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土司衙门概况
永登

“最了不起的是永登,最有希望的也是永登。
”———————著名学者罗家伦永登地处甘肃中部,兰州市西北部郊区,是古丝绸之路的门户,亚欧大陆之要冲。
永登位于东经102°36’至103°45’,北纬36°12’至37°07’。
总面积6090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人,隶属兰州市管辖。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2000米,地貌呈“三川两河”:即秦王川、永登川、八宝川、大通河、庄浪河。
南北长107公里,东西宽101公里。
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9℃,年均降温水量为290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659小时,平均无霜期121天。
四季分明,阳光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景色宜人,是避暑旅游胜地行政区划截至2005年11月28日,永登县辖13个镇、5个乡(因天祝县的东坪、赛拉龙乡尚未正式移交永登县,故未包括在内),11个社区居委会、239个村委会,1523个村民小组。
城关镇辖东街、西街、南街、北街4个社区居委会,北街、南街、北灵观、高家湾、五渠、满城6个村委会。
武胜驿镇辖屯沟湾1个社区居委会,武胜驿、富强堡、新民、霍家湾、道顺、黑林、石门岘、聂家湾、火家台、金咀、烧炭沟、向阳、兑角、奖俊埠、三庄、缸子沟、兰草、马荒、石家滩、五段、长丰、大利、旅顺23个村委会。
中堡镇辖金城、北坪台2个社区居委会,五里墩、塘土湾、中堡、汪家湾、清水河、罗城滩、大营湾、何家营、鲁家庄、邢家湾10个村委会。
中川镇辖中川1个社区居委会,西槽、何家梁、下华家井、廖家槽、陈家井、赖家坡、兔墩、宗家梁、芦井水、平岘、方家坡、倒水塘、元山、北坪、红玉、周家梁、尖山庙、史喇口、陈家梁19个村委会。
连城镇辖铁家台1个社区居委会,浪排、连城、东河沿、淌沟、丰乐、永和、牛站、明家庄8个村委会。
河桥镇辖南关、蒋家坪2个社区居委会,河桥、南关、马莲滩、团结、马军、乐山、七里、蒋家坪、四渠、螯塔、主卜11个村委会。
描写西部风土人情的词语

描写西部风土人情的词语只介绍重点哈~西部蒙古族那达慕盛会:那达慕是蒙古族的传统盛会。
每年7月中旬,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赛里木湖畔,都要举行3天到一周的那达慕盛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或“游戏”,起源于祭敖包。
盛会期间,草原上要举行赛马、摔跤、射箭、马术等体育表演和竞赛,文艺团体表演精彩节目。
这里既是牧民物资交流场所,又是牧民夏季文化娱乐中心。
许多牧民选择这个吉日举行婚礼,为盛会增添欢乐气氛。
赛里木湖畔是我国著名的高原草场,海拔2100多米,这里依山临水,森林茂密,风景如画。
西部新疆塔吉克婚礼:塔吉克族婚礼被称为高原上的婚礼。
婚礼要举行3天。
第一天新郎和新娘各自在家里打扮和准备,男女两家忙忙碌碌,喜气洋洋。
第二天娶亲,新郎骑上高头大马,由亲朋好友的护驾,弹起民族乐器,浩浩荡荡来女方家迎亲,并送一只大肥羊,女主要让新郎喝下两碗放奶油的牛奶,表示女方的盛情。
新郎下马后,新娘的奶奶要向新郎肩上撒些面粉,表示祝福。
进屋后,新郎要向新娘赠送礼品,并交换戒指。
尔后,女方要丰盛食品招待来宾,并举行赛马、刁羊等娱乐活动。
第三天早晨,新郎新娘同骑一匹马回婆家。
到门前时,婆婆要给儿媳两碗酥油牛奶,儿媳喝完才能下马。
这天,男女引吭欢歌,婆娑起舞,心情欢乐,直到太阳落山。
只介绍重点哈~西部蒙古族那达慕盛会:那达慕是蒙古族的传统盛会。
每年7月中旬,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赛里木湖畔,都要举行3天到一周的那达慕盛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或“游戏”,起源于祭敖包。
盛会期间,草原上要举行赛马、摔跤、射箭、马术等体育表演和竞赛,文艺团体表演精彩节目。
这里既是牧民物资交流场所,又是牧民夏季文化娱乐中心。
许多牧民选择这个吉日举行婚礼,为盛会增添欢乐气氛。
赛里木湖畔是我国著名的高原草场,海拔2100多米,这里依山临水,森林茂密,风景如画。
西部新疆塔吉克婚礼:塔吉克族婚礼被称为高原上的婚礼。
婚礼要举行3天。
第一天新郎和新娘各自在家里打扮和准备,男女两家忙忙碌碌,喜气洋洋。
鲁土司

鲁土司历经明、清、民国,自1370年一世土司到1932年改土归流,世袭十九世共二十一位土司,历代土司地位显赫,品级很高,多位土司因战功而升任驻守西北的重要将领,官至一品。
鲁土司系蒙古族,信奉喇嘛教,是西北地区权势较大的一个集军事、司法、宗教于一体的地方特殊政权,有生杀大权,拥有土军千余人。连城鲁土司统治永登及周边地区长大560多年,对当地的政治、文化、宗教信仰产生了重要影响。
衙门西面是妙因寺,是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这些建筑上不仅有精妙的斗拱、雕刻、彩绘,更有明代前期的佛教壁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土司是元、明、清授予少数民族首领的世袭官职。鲁土司是明清时甘肃青海边界颇有势力的土司之一。
连城鲁土司的始祖脱欢,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后代,为元始祖忽必烈的侄重孙,是元朝宗室,封为安定王兼平章正事,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军队攻打大都(北京)时,元顺帝出逃,脱欢跟随不及,流落河西,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脱欢降明,被安置在连城,为一世土司,因其夫人马氏捕捉达官戳只有功,治地连城,建楼七楹。永乐二十一年因脱欢之孙三世土司失伽屡有战功,升指挥同知,永乐帝给失伽赐姓为鲁,名鲁贤。
位于兰州市永登县城西南六十五公里的连城鲁土司衙门,是甘肃、青海边境众多土司建筑中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宫殿式古建筑群。是由鲁土司衙门、妙因寺、土司花园三部分组成。
吉林的十大名胜古迹

吉林的十大名胜古迹吉林具有丰富、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人文景观独具特色。
今天店铺在这里为大家介绍吉林的十大名胜古迹,欢迎大家阅读!吉林的十大名胜古迹:青云寺青云寺原名“清云寺”,始建于清朝末年,原址建于九台市西营城子乡董家村,1966年“文革”期间被毁,寺院殿堂、佛像茫然元存,尼众被遣散。
1987年8月由尹淑琴资助重建庙宇于现址,取名“双龙寺”。
1997年6月13日被省政府宗教事务局批准,更名“青云寺”。
青云寺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寺庙,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沿中轴线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
其两侧建有东西配殿、钟鼓楼、高16。
9米的露天观音塑像,形成完事的庙宇建筑群。
大雄宝殿为二层歇山式古典建筑,大殿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属二级寺院,妮姑26人,每年接待游人10万人次。
吉林的十大名胜古迹:辽黄龙府遗址黄龙古城历经蛮荒到文明,从狩猎到农耕的沧桑岁月,如今,农安县启动了“弘扬黄龙文化,打造东北历史文化名城”工程,计划用3到5年时间完成黄龙府文化遗存的保护以及进行文化项目开发等系列工作。
首先将黄龙府古城区遗址内,择地规划兴建黄龙府文化园。
包括复原重建辽太祖行宫、徽钦二帝关押处,以及元代驿站,借此形成一组辽金风格建筑群;二是以辽塔为中心,规划复建千年古寺黄龙寺,并兴建黄龙府历史博物馆,全面收集、保存和展示黄龙府各层面的历史文化遗存。
吉林的十大名胜古迹:妙因寺妙因寺亦称“大通寺”,藏语称“大通多吉强”,清光绪年间改称今名。
始建于一七四一年(清乾隆六年),是吉林省著名藏传佛教古刹之一。
一九五四年和一九六六年先后两次遭破坏。
二OOO年,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重建,于二OO二年七月竣工。
妙因,绝妙之行因,菩萨三大行也,即大慈、大悲、菩提心。
位于今天祝县城西50公里的大通河东岸连城鲁土司衙门附近,背靠石屏山,右临大通河,山水相映,环境幽雅,是甘肃著名的风景游览区。
山水之城——兰州

永登连城的鲁土司衙门
位于永登连 城的鲁土司衙门 是西北保留最完 整的地方土司政 权建筑群,体现 了兰州多民族文 化交融的建筑风 格。
永登连城的鲁土司衙门内景局部
兰州九州台文溯阁——中国历史上最大丛书《四库全书》
《禹王碑》 白塔山西面金山寺 附近禹王庙中的《禹王 碑》,碑文用古奥典雅 的语言,记述了大禹治 水的经过,书法古朴厚 茂,是罕见的碑刻珍品。 《禹王碑》传说为大 禹所书,原碑立于湖南 衡山岣嵝峰上,字体怪 异。1861年,有一位甘 肃酒泉人临摹刻写,竖 碑立于禹王庙前。
山、水、城交融一体的城市— Nhomakorabea兰州一、河山秀丽,物产丰饶
兰州是甘肃的省会,地处东经102°30′-104°30′、 北纬35°5′-38°之间,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 在大西北处于“座中四连”的独特位置。
城市依山傍水 而建,市区南北 群山对峙,层峦 叠嶂,黄河东西 穿城而过,蜿蜒 百余里。既体现 了大西北的雄浑 壮阔,又展现了 江南的清奇秀丽。
•
据《兰州市志· 文物志》记载:兰州市 境内史前文化遗址165处,长城烽燧[suì ]遗 址16处,古代旧城址、城堡109处,古墓葬 116处,石窟寺、摩崖石刻、古建筑329处, 金石碑刻200多处,兰州市、县(区)两级 博物馆收藏文物18000多件。在这些丰富的 文化遗存中,距今5300多年的马家窑文化 类型,以大量的出土文物向我们展现了兰 州地区璀璨的原始文化,成为仰韶文化向 西延伸高潮期的典型代表。
兰州百合
永登苦水玫瑰
“兰州大片”——黑瓜子
一千多年来,兰州城随着黄河的穿越 和历史的延续,为我们蓄积和沉淀了丰 富的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和多民族文化, 为今后打造集商业贸易旅游于一体的区 域中心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故乡—永登

永登概况—昔日平蕃今永登一、永登的变迁永登是历史悠久的古老县份,朝代的交替,时代的变迁,县名也不断更换—庄浪、枝阳、平蕃、永登。
原地理幅员辽阔,至今逐步缩小。
有旧中国的五镇四乡到解放初的十二个区—红古区、窑街区、连城区、牌楼区、诸岔区、岔开驿区、东山区、古山区、红城区、镇关区、直阳区。
解放前隶属武威地区,解放后几近变革由武威地区到定西地区到兰州市又到武威地区又到兰州市。
1958年成立天祝藏族自治县把诸岔区全部、古城区大部、岔口驿区大部划给了天祝县,把东山区全部划给了古浪县。
1962年成立了红古区,把原红古区全部、窑街区一部分划给了红古区,并把河口达川划给了西固区。
2010年兰州新区成立,把秦川镇、中川镇划给了新区。
建国60多年来永登的一半划到了外县区。
二、永登的地理自然状况永登县的地理位置—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界处。
以永登川为界西北为青藏高原,东南为黄土高原。
西北部为森林草原植被区,气候为温湿;东南为内陆草原沙漠植被区,气候为干燥。
东和景泰皋兰相邻,南和红古区、西固区相邻,西和青海民和、乐都、天祝相邻、北和天祝相邻。
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三川两山。
三川—西部八宝川、中部永登川、东部秦王川。
两山—西山、东山。
境内有两条河流—西部的大通河,中部的庄浪河。
森林—面积大的连城林场,面积小的奖军阜林场。
境内山脉群峰是祁连山山脉的延续支脉。
永登是河西走廊的门户,是兰州的屏障和西大门,是历代军事战略要地,每个朝代在永登都有驻军。
三、经济与交通的发展永登县是农业大县,历来财政以农业收入为主,永登是甘肃中部十八个干旱县之一,基本以靠天吃饭,老天爷风调雨顺还能勉强度日,如果遇到自然灾害人们吃饭穿衣就成问题。
解放前永登没有一家工业,只有几个手工作坊,国家税收、家庭收入百分之百靠农业。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好毛泽东主席正确领导下工业大发展,农业也大发展,经济也繁荣了。
农业方面在山区修梯田,在川区甜河滩,在干旱的通远、清水等地压沙造沙地保墒。
走进连城鲁土司衙门

走进连城鲁土司衙门作者:尹成轩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07期从兰州驱车进入永登,再从永登向西,一路上多是一些荒山沟壑和坐落在山坡下的村庄。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去追寻这群山之中的一座古老的建筑,去感悟一段悠久厚重的土司历史。
发源于青海沙杲林那穆吉木岭的大通河已经流淌了几千年,河水弯弯曲曲,在不远处汇入黄河。
在蜿蜒流淌的大通河边有一座古老的小镇——连城。
这里有一座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筑群——鲁土司衙门。
它的主人正是在西北地区众多土司中赫赫有名的鲁土司家族。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一种统治制度,通过分封当地部族首领为土司并准其世袭而统治当地人民的方式,旨在维护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民国二十年(1931)才被彻底废除,但作为秦汉以来长期对少数民族地区施行的“羁縻”政策的重要表现方式,土司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0月的连城,已有一丝凉意,车子穿过一段小巷,鲁土司衙门高大的木制牌坊出现在了眼前,牌坊上,“世笃忠诚”四个大字苍劲有力。
牌坊后的广场上,一群人在玩纸牌游戏。
不知是何人在门前挂起的彩带随风飘扬,似乎在诉说着鲁土司的历史。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建立起了一个新的王朝,也就在这年7月,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夜半逊国逃往蒙古,蒙古人退出中原,他们建立的元朝也土崩瓦解。
史料记载,元宗室、中书省平章政事脱欢,跟随不及,流落河西。
洪武三年(1370),脱欢率部归降明朝,被朱元璋安置在庄浪西山的连城,便是今天所见的这个小镇了。
永乐二十一年(1423),三世土司失伽因为战功卓著被明成祖朱棣赐姓鲁,后世遂称“鲁土司”,失伽则改名鲁贤。
鲁氏土司治第连城以后,享有朝廷赐封的大片自治区域,总面积约9000平方公里,包括今兰州市的永登县、西固区、红古区的大部和武威市的天祝藏族自治县及临夏州的永靖县,青海省的民和、乐都等县区的部分地区。
至1931年正式废除土司制度,鲁土司一共延续了19世,统治时间长达到561年。
逝去的土司衙门

逝去的土司衙门作者:石宝琇来源:《西部大开发》2008年第07期在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为了籠络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施行了“封土司民”政策。
由各族首领任土司官,世袭,各统其部众,分封土地范围。
土司军队服从中央的征调,或守边或保城。
土司有朝贡义务;对土军、土民及辖区的山林、土地、物产有自治权。
连城鲁土司是西北众多土司中影响最大的土司,从始祖脱欢在明洪武二年投明起,到民国21年因“改土归流”被废除,共传十九代,经历560多年。
深山里的“孔府”过了查家庄,又走了3公里,连城驿到了。
如今它已是连城镇,我们探访的鲁土司衙门就在其中。
鲁土司衙门所在的那条街,是镇上最宽阔的,从公路发端,一直通向大通河岸。
头重脚轻的大牌楼下,几乎会聚了镇上所有70岁上下的老者。
拐杖交错,白胡须随风飘拂。
有躬身下棋的,有打扑克的,还有三五人凑一排坐在光溜溜的青石条上,面朝一方,互不对视,又各自喃喃自语着什么。
走近了才听出争论颇激烈,好像在讨论比较昔日土司与今天乡镇官员的政绩和操守。
当我蹲下来想细听时,他们便住了口,一个个朝我只是笑。
我也赔笑着,说想知道这土司和衙门的故事。
老人们听了,互相望了一阵,其中一位站起来,颤颤地指着衙门里,说:“我们知道的都是些零碎,你不如端直去寻老赵,他当过文管所的所长,现在退休在家哩!”老赵的家,就在衙门内的一个小偏院里。
我看已近午饭时间,不便打扰,就索性进府内先周游一番。
先进仪门。
六扇门上描画着6位盔甲披身的将军,各持兵器,很威武。
若在土司执政时,人乍到门前,一定会被这情景给震住!然后进入一套大院。
方砖铺地,正面又是一道门,横匾上写着“提督军门”;两侧各有一“生门”和“死门”。
原来,土司掌握着地方的执法、刑法大权,案件审判之后,死囚和徒刑犯便分别由这两门押出。
接下来是大堂。
这是土司迎诏接圣旨、举办隆重庆典和坐堂审案的重地。
过大堂之后,是如意门、燕喜堂、朝阳门,最后是供奉历代土司牌位的祖先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土司衙门概况鲁土司衙门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甘肃省永登县连城镇,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土司庄园。
其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原占地5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现占地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9千余平方米,由衙门、寝院、花园、妙因寺、显教寺、雷坛六部分组成。
整个建筑群仿北京王公府第,按工部工程法式建造,规模庞大,气势宏伟,有“三十六院,七十二道门”,俗称“西部小故宫”。
它的所有者连城鲁土司是历史上全国范围内世袭品职最高的土司之一。
连城鲁土司为世袭正三品官,其始祖脱欢是成吉思汗第六子阔烈坚的玄孙,元末被封为安定王兼平章政事(正二品)。
公元1368年,明军攻克元大都(今北京),脱欢兵败流落河西(黄河以西);公元1370年,脱欢率部降明,朝廷封其为土司,开始世袭;明永乐年间,三世土司失伽因随驾征战有功,明成祖赐姓为“鲁”,从此开始称为鲁土司。
鲁土司共传十九世,至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改土归流”后被废除,历时562年。
鲁土司历史文化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它先后接受了汉文化、藏文化、道教文化等等,形成了独特的土司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成为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土司土司是中国边疆的官职,元朝始臵,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
专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
元朝土司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三种武官职务。
明清两朝沿设土司,明朝增加了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三种文官职务。
土司对朝廷承担一定的税金、劳役,并按照朝廷的敕令提供军队;对内维持其作为部族首领的统治权利。
据《大清会典》、《大清统一志》、《清史稿》等书的记载:在甘肃有大小土司42个(指挥使7个、指挥副使1个、指挥同知7个、指挥佥事8个、土千户8个、副土千户2个、土百户9个)。
其中在今永登县境内就有12个(指挥使2个、指挥副使1个、指挥同知2个、指挥佥事2个、土千户2个、副土千户1个、土百户2个),以连城鲁土司最为著名。
永登地区的土司,不仅有连城鲁土司一家,据光绪《新修大清会典》记载,晚清时除连城鲁土司外,还有红山堡土司、古城土司、大营湾土司、大通峡土司、九连土司、马军堡土司、西五渠土司、西六渠土司,共八个。
这些都是连城鲁土司的旁支,是其辖下的一些小土司而已。
二、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是一种封建官僚制度和少数民族部落酋长制相结合的民族自治制度。
其始于唐代的“羁縻制度”,“羁,马笼头;縻,牛缰绳”。
在元朝以前,各封建王朝就对边疆少数民族采用这种政策,授其首领以世职,使之荫袭,对王朝有纳赋、服役的义务,其部族实行自治。
元代入驻中原,开始建立土司制度,对边远地区各少数民族首领“封以官位,授以名号”,通过土官管辖当地各族人民。
明朝建立后,太祖朱元璋正式订立了一套土司制度,对各族的归附者,多以原官授职,给以符印,父子世袭,称为土司,并确定了承袭、等级、贡赋、征发等具体办法。
到了清初,规定“各处土司,原应世守地方,……今来投诚者,开具原管地方部落,准予照旧袭封”(《清世祖实录》)。
自清雍正年间,开始了改土归流的改革进程,决定将世袭的土司改为由朝廷任免的流官。
民国改土归流,彻底废除了土司制度,但少数地区仍存在土司势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剿匪、土地改革、民族区域自治等阶段,土司制度彻底被废除,前后长达一千多年的土司历史结束。
中国历史上所推行的土司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稳定社会,促进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利于推动边疆各民族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交流;有利于边疆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提升,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融合,对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鲁土司世系表一世二世①脱欢———阿实笃︱三世↓②③—巩卜世杰——什伽(鲁贤)———︱↓————————————————————————∣四世五世六世七世八世↓④⑤⑥⑦⑧———鲁鉴———鲁麟———鲁经———鲁瞻———鲁振武︱↓⑨—鲁东———鲁光先∣∣∣⑩—鲁光祖——∣∣↓∣—鲁光国∣↓————————————————————————∣∣∣九世十世十一世↓○11○12○13——鲁允昌——鲁宏————鲁帝臣∣∣十二世↓○14○15—鲁帝心———鲁华龄————∣↓————————————————————————∣∣十三世十四世十五世十六世十七世∣○16○17○18○19○20——鲁凤翥———鲁璠———鲁纪勋——鲁濯—鲁如皋——∣↓————————————————————————∣∣十八世十九世∣○21○22——鲁焘———鲁承基三、鲁土司的统治连城鲁土司经封建王朝认可,在当地建立统治机构,即土司衙门,下设三班六房,负责当地的兵、刑、民、财等事宜,并设有监狱。
另外,土司之下还有中军守备,下设千总2人,把总2人。
(一)三班六房三班六房是鲁土司衙门吏役的总称。
三班指快、民、皂三班,由刑房管理。
快班管办案抓人;民班管传讯站堂;皂班主管内勤,夜间巡逻放哨。
六房是指稿、掌、民、兵、刑、粮六房。
稿房,掌管文案,其头目称为稿爷;掌房,负责印信启用,头目称为掌爷;民房,处理民众事务;兵房,掌管军事事务,头目称为长爷;刑房,掌管三班及各类诉讼事宜;粮房,掌管征税纳粮事务。
各房头目正职称千总,民称“千爷”,副职称把总,民称“把爷”。
民国时期,这些官职改为科长、科员。
(二)鲁土司的职责土司作为封建王朝的命官,拥有大片领地和大量土兵,对其辖区实行政治独裁,高度自治。
其主要职责是“世守地方、保境安民”,“统其部落,以听征调、守卫、朝贡、保塞之令”(《明史〃职官志》)。
(三)鲁土司的职衔全国各土司有文职、武职之分,按其辖地辖民及其影响力授予大小不等的世袭职衔。
鲁土司属武职土司,其世袭职衔处于指挥使系列的最高级,称指挥使。
土司征战或御敌有功时,升迁到都指挥使、总兵、提督等高官,并赐封将军衔,死后还追赠光禄大夫、荣禄大夫等爵位,是一品衔,这在甘肃乃至全国来说是相当高的职衔。
(四)鲁土司的辖区鲁土司的辖区,据《五凉考治六德集〃平番县志》考证:包括现在兰州市永登县连城、河桥、民乐、大有、七山、通远、红城、中堡(鲁家庄)、龙泉寺、大同等乡镇,红古区窑街、红古、河嘴、平安等乡镇,天祝藏族自治县的赛什斯、东坪等乡镇以及兰州市西固区、甘肃省永靖县、青海省民和县、互助县、乐都县部分地区,面积约9000余平方公里。
(五)鲁土司的辖兵鲁土司的辖兵,称土兵、土军,也称为鲁家兵。
鲁土司在辖区内,实行“上马为军,下马为民”的制度,即成年人全民皆兵。
据清乾隆年间统计,鲁土司的土军有三营,共有土兵一千二百名。
这支军队英勇善战,能攻善守,为封建王朝所倚重,在统治永登地区,安定西北局面,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曾号称“西北劲旅”,是明、清两朝镇守甘肃的一支主力部队。
(六)鲁土司的辖民据《五凉考治六德集〃平番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鲁土司辖民“有土民三千二百四十五户、二万一千六百八十六人”,“番民四百五十三户、二千三百六十五人”,共辖民3698户、24051人,约等于当时平番县人口的26.8%。
据民国时期调查,鲁土司有辖民1300余户。
鲁土司辖民内向性强,内部团结,史称“土民所居,悉依山傍险,屯聚相保,自守甚严,莫敢犯其疆域者”(《秦边纪略》)。
鲁土司辖民包括随鲁土司前来的蒙古族人、当地藏族人、土族人及明清时期迁移而来的汉族人。
(七)鲁土司的俸禄《庄浪汇记》、《土司番族考》等有关材料记载如下:土司俸禄施行“世官世禄”,鲁土司世袭指挥使职衔,根据上表鲁土司在明朝的俸禄是每月折粮七石二斗,在清朝的俸禄是每年折银七十六两六钱。
俸禄按春夏二季发银,秋冬二季发粮,粮是折价发银,每一石粮折银一两,由朝廷司库开支。
从表上可以看出,国家给予鲁土司的俸禄并不高,只不过表示在政治上承认土司职衔而已。
但鲁土司依靠征收的租税和其他额外收入,以及打官司时的敲诈勒索,收入相当可观。
四、鲁土司墓葬区鲁土司墓葬区,称“享堂”,共有三处,分别是上享堂、下享堂和西享堂。
其中上享堂为主要墓葬区。
上享堂:距衙门北二公里水磨沟口的东山上,葬有一世至十世和十四世、十八世土司及其原配夫人。
占地60余亩,坐北面南,立有石牌坊和神道碑,神道两旁分列四对石象生,各墓前臵石供桌。
1975年搞农田基本建设时,坟墓全被破坏,墓葬区已面目全非,曾出土金、银、玉、铜等器物20多种100多件。
石牌坊和大部分石供桌亦被破坏,石象生于1985年移至鲁土司后花园。
198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享堂:距衙门东南二公里中浪排、民门公路以东,是十五世、十七世鲁土司和夫人以及未承袭世职的嫡系后裔的葬区。
葬区占地30余亩,坐东面西,呈品字形。
墓前列有石望柱以及石翁仲、石马、石羊、石虎。
现整个墓葬区已被平为农田,石象生等全部被埋于地下。
西享堂:距衙门五公里的河西笔架山下,葬有十一世至十三世土司及其原配夫人。
葬区占地10多亩,坐西面东,设有石牌坊,地形开阔,草木葱茏。
1975年被破坏殆尽。
五、鲁土司家传文物鲁土司统治连城地区560多年,在这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遗存了数千件历史文物,内涵十分丰富,许多文物非常珍贵,极为罕见。
其墓地出土的文物主要有墓志铭、石象生、玉器、铜器、金银器等。
原馆藏和多年来征集到的文物有:花翎顶戴、各色蟒袍、战袍箭衣、盔甲盔帽、凤冠女袍等服饰数十件;漆器、瓷器、铜器、玉器、竹木器等数十件;名贵字画数十件。
上述文物分别馆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和永登县博物馆。
如省博物馆藏紫檀螺钿山水人物八扇屏、花梨木螺钿床,都雕嵌十分精细。
县博物馆藏凤冠霞帔的翡翠蝴蝶翅膀薄而如纸。
明代赐的红漆盘和清代赐的蟒袍均被定为一级文物藏品。
还有唐寅的山水立轴,虽为赝品,但都是罕见之物。
六、鲁土司家谱鲁土司为了宣扬其历代“功勋”,他们编撰了一套家谱,以流芳百世、荣耀后人。
现存鲁土司家谱,计有四种。
《鲁氏忠贞录》: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六世土司鲁经撰。
书为三卷,首卷玉音(皇帝敕命),次卷族谱(世系),又次卷赠遗(同僚所赠诗词)。
卷首有嘉仪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赵载所作序,卷末有分守西宁道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乔芙所作的后序。
《鲁氏家谱》: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八世土司鲁光祖撰。
此书沿续《鲁氏忠贞录》,亦分为三卷。
第一卷纶音,收皇帝敕文87道,谕祭文11篇;第二卷赠言,收同僚所赠之序、诗、词共128篇(首);第三卷家谱,收鲁土司前八世的世系图、世传及外传。
卷首有陕西按察司副使朱朝聘所作序,卷末有南安郡守张居敬写的跋。
《重续鲁氏家谱》: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十四世土司鲁璠撰。
本书又将《鲁氏家谱》增补,同样为三卷。