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境界
读书三境界

读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知之”;第二境界是“好之”;第三境界是“乐之”。
还有的把读书三境界归纳成:为知、为己、为人三境。
有人用充满禅机语言来说明: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还有文人总结读书三境界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也有把三境界引为企业家之大境界:第一境界是“大智慧”;第二境界是“大抱负”;第三境界是“大手笔”。
掩卷思之,林林总总的三境界就是要告诉人们:第一要立志,要确立人生目标;第二要为实现目标而锲而不舍的奋斗;第三是工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一定会成功。
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
也有人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人生三境界,这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还有人用三首诗来道明人生三境界的禅理:境界之一,觉而未悟,弃世绝俗,如(唐·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境界之二,悟而未透,返虚入明,如(唐·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境界之三,通透圆融,已臻化境,如(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凡此种种,值得推崇的还是王国维所说的,“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真正的教育理应使人在知识面前保持头脑的自由,在功利世界面前保持心灵的丰富,在物质力量面前保持灵魂的高贵。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得好:首先应该考核的不是学生,而是学校。
要在学生心中传承高贵,必须让他们经常目睹高贵,因此一所学校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高贵。
读书有四种境界

读书有四种境界-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读书有四种境界。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乃第一境也。
读书,要静心而读,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耐住寂寞,甘于孤独,要潜心铸剑,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鹜。
柳宗元诗云:“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在明媚的春光里,小桥流水,白云悠悠,在树荫下,就是一本书,一把椅子,一杯清茶,读起来,你感到是那样的清静,那样的优雅;在寒冷的冬夜中,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在书房里,就是一本书,一个人,一盏孤灯,手不释卷,你又觉得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惬意。
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乃第二境也。
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
书间如梦,一尊还酹明月。
书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真可谓时光现在最佳,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阅遍人间春色,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
这是一种“书人合一”的读书境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乃第三境也。
古今中外多少事,一切都付书本中。
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读书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会无限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
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超然物外的“天人合一”的至高至上的境界。
让我们的心灵在读书中升华自由之境。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乃第四境也。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永无止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书到最后,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博大精深,要毕生践履,求精图新,倡导一种不断攀登、永远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终身学习,把读书作为人生的内在需求,融化到血液、基因和灵魂中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读书只读一流书。
我有一个看法——读书和吃饭一样,不能偏食,要有一个balanced diet(均衡饮食),精神的脾胃才能健康。
读书三境界:“仁读”,“玩读”,“圣读”

读书三境界:“仁读”,“玩读”,“圣读”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读书大抵也有三种境界:知读境界,好读境界,乐读境界。
知读书者,是“克己复礼”式的读书,即读书非其心之所欲,只是心知读书合乎社会要求,包括家庭、单位或社团、国家或政府的要求,故为了适应或迎合这种要求,遂自我克制其私欲私情而将就于读书之事。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故知读境界也可称为“仁读境界”。
古之被称“儒林”的学者群体,其读书境界大抵属于“仁读境界”。
好读书者,是“好玩”式的读书,即读书是因其特定生活环境中所养成的情趣所致,其读书和业余爱好下棋者之下棋相似,只是因觉得好玩而将读书当作玩耍,以致痴迷于读书,犹如后者之痴迷于下棋。
因好读境界的读书只为“好玩”,故亦可称此境界为“玩读境界”。
古之被称“隐逸之士”如庄子之类的学者群体,其读书境界盖属于“玩读境界”。
乐读书者,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式的读书,即读书既是其情趣所致,而又适应于社会要求,因其个人情趣与社会要求毫无冲突地圆融于读书,故而乐之——其读书既是从心所欲,则自然乐也;其读书既合乎社会要求又适合其个人情趣,则何乐而不为也!鉴于孔子有“圣高于仁”之说,故乐读境界也或可称为“圣读境界”。
而孔子虽贤,然其生前素不敢自比于圣人,其“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话,也是他到了七十岁之后才说的,以此推想,即使贤若孔子者,其读书而能致圣境者,恐怕也是如“人生七十古来稀”般的“古来稀”了。
以上三境界中,乐读境界是知读与好读达到综合的最高境界,在此境界里,因其情欲得到满足,读书也就不再是将就之事,而是变得“好玩”而醉心于此了;然而,由于个人情趣和社会要求在这里达到了完满统一,故虽是因其个人情趣而醉心于此,以至于痴迷于读书,而令其痴迷的读书正适合于社会要求,故其读书愈是痴迷,便愈能满足社会要求。
只是此境虽好而“古来稀”也。
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胜过一代,“古来稀”未必“后来稀”。
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的三重境界读书无止境,但读书要有境界。
境界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爱学习的或读书者要经过读书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读书的第一重境界。
进入这重境界,就能在读书时静下心来,守着心灵的宁静,耐得住寂寞,不怕孤独,专心致志。
这是一种“板凳一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在如今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文化多元、思想多变、环境多样,如何保持清醒头脑,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非常重要。
有的领导者,在人生的起步阶段,默默无闻、资历尚浅,常常能够耐得住寂寞、认真读书。
及至学有所成,应酬渐多,读书时间渐少,开始以工作忙、没时间等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想再找专门的读书时间、安静的读书地方、良好的读书氛围,使自己真正的静下来实属不易,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进入读书的第一重境界,必须把握好一个“静”字,即需要具备“三静”。
一是静地。
即找到安静的地方读书。
如关门谢客读书,或到图书馆、资料室去读书等等。
钱钟书曾经说过:读书做学问如果老想着身处闹市,什么都想去凑热闹是不可能静下心来的。
孙犁也曾经说:“文人宜散不宜聚。
山居静处,方能出成果。
”他们讲的都是潜心读书需要安静之地的道理。
二是静时。
即找到安静的时间读书。
如利用夜深人静或早晨别人未起床时读书等等。
这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宁静闲逸、无人打扰、自由自在。
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因而读书的最佳时间也有所不同。
如国画大师范增先生习惯于早晨五点钟起来读书,几十年如一日,因为每到这个时间,他的思维就习惯于进入读书的境界。
胡适先生则习惯于夜间读书。
在他看来,关起门来夜读别有一番情调,是一种美好的享受,青灯黄卷伴一杯香茗,那是何等的赏心悦目!秉烛夜读、红袖添香的雅致更是为许多文人墨客所推崇。
静夜读书让人沉静、深刻,夜间时间充裕,可以静心读长篇巨著,这是许多读书人的切身体会。
三是静心。
即要具有宁静而平和的心态。
潜心读书的四种境界

潜心读书的四种境界
第一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读书,要静心而读,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耐住寂寞,甘于孤独,要潜心铸剑,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鹜。
在明媚的春光里,小桥流水,白云悠悠,在树荫下,就是一本书,一把椅子,一杯清茶,读起来,你感到是那样的清静,那样的优雅;
在寒冷的冬夜中,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在书房里,就是一本书,一个人,一盏孤灯,手不释卷,你又觉得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惬意。
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第二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
书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真可谓时光现在最佳,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
阅遍人间春色,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
这是一种“书人合一”的读书境界。
第三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古今中外多少事,一切都付书本中。
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读书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会无限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让我们的心灵在读书中升华自由之境。
第四境:“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学无止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读书到最后,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博大精深,要毕生践履,求精图新,倡导一种不断攀登、永远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读书的四大境界

读书的四大境界
摘要:
1.引言:读书是一种永恒的追求,四大境界则是衡量读书人境界的标准。
2.第一境界:积累知识,提升自我。
3.第二境界:丰富心灵,拓展视野。
4.第三境界:磨练意志,锻炼思维。
5.第四境界:成就大业,造福社会。
6.结论:读书的四大境界是每一个读书人应该追求的目标。
正文:
读书是一种永恒的追求,无论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还是为了提升自我,读书总是能让人在其中找到乐趣和价值。
而读书的四大境界,则是每一个读书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
第一境界,积累知识,提升自我。
这是读书最基本的境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
无论是历史、科学、文学,还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每一种知识都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二境界,丰富心灵,拓展视野。
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丰富我们的心灵,拓展我们的视野。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理解不同的人生,从而让我们的心灵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
第三境界,磨练意志,锻炼思维。
读书也是一种修行,它可以帮助我们磨练意志,锻炼思维。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学会坚持,学会思考,从而让我们的
意志更加坚定,思维更加敏捷。
第四境界,成就大业,造福社会。
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就大业,造福社会。
只有通过读书,我们才能获取足够的知识,才能拥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我们的梦想,去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读书的四大境界是每一个读书人应该追求的目标。
读书的四大境界

读书的四大境界摘要:1.引言:读书作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充盈内心的方式,有其特定的境界。
2.第一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3.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4.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5.第四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6.结论:读书是有境界的,每个境界都有其独特的意义,读书人应该坚持不懈,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
正文:读书是一种让我们不断提升自我,充实内心的行为。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不同的境界,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提升自我修养。
根据晚清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观点,读书的四大境界可以归纳为以下四句古诗词。
首先,第一境界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在这里,王国维用它来形象地描述读书的第一个境界。
这个境界告诉我们,读书人需要有远大的志向,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且有毅力去追求它。
我们要静心而读,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耐住寂寞,甘于孤独,潜心铸剑,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鹜。
其次,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句话出自宋代词人柳永的《蝶恋花》。
在这个境界中,读书人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为了追求知识,我们甘愿消瘦,憔悴,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个境界强调的是读书人的毅力和坚持,只有这样才能在知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三,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在这个境界中,读书人要在茫茫书海中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不断探索,不断追求。
当我们经历了漫长的寻找,终于找到了我们所需要的知识时,那种惊喜和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最后,第四境界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
在这个境界中,读书人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
只有在宁静的环境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吸收知识,提升自我。
总的来说,读书是一个漫长而有意义的过程。
读书的四种境界

读书的四种境界(一)古人说,凡是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三境,是晚清大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句话。
这里他引用古人词句,形象地道破了“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境界。
由此让人想到,读书虽无止境,然而读书作为生命的需求,作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充盈内心的方式,读书是有境界的,,读书有四种境界。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乃第一境也。
读书,要静心而读,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耐住寂寞,甘于孤独,要潜心铸剑,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鹜。
柳宗元诗云:“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在明媚的春光里,小桥流水,白云悠悠,在树荫下,就是一本书,一把椅子,一杯清茶,读起来,你感到是那样的清静,那样的优雅;在寒冷的冬夜中,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在书房里,就是一本书,一个人,一盏孤灯,手不释卷,你又觉得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惬意。
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乃第二境也。
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
书间如梦,一尊还酹明月。
书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真可谓时光现在最佳,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阅遍人间春色,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
这是一种“书人合一”的读书境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乃第三境也。
古今中外多少事,一切都付书本中。
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读书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会无限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
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超然物外的“天人合一”的至高至上的境界。
让我们的心灵在读书中升华自由之境。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乃第四境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
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我们现在都处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各种书籍层出不穷,让我们看的眼花缭乱而不知所措。
为了我们能够更好的进步,应该多读好书,因为读好书可以让我们得心灵更加深刻。
每一本书籍都潜藏着一个世界,有的厚重有的浅薄,无疑经典的作品更能滋润人的灵魂升华
境界。
自然世界物种繁多灿若星辰,丛林法则更是适者生存,但是若论境界高低确实在难说而人却
不一样。
三人行便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彼此间所产生境界的差距,在众多弥补的方法中无意读书最容易
的方法。
在我看来读书有三重境界,第一,见天地。
第二,见众生。
第三,见自己。
刚读一本书就如同看到就如同游历一个不同的天地,看什么都觉得是新鲜感十足,看到高兴
处随性拍掌,看到伤心处便不自主的落下来眼泪,一切随心所欲,只是看什么都觉得是在掌
上观纹一目了然,最后书读完了也就觉得过去了,重新进入下一个“世界”浮界,真有一种今
朝有酒今朝醉的洒脱气概着实让人羡慕。
随着年龄见长阅历渐丰,再次翻读故书重新步履"旧界"才真切地感到了个人的身不由己以及
时事的繁杂,才明白了有时候原来笑容是那么的苦涩,“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不知不觉中翻书的动作就慢了下来,看到高兴的地方已不会随性鼓掌,读到伤心处亦不会落
泪了,只是不免感叹几句岁月的无情人事的无奈,只剩下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离别之情,当初的洒脱气概是半点都没有了的。
因为我明白了原来我读的不是书,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光阴似水转瞬即逝。
经历的越来越多,感情宣泄的也越来越少。
重读
旧书如重逢故友,委实让人高兴。
再次品读“她”我已能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了。
翻书的动作亦不会有太多的停顿了,在心中虽然依然会有一些小小的遗憾,但是回首向来萧
瑟去,归去早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原来读到最后这本书只是讲了一个人的故事啊!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原来这就是一本好书的奥秘,观一叶而知秋,独一书而懂一人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