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读书三境界
拒绝平庸,得天下好书而读之——读书三境界

拒绝平庸,得天下好书而读之——读书三境界读书三境界学人王国维说“学问三境界”:从来做大事业,大学问者,须经历三境界。
其实人间读书,从更普适的意义看,即使一生读的是天下顶级好书,也须经历三层境界。
第一境界: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读书始入情境。
好书繁多,如花千朵万朵,却多不属于自己。
海量与随意中读个兴趣,读得自由,轻松。
而不是一上来就给三百杀威棒,吓死一半,难坏一半。
第二境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读书已入佳境。
远离读书消遣与读书做秀。
夜微凉,灯微摇,人微痴,书微黄——夜阑人寂,潜心静读的是自己选定的人间经典,世上奇书。
第三境界: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读书终入化境。
千淘万漉,脱胎换骨,飘洒清逸,天地无私。
好一个“同到牵牛织女家”。
它对应的,是一个虽被无数次炒作,却仍然不无几分理智、理想与光亮的语词:全民阅读。
——天下之人,为拒绝平庸,得天下好书而读之。
阅读好书的意义无数。
最大与最普适的意义在于拒绝平庸,开启民智,开导民风,提升民质。
哪怕是做一个平凡之人,也可以做高格调,做大格局,从过于逼仄的空间,从日常的庸琐事务,从应试、应检、应酬的自我满足中,摆脱出来。
书籍如人,也分平庸与优秀与伟大。
这是书籍本身的三境界。
先行读书之人,可以告诉后来的读者。
这个世界最取之不完,产之不尽的是书。
所有的书籍,不分中外,不分古今,不分好坏,不分高低,都是为读者而写。
每一个读者,都有读每一本书的权利。
但即使如此——即使你无缘伟大,也依然可以拒绝平庸,选择优秀。
至于优秀与伟大的标准,在于每个读者的心里,并将因读者的优秀程度而水涨船高。
你将由此而明白,这个世界上,不只是有托尔斯泰、鲁迅。
不只是有红楼、水浒,不只是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不只是有曹文轩、郑渊洁、杨红樱,更不只是有校园爆笑、格言鸡汤、立志雄文、妈妈故事。
如何作文——读梁实秋《作文的三个阶段》

如何作文——读梁实秋《作文的三个阶段》
近段时间,潜心阅读,有幸读到梁实秋先生的《作文的三个阶段》一文,获益不少。
梁先生在《作文的三个阶段》一文中,关于作文的三个阶段的论述很有针对性,即“文思不畅——下笔不能自休——知道割爱”。
此三阶段之叙述,是梁先生对一个人的写作发展过程的概括。
梁先生不愧为名人大家,讲授作文,轻车熟路。
写作思路发展的三个阶段,是一个有其先后的过程,也是梁先生对初学为文者的提醒,以免习作过程中走弯路。
在《作文的三个阶段》一文中,梁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想象不充,联想不快,分析不精,辞藻不富是造成文思不畅的主要原因”。
文思枯涩,理不出多少思路,只有回到作文的基点,用心体会,放飞思想。
思路顺畅了,一气呵成。
紧接下来的,是注意文章的立意、结构、语言的修改——也就是割爱的阶段。
好作文都是改出来的。
——通读全文,顺,则留;不顺,或改或删。
首先,看文章的内容是否切题,主题是否明确。
把不切题的,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语句删除,与主题无关的材料不清楚的、不具体的改写清楚、具体,把遗漏的地方补上。
其次,看文章结构是否清楚,段落层次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过渡是否自然,前后是否照应等,若有不当、不足的地方加以调整或改动,如有重复的段落应删除。
最后,看文章的语句是否流畅、生动,用词是否确切,不通的,不足的加以修正。
在《作文的三个阶段》一文中,梁先生还指出“文章的好坏与长短无关,文章好坏与写作的快慢无关,文章的好坏与年龄无关”。
这,无疑又给我增添了写作的信心。
总之,梁先生的文章,犹如一盏明灯照在我练笔的路上……。
梁实秋读书三境界

梁实秋读书三境界梁实秋读书三境界梁实秋先生说,最简便的修养方法就是读书,那么大家了解读书的境界与方法?梁实秋:最简便的修养方法就是读书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
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
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
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筒,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
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
自从有了印刷术,刻板、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物以稀为贵。
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
书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所以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
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
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
《太平御览》采集群书1600余种,分为55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
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纵不说粗制滥造,至少是种类繁多,接触的方面甚广。
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
那么读什么书呢?这就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
在学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两位有学问的,那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当的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
离开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
晚,比永远不读强。
有一个原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
这与行业无关。
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
经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书也一样的重要。
盲目的读经不可以提倡,意义模糊的所谓“国学”亦不能餍现代人之望。
一系列的古书是我们应该以现代眼光去了解的。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读书三境界阅读训练及答案

读书三境界阅读训练及答案读书三境界阅读训练及答案读书三境界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
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
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
“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③“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
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
“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an)免的里程。
“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④“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ihu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
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
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
“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⑤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
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
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
“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⑥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
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⑦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梁实秋笔下的人生悟语

梁实秋笔下的人生悟语
【原创版】
目录
1.梁实秋其人及其作品
2.梁实秋的人生哲学
3.梁实秋的文学成就
4.梁实秋的人生悟语对我们的启示
正文
梁实秋,原名梁秋实,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评论等多种文体,其中以散文最为著名。
他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梁实秋的人生哲学可以用“平淡”二字来概括。
他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平淡,平淡中见真章,平淡中见伟大。
他主张,人应该去掉浮华,去掉虚假,去掉张扬,回归平淡,这样才能真正地领悟生活的真谛。
梁实秋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上。
他的散文作品,如《雅舍小品》、《秋室杂忆》等,都是我国散文的佳作。
他的散文语言简练,风格独特,充满了人生的哲理,被誉为“梁实秋式的散文”。
梁实秋的人生悟语对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以平淡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去掉浮华,去掉虚假,去掉张扬,回归真实。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领悟生活的真谛,真正地过上幸福的生活。
第1页共1页。
梁实秋谈读书

梁实秋谈读书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我们来看看是如何读书的?一、漫谈读书梁实秋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
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
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
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
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筒,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
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
自从有了印刷术,刻板、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物以稀为贵。
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
书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的宝藏,所以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
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
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
《太平御览》采集群书1600余种,分为55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
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纵不说粗制滥造,至少是种类繁多,接触的方面甚广。
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
那么读什么书呢?这就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
在学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两位有学问的,那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当的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
离开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
晚,比永远不读强。
有一个原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
这与行业无关。
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
经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书也一样的重要。
盲目的读经不可以提倡,意义模糊的所谓“国学”亦不能餍现代人之望。
一系列的古书是我们应该以现代眼光去了解的。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新人教版中考语文读书三境界阅读含答案

读书三境界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
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
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
“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③“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
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
“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an)免的里程。
“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④“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ihu 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
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
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
“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⑤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
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
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
“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⑥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
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⑦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20.作者认为读书三境界“吞”、“啃”、“晶”的具体含义是:“吞”:“啃”:“品”:21.作者认为“吞”“啃”“晶”三种读书境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答:22.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答;【】A 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具体的事实,阐述了读书三境界的观点。
梁实秋经典语录

梁实秋经典语录(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唯美句子、经典句子、励志句子、名人名言、搞笑说说、个性说说、语录大全、祝福短语、生活短句、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data, such as aesthetical sentences, classic sentences, inspirational sentences, celebrity quotes, funny words, personalized words, quotations, blessing phrases, life sentences, other data,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梁实秋经典语录梁实秋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一生创作了无数优秀的作品,他出生书香门第,性格温和,但却有一颗逗趣的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实秋读书三境界梁实秋先生说,最简便的修养方法就是读书,那么大家了解读书的境界与方法?梁实秋:最简便的修养方法就是读书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
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
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
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筒,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
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
自从有了印刷术,刻板、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物以稀为贵。
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
书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所以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
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
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
《太平御览》采集群书1600余种,分为55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
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纵不说粗制滥造,至少是种类繁多,接触的方面甚广。
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
那么读什么书呢?这就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
在学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两位有学问的,那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当的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
离开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
晚,比永远不读强。
有一个原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
这与行业无关。
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
经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书也一样的重要。
盲目的读经不可以提倡,意义模糊的所谓国学亦不能餍现代人之望。
一系列的古书是我们应该以现代眼光去了解的。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细味其言,觉得似有道理。
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人,确实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居多。
我曾思索,其中因果关系安在?何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想也许是因为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必定是一时才俊,与古人游不知不觉受其熏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无以名之,名之曰书卷气。
同时在谈吐上也自然高远不俗。
反过来说,人不读书,则所为何事,大概是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五烧六蔽,苦恼烦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语言有味?当然,改变气质不一定要靠读书。
例如,艺术家就另有一种修为。
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
成连言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
乃与伯牙偕往,至蓬莱山,留伯牙宿,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师。
刺船而去,旬时不返。
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洞崩拆之声,山林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
乃援琴而歌,曲成,成连刺船迎之而返。
伯牙之琴,遂妙天下。
这一段记载,写音乐家之被自然改变气质,虽然神秘,不是不可理解的。
禅宗教外别传。
根本不立文字,靠了顿悟即能明心见性。
这究竟是生有异禀的人之超绝的成就。
以我们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
书,本身就是情趣,可爱。
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立在架上,放在案头,摆在枕边,无往而不宜。
好的版本尤其可喜。
我对线装书有一分偏爱。
吴稚晖先生曾主张把线装书一律丢在茅厕坑里,这偏激之言令人听了不大舒服。
如果一定要丢在茅厕坑里,我丢洋装书,舍不得丢线装书。
可惜现在线装书很少见了,就像穿长袍的人一样的稀罕。
几十年前我搜求杜诗版本,看到古逸丛书影印宋版蔡孟弼《草堂诗笺》,真是爱玩不忍释手,想见原本之版面大,刻字精,其纸张墨色亦均属上选。
在校勘上笺注上此书不见得有多少价值,可是这部书本身确是无上的艺术品。
读书的境界与方法有人把读书分为五级:第一级:尽信书。
刚开始的读书人,觉得书里讲的都是对的。
道理很简单,白纸黑字,那还有假?不过这时的人,读书是为了功利,为了前途读书,书读过用后就忘。
这是读书的最低境界。
第二级:乱读书。
这时的读书人,因为喜好而读书,一看见书,就有读的欲望,不管书的内容适合不适合自己,是书就读,囫囵吞枣。
读的书积在肚子里,消化不了。
却以读书多而沾沾自喜。
第三级:怀疑书。
这时的读书人读的书精而专,有了自己的看法。
开始了横向比较,发现了书中的诋误。
开始觉得写书人也不对,开始对书中的错误挑刺,每发现一处前人没有发现的错误,就高兴得睡不着觉。
第四级:理解书。
这时的读书人,因为精研,理解了写书人的心,不再吹毛求疵,将心比心,与作者有心心相印的默契。
知道了立言的难处。
第五级:不看书。
这时的读书人,对一切融会贯通,放眼书林,不过是那些话在换说法,看一切书,犹如晴空皓月。
我认为,这种分法有道理,但界限不明显,层次不准确。
我以阅读文学书籍为例,按照读书人的年龄阶段把读书分为三个不同层次,表示三种阅读水平:第一层次:耽于书中,沉湎于书中内容,被书中内容情节所吸引,为书中人物的前途命运而悲喜忧伤。
这一层次是阅读的最低层次,是初级阅读水平。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一层次就是阅读的看热闹的层次水平,属于大众阅读,也是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读者的情感思想受书中人物、情节的牵引,为书中内容所左右,人在书中,情感、思想也在书中,跳不出文章的圈圈儿,一般人读书多在此层次。
比如读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之类,不作那么多考虑,只是获取休闲或心理自娱。
所以这又可以称作娱乐境界:第二层次:能够跳出看热闹的圈圈,注意了看门道,能够透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悲欢离合,去思考文章的内容,故事的意义,透过人物的命运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从作者的思想意图上去看文章的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命运的发展如何,设计、构思、表达是否合理、合适,由对文章的直接感受,上升到了理性思考。
读书中有了自己对文章的认识理解,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这是阅读的第二境界,是阅读的中级水平。
这一层次,阅读进入了高一级层次,已经超出了文章内容本身,不单单是读文,也去读写文的人、读作者了,读作者的思想感情,读作者的写作水平了,不是跟着文中人物的思想起伏,悲喜忧伤,而是去触摸作者的感情脉络,跟着作者的思想去思考,去感受文章的情节发展,遣词造句的优劣,表达的效果如何,对文章进行品评欣赏了。
这一层次也可称作欣赏境界。
阅读能够超脱文章,随作者意图去思考欣赏,但情感仍为作者所左右。
比如读李杜诗会为李白、杜甫才情胁迫,为之赞叹不已;读渊明之诗,会为其田园静谧的氛围、闲适的心情熏染,体验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真谛;读《岳阳楼记》,感仲淹人格高大,读鲁迅作品,赞鲁迅思想深刻,读人间喜剧,叹巴尔扎克笔法老道等等。
虽阅读水平提高,仍未脱作者窝臼,只能属于中级阅读水平。
第三层次:达到自由的层次。
如果读书超脱了文章,超脱了作者,能从更广阔的空间去阅读,达到了阅读上的自由,不受文章的限制,不受作者左右,实现了阅读认识的自我,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这一境界阅读的立足点高,眼界宽广,认识更客观公平。
因为读者是在广阔的空间背景上的阅读,文章和作者都有众多的比较对象,达到了认识的自由境界,所以读者的认识见解也就更为客观公正。
无论是文章还是作者,书读到此境,当然应为最高境界。
比如读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他不会为诗文动人的描写、奇特的想象而止步,也不会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叛逆精神,高傲气节折服而停留,他能从更加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去读:李白虽才华横溢,气魄雄伟,然心高气傲,难与合作。
虽有经天济世之志,纵情傲物,放情山水,也只能泄于诗文。
朝中丞相大员推荐不屑,只望皇帝征召;朝廷招后,又居才傲世,也只能把他赶出朝堂。
后参与叛乱之事获罪,也是理当必然。
能读出李白才情可叹,不堪合用,可为读文评人公正客观也。
陶渊明摆脱世俗,逃离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堪为后范,《归田园居》闲适安逸的心情,浓郁的生活气息感人至深,然逃离官场,不为社会争斗斡旋,只求一身安逸;对会现实不满,只以弃归反抗,必然是消极的,个人的社会作用难以发挥,社会状况亦难改一二。
屈原虽然伟大,一篇《离骚》,爱国之情唯天可表,然而抗争之中耿直相对,不求进退,愚忠枉死,国终遭亡,实在可惜。
书读至此层何能高出?书读至此已达读书的极至,读书的智慧、认识都达到了最高境界。
因此这一层次可称作批评之境,也可叫做自由之境。
以上三个层次大体上是按读书人的年龄不同、所处的读书阶段不同而分的层次。
这三个层次,是循序渐进的,是不断超越的。
超越的条件,就是多读。
多读才能超越,不断地超越,才能达到最高层次。
由此可见,读书的境界往往是因人而异的。
但这还不足以区分读书境界的高低。
我认为在第三层次中才可分出不同的读书境界。
一般说来,读书的目的决定或者影响读书的层次和境界。
我想,大凡阅读者,无论是哪一种读书目的,在阅读过程中,或说在终其一生的阅读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都是在寻求一种读书境界。
读书的人多了,就有了层次或曰境界之分。
历代不少名人对读书的境界作过高度地概括和生动的表述。
在这里,我把我欣赏的读书境界略加评点推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