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境界:“仁读”,“玩读”,“圣读”

合集下载

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的三重境界读书无止境,但读书要有境界。

境界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爱学习的或读书者要经过读书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读书的第一重境界。

进入这重境界,就能在读书时静下心来,守着心灵的宁静,耐得住寂寞,不怕孤独,专心致志。

这是一种“板凳一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在如今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文化多元、思想多变、环境多样,如何保持清醒头脑,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非常重要。

有的领导者,在人生的起步阶段,默默无闻、资历尚浅,常常能够耐得住寂寞、认真读书。

及至学有所成,应酬渐多,读书时间渐少,开始以工作忙、没时间等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想再找专门的读书时间、安静的读书地方、良好的读书氛围,使自己真正的静下来实属不易,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进入读书的第一重境界,必须把握好一个“静”字,即需要具备“三静”。

一是静地。

即找到安静的地方读书。

如关门谢客读书,或到图书馆、资料室去读书等等。

钱钟书曾经说过:读书做学问如果老想着身处闹市,什么都想去凑热闹是不可能静下心来的。

孙犁也曾经说:“文人宜散不宜聚。

山居静处,方能出成果。

”他们讲的都是潜心读书需要安静之地的道理。

二是静时。

即找到安静的时间读书。

如利用夜深人静或早晨别人未起床时读书等等。

这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宁静闲逸、无人打扰、自由自在。

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因而读书的最佳时间也有所不同。

如国画大师范增先生习惯于早晨五点钟起来读书,几十年如一日,因为每到这个时间,他的思维就习惯于进入读书的境界。

胡适先生则习惯于夜间读书。

在他看来,关起门来夜读别有一番情调,是一种美好的享受,青灯黄卷伴一杯香茗,那是何等的赏心悦目!秉烛夜读、红袖添香的雅致更是为许多文人墨客所推崇。

静夜读书让人沉静、深刻,夜间时间充裕,可以静心读长篇巨著,这是许多读书人的切身体会。

三是静心。

即要具有宁静而平和的心态。

读书三重境界

读书三重境界

读书三重境界●古人将读书的境界概括成三个阶段,用赏月来做比喻:第一境界指少年读之,如隙中窥月;第二境界指中年读之,如庭中望月;第三境界指老年读之,如台上玩月。

评点:以月喻书,从中不难看出古人对书的挚爱;而通过看月环境的改变和时日的推移,也不难看出古人对读书与人生的认识在逐步深入。

“窥”得一鳞半爪,喜不自禁,但终究属囫囵吞枣;“望”得书中一轮圆月,就有了整体感,知人论世可避免偏颇和偏见;台上“玩”中品味契合,物我交融,自身境界渐高,看似悠闲洒脱,而内蕴着多少超脱和感悟。

●有人用充满禅机的语言来归纳读书的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评点:第一种境界对事物本身有清醒的认知,第二种境界不仅看透事物本身,而且看出了事物内蕴之外的奥妙,第三种境界不是第一种境界的简单重复,而是超然物外,通观事物本质、过程和结局等方面,从而寻根究理,找到了事物的本源。

人生境界在回环往复中升华,社会发展在迂回曲折中前进。

●有人总结读书三境界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第一种境界“初极狭,才通人”;第二种境界“复行数十步”;第三种境界“豁然开朗”。

评点:《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改成“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认为行路比读书更重要。

读书犹如行路。

初读如上路,有勇气尝试才迈得开看得进;入书后如行进在半路上往往进退两难,退则全功尽弃,进则柳暗花明,此过程非一步登天,亦非捷足先登,而是需要辨明方向,鼓足勇气,在幽深昏暗的小径上前行“数十步”,此何等艰难;“豁然开朗”属于读书经历深思熟虑后的“顿悟”,心如明镜,陶醉其中,痛快之至。

●宋人笔记中有关于读书三境界之记述:第一境是“开卷有益”。

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云:“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

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评点:这一境界意在功利,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自颜如玉”是也,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

梁实秋读书三境界

梁实秋读书三境界

梁实秋读书三境界梁实秋读书三境界梁实秋先生说,最简便的修养方法就是读书,那么大家了解读书的境界与方法?梁实秋:最简便的修养方法就是读书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

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

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

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筒,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

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

自从有了印刷术,刻板、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物以稀为贵。

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

书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所以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

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

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

《太平御览》采集群书1600余种,分为55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

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纵不说粗制滥造,至少是种类繁多,接触的方面甚广。

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

那么读什么书呢?这就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

在学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两位有学问的,那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当的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

离开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

晚,比永远不读强。

有一个原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

这与行业无关。

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

经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书也一样的重要。

盲目的读经不可以提倡,意义模糊的所谓“国学”亦不能餍现代人之望。

一系列的古书是我们应该以现代眼光去了解的。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读书三境界

读书三境界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乃第一境

04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乃第一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乃第二
境也。
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 书间如梦,一尊还酹明月。书读进去了,就会沉醉 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真可谓时光现在最佳,江 04 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 看尽长安花,阅遍人间春色,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
02
这里输入演示者 的称呼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乃第一境也
读书,要静心而读,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 ,耐住寂寞,甘于孤独,要潜心铸剑,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心无旁鹜。 柳宗元诗云:“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淡 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在明媚的春光里,小桥流水,白云悠悠,在树荫 下,就是一本书,一把椅子,一杯清茶,读起来, 你感到是那样的清静,那样的优雅;在寒冷的冬夜 中,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在书房里,就是一本书 ,一个人,一盏孤灯,手不释卷, 03 你又觉得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惬意。这是一种“ 板凳甘坐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乃第三境也。
08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乃第 四境也。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人生有限 学海无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永无止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读书 最后,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博大精深, 毕生践履,求精图新,倡导一种不断攀登、永远 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终身学习,把读书作为人生的内在需求,融化 06 血液、基因和灵魂中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天 这里输入演示者 的称呼 地久有时尽,此读绵绵无绝期。这是一种 “时人
01
这里输入演示者 的称呼
读书确实没有止境,然而读书却有境界。 我想起了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三 句话,他阐述了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 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 段而言者。读书作为生命的需求,作为一种修身养性 ,陶冶品行情操的方式,作为一项净化、丰富、扩展 人生的崇高事业,读书当然有境界,而且有四种境界 。

读书“三境界”

读书“三境界”

读书“三境界”
读书“三境界”
第一个境界:以书观书——把书读厚
如果读书,就要有始有终,不能买本书,读二页,就悬之高阁,要将书读完,读懂,读厚。

方不负买书之钱,买书之情,买书之初衷。

但说的到,却未必做得到。

总是:说时容易做时难......
也许这就是成功与不成功的区别之一罢.....
第二个境界:以我观书——把书读薄
就是把书读透,读懂。

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写书的动机,作者的观点和理念。

如果读完一本好书,你能把故事梗概在几分钟之内讲清楚,就算是把书读薄了。

第三个境界:以书观我——把书忘掉
比如读了“巴黎圣母院”之后,能感受到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莫多是真正美与善的化身,而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才是真正的丑陋。

如果你分清了什么是真正的美与丑,什么是真正的善与恶,懂得了明辩是非。

就是做到了“把书忘掉”,作者与你达到成了共识,即使忘掉了书中的内容,但书的精神却与你的灵魂同在,作者的思想已与你熔为一炉,你今后的意识,你的观念,你的人生态度,无一不受其书的影响,虽然你在说话,办事时并未意识到此。

但它却实实在在、时时刻刻的深入到了你的神经细胞至“所作所为”。

《读书三境》的阅读附答案

《读书三境》的阅读附答案

《读书三境》的阅读附答案《读书三境》的阅读附答案基础教育一直是最受学校和家长关注的,最为基础教育重中之重的初等教育,更是得到更多的重视。

语文网为大家准备了小升初语文读书三境阅读题及答案,希望能帮助大家做好小升初的复习备考,考入重点初中院校!小升初语文读书三境阅读题及答案读书三境:环境、心境、禅境。

读书人尚雅,特看重读书环境,有如明人吴从先说法:“读书宜楼,其快有五;无剥啄(笔者注:剥啄即叩门声。

下同)之惊,一快也;可远眺,二快也;无湿气浸床,三快也;木末竹颠(即树梢竹顶)与鸟交语,四快也;云霞宿(即停留)高檐,五快也。

”这吴君还嫌不够畅快,索性又主张到山中小径去读书,且还要“山上须泉,径中须竹,读史不可无酒,谈禅不可无美人。

”(引自《小窗自纪》)。

照此读书法,又是居楼啦,又是上山啦,还得有泉有竹有酒有美人的,浪漫倒是浪漫,可也真够麻烦的。

此境非我辈读书人所能奢求。

实际上,只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又何必太苛求读书的环境呢?还是人家曾国藩说得好:“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问立志之真不真耳”,可谓言之凿凿,一语破的!对于爱读书人而言,禁止他读书,这简直是一种折磨;对一个不爱读书人来说,强迫他读书,于其也是一种折磨。

前者是痛苦的,后者是尴尬的`。

真正爱书者,他仿佛没有理由不读书的,一年四季他都在读书:“读经宜春,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致别意为自然的景致与人的情致丰富)也;读诸集宜冬,其机畅(机畅指神机流畅)也。

”(清·张潮《幽梦影》)。

而对于不爱读书者,他有一万个借口不读书,没有借口也能随便找个借口。

正如厌学的玩童所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又凄凉冬又冷,收拾书包过新年。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牢骚没有读书的环境,其实他是没有读书的心境啊!关于读书的心境,通常与读者的年龄、阅历、志趣、情愫、气质密切相关,书人心境可谓新颖独特而繁多。

读书五境界

读书五境界

读书五境界古人将读书的境界概括成三种:少年读之,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之,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之,如台上玩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

”此论也有人用在读书上,认为此也是读书的三种境界。

今如袁利荣先生等对读书认为有:“吞、啃、品”三境界,还有其它一些细分,不一而足。

谓,读书的第一种境界是囫囵吞枣,第二种境界深究欣赏,第三种境界品味契合。

不管是古人或是今人,对于读书的境界之分,细细品来,数论皆是极妙,今吾结合今天的社会,姑妄戏言之,读书可分为五种境界也。

第一种境界:看书是书,书即是书,为读书而读书。

这第一种实称不上“境界”,因为,读书就是读书,是为读书,为求知而读书的。

如求知的孩童,读书是一种应付,是被动的。

第二种境界:看书是书,习而用之。

是一种有选择的学习。

人们在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后,为了今后的生存和自己的发展,有选择地去学习,偶尔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涉猎一些知识面更广的书籍,以丰富自己的学识,为今后更好的学习和工作做准备。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如财富,书如阶梯,读书是一种人生的进步。

第三种境界:遨游书海,阅而求知。

为博览群书而读书。

这个时候的人有着极强的求知欲,也有着旺盛的精力。

是在丰衣足食之后,读书已成为一种爱好,一种享受,已没有了功利色彩。

读书是自己的事情,乐在其中,无须逼迫。

第四种境界:书如人生,品而读之。

为修身养性而读书,读书既是一种享受,继而是对人生的一种解析。

品读、品味、品人生。

象易中天这一层次的人们。

易中天三国读得好,便品起三国来,也让人们能更好地去理解书中百味、人生百味。

书读得好了,可以和大家分享,教会别人读书、品书、理解并认识人性的真谛。

第五种境界:眼中有书,心中无书。

读书的三境界

读书的三境界

读书的三境界读书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它可以带给我们不同的境界和体验。

对于读书的境界,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

这三个境界分别代表着读书的不同阶段和层次。

初级境界下,读书是一种纯粹的兴趣和爱好。

在这个阶段,读者通常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读书。

他们对于各个领域的知识都感兴趣,并且没有太多的目的性和要求。

他们会随意地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然后静下心来享受阅读的过程。

在这个境界下,读者对于书中的内容并不要求掌握得很深入,只是简单地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知识。

这个阶段的读者通常是对于书籍的外在形式和故事情节更感兴趣,他们更注重的是阅读的乐趣和愉悦感。

中级境界下,读书渐渐成为一种学习和思考的工具。

在这个阶段,读者开始有了一些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他们希望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考能力。

他们会选择一些专业性的书籍,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会认真思考书中的观点和观点,并与自己现有的知识进行对比和分析。

他们会做一些笔记和总结,以便于后期的复习和回顾。

在这个境界下,读者开始关注书籍的内在价值和深度,他们对于书中的观点和思想更加敏感和挑剔。

高级境界下,读书成为一种修炼和境界的追求。

在这个阶段,读者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

他们不再满足于书中的表面内容,而是希望能够深入挖掘书中的深层次意义和价值。

他们会选择一些经典的著作进行研读,并且会与其他读者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他们会对于书中的细节和细微之处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解读,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书中的道理和智慧。

在这个境界下,读者已经超越了书本本身,他们通过阅读来寻找生命的真谛和意义,希望能够达到一种心灵的升华和境界的提升。

读书的三个境界分别代表了不同层次的阅读体验和境界。

不同的读者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和目标。

对于初级读者来说,读书是一种纯粹的娱乐和享受;对于中级读者来说,读书是一种学习和思考的工具;对于高级读者来说,读书是一种修炼和境界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三境界:“仁读”,“玩读”,“圣读”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读书大抵也有三种境界:知读境界,好读境界,乐读境界。

知读书者,是“克己复礼”式的读书,即读书非其心之所欲,只是心知读书合乎社会要求,包括家庭、单位或社团、国家或政府的要求,故为了适应或迎合这种要求,遂自我克制其私欲私情而将就于读书之事。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故知读境界也可称为“仁读境界”。

古之被称“儒林”的学者群体,其读书境界大抵属于“仁读境界”。

好读书者,是“好玩”式的读书,即读书是因其特定生活环境中所养成的情趣所致,其读书和业余爱好下棋者之下棋相似,只是因觉得好玩而将读书当作玩耍,以致痴迷于读书,犹如后者之痴迷于下棋。

因好读境界的读书只为“好玩”,故亦可称此境界为“玩读境界”。

古之被称“隐逸之士”如庄子之类的学者群体,其读书境界盖属于“玩读境界”。

乐读书者,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式的读书,即读书既是其情趣所致,而又适应于社会要求,因其个人情趣与社会要求毫无冲突地圆融于读书,故而乐之——其读书既是从心所欲,则自然乐也;其读书既合乎社会要求又适合其个人情趣,则何乐而不为也!鉴于孔子有“圣高于仁”之说,故乐读境界也或可称为“圣读境界”。

而孔子虽贤,然其生前素不敢自比于圣人,其“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话,也是他到了七十岁之后才说的,以此推想,即使贤若孔子者,其读书而能致圣境者,恐怕也是如“人生七十古来稀”般的“古来稀”了。

以上三境界中,乐读境界是知读与好读达到综合的最高境界,在此境界里,因其情欲得到满足,读书也就不再是将就之事,而是变得“好玩”而醉心于此了;然而,由于个人情趣和社会要求在这里达到了完满统一,故虽是因其个人情趣而醉心于此,以至于痴迷于读书,而令其痴迷的读书正适合于社会要求,故其读书愈是痴迷,便愈能满足社会要求。

只是此境虽好而“古来稀”也。

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胜过一代,“古来稀”未必“后来稀”。

事实上,往昔是“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今则是“七十小来戏”。

何况人类知识发展已进入到现代科学阶段,随之读书也进入到了与观察与实验相结合的“经验读书”或“实证读书”阶段。

这个阶段读书所求所得的知识乃是科学知识,是适用于一切人的普遍知识,故对读书者来说,因其所求所得的知识必定是适合社会要求的,故无论在什么境界上,只要你在读,按着“实证读书”的要求来读,你所求得的知识都是于社会有益的。

只是从读书者个人来说,如果停留在“克己复礼”式的“仁读境界”上,其读书因为要克制自己的欲情,所以会觉得很累。

故即令仅为读书轻松计,也有必要让自己的境界提升到更高一级的层次,但对科学家来说,不必再讲什么“圣读境界”,只要达到“玩读境界”就可以了,因为在这个境界,按着“实证读书”的要求来读,无论你怎么“玩”,只要在“玩”,只要是醉心于读书,痴迷于读书,其个人情趣与社会要求总是不会有冲突的,所以,科学的“玩读境界”与“圣读境界”应该是合一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家的读书方式应该是古者“隐逸之士”那样逍遥洒脱的“玩读”,而不是古者“儒林”那样违心曲意地迎合社会要求的“就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