生的基本功法(即实践部分包括养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站桩功等),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提高其技术技能。

培养学生对传统养生功法学习和鉴别能力,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编码:20120004(五)学时数与学分: 52学时,3学分。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总学时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二)理论课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三)技术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表三、教学内容纲要(一)理论课第一章传统体育养生概述知识点:主要讲述了内功养生是一门独特的科学,以及内功养生的内容与分类、特点和作用等。

第一节内功养生的内容与分类知识点:内功养生的形式多种多样,其内容广泛,功法众多。

主要介绍富了有代表性的导引、吐纳。

静坐、站桩行功、卧功和内丹功、武术内功等。

第二节内功养生的特点和作用知识点:内功养生术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和功能价值,如自我修练、内练为主和意念引导等特点,及养正祛邪强身健体、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等作用。

第二章传统养生的历史渊源知识点:主要介绍了古代养生的发端、养生理论与方法的初步形成、古代内练养生术的发展及古代养生学与炼养术的繁荣等。

第三章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模式知识点:中国古代养生思想和养生理论模式,是在中国古代文化母体中孕育出来的,它同古代思维模式和哲学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并受到道家、儒家、医家等各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重人贵生”“元气论”“天人合一整体观”“心身统一的生命观”“形神共养,性命双修”“动静适宜”的中国传统养生思想。

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现代体育健身中的价值

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现代体育健身中的价值

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现代体育健身中的价值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是中国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现代人注重身体健康和健身,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现代体育健身中的价值也逐渐凸显。

本文将从健康保健、疾病康复、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现代体育健身中的价值。

一、健康保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具有很好的健康保健作用。

其中,太极拳是特别值得推崇的一种,由于其缓慢而柔和的动作,太极拳适合各种年龄和身体条件的人群。

研究表明,在长期太极拳练习者中,老年人的平衡能力、柔韧性、肺活量均有所提高;中年人的血压、血脂和血糖也会得到改善。

此外,太极拳还能改善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增强心肺功能,调整情绪等。

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适当参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活动,不仅使身体得到锻炼,还能调整身心状态,缓解压力,提高抗病能力。

二、疾病康复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疾病康复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针灸为例,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穴位刺激,刺激人体自我修复能力,改善机体状态。

针灸可通过刺激穴位直接调整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及神经系统等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效果。

除此之外,推拿、按摩、拔罐等传统疗法也有类似的治疗效果。

这些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活动对各种疾病的康复都有帮助,如颈椎病、气管炎、哮喘、消化系统疾病等。

三、文化传承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中国体育文化不仅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还有利于激发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追求。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活动如太极拳、气功、武术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和文化内涵。

学习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不仅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加深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总之,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现代健身中的价值不容小觑。

无论是健康保健、疾病康复还是文化传承,传统体育养生活动都能够为现代人的身体健康和文化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是指中国古代从事体育运动来维护身体健康、增强体质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华民族丰富的体育文化遗产和健康文化智慧,包含了体育运动、饮食、药膳、按摩、气功等多种方式,旨在通过体育运动来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阐述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内涵和应用。

一、体育运动体育运动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中国,古代就有很多的“道教”、“佛教”、“武术”等学问在探究人体运动对于身心健康的作用。

例如,太极拳门派有太极、太极剑、太极扇、太极拂尘、太极推手等多种运动方式,这些运动都强调身体的动静结合,内外相连,强调在稳定的环境中,内部精神世界与外部环境彼此较为协调的健康体位。

在太极拳运动过程中,要带着宁静的心态,慢慢地调节心率和呼吸,达到缓解疲劳、增加身体柔韧性、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等多种效果,从而使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促进身体健康。

另外,养生学里还有很多其他的运动方式,如踢毽子、打太极球、跳功夫舞、叠杯子等等,都是根据古代民间传统文化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运动方式。

不同的运动方式有其各自的特点,但都具有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二、饮食护身作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饮食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替代的。

饮食护身是通过食物的摄入和控制对人体的健康和免疫力进行有效的维护和提升。

古代医药中有很多养身膳食和药膳,如五谷养脏汤、五色茄子羹、鱼汤羹等等,都是在不同方向上强调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接纳性。

除此之外,控制盐分和饮食讲究合理搭配,也是根据饮食妙趣悠长的传统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养生保健的方法。

三、按摩艾灸按摩艾灸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按摩、艾灸,都是针对皮肤、经脉、筋骨、肌肉、淋巴等多个方面的特殊手段。

例如,太极功法中常被用来帮助排泄体内毒素、调节脏腑和气血等。

除夕吸附穴、梁丹灸等,也是普遍常见的中医疗法。

在最近的研究中,艾灸被发现有抵制病毒、提高免疫力、消除疲劳、调节身心状态等大量的好处。

传统体育养生学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

传统体育养生学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
1 . 4 、我 国古 代养 生 学更 注 重 “ 动静 结 合 以养 生 ” 上 自炎 黄 , 下 及 明清 的 我 国 优 秀 文 化 遗 产 中 ,有 一 系 列 的动 静 结 合 的养 生 理 论 和 方 法 , 强 调 “内 练 ~ 口 气 , 外 练 筋
3 、中 国传统体 育养生学对 智力开发 和加强 精神文 明建设的作用意义深远
之”, “ 舞 ” 即 运 动 锻 炼 。 而 且 , 古 人 在长 期 实践 中指 出 “ 形 要 小 劳 , 无 至 大 废 ” 。使 “ 百 关气 畅 ”等 等 ,这 些 理 论 都 是符合 “ 生命 在 于运 动 ” ,运 动 要 注 重 合
病 发 生 率 增 高 。现 代 医学 的进 步 和 生 活 条 件 的 改 善 , 人类 寿命 将 得 以大 大 延 长 , 而 保 持健 康 , 延缓 衰 老 应 从 青 少 年 开 始 打 下 良好 的 基础 , 并 需经 常 运 用 终 身 体 育 方 法
地为体育教学和提高学生体质服务。 关键词 :传统体育养生学 学校体育 体 育教学
养 生 , 又 称 摄 生 , 乃 护 养 、 保 养 性 命, ‘ 以达 长寿 之 意 。它 既有 自然 科 学 的属 性 ,又 有 社 会 科 学 的属 性 。 中 国传 统 体 育 养 生 学 具 有 注 重 心 性 和 道 德 修 养 ,注 重 整
和保健知识。
2 . 2 、中 国传 统体 育养 生 学与 现代 体育 对 人体 的 影响 中 国传统 养 生学 的特 点是 “ 动 静 结 合 ,调 节 人 体 的 整 体 平 衡 ” 。其 侧 重 点在 于 生 命 体 的 整 体 调 节 和大 脑 潜 力 的开 发 , 其 外 动 内静 ,动 中 求 静等 方 法 ,真 正 揭 示

传统体育养生学

传统体育养生学
定义:传统体育养生是近代之前就已产生发展,并 由中华民族世代实践并传承或影响至现代甚至未来、 内蕴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以人体自身的调形、调气、 调神为修身养性的基本手段,能够改善性命协调程度、 增强生命健康水平、延长生命长度、诱发生命内在潜 能的身体练习和身体运动式养生理论和技法体系。
桩功
腹式 呼吸
3、意守: 指功法锻炼过程中,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身体某一部位, 或某一事物上的方法和过程。通过意守,可以帮助排除杂念, 逐渐入静,达到“凝神聚气的练功效果。 4、意守丹田:是指在精神作用的指挥下,有意识地诱导思想专注于丹田, 进行呼吸吐纳,使精神不涣散,呼吸自然放松,心平气和, 呼吸节奏达到缓匀状态,意气合一。
1、宋元时期,很多文人墨客对传统体育养生均有研习。这里仅以苏轼为 例,他对养生深有研究。 2、明清两代是传统体育养生极大繁荣时期,太极拳是由明末清初的河南 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庭所创。太极拳主要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和古代的导 引术、吐纳术以及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思想。
五、中华民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传承与转型
动功
以内练为主的动功: 八段锦
以外练为主的动功: 易筋经 自我按摩法:推、拿、按、压、擦、揉、捏、点 自我拍击法:拍、击、叩、弹、啄
保健功
套路运动:拳术、器械、对练、集体演练、搏斗运动 武术
功法运动: 柔功、内功
三、传统体育养生的功能特点
功能: 1、培补元气
2、平衡阴阳
3、疏通筋络 4、调和气息 5、调理脏腑
养生市场
6000余万人;
”气功大师”---严新
气功报刊几十家;
臭名昭著的李洪志“法轮功”事件
秦始皇炼丹
徐福带领五百名童男 童女东渡取“仙药”
一、《周易》——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源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养生: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2、养生境界:是养生所达到的程度,包括养生思想和方法。

是几千年来先民们养生实践经验的总结,属养生学的重要范畴。

二、思考题1、什么叫中华体育养生学?中华体育养生学是指利用中国传统的健身思想与方法,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健身活动,从而达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保养身体的目的的学问。

主要内容有起源与发展、养生学说、养生原则、养生理法、养生流派、著名养生家的学术思想、养生学的基本特点。

2、养生学进入高校的意义?①养生学适合大学生的健身特点它深刻的哲学理念与丰富的练养方法很适合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②养生学有利于高校体育的多元化发展③养生学为体育素质差的学生拓展练养空间④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⑤养生学进入高校能促进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⑥学习养生学的任务与方法 3、学习中华体育养生学的任务?①学习、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品德。

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现代科学理论,学习研究传统养生学。

③掌握传统养生学的基础理论掌握养生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源流与发展、养生原则、内容特征以及养生学在终身体育教育中的意义。

④学会养生方法,树立起健康第一的观念。

⑤具备研究、应用、教学和倡导体育养生学的能力。

4、学习中华体育养生学的方法?①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用科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学习养生学。

②通过课堂教学,掌握系统的养生知识理论。

③课堂与课后相结合,注意复习巩固。

④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善于提出问题。

⑤把养生学的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养生学成为自己的保健原则。

第二章:1、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预防为主,防病胜于治病。

治未病包含两种含义,一是防病于未然,;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第三章:一、名词解释1、歌八阕:《吕氏春秋·古乐》记载的先民们的一段生活实践活动:“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刀,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月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 是先民们的一种祭祀活动,它言及人、动物、植物、天地等,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形成的一种原始体育运动,它经过不断发展,后来成为“乐舞”并列入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

2、载民:养育百姓 3、玄鸟:燕子 4、奋五谷:祈求丰收。

也有敬“谷神”的含义,古代又有以稷为百谷之长的说法,因而帝王奉祀为谷神。

5、天常:天的常道。

社会的纲常伦理。

6、地德:大地的恩泽7、不忘:增加中枢神经功能。

8、尚走:发展耐力素质,增强体力。

9、不夭:延年益寿 10、少客:地位低的宾客。

11、隰原:肥沃平坦的土地隰,低湿的地方12、疡医:外科医疗 13、金疡:刀伤 14、带下医:妇科医疗 15、疾医:内科医疗 16、食医:饮食疗法第四章:一、名词解释 1、法天之际、用地之理:顺应自然规律。

2、六气:指天体运行而产生的风、寒、暑、湿、燥、火。

又称邪、外邪、六元、六淫。

“六气”是产生疾病的主要因素。

从现代医学实践分析,还包括生物病菌、病毒以及物理化学等多种引起疾病的因素。

3、圣度:原则4、炼丹术:原来是指将生砂放于火中烧炼,丹即丹砂,后来扩展了它的含义,分为内丹术和外丹术两种。

炼丹术古代也称“黄帝术”,道家以黄帝为始祖,故称。

5、外丹术:用炉火烧炼药石的叫外丹书。

又称地元6、内丹术:以静功和精、气、神修炼的叫内丹术。

又称天元。

7、辟谷:即不食五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养生方法,起源很早。

8、引胠责:治下肢不遂症。

9、引炅:治热性疾病。

10、沆瀣:夜间的水汽11、五体:又称“五轮”,指双肘、双膝和额顶。

12、五味调理: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

13、五久:指五种过度运动造成的身体伤害。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

14、四大:指生活中的四种不良表现:大饮则血脉闭,大醉则神散,大乐气飞扬,大愁气不通。

15、白打:拳术16、四季饮食:“春月少酸饮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要增辛减却苦,秋辛可省更加酸。

” 二、思考题1、情志养生的内容?情志养生即精神养生,儒、释、医等流派均有自己的情志养生内容。

《黄帝内经》提出情志养生的内容(医家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情志失调会导致疾病,会对内脏造成伤害: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悲伤肺、惊恐伤肾。

医家又称七情为“五志”:喜、怒、忧、思、恐。

五志又有对应五脏的属性: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

2、五禽戏的养生机理与练法特点?养生机理:五禽戏根据中医的脏腑学说,五禽配五脏。

任何一戏既主治一脏疾病,又兼顾其他各脏腑。

在练法上属仿生运动,模仿飞禽走兽的生活心性与动作,结合人体的运动系统与脏腑的生理特点进行保健养生。

练法特点:①虎戏,对应肝脏。

取之勇猛,上肢、腿部与整个身体的运动要刚健有力。

能增强肌肉力量,强健骨骼,使腰背的功能加强。

②鹿戏,对应肾脏。

取之跳跃,手脚动作要灵活轻巧。

身体姿势起伏转折,快速多变。

能引伸经脉,益腰肾,提高速度素质,增强行走能力与关节的灵活性。

③熊戏,对应脾脏。

取之沉稳,身体运动要缓慢沉稳。

能增强身体的整体力量,提高耐力素质。

④猿戏,对应心脑。

取之敏捷,要活动全身。

能培养跳跃能力、灵敏素质与协调能力。

⑤鸟戏,对应肺脏。

取之轻灵,要练习轻功,动作轻灵柔和。

手臂、腿脚都能轻飘而动。

能改善呼吸功能,增强身体的柔韧与平衡素质。

五禽戏的基本姿势有:虎举,虎扑;鹿抵,鹿奔;熊运,熊晃;猿啼,猿摘;鸟伸,鸟飞3、职业养生家的出现对养生学的意义? 4、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意义?第五章:一、名词解释 1、去甚:指去掉过分的极端的养生习惯。

2、去奢:指去掉过分奢侈的生活状态。

3、去泰:指去掉无所用心,不思进取,饱食终日的懒散状态。

4、“三戒”养生法:孔子根据不同时期的体质特点,在生活上提出“三戒”养生法:“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壮之时,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老之时,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5、人体保健的“四养”观点:中医提出人体保健的“四养”观点: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精养,精养不如神养。

提倡以不同的方式养生,把“四养”中的药、食、精、神作对比分析,注重精神养生。

6、参禅:静坐思虑,将心注在一法境上。

7、化变而生:物质气化生成。

8、三去:由老子提出,他指出养生要做到“三去”,即去甚、去奢、去泰。

9、四五饮食方法:中医提出饮食养生的基本要求—四五饮食方法:“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 二、思考题1、道家的养生特点与方法?特点:(1)在练养方面,以练气和炼丹术为主。

身心兼顾,注重人与自然的平衡。

(2)养生的核心内容:强调精神修炼,把清静无为,离境忘坐为最高境界。

注重呼吸训练,最重要的内容是服气法与内丹法。

又称为修炼的两大法门。

提倡“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既体现出道家的处世哲学,也是养生的基本思想。

方法:(1)养生要做到“三去”,即去甚、去奢、去泰(2)养生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形神合一的养生观点道教形体运动的内容:按摩、导引、拳术2、儒家的养生特点与方法?特点:(1)儒家养生以练心为主,在养生中引入社会伦理规范(2)提倡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3)提倡学习医学知识,积极养生(4)精神养生与“七情”养生理论。

方法:(1)人格修养孔子对人格修养提出三个重要方面,即“三不”养生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饮食养生(3)人体不同成长期的养生方法孔子根据不同时期的体质特点,在生活上提出“三戒”养生法:“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壮之时,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老之时,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3、医家的养生特点与方法?特点:中医从防病治病的角度出发,强调预防为主,防病胜于治病。

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观点。

注重精神养生,提出“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内容与养生方法。

中医有系统的养生学思想,内容丰富,是几千年来的养生实践经验的总结。

在养生理论的吸纳方面比较开放,采诸家之长,提倡采用不同的途径与方法,通过积极的养生锻炼对身体进行养生保健。

中医理论是养生体育的基础,五行、脏象、气血、经络等学说广泛应用与养生体育。

方法:中医通常采用的养生方法有饮食养生、药物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等。

4、武家的养生特点与方法?特点:(1)武术功夫训练讲求实用性,这是体能的训练与武术方法的具体应用,也是武术养生方法的基本要求。

(2)武术家养生遵循内外功夫结合的训练的原则,讲求意、气、力的结合,形神兼备,内外结合,意力统一。

(3)中国文化是一种内倾文化,武术更体现了“道”的精神,武术的内涵性表现出我们民族重内、重意、重合、重直觉的文化心态。

方法:武术按运动形式划分,主要有套路和对抗练习。

套路练习有单人套路联系、两人以上的对打套路练习,对抗有散手、推手、短兵等项目。

第六章:1、四季养生方法的内容?春天养生方法:(1)中医养生观点:春季人们应该早睡早起,多做户外运动,调畅气机,保持健康的情绪,在美好的环境中放松身体。

春天又是疾病的多发季节,肝脾之气较弱,要注意调理自己的身体,预防疾病。

如果春天养生不好,夏天就容易发生寒性疾病。

(2)春天饮食养生应注意选择辛甘温食品,忌酸涩,要清淡可口,不宜食大热大补之物。

(3)春天运动养生,如登山、放风筝、打秋千等。

夏天养生方法:(1)中医养生观点:夏天最容易患呼吸道和消化系统的疾病,夏季昼长夜短,应早卧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以补充体力的大量消耗。

注意饮食起居,炎热的气候会伤及人的心气,要注意克制自己的感情,多运动、少发怒。

如果夏天养生不好,秋天就容易患咳嗽、疟疾,或者到冬天就会染重病。

(2)夏季饮食要多样化,宜清淡,多吃苦味食品,夏季人体容易受病菌侵袭,要注意饮食卫生。

(3)夏天可选择的运动项目很多,在运动时要避开高温,注意保护皮肤,运动后注意消暑降温。

秋天养生方法:(1)中医养生观点:秋天气候变化大,肺脏燥旺,应早卧早起,心情平和,注意室内通风,多做户外运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使肺气清新。

如果秋天养生不好,冬天容易患餐泄方面的疾病。

(2)秋天要根据气候的变化适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和补充身体水分,预防皮肤干燥。

秋季也是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要注意饮食卫生。

运动项目方面适合跑步、旅游、登山等。

冬天养生方法:(1)中医养生观点:冬天气候寒冷,人体心肾较弱,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早入睡,早上起床要在有阳光的时候。

注意保暖,避开寒冷的环境,保精养肾。

如果冬天养生不好,明年春天就容易患痿症、厥症的病。

(2)冬季寒冷的气候会影响运动系统的灵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