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拟行路难》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拟行路难》全诗;(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3)了解作者李白及诗歌创作的背景;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感慨;(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与手法;2. 诗人的情感变化;3. 诗歌的背景与文化价值。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境的把握;2. 作者情感的剖析;3.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2. 诗歌原文;3. 相关资料卡片;4. 课堂讨论话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白及《拟行路难》的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手法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如“行路难”、“江湖”、“明月”等;(2)解读诗歌手法,如比喻、象征、拟人等;(3)剖析作者情感,理解诗人的理想与现实矛盾。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及文化价值。
6. 课后作业(1)背诵《拟行路难》;(2)写一篇关于《拟行路难》的赏析文章。
六、教学拓展1. 通过多媒体展示其他描写“行路难”的诗歌,如《登高》、《行路难·其四》等,进行比较阅读;2. 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深入剖析《拟行路难》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3.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表达自己的“行路难”。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诗歌内容,完成填空题:(1)《拟行路难》的作者是____;(2)诗歌主题是____;(3)诗歌中的意象有____、____、____等。
拟行路难 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拟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交通运输发展的历程,并了解道路交通事故的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古代交通运输发展的历程和道路交通事故的预防措施。
2.难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
2.素材准备:相关教学图片、视频和文案。
四、教学过程1.引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交通运输的方式和现代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
2.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PPT讲解古代交通运输的方式和现代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和讨论。
3.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道路交通事故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分析事故原因和可能的预防措施,并向全班进行汇报。
4.讨论总结(15分钟)根据各组的汇报,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出道路交通事故的常见原因和预防措施,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5.安全宣传(10分钟)利用相关图片和文案进行安全宣传,提醒学生注意交通安全,并鼓励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和安全出行。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展示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反馈。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交通运输的方式和现代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并能够分析和解决道路交通问题。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
进一步,通过安全宣传的方式,提醒学生注意交通安全,并鼓励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和安全出行。
整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拟行路难》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拟行路难》。
(2)理解《拟行路难》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拟行路难》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拟行路难》。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鲍照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拟行路难》的诗意和主题。
2. 《拟行路难》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拟行路难》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
2. 诗歌中深层次的含义和寓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拟行路难》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鲍照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拟行路难》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拟行路难》,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拟行路难》的主题和寓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朗读诗歌时的情感体验。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拟行路难》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7.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拟行路难》。
(2)写一篇关于《拟行路难》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鲍照的其他作品,如《芜城赋》、《玉台新咏》等,探讨其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上的异同。
2.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拟行路难》在古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七、课堂互动1. 设置问答环节,让学生提问并解答关于《拟行路难》的问题。
2. 组织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时间内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教案(精选3篇)

《拟行路难》教案(精选3篇)《拟行路难》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能力目标: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一、读懂大意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二、知人论诗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

公开课《拟行路难》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拟行路难》,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拟行路难》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思想情感,认识友情、理想和人生价值的重要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拟行路难》的文意,分析作品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教学难点:掌握古文的阅读方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拟行路难》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拟行路难》,理解文意,体会作品情感。
3. 讲解:分析《拟行路难》中的关键字词、意象和表达技巧,解读作品中的哲理。
4. 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友情、理想和人生价值,分享自己的感悟。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
2. 知识掌握: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对《拟行路难》的文意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情感表现,评价学生对友情、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拟行路难》,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3. 选择一首古文诗歌,进行阅读分析和鉴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情感体验的学习氛围。
2. 问题驱动: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3. 分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拟行路难》的文意、技巧和主题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权威的信息来源。
2.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活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文作品,进行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拟行路难》全文。
(2)了解作者李白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困境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手法的分析。
3. 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人生哲理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情感和哲理的深入剖析。
3.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深入剖析诗歌技巧。
3. 采用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合作精神。
4. 运用启发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审美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简介作者李白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1.2 提问:同学们对“行路难”有什么理解和感悟?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2 布置思考题: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手法。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见解。
3.2 各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人生哲理。
4. 课堂讲解4.1 讲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和翻译。
4.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手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进行剖析。
5. 课堂练习5.1 让学生运用所学,自行选取一首古典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5.2 分享练习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6. 总结拓展6.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2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拟行路难”的理解和感悟。
《拟行路难》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拟行路难》全文;(2)了解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认识到人生的曲折与艰辛;(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拟行路难》的诗意和作者的创作背景;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3.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李白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拟行路难》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美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讲解诗歌的意境、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拟行路难》;3. 选择一首李白的其他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和表达能力;2. 开展李白诗歌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3. 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作品,加深对李白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九、教学资源1. 李白的生平介绍及相关资料;2. 《拟行路难》的译文和注释;3. 李白诗歌鉴赏词典等参考资料。
《拟行路难》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拟行路难》的诗篇;(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3)能够了解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困境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背诵与理解;(2)诗中意象、情感和哲理的分析;(3)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解读;(2)诗中深层次情感和哲理的把握;(3)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李白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进入诗文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生僻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与拓展:(1)引导学生欣赏诗文的语言、韵律和意象;(2)对比分析其他诗人的作品,拓展学生视野。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文《拟行路难》;2. 写一篇关于《拟行路难》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李白的其他诗作,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诗文的熟练程度;2. 学生对诗中意象、情感和哲理的理解程度;3.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合作探讨的能力;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李白生活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心境。
2. 互动提问: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得门阀制度,理解词得内容。
2。
体会作者怀才不遇得悲愤与无奈。
3、体会文中“比兴"手法得作用。
二、学习重点:
理解本词得字面意义,体会作者得愁心、
三、学习难点:
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得门阀制度,感悟作者所说得“命”,即愁得原因。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诗仙李白,以其奇特得想象、大胆得夸张、侠士得气概、文人得谈吐,傲立于中国文学之巅,引后世顶礼膜拜,粉丝无数。
我们都推崇她、仰慕她,她无愧就是我们在诗歌领域得老师,那我有一个疑问,那谁又就是李白得老师呢?
杜甫曾写了一首诗抒发自己对好友得想念之意,《春日忆李白》其实这首诗也兼有鉴赏之意,其中有这么两句“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瞧来李白得诗风深受庾信与鲍照得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得老师鲍照得《拟行路难》、
二、作者简介: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鲍照本籍东海,出身寒微,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她得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对后来得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得则就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她现存得作品中所占得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得就是《拟行路难》18首。
鲍照擅长诗赋与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三、预习检查:
1。
朗读查字音
2.翻译查文意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东西南北四方流去。
人生也自有命数,怎么能成天叹息哀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举起酒杯停止歌唱《行路难》。
人心又不就是草木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
只就是忍气吞声、想说不敢说啊!
四、整体感知
【问】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心中得情感?——愁
【问】诗中哪一个字又就是这种情感产生得原因?-—命
五、以意逆志,体会愁
【问】诗中哪些句子泄露了作者得行为?这些行为塑造了怎样得作者形象(表情、心情)?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吞声踯躅不敢言
表情:愁眉苦脸
心情:郁闷、悲伤、愁苦
一个为愁所煎熬,却不敢申诉得作者形象、
六、知人论世,感悟命
【问1】联系作者得生活背景,思考诗中为何有愁不说?
(1)门阀制度:由于政治、经济等多重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以九品中正制为核心得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得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得进仕之路,一些才高得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
士得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得一个特色。
(2)鲍照出身于一个贫寒得农耕家庭、从小才华出众,青年时便为自己定下了非常远大得政治抱负,她曾浪迹天涯,到过山东、江苏、江西等地。
但始终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魏晋南北朝不合理得用人制度,使鲍照一生怀才不遇,酿成了她才富
名寡得悲剧,同时这也就是一个时代文人悲剧命运得共同写照。
【问2】作者把自己得这种不公平得命在诗中比作什么?找出含有比喻得这几句诗、
水
泄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补充】这两句运用比兴手法,说明“水依照地势得高低流向不同得方向,人按照门第得高低分为不同得命运”,化抽象得政治命运为可感得水得流动,让人读来印象深刻。
七、主题小结
面对这种因门阀制度得重压所造成得个人怀才不遇得时代悲剧,作者表现出了什么态度?
无奈与愤慨
无奈:泄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吞声踯躅不敢言
愤慨: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飞木石岂无感
九、课堂延伸——乐府旧题《行路难》
【问】结合这首诗,理解标题:“行路难”字面意思就是什么?又有什么深沉得象征意味?
字面-—道路难行
象征—-人生之路(仕途)艰险坎坷,才华埋没,壮志难酬
十、巩固训练
【问】从写作缘由、表达情感、语言风格三个方面比较鲍、李《行路难》得异同、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十一、作业:查找阅读李白与杜甫化用或引用鲍照诗歌得作品。
十二、教学反思:经过引导学生结合魏晋南北朝得门阀制度,掌握了鲍照于本首诗中抒发得情感,解读了诗中得“命”与“愁”,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得方法有效学习了这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